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襄为何骑毛驴寻找杨过而不是骑马

《倚天屠龙记》第一章名为:天涯思君不可忘。
开篇便是一首词“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
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苞堆雪。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
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
万蕊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
浩气清英,仙才卓荦,下土难分别。
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文中介绍这是长春真人丘处机写给小龙女的词名为《无俗念》然后画风一转郭襄出现十八九岁黄杉少女骑着青驴。
口中吟着一首小诗:‘’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这就是郭襄第一次的出现伴随着浓浓的孤独寂寞的苍凉之感。
?此时若要问为何郭襄要骑驴而不骑马?
那就要好好分析骑驴人自己的内心,为何选择了驴。
首先《无俗念》是丘处机所做,郭襄念出,她自己也感叹“也只有龙姊姊这样的人物,才配得上他‘’。
说明在她的内心中已经认定了小龙女才是最适合杨过的伴侣。
所以她内心虽然挂念杨过却又不愿去拆散这一对。
所以她并不是真的那么迫切的见到杨过。
?而继续看文章,后面的剧情就是见到觉远大师,而作者借觉远大师之口明白的说出了郭襄此时的心“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这是原文的描述。
因爱而忧,又因爱而怖,怖,我理解为怕。
怕什么?
怕神仙眷侣心无旁人,怕相见无言清泪两行,她想见又不敢见,名义上是去找,事实上是去忘,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所以骑上毛驴,缓步行走在世间,观人间冷暖百态,愿此生相忘江湖。
?各位看官,此时若是你
咱们就此别过。
”说着袍袖一拂,携着小龙女之手,与神雕并肩下山。
郭襄寻不到杨过,这首先会有一个问题就是杨过,襄阳大战、华山之巅后杨过是不是隐居了?
倚天中有两处描写杨过隐居在终南山书以丘处机的《无俗念》开始,并道出词是写的小龙女,以此引出杨过小龙女隐居在古墓“这时丘处机逝世已久,小龙女也已嫁与神雕大侠杨过为妻,同隐终南山古墓。
”“郭襄自和杨过、小龙女夫妇在华山绝顶分手后,三年来没得到他二人半点音讯。
她心中长自记挂,于是禀明父母,说要出来游山玩水,料想他夫妇挡在终南山古墓隐居,便径往古墓求见。
墓中出来两名侍女,说道杨过夫妇出外违规,招待郭襄在古墓中住了三天等候。
但杨过夫妇未说明归期,郭襄便又出来随意行走,她自北行南,又从冬至西,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原,始终没有听到有人说过杨过的近讯。
”--- 倚天2009年
后来郭襄自北行南,又从冬至西,几乎踏遍了个中原,始终没有杨过的近讯。
先不说她踏遍大半个中原用了多长时间,这个时间肯定不短,这么长的时间始终没有听到有人说过杨过,再次证明了杨过确实隐居了。
接下来再说杨过会不会隐居。
神雕书中曾多次通过小龙女描述过儿喜欢外面的花花世界,呆在古墓里会闷。
但是后来他为什么会隐居了呢,那就要说一十六年的等待了,这一十六年的等待,杨过可说了江湖上叱诧了很久,凭他高绝的武功和处事的方式已踏遍了整个中原江南,最后又有襄阳大战这一经历,可说杨过了江湖中已久经阅历,江湖中各大小事、名门怪客算都是见识过了。
所以他不会了留恋江湖中的事了,或者说他也已经看淡了这些名利或者热闹了,故此,隐居也顺理成章了。
由此这两个条件,杨过隐居了这个描述+杨过会隐居这个心理,可基本确定杨过在与小龙女重逢后确实隐居了。
而由金老倚天开头的陈述加上终南山古墓中侍女的回家,以及后面出现的终南山后人黄衫少女,可基本确定杨过确实隐居在了终南山古墓倚天开始说他隐居了终南山古墓,而郭襄也去过终南山古墓找杨过,也通过侍女的回答证实了杨过了在终南山隐居。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杨过是真在这里隐居还在这里隐居隐居是假的,若是真了这里隐居,郭襄又怎么找不到呢杨过对郭襄 “原来她便是那个小婴儿,却长这么大了。
她深夜前来寻我,必有要事,怎地一句不说便去了?
