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杜甫与“诗仙”李白齐名,经历却有天壤之别。
私心里,我喜欢李白,我发自内心尊重杜甫的原因是,他一心一意,为国为民,乱亦不易其心,贫亦不改其志。
这样的人,心如玉壶冰,是值得千秋标举,万世传颂的。
最令我感念的,是他老来身居茅屋,不幸茅屋还被秋风吹破屋顶,不幸茅草还被顽童抢走,顽童欺他年迈体弱,任他追得气喘吁吁,喊得口干舌燥也不还他……(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以读杜甫的诗,真是需要一定的年龄阅历和心理承受能力才可以。
杜甫以前的诗人,从未如此深切的呈现一个时代的苦痛,一个盛世的崩殂。
大多数人只是见自己,能达到见天地的,已属稀有,杜甫真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他写自己亦是客观,写他人,亦是深情。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在这么艰窘辛酸的境地下,他居然还能自嘲,他想到是居然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参考:
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前言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唐朝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701年—762年)和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都不是进士出身。
当然了,诗写得好未必是安邦定国的人才,但是在以诗赋取士的时代,终究有些遗憾。
李白根本就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他采取的是一条终南捷径。
李白不断地游历、隐居、出山,最终由好友引荐进入仕途。
可惜非科举的出身不正,他从来没有得到过唐玄宗的重视,自然也实现不了“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的理想,最后还是失望地离开了。
杜甫则不同,他积极参与科举,据历史记载,他第一次名落孙山,第二次却碰到了号称“野无遗贤”的李林甫。
一、青年杜甫 屡战屡败的科举之路杜甫晚年(766年)在夔州曾经写过一首自传式的古风《壮游》,可见青少年时期的杜甫非常自负: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杜甫说自己长大一点更了不得了: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班扬,东汉的班固与扬雄,这种自夸有点像现代人说自己的文章不亚于鲁迅。
宝应元年(762年)秋,杜甫在《宗武生日》一诗中写过: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杜甫爷爷是初唐著名的诗坛狂人杜审言,因此杜甫敢说:诗是吾家事。
但是别人并不一定这样认为,殷璠作《河岳英灵集》的时候,选了李白、岑参、崔颢、孟浩然、王昌龄、常建等24人的作品,盛唐人选盛唐诗,杜甫根本就没有入选。
其中的孟浩然一生布衣,仅仅做过短期的幕僚,可见殷璠选人并不是看政治地位。
前面这几首诗是杜甫在中年和晚年时写成的,不过可以看出年轻的杜甫当年对自己的诗文很有自信 。
可令人诧异的是,在诗赋取士的时代,他的这种自信不久就被击得粉碎。
开元二十四年,杜甫去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天宝六载(747年) ,三十六岁的杜甫又到长安参加了一次专门给进士落第者的考试,没想到这一次考试录取率为零。
权相李林甫哄骗唐玄宗说“野无遗贤” ,或许李隆基也相信这些“高考失意”的人里面真的没有什么人才。
大家都知道王维干谒玉真公主,内定时挤掉了宰相张九龄的弟弟考上了状元。
当年孟浩然走宰相张九龄的门路都没有什么用,杜甫似乎更没有这些门路了。
杜甫奔走献赋也没有找到自己的那个贵人,于是“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
其实这些年一直有进士考试,天宝六载(747年)当年就有一次 ,状元是杨护;
天宝七载状元是杨誉;
天宝八载的进士有大诗人刘禹锡;
天宝十载有大诗人钱起。
一直到天宝十年 ,杜甫靠献三《大礼赋》,才得到玄宗的赏识,待制在集贤院,但是并没有得到官职。
杜甫虽然被后人尊为诗圣,但是在诗赋取士的时代,诗圣却考不上进士,您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呢?
是考试发挥不好吗?
还是没有找对门路?
不知道这些年杜甫干什么去了。
一直忙着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吗?
