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鳌拜平反

不光乾隆要给鳌拜翻案,就连雍正也已经恢复了鳌拜子孙的爵位,甚至连康熙到了晚年,都觉得鳌拜有点儿冤枉。
康熙八年,鳌拜就被康熙囚禁致死了。
可是到了康熙五十二年,康熙还是没能忘记鳌拜,甚至想起了鳌拜昔日的功劳,追赠他为一等梅勒章京。
雍正登基以后,恢复了鳌拜家族一等公的爵位,世袭罔替,并且允许祭葬鳌拜。
到了乾隆年间,就彻底给鳌拜平反了。
不过有功有过,乾隆老爷子都给列举了出来,因此撤销了他们家一等公的爵位,只保留了一等男爵,依旧世袭罔替。
由此可见,康雍乾三代帝王,对鳌拜这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鳌拜,就没有康雍乾这三位帝王。
为啥?
鳌拜是镶黄旗人,正儿八经的皇太极嫡系。
皇太极猝死后,没有安排谁来继位。
这个时候手握大权的多尔衮和皇太极的儿子豪格争夺皇位。
按道理这事儿轮不到鳌拜插嘴,人家都是亲王级别的人在研究这事儿,你一个镶黄旗护军统领有什么资格插嘴?
你别说,鳌拜对皇太极是真的好,他联合上了索尼、谭泰等8人一起到豪格家里发誓,一定会拥护豪格做皇帝。
鳌拜级别不高,可手握重兵,所以他倒向谁非常重要。
所以在选皇帝的时候,鳌拜虽然没资格入殿,可他带着两黄旗大臣一起在大清门盟誓,这是赤裸裸地威胁有没有?
与此同时鳌拜安排了两黄旗的精锐护军将崇政殿团团围住,啥意思?
只要接班人没选好,那么对不起,那就只能火并了!多尔衮虽然级别高,可人家手里有兵啊,要真的火并了,你看谁吃亏。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只好做出了让步,既然你要选皇太极的儿子,那么就选个年纪小点的好了,就这样6岁的顺治皇帝便登基了。
所以说没有鳌拜这种火并的准备,顺治还真的未必能坐上皇位,没有顺治,又怎么会有康雍乾三位皇帝呢?
当然了,事后多尔衮找了不少借口把鳌拜差点给整死,这就更加证明了一点,鳌拜对皇太极这一脉是忠心耿耿的。
康雍乾三帝自然对鳌拜是心存感激的。
二、鳌拜是开国功臣。
鳌拜的伯父费英东,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身经百战,号称万人敌。
因此努尔哈赤把孙女嫁给了费英东,从此和瓜尔佳氏联姻。
鳌拜作为将门之后,一点儿也没丢瓜尔佳氏的脸。
他从小苦练骑射,长大以后便投身军旅,跟着皇太极先后攻打了察哈尔、朝鲜。
第一,皮岛之战中鳌拜作战勇猛。
在皮岛之战中,鳌拜身先士卒,带着本部人马率先冲上皮岛。
真的是不要命,因为那时候明军炮箭齐飞,能顶着强大火力往前冲的人,绝对是牛人。
在鳌拜的努力之下,皮岛很快就被攻克了。
由于这次战功,鳌拜被皇太极晋封为三等男爵,赐号巴
第二,松锦会战中,鳌拜五战皆胜。
当时崇祯让洪承畴带着13万大军和皇太极决战,想要早点结束辽东战事。
当时鳌拜跟着济尔哈朗正在猛攻锦州,结果腹背受敌。
鳌拜的英勇睿智再次凸显了出来,他带着本部人马,在没有命令的前提下,主动拦截了明朝的骑兵,并且将其击败。
此后又攻克了明军的阵地,连续五次冲锋,全都获得了胜利。
好家伙,鳌拜一口气立下如此大功,直接被晋封为一等梅勒章京。
此后皇太极的援军杀来了,鳌拜再接再厉,重创明军,因此鳌拜升任护军统领。
第三,西充之战,鳌拜当居首功。
入关以后的鳌拜就更牛了,他跟着阿济格讨伐李自成,在湖北地区前后打了13场大战,将大顺军打得溃不成军。
击败李自成后,鳌拜又跟着豪格掉头进攻四川的张献忠。
在西充地区鳌拜身先士卒,带领本部人马第一个往前冲锋。
张献忠压根就挡不住鳌拜的强大攻势,结果张献忠本人还在乱军中被杀。
鳌拜在这一战中当居首功。
你说说看,这样一个为清朝开国立下如此汗马功劳的人,怎能不被康雍乾三代帝王怀念呢?
