清代知县知州知府巡抚四级行政级别和现在的省市县三级行政级别区别在哪

以陕西为例:从头来说,有清一朝,陕西地面上最大的官当属陕甘总督。
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级长官,位在巡抚之上,管辖一省或二三省,世称封疆大吏,当过总督的人尊称为“制台大人”。
陕甘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陕西和甘肃两省的军民政务。
当过陕甘总督的有雍正的臂膀年羹尧、岳飞后代岳钟琪、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乾隆的发小福康安、禁烟英雄林则徐、民族英雄左宗棠等。
陕甘总督的职位放在今天就是政治局委员级别,相当于刚解放时所设的西北局书记。
《西安府志》记载: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陕甘等处地方军务粮饷兼管巡抚事务 勒尔谨【民国西安市陕西省长公署,原晚晴陕西巡抚衙门,
“三大宪”放在今天都是省部级干部。
陕西巡抚,是陕西全省最高行政长官,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当过巡抚的人尊称为“抚台大人”。
陕甘巡抚的职位放在今天相当于省长兼省委书记的角色。
《西安府志》记载: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赞理军务兼理粮饷 毕沅陕西布政使,其职责主管民政和财务,好像天子的屏藩,当过布政使的人尊称为“藩台大人”。
当巡抚和总督成为固定职务后,布政使的地位就降低了,成为巡抚和总督的僚属。
陕甘布政使的职位放在今天相当于主管民政和财务的常务副省长。
《西安府志》记载: 陕西承宣布政使,今升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福建巡抚提督军务兼理粮饷 富纲陕西按察使,其职责主管一省的司法,“臬”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法度”,当过按察使的人尊称为“臬台大人”。
虽然行政级别一样,但是臬台的地位却在藩台之下。
陕按察使的职位放在今天相当于主管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的常务副省长。
《西安府志》记载: 陕西提刑按察使,今升江宁承宣布政使 刘墫【晚晴西安府藩台衙门,
陕西提学使,其职责专管一省的教育,当过提学使的人尊称为“学政大人”,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
《西安府志》记载: 提督陕甘学政翰林院侍讲 童凤三陕西盐运使,其职责专管一省的食盐运输买卖,当过盐运使的人尊称为“盐政大人”,相当于现在的省盐业公司总经理。
放在现在不算一回事,放在清朝这盐运使可是肥的不能再肥的肥差。
《西安府志》记载:管理陕西西安等处盐法分巡凤邠兼管水利道
道台:是省巡抚与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一般由按察使和布政使的副手兼任,是省府派往地方的办事人员,一般分辖三四府之地,专职有分工,负责督粮道或粮储道的道台简称粮道 ;
负责管河道和河工道的道台简称河道。
驻守在某一地方,称为守道;分巡某一地方,称为巡道。
守道和巡道由原来临时性差使变为固定的地方长官,守道主管钱谷,巡道侧重刑名,久之两者各加兵备衔。
属于省政府外派机构,在巡抚和知府中间承上启下,相当于现在的粮食厅厅长、水利厅厅长、市武警部队支队长。
《西安府志》记载:分守陕西西安等处督粮兼管水利道 翁燿;
陕西督粮道,今任山东督粮道 观禄知府:古代叫太守,清朝时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当过知府的人尊称为“府台大人”知府地位相当于现今一个地级市的市长兼市委书记,知府的副手为“同知”则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
《西安府志》记载:西安府知府 舒其绅【晚晴西安府府台衙门,
《西安府志》记载:长安县知县 丁尹志;
咸宁县知县 王朝爵;
临潼县知县 吴忠诰;
高陵县知县 吴栰;
鄠县知县 袁浩;
蓝田县知县 周崧晓;
盩厔县知县 徐大文;
知州: 隶属知府管辖,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市委书记兼市长。
知县:古代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就是传说中的七品芝麻官。
因主政一方,权利极大,左管农工商,右管公检法,被老百姓戏称为“百里侯”,古代有一句俗语,叫做:“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可见其权利之大,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兼县长。
知县的副手称“县丞”,顾名思义县里面的丞相,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
至于“主簿”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委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
丰镐遗子、书文
参考:
知县就是现在的县委书记兼县长,无需解释;
巡抚就是省委书记兼省长;
清代在现在的县省两级行政区划之间有两个层级,比现在的市(地区、州)多一个。
分为州、府两个层级,所以不是很好说州府哪个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譬如直隶真定府赵州高邑县。
这下子行政隶属关系清楚了吧?
所谓一府管三州,一州管三县,其实不是绝对的。

