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四川未经历过战乱为何大家都说蜀汉人口不过百万

所谓蜀汉人口不过百万应该只是对资料的误读,实际上三国时期蜀汉的人口至少有两三百万
所谓蜀汉人口不过百万的由来在裴松之所注的《三国志·后主传》中,他引用了王隐《蜀记》中的数据,说公元263年魏国发动灭蜀之战,邓艾兵临成都城下刘禅投降时,蜀汉的人口总数是94万。
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由于裴松之所注《三国志》流传很广,是研究三国时期最重要的史料,所以这个数字也是广为流传。
像《三国演义》中就采用了这个数字。
但是对于这个数据,历来也颇有争议首先来说,按照这个数字蜀汉人口不过94万,但是却有军队10.2万,官员4万人。
差不多6.6
这个比例不要说是古代农业社会,即使是现代工业国家,显然也难以承受,因此极不合理。
其次,根据永和年间的统计,益州人口大约有700万之多。
从永和年间到蜀汉末年,益州虽然也有战乱发生,比如说巴郡的板楯蛮夷曾经多次叛乱,刘焉、刘璋父子统治益州期间,也多次和益州豪强发生冲突,刘备和刘璋为了争夺益州打了两年的仗,诸葛亮、姜维更是多次北伐。
但是相比中原来说,益州还是要太平不少,人口不大可能损耗如此之大,因此这个数字存在很大问题。
第三,关于三国时期人口数量,各种史书的记载极为混乱而不合理。
比如说唐代的《通典》记载,在公元280年司马炎灭吴以后,西晋共有人口7672881人。
但是《晋书·地理志》则记载,此时西晋在册的人口共有16163863人,两者数字足足差了8490982人之多。
所以很多人认为不能光靠《蜀记》上这么一句话,就认为蜀汉只有94万人,这应该只是益州官府在册的人口数。
在东汉时期,地方上的豪强士族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
比如说《三国志》就提到糜竺家产上亿,家中有僮仆上万,而这些人口往往不在官府的户籍之中。
此外中国古代一向有农民依附于豪强士族,向官府进行隐瞒,以逃避人头税的情况,所以这就造成了大量的隐户。
隐户占总人口的比例有多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各不相同,通常认为是在总人口的20-50%之间。
此外蜀汉对于南中采取了比较宽容的统治政策,不留兵不留官,允许地方自治,只是征发一定的兵马钱粮,这样南中的人口数据也极为不可靠。
所以《蜀记》上的数字明显被低估了。
结合蜀汉投降时有军队10.2万,官员4万人来看,蜀汉的真实人口应该在两三百万

参考:
对啊。
263年蜀汉灭亡的时候军队有10.2万,官民94万。
这个数据就是当时的自由民数量,也就是国家编户人口。
但不包括隐户、逃户、在押犯、奴隶、佃户,也不包括异族、军户、屯户。
因为这些例外人口是特殊的,不为国家政权提供税金徭役的。
所以编户是不计算人口的。
一般估计,184年黄巾暴动前某地总人口是编户的1.5倍关系,也就是说10个自由民大约对应10个自由民与5个隐户人口。
东汉156年国家政权统计人口5600万,约对应总人口8500万。
三国战乱后,人口锐减。
益州反在不断接纳人口,如李严吴懿为代表的东州集团在184~210年间迁徙入蜀合3万户。
按一户5口多计,就是大约18万口,当然这还是说的自由民。
由于自耕农大量破产逃亡,所以世家豪强肆意掠夺人口填充为徒附,也就是依附于世家的奴隶、农奴、佃户等。
所以,此时的编户人口与总人口比值远超1倍,大约可能达到10:20~25。
也就是说蜀汉104万编户数对应250万总人口而且还是没计算异族。
从国家政权体系来说,当时统计总人口没有意义,因为这些徒附与隐户逃户异族是不缴纳税金不服徭役的人口,于国家与军队毫无作用。

参考:
蜀汉占据益州一个州,益州是东汉最大的一个州。
当时的益州包括今天的汉中、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部分。
益州最核心的地方是蜀地,即今天四川大部分。
东汉时统计的总人口是四千九百万,益州人口超过七百万,统计时间是公元140年。
而据晋书地理志汉桓帝公元157年统计人口是五千六百万。
说明从公元140年—公元157年人口在增涨。
推测公元157年益州的人口不会比公元140年少。
