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公正客观评价吴三桂

吴三桂,是一个有着多重性格,甚至是一个被扭曲了性格的人!虽有做帝王之野心,却无帝王之才干,并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可悲下场!有些人,可能会赞誊吴三桂\"冲天一怒为红颜\"对爱情的豪杰气概,殊不知,为一女子就要引狼入室,灭父母之邦,这是英雄所为么?
作为明朝的封彊大史,有守土之责,勤王之重任。
当李自成的农民军围攻比京,危在旦夕,吴三桂率军勤王,磨磨噌噌走到半路,崇桢帝便上吊自缢了,坐视大明灭亡。
随后便领清军入关,为清朝建立立了大功。
如果吴三桂至此打住,也还罢了,也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哪知他为了表示效忠清廷,立功心切,自告奋勇追杀南明政权,并把逃到了缅甸的永历帝抓回昆明处决,杀故国同胞,灭故国君王。
至此,吴三桂不忠、无情、无义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
后来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他不惜发动了\"三藩之乱\",并最终落得国破家亡、身败名裂。
纵观吴三桂的一生,在明时背明,事清后又叛清,是一个反复无常之小人,一个历史的小丑罢了。

参考:

吴三桂收到父亲的劝降信,便打算到了北京后看看再说。
带兵到了滦洲(今河北滦县),遇到一些逃出北京的人,找来问,听说父亲已经被抓,家产被抄没,顿时大怒,后来又听说大顺军还抓走了他最为宠爱的歌姬陈圆圆,怒火浇灭了理智,便率兵折回山海关,发誓要与大顺军誓不两立。
吴三桂实力单薄,偏居山海关一隅,根本无力与大顺军对抗,于是他向多尔衮请援,联合对抗大顺军,....,。
这就是吴三桂降清的一种说法。
作为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吴三桂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舞台上却又是关键的筹码,曾左右了当时的历史走向。
因此,后人对其评价多是毁誉参半、亦扬亦抑的,很难勾勒出他本身的性格及其演绎出的那些光怪陆离、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生变故。

参考:
吴三桂生长在一个武官之家,父辈们整日厮杀于疆场,使他于血雨腥风中饱受了烽烟的熏陶,并自幼对兵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青少年时代的吴三桂便以武艺精湛小有名气。
崇祯元年(1628),吴三桂在一次与后金的战斗中,孤军出城,舍命救父,皇太极对吴三桂赞不绝口,称他为“好汉子”,并不无遗憾的说:“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甲申之变发生之后,吴三桂从勤王的半路上返回,权衡再三决定投降李自成集团,但老父被抓,家产被藉,爱妾被占,感到受了奇耻大辱,遂降清。
吴三桂的降清,加速了清朝奠都北京,统一全国的进程。
顺治元年(1644)十月被清廷封为“平西王”。
在清朝的“定陕、定川、定滇”战斗中,吴三桂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子吴应熊被招为驸马。
奉命镇滇后,吴三桂平定诸土司,并擒杀永历帝,又为清廷立一大功。
三藩中,吴三桂“功最高”,所以“受朝廷恩礼亦最侈”。
经过十余年的经营,吴三桂的势力根深蒂固。
清廷感觉三藩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遂有撤藩之心,吴以为自己劳苦功高,撤藩轮不到自己。
然而,撤藩令还是到了,吴三桂愕然。

当时吴三桂急欲网罗文人为其赞画运筹,听说昔日故友谢四新在徽州,大喜。
谢四新乃当时通人处士,在辽东时就为吴三桂仰慕,二人交谊一场,因而吴三桂派人潜至徽州延聘。
谁知谢四新婉言谢绝,并且答一诗曰:“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
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
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这语词辛辣、入木三分的讥讽,可以视为对吴三桂一生的全面总结,将吴三桂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品性揭露无遗,剥开了他反清复明的伪装。
吴三桂感到无地自容,起身大骂谢四新。
可诗中的字字句句,不仅今他羞愧难忍,甚至有些毛骨悚然。

参考:
吴三桂并没有投降清朝,吴三桂开始可能也是想要利用清朝罢了。
多尔衮给吴三桂的好处一定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嘴不到。
”让我们看看当时吴三桂的处境。
吴三桂率领辽东最后的精锐部队关宁铁骑驻守在山海关。
北边是虎视眈眈的满清八旗。
南边是士气正旺的大顺新军。
环顾四周,西边的宣大已经失陷,东部是广袤无垠的大海。
山海关就是一座海中的孤岛。
摆在吴三桂面前的是“to be or not to be, it is a questions. ”。
不想领便当,他就只能选择一方势力投靠。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他只有两个选项。
你是吴三桂会怎么选?
