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严嵩是不是真的像戏文上演的那么坏

在正史上,严嵩就是明朝六大奸臣之一,(另5位:洪武朝胡惟庸、永乐朝陈瑛、崇祯朝温体仁、周延儒、阮大铖)所以戏文中严嵩的坏本质上就是取材于史料。
但是他的字一直留到今天。
很多书法家看了严嵩的字,说就这书法是练了一辈子才能达到的水准。
很多人只提严嵩后来做的那些事情,如何迫害清流,如何贪赃枉法?
如何迫害夏言、如何联合陆炳铲除仇鸾?
又如何残酷打击异己沈鍊、杨继盛等人?
如何祸国殃民掏空国库,将局势推波助澜,往更坏的方向发展?
又如何败坏朝纲,严氏父子独霸朝纲20年,公然卖官鬻爵、收受贿赂?
最终严嵩得到了什么?
80岁丧子,被抄家,自己虽然留了一条命,但是最终在贫病交加中凄惨死去。
而且也绝少有人提严嵩年轻时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严嵩,字惟中,号勉庵。
江西分宜人,5岁启蒙,9岁入县学,10岁过县试,19岁中举,25岁考中正德朝进士,2甲第2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
奇才徐阶、张居正的天分也不过如此罢了。
然而就在严嵩仕途最光明的时期,因为反对权监刘瑾,告病回家,这一辞官回家就是10年。
严嵩竟然因为反对刘瑾,而宁愿在家当个民办教师,这或许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
就像他自己也没想到若干年后自己成了一个”加强版的刘瑾”。
一直等到了刘瑾倒台之后,严嵩才北上顺天,正式复官。
复官之后,又在“翰林院”沉寂了10年。
后来得到老乡夏言的赏识,可谓官运亨通,一直做到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参与了礼乐的制定,终于近距离接触到了嘉靖。
最终在嘉靖17年,嘉靖想把父亲弄进太庙。
群臣们纷纷抗议,严嵩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然而在最关键的时候,严嵩尽改前说,并且“条划礼仪甚备”。
从此受到嘉靖的另眼相待。
4年后,严嵩终于入阁了,这一年严嵩已经63岁了,已经至少多走了近30年的“弯路”。
而严嵩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彻底改变了人生观和世界观,匍匐在了权力的脚下。
然而这距离严嵩真正爬到首辅的位子,还有很长的道路,还有很多违心、凶残和恶毒的计划没有实施。
一直到6年后,他才真正成为了首辅,并且和儿子严世蕃专擅国政近15年之久。
嘉靖那么努力修道,不过活了60岁。
而63岁之前的严嵩严格意义上来讲,至少不能算是一个坏人,或者说是一个神童,一个中规中矩的人,一个和高拱差不多的人。
但是63岁以后,严嵩彻头彻尾成了一个坏人,最终坏成了明朝的6大奸臣之一。
——炒米原创首发,
但是,严嵩的坏又是很复杂的,自作孽占了三成,替人受过占了三成,替主子顶缸占了四成。
第一,自作孽,不可活。
1、阴险小人,迫害忠良。
夏言是内阁首辅,也是严嵩的老乡,为了达到自己升迁的目的,严嵩极力巴结夏言,在夏言的提携下步步高升,最终成功入主内阁。
严嵩羽翼渐丰,夏言便失去了利用价值,反而成了他晋升之路上的绊脚石。
于是,严嵩开始攻击、诋毁夏言。
公元1544年,鞑靼人入侵河套(今宁夏和内蒙古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被陕西总督曾铣智勇击退,同时他上奏世宗,建议从府谷黄甫到定边修筑一段边墙,再水陆并进,逼鞑靼退兵。
此议得到夏言的支持和世宗的认可。
此时,严嵩买通皇帝近侍,称破坏了边境的稳定大局。
同时,他指使原甘肃总兵、败将仇鸾诬陷曾铣隐瞒败绩,克扣军饷,贿赂夏言。
严嵩自己更是在世宗面前添油加醋,说夏言曾铣两人密谋夺回河套恐怕是别有用意。
世宗听信了他的谗言,罢黜了夏言的官职。
公元1548年,曾铣被锦衣卫押解回京,边塞将士哭声震天。
三法司认为曾铣之罪宜用“边帅失陷城寨律”,一人死罪,但世宗在严嵩的左右下坚持适用“交结近侍律”,这近侍就是指夏言。
曾铣被判斩首,妻子和儿子流放二千里,史称\"天下闻而冤之\"。
夏言也因曾铣案入狱,被严嵩用计斩首,夏言的亲信或贬或罚。
2、狠毒丈夫,铲除异己。
仇鸾曾被曾铣弹劾入狱,因严嵩邀他陷害曾铣,拜严嵩为义父。