晋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统计益州人口只有九十万,公元263年刘禅投降时只有九十四万。
《蜀记》:炎兴元年(263年),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说明蜀汉人口不足百万,损失了六百万人口。
魏人的《帝王世纪》公元263年灭蜀后魏国的人口是五百三十七万,也就是说魏国人口是四百四十万。
三国加起来是七百六十七万,只相当汉桓帝时的13%,而蜀汉的九十四万人也是相当于原来七百万13%左右。
公元280年晋朝统计人口是一千六百万,比原来七百万多了两倍多。
但原蜀汉、东吴地盘的统计人口跟原来相差并不大,只是多了几万户人口。
说明其増加人口跟蜀汉东吴并没有关系。
首先来说下,汉未天下大乱,四川也不能幸免于难。
历代王朝但凡开国之初,君明臣贤,朝政稳定,加上地广人稀,人口会逐渐增涨。
但王朝末世皇帝昏庸,官员腐败,天灾人祸,战乱、盗贼,人口不得不会增涨,反而减少。
益州人口大幅减少至不足百万,我认为有
官员贪赃枉法,横征暴敛:益州并不是黄巾军的主要活动地区,但早在黄巾之乱前后东汉就频繁动乱,百姓贫困。
官员横征暴敛,加重百姓负担,激起百姓动乱造反。
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
就是说刺史、太守都是用钱买来的官职,上任后剥削百姓,以致老百姓纷纷造反。
据后汉书记载官员升迁和茂才、孝廉都要给朝廷交一笔助军修宫钱,大郡至少二三千万。
官员上任都要去西园商定价钱,交钱然后才能去任职。
钱不够的,有的自杀。
有的为保持清白的都不愿意去任职,都被逼着去。
西园是汉灵帝设置卖官的场所。
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
有钱不毕者,或至自杀。
其守清者,乞不之官,皆迫遣之。
当时新任命的巨鹿郡太守河内郡人司马直,因有清名,减少一些,责令交三百万。
司马直接到诏令,惆怅地讲:为人民父母,反而搜刮百姓,以满足当今所需,我心不忍啊!托病辞官,上面不准。
走到孟津,上书尽力陈述当世的过失,古今祸败的教训,然后吞药自杀。
像司马直这样的人也有,但更多的还是交钱,没钱就借,或者先欠着。
所以他们到任后必然重赋剥削百姓。
益州人曾讽刺官吏贪污: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
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
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
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与。
思往从邻贷,邻人已言匮。
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东汉桓灵二帝宠信宦官是汉朝衰落的原因之一,刘备每次跟诸葛亮谈起二帝都非常痛恨。
汉朝暴发黄巾之乱主要还是十常侍子弟在地方横征暴敛。
中常侍前后不止十人,只是这十人比较有名。
其实还有士人的原因,因为他们用钱买官,到任自然搜刮。
中常侍侯览的弟弟任益州刺史,前后在益州搜刮钱财以亿计。
民有丰富者,辄诬以大逆,皆诛灭之,没入财物,前后累亿计。
有位有钱的豪强交好于中常侍张让的家奴,却因此能任凉州刺史。
公元184年黄巾之乱中常侍纷纷召回在各州郡父兄子弟。
公元166年汉桓帝下诏免除有盗贼、灾害诸郡税,其余只收一半。
还提到南方盗贼规模最大。
盗贼征发,南州尤甚。
这一年司州、豫州饿死了一半的人。
汉桓灵二帝时灾害频繁。
大旱、蝗、大疫、大水、地震不下二十次。
以汉桓帝时居多,数次人相食。
汉桓灵二帝时除掉灾害多,四夷叛乱。
在黄巾之乱前,天下盗贼就频繁,而且规模不亚于黄巾之乱。
势必加重天下百姓的负担,平叛要征兵、征徭役、要加税。
徭役并起,农桑失业,兆民呼嗟于昊天,贫穷转死于沟壑矣。
所以有不少百姓成为流民或者山民,有的就聚集成群盗。
刘焉之前的两任益州刺史是是刘隽、郤俭。
前刺史刘隽、郤俭皆贪残放滥,取受狼籍,元元无聊,呼嗟充野。
就是说两人任益州剌史时百姓贫困,只能在田野哀呼。
刘隽、郤俭都让暴乱的百姓杀死。
汉武帝时征伐四夷,为解决军费,人头税从七岁改为三岁开始收。
结果很多百姓为了不交人头税把刚出生的孩子杀死。
汉武时没有战乱吧,老百姓为了不交人头税,连自己孩子都能杀掉。
何况汉末动荡时刻?