说清朝开国历史,永远都绕不开鳌拜这
三、关键鳌拜也没犯啥大罪啊!说了那么多,如果鳌拜真的有谋反,那再多功劳和背景也是白搭。
所以说鳌拜真的有谋反吗?
不好意思,这还真没有。
顺治临终前,将索尼、苏克萨哈、鳌拜和遏必隆立为四大辅政大臣,让他们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
这里面索尼年纪大了,遏必隆是个墙头草,唯独苏克萨哈和鳌拜过不去。
可苏克萨哈这
所以鳌拜打心眼里瞧不起这
这么一来四大辅政大臣中,鳌拜可谓是一家独大了。
尤其是索尼去世以后,康熙少了一个制衡鳌拜的重量级人物,这使得鳌拜说一不二,逐渐威胁到了皇权。
可是鳌拜篡位了吗?
并没有。
鳌拜只是专权而已,他始终把康熙当成一个孩子,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可惜康熙早就成熟了,他哪里肯做傀儡?
因此这是一场权力之争,并不是说鳌拜有谋反的心思,所以被康熙给灭了。
康熙也是为了争夺权力而已。
鳌拜之死,的确有些冤枉。
总结:鳌拜的事情告诉后人,辅政大臣未必靠得住。
多年以后,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快要咽气了,他一口气给同治皇帝找来了8位辅政大臣。
这里面有满人有汉人,有皇室宗亲,也有朝中重臣。
就算是这样的组合,咸丰皇帝还是不放心,所以又给慈安和慈禧两位太后弄了一枚印章,没她们俩盖章,圣旨无效。
好家伙,直接把辅政大臣的权力给剥夺了。
由此可见,鳌拜事件过后,清朝皇帝轻易不敢动用辅政大臣制度。
毕竟容易产生权臣。
参考资料:《清史稿》
参考:

清朝一等公、辅政大臣、太师瓜尔佳·鳌拜是康熙初年的著名权臣,也是被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下诏囚禁至死的罪臣,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作为康熙帝的孙子,却为瓜尔佳·鳌拜平反,在悦史君看来,这一点都不稀奇,只是延续乃祖乃父的惯常操作。
说到底,瓜尔佳·鳌拜对爱新觉罗皇室乃至清朝江山,都是有大贡献的。
第一,清初战功赫赫瓜尔佳·鳌拜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信男公瓜尔佳·费英东的侄子,出身将门,作战英勇。
明朝崇祯十年,清朝崇德二年(1637年),在进攻明朝战略要地皮岛时,瓜尔佳·鳌拜奋勇争先,“渡海搏战”,一举拿下皮岛,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大喜过望,以首功将瓜尔佳·鳌拜晋爵三等男,赐号“巴
明朝崇祯十四年,清朝崇德六年(1641年),瓜尔佳·鳌拜跟随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围攻锦州,击败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的援军与锦州守将祖大寿,“五战皆捷”,清太宗为他晋爵一等梅勒章京。
第二,支持嫡派皇嗣明朝崇祯十六年,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去世,勋臣贵族围绕皇位继承,展开激烈斗争。
镶黄旗护军统领瓜尔佳·鳌拜在清太宗的长子和硕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与清太宗的弟弟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之间,坚决支持爱新觉罗·豪格,甚至以死相逼要求册立清太宗的儿子为帝。
爱新觉罗·多尔衮最终让步,拥立清太宗的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继位,改明年为顺治元年。
爱新觉罗·多尔衮掌握大权后,多次惩罚立有大功的瓜尔佳·鳌拜,甚至有三次险些“论死”。
