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有什么

营养师小糖来为大家解答。
很多糖尿病人对胰岛素存在误解,认为胰岛素很可怕,宁可多吃几种降糖药,也不愿意打胰岛素。
但小糖可以摸着良心告诉大家,胰岛素的副作用要比降糖药小,只是因为胰岛素价格较贵、不易保存、注射疼痛等问题,让很多糖尿病人难以接受它。
胰岛素有哪些副作用?
1.低血糖,胰岛素最常见最大的副作用,要求患者熟练掌握注射技巧,在注射后按时吃饭,不然就容易发生低血糖,若不及时纠正血糖,患者可昏迷甚至死亡。
2.胰岛素水肿,一般出现在面部,大多数人症状可自行消退的。
3.皮下脂肪萎缩,这种情况常见于反复注射同一部位的患者,经常轮换部位注射有助于避免。
4.过敏反应,这种情况很少,改用高质量的胰岛素制剂可解决问题。
胰岛素本身就是人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对肝肾没有副作用,也不存在成瘾性,不是打了就停不下来,还是要根据
相反的,很多降糖药存在一定的肝肾副作用,如果患者有肝肾功能不全,医生会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
希望大家能够抛开对胰岛素的偏见,更多糖尿病百科知识我们下期见~
参考:
很多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一直坚持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好还是坚持口服降糖药,迟迟不肯启动胰岛素治疗,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朋友是认为胰岛素对身体不好,一旦使用了胰岛素,就不能停了?
有些朋友是害怕打针疼痛,天天都要打针,心理上就更加抵触?
但相信还有很大一部分朋友,是因为认为胰岛素副作用大,担心长期使用胰岛素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
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下胰岛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
在介绍不良反应之前,我们先来强调一下胰岛素的合理应用,通常对于联合足量应用口服降糖药,血糖调控仍然无法达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仍然无法调节到7.0
很多朋友担心胰岛素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但实际上,只要能够充分了解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正确的应用胰岛素和应对不良反应,胰岛素可以说是最安全的降糖药物之一。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低血糖使用胰岛素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的不良反应,就是注射胰岛素有造成低血糖的风险,特别是短效或者预混胰岛素,出现低血糖的风险几率更高。
如果使用胰岛素后,出现头晕,出虚汗,饥饿感,乏力,心悸等症状,很有可能就是出现了低血糖的问题,严重的低血糖还可能导致休克等症状。
当出现上述不适症状时,如果不能明确判断,可以通过血糖仪迅速检测血糖来证明。
应对措施:1. 使用胰岛素初期,一定要注意选择好剂量,遵医嘱按时使用,不要随意加大药量;
2. 使用胰岛素初期,要多注意血糖的监测,特别是夜间至凌晨时段,应该进行血糖测量,预防夜间低血糖风险;
3. 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的进食含糖食物来缓解低血糖症状,即使没有血糖仪确认低血糖的朋友,也应该及时的进食含糖食物,以免加大风险;
4. 注意与胰岛素合用的口服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同样也有引发低血糖的风险,一般应尽量避免与胰岛素联用,而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药物,本身无低血糖风险,更适合与胰岛素进行联用。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体重增加长期使用胰岛素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不良反应风险,就是导致体重增加的风险。
之所以会导致体重增加,与胰岛素改善代谢后,体内的热量代谢减少有关,也与有的朋友担心低血糖风险,大量进食有一定关系。
而肥胖又是导致代谢出现异常的一个风险因素,因此,在使用胰岛素期间,应该注意尽量减少体重增加的风险。
应对措施:1. 对于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在充分口服药物的基础上,再启动胰岛素治疗;
2.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朋友,应该在控制饮食,加强运动方面更加自律,有利于控制体重;
3. 与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SGLT-2i抑制剂等有利于降低体重的口服降糖药联用,可以减少胰岛素导致体重增加的风险。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 胰岛素性水肿对于血糖控制不好的朋友,在长期的高血糖影响下,糖尿会抑制肾小管对于钠的重吸收,在应用胰岛素进行控制时,血糖改善了,肾小管对于钠的重吸收恢复,会在肾素-醛固酮系统系统的作用下,出现水钠潴留,从而引起水肿的问题。
通常发生在面部,但有时也可能出现在四肢。
应对措施:1. 通常症状较轻,有的在几天到几周内可自行消退;
2. 低盐饮食,利尿剂能可以改善和减少水肿。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皮下脂肪萎缩或肥大长期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可能会导致皮下脂肪萎缩,导致出现皮肤出现变硬、变黑,影响美观,结节等问题,这种问题通常对健康没有影响,但可能会影响胰岛素的皮下吸收。
应对措施:1. 用正确方式注射胰岛素,避免重复使用针头;
2. 轮换部位注射,可以大大减少出现几率。
胰岛素的其他不良反应除了上述不良反应外,长期注射胰岛素应该注意胰岛素可能导致的皮肤过敏反应,目前动物胰岛素已经基本很少应用了,因此,胰岛素引起过敏反应的几率也已经很低了,极少数情况下,胰岛素中的致敏杂质有可能会导致过敏的发生。
胰岛素长期注射,还要注意不要引起血糖有大幅度的波动,如果使用胰岛素不够正确合理,导致血糖升降幅度经常过大,可能会导致眼睛受到影响,出现屈光不正的不良反应。
很罕见的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胰岛素抗药性的问题,对于使用胰岛素后,无酮症酸中毒或其他内分泌问题,仍然出现血糖升高问题的情况,可以考虑胰岛素抗药的问题,对于胰岛素抗药的问题,加大胰岛素用量,更换胰岛素品种,调整口服降糖药类型或剂量,都有可能有所改善,具体治疗方案请遵医嘱。

参考:
胰岛素最大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引起低血糖的发生,而低血糖是可致命的急症,需要立即进行救治,为什么会发生呢?