汉书: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予民,民产于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
东吴因为连年征战,百姓服劳役,又天灾,人口越来越少。
大臣骆统在给孙权上书中提到:又闻民间,非居处小能自供,生产儿子,多不起养,屯田贫兵,亦多弃子。
天则生之,而父母杀之。
意思是在民间,如果家中生活不能勉强自给的话,生下儿子,大多不去抚养,就连那些屯田兵士,因为贫困也有很多人抛弃孩子。
上天送育这些孩子,而作父母者却将他们杀害。
益州的战乱:很多人讲益州没有战乱,是不对的。
益州诸郡皆有少数民族动乱,规模有大有小。
公元157年蜀郡夷叛,杀略吏民。
公元159年犍为属国夷寇钞百姓。
公元176年南中叛乱,益州太守李颙和刺史庞芝依靠賨人平定。
李颙死后南中再次叛乱,新任益州太守景毅率军平定。
米价暴涨至一斗千钱,一斛就要一万钱。
承丧乱后,民夷困饿,米一斗千钱,皆离散。
汉明帝时一斛米原来不过二三十钱,暴涨五百倍。
老百姓吃不起饭,要不饿死要不成为盗贼去抢掠。
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公元179年板楯在巴郡作乱,益州刺史征讨失败。
公元180年又攻入蜀郡、广汉郡、犍为郡、汉中郡等诸郡作乱。
汉灵帝准备派大军征讨,可见规模非常之大。
光和二年,板楯复叛,攻害三蜀(蜀郡、广汉郡、犍为郡)、汉中,州郡连年苦之。
天子欲大出军。
东汉朝廷根本没有钱粮征讨。
公元182年益州计曹掾程苞建言:当年公元148年羌人攻入益州,还是靠板楯人平定,要不然蜀汉之民都会归属羌人。
(招降羌人二十余万)前些年南中动乱,州郡兵征讨皆败,最后还是靠板楯人平定。
(指公元176年南中叛乱)板楯人本来就无心造反,因为地方官对他们横征暴敛。
他们向州郡长申冤,没有人理会。
应该派清廉官员任州牧对他们进行招抚赏以钱粮,他们自然就不会造反了。
忠功如此,本无恶心。
长吏乡亭,更赋至重,仆役过于奴婢,箠楚降于囚虏,至乃嫁妻卖子,或自刭割。
陈冤州郡,牧守不理,去阙廷遥远,不能自闻。
含怨呼天,叩心穷谷,愁于赋役,困乎刑酷,邑域相聚,以致叛戾,非有深谋至计,僣号不轨。
但选明能牧守,益其资谷,安便赏募,从其利隙,自然安集,不烦征伐也。
后来賨人数次反叛动乱诸郡,公元188年又在巴郡再次叛乱。
公元188年马相、赵祗等人在绵竹县聚集了数千疲役饥民以黄巾军的名义起事。
攻破绵竹县,杀死县令。
一下子聚集了万余人,攻破益州治所雒县,杀死益州刺史卻敛。
为了生活只能靠抢掠。
攻破广汉郡后又攻下蜀郡、犍为郡,聚集了十多万人。
派人又攻破巴郡,杀死郡守赵部。
巴郡后来拆为巴郡、巴西郡、巴东郡。
马相自称“天子”,众至十余万人,遣兵破巴郡,杀郡守赵部。
而同时巴郡黄巾军起事,賨人再次反叛。
板楯蛮夷因此复叛,寇掠城邑。
马相、赵祗等人起事规模达十多万人,怎么能说益州未遭受大乱。
公元184年青、徐、幽、冀、荆、扬、兖、豫暴发黄巾之乱,益州也暴发米贼之乱。
巴郡张脩以妖术为人疗病,其法略与张角同,令病家出五斗米,号“五斗米师”。
秋,七月,脩聚众反,寇郡县,时人谓之“米贼”。
每当动乱州郡要征兵、征民服徭役,必然使百姓脱产。
当叛军、民劫掠,老百姓要不跑到山上要不躲进城里。
长吏皆敛民保城郭,不得农业。
野荒民困,仓庾空虚。
公元188年刘焉入蜀任益州刺史后,益州也是暴发多次大规模战乱。
公元191年贾龙、陈超、任岐等起兵数万人攻打刘焉,原因是刘焉诛杀豪强。
以刘焉的胜利告络。
公元194年左右刘璋部下甘宁、沈弥、娄发等人起兵反叛刘璋。
起事失败,甘宁西行投刘表。
大约在公元197年豪强起事攻占成都。
郫民杨伯侯奢侈,大起冢营,因宠为郫令,伯侯遂徙占成都,宠复为成都,豪右敬服。
