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至清各代都称“朝”为什么不叫“国”

这个题问的很好。
中国古代有出现过“朝”、“国”、“代”的说法,但“国”除了中华民国和“金国、辽国”等外,秦到清这段时间没出现过。
我解释下这三个之间的关系:朝,为“面对、面向”的意思。
引申为“君臣朝见”和“朝会”,即君臣相见处理国家政事。
所以,“朝”是“政权”、“政府”的意思。
在史学语言下,特指中原王朝继承了法统的中央政权。
国,乃“疆域”的解释,先秦时期有特指“都城”。
以后又慢慢的转变成“有土地、人口、政权的政治实体”的意思。
接近类似国际政治的国家概念,即“领土、人民、主权的政治实体”。
代,拆开解释为“人”与“戈”的意思。
本意是“人际的迁移”,有特指传承过程中的某个节点,后面引申为事物发展的改革(取代、代替),并特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时代、年代、世代。
从秦至清朝为何不用“国”?
严格的来说,中国从古至今只是一个国家,因为至三代以来中国的法统、道统就没有断绝过。
从夏商周到民国,只是中国四千年的不同国号、不同政权。
四千年的历史中,只有在五代十国期间短暂的断代过一次和南北朝分裂过一次。
只有继承了法统和道统的君主才有资格被承认为“天子”,也才有资格称为“朝”,不是随便一个国号或政权都可以称作“朝”。
自古以来中原大地能够称“朝”的只有,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十二朝。
曹魏有法统,但没有完全控制九州(缺:杨荆益雍),不算中央政权,所以不能称“朝”。
更多被认为是汉晋的过度政权,与秦汉之间的“楚差”不多。
(辽、金)未继承中原法统,更不被中原道统承认,以中国古代视角的历史的叙事形式,只能称他们为“辽国”、“金国”。
3.以汉朝为例,“汉”指的是“汉朝封建中央政权”,性质类似“人民共和国”一样。
中国古人喜欢言简意赅,不会称为“中华大汉帝国”什么的。
“汉”,国号。
跟“德意志第三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一样,主要用于跟独立政治实体进行外交时使用。
“汉代”,汉朝统治时期的意思。
只有“汉代”才包含了“时代”的意思,而“汉朝”不包含“时代”的意思。
这里介绍下“朝”和“代”的区别王莽有“新朝”,武则天有“周朝”,但都是篡位的性质。
即夺了前天子的位置,控制朝政,进而改了“国号”。
虽然手段是非法的,但因具备法统,因此可以称“朝”。
但他们的“朝”仍然是“前朝”的法统,且无法改变这个性质,到最后还是要归还于最终合法继承人(刘氏、李氏),因此算是“改朝”没“换代”。
所以“王、周”能称“朝”,但不能称“代”。
因为王莽的“新朝”仍属于“汉代”,武则天的“周朝”也仍属于“唐代”,他们只是在“代”延续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转折点而已,并没有发展到了下一代。
此外,还有“换代”而没“改朝”的情况,比如秦汉之间的“楚”。
项羽虽然灭了秦,但“西楚”未继承法统,建立新的中央政权,所以“西楚”不能称“朝”。
而太史公则把“秦朝”灭亡后的时点作为“汉元年”,刘邦称帝已是秦亡五年后,这时的“秦代”已经彻底结束,时间已经步入了“汉代”了。

参考:
朝者,天下一家也。
国者,一族之领地也。
统一王朝的疆域内,只有一国一朝,没有其它割据政权,因此被称为朝。
战国七雄都是周朝下面的诸侯,是割据政权,只能是国,不能是朝,秦统一诸侯国后,由国升为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也就是说天下只能有一朝,但是可以有多个国家。
统一王朝都是朝,尽管域外还有其他国家,但是王朝都认为华夏是天下中心,四夷都是蛮夷,他们就算是一个国家,也是天朝的蕃属国,并不能称之朝。
魏蜀吴称为三国,因为华夏大地没有统一,晋称为朝,因为华夏已经统一了。
五代十国都是国,因为他们都是华夏的割据政权;
宋被称为朝,因为他统一了华夏大部分地区。
至于华夏之外的国家,他们不论是否臣服于统一王朝,他们都是蕃属国,断不可能成为朝代!