先从道义上说,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逼死了崇祯皇帝,这就是逼死君父,吴三桂若是投降大顺,那就是不孝。
但是投降大清也不行,毕竟尔非我族其心必异,投降满清那就是不忠。
可谓是左右为难。
当结果一致时,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那么考虑的就是利益。
北京城,乾清宫。
李自成想道:我现在定鼎中原,开创新朝。
不久必然统一中华,建立一个不输汉唐的皇朝。
区区一个吴三桂虽然掌握明朝最强大的关宁铁骑又何足挂齿。
坐困山海关不过是瓮中之鳖。
若是识相的话,早日归附新朝建立功勋。
或许还能在我朝获取一席之地,不失为“微地总兵”(一省最高军事长官)。
派人去劝降,如若不降便困死他,饿死他,拖死他。
满清?
不存在,腐朽的朱明打不过,我的虎贲还能打不过?
李自成出价:保尔官爵,赐汝富贵。
山海关的另一边,清都盛京。
多尔衮的此消息,大喜:大好的机会。
如果我能够劝降吴三桂,那我满清的铁骑以及红衣大炮就能运入关内。
若是能攻破京师,那是怎样的一本万利。
即使大顺军强悍,抢劫京畿一波也是不亏。
若是天佑我国,让我们...... 想想还有些小激动呢!嗯,吴三桂这个家伙必须抓到手里。
给他什么好处呢?
嗯,明面上就说我们是为明朝天子报仇,暗地里答应吴三桂和他平分天下,反正都不是我的地盘,慷他人之慨我不心痛。
多尔衮出价:共报君父之仇,平分天下九州。
看了两份劝降书你会怎么选择?
反正吴三桂会想到:乖乖,我老吴家这是要出个皇帝了吗?
而且,大清的摄政王还答应以为明朝报仇的名义出兵。
这下子
不行不行,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老吴呀老吴,这不就是与虎谋皮。
再加上大顺看起来实力更强,还是保守些保住现在的富贵呢?
真伤脑筋。
此时忽传来北京城内,吴家被抄,父亲被抓,爱妾被抢。
“什么,我家被抄了,李自成这不会过河拆桥吧。
现在桥还没过就要拆了?
看来没的选了,降清吧!”于是一片石大战爆发,满清入关。
吴三桂带给了汉族人民以沉痛的伤害。
最终也在康熙手中失去一切,被诛灭九族。
也算是多尔衮给吴三桂的礼物吧!
参考:
其实就开始而言,吴三桂是不想投降的,因为自己从小作为土生土长的辽西人,对清兵的痛恨是深入骨髓的,从小吴三桂在吴襄的教育下也是立志要成为一个忠君爱国的大将军。
这点在松锦大战中吴三桂精彩的表现中就可以看出,而在战败后,吴三桂对皇太极和舅舅祖大寿、祖大乐的劝降也是置若罔闻,原本日子就这样也挺好,可偏偏就赶上公元1644年这注定不平凡的一年。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崇祯皇帝情急之下叫吴三桂舍弃宁远,回京救驾。
作为辽西最大的地主,舍弃宁远,意味着失去家园和土地,同时也割舍了自己和关宁军的经济命脉,另外除了五万关宁军需要撤走,这五万人马的八万家属也要随行,如此庞大的人马迁徙,如何安置就成了很大的问题,更为要紧的是,关外的百姓听闻吴三桂要撤兵,也要求一起撤回关内,这样一来,十几万人的队伍就变成了五十万人之众。
更为要命的是另一方面,面对李自成连战连捷的数十万大军,吴三桂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匆忙出战,搞不好就全军覆没了。
1644年3月11日,吴三桂率领五万关宁军西进前往京师,同行的,还有四十五万民众。
如此庞大的队伍,里面还扶老携幼,行进速度之慢,是日行不过50里。
一直到3月20日,吴三桂的人马才行进到河北丰润,而这距离北京,还有数百里之遥。
然而令吴三桂想不到的是,就在前一天,大顺军已经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已经自缢煤山。
《明季北略》记载:“二十日抵丰润,京师陷矣,三桂闻变,屯兵山海。
”屯兵山海关之后,吴三桂就要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了,是继续为君报仇,还是投降闯军。
事实上,李自成没有给他太多的时间。
《明季北略》云:“二十九日,自成使唐通,于文武二人犒师,银四万,以吴襄手书招三桂,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赏,而犹全孝子之名”。
很显然,李自成急于要吴三桂的一个答复,并且搬出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来劝降。
更狠的一手是,吴三桂的关宁军缺饷两个月的事李自成也知道,于是乎特意用4万两白银来犒赏关宁军,意思是说只有跟着我,你的兵才会听你的,因为你已经没钱了。
这一击如五雷轰顶般击打在了吴三桂那纠结的心上,的确,如果没钱,自己手下的五万关宁军迟早要反水,跟了李自成,或许还能留住自己人对自己的忠心。
更重要的是,自己最敬爱的父亲还在李自成手上,很显然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李自成才没有杀掉父亲,但如果自己一意孤行,很有可能,不不不,是一定会害死自己全家老小的。
或许,这次投降,并不一定会让自己身败名裂,作为一个孝子活下去,也是个很好的选择。
于是这一天起,吴三桂决定抛下忠臣的包袱,打算保全孝子的名头,把山海关交由大顺军后,吴三桂领军前往了北京,去面见李自成。
《明季北略》云:“三桂乃报使于自成,捲甲入朝。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关宁军降顺了,但是旗号仍然是大明的旗号,而且军服也仍然是大明的军服,也就是说,吴三桂虽然降顺,却是一种十分脆弱的降服关系,因为吴三桂不信任李自成,所以这支千锤百炼的军队,随时都有可能反水。
果不其然,历史总是这么调皮,就在吴三桂的心还没有稳定下来之前,北京出事了。
为了维持北京城内大顺军的生计,李自成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而其手下大将刘宗敏把目光投向了吴三桂的平西伯府邸。
很快吴三桂就接到了消息,父亲吴襄被拷打,小妾陈圆圆被霸占。
相信此时的吴三桂一定是这么想的:我带兵献关投降,你李自成就这么
去你妈的封侯赐爵,老子不干了。
大丈夫不能保全一女子,何以生为!愤怒的吴三桂率军杀回山海关,重新把大明的旗帜插在了山海关的城楼上。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领十万大军开往山海关,虽然李自成仍有劝降的意
如此,吴三桂面临这空前的压力。
正当吴三桂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却发现前方真的有一个柳暗花明的村落——1644年,试
而关内的变局使得清军停滞在了翁后,以观时局的变动。
就在多尔衮举棋未定之际,吴三桂的使者到了。
目的很简单,借兵。
其实做出这样的决定,吴三桂是经过了内心的煎熬的,因为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和自己曾经的敌人合作,可是历史又哪里给了他选择的机会呢?