二、中年杜甫 安史之乱中的漂泊1、安史之乱前天宝十年杜甫献赋以后,一直到天宝十四年,才被授予一个芝麻绿豆官:河西尉 。
杜甫很失望地写了一首《官定后戏赠(时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杜甫不愿意接受这个“凄凉为折腰”的官职,不久又得到了一个库管员的职务: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此时的杜甫年己四十四,困居长安十年有余。
得官以后,杜甫先去奉先县探了一次亲,顺便写了一首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首诗中有几句特别令人印象深刻。
杜甫虽然地位卑微,但是志向远大: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忧国忧民的杜甫还在这首诗中写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最令杜甫痛苦的是自己的小儿子竟然被饿死了: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这首诗的结尾处写到: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的感觉很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
2、被困长安第二年6月潼关失守,唐玄宗逃离长安入蜀,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唐肃宗。
杜甫准备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幸运的是杜甫官职太小,反而比较自由,在这期间还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对雪》、《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 。
《春望》是杜甫最有名的一首五言律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对雪》也是一首五律,相对不太知名: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这两首五律,前三联都对仗。
《对雪》中今人读平声、古人读入声的字比较多:哭、独、薄、息。
《悲陈陶》是一首七言八句押仄韵的古风,不是七律: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哀江头》是一首长篇幅的仄韵(入声韵)古风: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落第的芝麻官杜甫在长安城到处乱逛的时候,状元王维就没有那么自由了,计有功《明皇杂录》载:王维时为贼拘于菩提寺中,闻之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乱定,玄宗优恤,诰封“天下梨园大总管”。
王维身陷囹圄苦熬的时候,杜甫却趁人不注意,脚底抹油,悄悄地溜掉了。
3、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至德二年(757)4月,郭子仪率军来到长安北 。
杜甫趁机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了唐肃宗。
唐肃宗见到衣衫褴褛的杜甫大为感动,授其为左拾遗,杜甫终于有了一个拿得出手的官职,后人称其“杜拾遗”。
这段经历还被杜甫写入了五言古风《述怀·此已下自贼中窜归凤翔作》: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慜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不过好景不长,官微言轻的杜甫因为房琯之事触怒肃宗,“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丧失了前途。
长安收复后,杜甫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这年的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再次探亲。
不知道为什么唐朝探亲假那么多?
这一路上,杜甫写下了不朽的史诗级作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漂泊西南天地间在夔州时,杜甫曾经写过《咏怀古迹五首 》,其中一首写到: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乾元二年(759) , 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后辗转到了成都投靠好友严武,他在浣花溪畔居住的草堂,如今成了当地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杜甫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生活在四川奉节县。
严武调回长安不久,继任的高适(对,就是他)压不住阵脚,蜀中大乱。
广德二年(764)春,严武第三次镇蜀,杜甫又回到了成都草堂,并担任了一段时间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人又称其为杜工部 。
永泰元年(765年),正月里好友高适去世,四月时,好友严武去世。
杜甫失去依靠,便离开了成都。
这一年杜甫已经53岁了。
离开成都的杜甫,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
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安稳生活了一段时间。
在夔州的两年里,杜甫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30%。
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春夜喜雨》、《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等,其中《登高》还被评价为是古今七律第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暮年杜甫 老病有孤舟大历三年(768年) ,五十七岁的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临行前连瀼西的四十亩果园都送人了,还写了一首《将别巫峡赠南卿兄瀼西果园四十亩》纪念。