南明永历四年,清朝顺治七年(1650年),皇父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去世,亲政后的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开始将瓜尔佳·鳌拜引为心腹,先后任命为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少傅兼太子太傅,晋爵世袭二等公,并在遗诏中任命他为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正是因为瓜尔佳·鳌拜有
而在瓜尔佳·鳌拜死后40多年,对他的平反行动就开始了,悦史君给大家看看几个具体动作和节点。
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主动为瓜尔佳·鳌拜平反,追赐他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并让他的从孙瓜尔佳·苏赫、孙子瓜尔佳·达福袭爵。
清朝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去世,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继位,追复瓜尔佳·鳌拜为世袭一等公,并加封号为“超武”。
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重新追复瓜尔佳·鳌拜的功过,下诏命他的后代停袭公爵,改袭一等男。
现在应该很清楚了吧,康熙帝爷孙三人都知道瓜尔佳·鳌拜有功劳,都给他做过平反工作,乾隆帝其实是往回走了一大步。
最后,悦史君要总结一句的是,瓜尔佳·鳌拜绝非单纯的权臣,他的功劳绝对是大头!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虽然鳌拜是满洲“巴
紧接着,大臣们议定了鳌拜的30项大罪,康熙皇帝感念鳌拜有功于国家,并且没有篡位之心,下令免除他的死罪,将他囚禁起来。
鳌拜在狱中忍受不了人生大起大落的折磨,不久去世。
对于这位曾经的功臣,康熙皇帝还是本着仁德之心,充分给予宽恕。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追赐鳌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雍正即位后,恢复了鳌拜一等公的爵位,并且允许他的后代世袭罔替;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正式为鳌拜平反,但是将他的一等公爵降为一等男爵。
由此可见,康雍乾三任帝王都肯定了鳌拜的功绩,只不过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康熙皇帝不可能自己打自己的脸,雍正也不好公开违背皇父的意思,到了乾隆皇帝时期,鳌拜事件已经过去上百年,人们已经逐渐淡忘,彻底平反也不会引起骚动。
而且,乾隆认为,一个伟大的帝王应该以“仁义”为治国根本政策,给鳌拜等曾经的“罪臣”平反,正好能够体现他的仁义胸怀。
除了鳌拜之外,乾隆还给多尔衮平反,要知道,多尔衮曾经被顺治皇帝挫骨扬灰,死后待遇远不如鳌拜,乾隆却公然为其平反,可见他确实有十足的胆魄。
另一方面,乾隆也是为了表示自己和雍正皇帝不同。
虽然雍正和乾隆是亲父子,乾隆也一直对雍正很尊重,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其实并不是特别欣赏皇父的为政方针和处事风格。
因此,乾隆即位后多次和雍正“唱反调”,其中最有名的事情就是为“八爷”允禩、“九爷”允禟平反,恢复他们的皇室宗籍,还释放了被囚禁的十阿哥允?和十四阿哥允禵。
总的来说,乾隆为鳌拜等人平反,一方面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博大胸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收买人心,这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必须具备的眼光和手段,在这方面,乾隆做得很好。

参考:
说起康熙大帝,自然会想到他的历史功绩,比如智擒鳌拜、平定三藩、三征准噶尔、收复台湾等。
但鳌拜如果真是金庸小说《鹿鼎记》中描写的那样,为什么乾隆皇帝要为鳌拜平反?
要知道乾隆皇帝是康熙最宠爱的孙子,乾隆总是以他爷爷为榜样。
乾隆皇帝此举不等于打爷爷的脸吗?