在第一封书信上,吴三桂赫然写道:三桂初蒙先帝拔擢,以蛟负之身,荷辽东总兵重任。
王之威望,所素仰慕。
但春秋之义,交不越境,是以未敢通名。
人臣之义,谅王亦知之。
今我国以宁远右偏孤立之故,令三桂弃宁远而镇山海,思欲坚守东陲而巩固京师也。
不意流寇逆天犯阙,以彼狗偷乌合之众,何能成事?
但京城人心不固,奸党开门纳款,先帝不幸,九庙灰烬。
今贼首僭称尊号,虏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
诚赤眉、绿林、黄巢、禄山之流,天人共愤,众志已离,其败可立而待也。
我国积德累仁,讴思未泯,各省宗室,如晋文公、汉光武之中兴者,容或有之。
远近已起义兵,羽檄交驰,山左江北,密如星布。
三桂受恩深厚,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门,欲兴师以慰人心。
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
我国与北朝通好二百余年,今无故而遭国难,北朝应恻然念之。
而乱臣贼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
夫除暴翦恶,大顺也;
拯危扶颠,大义也;
出民火水,大仁也;
兴灭继绝,大名也;
取威定霸,大功也。
况流贼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王有,此又大利也。
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
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
灭流寇于宫庭,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
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非常明确的意
我吴三桂死也不会降清的,我曾经不会,现在也不会,以后更不会。
多尔衮收到信后,出于礼貌,也进行了回复,其内容基本是平流寇的支持,借兵的不可以,实在不行你投降吧。
废话,全他妈是废话,要是老子打的过李自成,会向你借兵?
还投降,投你个大头鬼!牢骚归牢骚,仗还得打,还必须赢,要赢还是得借兵。
怎么办,舔着脸去求情吧。
于是就有了吴三桂的第二封信:大清国和硕亲王阁下:接王来书,知大军已主宁远,吊民伐暴,扶弱去强,义声震天地。
王把以相助,实为我先帝,而三桂之感戴尤其大也。
三桂承王,即发精锐于山海以西诸要地,诱贼速来。
今三桂已悉简精锐,以
恳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赋可擒。
大明平西伯吴三桂顿首 甲申年四月。
信送出去了,吴三桂期待的望着关外,希望能看见清军的身影。
哪怕是八旗马队走过扬起的尘土也好。
然而,还是李自成的大军先到了。
4月21日,李自成对山海关发起了攻击,吴三桂以五万将士拼死抵抗,经过了一天的血战,关宁军丧亡惨重。
山海关,快要守不住了。
此时的吴三桂,估计已经是绝望了,明知自己就要输了,确实那样的不甘心。
为什么偏偏老天要把自己生在一个大厦将倾的帝国上,又为什么要把自己安排在这亡国孤臣的位置上。
他想要的是一个活下去的忠臣孝子,难道这个要求很过分吗?