杜甫先到江陵又转公安, 战乱未息而关山重重 ,杜甫估计对自己的归乡之愿有些灰心了,这时写过一首五律:《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一年的年底杜甫又漂泊到湖南岳阳,写下千古名作《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大历四年(769年)-大历五年(770)期间,杜甫在岳阳、潭州(长沙)、衡州(衡阳)之间辗转往复。
大历五年冬,杜甫在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终年59岁。
结束语唐代孟棨的《本事诗》评价杜甫:“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杜甫还被后人认为是为集大成者。
他的诗从形式上各体均擅长,特别是对于七律的成熟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题材上,杜甫诗感怀、咏物、赠别、登临、题画、怀古、咏史、纪事等无所不有。
人物形象也丰富多样,达官贵人、落难妇人、贩夫走卒、诗人游子、将军歌者、农夫老妪等尽入笔端。
另外,杜甫的作品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苏轼《王定国诗集叙》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杜甫被后人称之为诗圣,实至名归。
结束时,按照惯例作七律一首,用杜甫《秋兴八首》中的韵脚。
《读杜甫诗有怀》:杜公文赋继家风,彩笔天人造化功。
驴背京华十三载,渔阳烽火半边红。
吟秋吟病江湖上,忧国忧民襟抱中。
八斗才高偏运蹇,飘零青史一诗翁。
@老街味道
参考: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参考:
杜甫,字子美;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一个世代为官的大家庭。
从小就天资聪颖,饱读儒家书籍。
19岁,离家漫游。
24岁,在洛阳第一次考进士不中,又开始漫游。
30岁,娶官宦人家小姐杨氏为妻,育有两子一女。
35岁,去长安再考进士,落第后居住在长安少陵塬,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9岁,因向朝廷写了一遍文章,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等待分配。
43岁,李林甫给了一个河西尉小官,杜甫不从。
后又改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看管兵器仓库。
迫于生计,杜甫接受了。
44岁回家,小儿子饿死。
安史之乱暴发,杜甫投奔肃宗。
45岁,被肃宗授为左拾遗,世称杜拾遗。
后得罪肃宗,被贬华州。
47岁,到了成都,在好友的赞助下建“杜甫草堂”,在好友的推荐下,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这是杜甫一生最高的官职,从六品。
50岁,离开成都去奉节为公家代管一百顷公田。
57岁,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
一路颠沛流离,在前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永远地回家了,终年59岁。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生动地描绘出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
一千多年以来,其影响力极为广泛深远。
所以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
杜甫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炉火纯青。
使人欣赏之余,不由地为之赞叹!而诗的内容,大都是忧国忧民。
令人肃然起敬!敬佩诗人的人格高尚。
因此,后人予于他最崇高的荣誉“诗圣”。
若问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最最崇拜的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已经给了回答:“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参考:
杜甫是一个伟大是诗人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妇孺皆知的。
但是,生活中的杜甫怎么样呢?
就不是每一
因为,关于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就是今天顶级的杜甫专家们也是众说纷纭的。
例如,有人说杜甫是人民的诗人,有人说杜甫只是一个诗人,有人说杜甫是抒写自己的诗人,还有人说杜甫是诗圣。
这不说来说去,杜甫究竟还是一个诗人嘛!那么杜甫究竟是怎样一个诗人?
其实,如果按古代知识分子来说,说每一
因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是从诗歌的教育开始启蒙的,诗歌对每一
杜甫即使不出名,他肯定还是一个诗人。
例如,杜甫的朋友严武,他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啊,但他也是诗人啊,对不对?
可以说,中国古代有无数知识分子都是诗人,只是他们没有任何名气,他们的作品也都早已灰飞烟灭。
如果我们不考虑杜甫的写诗生活,那么,杜甫在干嘛呢?
根据对杜甫生活的研究来看,杜甫除了交朋友喝酒之外,他内心的工作,就是把自己修炼成一个践行信仰的人。
这个工作不得了,因为理想信念那一
为了自己心中这个美好的理想信念,杜甫的为人处世也就非常有原则,起码没有很强烈的羡慕嫉妒恨。
例如,安史之乱爆发以后的至德二年十月,他从妻子居住的地方郙州羌村回到长安,继续做他的左拾遗。
当时唐肃宗因为收复东西二京高兴啊,所以大加封赏,包括没有功劳的,也犯过错误的,例如他的朋友房琯,都得到了封赏。
偏偏杜甫一毛钱也没得。
你说人家杜甫冒着生命危险,寻找唐肃宗,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吧?
但唐肃宗一点也想不起他。
杜甫却为这事儿,不生气,不上火,真是这样。
因为,对于杜甫来说,他最大的事情不是升官发财,而是祈求国家万世太平。
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杜甫一直希望国家团结----统一-----中兴,这几乎就是杜甫的大唐之梦。
杜甫的诗被古人誉为做到了“温柔敦厚”的境界。
其实,没有温柔敦厚的修炼,也写不出“温柔敦厚”的境界啊。
什么叫“温柔敦厚”?