瞧她满怀心事,我可不能不管。
”第一次见他的心里想法郭襄道:“你会到你夫人后,叫人带个讯到襄阳给我,也好让我代你欢喜。
”杨过大是感激,心想这小姑娘和郭芙虽是一母所生,性情却是大不相同杨过胸中涌起了一股要保护她、照顾她的心情,便似对待十多年前那个雅弱无助的婴儿一般再有后来的 郭襄过生日,也只对郭襄说了一句话,然后就匆匆别过,等到跳到绝情谷底,郭襄跟着他跳下去,问明原因说跳下来是为了告诉他 就算找不到杨大嫂也不要自尽杨过有点觉得他对自己有情谊,--杨过心中一动:“难道她小小年纪,竟也对我如此情深?
”想到此处,不由得双手微微颤动。
但这也是短短一句带过,金老也并没有过多的说杨过的心理。
华山之巅,杨过对郭襄也没过多
”,有一处杨过心中一凛,暗道:“这孩子小小年纪,何以有这么多感慨?
须得怎生想个法儿教她欢悦喜乐。
”正欲寻语劝慰,小龙女突然“咦”的一声,轻声说道:“瞧是谁来了。
”这也说明没有劝慰郭襄,接下来就是他日就是他日江湖再见了。
郭襄对杨过书中郭襄对杨过的心理描写远多于杨过,了十六年之后基本是按照郭襄这条线来写的,其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写而且有很多地方写小郭襄因为杨过俏脸一红,正说明小姑娘仰慕喜欢杨过先是听说杨过的各种事迹--救王惟忠子裔、诛陈大方、审丁大全、赎宋五、杀人父而救人母种种。
引得小郭襄想见一面;
到后来见到杨过跟他一起去黑龙潭、百花谷、最后回万兽山庄这两天一夜,但是始终没有见到容貌。
初次见面杨过,应该是要离开万兽山庄的时候,用三枚金针之一才算看到了杨过的面貌且初见面貌就让郭襄俏脸一红还心中说道想不到你生的这般俊,可说这小姑娘心里都快没了。
回襄阳之后就是想这自己的生日快点到,然后可以见杨过一次,而且自己还时不时想着杨过心里乐,到羊太傅庙中杀了尼魔星救了她,虽然她并不知道,但心里有想他。
生日祝寿,这次可不得了了,杨过为了郭芙的一句气话,这家伙发动了所有的关系,
虽说动机不纯,但这对郭襄的冲击可太大了啊,心里的感动,仰慕 再加上其他的一些什么情感都一发不可收拾啊,寿后与黄蓉谈到郭杨两家的三世恩怨,更是听的小郭襄如痴如醉 ,心中一片混乱。
黄蓉告诉她小龙女十六年的事,使得她留书出门,至后来被金轮抓住。

绝情谷断肠崖,此时杨过吼声震彻山谷欲跳断肠崖,待郭襄来到正好是跳下瞬间,此时对郭襄描写是或许是情深一往,甘心想从跟随跳下。
谷底相见,冻得不行还不忘取金针告诉大哥哥不可自尽,这可说真的是情深一往了。
郭襄快死的时候,心想:“这么好玩的世界,我却快要死了。
但不知大哥哥这时在那里,从谷底回上来没有?
”回思与杨过数日的邂逅,亦已足慰平生。
这时郭襄想的不是父母而是大哥哥回来没有,且觉得与杨过的数日邂逅可足慰平生,可见郭襄多项对杨过确实情谊深重啊接下来华山离别的时候,小妹子郭襄一直闷闷不乐,因为她怕离开后真的不知道啥时候,到杨过跟众人道别后,郭襄忍不住泪珠夺眶而出。
加上最后的诗句: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正是此情此景的写照。
及至三年后,郭襄倚天中出场,骑着毛驴游天下,这时在她心里已经慢慢的稍微想开点了,加上也已去过古墓寻找杨过,正好不在,或许她心里想的是不在正好,因为见面后也不知如何表达这种心里这种复杂的情谊,毕竟杨过有小龙女为妻和和睦睦,真说出了徒增烦恼。
最后加上多年的游历,以及家中的变故,四十岁大彻大悟,成立峨嵋一派。


所以,郭襄寻不到杨过不应为杨过对她避而不见,书中所述,即杨过确实隐居在终南山古墓,郭襄去找时杨过正好外出,此后杨过回来,郭襄也没有第二次去古墓,致使等到她大彻大悟时也未能与杨过见上一面,故真正的原因应为相见争如不见。
注:倚天此版(09)书中提到,如下两个细节1、小龙女也已嫁与神雕大侠杨过为妻,同隐终南山古墓。