万念俱灰下,吴三桂低头再次望向关外,只不过这次,他看见了清军的影子。
多尔衮终于是来了。
但是清军却在山海关前停止了前进的脚步,继续原地待命。
吴三桂明白,多尔衮是要他一个态度,一个投降的态度。
而吴三桂放不下这个心结,面对困境,吴三桂决定在挣扎一次,21日的晚上,吴三桂先后8次派人去和多尔衮谈判,请求发兵。
而多尔衮表示,我不感兴趣。
绝望,彻底绝望了。
这一夜,吴三桂彻夜未眠,他想到了松锦大战中被清军斩杀的明军将士,他想到了自己在宁远城头和清军的几番血战。
曾经自己立誓定要收复旧土,击破清军,而如今,自己要想活下去,除了降清却别无他则。
投降,如同烈火般焚烧着他的心。
吴三桂最后的信念,就要崩塌了。
精忠报国、忠臣孝子,似乎不再那么重要了。
我要活下来,活下来才能把我自己的命运。
四月二十二日,在天边刚刚泛起白光时,山海关的东大门打开了,进关的是整齐的八旗队列。
历时二十多年,八旗军终于走进了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关城。
对比于兴高采烈的清军,吴三桂正坐在帅府里无奈的叹气,而他头上的发髻,俨然是金钱鼠尾辫了。
既然投降了,那就决战吧。
太阳升起之时,吴三桂率军冲入了李自成的军阵中,展开了厮杀。
这是关宁铁骑的最后一战,也是吴三桂作为清军将领的第一战。
很快,人数占劣势的关宁军陷入了困境,而本应救援的清军并没有出现。
绝望再次表现在了吴三桂的脸上,或许真的是天要亡我吧。
就在关宁军即将败退之际,期待已久的八旗军终于出现了。
十二万八旗铁骑从两翼的辅城中冲出,如同利剑般插入了李自成大军的两肋。
闯军败了,不可一世的大顺军在清军摧枯拉朽班的攻势下迅速溃败,侥幸逃出的李自成匆忙的带着残兵败将退回了北京,清军赢得了胜利。
看着退却的顺军,吴三桂感慨万千,却没有一丝是高兴的意思。
昨夜,他失去了理想和人格。
而今天,他失去了出生入死的关宁军。
但是他仍有最后一丝侥幸,回到北京,他的陈圆圆应该还在,而京城的内的旧臣,也应该还不知道他降清的事。
似乎一切还可以挽回。
然而他面对的却是多尔衮,一个比他更加精明狡诈的对手,吴三桂能想到了,多尔衮亚想到了。
在清军进入北京的那一刻起,多尔衮就命令粘贴告示,宣告是吴三桂开关降的清,引清军入得关。
完了,一切都完了。
叛将贰臣的名号,是摆脱不掉了。
既然摆脱不掉,我又何必坚持呢?
堕落比想象的更容易,但吴三桂没有彻底堕落,取代了原来理想人格的,是深不见底的野心,从他接受平西王封号并拒绝接见南明使臣那一刻起,我们就可以发现他并没有完全投降给清国,而是作为一个隐忍者,等着让自己发光发热的机会。
而前往云南和李定国的决战就是自己发家致富的开始,正是他,曾经大明铁骨铮铮的忠臣,成了亲手勒死自己前朝君王的凶手,也是他,大清的开国功臣,在康熙十二年,起兵反清,并在康熙十七年称帝。
看看吴三桂的一生,除了可唾可叹,也有可悲。

参考:
吴三桂这一辈子想要不被骂,只能自己当皇帝。
早年间吴三桂军功震辽东,是明末极为重要的辽东军事体系中的将领,随着袁崇焕被杀,洪承畴降清,吴三桂成为辽东军事体系的最高负责人。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大明王朝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推翻,崇祯皇帝煤山自缢,一下子吴三桂成了无主之人。
于是吴三桂成为李自成大顺政权和清政权的极力拉拢的对象,打是双方都打不过,最后落一个不识时务,以卵击石的名声。
那就只有投降一条路了。
如果吴三桂投降给李自成,则是背叛崇祯,忘记国仇;
如果吴三桂投降给清,则是背叛民族,汉族罪人。
最后吴三桂迫于形势,投降给了清,为清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然后挨汉人的骂,这是必然的。
后来吴三桂在地方上做大,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忌惮,康熙皇帝决定削藩,逼反吴三桂,后来三藩之乱被平定,吴三桂又被清朝骂。
所以,吴三桂要想不被骂,只能三藩之乱时直接打垮清政权,建立大一统的大周政权,从此,大兴文字狱,编四库全书,修改不光彩的历史,然后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北击沙俄,文治武功天下第一。
嗯,历史上的吴三桂没有成为这样的人,他只是一个没能改变历史,并且被历史所戏弄的人而已。