温就是温良恭俭让,柔就是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敦就是敦诚敬爱,厚就是君子厚德以载物,为人厚道嘛!一句话,就是不反抗,不斗争,不狡诈,不朝三暮四,保持一颗不变的平常心。
你说这功夫,有几
这真是太不容易了,所以,杜甫很伟大啊。
杜甫为了这份坚持,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我们把他的代价用一个公式来计算一下,这个计算结果就是:奋斗……失败……再奋斗……再失败……但我的初心永在。
这就是真实的杜甫。

参考: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境内)人,号少陵野老,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卓绝的一批诗人之一。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合称“(大)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又以其诗歌常怀忧国忧民的情节,对贫苦百姓报怀极大同情,其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出身京兆杜氏,是典型高门大族。
杜甫自幼表现出高于常人的文学才能,七岁便能成诗,杜甫在他的《壮游》中写道,“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杜甫出游郇瑕,开元二十年,即漫游吴越,至开元二十三年,杜甫返乡参加乡贡,次年,进士落第,此后,杜甫开始了他的齐赵故地之游。
他在《壮游》中,也记下了这段轻狂、失意的岁月:“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一同在河南游历,歌酒诗文、仙途鬼道,二人无话不谈,成就了《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的情谊。
唐天宝六年,唐玄宗召集天下有才之人于长安会试,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参与会试者全部落选。
杜甫科举之路几乎被一举断绝,他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妥协,屡次投赠干谒朱门,但收效甚微,他旅居长安十年以求权贵,但总不能如意。
这期间,杜甫仕途无期,生活困顿,对踌躇满志的他而言,可谓沉重打击。
至天宝十四年,杜甫终于被授予河西尉,但这远不能让其施展胸中才华、抱负,他在《官定后戏赠(时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中表达了对自己所遭受不公待遇的不平,“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但生计所迫,时年四十四岁的杜甫最终还是接受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事。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沈佳宜至鄜州(今陕西富县境内)避难,不久只身北上,以期投于灵武,不料为叛军所虏,被押解至长安,此后,他目睹叛乱之为祸,忧国忧民之下,相继写下了《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杜甫成功投奔唐肃宗,被授予左拾遗官衔,但不久便被贬至华州,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等事务,杜甫只得以《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歌表达其内心的苦闷。
韩元元年(公元758年),杜甫到洛阳、偃师等地探亲,在途中眼见战争祸乱,创下不朽篇章“三吏”“三别”。
杜甫一生不得志,虽然自身处境堪忧,却胸怀天下,常怀悲天悯人的情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参考:
站街镇,南瑶湾,杜甫天生不一般!大家好,我姓杜,专看大户,人们都叫我杜大户!前面大家已经跟着老杜看过了各式各样不少的民居、古建,比如位于山西晋城的柳氏民居,那么今天啊,老杜就来尽一下地主之谊,带大家看一下这位“老杜”的故居,你们能猜出我们要去谁的老家吗?
去过巩义的朋友一定或多或少都听过这么一句话:站街镇,南瑶湾,杜甫天生不一般。
哎!你猜对了,我们今天观赏学习的就是杜甫故居。
杜甫故里位于河南郑州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背依笔架山,是诗圣杜甫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
杜甫在其在世期间取得的一系列诗歌,政治上的成就,与从小滋润他生长的故乡的水土,及故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期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他曾在长安应试,但仍未中举,后又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但最终都没能得到赏识。
杜甫一生在官场命运多舛,屡不得志,他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他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都说诗家之不幸,文学之大幸。
正因为诗家杜甫的一生几经磨难,壮志难酬,才有了文学史上《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的诞生,才有了被千古文人墨客称赞的“诗圣”。
位于巩义市站街镇的南瑶湾村,背靠笔架山,前临界泗河,杜甫生于此,并在此度过少年时代。
尽管他在故乡的时间不长,但是一生中始终怀念着故乡,这一点,从他给我们留下的怀乡的著名诗句就可看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秋风楚竹冷,夜雪巩梅春”。
这些诗句无一不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无比的眷恋。
杜甫故居坐东向西,宅院长20米,宽10米,院内有东西向瓦房3间,东侧有房2间,北侧有一窑洞,院内西墙上嵌清代张议草书“诗圣故里”碑一通,为“唐工部杜文贞公碑记”。
进入杜甫故里,我们便可以看到景区内一段长廊,因其长120米,宽2.5米,俗称“百米长廊”,又叫“诗圣碑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题。
廊内容纳石碑百余通,上面的内容大多为杜诗,汇聚了国内外著名书画家的墨宝,真、草、隶、篆古今书法各具特色,其书法艺术精湛,结构严谨,雄深苍浑,堪称一绝。
千百年来,诗人,墨客,专家,学者怀着崇敬心情前来拜谒诗圣,无不留言题字,吟诵杜诗。
巩义是诗圣的故乡,是河洛水土培育了诗人高尚的性情,醇厚的文学素养。
杜甫的一生忧国忧民,他的爱国精神和关怀人民的真挚感情为我们后人所推崇,也必将是我们倾其一生去学习,努力的高度。
这一期对于杜甫故里的简单介绍我们就到这里了,下一期我们继续探究诗圣故居的奥秘!
