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老而不死谓之贼”这句话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句原话是出于论语,宪问。
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孔子有个老朋友叫原壤,为人没个正经,一天孔子见到他他蹲着和孔子说话没个样子。
孔子就说:“你这人,年轻时就无大无小,无老无少,长大了,也没个成个正经事儿,老了还腆着脸活着,真是个祸害也。
”这段话连着看起来,更像是孔子和老朋友开玩笑。
所以最后笑骂玩,拿竹杖戳对方小腿。
但是后来大家就如很多夫子的话一样,把他前后语境抛弃,只截取其中一段来说。
老而不死谓之贼,演变为,说老人已经没有贡献,只是依靠年轻人供养,就如盗取年轻人一般,所以是老而不死谓之贼。
这个思想,到现在依然还有。
比如日本著名的大嘴巴漫画首相麻生,2013年,日本副首相兼财政大臣麻生太郎(Taro Aso)就曾建议:日本的老年人应该“赶紧去死”,因为“当你想到自己花的是政府的钱,你就会睡不好觉。
”在中国,老而不死谓之贼,后来逐渐演变成,指责一些为老不尊不要廉耻的老人的话语,和最初夫子所说的,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参考:
这回呢,咱们说说“老而不死是为贼”。
哈,这尊老敬老本来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呀,怎么会有“老而不死是为贼”这么句话呢?
而且现在有的那年轻人呀,呃,看不惯老年人的一些行为、一些习惯、一些举止,就经常骂这么一句,“哼!老而不死是为贼”。
而且还引经据典,有理有据,说了,“啊,这可不是我发明的啊,这可是孔子说的,孔圣人都这么骂,我有什么不能这么骂的?
” 那位说了,孔子那可是最讲究礼的,他能说出这话来?
他怎么骂街呀?
唉,这话还真是孔子说的,但是那意思呀,可不是这意思,这是让后人断章取义,给歪解了。
“老而不死是为贼”呢,是出自《论语 宪问》,原文是“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什么意思呢?
原壤呀,是孔子的老朋友,这
最出名的一件事呢,就是他的母亲去世了,孔子前去吊丧。
按理说呢,这原壤应该表现出非常悲痛的样子,唉,妈死了吗,甭管谁来了,来人吊唁,孝子得磕头,孝子头满街流吗,可是孔子一来,这原壤反而唱上了,在那儿唱歌。
孔子的学生可就看不下去了,一个个义愤填膺,“师父,您瞧您认识的这人,啊?
他妈死了,他跟哪儿唱歌?
什么东西!这一点礼法都不讲呀!您赶紧跟他绝交,少跟他来往吧。
要不回头您都跟着他跌份!”孔子听了直摇头,说“唉~,你们别看他在那儿唱歌,但是他心里并没有忘记母亲。
你们不了解他,啊,只有我懂他。
我和他是老朋友了,不能因为这件事而跟他绝交。
”说是有一次,孔子遛弯,一看,呦,这不是老朋友原壤家吗,啊,我可不能骂着过去。
啊,那就卷着过去吧。
哈,不能漫门而过。
于是就进去拜访原壤。
原壤呢,正在那儿晒暖儿呢,他本应该出门迎接老朋友呀,可是他没动地儿,而是在那儿“夷俟”,唉,就是叉着腿在那儿坐着,等着孔子。
古人呀,都是跪坐,这叉着腿坐呢,叫“箕踞”,在那时候,这是一种特别傲慢无礼的坐姿。
孔子一看他这德行,气儿就不打一处来,上去就骂他两句,说,“你呀,小时候,你就不懂得敬顺兄长;
大了大了吧,你又没有什么说得出口的成就,啊,一事无成;
现在老了,你还不死,你呀,就是一害人虫!”这原壤也不生气,可是呢,也不动换。
孔子呢,就拿这拐杖呀,敲他这小腿。
“说你呢唉,靠边点,给我让个地儿。
”哈。
原壤呢,他能在母亲的丧礼上唱歌,就说明他这
他对他妈都这样,那就更甭说对待老朋友孔子了。
那从礼法上讲呢,丧母唱歌可比那箕踞而坐严重多了,那样儿~孔子都没和他绝交,就说明这孔子对这箕踞而坐呀,也没往心里去,而说他“老而不死是为贼”,还敲原壤小腿呢,唉,那也就是跟他开开玩笑,哥儿俩过这个。
现在也是这样,俩好朋友,你骂我一句,我打你一下的,啊,那是关系好的表现。
那后人呢,不求甚解,断章取义,愣是认为孔子在那儿骂大街呢,啊,你老不死的,老而不死是为贼!那这可就冤枉孔子了。
不过现在有的那老年人呀,倚老卖老,为老不尊,有偷公交司机盒饭的,有为了个座位打人骂人的,还有更混蛋的,抢司机方向盘的,唉,真不知道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说那些人“老而不死是为贼”呀,呃,那是在恰当不过了!