参考:
清代承明制,地方行政略同于明朝。
只是总督和巡抚在清代“定型”成地方大员。
总督、巡抚出现于明代中期以后,最初并不严格按省分区,哪里有事就往哪里派总督、巡抚。
比如明末的袁崇焕就曾任蓟辽总督、驻顺天府密云,管辖昌平以北以东、直隶至辽东等地的军务、粮草等事务,为了便于行事,总督通常加兵部尚书,以便于军务;
同时加督察员都御史头衔,以行使监察、弹劾权。
清初各地都比较乱,所以基本各省都派出巡抚、战略要地重要地点还派驻总督以集中数省力量解决问题,总督管辖的两三省往往是重要官道联通的。
康熙以后每省派驻巡抚、两三省派驻总督的惯例。
但总督、巡抚的官衔仍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名义上是中央官员。
总督与巡抚的职权之别在于尚书与侍郎之别,在中央兵部尚书与兵部侍郎都是兵部“堂官”,所谓堂官就是坐堂主事的官,一般有值日表,谁值日谁批文件、谁主事,值日当日尚书与侍郎都形使“部长”职权,其职权是相似的、只是级别不同,其区别大致相当于一个是大校军衔的师长、一个是上校军衔的师长,或者说一个是国务委员级部长,一个是正部级部长。
所以,尚书与侍郎是互不隶属的,只是尚书的级别高些。
因此,地方上,总督与巡抚是互不隶属的,而且还可以互相监督、互相参劾的,这就是清朝康熙以后为什么派了巡抚还要派总督的原因所在。
与巡抚同城的总督,管辖事务往往与巡抚相同,所以总督会很尴尬,权力被巡抚大大地牵制;
与巡抚不同城的总督要稍好些,可以巡抚、总督各分一块。
总督、巡抚可以管辖所在省的军务、民政、刑名、学政、盐政等等几乎所有事物,类似于现在的省委书记。
总督一般从一品或正二品,惯例称为制台,自称一般为本院或本部堂,院代表都察院、部堂代表兵部部堂,总督衙门牌匾为“总督某某部院”,如“总督槽运部院”、“总督两江部院”。
巡抚一般正二品或从二品,称为抚台。
地方正排的正升级行政大员实际上是布政使和按察使,布政使从二品,管理一省的行政事务,包括人事任免、钱粮、税收等等,惯称“藩台”。
按察使正三品,管理一省的司法,惯称“臬台”。
布政使和按察使都是省级正职,只是“官衔”“级别”稍有差别,且互不隶属。

府、直隶州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府范围更大些,是大市,直隶州是小一点的市,直隶厅相当于现在省直管的农垦处、林业处等机构编制。
府和直隶州下辖县,但有的府还下辖州,明代府下辖的州还会管2-3个县,清代一般把管县的州升为直隶州,所以清代府下面的州一般是不管县的州,但级别比县高,称为散州,散州知州一般是正六品或从六品,知县为正七品。
清代府下管州的例子还是有,但比较特殊,如顺天府(京师)下有通州、昌平州都是辖县的,但顺天府也同时辖县。