参考:
和孩子在一起忧国忧民老干部秒化宠娃狂魔有一年,杜先生职场失意,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被放长假赶回了家。
一两年没见面,到家夫妻俩抱头痛哭,不是因为失业,而是因为乱世,因为穷。
孩子们一个个面黄肌瘦,破衣烂衫。
虽然是个八品官,但杜先生好歹是做过京城公务员的,回家时很贴心地给夫人带了大城市的高级化妆品。
年幼的女儿也笨手笨脚学母亲化妆,老杜不去阻止,而是满心爱怜地看着她:“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这傻丫头啊,早上起来用梳子胡乱挠头,乱七八糟又抹胭脂又涂粉,还画了个奇怪的眉毛。
世事艰难,所幸还有孩子们的温暖慰藉。
他们淘起气来像一堆小猴,坐到爸爸怀里,爬到爸爸身上,想起个什么事情就揪着他的胡子问短问长,一天到晚吵闹不停,可是杜爸爸一点也不嫌烦。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他在战乱中历经生死,能活着回来陪伴在他们身边已是最大的幸福,怎么能忍心呵斥他们呢?
看到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他忘了旅途的饥饿,回想起身陷叛军时的思念和担心,现在心甘情愿忍受他们的杂乱吵闹。
经历过生死离乱,才知道陪娃带娃是多么的奢侈和幸福,无论什么荣华富贵也比不上一家人在一起。
快递荔枝算什么杜甫爸爸给孩子们寄了个活的孙
”在快递都还没出现的年代,诗人用网购荔枝来讽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穷奢极欲,可是同样是唐代,杜爸爸却整天给孩子淘玩具,还让人给孩子们快递了个活体宠物!他听说南州出产一种袖珍小猴,和人的拳头差不多大,就特地央人弄来一只给孩子玩。
孩子们看到这小猢狲,简直乐到癫狂。
杜先生也高兴地拍了抖音,还写了一首《从人觅小胡孙许寄》的诗发朋友圈。
他一定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当年,爸爸年轻的时候健壮得像只小牛犊啊,而且比猴子还要灵活好动。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难以想象,紧锁眉头的老杜也有过青春年少有趣好玩的时刻。
杜甫很忙但中年男人最高级的忙碌是陪妻带娃生活安定的时候,杜先生不仅童心未泯,而且还很有生活情调。
据学者们研究,杜甫夫妇大概生养了五到八个孩子。
暑假闲着没事干做些什么好?
老杜带着老妻去划船、去下棋、看孩子们游泳、钓鱼。
有诗为证: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看来诗圣也未能免俗,喜欢晒娃、秀恩爱,平淡的生活透露出无限幸福。
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这话同样适用于杜甫,而且他的有情和怜子,一点也不影响一代圣贤的光辉形象,反倒让人觉得很真实。
贫穷和苦难中的中年男人: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杜甫一生沉沦下僚,又生逢乱世,一辈子可谓颠沛流离,安宁富足的日子屈指可数。
为了生存和理想,杜甫常年奔波在外,想到孩子,他的诗中经常出现“怜”和“忆”两个字 ,如“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妻子写信说孩子病了,他心急如焚,恨不得马上回到家,“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
对家人,他始终是爱怜又愧疚的。
有一年,他抱着孩子逃难,“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孩子嗷嗷待哺,杜甫怕哭声引来危险,只能把孩子抱在怀里,用手捂住孩子的嘴,发现嘴边不是食物,孩子扭过头去哭得更厉害了。
还有一年,44岁的杜甫从京城回家探亲,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到家发现年幼的儿子竟也因为食物短缺而被饿死,“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直到公元770年,58岁的杜甫在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病故,他在绝命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中追思自己苦难坎坷的一生,想起夭折早亡的孩子,依然耿耿于怀。