参考:
“朝”和“国”都是政权国家的代名词,在现代的定义中,“朝”比“国”要高级,但这只是后世史学家的定义,在最初的时候,反而是“国”用的比较频繁。
“国”的意义很清楚,就是指的国家,最初跟它搭队子的是“邦”,《周礼》载:“大曰邦,小曰国。
”所以在夏商周实行分封制的时候,诸侯领地皆称国。
而“朝”的称呼,可能来自于朝廷,天子所在为朝廷,一家之天下曰“朝”,从这一点出发,才赋予了夏商周“朝”的后缀,秦灭六国,也从秦国变成了秦朝。
“朝”既然是指朝廷,地位自然等同中央,“国”则往往是王朝内部的藩国或者外部的属国,如汉朝时期的齐国、吴国和明朝时期的朝鲜等,被赋予低于中央的地位。
在多重势力并存的时候,史学家往往要确立正统,并按实力地位分予朝与国的称号,如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是朝,十六国是国;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是朝,十国是国;
但南北朝时期分的比较麻烦,于是就分南朝和北朝。

参考:
大家都知道,从秦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期间一共经历了2100多年,各个朝代不断更替。
那么为什么从秦朝到清朝都称“朝”,而不称“国”呢?
今天我就和小伙伴们聊聊这个话题。
在古代,“朝”和“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古代“朝”就类似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家”,但是“国”在古代有时指“诸侯国”,或者“周边小国”;
“朝代”则是后人方便划分历史的称呼,最明显的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朝代”很明显不是一个“朝”(国家),而是由三国、晋朝、南北朝等“子朝代”组成,而南北朝又分南朝与北朝,南朝的宋、齐、梁、陈则各别都是以“朝”(国家)为划分标准。
中国的朝代都用“朝”为划分标准,所以往往会有“朝代”的时间与“朝(国家)”的国祚重叠的情形,如秦隋唐宋辽金元明清还有南朝中的宋齐梁陈、北朝中的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等,这些“朝”的国祚都与朝代的时间相重叠,某”朝”的兴亡也是这”朝代”的兴亡。
翻开历史可以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没有称“朝”的,秦始皇在没有统一中国之前也只是称秦国,刘邦在没有统一之前也只是称汉王。
虽然中国很多朝代与“朝”的国祚相重叠,但并不代表朝代等于“朝”,上面说过的魏晋南北朝与春秋战国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很多的“朝”或小国的时代,为了方便而全部纳为一个朝代而已,“朝代”是后人作的历史划分,“朝”在现代的角度看则类似一个国家。
解密历史,分享历史,尽在历史发源地。
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加
\"国″要受封于\"天下″,要受制于\"天下″。
拥有九鼎者才称\"天子″称\"朝″,\"国″只享七鼎。
中国从夏朝到清朝统称为\"天下″,这个\"天下″用我们现在的称呼就叫\"中国″,也叫\"华夏″。
\"天下″有若干个强族统治,无道者被有道者顶替接管,一代接管者就是一个朝代。
过去,统治者认为″国″不如\"天下″大,\"国″只是\"天下″的藩属,\"国″要\"朝觐天下″,给\"天下″进贡。
而几千年的\"天下″并不是一家的,是由若干家分阶段统治,\"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到了自己统治的阶段就说是天下某\"朝″,不说某\"国″,说\"国″就等于是降低了身份。
所以各朝代都称\"朝″不称\"国″。
春秋战国时\"天下″的共主是周王室,\"天下”是周王室的,所以王室下边只能称\"国″,\"国″下边的士大夫们称\"家″。
以后有敢挑战周王室的,才称了\"王″。
到了清朝道光以后,才知道国外有国,天外有天,才知道整个地球才是\"天下″,我们只是地球上的一个国,清朝道光以后才称清朝为\"大清国″,不敢再夜郎自大而称\"朝″了。

参考:
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除了留下灿烂的文明,还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很多各种各样有意思有深度的问题来思考。
从秦王朝大一统之后,后面各朝更替一直延续到清朝,为什么都称为“朝”而不是“国”呢?