参考:
其实,吴三桂首先是个倒霉蛋。
摊上这么个事,吴三桂最恨的应该是大明王朝了。
有时候,不能不怀疑,“天意”这个东西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上天似乎安排好了事件的整个步骤,滴水不漏又似乎合情合理地引导着历史的走向。
回忆一下整个事件的过程,其设计之精准,环环相扣,毫无瑕疵,简直令人震惊。
一、首先说说清朝这边其实,清朝当时并没有做好接盘的思想准备。
事实上,多尔衮带着顺治进京的时候,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们提心吊胆,还想着万一情况不妙,就劫掠些财物,迅速跑回家去。
其实,前些时候,清朝也好不到哪里去。
皇太极死了,豪格没有继承大统,通过争斗和妥协,幼年的顺治上位了。
这时清朝内部仍然处于乱局,矛盾纷纷,彼此争斗不断。
假如此时的大明朝廷趁机与清朝讲和,双方暂时罢兵,那清朝就坏事了。
清朝暂时没有了对外的战争,各方势力就肯定集中精力进行内斗,豪格和多尔衮之间当时还算势均力敌,相互争斗起来,可有的折腾劲儿。
等决出雌雄来,也元气大伤。
神奇的是,明朝居然拒绝了和平,清朝方面外强在侧,想不团结都不行,没有了内斗,再通过内部调整,多尔衮的实力一下就壮大起来了。
二、再看看李自成那边只要孙传庭不死,哪怕就是带着三两万残军,固守在潼关。
李自成是绝对不敢向京城进发的,把后背留给孙传庭这个大魔鬼,李自成想都不敢想。
神奇的是,崇祯居然把孙传庭逼到战场上去了,不死都不行。
第一次没有搞死,第二次再搞,终于给干掉了。
李自成都应该感觉是在做梦。
本来李自成也没有做好接盘的准备,包括向京城进军,几乎像是被强行架到北京的。
孙传庭死了,李自成为了巩固一下自己的地盘,向外伸了伸触角,有点亮肌肉的意思,主要是威吓一下明朝,让明朝不要来收拾自己,没想到,明朝守将居然开关投降了。
后面几仗,双方都伤亡很小,李自成的主要事情就是收降。
当降军数量超过了本身,李自成就被架到火上了。
再想抽身就难了,一个内乱,就足以让他万劫不复。
李自成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大明王朝身上,想要点钱,给个身份。
如果双方搞价还价,谈判起来,互相给个面子,也就没有后面的事了。
神奇的是,崇祯居然拒绝了谈判。
李自成就向北京来了,一路上不断与崇祯联系,苦苦哀求。
三、看看大明朝廷这边如果崇祯见势不妙,撒腿跑了。
跑到南京去,重新搞个政府,那就又是另外一个形势。
清朝仍然是“辽贼”,李自成仍然是“流寇”。
即没有大顺,也没有大清。
哪怕,崇祯放出去一个儿子,跑到南京了,事情也有转机。
至少,南宋那种形势就形成了。
而且,情况比南宋要好得多。
神奇的是,崇祯一家居然就这么死等着,结果一窝子被端了,一个也没有跑掉。
四、看看吴三桂这边崇祯让他勤王护驾,他是拖拖拉拉,不肯即刻回去。
也难怪,当初袁崇焕就勤王,去得挺快,被用筐筐吊进城去,剐了。
孙传庭勤王也不慢,下了三年大狱,出来后,耳朵都折磨聋了。
卢象升也勤过王。
这种功绩好象不能立,一立就要倒大霉。
如果崇祯跑了,吴三桂就好办了,即可以留在京城组织防御,也可以向南进发,在敌人“搜山检海捉崇祯”的时候挽救他一把。
如果崇祯放走一个儿子去了南京,吴三桂也好办了,他要随了去,完全能把那群大臣和军阀们镇得服服贴贴。
神奇的是,一窝子都没有跑掉。
假如李自成进京,没有劫掠。
改个国号,登基坐殿,大家照常上班,也没有后来的事了。
但李自成没有,他选择了发财。
从肥猫
吴三桂也难。
老爹下了大狱,家产被抢光,老婆也被人霸占了。
第一条路:如果这时候,吴三桂从民族大义出发,仍然跪倒在李自成脚下,俯首称臣,然后被剥夺兵权,封个官,就此忍气吞声过一辈子,行不行?
谁能做到这一点?
第二条路:回山海关,内抗李自成,外抗清军。
迎接两面夹攻。
除了全军战死之外,改变不了任何局势。
气节保住了,明朝照样完蛋,清军照样进关。
第三条路:去南明,扶持那个阿斗。
这个基本上不太可能,路途实在太遥远了,给养和补充都是大问题。
我估计,就像沙漠中的小河,流着流着就不见了。
综上所述,按当时所处的情况,吴三桂的选择确实比较艰难,相对来说,投靠清朝,当汉奸,是最容易做出的选择。
曾经有人提出,可以假意降清,到了南方以后,找到永历,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个办法。
或者,和明朝的水军取得联系,去琉球?