在我们的印象里,杜甫一直以忧国忧民的圣贤形象示人,如同苏轼所说“一饭未尝忘君”,吃一顿饭也忘不了国家和君主,看见自然界不起眼的草木虫鱼也会联想到忠君爱国仁者爱人。
这样圣贤,似乎离我们普通人很远。
可是读了这些诗,我发现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同时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清代人说老杜:“若徒为一饭不忘君而不动心骨肉者,必伪人也。
”如果一

参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所写,被后人誉为‘古今七律诗之冠’。
在很多穿越小说当中,只要主角念出这首诗,基本上都可以打败所有文坛大家,一跃成为文坛新秀。
比如《庆余年》当中,主角范闲就曾以这首《登高》,博得了小范诗仙的美名。
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杜甫当年刚刚做出这首诗的时候,其实根本没有任何轰动,甚至可以说完全无人知晓。
就连当时的杜甫本人,也过得相当凄惨。
对于杜甫这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历史上真正的杜甫,其实是一个相当可怜的人。
一生穷困潦倒,而且生前基本没有任何名气,直到死后才渐渐出名。
公元712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
杜甫出生的这一年,恰好是唐玄宗即位的那一年。
就在杜甫出生的同时,唐玄宗李隆基接受了他父亲唐中宗的禅位,成为了新一任唐朝皇帝,唐朝也由此进入了唐玄宗的时代。
杜甫的少年时代,过得还算是十分快乐。
杜甫的祖父在杜甫出生的时候,正担任巩县县令,所以当时杜家一家人都在巩县,杜甫也因此在巩县出生。
杜甫的母亲,出自大名鼎鼎的清河崔氏,也是有名的世家大族之后。
杜甫的家世,虽然不是特别的显赫,但也算是上流社会的人物了,足以给杜甫一个相对较好的生活环境。
最关键的是,杜甫出生的这个时代,恰好是唐朝最强大,同时也是最安稳的一段时间。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后,励精
相比之下,当年李世民、李治在位的时候,唐朝也很强大,但边疆经常会有战争爆发。
而从李治到李隆基之间的这段时间,唐朝又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动荡。
只有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年间,算是唐朝最鼎盛的时期。
成长于这段时间内的杜甫,少年时代其实要比历史上九成
随着杜甫逐渐长大,开元十九年,及冠之后的杜甫,开始按照当时的传统,前往各地游学。
开元年间的唐朝,正是最太平的时期,所以杜甫外出游历的安全,还是很有保障的。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杜甫游遍大江南北,积累了丰厚的见识。
几年之后,杜甫回家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杜甫通过了乡试,但是在接下来的会试当中,却遗憾落榜了。
考试失败之后,杜甫前往兖州,去投奔当时正担任兖州司马的父亲。
到了兖州之后,杜甫有感而发,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登兖州城楼》。
到了兖州之后,杜甫又趁着这个机会,开始游历山东地区。
游历到泰山的时候,杜甫写出了那首著名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著名的望岳,相信很多人都曾背诵过。
从这首诗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当时的杜甫,虽然被科举考试稍稍打击了一下,但内心深处还是有着强大的自信,坚信自己的人生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
几年之后,杜甫再次回洛阳参加科举考试。
这次科举考试,杜甫依然落榜,但是却在洛阳结识了诗仙李白。
李白比杜甫大11岁,而且相比杜甫当时的藉藉无名,李白当时已经是享誉整个大唐的顶级大诗人。
就在不久之前,李白刚刚被唐玄宗召进宫去写诗,并且由此留下了‘贵妃研磨、高力士脱靴’的传说。
相比之下,杜甫当时根本没有任何名气,只能算是李白众多粉丝当中的一个罢了。
不过,这并不妨碍杜甫以追星的心态,追随李白一起游历,足迹遍及开封、商丘等地。
后来杜甫和李白分别之后,杜甫返回了山东,又曾在山东遇到过李白一次。
再之后,杜甫就再也没有见过李白了。