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解密鳌拜的历史真相骁勇鳌拜鳌拜出生于1610年,他的叔叔是后金五功臣之一瓜尔佳费英东。
他的父亲是八门提督齐威。
属于典型的将门之后。
鳌拜青年时期就跟随清太宗皇太极南征北战。
无论是与明军的“松锦”,还是与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在西北的作战,鳌拜总是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关键时刻,甚至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立下赫赫战功。
他是清初当之无愧的开国功臣。
忠义鳌拜鳌拜不仅是战场上的猛将,也是皇太极的忠臣心腹。
1643年皇太极逝世,清朝也上演了一场叔侄争夺皇位的闹剧。
双方分别是皇太极十四弟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
当时满清实行八旗制,双方各持两旗。
但从人脉以及战功来说,还是多尔衮胜算更大。
形势危急剑拔弩张之际,鳌拜等先帝心腹坚决拥立先帝之子。
并派出全副武装的精锐卫队守卫豪格府邸。
最后在四贝勒之首代善的劝说下,双方一致推举孝庄和皇太极的儿子福临继位也就是顺治帝。
若不是鳌拜等先帝的忠臣誓死捍卫,皇位必然流向多尔衮一脉,顺治也无法继位。
心腹重臣鳌拜顺治亲政后,他非常感激鳌拜、索尼等人当年的忠义之举,便让鳌拜随侍自己身边,直接参与政务的处理。
有一次孝庄太后病重,顺治日夜伺候。
鳌拜在宫里侍候了他一整天,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这赢得了顺治皇帝赞赏。
正因为这些原因,顺治帝将鳌拜视为自己的心腹重臣。
辅政大臣鳌拜顺治帝临终前为儿子选了四个辅政大臣索尼、遏必隆、苏克沙哈、鳌拜。
索尼老了,身体不好,遏必隆性情温和,苏克沙哈有历史污点,相比之下,鳌拜自然就是首辅。
随着权势的增长,身边自然会多了很多趋炎附势的小人,再加上满清入关后慢慢开始贪
所以在1669年,康熙帝在鳌拜进宫时用了一群小内监将他擒获。
康熙帝感念鳌拜毕竟是三朝老臣,不忍心杀他将他革职幽禁。
不久后鳌拜就在狱中死去了。
鳌拜平反之路康熙五十二年,年老的康熙帝,为鳌拜平反昭雪。
雍正五年雍正帝追封鳌拜为一等公。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帝下旨停了鳌拜公爵,让他袭一等男爵。
爷孙三代给了鳌拜三种平反,康熙帝主要念及鳌拜三朝旧臣的功劳,但这只是客观地证实了他的功劳。
没有否认他的过失。
因为康熙帝是当事人,他不会忘记这一点。
雍正帝是最彻底地平反了鳌拜,完全恢复了鳌拜的名誉和待遇。
他不顾一切违背父亲的意愿为鳌拜辩护。
主要是雍正帝即位初期的政治环境不稳定,反对势力太多啦,雍正帝希望借此树立一个忠臣的标杆来震慑那些反对他的势力。
乾隆四十五年谕曰:“鳌拜当日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骫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
”乾隆皇帝平反鳌拜很简单。
相当于推翻雍正帝的判决,回到祖父的判决。
总之,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不能相抵。
乾隆皇帝如此平反,不难理解1.乾隆皇帝是他祖父康熙帝的粉丝,为政行事处处向祖父学习。
这种事情当然不会违背爷爷的意见。
2.乾隆十三年后,清朝进入鼎盛时期,到了乾隆三十九年,清朝实际上已经开始衰落。
当年山东爆发清水教,清军军备松懈,导致暴乱持续了一个月才被镇压。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口不匹配,民间越来越动荡。
乾隆皇帝年纪大了,没有当年的魄力。