确实不好说,大家来出个主意。
给吴三桂指条比较可行的道路。

参考:
吴三桂是一位一流的军事将领,二流的军事统帅,三流的政治家。
一流的军事将领作为一名军事将领,吴三桂的作战能力是当时最强的。
在松锦决战的时候,吴三桂是骑兵将领,当时洪承畴就说堪战的总兵有三人,吴三桂就是其中之一。
在山海关决战的时候,率领骑兵左冲右突,与十余万大顺部队作战两日不分胜负。
在山海关战后,一路追击李自成到望都。
(保宁战役)在保宁作战中,四面被围,主动出城作战,击败占据优势的南明军队,一举改变四川作战形势。
这是他指挥的主要三场战役,作为一名军事将领,其战场指挥能力已经发挥到极致,是当时最优秀的将军。
二流的军事统帅吴三桂的军事指挥能力,经历过入滇,进缅、平土司等战役,更是炉火纯青,在指挥艺术上达到化境,在三藩之乱中表现就是如此。
但三藩之乱重在战略而非战役。
吴三桂的会师长江战略,被郑经与耿精忠闹矛盾而瓦解,并且造成整个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战局的恶化。
吴三桂的西北包围大战略,超出了其军事承受力,最终失败,西北战局恶化,清军有能力派大军进入湖南战场。
(三藩之乱)吴三桂的郧襄小包围战略,缺乏正面部队的配合,力度不够,终归失败。
整个战局进入被动状态。
吴三桂的战略基本是大而无当,最终战局恶化,只是其高超的战役指挥能力,在很多时候可以弥补。
三流的政治家作为政客要不择手段,但作为政治家就要小心谨慎,有下限。
吴三桂做事确实没有下限,先降顺,再降清,再杀南明皇帝,在反清。
反反复复是乱世中长见的,也注定是尘埃过客。
(吴三桂)总结:吴三桂军事指挥能力确实是当世一流,其战略能力相对次之,政治能力就更不佳了。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的重要历史人物,万历四十年,即1612年,出生于辽东,祖籍江苏高邮,高邮今属扬州。
吴三桂的父亲是明末锦州总兵吴襄,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
崇祯初年,吴三桂中武举人,后来逐渐成长为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被封为平西伯,距离封侯一步之遥,这一年他32岁。
他的命运在这一年发生重大变化。
因为,李自成在年初即领兵从西安出发渡过黄河,攻打山西。
李自成在山西的战事十分顺利,几乎没有受到大的抵抗,崇祯皇帝十分震惊,于是马上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办?
是不是将辽东仅有的一支部队调回北京勤王?
大臣们怕担责任,说了一堆没用的话,一边说辽东不可放弃,一边说闯贼不可不抵御,其实等于没说。
到山西战事结束,李自成挥兵东进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顾不得那么多了,下令吴三桂带关宁三万部队进京保卫北京。
这个时候,大明朝中原全部沦为李自成的地盘,东北全是满人的地盘,张献忠进入了四川,就是山海关一线和北京孤城还在自己手里,虽然南方还有大部分地盘,但已是鞭长莫及,远水不解近渴,再说江南也几乎被榨干了。
吴三桂知道这个形势,他接到崇祯皇帝的圣旨后,马上召集兵马,往北京方向挺进,山海关到北京就200多里地,按正常,两天就能杀到北京城下,但是崇祯皇帝等了6天还是没有等到吴三桂到来,等来了李自成,只好去了煤山上吊。
吴三桂为什么走的这么慢?
观望。
接到崇祯皇帝的圣旨,即刻上路,不上路不行,那是抗旨;
在路上慢慢悠悠,是在等李自成,看看李自成能否顺利攻下北京,若是顺利攻下,再做决定不迟,若是陷入胶着状态,吴三桂的三万大军就可坐收渔翁之利。
现在,北京这么快就被李自成占领,夹在多尔衮和李自成之间的吴三桂,实力最小,此时,吴三桂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投奔李自成要么投奔多尔衮。
吴三桂思虑再三,决定投奔李自成,毕竟李自成是汉人,虽然曾经是贼,但贼和皇帝之间就是一个角色转换,完成角色转换,就是皇帝,当年朱元璋也只是个造反的贼和尚。
于是吴三桂和李自成部取得联系,准备进京见李自成,李自成派部队占领山海关。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自成部下在北京城里拷掠明朝官员,索要银子,因为李自成没有建立财政体系,缺钱。
据说吴三桂在北京的家也遭到骚扰,父亲被拷打,小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手下霸占。
接到消息后的吴三桂怎么做?
举兵杀入北京报仇?
没有,这样是送死,李自成至少20万大军在北京。
忍气吞声?
也没有。
吴三桂迅速杀回山海关,重新占领山海关,然后派人和多尔衮联系,请求多尔衮出兵,联合打击李自成,报君父之仇。
吴三桂这个决定是痛苦的,因为自家34口人还握在李自成的手里,吴三桂的这个决定,等于是将家人送上绝路。
多尔衮接到消息,当然是高兴万分,和文胆范文程等合计合计后,迅速出兵,与吴三桂汇合。
这边李自成听说部下骚扰吴三桂在北京的家后,很是生气,但还是希望吴三桂来归顺,给吴三桂封了个归命侯,比崇祯皇帝年初封的平西伯要大一级。
但吴三桂去意已决,于是李自成亲自带大军攻打吴三桂,就在吴三桂部队快不行的时候,多尔衮的六万骑兵绕道从李自成的阵地后杀出,李自成的部队此时的情形和明军萨尔浒之战、宁锦大战时的情形差不多,打野战,明军不是八旗军的对手,李自成的起义军同样不是对手。
李自成见势不妙,带领少数人即刻撤退,将吴三桂的父亲杀了,回北京杀了吴三桂一家30多口,并匆匆举行登基仪式,第二天迅速撤离北京。
吴三桂一家30多口握在李自成的手上,这本来是一幅好牌,可惜被李自成打烂了。
吴三桂为什么置全家30多条性命于不顾,联合多尔衮攻打李自成,不知道攻打李自成的结果就意味着30多人的性命将不保?