有糖尿病的人之所以血糖会升高,是由于体内不能分泌出足够的胰岛素,而胰岛素即是将血糖运送进细胞中,被利用的运输工具,也承担着将过剩的血糖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的任务,当体内胰岛素不足时,血糖既不能被利用也不能被转化储存,高血糖便发生了。
所以通过注射胰岛素,可以帮助机体达到充分利用血糖和转化血糖的目的,从而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
这就要求胰岛素的注射量要恰到好处,过多时血糖利用过度就可能引发低血糖,不足时血糖又无法被充分利用,高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
由于糖尿病人由于糖尿病人注射胰岛素的量是根据当时的血糖水平计算出来的,每次的注射量是相对固定不变的,这就要求日常的饮食量、运动量等也要基本保持稳定,才能使体内的血糖水平与所注射的胰岛素量之间保持相对动态平衡,血糖才能得到稳定控制。
要注意的是:注射胰岛素后,尤其是短效速效胰岛素很快就会发挥作用,要求在注射后就要进食,否则就会使体内胰岛素过量而引发低血糖。
一旦有低血糖发生,应当立即补充含糖食物,快速补充血糖纠正低血糖。
此外,注射胰岛素还可能引起肥胖,且是肚子大的向心性肥胖发生,也是由于胰岛素注射量偏多,致使血糖转化成脂肪过多积存在内脏器官上所致,这就需要胰岛素的注射量要尽可能精准。
总之,胰岛素治疗相对于降糖药实际上更精准也更安全,因为它快速弥补了机体所缺少的胰岛素,不像降糖药需要通过间接的途径来调节血糖,能够发挥直接调控血糖的作用,减轻了自身受损胰岛细胞的负担,更有利于保护自身胰岛功能,阻止与延缓病情的进展。
只要把握好胰岛素的使用量,上述不良反应是可以避免的,不必过于担心。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
胰岛素是由人体胰腺分泌,控制着人体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是其作用降低时,人体的营养代谢就会出现紊乱,就会导致血糖升高,而高血糖就会导致眼、肾、心、血管、神经等一系列的损害,继而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
所以,不论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还是因为胰岛素功能下降, 当通过饮食、运动和口服降糖药物仍不能理想降糖,或是已经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时,就需要使用胰岛素联合治疗或是替代治疗了。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副作用”不是一个概念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甚至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反应。
副作用:药物本身固有的,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所以,临床上,使用胰岛素,我们要注意它的副作用!低血糖低血糖是使用胰岛素最常见的副作用,多见于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或是之前曾反复出现过低血糖的患者,主要和平时的饮食结构、运动情况及使用胰岛素的剂量等多种因素相关。
所以注射胰岛素必须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初用者需要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来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临床上也有很多患者认为,医生调好的胰岛素用量,就要一直用定好的剂量打,而定的剂量基本上是可以将血糖控制,又不至于出现低血糖。
其实,还是那句话,胰岛素用量要根据血糖“适当调节”,如果你有一顿饭没有吃或是吃的很少,胰岛素照样打,就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尤其是夜间低血糖)如果患者经常出现低血糖,可以随身一些携带糖果、甜点等食品,以便出现低血糖反应时能及时进行自我救治。
过敏反应临床比较少见,虽然胰岛素属于人体正常存在的一种激素,但注射用胰岛素大多数是人工合成的,纯度不够,过敏反应不可避免。
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皮肤瘙痒、红肿之类的,严重者可以出现荨麻疹、胃肠道反应等等,可以选择抗过敏或是更换胰岛素。
注射部位脂肪萎缩、增生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注射部位大多都会选择“肚皮”,因为方便也安全!长期注射同一个部位可能会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硬结,出现脂肪萎缩。
胰岛素注射部位有很多,合理更换不同注射部位可以避免!还有一些临床上少见的副作用,像水肿、体重增加、疼痛,对症处理应该就可以!