公元200年赵韪在江州率数万人起事,蜀郡、广汉、犍为豪强纷纷响应。
刘璋跑到成都坚守,东州兵死战击败豪强。
刘璋派兵进攻江州,赵韪部下庞乐、李异反水,并将其斩杀。
起事原因在于东州人侵暴益州人。
刘璋还多次派庞羲等攻打汉中张鲁,都失败了。
(刘)璋累遣庞羲等攻鲁,数为所破。
公元212年刘备攻打刘璋。
公元213年诸葛亮、张飞、赵云入蜀,攻打巴郡、江阳郡、犍为郡。
公元214年夏围成都,刘璋投降。
公元218年犍为郡盗贼高胜、马秦率数万人起事。
原因应该是苦于汉中之战徭役。
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数万人。
曹操征汉中时,南阳、洛阳周围诸郡县百姓杀官吏造反。
原因同样是苦于徭役。
从公元191年—公元218年间五次大规模战乱。
公元217年—公元219年刘备率军攻打汉中,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
战乱对百姓的伤害是非常之大的。
陆逊的叔公陆康家族百余人,就因战乱饥饿死了一半。
豪强大族尚且如此,何况平民乎?
公元214年刘备占据蜀地,因府库钱财都用于奖励将士,刘备面临无钱可用。
刘备采用刘巴建议发行直百钱。
就是重量比原来五株钱只是大一点,却值一百个五株钱。
东吴就更历害了,发行当五百、千的大钱。
东吴骆统就曾向孙权上疏因为连年战争徴役频繁,瘟疫使得人口减少很多。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我们知道大战后必有大疫、饥荒,特别是碰到灾年。
人口主要也是因为饥荒而大幅减少。
米价暴涨,老百姓吃不起米。
要不饿死要不造反抢别人粮食,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
本来桓灵二帝就使得百姓民不聊生。
桓灵二帝灾害频繁,益州这方面的记录很少。
只有154年巴郡发生大疫水灾。
北方人因中原董卓之乱纷纷避难于南方。
黄巾之乱主要是活动在北方。
南方多是盗贼和少数民族叛乱。
董卓之乱关中导致谷一斛至数十万。
李傕让士兵劫略,关中百姓饥困,短短两年就十室九空。
袁术在淮南短短六七年间江淮间空尽。
本来百姓皆贫困,加上战乱就更加惨状。
汉桓灵二帝凉州羌人叛乱二十年间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汉桓、灵帝西羌反叛,二十余年兵连师老,军旅之费三百二十余亿,府帑空虚,延及内郡。
汉朝一年从百姓收的税赋不过四十亿,给官吏的俸禄就占了一半。
征讨凉州西羌,必然要从各州郡征兵,徭役运粮,收税以资军用。
距离最近的益州等首当其冲。
有句话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据东汉王符《潜夫论.救边篇》:始自凉、并,延及司隶,东祸赵、魏,西钞蜀汉(益州),五州残破,六郡削迹,周千里,野无孑遗。
寇钞祸害,昼夜不止。
王符这段话得知因西羌之乱,凉、并、司隶、冀、益州五州受到巨大的破坏。
公元185年因凉州叛乱,汉灵帝下令征发天下州郡徭役、税赋用于平叛。
时凉州兵乱不解,征发天下役赋无已。
天下大乱,贪赃枉法,苦于徭役,很多老百姓于是抱团造反,变成黄巾军或盗贼。
很多人知道黄巾军,盗贼反而知道的比较少。
只是因为黄巾军比较有组织,由宗教发展。
而盗贼,什么时候都会有,天下大乱时更多而已。
盗贼一般各自为政,主要目的是去抢别人。
还有以宗族为核心,同乡参加的,史书一般称为宗贼或宗帅。
像东吴十二虎臣甘宁就是盗贼头目,益州巴郡人,打家劫舍二十多年。
汉末私人武装盛兴,主要是防盗贼,朝廷指望不上,只能靠自己。
史书只记载了一些比较大规模的盗贼,小规模的比较少。
除非当地有人能入传入史。
像曹操的老乡许褚就在谯县聚集壮年和其宗族数千家一起抵御盗贼。