历史追溯到华夏五千年前,尧舜时期人类的文明刚开始起步,人类属于群居动物,渐渐的就形成了一个个的小部落,大部落。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群居的地方变成了城邑,而争夺领土自古就是人类最基本的属性之一,城邑变得越来越大,发展为城邦,实行了邦国制。
到了西周时期,为了更好的管理那些大大小小的城邦国,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自古以来,出身决定你以后的社会地位,真命天子只有一位,而这一位大多数是嫡长子。
但是拥有后宫佳丽三千的皇帝自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子女。
那些其他的庶子就被封为诸侯,并赏赐分封一些土地自行管理,这些土地有子民,有军队,有君主,国与国之间还有边界,于是诸侯国就出现了。
这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国出现的原因。
“国”在中国古代只是一个地方领域的称呼,正如诸侯国的上面是周天子,“朝”是统治和管理各个诸侯国的,而这个统治中心就是中原地区,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就是这样的道理。
秦朝在统一之前,我们后人都是称之为秦国,与秦国并列的诸侯国有赵国、燕国、魏国等。
而这样零散的诸侯国,尽管他们的经济十分发达,军事力量雄厚,我们后人都不能称之为“朝”。
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六个诸侯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国号为“秦”,此时我们才能称之为“秦朝”。
所以说“朝”是对各个国具有绝对的领导权和支配权,“国”是要服从于“朝”的。
三国这段历史一直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国时期涌现了很多的能人异士,使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中国的文化瑰宝。
但,就是这样一个空前绝后的三国时期,也不能称之为“三朝”。
当时魏蜀吴三地各被领主占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尽管汉王朝已衰败不堪,曹操的势力锐不可当,但是他当时统领的北方地区也只能被后世称之为魏国。
而西晋的统治虽然只有短短的37年时间,我们在历史上却是将这段时期标注为晋朝的一部分。
因为它结束了三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华夏地区。
晋朝之后,中国的领土被一分为二,分为南朝和北朝,也是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南北两方各自有朝代更迭,形成对峙局面,而且历时很长,故以南北朝来称呼。
直到隋文帝来了一次南北的大一统建立隋朝,分裂的局面结束。
唐朝末年又开始出现动乱和分裂,于是“五代十国”的历史粉墨登场。
古代中国在历史上一度非常强大,出现了很多的附属国,一些周边的小国为求和平和大国庇佑,会向各个朝称臣,和亲,贡献贡品等。
如朝鲜在清朝时就是被称为朝鲜国,是大清的附属国,还有一些其他的蛮夷小国等。
而这些国和诸侯国的性质又是不同的,诸侯国和三国,五代十国本来就是属于华夏领土范围内的,只不过是内部分封或者闹分裂所致。
周边的那些小国是我们作为一个经济文明发达的大佬对落后地区,经济军事实力不如我们的地区做的称号,而他们也敢愿臣服。

参考:
“国”和“朝”在历史上是两个概念。
《周礼注》上解释说:“大曰邦、小曰国”,这是按地域大小来划分;
又说:“邦之所居亦曰国”,这是按国的实体性质来讲的。
最早的国基本解释也就是城邑的意思,而国人的概念是为了区别于“野人”即不在城邑定居的人。
而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先秦时期分封制体系下的国,体现为诸侯受命于周天子,并在一定范围内占据的食邑领地。
受分封的诸侯有权利在食邑内享有管理、征收税赋乃至独立的募兵权力。
但是这时候的“国”,与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家”的意思仍有着很大的区别,至少从名义上来说,各个诸侯国在隶属于周天子的基础上共同结合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的有机统一体,围绕“王畿之地”起到了“以屏诸藩”的作用。
实质上从今天的角度看来,这种形式更倾向于特殊的地方行政区划。
因此,许多当代的史学研究者在讨论周时期时,也常常将这一整个政治实体直接称呼为周朝。
我们熟悉的国家概念,最早应该是从秦朝开始萌芽的。
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扫平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并且达成了文字、度量、货币诸方面的统一,而中国的概念也于此产生了雏形(在秦以前的古籍中出现的“中国”多是以“都城”的意思作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此后的历朝历代,不论政权怎样变革更迭、换了多少次国号年号,但在民族的记忆里对于整个中国或者说“天下”的认同感始终存在。
封建制度下的“国”,起先仍多用于最高统治者对王、侯之类爵位的封赏,但随着中央集权和郡县制的不断完善,诸侯王逐渐也被“藩王”所代替,国的叫法也就由对国内地方区划的称呼,过渡为只限于对称服与中央王朝的周边小国、藩属国的形容。
至于后来刘禅降魏受封的所谓“安乐公国”,乃至再往后洪秀全之属造反打的“太平天国”名号,前者不过是一个县的食邑,后者也最多不过是个收揽人心的名号而已,与我们通常指代的“国”相去甚远。
至于“朝”的称呼也是有讲究的。
朝者,朝向也,“君主南面”,也就是君主坐北朝南治理天下的意思。
一般来说,只有拥有相对辽阔的疆域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一统的政权,才有资格称朝,并不单单依据国力来划分。
强大如战国时期的楚国极盛的时候,据《史记》的记载:“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此霸王之资也。
”即便如此,幅员面积辽阔、军事力量遥遥领先的楚国由于名义上仍然受到周天子的辖制,所以不能称朝。
直到大秦帝国最终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才最终建立起来。
那么,我们要怎样解释“魏晋南北朝”与“五代十国”的概念呢?