2、郭襄去古墓寻找杨过遇到侍女及对话。
之前的版本只提到小龙女嫁与杨过为妻,没提及同隐终南山古墓与郭襄去古墓寻找杨过及遇到侍女的对话,此应为金老后来修订版加上的,也好交代杨过的取出及对应后来的古墓后人黄衫少女,使情节对应上。
这也使得以前对杨过隐居之所是否为古墓的疑虑取消了。

参考:
有几个原因第一,“逸”——与郭襄秉性相符。
很多人对驴和马傻傻分不清楚,但其实二者气质迥然不同。
简而言之,马是儒家的动物,积极进取,而驴是道家的动物,恬淡隐逸。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表现为国捐躯的激情会写“马作的卢飞快”,绝不会写“驴作的卢飞快”,杜甫表现男儿睥睨天下的情怀,一定会写“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画家表现雄心壮志会画“八骏
骏马那种咆哮嘶喊,意气风发如神龙入海的气势,和儒家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息息相通。
所以说,马是儒家的动物。
相反,道家诗人李贺写神仙的逍遥游,一定会写“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绝不会写“谁似任公子,云中骑大妈”,啊不对,云中骑大马!而道家神仙张果老,骑的一定也是驴,而绝不会是高头大马。
小毛驴那种飘逸潇洒,漫不在乎的劲儿,和道家那种淡功名,齐生死的价值观是多么的契合,因此,驴是道家的动物。
郭襄是儒家还是道家?
自然是道家!先说他爹郭巨侠,啊不,郭大侠,是标准的儒家一分子,讲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死守襄阳为国捐躯,还是那句老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为真正传统的儒家!而郭襄呢,从小号称小东邪,精神血脉可
因此说,郭襄身上有浓浓的道家情怀,不重功名,个性洒脱,这样的一
第二,“慢”——适合在古代找人。
其实杨过小龙女已经神龙见首不见尾,根本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哪儿,有可能在天涯海角,但也有可能就在你的身边。
所以寻找他们就是一种漫无目的的漫游。
其实天下这么大,没有手机没有导航,也没有通讯地址,想找到一
想骑着千里马三两天就跑到一个特定的地方找到杨过,那是神经病才会有的想法。
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满天下的找一
第三,“吃”——饿了可以果腹。
天上龙肉地下驴肉没听说过吗?
郭襄漫无目的的找人,很有可能会走入荒山野岭,女生的方向感是很差的哟,荒无人烟的地方,实在饿的话可以把驴杀了吃呀,驴肉细嫩,马肉粗糙,女生喜欢吃哪个?
这是明摆的!嘿嘿,第三点是玩笑,不用当真哦
参考:
骑驴和骑马有着不同的文化意涵,影响着我们的认知,而郭襄的寻寻觅觅更适合骑驴而不是骑马。
正如不同的乐曲表达不同的情绪,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只适合这个乐曲而不适合那个乐曲。
骑驴和骑马,是一样的道理。
一、悠闲关于骑驴,最广为人知的大概就是「诗思在灞桥风雪驴子上」了,是和诗人的苦吟联系在一起的。
而「骑驴寻诗」,几乎成了古代诗人的一种集体记忆。
贾岛「推敲」的故事,人尽皆知,然而他「推敲」时,正是骑着驴子。
李贺「呕心沥血」之故事,人们也是知道的,「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己尔。
』」李贺之惨淡经营,也是骑驴。
为什么诗人都喜欢骑驴寻诗思呢?