参考:
“老而不死谓之贼”这句话的同义句应该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原句出自《论语.宪问》: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原壤,孔子的老朋友,是鲁国人,原壤的母亲去世,原壤竟然大声唱歌,孔子认为这不是个孝悌的人,这本身就是大逆不道;
夷俟,分开双腿坐着的意思;
孙弟,逊弟,敬顺兄长的意思。
这则故事翻译成白话就是:原壤叉开腿坐着等待孔子。
孔子说:“你啊,年幼时不懂逊弟,长大了有没什么成就可言,年纪大了又不死,你就是个贼。
”说完孔子还用竹杖敲打原壤的小腿。
在孔老夫子的眼里,原壤
在《礼记》的记载中,孔子就已经否认了与原壤的朋友关系。
书中记载,原壤的母亲去世,孔子帮忙去给清洗棺木,原壤却在一边唱起歌来,周围的人就跟孔子说了,你看,你这朋友的行为不大好啊,你去劝劝吧。
结果孔子说“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可见孔老夫子是不屑与之为伍了。
孔子是非常注重礼仪孝悌的人,所以不会说出“老而不死谓之贼”这种话,是后人断章取义了。
古人,包括孔子,很多时候并非如同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死板”,甚至很多时候比现在人看的更清楚,在为人处世方面更有原则和底线。
像原壤这样的人,即使现在也不在少数,老却不尊的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贼”。
题外话关于原壤这
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
——原壤歌与孔子成为朋友,而且是故交,我倒觉得,这原壤绝非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甚至可以说这原壤自有一套处事方法和原则,并不一定比孔子的学问低呢。
要知道,后世不还有一个庄子妻子亡故,作为丈夫却是鼓盆而歌吗?
大概在孔子眼中,这庄子也不是什么孝悌之人了。
原壤行为确实不符合常人所能理解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听从古人所说,自行推敲一番,也许会得到另一个答案。

参考: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老而不死谓之贼”这句话中的那个“贼”字,它是什么意思?
只有把这个“贼”字在这句话中的含义认识清楚,我们才能正确理解这句话。
从汉语词典中,我们得知:“贼”字的本义是破坏,是动词,最早见于金文。
后来引申为败坏、毁坏、伤害、杀害、祸害、偷窃等,同时还被当做名词、形容词和副词使用。
那么,“老而不死谓之贼”中的这个“贼”是动词还是名词?
在这里的所指的字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从“老而不死谓之贼”这句话的出处与典故中去查找吧。
经查阅,《论语·宪问》中有“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而不是“老而不死谓之贼”。
“老而不死是为贼”在《论语·宪问》中讲的是一个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一位旧友叫原壤,是鲁国人。
他母亲死时,居然还在大声地唱歌。
这时孔子知道了,对他看法很不好,认为这
岁月不饶人,一晃成了老人。
这天原壤得知旧友孔子来见他。
他叉开双腿坐在那儿等候。
孔子进门见状,对原壤很不满,开口骂他,从小不讲道德伦理,现在年纪大了又没什么成就,你真是个“老而不死是为贼”的人啊!这句话中的“贼”字,就是不地道,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动词。
很显然指的不是盗贼或小偷之类的行为动词。
为了解析这个“贼”字在“老而不死是为贼”中的含义,许多语言学者对此进行了梳理释解。
例如,夏衍认为这句话中的“贼”字,指的是“无用的废物”;
连天宇则认为是“败坏伦常的人”。
南宋文天祥《集杜诗·淮西帅序》中,从另一面讲了“贼”字的含义。
诗文中说南宋末年,蒙元入侵中原,淮西制置使夏贵八十多岁了,心存私念,不顾国家危难,以淮西全境投献蒙元,卖国求荣,可谓“老而不死是为贼,其贵之谓欤!”这里用的“贼”字,就有祸害的意思,而不是盗贼小偷什么了。
综上所述,“贼”字在“老而不死是为贼”中,是“无用的废物”、“败坏伦常的人”或毁坏、祸害的含义。
那么,“老而不死谓之贼”中的“贼”字含义又是什么呢?
