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参言》第四十四章谏一讲了什么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参言》第四十四章 谏一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参言》上一章中韩非子告诉君主就参言而言何为“明主之道”。
这一章粗看以为是君主按自己的喜好处理臣子进言,但这不符合《韩非子》一贯的思想与主张,细看后才明白韩非子的用意,这也是一切圣贤的良苦用心和无奈之举。
佛家讲要想出世,就要先入世,出世法不离世间法。
韩非子参言论中的“明主之道”就是先入世,顺臣子言论之势,行“忠论闻奸、博论内一”的听言之道。
世间的一切主张、思想、主义发起者是人,传播者是人,受听者是人,尤其是受听者是人,就要按受听者的喜好来讲来演义。
佛家讲“缘起性空”,这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根本就理解不了,佛家这样传教是不可能走到现在的。
佛祖按世俗“人性本质”来演绎经典,用“得福无量”来“诱导”民众信奉教义,先让你进门,再继续“诱导”民众往里走,循序渐进,久而久之,当民众的修悟达到一定境界时,自然而然就会抛弃世俗世界的“福”,而自愿接受精神世界的“福”。
天使与魔鬼都在利用人的弱点,只不过天使向善,而魔鬼向恶。
韩非子自然明白“人性本质”,所以他告诉君主想要出世,达到“道”无为境界,就要先入世,要做到君臣同维,沟通顺畅,才能公会结智,众言会端,汇集各方言论。
当然,韩非子的目的是为了求纳察构之后“得毁誉公私之征”,你的进言让我很高兴那你就去实施,你说的话让我很生气,我要追察一下,看看究竟是什么情况。
估计奸臣或是浮夸务虚者听到这里心都凉透了,胆也要吓破了,我只是说说而已,都是哄你玩的,君上你怎么就当真了呢?
当然,对于实干务实者来说,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君主亲察,一是证明自己没有欺君,是忠论,二是也让君主看看自己的功绩,自己的才能。
后面的事自然是君主根据亲察的结果,判定“毁誉公私”。
其实,不管是佛家得福无量地“诱导”,还是韩非子的“明主之道”,就是走“群众路线”,让“道”具相化,能解决民众现实的实际问题。
韩非子讲完参言的“明主之道”,接着讲如何防范臣子的进言之祸坑,他认为“众谏以效智故,使君自取一以避罪,故众之谏也败。
”意思是:臣子采用几种说法进说来玩弄智巧,诱使君主自己从中采取一种意见来逃避罪责;
所以让臣子同时进献几种说法是不可行的。
言简意赅,就是臣子只能就事说一个主张与意见,而不是说多个,让君主选择。
这一点很重要,一是说多了容易干扰君主的决策,二是一臣多谏,其它臣子就不再好谏。
再说,祸从口出,臣子还是谨言慎行得好。
臣子多谏并不是进忠言的表现,反而是给君主设下的陷阱,如果君主选择错了,臣子就会说,这是你选的,并不是我的错。
韩非子看到了臣子多谏的恶果与阴险,所以告诉君主让臣子谏言只能说一种,不能多谏乱君。
韩非子一直提倡一官一职,一职一臣,一臣一言。
众谏不可取,何谏可取?
韩非子认为“君之取也,无副言于上以设将然,今符言于后以知谩诚语。
” 君主所取的,是不要让臣下在一种意见之外又附加另一种意见,企
韩非子心思缜密,将臣子众谏的可能性都想到了,臣子进谏只能有一种意见,不能再有“可能、假如、或许”等建立在自己假设之上的意见,这本身就是自以为是,而不是实事求是。
按事物的真实性来讲,问题的解决办法只有一条,所以那些建立在假设之上的意见本身就是务虚之为,祸根乱源。
【众谏以效智故,使君自取一以避罪,故众之谏也败。
君之取也,无副言于上以设将然,今符言于后以知谩诚语。
】臣子如实汇报,按实谏言,君主参言证实,以实决策。
制度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谏一”本就是臣子进谏的规矩,“取一”本就是君主的纳谏的规则与原则。
“一”是天下事物的本源,是最为真实的本质。
臣子谏一君主取一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本质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君臣按规律办事,自然成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