因为驴子矮小,行速慢,适合一边观赏风景一边捕捉灵感。
有一种悠闲之感。
没有一定的目的地,也不着急,这玩意也不能着急。
就得慢悠悠的,悠闲的逛。
所以这种情况就不适合骑马,而适合骑驴。
郭襄之寻找杨过,并不是明确的知道杨过在哪,快马加鞭飞到他身边。
郭襄根本就不知道杨过在哪,她也不知道在哪里一定能找到杨过,不过就是到杨过曾经去过的地方逛一逛,看一看而已。
所以整个过程她是不着急的,甚至是百无聊赖的。
所以郭襄寻找杨过,不是快马加鞭式的,而是这里走一走,那里停一停。
这里问一问,那里打听一下。
这样的状态,显然更适合骑驴,而不是骑马。
骑马意思就差了,就好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骏马上」,感觉就不对了。
二、落拓马很神骏,驴就差很远。
马很高大,驴就很矮小。
马速度很快,驴速度就慢。
当然了,马也比驴贵很多。
这就使得马与驴往往代表了得意与失意、繁华与落寞的对立。
杜甫困居长安时所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云:「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自己落拓骑驴与贵人之肥马形成对比。
孟郊及第后作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然而韩愈作《孟生诗》描述其刚到京城时是:「骑驴到京国」。
骑驴、骑马,代表了他不同的状态。
所以骑驴往往表现的是人的一种失意、落拓。
郭襄显然认为自己是失意落寞的,她的繁华,已经在十六岁那年全部绽放了,那个时候,她会骑高头大马。
然而时过境迁,烟花散落,神雕侠侣绝迹江湖,于郭襄而言,一切都变得灰冷,变得落寞了起来。
她对杨过的寻寻觅觅,自己是知道没什么希望的,不过是在这过程中获得写慰藉而已所以在郭襄的整个寻找过程中,郭襄的心境是失意的,是落寞的。
在这种心境之下,骑驴无疑是更合适的。
三、入禅「丛林谓参禅人有二病,一是骑驴不见驴,二是骑驴却不肯下。
识得了驴了,骑却不肯下,此一病更是难医。
若解放下,方唤作无事道人。
」《后山诗注》,任渊禅门常以「骑驴」为喻,「骑驴不见驴」或者「骑驴觅驴」,指不见自性即佛,而求之于外。
《景德传灯录·志公和尚大乘赞》云:「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
」「骑驴却不肯下」,指执着于一概念。
比识得了万法皆空,却执着于空。
一切皆不执,方悟真谛。
马祖道一有三个弟子,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南泉普愿。
一次月夜之时,马祖道一就问,「正恁么时如何?
」西堂智藏说:「正好供养」。
百丈怀海说「正好修行」。
南泉普愿则拂袖而去。
马祖道一认为西堂智藏对月而思「供养」,泥于经教。
百丈怀海对月而思「修行」,则拘于禅修。
南泉普愿的拂袖而去,才是真正的超然物外。
也就是说,只有南泉普愿才是真正能「骑驴而下」的。
骑驴有了这样一层禅意。
而郭襄在四十岁时,大彻大悟,出家为尼。
郭襄是如何大彻大悟的呢?
如果我们把骑驴的这层禅意与郭襄寻找杨过的过程结合在一起,或许能知道答案。
郭襄骑驴寻找杨过,可称为「骑驴觅驴」。
最终郭襄会知道,杨过一直在自己心里,原不需要再向外求。
自己心里已有杨过,再不断向外去寻找杨过,岂非「骑驴不见驴」么?
这大概是郭襄所有的第一层领悟。
知道了杨过在自己心里,不必再向外求,可自己依然放不下杨过。
此可谓「骑驴却不肯下」。
在某个时刻,郭襄会放走她的小毛驴,不再骑着它到处走了。
正如她不再执着于杨过而不肯放下。
所谓「若解放下,方唤作无事道人」,拂袖而去,独超物外。
郭襄的大彻大悟,大抵也不过堪破「骑驴觅驴」与「骑驴却不肯下」两重障罢了。
之后,她不再是那个寻找杨过的少女郭襄,而是峨眉派一代掌门。

参考:
从现实考虑来说,骑马适合有目的地的旅程,骑马的特点是快,比如你确定了是要去哪个地方,路程距离确定的情况下,骑马当然是最快的效率最高的。
而毛驴的特点是走的慢,但是脚力长,就是说比较适合长途跋涉。
郭襄去寻找杨过,本来就是不知道哪里能够寻见的。
天涯之大,长路漫漫,可能要走100里,1000里,一万里。
在这种情况下,速度是次要的,耐力是最重要的。
所以金庸让郭襄骑驴寻找杨过,是有现实的道理的。

参考:
搬诗一首:小毛驴,滴滴答倚天剑,伴我走天涯。
世人都说
才在峨眉山上出了家。
其实
像极了十六岁那年的焰火......掩饰不住的喜欢郭二姑娘
参考:
一见杨过误终身,杨过绝对是金庸小说中祸害妹子最多的人。
虽然杨过用情专一,但无奈他有着不凡的武功和英俊的相貌,几乎每个见到他的年轻妹子都不禁心花怒放,即便是整个《神雕》中最为冷淡的程英,在见到了杨过以后,都忍不住写下了“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的言语。
武功好,相貌英俊也就罢了,杨过还非常有情义,多次为了妹子舍身忘死,曾三番四次地救了陆无双,也曾多次将公孙绿萼从机关中救了出来,对于这样的一个男子,又怎能不受姑娘们的喜爱呢?