这是从“老而不死是为贼”借用而来的现代用语。
“老而不死谓之贼”中的“谓”字是“说”或“叫做”、“称呼”意思,而“之”字既是代词,同时又是连词,在这里代词指它,“谓之”就是说它,连接“贼”字,指的是它的“贼”行为。
这个“贼”指的就是上了岁数的“无用的废物”、“败坏伦常的人”,他们对社会有极大的败坏、毁坏、伤害性,是社会的祸害,虽然这是极少数。
现在的社会的确是存在这样“贼”老人。
这些老人有个共同特点,一生碌碌无为,毛病却很多,现在又依仗着国家政策好,尊老养老的社会舆论好,更是肆无忌惮地不知廉耻,忘记了自己年轻时的恶习,仍然在那里指手画脚,左右着年轻人,使年轻人无所事事,不听老人的话吧?
又担心被扣上不尊重或不孝敬老人的帽子,听吧?
又担心走了弯路,不利于自己的前途,更不利于社会的安宁与发展。
也许是
意思是说这部分缺德的老人,不要再倚老卖老,用错误的人生经历来教导带坏了现在的年轻人了!他们喊出了“老而不死谓之贼”!这是在发泄,在怨恨!是在嘲讽那些变坏的老人!孔子总之,“老而不死谓之贼”是借用了《论语·宪问》中“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目的就是警示与宣泄,对现在社会不务正业,扰乱社会与家庭安宁,很不自觉,不检点的这部分老人的不满。

参考:
有此人听到这句话,不是很理解,不是说尊老爱幼吗,怎么这句话是骂老人的,老了还不死就是个贼,这对老人太不尊重了。
你要这么认为,就大错特错了。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宪问》中:“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如果一
就是责骂那些老而无德的人。
这句话里,孔子所说的老而不死,应该是指一
那他活着就是一种浪费,是社会的负担。
《四书》对“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这句话的解释为: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
”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反译过来就是,你这个家伙,从小不孝顺自己的父母,不尊敬自己的兄长,长大了一定又一事无成,到老了还不死,真是个害人虫。
注:
此句出自《论语 宪问》,大有深意,要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需要先从字面理解这一章句,再去探究这一章句深刻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的理解这句话。
“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论语 宪问》野狐意译一下:原壤蹲在地上等孔子,孔子到了,看见他就骂:“你年轻时不谨守逊悌之礼,年长时,又无称述来教导后辈晚生,再看看你现在这为老不尊的样子,你说你活这样久有啥用,简直就是一个害货。
”边骂边上前用手杖敲原壤的小腿。
一 原壤挨骂的直接原因原壤等待孔子,孔子来了就骂他“老而不死”,并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孔子为何对原壤又骂又打?
起因就在原壤的坐姿不对,当然还有别的更深刻的原因。
“夷俟”,“俟”是等待的意思,“夷”是东方少数民族,这两个字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四书》的解释是,原壤叉开两腿坐在地上等孔子,这种坐姿古人叫做“箕踞”,表现着轻视傲慢的态度。
荆轲刺秦王失手,受伤后就是箕踞依柱而坐,表达对秦王的蔑视。
据钱穆先生的解释,这种坐姿就是蹲踞,俗语叫圪蹴,文中有两个这样的
无论是那种,都是不礼貌、不正式的坐姿,这种姿势是东方夷人常用的坐姿,所以孔子看到就生气了。
古代没有凳子,胡床是从唐朝才开始传入中原的,古人都是席地而坐,正确的坐姿如文中
尽管孔子很讲礼仪,也不会仅仅因为一个失礼的坐姿又骂又打吧,原因到底在哪里?
还是先看看原壤是怎样一
原壤算是没落的贵族,至少属于“士”这个级别,这一点和孔子相同,但孔子一生积极努力,原壤不思进取,不务正业且性情古怪。
《礼记 檀弓下》中有一段关于原壤的记载: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
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
”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
”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
”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原壤的母亲去世了,孔子资助他棺木,他跳到棺木上唱歌,孔子装作听不见,不与理采就离开了,跟从的人劝孔子不要再帮助这种人了,孔子说这是发小呀,不能不帮。
孔子对原壤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从孔子骂原壤的话中可以看到,原壤年轻时不守逊悌之礼(“孙弟”两个字都是通假字),也就是年轻时不学习。
古人讲学,主要是讲礼仪的学习,也就是如何做人处事。
(野狐《学而时习之释疑》一文有专论,可在文章中参看。
)原壤中年时期无称述,也就是中年没有作为。
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 述而》)原壤应该也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但并不像孔子那样积极的去传承文化,教育后辈晚生,缺少社会担当精神。
古人重视身教,老年人有教育后辈晚生的社会责任,自己的言行要能起到表率作用。
可原壤做不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为老不尊。
三 两人三观不同孔子一生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恢复西周初年的太平盛世而奋斗了一生。
还是孩子的时候,孔子就“常陈俎豆,设礼容”,“吾十有五志于学”。
而自己的发小,周王室的后裔原壤,却浑浑噩噩,自甘堕落地胡混到了古稀之年。
(此事是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以后的事,孔子回国时年68岁)孔子骂原壤,敲他的腿是因为原壤太不争气,弟子们把此事收入《论语》中是这件事体现了孔子做人应该有的正确态度。
结束语李宗吾《厚黑学》中有一句话:呜呼伯康,相知有年何竟自甘原壤,尚其留意尊胫,免遭尼山之杖!如果放到现在,对这样的人,孔子的话应该是:少而不学,壮而不为,老而不教,不死何为?