曾铣死后,因功升迁,又不甘心为严嵩掣肘,于是密奏揭发严嵩父子恶行。
世宗对严嵩父子的行为多有耳闻,于是想打压一下他的气焰,就此开始冷落。
不久,仇鸾病重,严嵩买通锦衣卫都指挥史陆炳,乘机把仇鸾的不轨行为向世宗汇报,世宗立即收回了仇鸾的印信,仇鸾竟忧伤恐惧而死。
沈炼上疏,罗列严嵩十条罪状。
严嵩反说沈炼在知县任上犯有过失,无非想以此事受些小处分,一来避免被考察,二来博取清廉的名声。
世宗信严嵩,贬谪沈炼到塞外。
接着,严世蕃又命新上任的巡按御史路楷和宣大总督杨顺除掉沈炼,二人以白莲教徒的名义缉捕沈炼入狱,斩首。
沈炼的三个儿子,两个被打死,一个发配边疆。
杨继盛上疏,论严嵩十罪、五奸,有理有据,击中要害。
但是却画蛇添足,在结尾处写道“或召问裕、景二王”,这就犯了大忌,因为藩王不当过问政事,你却让世宗询问二王,是何用意,岂不是与二王串通?
严嵩以此攻击杨继盛,世宗大怒,将杨继盛送镇抚司拷问。
严嵩又故意将杨继盛的名字附在判了死刑的都御史张经和李天宠之后,一并上奏世宗。
世宗看后连问都没问,就这样杨继盛稀里糊涂见了阎王。
3、奸佞权臣,祸国殃民。
严嵩大权在握,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严氏党羽遍布天下,史称“严党”。
有了权,严嵩又开启了疯狂的敛财模式,带动整个“严党”集体贪腐。
而腐败集团则给严嵩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据史料记载,严嵩的财富中仅土地一项,在北京、扬州、袁州三地所占即超过百万亩。
此外,严嵩还在北京购置了高达一千七百余间房产。
在他的府邸中,专门有一间用来放置珍宝的宝库,里面盛满了珍宝。
严嵩为了讨得世宗的欢心,只要是皇帝喜欢听的,即使是很不该说,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去说;
只要是皇帝想要做的,即使是荒唐可笑,他也毫不犹豫地去做。
面对明朝日益恶化的政局,他不闻不问,置江山社稷和百姓于不顾,不仅没有向世宗提出任何规谏和改革方案,反而推波助澜,使局势向更乱更糟的方向发展。
第二,子债父还,上梁不正下梁歪。
老严家“不正”的优良传统,还得从严嵩的爹说起,他久考未成,而越发醉心于权力,于是把一切的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上,从小悉心“栽培教导”,说白了就没给严嵩灌输什么正能量。
而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更是从小对严嵩的所作所为感同身受,学尽了精华,奸猾机辩,通晓时务,熟悉国典,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意,被称为嘉靖第一鬼才。
严嵩再任首辅时已年近七旬,有些体力不支,许多事情都依靠儿子去办,他总是说\"等我与东楼小儿计议后再定\",后来干脆就将政务都交给了严世蕃,严世蕃一时\"权倾天下\"。
他还收买世宗左右宦官,把世宗的日常生活、起居饮食、一举一动都汇报给自己,以此揣摩世宗,迎奉世宗。
严世蕃官至尚宝司少卿、工部左侍郎,但是权力绝对在其父
在他的运筹帷幄下,官员升迁不看官员的口碑、能力,一切都以官员的贿金为准,“政以贿成,官以赂授”,七品州判售银三百两,六品通判售银五百两;
刑部主事项治元,花了一万三千银子就转任吏部稽勋主事;
贡士潘鸿业花了二千二百两银子,就当上了临清知州。
武官中,指挥售价三百两银子,都指挥售价七百两,被革职的蓟州总兵官李凤鸣,花了两千两银子,就又补上了蓟州总兵。
严世蕃淫而好色,有妻妾二十七个,其他的侍女、丫鬟更是无数。
严世蕃挥霍无度,他的床是用象牙制成,围着金丝帐,朝歌夜舞,奢靡淫乱。
严世蕃骄横成性,胆大妄为。
裕王朱载垕三年没发岁赐,穷的实在没办法,凑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给严世蕃,严世蕃欣然接受,于是让户部给他补发了岁赐。
严世蕃横征暴敛,其势头在严嵩
据说,严世蕃与妻子要将金银埋藏到地窖里,想起这都是仰仗他老爹得来的,于是就请严嵩来观赏,严嵩一看,顿时目瞪口呆,差点没坐在地上,因为数量太多了,隐约感觉到了大祸将至。
儿子的过错,起码也是教子无法,算在老子的头上也算不得太冤。
第三,替主子顶缸,命运早就已注定不过是弃子一枚。
皇帝是什么人?