参考:
总督:副国级职位兼省委书记。
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省长按察使:省委副书记兼纪委、政法委书记道员:副省长兼重点城市书记盐法道:省委常委、发改委主任钱粮道:省委常委、财政厅长巡警道:省委常委、公安厅长知府:地级市书记知州:副地级地区书记(如副省级市下辖区县)知县:区县书记
参考:
首先,更正问题里的一个错误,清代行政区划是三级:省、府(直隶州)、县(散州)。
直隶州知州类似知府,他和知府不同的是: 知府通过州县官员来管理州县;
而直隶州知州除通过知县管理县以外,他还亲自管理一个州政府。
散州除级别高于县、佐贰官员更多一些以外,跟县没有太大差别。
直隶州由省管,散州由府管。
清代有“道”,道不是一级正式的行政区划。
道员由明代布政使司的“参政”“参议”官演化而来,道员是省政府委派进行行政监督的,可以视为副省级的特派行政督察员。
道员和知府知州知县不同,他独自开衙署,没有法定或行政规定的佐贰属官。
有些道员除监察地方以外,还兼管省级某些方面的工作,如司法、粮食、盐政、巡捕、工商劝业等等。
清代还有一种特殊的行政区为“厅”,设立在少数民族地区或不适合设置州县的地方,它的长官是同知或通判。
同知和通判是府和直隶州的佐贰官员。
按现代的眼光习惯,清代的省和现在的省基本同等;
府和直隶州相当于地级市或自治州;
散州可以看做县级市;
清代的县和现在的县一样;
厅可以看做自治县;
道可以当成监察一个到几个地级市的副省级行政督察区。
手机打字好累好累……
参考:
清代是省道府县四级体制。
各省的行政主官是正三品布政史,监察刑律主官是从三品按察使。
分别相当于省长,高法高检主官。
道,管辖一个或数个州府民政财税事。
清初品级不定,高可正二品,乾隆18年最终确定为正四品。
今天已没有相当于道的行政区划,类似于解放初期的省内片区,如苏南皖北。
清代全国省下道员有79,如天津道。
嘉庆年规定,知府
府,从四品,相当于省辖大市与自治州。
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州,直隶厅,两者正五品,类似今天的省辖地区,小市。
县,正七品。
平行的有散厅散州,两者均正六品,相当于省辖但归大市代管的县级市。
如何区别直隶州与散州,就看是否辖县。
需要专门说明的是,总督,巡抚都是中央派遣大员,封疆大吏。
巡抚,本官从二品,武职但略偏向文职,加兵部、吏部侍郎或左副都御史为正二品。
相当于今天省/委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
按以文领武的原则节制本省从一品提督(相当于省军/区司令)。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巡抚实际侵夺了本该布政使与按察使的职权。
总督,本官正二品,武职。
清代是最大的封疆大吏,辖一省或数省,通常加右都御史为从一品或以尚书衔领总督。
类似大军区司令但仍然要监管部分民政,所以大体相当于建国初期大片区的军/政委员会主/席。
最重要,地位最高的是直隶总督,一般辖有河南,山东,直隶三大省(直隶包括现在的河北省,北京,天津,还有内蒙一部分)。
最初没有直隶总督,此职是从直隶将军、直隶巡抚逐步扩张而来。
雍正时期,曾单独分出河南总督給田文镜。
其次是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及上海,此地最富庶,经济发达,太平军失败后湘军淮军都靠这个地盘养兵。
再次还有湖广总督,辖两湖。
两广总督。
闽浙总督。
云贵总督。
特殊的是四川总督,只管一省兼巡抚事,许是因为四川民风彪悍吧。
涉陕总督变化毕竟多,有时管山陕,有时管陕甘,同时再分一个单独的山西总督。
估计是为了控制藏蒙两部做出调整吧。
清代还有河漕总督,如南河北河总督,这是专职总督,本官级别与巡抚一样是从二品,权力与驻省总督完全不能比。
总督是巡抚的上级,但也要看
由于职权接近,所以督抚争权相当厉害。
如太平军逼近武昌,湖北巡抚就挤兑总督说,你不是管两省军政吗,就该你平乱去啊。
这位可怜的总督,只能无奈出兵,最终战死。
对此,清廷没什么有效办法,多是裁撤总督驻省巡抚,就是总督兼本省巡抚。
但这又导致总督既没有精力,也无法实际控制辖区内的其他省份。
如湖广总督驻湖北省,后期湖南巡抚基本不受总督令。
两江总督到后期也管不了江西安徽两省巡抚。