你说像原壤一样,这样活一生有意思吗?

参考:
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3),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
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
” 从小到大没什么贡献,活着就是害虫一样;

参考: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是孔子说的,语出《论语·宪问》。
这句话也成为很多人误解的一句圣人之言。
“匹夫老贼”这句经典骂词,恐怕就是从此而来。
其实这句话的原文是这样的:“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来是原壤这
这个动作就极不雅观了,尤其在没有内裤,都是穿着长袍的春秋时期。
洒脱不羁的庄子就曾这样坐过,也留下了一个生动的词——“箕踞”。
正经的坐姿——跪坐孔子一看原壤这样不恭敬,就骂他了:“你这家伙,年幼的时候不爱护小弟弟,不讲孝悌。
年长之后也没干什么正经事,现在老了还不死,留着真是个祸害!”说着还不解恨,拿着随手带的手杖,敲了敲原壤的小腿。
这是《论语》里,孔圣人不多的生气骂人记载。
由此而知,“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是有特殊的背景的,因为这
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是“贼”的。
虽然在动物界,弃养没有传承基因价值的年老个体是很常见的现象,但是在人类社会,特别是传统时期,老人的丰富社会经验,还是巨大的财富的,所以也有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结合现在社会上那些为老不尊的那些群体,如碰瓷的,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对于这样的人,还真是应了孔子的话:“老而不死是为贼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

参考:
“老而不死谓之贼”,“贼”是什么意思呢?
为什么要叫“贼”呢?
“贼”按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偷东西的人”,这里面是说老而不死就要偷东西吗?
肯定是解释不通的。
说到文字就要查查《说文解字》了。
《说文解字》说:“贼,败也”,“败,毁也”。
所以“贼”字本来是动词,是毁坏的意思。
《玉篇》说:“贼,伤害人也”,对人施加伤害就叫贼了。
朱熹《论语集注》说:“贼者,害人之名”,所以进一步引申,对人施加伤害的人就叫贼了。
所以“老而不死”和“贼”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不能用这句话对善良的老年人进行攻击。
只要是那些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做出伤害的人都可以被称做”贼“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是我们国家优良的传统。
虽然有些老年人确实做了一些让人可恶的事,不过那都是一些个别人的个别行为,不能对所有老人都进行污蔑,这是很让人不齿的事。
本人在
感兴趣的朋友请
就很容易理解了!单独这么一句,无上无下。
如果来理解可分为两部分,前面“老而不死”,后面“谓之贼”。
“老而不死”,白话文一般都能理解为年老而活着;
“谓之贼”,也是白话文一般都能理解为叫称作贼。
总结起来就能很容易理解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可是却有些违背我们大众的文化常识。
如果你认为这句话是正常表达出来的,那么就应该会有特定所指。
只要完整找出这句话的前后完整一段和当时语境就不难理解这句话的真实表达意思!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会觉得年老了还没死,被当贼一样看呢?
很有可能被表达者先定义为已经没有任何价值可贡献还在浪费资源的情况下才很有可能说出这句话。
千万不能断章取义,歪曲了自己的价值观!
参考:
要理解《论语》中孔子这句话的关键,在于“贼”字。
“贼”不是指“盗贼”,而是指它的本义“害”。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解释得很清楚:“贼,败也。
臣锴曰:‘败犹害也。
’”“老而不死是为贼”是指那种为老不尊的人。
这种人老而不死,就变成了祸害。
这句话的含义一直没有变化,到现在依然适用。
比如昨天新闻报道,有个老人在高铁上嗑瓜子,被保洁员劝阻后非但不听,反而起身赌气地将瓜子扔向几乎整节车厢。
像这样倚老卖老、为老不尊的人,就可以用“老而不死是为贼”来形容。
《论语》中的“贼”一律作“害”解,全没有“盗贼”的意思。
大概孔子那时候,“贼”作为“盗贼”的含义尚未形成。
比如《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子路使子羔为费宰。
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叫子羔去当费县县长,孔子说:“这是害了别人的儿子!”“老而不死是为贼”,如果把“贼”解释为“盗贼”,逻辑上也说不通。
许多人连基本的字义都没有搞清楚,却在那里强行解答,误导众生,真是无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