这些吴三桂都分析过,因为李自成的流寇本性和家里被骚扰,让吴三桂已经深深感受到恐惧,若是投降李自成,结局可能也是全家性命不保。
李自成一路走来,残暴异常,福王朱常洵被他活活煮了,明朝宗室晋王、代王等几乎都被李自成灭门。
李自成实在不靠谱,跟着不靠谱的人,心虚无比,结局或许已经注定。
吴三桂于是横下心来投靠了多尔衮,一开始说是借兵,后来就成了投降,多尔衮也不把自己当外人,顺势封了吴三桂平西王的头衔,顺治是皇帝,多尔衮是摄政王,以顺治皇帝的名义封个王,顺理成章,况且这个大清皇帝的叫法已经叫了8年,设官治理,按规矩办事,吴三桂觉得这个集团才是靠谱的集团,不是草台班子,可以托付身家性命。
吴三桂在付出全家30多人被杀的性命后,终于为自己理顺了关系,找到了出路,从此死心塌地为清朝效力,从东北一路杀到云南,这个平西王真是名副其实,一路向西,一路平定。
1662年,吴三桂将逃跑到缅甸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抓回云南昆明,用弓弦勒死了永历帝。
闻此消息,无数汉人再次落泪,吴三桂的汉奸嘴脸也彻底展示出来。
历史上,胜王败寇,但是对于前朝皇帝,一般都是保全的,像明朝这样末代四个皇帝都死于非命的朝代很少见,崇祯朱由检上吊,弘光朱由崧、隆武朱聿键、永历朱由榔皆被清军捕杀。
这或许也是他们的先祖朱元璋、朱棣大肆诛灭大臣九族的报应。
纵观中国历史,皇室像明朝这样血腥收场的几乎绝无仅有,可能是祖上当初做的太绝了。
吴三桂以绞杀永历朱由榔的功劳,晋封为亲王,坐镇西南,吏部、户部不得干涉吴三桂的人事权、财权,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也做了驸马,与清朝皇帝结成了亲家,真是一时风光无两。
随着战事的结束,康熙皇帝开始着手削藩,广东的尚可喜主动要求交出兵权,回辽东养老,康熙皇帝同意。
吴三桂也假惺惺上书要求交出兵权,康熙皇帝同意。
这下,吴三桂就反了,吴三桂觉得,这些年来,部队一直是自己带出来的基本盘,兵多将广,取得胜利的把握很大。
上次是以全家30多口的性命为赌注和李自成干,赢了,这次是以全族的性命为赌注和康熙皇帝干。
吴三桂一开始打出的旗号是指责清朝“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吴三桂自称兴明讨虏大将军。
这个口号、这个职务怎么样?
蠢。
只能说蠢。
窃我先朝神器是哪个先朝?
明朝?
妈蛋,南明皇帝都被你勒死了,还有什么神器可言?
“兴明讨虏”?
在南明朝廷最需要你的时候你不讨伐满清,现在出来兴明?
说出来的话人相信鬼都不会信,所以这个政治口号太次了。
一个集团一定要有高参,李自成就是没有高参才死的这么快的。
还不如照搬照抄朱元璋的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简单明了,又有号召力。
200多年后的孙中山先生就是照搬这句话,取得了成功。
换个别人,掌握了这么多军政资源,要和康熙皇帝对抗,胜负可能不好说。
但是,你这个劣迹斑斑、品行败坏、臭名昭著的吴三桂,怎么能有这样的号召力呢?
你在明朝的时候为什么不这么牛呢?
你一路向西的魔力来自哪里,心中没有个数?
从吴三桂1673年起兵反抗康熙皇帝,到1681年全部被平定,前后8年时间,吴家的40万大军土崩瓦解,康熙皇帝大获全胜。
此岂人力?