参考:
我想胰岛素最典型的不良反应就应该是低血糖,几乎所有使用过胰岛素的人都不同程度的经历过低血糖。
低血糖常发生在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病人中。
当血糖<3.3毫摩/升(60毫克/分升)时诊断为低血糖。
1、诱因(1)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未进食,或进食不足(特别 是糖类饮食进食不足)。
(2)血糖已偏低而未及时减少药量。
(3)运动量、活动量过大未及时加餐或减少降糖药量。
(4)用药错误,本来服用较弱降糖药血糖控制良好而自行更换为作用强的降糖药(如糖适平改为优降糖)。
(5)胰岛素注射错误,抽吸量不准。
(6)洗热水澡、桑拿浴、剧烈运动都会使胰岛素吸收加快导致低血糖。
2.临床表现临床上有两种低血糖表现,一种称为急性低血糖反应,又叫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型低血糖,是由于血糖下降后刺激体内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多引起的。
其床特点是低血糖发生时患者出冷汗、颤抖、哆嗦、而色苍白、心慌、视物模糊,但意识清楚,可自行进食并可自行缓解,这种应也见于短时间内血糖快速下降,但血糖绝对值并未低于.3毫摩/升(60毫克/分升)者。
另一种为缓慢进展型低血糖反应,称为中枢性低血糖,其临床特点是病人以渐进性加重的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为特点,并无明显上述急性低血糖反应。
病人常头痛、精神异常或错反应迟钝、嗜睡、癫样抽搐,浅至深昏迷,直到死亡,这时病人血糖绝对值常<1.8毫摩/升(32毫克/分升),是非常严重的低血糖反应3.诊断有上述因,测血糖<3.3毫摩/升即可诊断为低血糖,诊断及处理是重要的,更重要的要找出诱因并及时纠正以避免低血糖再次发生,4.鉴别诊断(1)患者时有心慌、多汗,饥饿感又未经常监测血糖,常并不知道已发生了低血糖,但也可能合并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绞痛等,只要测一下血糖便可鉴别,如无条件自测血糖,可立即进食,如进食后症状消失,有助于判定为低血糖反应,而其他疾病引起类似症状进食不会引起任何症状的改善 (2)严重的中枢性低血糖,应与脑中鉴别,多有注射胰岛素或服作用强的降糖药后未进食史,可首先快速测定外周血血糖,即可确诊,如无条件应立即送医院5.自我救治(1)糖尿病病人应了解上述两种低血糖表现,并了解可能引起低血糖的诱因,故一且自已发生上述症状,可立即分析查找可能的诱因,立即自测血糖。
(2)立即进食含糖饮料,如糖水、果汁1杯,可口可乐半听,并进食饼于或面包或馒头等主食15克~20克,或糖块两块嚼碎快速吃完再测血糖,直至血糖>7毫摩/升,1小时后再复测血糖,如果血糖又降至4毫摩/升
(3)如患者已意识不清,旁人不应向病人口中灌喂糖水以免哈水室息可立即皮下注射胰升糖索1毫克,但对肝功能不全,肝硬化者效果不佳,应立即送医院静脉注射25%~50%葡萄糖液(4)低血糖可严重损害脑细胞,当低血糖持续1~2小时,脑细胞将发生不可逆的损言,>3小时
糖尿病病人病程越长,血糖控制越好,对低血糖的感知就越差,越要经常监测血糖,以早期发现低血糖,及时调整药量6.预防(1)糖尿病病人应了解低血糖反应及临床表现,购买快速血糖测定仪,学会并经常进行自我监测血糖,学习自我教治的方法。
(2)老年的轻型糖尿病病人应避免使用优降糖,一般糖尿病病人晚餐前长效胰岛素(鱼精蛋白锌胰岛素)用量不应超过4~6单位,三餐前胰岛素用量一般也不应超过12~16单位凡超过此剂量应请专科医师协助调整,以合理用药,避免低血糖发生。
(3)糖尿病病人应定时定量就餐,每日运动量相对固定,如因患病不想进食,或进食减少,可适当进食含糖食品,以提高血糖避免发生低血糖,也可适当减少或临时停服降糖药,是免发生低血糖。
(4)糖尿病病人外出旅游、远足、步行超过4小时
(5)不能自己随意更换不同种类不同品种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制剂。
因降糖药成分不同,降糖机制不同,降糖作用强弱不同,故错误用药可能引起严重低血糖反应,(6)不轻信虚假广告,不滥用无批准文号的所谓“祖传秘方”或中成药,这些“药“中所含成分不清,有时其中掺有优降糖等西药来欺骗消费者:且这些人根本不懂医,可使本来病情很轻的糖尿病病人发生严重低血糖昏迷而死亡(7)糖尿病病人应相信科学,能正确识别与反对形形色色的伪科学,打着气功、中医的子误导糖尿病病人,如有的气功让病人“避谷”、“禁食水数目”,不服药不治疗,结果导致酮症酸中毒,低血糖而死亡者已不在少数(8)糖尿病病人无论病情好坏,均应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血糖,绝不能自己长期在药店购药服用,因为对血糖的升高病人是没有感知的。
(9)经常出现低血糖反应者,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师指导下更改治疗方案,而不是光靠加餐,每个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目标应当个体化,经常发生低血糖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提高,以不发生低血糖为宜,(10)有心功能不全、慢性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尿毒症者,治疗目标的血糖水平应提高,注意避低血糖发生,低血糖在这些患者中可诱发急性肺水肿、急性左心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而死亡。