那是千挑万选出来治理天下的,个个是人精。
历朝历代有不伶俐的吗?
有,但是极少。
世宗不知道严嵩贪吗?
知道。
不知道严嵩的所作所为吗?
都知道。
但是世宗离不开他。
皇帝本来就是孤家寡人,他更迫切需要一个对自己知疼知热的人,需要一个顺着他说,宠着他做的人。
严嵩就是这
但是,一朝没用了,就会弃之一边。
世宗崇尚道教,一心求仙,严嵩就成了他实验仙药的小白鼠。
道士们练好了仙丹,世宗不敢贸然食用,都是让严嵩替他试验药效,有时候口吐鲜血,还要和道士们一起分析哪里出了问题。
世宗财政空虚,但是他的内帑却很充盈,一直到大明王朝被灭亡都没花完。
哪来的?
内帑的钱不能从国库里抢,只能委屈严嵩想办法从民间搜刮。
所以,“严党集团”这么嚣张,完全是顶着世宗不能宣示的圣旨在办事,他们根本不怕传到皇帝耳朵里!世宗聪明极了,他也知道严嵩搜刮来的钱财到自己腰包里要打很大的折扣,但他不怕,他有的是办法拿回来,而且是想什么时候拿回来就什么时候拿回来。
公元1564年,严世藩下狱,严嵩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无家可归,寄食于墓舍。
两年后病卒,既无棺木下葬,更没有人前去吊唁。
或许,从严嵩一开始上头扑面的往上攀爬的时候,世宗就为他量身定制好了一切,背着“奸臣”之名行“忠君”之事。
这样到时候秋后算账,严嵩倒了,各种矛盾化解了,世宗得了名声,国库得了充实,何乐而不为呢?
万千繁华如烟散,百年回首梦一场。
回望严嵩一生,贪尽了天下之财,纵使广厦万间,良田千顷,最需要的时候不过是三尺粗布覆体,三餐淡饭果腹。
所以,什么是多?
什么是不足?