这种特殊的关系,也体现在两人留下的古诗里面。
杜甫一生写过十多首有关李白的诗,但是李白却只给杜甫写过两首诗。
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因为两人的身份问题。
对于李白来说,杜甫就是一个没名气的小迷弟而已。
与其给杜甫写诗,李白当然更愿意给孟浩然这种大佬写诗了。
和李白分别两年之后,杜甫又去参加了科举考试。
然而这一年的科举考试,却在宰相李林甫的操控之下,成了一出闹剧。
李林甫是唐朝有名的奸相,当时正身居高位。
李林甫害怕在科举考试的策论科目当中,有人借着考试的机会,向唐玄宗揭发他的事情,所以就进行了暗箱操作,导致这一年所有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榜!这一年,杜甫已经36岁了,早就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依然没能当上个一官半职。
虽然杜家有些家业,但始终无法通过科举做官,这让杜甫开始心灰意冷。
于是,此后的几年里,杜甫留下京城,打算通过给那些当权者做门客,寻找出路。
然而遗憾的是,杜甫的诗在当时并没有打动任何一位权贵,没有任何人愿意给他一般官职。
所以杜甫在京城居住的这几年里,过得相当困窘。
转眼之间,杜甫在京城困居了整整十年,依然没有任何起色,没有人愿意赏识他。
直到十年之后,朝廷总算勉强给了他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官职,这个官职的名字听上去很长,但其实就是个武器仓库的开门大爷而已。
杜甫当然不愿意去做这种事情,但问题是,此时的杜甫,已经44岁了,就算还有雄心壮志,但生活依然压垮了这个男人,让他不得不接受这个官职。
然而让杜甫没想到的是,就在杜甫刚刚接受了这个官职,返回家中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小儿子已经被活活饿死了。
科举不中,官场失意,生活困窘……这一切,像是一座又一座大山,压在杜甫的头上。
将这个原本志向远大的男人,彻底压弯了腰。
从这之后,杜甫的诗,基本上都是比较伤感悲凉的。
然而杜甫怎么都没想到,他一生的苦难,并没有就此止步,反倒是逐渐像雨点一样朝他打来。
就在杜甫前脚刚刚走进家门,听说自己小儿子被饿死的同一个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先是把家搬到麟州去避难。
几个月之后,潼关被破,安禄山叛军一路打进了长安,唐玄宗仓惶逃往蜀地,太子李亨则前往灵武整顿兵马,全权负责平叛,后来在灵武继位。
听说李亨继位之后,杜甫觉得自己的机会或许来了,连忙撇下家眷,前往灵武投奔李亨。
然而在前往灵武的途中,杜甫却被叛军抓住。
在做俘虏期间,杜甫还和大名鼎鼎的诗佛王维关在一起。
而且因为杜甫官职比较小的原因,叛军对他的监视还比较松,直到两年之后,当唐军重新占据上风,即将重新收回长安的时候,杜甫才找到机会,得以逃到凤翔投奔唐肃宗李亨。
但是到了凤翔之后,李亨也只肯给杜甫一个叫做‘拾遗’的小官,工作大概就是负责给李亨提建议。
结果不久之后,杜甫又在提意见的时候,惹怒了李亨,被李亨一怒之下,贬到外地去做一个负责教育的小官。
此后的两年里,杜甫眼见战乱,写下了很多著名诗篇。
著名的《三吏》、《三别》都是在这个阶段写出来的。
然而此时,杜甫除了能写几首诗感慨一下之外,什么都做不了,因为他实在是能力有限,而且官职太低。
几年之后,杜甫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实在是太差,贪污腐败的情况比比皆是,所以主动辞官不做了。
此后,杜甫投奔了一位唐朝将军严武。
严武还算欣赏杜甫,而且当时严武也算是唐军的高级将领。
在严武的帮助下,杜甫总算再次出任官职。
因为当时严武在成都任职,所以杜甫也一起去了成都。
今天成都的杜甫草堂等遗迹,就是这时候留下来的。
然而就在杜甫刚刚安稳下来以后,严武却突然死了,杜甫也被迫再次离开成都。
后来杜甫辗转到了夔州,受到夔州都督的照顾,负责照顾公田,同时自己也租一些公田耕种,俨然成了一个耕种小能手。
就是在夔州种地的这几年当中,杜甫终于难得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安顿了下来。
安顿下来之后,杜甫开始大量地写诗。
那首著名的《登高》,就是在这个阶段写出来的。
又过了几年之后,杜甫思乡心切,打算回家乡看看。
然而杜甫的这次远行,比起当年杜甫年轻时候的远行,却要艰难了太多。
杜甫年轻的时候,正处在开元盛世,去哪里都比较轻松。
然而此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被平定,但是各地依然经常打仗。