杨过与郭襄的缘分,从郭襄刚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只不过那个时候郭襄还只是一个被人抱在怀中的婴儿。
16年后,郭襄长成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在一个大雪的夜晚,她随着大姐郭芙来到风陵渡住了一晚,而这一晚却不想自此改变了她的人生。
那晚风陵渡的人们围在火炉边讲起了“神雕大侠”的故事,一个断了一只手的大侠,身边跟着一只大雕,到处行侠仗义,四处锄强扶弱,这样的故事对于涉世不深的郭襄来说,自然就引起了她的兴趣。
一个被杨过所救的人还说了“神雕大侠”另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那就是他会经常在海边望海兴叹,等待他十六年未归的妻子,这又给杨过增加了一层伤感,似乎在这个故事的背后,又隐藏着一段伤心的往事。
悲伤的故事是很容易打动女孩子的,尤其对于郭襄这样的小丫头来说。
我们经常会在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那就是当爱人死去后,男人多年不能从这段感情中走出来,可这个男人的身边又偏偏会出现一个爱着他的女人,一直守在他的身边,希望自己能够替代这个男人之前的挚爱。
而影视剧来源于生活,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也常常出现,悲伤的故事,是容易打动女人的。
在听了“神雕大侠”的故事后,郭襄就非常想见一见这位人们所说的英雄,恰好风陵渡突然出现了一位留着长须的人,声称可以带她去见那位“神雕大侠”,郭襄竟然毫无犹豫地就跟着去了,也不问对方是什么人,也不怕对方是不是坏人。
跟着长须者,郭襄很快就见到了传说中的“神雕大侠”,杨过一出手就是大场面,把山西一窟鬼、史家五兄弟收服了,然后郭襄就要跟着杨过去黑龙潭找九尾灵狐,一开始杨过是拒绝的,可架不住小姑娘的各种伎俩,便勉为其难地带上了她。
后来他们成功地解决了刘瑛姑、老顽童和一灯之间的恩怨,成功地把九尾灵狐带了回来,治好了史老三的内伤。
就在这个时候,郭芙上门讨要郭襄,于是就有了他们之间的第一次分手,临走的时候,杨过给了郭襄三根银针,表示可以实现郭襄三个愿望,而郭襄的第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看一下杨过的相貌,于是杨过就摘掉了面具,第一次真正地出现在了郭襄的面前,对于这段场景,原著是这样描写的:郭襄眼前登时现出一张清癯俊秀的脸孔,剑眉入鬓,凤眼生威,只是脸色苍白,颇显憔悴。
杨过见她怔怔的瞧着自己,神色间颇为异样,微笑道:“怎么?
”郭襄俏脸一红。
低声道:“没甚么。
”心中却说:“想不到你生得这般俊。
”到了这里,郭襄其实已经喜欢上了杨过了,郭襄想不到,杨过还有如此英俊的相貌。
类似的事情在唐朝曾经发生过,只不过是个反例。
唐朝有个大才子叫罗隐,诗词歌赋极好,在当时来说,其影响力不亚于现在的歌星,只不过他与现在一般歌星所不同的是,罗隐本人长得非常丑陋,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矮矬穷。
只是唐朝不像今天这样,如果拿到今天,随便有人给罗隐拍张照,罗隐的长相全天下就知道了。
有次罗隐到宰相家去做客,正好宰相的女儿就是罗隐的脑残粉,极度迷恋罗隐的诗词文章,知道罗隐要来她家做客后,那个心情就只能用小鹿乱撞来形容了。
可宰相的女儿就在屏风后见了罗隐一眼后,之前的一切便立马烟消云散,回去后就烧了罗隐所有的诗词文章,从此也不再提起此人。
男人,女人,都是外貌协会的。
当郭襄喜欢上了杨过后,三根银针就全是关于杨过的愿望了,第二个愿望是希望杨过能给她祝寿,其实,郭襄是想见杨过。
可神雕大侠既然收了银针,又怎会只是过去祝寿呢?