心纯净,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一切都是身外之物,万事不能强求。

尤其是,他还迷上了“青词”,也称为“绿章”,通常都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在斋醮祭天时使用,虔诚敬献的一种祈祷文字。
由于青词是嘉靖帝和上天进行“灵魂沟通”的信件,所以并不好写。
如果写得浅了,嘉靖会认为你没有水平;
如果写得深了,别说上天看不懂,就连嘉靖本人也看不懂。
而夏言,似乎天生就是为写青词而生的,为嘉靖皇帝写青词而生的。
之前,嘉靖帝每每写出了得意的青词,却总是苦于无人交流和分享,只能颇为遗憾地焚烧给上天阅示,直到他发现了夏言。
从此以后,夏言就成了嘉靖皇帝的“座上宾”,经常被召见一同探讨和分享撰写青词的心得体会。
等皇子朱载垕出生后,嘉靖帝显得特别高兴,认为这是“青词之功”才感动了上天。
于是,他不仅加封夏言为太子太保,还准许其入阁参预机务,成为了一名内阁大臣。
在首辅李时病死后,上升势头强劲的夏言终于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三十位内阁首辅。
声明!本文属于“文史不假”
担任首辅后,夏言的工作强度增加了不少,再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揣测圣意,去探讨青词,去继续献媚。
于是,生性多疑的嘉靖有想法了,他丝毫不关心朝政的改观,反而认为夏言之前创作青词完全是装出来的虔诚,逐渐丧失了对他的信任。
1547年,深受嘉靖宠信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犯事了,他因为贪污受贿而被首辅夏言掌握了证据。
向来高傲的陆炳只得私下求饶,眼见金银财宝没有效果,只得声泪俱下磕头求情并表示永不再犯才得到了夏言的宽恕。
作为内阁中潜伏的阴谋家,严嵩早就视首辅夏言为“眼中钉,肉中刺”,之前多次交手都以失败告终。
这次,他终于找到了击败对方的帮手,那就是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二人秘密结成了“倒夏同盟”。
从此,在严嵩和陆炳的内外勾结和积极配合下,首辅夏言的处境日益危机,嘉靖对他的信任也是一再减少。
终于,在“河套之议”的问题上彻底爆发了,夏言不仅丢官,而且还丢命。
话说,陕西总督曾铣历来就主张出兵收复河套地区,还得到了首辅夏言的支持。
通常,河套地区是指黄河的“几”字形弯及其周边区域,涵盖了宁夏、陕西和内蒙的部分地区,分为前套、后套和西套三大平原,是极其难得的一块农耕沃土,民间素来就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谚语。
太祖皇帝朱元璋消灭元廷后,蒙古残余势力向北逃遁,河套地区也被明朝完全掌控。
但是,由于“靖难之役”而导致了中原人口减少,明廷不得不从山西、陕西等地迁出人口,使得河套地区人口出现了锐减,再次被蒙古骑兵所侵占。
本来,曾铣和夏言都主张武力收复河套地区,这是文臣和武将忠君爱国的体现,应该获得朝廷嘉奖才对。
可是,在严嵩和陆炳的造谣下,嘉靖皇帝竟然怀疑他们
据《明史演义》记载:复套之议,曾铣创之于先,夏言赞之于后,固筹边之胜算也。
世宗初从铣议,后入嵩言,杀道济而自坏长城,死得臣而遂亡晋毒,一误再误,何其昏愦若此?
夏言死后,严嵩终于如愿以偿成了大明王朝的新任内阁首辅。
严嵩(1480年——1565年),字惟中,号勉庵,江西省分宜县人。
明朝著名的权臣和奸臣之一,更被《明史》列入“六大奸臣”。
严嵩出生于地主家庭,自小就接受了系统的封建教育,从五岁开蒙读书,九岁时便入县学,十九岁通过乡试,二十五岁高中进士的二甲第二名。
很显然,他的青年时期和科举之路都是如此的顺风顺水。
1505年,中进士后的严嵩开始担任翰林院编修,在此苦哈哈地熬资历等待空缺出现。
期间,他还归乡丁忧守制了三年。
不过,除服后却一直没有接到朝廷的复起通知,只好待在家乡的建钤山堂隐居读书。
赋闲十年后,严嵩终于被重新起用,继续进入翰林院排队。
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和委屈,他开始屡屡抨击朝政,甚至还直言上奏武宗皇帝以江山社稷为重,犹如一个刚直的愤青。