实乃天授。
吴三桂第一步选择投降多尔衮,并不算臭棋,因为他分析过李自成,李自成不是当年的朱元璋,成不了大器。
跟李自成活下去,难有出路。
但是,晚年起兵反抗已基本稳定局势的清朝,这是个大错特错的一步棋,造成生灵涂炭,自己失败,儿孙徒死,没有一点积极意义。
他若是不起兵和康熙皇帝对抗,顺利撤藩,也可以和尚可喜一样终老,子孙享受荣华富贵。
可是,吴三桂误判了形势,以为可以造反成功,登基建立新的朝廷,将大业永世传下去。
吴三桂勒死了永历帝朱由榔,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在清兵攻下昆明的时候,上吊自杀。
当年朱元璋诛灭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九族,朱棣诛杀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人九族,明末的襄王、代王、福王等等宗室也被农民军诛灭九族,大明朝以诛杀大臣九族登场,以皇室被灭门收场。
吴三桂以勒死南明最后一任皇帝彻底结束明朝,以自己的孙子上吊彻底结束自己的“兴明讨虏”大业。

参考:
悲情奸雄!1、作为吴襄之子、大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绝非等闲。
他能在强悍的八旗军威胁下,坚守山海关一线,是明末清初屈指可数的将帅。
而他的前半生,也是对得起自己民族和朝廷的,毕竟在明朝的最后一刻,吴三桂还是奉召率军勤王。
只是走到半路,李自成就已攻破北京。
而他人生的拐点也正是从这开始。
在关外的满清和关内的大顺两者之间,吴三桂还是倾向于归顺大顺,因为他是汉人。
可惜,愚蠢的草莽李自成却毁了吴三桂,也毁了汉家天下……“怒发冲冠为红颜”,这其实是数百年来人们对吴三桂的误解。
他最终选择满清,最终选择当汉奸,归根到底就是李自成的愚蠢,正是李自成对吴家,以及其他明朝旧臣的所作所为,逼反了这位守关大将。
李自成并非明君,甚至没资格当皇帝。
因为他只懂得抢掠,却不懂什么是政治。
李自成这些人在北京城干的事,不仅让官僚士绅寒心,也让京城的百姓厌恶。
而吴三桂出身将门,政治的敏感让他意识到,跟着李自成早晚难逃一死。
而偏安南方的南明朝局不稳,加之远水难救近火。
所以,吴三桂除了满清,就别无选择了。
既然降清了,吴三桂就不可能再站到汉人的阵型,只有大清一统天下,自己才能洗白。
而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为了让满人知道自己的价值,降清后的吴三桂不仅献出了山海关,还在消灭反清势力,助满清一统一统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后,吴三桂以平西王之身份,为清朝坐镇云南,成为清朝最强的“汉王”。
按理说,吴三桂就这样安享太平,不与清朝为敌。
以清朝强悍的修史技术,完全能将他彻底洗白。
结果,历史再次给他开了个玩笑,给他碰上了千古一帝康熙。
一心要巩固统治的康熙怎么允许自己的身边有几个用兵自重的异族王?
更何况飞鸟尽良弓藏,这是更古不变的。
如果吴三桂愿意屈服,历史就会多了一个顺应时势的伟大汉臣。
而他并不,而且还重新打出大明的旗号反清。
最终不仅兵败身死,还落得不忠不义的恶名:引清兵入关,罔顾民族大义,是为不义;
降清叛明,又再度反清,是为不忠!但这一切似乎也不能全怪吴三桂
他不想舍生取义,最后就只能选择一错再错。
所以,吴三桂是一个悲剧,一个悲情英雄!
参考:
看一
现在就看一看吴三桂在几个关键时刻是怎么表现的。
松锦大战,撤兵先锋。
袁崇焕被杀之后,崇祯皇帝封洪承畴为蓟辽督师。
时值皇太极围困锦州,城中断粮,眼看城破,洪承畴率十几万人马从宁远出发解锦州之围。
由于明军战斗力不如清军,洪承畴到达锦州不敢主动出击,只好按兵不动,寻找战机,结果被皇太极断了粮道。
官兵士气低落,将领意见分歧,后经军事会议研究,决定退回宁远。
会议结束,各路人马回营传达会议精神,营寨有远有近,得到撤退命令时间有先有后。
吴三桂离得近,立即下令他的部队撤退。
其它各路人马,还没接到撤退命令,看到人马往回跑,以为兵败,逃命要紧,十几万大军失去控制,迅速崩溃。
部队撤退是有风险的,撤的晚会遭到追击,损兵折将,甚至被敌军吃掉。
吴三桂为了自己部队的安全,不顾全局,是个很自私的人。
政权交替,鼠首两端。
李自成进攻北京,崇祯皇帝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吴三桂缓慢前行,到香河不走了,他不想勤王,因为勤王危险,有可能战死或被杀。
这说明吴三桂忠君思想不坚定。
吴三桂起初准备投降李自成,当他发现李自成代表的是农民利益,作为地主豪强的吴三桂是李自成对立面,将来一定没有好结果。
另外,李自成的农民军战斗力比清军差太多,很大可能清军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于是吴三桂选择了降清。
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以及全家上百口人都在李自成手里,他为了投降清军,不顾父亲的安危,最后吴襄被李自成杀掉,说吴三桂不孝应该没有问题。
满清是少数民族,在当时,吴三桂投降清军,帮助清军打汉人,那叫汉奸。
汉奸的名声很不好听,吴三桂不在乎名声,说明他没有民族信仰。
利益受损,起兵造反。
吴三桂忠君思想不坚定还表现在他后来的造反。
吴三桂投降了清军,为清朝打江山,不遗余力,被封为平西王。
既然选择了新主人,认可他,就应该坚定跟随,可是康熙要削藩,动了吴三桂的利益,他造反了。
吴三桂投降清朝只是为了利益,有人要动他的奶酪,他坚决不答应,即便是皇帝也不行。
这也再一次证明,吴三桂没有忠君思想,只有利益。
吴三桂不忠不孝,没有民族信仰,只有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