所以杜甫刚刚走到半路,就遇上了叛乱,只能绕道而行。
最惨的时候,杜甫整整五天五夜都没吃到东西,差点饿死。
这趟回家之旅,最后杜甫也没能达成心愿。
公元770年,杜甫乘船从潭州前往岳阳,不幸死在了船上,终年59岁。
对于杜甫的死因,史学界一直有所争议。
有人说杜甫是病死的,也有人说是杜甫乘船的时候跳河自杀了,还有人说杜甫在途中被洪水围困,九天九夜都没吃东西,后来被救出来以后,狂吃牛肉,最后活活把自己给撑死了。
不管是何种死因,反正杜甫是死在这次远游当中了。
杜甫活着的时候,一直仕途不顺。
至于他写的那些诗,在他活着的时候也没人欣赏。
直到杜甫死后,杜甫的后人将杜甫的诗整理成诗集,拿给了另一位大诗人元稹。
元稹读了杜甫的诗之后,对杜甫的诗大为赞赏。
因为元稹官位很高,后来还曾做过宰相,所以元稹推崇杜甫的诗,这才让杜甫的诗逐渐流传开来。
再加上后来历代诗人,都意识到杜甫诗的价值,对杜甫的诗倍加推崇,这才让杜甫的位置越来越高,逐渐被尊为“诗圣”。
但是,杜甫活着的时候,混得是真的不咋地。
从杜甫的一生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杜甫确实是一生怀才不遇,但杜甫的才能,其实大部分都只局限于诗歌而已。
杜甫的一生,一半是唐朝最好的年代,另一半是安史之乱后最糟糕的乱世。
但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杜甫都没能建功立业。
这也足以说明,杜甫本人的大多数才能,其实都只局限于诗歌当中。
而且,杜甫的这些遭遇,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
如果真的穿越了,千万别拿杜甫的诗去扬名,最好是要用李白的。
如果要用杜甫的,大概率也会和杜甫一样,这辈子都别想出头了。

参考:
杜甫出身于世代为官的家庭,但在他出生后,家世已衰落。
少年时就学家中,涉猎广泛,而受儒家正统思想教育犹深,早年即关心政治及文学。
20岁开始游历,先后去过吴(今江苏)、越(今浙江)、齐(今山东)、赵(今河北)。
在洛阳结识李白,二人互相倾慕,相与遨游,饮酒赋诗,结下深厚友谊。
天宝五载(746),杜甫至长安应试,因李林甫作祟而未及第。
从35岁至44岁,困守长安十载,历经人间苦难辛酸,面对时政腐败与人民疾苦,愤而写出《兵车行》、《丽人行》等著名诗篇。
天宝十四载,以回奉先探家的见闻及自身遭遇推及苦难人民,写出了千古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安史之乱起,先为判军所俘,至德元年(756),去凤翔投奔肃宗李享,任“左拾遗”,因不受重用,又离凤翔回羌村家中,写出长篇古风《北征》与《羌村》三首等篇,沉痛描述其颠沛流离的经历,表达对故国沉伦的悲愤和对人民苦难的深挚同情。
乾元元年(758)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于洛阳、华州往返途中写出著名的“三吏”、“三别”。
次年遇饥荒,弃官入蜀,上元元年(760),暂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
在成都时曾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称为杜工部。
这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晚年又经多处辗转,贫病交加,于大历五年(770)逝于耒阳,时年59岁。

参考:
杜甫太大,我只说他的一小点点:他是个极为多情之人!“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其实正是人间四月天,花团锦簇,艳杏烧林,所有人都沉醉东风,为青春喝彩,这时候,一缕清风吹过,一片红色花瓣被风轻轻摘下,轻旋飘落,峨冠博带的士大夫们,没人注意到这一片小小的不值一提的花瓣,只有多情的杜甫看到了,伤感地意识到,虽然仅仅是一片飞花,整个春天却从此开始衰败,李白们纵酒高歌,他却为之惆怅,为之黯然神伤…为山河破碎,他感时溅泪,为一叶飞红,他也触目惊心,猛虎细嗅蔷薇,越伟大的诗人越有一颗易触的心,他走在山河表里潼关路,触目所及,俯仰关情!时间走过大唐,来到北宋,杜甫的多情流淌所及,又出现了另一位多情的才子:秦少游,受杜甫影响,他也写了一句“飞红万点愁如海”时间继续流淌,到了“清朝不清,明朝不明”的时代,虚拟世界里出现了一位林黛玉,她也写了一句“花落花飞花满天”,而林黛玉的爹爹叫做林如海,林中春尽,依然是飞红万点愁如海!多情自古空余恨,我迎着日光,迷离仰望历史的长河,依稀又看到了诗经里那白雾茫茫的世界,伊人俏立,在水一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