1519年,严嵩通过排队调任了南京翰林院的侍读,由一个虚职调任了另一个虚职,实在沮丧!从此开始,本来意气风发的他开始沉沦怠工,因为南京远离北京,早已不是权力的中心地带。
明武宗在纵情挥霍完自己的人生后,竟然无一子嗣继承帝位。
于是,内阁首辅杨廷和在征得太后同意后,召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入京承继大统,以小宗的形式继承大宗,也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嘉靖皇帝。
嘉靖即位后,很快就因为“认谁做爹”这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产生矛盾,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大礼议之争”。
当时,朝臣们在首辅杨廷和的带领下,毫无畏惧地与小嘉靖硬杠,坚持要求他追尊明孝宗为“皇考”,而改尊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叔考”。
嘉靖皇帝少年老成,竟然拒绝妥协,不仅先后罢黜了杨廷和、蒋冕和毛纪这三任首辅,更是对“跪谏”的朝臣展开了廷杖,史称“左顺门事件”。
就在北京闹得不可开交之时,远远躲在南京看热闹的严嵩却暗自开心。
因为,自己远离朝局,反而避免了在“大礼议之争”中表态和站队,可以既不得罪文官集团,也不得罪嘉靖皇帝。
随着“大礼议之争”尘埃落定,嘉靖皇帝取得了惨胜。
同时,随着众多中高级官员被打死、定罪或免职,很多的优质岗位都出现了大面积的空缺现象,招聘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果然,严嵩很快就被调回北京,升任为国子监祭酒。
瞅准机会,他在奉命祭告显陵时非常得当,终于赢得嘉靖帝的
1532年,严嵩调任南京担任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在干部履历上又增添了两笔。
万寿节前夕,他以贺寿之名回京,竟被选中负责重修《宋史》。
据《明史·严嵩传》记载:居南京五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
会廷议更修《宋史》,辅臣请留嵩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董其事。
当时,皇位已经稳固的嘉靖沉迷于道教不能自拔,夏言凭借青词而风头正盛,一步步成为了大明首辅。
心计深重的严嵩认为,青词或许是自己实现弯道超车的不二法宝,夏言就是自己的奋斗目标。
于是,严嵩开始苦练青词,不断专研和学习,将自己培养成了一名“青词达人”。
随着青词突飞猛进,他成为继夏言和顾鼎臣之后的又一位青词高手,越来越得到嘉靖皇帝的青睐。
1542年,严嵩被朱皇帝晋封为武英殿大学士,获准入阁参预机务,成为了一名内阁大臣。
而当时,首辅之位上坐着的依然还是那个战斗力爆表的夏言。
其实,夏言和严嵩都是江西老表,他虽然比严嵩还要小两岁,但人家混得好,很早就入阁并担任了首辅多年。
所以,严嵩尽管内心极不情愿,但还得时时处处巴结这个同乡的小老弟,希望得到人家提携。
一开始,夏言对自己的这位江西老哥也很关照,但随着接触的增多,发现此人不仅城府极深,而且贪婪弄权。
于是,夏言认定严嵩和自己不是一路人,开始对他敬而远之。
夏言担任首辅期间,虽然撰写青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但依然还在坚持着。
不过,他对于嘉靖皇帝赐予的香叶冠却非常排斥,认为君臣廷议时都穿戴着道家的服饰实在是有违礼制,实在是极为不妥。
而严嵩却不同,他不仅在嘉靖召见时穿戴香叶冠,甚至还虔诚地罩上了一层轻纱,令嘉靖十分赞赏。
据《明史·严嵩传》记载:帝以奉道尝御香叶冠,因刻沈水香冠五,赐言等。
言不奉诏,帝怒甚。
嵩因召对冠之,笼以轻纱。
帝见,益内亲嵩。
借助陆炳的力量,严嵩终于通过“河套之议”使得夏言含冤而死。
从此,他成为了大明首辅,开始无所顾忌地揽权和贪腐。
期间,杨继盛等耿直朝臣数次弹劾严嵩,但罪名无非就是贪墨银两、擅权乱政、徇私舞弊、排斥异己等内容。
可是,这些事嘉靖心里很清楚,并不用你们上疏提醒,因而始终未曾惩处严嵩。
很多人会问,既然嘉靖知道严嵩是奸臣,为何还要长期任用他担任首辅?