发现低血糖应立即自测血糖,立即进食含糖饮料,如糖水、果汁1杯,可口可乐半听,并进食饼干或面包或馒头等主食15克~20克,或糖块两块嚼碎快速吃完再测血糖,直至血糖>7毫摩/升,1小时后再复测血糖。
如果血糖又降至4毫摩/升
如患者已意识不清,旁人不应向病人口中灌喂糖水,以免呛水窒息,可立即皮下注射胰升糖素1毫克,但对肝功能不全、肝硬化者效果不佳。
应立即送医院静脉注射25%~50%葡萄糖液。
低血糖可严重损害脑细胞,当低血糖持续1~2小时,脑细胞将发生不可逆的损害,>3小时
这些作为糖尿病病人的日常自我护理非常必要。
糖尿病病人病程越长,血糖控制越好,对低血糖的感知就越差,越要经常监测血糖,以早期发现低血糖,及时调整药量。

参考:
胰岛素作为补充或替代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显著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随着胰岛素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何合理使用胰岛素并控制其不良反应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 低血糖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在糖尿病治疗的一生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出现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有:(1)胰岛素的用量过大或混合胰岛素的比例不当;
(2)注射后未按时进餐或进食量减少;
(3)活动量增加;
(4)肝、肾功能不全,胰岛素代谢减慢;
(5)饮酒;
(6)添加的口服降糖药物剂量不当;
(7)脆性糖尿病。
防治:(1)加强糖尿病教育,无论是在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时,糖尿病教育应贯穿在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2)做好血糖自我监测;
(3)掌握低血糖的防治知识,调整好药物、饮食和运动三者的关系,做到早诊断、早处理。
2. 过敏反应胰岛素的过敏反应较少见,可见于部分使用动物胰岛素的患者,可表现为局部与全身反应。
局部过敏可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灼热、瘙痒和皮下硬结;
全身反应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全身荨麻疹、血清样反应或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防治:(1)反应较轻者更换胰岛素制剂,换用人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加用抗组胺药和(或)糖皮质激素,以及脱敏疗法等;
(2)重者需停止或暂时中断胰岛素治疗,进行抗过敏性休克治疗。
3. 体质量增加体质量增加也是胰岛素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
胰岛素促进体内蛋白质和脂肪合成。
体质量增加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从而增加胰岛素的用量,形成恶性循环。
防治:(1)严格控制饮食,适当运动;
(2)如体质量增加明显,在严格控制饮食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类药物或α-糖苷酶抑制剂,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
4. 水肿胰岛素有水钠潴留作用,少数患者在治疗2~3周内出现轻度的颜面和肢体水肿。
防治:可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
5. 屈光不正胰岛素治疗时,因血糖迅速下降,致使晶状体和玻璃体中的渗透压下降,水分溢出,屈光率下降而致远视,患者自觉视物模糊。
防治:3周左右自行消失,无需特殊处理。
6. 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长期使用纯度不高的动物胰岛素,而且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更易出现。
防治:(1)换用人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
(2)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停止在该部位注射后可缓慢自然恢复。
7. 胰岛素抗药性临床上极少数患者表现为胰岛素抗药性,主要见于使用动物胰岛素者。
人体多次接受胰岛素注射约1个月后,血中可出现抗胰岛素抗体,使胰岛素作用效价下降。
在无酮症酸中毒也无拮抗胰岛素因素存在的情况下,每天胰岛素用量>100U或200U,则应考虑胰岛素抗药性。
防治:(1)更换胰岛素制剂;
(2)必要时加服降糖药物或糖皮质激素。
但此时胰岛素可从已形成的复合物中分离而使循环中游离胰岛素骤增,引起严重低血糖反应,应严密监护,及早发现和处理。
胰岛素的抗药性经适当治疗后可消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