乾隆皇帝想利用对鳌拜的惩罚为大臣和皇室敲响警钟,也震慑下不安分的民间势力。
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
这个回答下面全都是洗稿件,不自己查史料,不看古籍。
并不是乾隆给鳌拜平的反,而是雍正给鳌拜平反的,乾隆反而是又将鳌拜的名声打压下去,降低其世袭的爵位!鳌拜本来是顺治帝钦定辅佐幼年康熙的辅政大臣之一,但是后来鳌拜长期把持着朝政,蛮横专权,结党营私,在自家里就把国家大事给定了,伪造圣旨肆意加害于他不和的大臣,杀戮无辜,如此肆意专横,完全不把年少的康熙放在眼里。
所以后来就发生了经常出现在影视剧里面,康熙擒鳌拜的故事。
康熙是鳌拜肆意专横,把持朝政的受害者。
康熙当时列出了鳌拜三十条大罪,抄了鳌拜的家,停了鳌拜家的爵位,但是还是看在鳌拜为皇家效命多年,且立功无数的情况下,不忍心将鳌拜杀头,鳌拜最后老死在监狱里。
文献里记载的,康熙五十二年的时候,康熙皇帝又想起鳌拜以前的功劳,想起他为清朝做出的贡献,决定恢复他的爵位。
于是追赐鳌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爵位,让他的侄孙苏赫继承爵位,孙苏赫死后,才让鳌拜亲孙子达福继承爵位。
可以看到,康熙在晚年的时候,其实已经给鳌拜平反了,但是却没有彻底平反。
因为鳌拜被抓前的爵位是一等公,而康熙追赐鳌拜的爵位为一等男爵,差了一个档次。
所以康熙对待鳌拜,应该是比较公平的处置。
到了康熙儿子雍正上位后,就彻底给鳌拜平反了。
雍正五年,雍正给鳌拜赐祭葬,重新恢复鳌拜被擒前一等公的爵位,允许世袭,并且追加鳌拜为超武公。
到了雍正这儿,鳌拜才算是彻底的被平反了,这时候世袭授勋的也是鳌拜的孙子达福。
达福这人果然有福气啊,凭着死了那么多年的爷爷,没见啥功,就加官进爵。
那乾隆做了啥呢,乾隆四十五年,这时鳌拜已经死了100多年了。
乾隆又把鳌拜的时拿来说,又在大臣面前数落鳌拜的罪状,又推翻了他爹雍正的平反,还是将鳌拜的世袭爵位降到了一等男。
而且乾隆还将被鳌拜诬陷谋害的人的子孙都查找一番,将他们录用。
所以乾隆也是恢复了他爷爷康熙对于鳌拜的评价以及处置,也是算中肯的。
《清史稿 列传三十六》五十二年,上念其旧劳,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从孙苏赫袭。
苏赫卒,仍以鼇拜孙达福袭。
世宗立,赐祭葬,复一等公,予世袭,加封号曰超武。
乾隆四十五年,高宗宣谕群臣,追覈鼇拜功罪,命停袭公爵,仍袭一等男;
并命当时为鼇拜诬害诸臣有褫夺世职者,各旗察奏,录其子孙。
《清史稿 卷九 雍正本纪》雍正五年。


十一月。


丁卯,复鳌拜一等公,令其孙达福袭。
那为啥雍正要给鳌拜平反呢。
雍正和鳌拜或者他的后人关系好?
雍正突然感觉鳌拜是冤枉的?
其实都不是的,咩咩羊觉得,这种评前世人功过的做法,除了后人得势,强烈要求恢复其名誉外,就是有当政者因为政治目的,想要树典型,改变思想,做给当时的人看罢了。
雍正有啥政治目的呢?
咱们来试着分析一下:既然是有目的,那我们再看一下,雍正在给鳌拜平反的前后干了什么大事。
那就是抓了年羹尧,并让他自杀。
年羹尧又是谁?
年羹尧是雍正的大舅子,年羹尧的妹妹是敦肃皇贵妃,是首位汉族血统出身的贵妃,雍正刚当上皇帝的那一年就被赐为贵妃,雍正皇帝对她是宠爱有加,地位仅次于皇后。
在康熙当政时,年羹尧就在军中担任要职,还率军收服了西藏。
到了雍正登基之后,年羹尧那就更是深受倚重。
特别是平定了青海的叛乱之后,雍正甚至视年羹尧为“恩人”,年羹尧封爵同鳌拜被擒前一样,也是一等公。
这年羹尧啊,仗着自己的战功,也开始学着鳌拜狂妄自大起来。
年羹尧从外返京,要求朝廷大臣都去郊外伏地跪拜迎接,年羹尧坐在马上看都不看这些大臣一眼。
那些朝廷重臣跟年羹尧说话,他也只是点点头不搭理。
甚至在雍正面前,他也是骄横无比,雍正施政惩赏大臣,京城里也都传是雍正听了年羹尧的话。
这简直就是鳌拜第二嘛。
雍正三年,皇帝和年羹尧关系破裂。
定了年羹尧九十二条罪,比鳌拜整整多了六十二条罪,让年羹尧在狱中自裁。