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
曹操手下李通是江夏平春县人,因为大饥,李通散家财救济乡里人,并分给士人粮食,于是大家愿意为李通卖命,盗贼因此不敢来平春县劫掠。
遭岁大饥,(李)通倾家振施,与士分糟糠,皆争为用,由是盗贼不敢犯。

参考:
东汉设十四州时,益州户八十万口五百三十万,没有战火的益州,民殷国富,府库充盈,大量中原人口逃往益州避难,仅仅只是东州一个郡,中原流民就有三十多万。
这个时候的益州,那是人间乐土,世外桃源。
张松庞统法正均说:益州户有百万!人口数量绝对超过六百万!益州的灾难从刘备入川开始:一是刘备入川。
争战三年,三国志正史以及野史(刘备刘禅集团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无史官无史无志的三无政权)均记载:户失过半!刘备入川争战造成益州人口损失绝对过半,如果以入川前六百万,夺川后只剩下三百万左右了。
二是刘备的穷兵黩武。
刘备215年夺取益州后,从216年起连续发动大规模征战。
216年下辨之战,张飞马超五万惨败。
217年张飞三万从巴中一直败到巴西,接连战败丢地,直到魏延刘封增兵一万才击败张郃。
218年,起兵十五万,兵分十部攻打定军山,九个月连败十多阵,直到219年正月才搞定夏侯渊。
219年三月至五月,汉中之战,发动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总动员才击败曹操夺取汉中。
刘备称王后,动用民夫二十多万起造宫殿,准备称帝。
221年六月,刘备东征荆州,规模远远大于汉中之战,至222年闰八月兵败夷陵,回来的不足万人。
三是益州大叛乱。
刘备兵败夷陵,消息传来,汉嘉太守兼汶上太守黄元立即起兵反叛。
223年六月,刘备去世,益州刺史雍闿,越巂太守高定,牂轲太守朱褒,南中蛮王均起兵反叛,其它多则数千,少则几百反叛数十起。
特别是雍闿,攻取并占领成都一年多。
诸葛亮平叛历时三年,造成益州户口损失过半!如果说叛乱前人口还有三百万,平叛后只有一百五十万左右了。
四是诸葛亮穷兵黩武。
诸葛亮226年平叛完成后,不思休养生息,不修政理(《出师表》内修政理,简直是天大的讽刺)。
于227年至234年七年间五次北伐,全部以失利告终。
四是益州争权大乱不断,血腥恐怖。
诸葛亮死后,接连爆发杨仪魏延争权之乱,蒋琬杨仪争权之乱,姜维刺杀费祎夺权政变。
五是姜维穷兵黩武。
姜维249年夺取军权后,至262年十三年十一次北伐,全部以失败告终。
刘备诸葛亮姜维三人的穷兵黩武,造成大量青壮战死,人口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是益州人口锐减的主因!六是大钱坑民。
刘备入川后,为筹军资,筹大钱取财于民,先后筹当五大钱,当十大钱。
诸葛亮掌控大权后更铸当三十大钱,当五十大钱,甚至做好了铸当百大钱的准备,因诸葛亮早死而未执行。
大钱坑民造成民不聊生,生产被破坏,士民逃亡日众。
七是灭国之战。
刘禅投降蜀汉国灭,姜维不服,妄想复国,又爆发大乱!一个祸国殃民的蜀汉割据集团,一本《三国演义》竟然被洗白成仁义君主,忠肝义胆。
一个不修政理,不与民休养生息,只会穷兵黩武的权臣,就因一句“内修政理”,一句“躹躬尽瘁,死而后已”洗白成千古忠臣。

参考:
蜀汉建国时90万人,灭亡时94万人,42年只增长了4万人口公元221年, 刘备在益州建立了季汉政权,俗称蜀汉,为了有效区分,我往往称之为蜀汉王朝。
蜀汉王朝的一切规章制度,都沿用了东汉时期的制度,其中户籍制度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不过值得一提的事情,东汉的户籍制度存在严重的户口隐匿脱籍的事情。
就拿蜀汉王朝来说,人口就存在疑问,那么蜀汉王朝到底有多少人口?
其一:蜀汉王朝真的只有90多万人口吗?
