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刑犯行刑为什么都是午时三刻

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45分。
为什么要选在午时三刻,原因有两种。
一是因为古人在迷信的思想中,这个时候人影最短,阴气比较弱,阳气最旺盛,能够震慑鬼魂,把人的魂魄冲散。
让犯了罪的恶人连鬼都做不成,这也算是给他们应有的惩罚了。
二是古人认为这个时候斩首痛苦小。
斩首是非常残忍的,令人心生畏惧。
为了减少犯人痛苦,所以就选择在午时三刻行刑。
这个时间人意志比较消沉,精神焕散,趁这个时间给他来一刀,也是一种比较人性的刑罚了。
那么为什么非要秋后问斩呢?
古人认为,秋天落叶了,万物开始凋零,肃杀之气油然而生,这个时候杀掉一
也就是说秋后杀掉一

参考:
午时三刻属于阴时。
古时死刑犯行刑会选择在冬至,大寒季节,午时三刻,武门外斩首。
冬至,大寒,午时三刻,武门外,都属阴时,阴地。

参考:
我们在收看影视剧的时候,都会发现每当有犯人被行刑时,监斩官都会等到了午时三刻才会行刑,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午时三刻又有什么玄机呢?
“午时”是指现在上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之间,古时计时是以时辰为准,因为时间较长不够精确,在时辰内还会进行精细的划分。
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分为时初和时正两个时间段,共分八刻。
午时三刻,正好就是时正段中的第三个正刻。
我国古代多在西安建都,行刑时间多为西安的正午(中午12点)。
后来明清时期建都北京,因为时差的关系西安的正午恰好是北京的午时三刻,所以从那以后就有了午时三刻行刑一说。
实际上古人在计算时间时,一看日晷或刻漏,二看杆状物投影的变化,时间上是没有现代这么准确的。
其实,不管是原来的正午还是后来的午时三刻,选取的时间都是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段。
古人认为这个时段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刻,而杀人属于白事,犯人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被处斩,死后都难免会有怨气,鬼魂会来纠缠与他死亡有关的人。
而此时段行刑的话阳气最盛,魂魄被阳光一照自然就消散了,也就不会有鬼魂的出现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震慑。
行刑时,太阳高挂有“明正高悬、天地共鉴”的意思,朝廷此时是在代表上天行事,顺应天命。
这时,对犯人进行处置,对皇权的稳固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让百姓对皇权保持敬畏,不敢冒犯律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