杀了年羹尧一个儿子,其他儿子发配到边疆戍边。
年羹尧虽然罪大恶极被雍正赐死,但是对于雍正自己爱妃的其他家人,他并没有进行连坐降罪。
在雍正五年的时候,雍正平反鳌拜。
后来又赦免羹尧的儿子,将他们从边疆调回,由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管教。
鳌拜虽然蛮横,但是对皇帝还算忠心。
我们再来看看,鳌拜的儿子达福承袭了 鳌拜的公爵位。
达福的儿子岱屯也世袭一等公,并且担任过散秩大臣。
达福的孙子德成、德胜都承袭骑都尉(由于达福阵亡而获得的爵位)。
另外,鳌拜的孙子达礼善曾任副都统。
鳌拜被平反后其后代也都得到了重用。
所以我的推测是,雍正平反鳌拜,是出于政治利益。
警告满族子弟,要忠于皇室,维护满族皇室的利益和声誉。
即使最后犯错,也能被原谅,可以荫庇子孙。
而不要学年羹尧,站队年羹尧这个汉人底下作威作福,甚至威胁皇权。
一家之言,有点牵强附会。
只能从史书中寻找蛛丝马迹。
各位看官自行斟酌。

参考:
努尔哈赤刚起兵的时候鳌拜的爷爷就带领五百人加入到他的阵营,给努尔哈赤莫大的鼓励,把他感动的稀里哗啦。
其后鳌拜的大伯屡立奇功:萨尔浒之战骑的马惊了,往战场外跑,兵要溃散。
此时见他飞马而还,大吼:建州儿朗只有血战没有撤退!稳住阵脚,胜。
后打叶赫那拉部,努尔哈赤见叶赫部死战,叫人去让他退兵,他不退。
第三次命令发出去后他回来了,手里拿着叶赫部首领的首级,打下来了!他叫费英东。
爱新觉罗家对他的态度从皇太极把他葬在努尔哈赤墓边就知道了。
拜努尔哈赤就是拜费英东!出身是显赫,但草创时期看重的是军功。
鳌拜在第二次征朝鲜时显露头角,更著名的是打皮岛(眼熟吧?
毛文龙毛总兵地盘),几乎以一己之力拿下看似不可能拿下的皮岛。
然后拿到了巴
从努尔哈赤时代到清朝灭亡只有三十多人有这称号。
之后一路尾随李自成部屡立战功。
皮岛一战成明后他一度成了皇太极的亲卫队长,忠心耿耿。
什么王公大臣都不在话下,只对皇太极负责。
皇太极好几次对他大加赞赏。
一切顺利的时候皇太极以不到50周岁,死了。
因为他拥戴的继承人不是福临,顺治年一开始就受到排挤,后来更被多尔衮解除了所有职务。
多尔衮死后顺治启用反多尔衮的大臣,鳌拜复出。
顺治和鳌拜关系好的不得了。
如果顺治够长命,鳌拜肯定也会善终,君臣和谐。
天不遂人愿,20岁就死了。
临终时把儿子托付给了四个外姓人,托孤顾命大臣。
排第一的索尼和鳌拜同起同落好几次,老相识,虽然极其聪明但已经是老头,基本半退。
另外一个懒得管朝政,还有一个是出卖自己的上司多尔衮(这样的人注定被广泛鄙视)上位的。
慢慢地权利集中到了鳌拜手中。
鳌拜掌管朝政八年,很有些业绩:息兵,不打仗了 迁民……四川人应该记住,经过明末各种战乱四川此时是十室九空。
鳌拜政策性从湖广迁民充实,才又成了天府之国。
把明朝十三司扫荡掉,清朝一朝就杜绝了宦官转政的隐患。
凡此种种,还有很多。
对清庭而言,鳌拜的过只在对待康熙的态度上,篡权之类的话没有人会相信。
八年的专权养成了飞扬跋扈,说一不二的霸道劲儿。
怒目圆睁捋着袖子走向康熙大吼后他俩的矛盾已经不可化解。
他小看了十四岁康熙要亲政的决心,小看了孝庄为康熙做的缜密部署(索尼的儿子索额
鳌拜家族三代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前期,对清庭可谓鞠躬尽瘁功不可没,又并非罪不可赦。
这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早在康熙、雍正两朝都给与了他平凡,到乾隆时已是第三次了。

参考:
鳌拜其实很冤,皇帝就是卸磨杀驴。
而乾隆的平反也是有理有据的。
一、鳌拜并没有谋逆鳌拜从头到尾都没有谋逆或背叛的迹象,只是自视甚高,甚至目中无人。
二、鳌拜战功赫赫鳌拜自少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同时也是清朝三代元勋、权臣。
鳌拜的神勇在当时已经有点神化了,尽管有点嚣张,但鳌拜确确实实也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