《晋书·卷14·地理志》:刘备章武元年(221年),亦以郡国封建诸王,或遥采嘉名,不由检土地所出。
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
蜀汉灭亡时《三国志》:“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晋书·卷14·地理志》:刘备章武元年(221年),亦以郡国封建诸王,或遥采嘉名,不由检土地所出。
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
蜀汉灭亡时《三国志》:“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面对,史上仅有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蜀汉王朝的人口少得可怜。
虽然蜀汉王朝在魏蜀吴三国之中,实力最弱,地盘最小,仅仅占据益州一地,但是这样的口户之比,实在难以相信。
而且,蜀汉又是如何凭借10万带甲士兵,和90万人口,跟强大的曹魏对抗呢?
值得一说,在蜀汉和曹魏对抗的过程之中,往往是蜀汉占据进攻一方,而且失败的次数大于成功的次数。
再说,建国221年初就有户20万,男女口90万,为何到了263年,还只有户28万,男女口94万,差不多一个世纪,42年的时间,竟然只增长了8万户,4万人,这很明显是有大问题的。
由此可见,蜀汉王朝并不是只有90多万人,这个数据存在很大的水平,甚至是很大的隐匿和不实际。
其二:蜀汉建国前大量人口的迁移从黄巾起义爆发之后,董卓入京之后,中原就一直处于战火纷飞的时代,这个时候的战乱波及面积大,让大量的人口纷纷南迁。
这也是历史上,首次大量人口南迁的开始,江东、荆州、益州等地就是最佳的避风港。
益州因为战乱不大,社会相对比较稳定,经济也相对比较繁荣,所以成为很多人选择之地,其 京兆、冯翊、扶风三辅“数万 家”避乱入蜀,成为 刘焉入驻益州的重要力量。
当时的益州牧刘焉就凭借这些南迁入益的东州士如法正、 董和、邓芝等,和几万东州兵,成功统治益州,先后平定了马相和赵祗等领导的益 州黄巾起义,以及犍为太守任岐与贾龙的叛乱。
其三:以诸葛亮为代表蜀汉内政治理东汉末年, 南中一直是南蛮之地,名义上归属益州之地,实际上也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刘焉没机会管理,刘璋性格暗弱,毫无半点争雄之意,自然也无暇管理,连管理都不怎么管理,自然就难以统计其人口了。
直到,蜀汉建兴3年,诸葛亮南征,平定这个不毛之地。
但是真的是不毛之地吗?
不然,诸葛亮从南中收获不少,其中“ 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至蜀,分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
” 建立一支由青羌为主的无当飞军。
还建立庲降都督来管理南中,后来的庲降都督继任者,差不多都坐着同样一件事:不断从南中迁徙出人口,并且掠夺大量的战略物资。
《三国志》: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李)恢身往扑讨,除尽恶类,徙其豪帅部曲。
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是费用不乏。
《三国志》: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李)恢身往扑讨,除尽恶类,徙其豪帅部曲。
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是费用不乏。
此外,诸葛亮文武兼备,不仅仅六出祁山伐魏,还采取了一些良好的内政治理法令,发展农业,奖励农耕,注重水利,减轻农民负担等一系列措施。
史称: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历史事实表明,诸葛亮治蜀期间,既开发了南中地区,又有发展生产和繁荣社会经济的措施。
这个时候的蜀汉如果没有人口增加,实在说不过去,很显然,人口确实增加了,只是被隐匿了。
其四:蜀汉王朝士族对人口的隐匿蜀汉王朝富裕,战争祸乱并没有使得益州人口减少,还导致大量的人口迁徙到益州,随着 刘璋父子的统治,诸葛亮的南中开发和经济发展,益州人口绝对不止90万这个数目。
刘备入蜀之初的九十万人口和蜀汉灭亡时的九十四万人口,仅仅只是当时政府控制的编户数,即真正向政府交税纳赋的人口,益州的实际人口则远不止此数。
蜀汉士族作为政权的基础,荫户的现象十分普遍。
《三国志·吕乂传》载,诸葛亮死后吕乂曾任蜀郡太守,“ 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
乂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余口。
”按两汉人口统计的有关情况看, 蜀郡的人口占益州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假如益州的总人口确实只有九十万左右,蜀郡一郡的人口顶多就二十来万,果真如此,断难出现上万人口隐匿不报,并且自己向政府申报户口的情况。
其实《吕乂传》的记载正告诉我们,当时益州大姓士族隐匿了大量的人口,作为自己的“荫户”。
总之,蜀汉王朝的真实人口绝不止90万左右,不然又是如何能跟强大的曹魏抗衡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