他来了个大手笔,先是让一帮三山五岳的怪人给郭襄送上了厚重的祝寿礼,然后是破了霍都的阴谋,最后还给襄阳解了围。
虽然在杨过看来,这些事情很平常,因为这样的事他做过很多,但在郭襄看来,这些都是为她做的。
最后一根银针,也是关于杨过的。
当杨过知道所谓的“南海神尼”是黄蓉编出来的谎言,小龙女其实已不在人世后,便万念俱灰来到了绝情谷想一死了之,却不想郭襄跟着他一起跳了下去,在绝情谷底,郭襄用最后一根针要求杨过无论如何都不要轻生。
从性格来说,郭襄号称“小东邪”,行事风格与她的外公东邪有很多类似,都不拘泥于世俗,而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就是两人在不顾世俗的情况下,坚决要走到一起。
杨过也继承了他父亲杨康一些“坏”的基因,显得有些邪气,坏点的男人容易得到女性的青睐,而这又与郭襄有些“邪”的性格十分贴合。
所以,郭襄是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杨过,尽管她知道杨过有了小龙女,尽管她也知道,她对杨过的感情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襄阳大战之后八年,当蒙古军再次攻打襄阳的时候,郭靖和黄蓉双双战死,郭襄带着倚天剑杀出了乱军,才侥幸逃得一命,但她已失去了所有的亲人。
杨过便成为了郭襄唯一的寄托,她到处寻找杨过,走遍大江南北,杨过就似人间蒸发了一般,却始终不见其踪迹。
对于郭襄来说,骑驴骑马都是一样,她不知道杨过在哪,也没有杨过的一点音讯,走得快和走得慢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杨过想见她的话,早就出来见了,而郭襄总是找寻不到杨过,只能是杨过在刻意回避。
而杨过为何回避,金庸没有明说。
或许,相见也不会有结果,还不如不见吧,一旦相见,又能怎样呢?
杨过已经有了小龙女,就容不下别的人了。
即便见了,难道要郭襄一直待在他和小龙女的身边,然后继续耽误郭襄的青春?
杨过是希望郭襄能放下这段感情。
直到郭襄40岁的时候,才突然大彻大悟,从此看破红尘,开创了峨眉派。
一见杨过误终身,如果那年郭襄没有去风陵渡,如果那年郭襄没有见到杨过,就不会有后来的事情了吧。
一切都是缘分,看似偶然,却都是命中注定。

参考:
据我所知这个故事背景应该是南宋。
南宋是一个偏安南方的朝代。
有句古话说:“南船北马。
”由此可知南方丘陵水乡的地型不适合养马。
再说中国古代的马匹大多产自河套平原,失去河套平原的南宋,自然马就不多了。
物以稀为贵,所以马匹就非常昂贵了。
再说不要看不起驴,驴虽然跑得没马快,但易饲养、耐力好。
史书记载,贵为宰相的王安石都是骑驴的。

参考:
找杨过,很简单,以郭二姑娘的交游,以杨过的名气,真要找,早找到了。
但是找到了又如何?
只能骗骗自己,骑个毛驴慢悠悠地晃吧,晃吧,其实心里空落落的,就这样漫无目的地浪迹天涯。
骑马,纵马奔驰,多紧张啊,不符合郭二姑娘的心态。

参考:
郭襄不但是江湖中一个古灵精怪的“小东邪”,她还是一名文艺女青年,她在不停的低吟浅唱,她诠释着一句歇后语: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一个面容姣好,清丽脱俗的女子,骑着一匹除了四只蹄子和嘴巴是白色,其余通体青色的小毛驴走在官道或者乡间或者山间的小路上,一尘不染,来往行人都禁不住扭头注目观瞧。
此刻她正在唱一首小诗: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郭襄心里清楚:她和他的“大哥哥”杨过最后只能是一场无言的结局。
早追上和晚追上有什么区别,追到和追不到又有什么不同,还不是要分离。
骑马和骑驴又有什么分别,早追上岂不是要早分离,不如骑驴。
在他的心中,只有龙儿是他的伴侣,可能自己也占有一席之地,也可能这只是自己的痴心妄想。
那就这样吧,自己成了一名行为艺术家,骑着一匹青驴,漫无目的的做着“布朗运动”。
直到有一天自己累了,有一天没有了他的任何消息,有一天自己已经不再想起他,可是,这可能吗?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参考:
骑毛驴尚有种安闲之意,“我只是随意探探”。
骑马寻人感觉就太急了,仿佛有什么大事似的。
而郭襄找杨过并无大事,也没什么实际目的,不过是“天涯思君不可忘”罢了。
真的遇上了,骑毛驴也有种“我本是游山玩水,顺便寻寻你,真巧偶遇了哎”的感觉。
少女的相思之意,也正是如毛驴儿的速度一般,停停驻驻,欲罢还休,而不是像马儿一样奔腾。


遇到了,那很好;
遇不到,那也罢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