人已经过世了,但影响力还在,如果加以追封,也会有一个很好的效果。
三、鳌拜出身显赫鳌拜是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是纯种的满州人。
苏完部落首领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第三子。
出身将门,精通骑射。
所以怎么看,鳌拜也是满洲人当中的名门望族,为其平为,也是挽留满洲人的面子。
四、康熙、雍正在位时也给鳌拜过哪怕是康熙杀的鳌拜,康熙在生前也为鳌拜平反,在康熙五十二年念其旧劳,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然后雍正上位后,赐予祭葬,复一等公,加封号“超武”,世袭罔替。
乾隆四十五年(1780),追覆鳌拜功罪,命停袭公爵,仍袭一等男。
康熙擒鳌拜当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时,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
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
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而暗自高兴。
康熙八年(1669)五月,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
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
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以为奇。
这次一召,他就毫无提防地来了。
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
”大家说:“怕皇帝。
”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的事宜。
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参考:
由此可以看出,康熙是知道鳌拜的功劳很大的,但是他还是想尽了办法把鳌拜擒获,并且把他软禁至死。
结果最后却为他平反,雍正帝即位后,“赐鳌拜祭葬,复一等公,世袭罔替”,并于雍正九年加封超武公。
这些都说明,即使是在清代,鳌拜也不是奸臣,而是被清帝褒奖的有功之臣。
鳌拜为什么最后会被康熙皇帝处置清算呢?
是因为他功高震主,切独擅专权,与康熙皇帝的君权形成激烈的冲突。
大家都知道鳌拜代表着满洲关外旧臣的势力,长期把持着朝政;
但随着康熙皇帝日渐长大,围绕在皇帝身边,新的满洲贵族也在不断壮大,形成了以康熙帝为核心,康亲王杰书、安亲王岳乐、大学士明珠、索额
两个集团相争的结果,就是皇权的胜利鳌拜在清朝算是三朝元老,他辅佐了三代帝王,在太宗、世祖两朝都是战功赫赫的勇士和将领,特别是在太宗病逝、世祖即位的问题上,鳌拜带领两黄旗将士坚定地站在了“立太宗子”的立场上,并从未向多尔衮屈服过。

参考:
清康熙八年(1669年),清朝的权臣、一等公、辅政大臣、太师瓜尔佳鳌拜,获罪下狱,同年死于狱中,但到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为鳌拜平反。
当时专权的鳌拜对康熙皇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危机,康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斗倒鳌拜,掌握了实权,但为何到了乾隆(康熙皇帝的孙子)时期,要为鳌拜平反呢?这其中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鳌拜的权臣之路是如何开始的?