参考:
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兼省长,主管地方民事,侧重军务,总督也是省级干部,主管几省军务,和巡抚没有上下级关系,但清朝有督抚之职,那就是军政大权集一身的封疆大吏了;
知府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书记兼市长,也就是正厅级领导;
州分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是省属,和知府级别相当,散州归属知府管制,是县级官员;
知县大家都知道,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兼县长。

参考:
知县、知州和知府三个官制,起源于宋代。
知,就是主持,执掌某官、某事的意思。
所以,它原本的全称是权知某县事、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某府,后来简称知县,知州和知府。

知县。
古代皇权不下县,县就是政府的最基层单位。

知县就是最基层的地方官,所以有七品芝麻官的说法。
换到今天,就是一个县的一把手。
知州。
知州略有不同,清朝时,州有两种,一种是直隶于布政使司的,称为直隶州,下面有属县,其级别相当于府。
另一种是非直隶州,称为散州,级别和县相同。
直隶州的知州是正五品,散州的知州是从五品。
也就是说,直隶州本身有下属的县份,而散州虽不管县,但其长官的级别要比七品的知县高些。
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直隶州相当于地级市,而散州相当于县级市。
知府。
府是省和县之间的行政单位,知府即一府的最高长官。
府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以及地及的地区、盟和州。
那么,知府就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一把手。
巡抚。
巡抚是一省的最高长官,不仅管民,手里还有直属的军队,所以称为综理军民。
巡抚这一级是一方诸侯,也就是所谓的封疆大吏。
相当于今天的各省一把手。

参考:
清代知县知州知府巡抚四级行政级别对应现在:知县对应县长,巡抚对应省长,但比现在的县长、省长权力要大得多,因为除管理政务外,尚管理军队,既所谓的“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巡抚的属官布政使管理民政、财政,提学使管理教育,按察使管理监察。
知州是管辖县及县级行政区划(如厅、设治局)的州级行政区划主官,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知州对应现在的地区专员公署专员、市政府市长。
知府是省级
与府级行政区划相同级別的还有道级行政区划,如江苏省的苏松太道,管辖现在苏南地区、包括上海,奉天省的东边道,管辖今辽宁省东部及吉林省东南部,主官是道台。
你看受古代中国政权建设、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如日本设置的行政区划北海道(一级行政区划);
及朝鲜设的(如平安南道、平安北道、咸镜南道、咸镜北道等一级行政区划);
韩国设的(如京幾道、江原道、济州岛道等)道级行政区划,既是受中国影响设置的,保留至今,而中国的道级行政区划在民国期间撤销,没有保留下来。
需要说明,知州、知府、道台也同样管理军事的。

参考:
我的理解是:古代的国家辖区比较小,下面的行政建制也比较小。
清朝的知县就相当于现在的县区级。
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市级。
知府相当于现在的省级。
巡抚,相当于现在中央派出的巡视组。
属于持有中央授权的特权临时机构。
不属于地方行政机构。

参考:
巡抚:省委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布政使:省长兼财政厅厅长按察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厅长提督学政:教育部特派员省委常委高工委书记兼教育厅厅长提督:省军区司令或大军区司令总兵:警备区司令盐道:食盐专卖局局长河道:黄河河务局局长道台:省委常委兼重点城市书记道御史:省纪委书记预防腐败局长兼检察院检察长知府:市委书记市长直隶知州:副地级市委书记市长散州知州:县级市委书记市长知县:县委书记县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