这两个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各个割据政权纷争不断,国祚只在朝夕之间,所以前者我们统称北朝和南朝,后者也并起来叫做十国。
但事实上在当时,这段时期是个国家都敢称朝,每位国君都敢以天子的尊位自居,国的叫法只是我们后来的史学研究者为了方便定下的称呼罢了。
《礼记》提到:“诸侯于天子,五年一朝。
”两者对比,不难看出——相对于“国”的物质性来说,“朝”则更倾向于统一的政治实体概念,一朝天子一朝臣,天下还是那个中国,地域范围、政治体制、文化氛围和社会民众大致是变化不大的,只是最高统治阶层换了一次血,便是新的朝代了。
所以说,虽然在今天“朝”与“国”的界限已经比较模糊了,但在古代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认识到“中国”或者说“天下”这一共识在古代的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秦自清历代都称朝了。

参考:
历史不是我的长项,但一直都还算有点兴趣,对你这个问题我特意去看了几个回答,再清理一下自己的思路,现在来试着来解释一下你的问题——1、先来搞清楚“朝”字和“国”字的意思,朝,本义指早晨,如:朝阳、朝露。
“朝”是一天的开始,也表示今天,如:今朝。
自此读音为zhao,但由此沿用到古代早朝听政,此朝读音chao,百官皆至,所以就把早晨聚众议事的地方称为“朝廷”。
把大臣见皇帝叫上朝、朝见。
由朝廷这层意思,把君主统治的时期称为朝代。
至此我明白了一个问题,即“朝”,有时间的意思;
再看“国”字,最早见于商代,本义指疆域,地域。
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域”。
引申指地区,区域。
又引申指分封的诸侯国。
后泛指国家。
至此,我也明白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国”,有地盘的意思。
2、秦朝统一中国之前,包括秦国,都是周朝的诸侯国,即一方疆域,后代历史学家将这些诸侯国说成“国”,而不说成“朝”,主要是为了强调其地盘属性,即它们的存在时期,是有一个中央王朝居高临下存在的,这个中央王朝已经存在几百年了,而下面的诸侯国各自搏杀、兼并,大大小小,却不能改变周朝是中央王朝的客观事实,直到秦国在国与国的搏杀中完全胜出,彻底推翻了那个一直存在的中央王朝即周朝,从此以后,中央王朝换了,周朝不复存在,冒出了秦朝——由秦国变成了秦朝,因为历史学家想说明当秦中央王朝存在之际,诸侯国已经没有了,没有什么地盘说法,有的是存在了十多年的大秦王朝这一时期,以后又有汉朝。
而“五代十国”这个词语的诞生,历史学家是为了强调地盘问题,即唐之后、北宋之前这段时间里,中国大地上曾经有过很多割据政权,每一个政权都割一块地盘成立一个国家、建立一个政权,直到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开始南征北战,最终统一了华夏大部分地盘,令大一统的北宋存在了一百多年,后来南宋继续存在一百多年。
3、“南北朝”以及所有中华大地上的大一统王朝都被历史学家称为“朝”而不再称为“国”,历史学家当然是为了强调一段时间和一个政权的关系,强调一个时代,没必要再强调地盘了,因为华夏大地已经统一成了一个国家,最多周边的蛮夷番邦还没有收服,北宋时期虽然地盘面积相对较小,但仍然要远远超过任何一个被称为“国”的国家,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还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各个割据政权统治的国家。
——再次重复一下答案,从秦到清称“朝”不称“国”,是历史学家要强调每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存在时间,即强调一个朝代、一个时代;
春秋战国以及五代十国叫“国”不叫“朝”,是历史学家为了强调诸侯国或者割据政权存在的各自地盘属性。
中国人大一统观念根深蒂固,历史学家尤甚,所以我认为这种将大一统政权国家称“朝”强调时代,非大一统政权国家称“国”强调地盘,其实质是这些历史学家的一种“歧视”,他们瞧不起割据政权的小朝廷,虽然也不乏对一个个小朝廷进行研究的,但心底里实在瞧不起他们,所以只要有机会就试
”上面最后一段文字是我瞎琢磨的,别当真。

参考:
\"朝\"与\"国\"是两个概念,朝可以代表行为,比如上朝,朝见天孑,还称谓时代,.如秦朝.汉朝。
但国的词解就不同了,国只能代表疆域,专指某范围之内的主权政府。
在过去的很多朝代我们中华都有许多小国,周朝的诸候国数不胜数,其它的朝代也国号繁多。
我们国家自古就有中华的称号,每一个朝代也称国,不称呼朝,如大唐帝国,大清帝国。
朝的称谓大多是后世对先前时代的称谓。
.