家世鳌拜的叔叔是后金(清朝前身)建立时的开国功臣费英东,出身将门,善于骑射。
戎马征战早在皇太极(康熙皇帝的爷爷)在位时期,鳌拜就成为阵前一员猛将,曾在攻皮岛、松锦之战的作战中表现优异,晋爵三等男,赐号“巴

皇太极死后,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展开皇位的争夺,握有军权的鳌拜成为可以左右皇权归属的重要因素。
出于对皇太极的忠心,鳌拜自然不希望多尔衮上位,鳌拜就和索尼、谭泰等大臣商议拥立皇太极长子豪格即位,但多尔衮权势很大,经过了多次商议,最终几方势力采取了折中方案:由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进行辅政。
多尔衮当权 鳌拜受到打压顺治帝(福临)登上皇位才6岁,多尔衮成为摄政大臣,就开始千方百计迫害当时拥立豪格和福临的大臣,鳌拜自然也在其中。

直到顺治七年,多尔衮突然病逝,顺治皇帝亲政,情况就得到了扭转。
位及人臣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亲政,他自然想起了当时拥立他上位的几位大臣,鳌拜也不例外,将他视作心腹,陪侍在顺治皇帝身边,可以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
有一次鳌拜生病,顺治皇帝亲自前去探望,可见顺治帝对鳌拜是非常信任的。
成为辅政大臣 专权之路终于到来顺治十八年(1661年),24岁的顺治皇帝去世,6岁的玄烨(康熙)成为新的皇帝,顺治皇帝让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共同成为辅政大臣,希望他们可以齐心协力。
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想法是很好的,但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
位列辅政大臣首位的索尼,是清朝的四朝元老,威望很高,但他年事以高,很多小事情都不怎么过问;
而苏克萨哈原本是站在多尔衮一边的;
遏必隆为人懦弱;
这就给了军功很高、野心巨大的鳌拜以专权的机会。
后来,年老的索尼去世,苏克萨哈在政治斗争中被打败丢了性命,遏必隆又拿鳌拜没有办法,鳌拜的专权越来越肆无忌惮,朝中处处都有他的党羽,眼线,逐渐成为威胁皇权的存在。
权臣倒台 晚景凄凉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将鳌拜从都城调离,取得了都城的控制权,后在宫里找了很多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为逮捕鳌拜做准备。
有一次鳌拜觐见康熙皇帝,康熙的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被当场抓获,并宣布鳌拜的30条大罪,原本是要革职斩首的,康熙念及鳌拜昔日的功劳,就把鳌拜囚禁了起来,其他党羽迅速进行了清除,鳌拜与当年就在囚禁中去世,享年59岁。

首先就是鳌拜在后金时期和清朝初年,在战场上都是立下军功的,这样的开国功臣理应得到优待。
其次,鳌拜对清朝是忠心耿耿的在皇太极死后,握有军权的鳌拜成为左右皇权归属的关键人物,后来又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即位,对清朝可谓是忠忠耿耿、功勋卓著的,在康熙皇帝为他治罪时,就得考虑鳌拜的功劳,没有杀他,而是采取囚禁这样的方式处理,后来的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为他平反也是非常合理的事情。
虽然鳌拜有过专权的行为,对皇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但也不是谋反这样的十恶不赦的大罪,随着时间的推移,恢复他的爵位,体现皇帝对功臣的宽容,是十分有必要的。
雍正皇帝追封鳌拜爵位,允许世袭雍正皇帝时期,追复瓜尔佳鳌拜为世袭一等公,并加封号“超武”。
乾隆皇帝封鳌拜男爵,继续世袭乾隆皇帝重新考虑了鳌拜的功过,下诏命他的后代停袭公爵,改袭一等男。
总结由此,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主都是知晓鳌拜的功过的,对于清朝来说,鳌拜的功劳是远远大于他的过错的,这也是他能够被平反的原因。

参考:
因为乾隆是个败家子 吃着爷爷和爸爸的红利,一直想干点啥事,却又没有能力干啥事,就想干点与众不同的事!
参考:
鳌拜是康熙初年著名权臣,出身将门,作战英勇。
在与明朝作战时曾攻打过明战略要地皮岛,一举拿下被赐号“巴
乾隆四十五年时,乾隆对鳌拜功绩加以肯定,但对他世袭罔替的爵位改袭一等男,因为鳌拜没想过谋逆,只是没把康熙当回事,渺视皇权。
所以只把他幽禁致死,鳌拜己经阻碍康熙集权,不得以除掉他!鳌拜随太宗,东征西讨。
战功卓著,太宗去世后,还和索尼等大将公开拥立皇子继位,顺治登基后,将鳌拜引为心腹,顺治死后,遗诏鳌拜为四大辅政之臣,后来鳌拜将辅政大臣苏克萨哈整死,自己独缆大权。
权利太大,把康熙当成小孩子轻视,对皇权掣肘,所以搬掉他!中国从古代政治规矩越来越严,春秋时君王与大臣平起平坐,到隋唐时宰相权力愈来愈大,能在朝会上赐坐,宋代后朝臣上朝是站立,明代废除宰相,皇帝是决策者也是执行者,清朝也一样,不管个人多大功劳,都得服从皇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