而且,即便最后对他的处罚也仅仅是“乞食回乡”而已,远没有当年斩杀夏言时那般狠辣。
文史不假
在他的世界里,除了长生不老以外,似乎江山社稷、百姓疾苦、疆域领土等方面都与他无关。
正是在嘉靖的“圣明领导”下,明朝才延续了武宗时期的混乱局面,败亡之相已经显现。
不过,自诩仙人下凡的嘉靖自然不愿承担这样的骂名,于是只能任用严嵩这样的奸臣替自己背黑锅。
中国封建历史自来如此,比如杀害岳飞的明明是高宗赵构,可最后在岳王庙前跪着的却是秦桧。
或许,严嵩也看清楚了这点,深知这就是自己的历史使命。
所以,他在一面聚敛钱财的同时,一面也是任劳任怨“背黑锅”,而且无论弹劾之声多么猛烈都从不辩解。
君臣二人的这种默契配合,居然一直持续了二十年之久。
在此期间,举国上下都在痛骂严嵩,犹如一个“超级靶子”而供天下臣民们出气,反而摘干净了嘉靖皇帝的昏庸。
可能有人会问,嘉靖帝后来为何要翻脸将严嵩罢职呢?道理很简单,一块抹布被你用得又脏又臭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扔掉它,再重新更换一块新抹布,这块新的抹布就是下一任首辅徐阶。
最后的结果,徐阶笑了,因为他斗垮了严嵩;
严嵩笑了,因为他终于能安享晚年了;
嘉靖笑了,因为旧抹布已经扔掉,新抹布可以使用了;
百姓哭了,因为他们依然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明朝,从嘉靖开始就走上了下坡路。
@文史不假
参考:
提到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的贪官,很多人都会想到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
但很少有人知道,明朝也曾出现过一位非常厉害的大贪官严嵩,他们父子二人把持朝政二十多年,贪污程度不在和珅之下,真的像戏文上演的那么坏,就连他的儿子严世蕃曾在家中宝库内大笑说“朝廷无我富!”可惜的是,最后落得一个削官还乡,无家可归,并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的下场。
严嵩出生于江西袁州府的一个小山村,父亲严淮曾是为久考未成之人,只好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
少年时期的严嵩聪慧过人,在父亲的精心栽培下,十岁过县试,十九岁中举,二十五岁时以乙丑科进士二甲第二名的成绩被选为庶吉士,完成了父亲当初的希望。
可惜的是,不久之后严嵩就得了一场重病,不得不退官回籍修养,这一修养就是十年时间。
之后再次进入翰林院任职,不过此时的严嵩已经35岁了,按照正常的发展来说,在官场上基本没太大的用武之地。
好在严嵩才高八斗,不但能吟得一口妙诗,还写得一手好字,深得当时政坛大佬夏言的信任,这或许跟他们同是老乡有很大的关联。
毕竟在明朝的时候,文人都有地域之分,严嵩跟夏言是同乡,自然更容易受到照顾一些。
严嵩在夏言的关照下,从翰林院的庶吉士到南京翰林院侍读、升国子监祭酒、南京礼部尚书,一直到南京吏部尚书的位置,他此时距离入阁只有一步之遥。
他此时才发现,上司夏言成了自己仕途中最大的一个障碍,最后花费六年的时间才绊倒当时的首辅夏言,自己以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的身份入阁,成为了大明帝国的首辅大人。
在他入阁的二十三年时间里,打造了一个属于他的势力严党。
由于明世宗崇道喜欢追求长生之说,严嵩为了媚上,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营建斋宫秘殿,严重劳民伤财。
除此之外,还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利用采木、采香和采珠玉珍宝的机会,到处收刮民脂民膏,导致很多地方怨声载道。
最厉害的是,把持朝政期间,公然买卖朝廷官职,导致不少胸无大志之人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这是一件多么讽刺的事情。
后来因明世宗对严嵩父子开始产生厌恶之情,这才有了严家被查抄的情况。
当明世宗从严家发现那么多金银珠宝的时候非常气愤,念及严嵩年老免于一死,但他的儿子严世蕃被判斩首,家产也没全部充公。
此时的严嵩年老体衰,削官还乡后日子非常艰难,最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参考:
小时候看电视剧,凡事都可以一分为二,不是好人那就是坏人,不是忠臣那就是奸臣。
可是,中国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概念,那就是“中庸”。
事实上,一
说严嵩是大奸臣有些言过其实,仔细分析,你就会发现他是一个不好也不坏的人。
根据史料记载,严嵩从小就很聪明,在19岁时就成了举人,26岁时更是中了进士,成了天子门生,那时候意气风发,是广为人知的青年才俊。
值得一提的是,年轻的严嵩没有父亲的荫庇,取得这些功名完全是靠着自己的辛勤奋斗才获得的。
作为传统社会的士大夫,他的私生活严肃正派到苛刻的程度,一生只娶了欧阳氏一位妻子,这位妻子比他大一岁,还是满脸麻子,但夫妻感情一直都很好。
【鞠躬尽瘁的臣子】严嵩一生侍候的是非常有名的嘉靖皇帝,这位皇帝好恶无常,因此严嵩终日如履薄冰,根本不敢窃弄权柄。
这位皇帝从16岁起就沉迷于道教的斋醮活动而无法自拔,也就是设坛做道场,以求长生。
在长达45年的在位期间,他没有一天停止过斋醮,他终日关心的头等大事就是筑坛祈福,还有炼制春药。
既然皇帝如此,满朝文武便只能围绕着斋醮来开展工作了。
做臣子的在思想上必定要和皇帝保持高度一致,于是严嵩将大量精力花在了撰写斋醮相关“青词”之上。
从60岁高龄入阁到80岁光荣退休,严嵩在20年里诚惶诚恐,真正做到了以宫为家,随时侍候在皇帝左右,算得上首屈一指的劳模了。
在嘉靖皇帝朱厚熜的专制统治下,如果严嵩抗命的话,恐怕他早就丢官,或者像前任那样被杀头了,于是他以柔克刚,保持恭谨,小心推行着自己的政策。
应该说,严嵩是明代士大夫中比较有作为的一个。
在那时候的大背景下,严嵩注定无法改变皇帝的信仰,但他并未以此颓废,而是终生奉公尽职,以一人之力支撑危局。
面对着皇帝大肆花钱,从而导致的国弊民穷、内忧外患不断的困局,严嵩坚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力行节俭的首辅】严嵩非常注意民间疾苦,坚决反对大兴土木。
因为皇帝信道而要修斋建宫,严嵩就想方设法减少其对人民的影响。
嘉靖20年,宗庙发生火灾,严嵩坚持进谏,暂停了皇宫内外所有工程。
在修建京师外城的时候,为了避免平民经商和聚居区被蒙古骚扰,严嵩坚决主张先修南城,将工程控制在当时财力物力允许的范围,后来外城顺利建成。
严嵩此外还节省了大量不必要的宫廷开支。
在国家财政收支不平衡的情况下,严嵩想方设法措置粮饷,在嘉靖37年的时候,大同获得大丰收,米价非常低廉,严嵩又抓住时机买了半年军饷,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军费问题,严嵩还向皇帝建议精兵简政。
【开拓财源、赈灾济民】在大力节约的同时,严嵩还在开源上花了很多心思。
当时朝廷为了摆脱财政危机,皇帝向全国各地派遣了大量宦官作为矿监税使,对城市的工商业者进行无情掠夺。
严嵩召集了各部诸臣共同商议,然后上书停止苏浙、福建等处织造宦官,杜绝扰民情况。
那么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只要是皇帝,就是英明的,因此国家混乱不是皇帝无能,而是奸臣捣乱,于是严嵩就充当了嘉靖的替罪羊。
其次是来自政治对手的诋毁,徐阶是严嵩的政敌,时刻觊觎着他首辅的位子,于是他买通了一个名叫蓝道行的道士。
这名道士在扶乩的时候,趁机大进谗言,于是严嵩就逐渐失宠了。
嘉靖四十一年,在徐阶的怂恿下,皇帝撤销了严嵩的全部职务,打发80高龄的他回了老家。
后来其子严世蕃被斩,严嵩被削籍为民,家产尽抄。
这还没完,徐阶在主修史书《世宗实录》时把皇帝吹嘘为中兴之主,严嵩父子则被打成“奸臣”,于是永世不得翻生。

参考:
如果单论严嵩
当然严党倒台以后,严家家产白银都有180万两。
当然严嵩在位没少捞银子,但是因为是嘉靖皇帝也需要银子,这个嘉靖皇帝喜欢修道,各种修道宫,需要银子,严嵩在帮嘉靖办事时也捞点好处,受到恩宠,逐渐掌握权力。
导致党羽渐多。
但是严嵩没干啥坏事吧,但是它的权力下的严党倒是打击清流做了很多坏事历史上的
期中徐阶的老师就是严嵩搞死的。
后来徐阶又把严嵩搞死。
这个属于政治斗争。
至于多坏?
司空见惯的就是剥削老百姓了,哪一个朝代最后都是沦落为与民争利,国富民弱。
最终走到人民的对立面。
但是人性上的事很多都是不成立的,因为历史上没有好坏之说。
希望大家看历史要客观看待,不要带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