参考: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句话反映了古人的价值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的天下、国、家,实际就是指社会组织形式或社会组织单元。
“天下”,就是指天子统治的地方,理论上就是指所有土地和人民,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所谓“封略之内,何非君土;
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左传》昭公七年)“国”是指天子分封给诸侯统治的地方。
“家”是指卿大夫统治的地方。
诸侯国君在其统辖范围内,再将部分可耕地建立采邑,分封给卿大夫,称为卿大夫之家。
各卿大夫之家,再将所属范围内的土地分封给士,士是最低等级的贵族,他们一般只有少量的土地和少数的劳动人手,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要自己亲身参加劳动,才能维持一家生计。
卿大夫统治的地方是大家,而士所统治的地方只是小家,或称为室。
“国”字繁体为“國”,从囗(weī)从戈从口从一,“一”表示土地,“口”表示人口,“戈”表示武装力量,“囗”表示四至范围。
有土地、人口和一定的用以维护统治的武装力量以及确定的四至边界,就是一个国。
在井田制下,诸侯国的土地是由天子分封的,所有权属天子,诸侯只有占有权、使用权、受益权,而没有处置权,不能自由买卖和转让,所以理论上没有领土主权。
“国”的最初意义就是指诸侯统治的地方,是一个隶属于天子的没有完全主权的政治和经济实体。
秦统一天下之後,废除分封制,改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但由于历史原因,从秦到清,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封王封侯的现象或封建割据的现象,如历史上的“七国之乱”、“八王之乱”、“三国鼎立”、“藩镇割据”等,都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诸侯国的概念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国只是王朝下的附属,所以从秦到清,凡大一统的王朝都不称国,只称自己所建立王朝的名号。
称国的都是表示还未统一天下,未敢称帝。
比如曹操虽建立魏国,名义上还是汉丞相,加封为魏王,一直末敢称帝,死後谥为武王,而曹丕称帝後,才追尊曹操为高祖武皇帝。
世袭的封建帝制被推翻後,民主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国”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国不再是诸侯统治的地方,家也早就不是卿大夫统治的地方,“国”或“国家”成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由共同领土、人民(民族,居民)、文化和政府四个要素组成的并拥有主权的社会群体,是完全的国际法主体。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又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成为唯一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是完全的国际法主体,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台湾虽然还没有最终解放,但却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领土。
中国人民都统称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居民,都受着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
现代中国就是一个现代国际法主体概念。
最後说明一下,本题提问有点不严谨,从秦到清不是历代王朝都不叫国,而是大一统的王朝都不叫国,因为大一统之前,还是有许多叫国的政权组织。
(子夏故坛原创)
参考:
古代的“国”跟“朝”的区别,跟政权更替没关系,跟地域大小没关系,更实力大小也没关系。
古代的“国”跟现代的“国”含义不太一样。
古代“国”其实应该叫做“属国”更为恰当一点。
“国”其实就是分封制度的产物。
所谓“国”就是“属国”,拿“属国”这个词语跟“朝”做比较,其中的区别就一目了然了。
实行分封制度的朝代,会分封一些土地作为一些宗室或者大臣的封地,这些个封地都叫“封国”或“属国”,后来叫的简化了就叫“国”,而这些“国”的领导人就叫做“王”。
这就很清晰了吧,“国”是有上级领导的,这个上级就是“朝”。
而“朝”就是代表了最高统治者,天底下他最大,所以他的领导人叫“天子”。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周朝”不给力了,尽管各个“国”不怎么尊敬“周朝”这个上级,但是“周朝”名义上还存在着,所以他们只有称“国”的资格。
三国时期的情况也类似,不过三国各家都是自己给自己封国称王,后来还把“天子”给废了,即便如此历史上也只给他们“国”的称呼。
秦朝以后,中央集权制度越来越流行,因为分封制度会分散中央权力,所以分封制度越来越少,但还存在了很长时间。
比如汉朝的皇子们都有封国,汉文帝刘启最开始就是代国的王,后来才继承了天子。
比如汉献帝被曹丕废掉以后,做了山阳国的王,他的嫡系后代一直继承山阳国的王位,一直到晋朝“五胡乱华”的时候才灭亡。
随着各朝中央集权和郡县制的发展成熟,封国的王逐渐演化为藩王,“国”的叫法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再后来出现的近代“国家”的概念则是满清从西方列强那里进口来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