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是骗局吗

题目想问啥呢?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科举制度,是不怀好意的人编出来骗人的?
或者,科举制度是朝廷设计好了骗考生的?
再或者,科举制度是设计出来为了让士子骗朝廷的?
搞不懂。
但不论哪一个,都站不住脚。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始基秦汉,成制于唐,延续至清末,一共存在了1300多年。
这种制度,带有深深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烙印,产生于中国文化土壤,又再造了中国文化。
说“带有深深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烙印”,是讲,科举制度是围绕权力高度集中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官僚体系。
说“产生于中国文化土壤”,是讲,这种制度,只能诞生并形成于古代中国这种“广土巨族”、文化传承深厚、“三代”以来就始终在探讨建立高效适用的国家治理和管理制度及体系的“国度”。
说“又再造了中国文化”,是讲,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里,为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很少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跻身社会上层,并由此获得了能够做出巨大贡献的“活动平台”;
同理,同一时期内对中国文化建构有巨大负面影响的一些大人物,也很少不是经由同一条道路而对社会施加影响的。
知识分子,是一定社会之文化状况的主要代表,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品质、素养等等,几乎都是经由科举制度所塑造的。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最大的积极作用,是扰动社会固化的“鲶鱼效应”。
“一考定终身”,尽管不能说方法上有多“科学”,但毕竟打破了例如中世纪欧洲那种“贵族总是贵族,平民永为贫民”的藩篱。
由此,也就破除了封建社会阻碍社会进步最大阻碍。
这是古代中国盛唐之后能够千年领先于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方,直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建立之后,18世纪才从中国学去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办法。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实际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
当然,喜忧参半,一方面,强化了“唐宋帝国”“明清帝国”的治理;
另一方面,也在科举考试内容和形式僵化后,带来了思想上的因循守旧和僵化。
但毕竟,这种制度也为世界提供了一种“范式”。
西方的“文官制度”,只能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追溯其渊薮。
这是古代中国对世界的一大“制度性”贡献。
明末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的《中国札记》中感叹:“标志着与西方的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另一个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称为‘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付给他们来掌握。
”科举制度,不是某些人异想天开突然设立的,而从“三代”便其来有自。
《尚书.尧典》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周礼》《礼记》亦有西周“选士”记载。
西汉初年,“察举”制度中确定了笔试、口试等形式的考试“定期举行”。
这有赖于从秦国开始的由中.央政.府任命和罢免职业文官的尝试——“秦汉帝国”,为几百年后科举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真正的基础。
然而,秦汉创立的“察举”制度,在东汉末被充分放大了其“弊端”。
这就是,在“察举”中的考试只是摆设,而举荐成为决定性因素。
“举荐”权,掌握在皇族和权贵手中,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权门请托”“贵戚操纵”和“贿赂公行”。
西晋左思《咏史》诗云:“世胄蹶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曰:“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书.刘毅传》亦云:“天下汹汹,但争品位,不闻推让……是

以往,都认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始于隋朝。
其实不然。
的确,隋文帝时,取缔了各级官员自聘属员之制,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每年由吏部予以考核;
州县官三年一调,不得连任;
吏部任官异地选人,不得本地做官。
但是,隋朝的选任官员制度,尚缺乏科举制度的最根本特征。
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有三大特征——第一,“投牒自应”,不问出身、地位和财产如何,自行报名参加,不必官吏推荐。
第二,“定期考试”,形成制度,不必皇帝下达诏令。
第三,“择优录取”,考试严格,作弊严惩,由考场成绩作为录取唯一标准。
隋代的考试,并不具备
唐代,经三百年完善,创立了真正的科举制度。
公元618年唐立,高祖武德四年,即621年,诏令“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眀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
”这是后来“乡试”的起源,且不必官员推荐。
次年,622年,再发诏书,明确了“投牒自应”原则,称广大寒士不少“岩穴幽居、草莱僻陋、被褐怀珠,无因自达”,因此,可“亦听自举”,“洁己登朝,无嫌自进”。
由此,具有颠覆性的科举制度,逐渐建立完善。
唐代科举,在隋代“进士科”基础上,增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
武则天朝,创行殿试,并增设“武举”。
宋代,科举考试进一步完善。
明代,每三年举行“乡试”,中举者称“举人”。
京城每三年举行“举人”会试,中者称“贡士”。
“贡士”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其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称“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分别授翰林院修撰、编修、庶吉士等官职。
清袭明制。
不可否认,科举制度具有重大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消极性。
概括来说,首先,科举强化了“官本位”社会,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因为“自古华山一条路”,也由此垄断了这个时期几乎所有知识分子的全部精力。
其次,科考,以儒家经籍为主,兼顾文史,这给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发展造成很大阻碍。
除儒家学说和与政.治密切相关的文史等,其他一切应用、实用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包括音乐、戏剧、舞蹈、建筑、雕塑等等,迅速由遥遥领先而转入远远落后。
再次,科考制度,促成了古代中国的极端封建专制性。
科举,有力压制了贵族门阀势力,有利于皇.权统一和社会稳定;
同时,几乎所有知识分子都成为了封建皇.权的附庸。
这些人,很多成为了封建制度的忠诚拥护者和创新变革的反对者。
这是极大的时代悲剧。

参考: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是隋文帝杨坚,创建了科举制度。
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对隋朝的印象是,时间短,局势乱,只是南北朝结束混乱,到大唐盛世开始之前的一个过度朝代。
尤其是隋炀帝杨广,昏庸无道,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中,最恶劣最昏庸的皇帝,没有之一。
然而,隋朝其实与秦朝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都是之前的一个朝代分崩离析,分裂成了诸侯乱战的格局,而后一股绝对强大的势力实现了统一,但统一的朝代,到了第二代帝王就开始落寞,于是被另一个真正强大的朝代所接替。
汉朝足够强大,接替了只传接了两代的秦朝;唐朝足够强大,接替了同样只传接了两代的隋朝。
但是,就像秦统一之后,统一度量衡、修长城一样,隋文帝杨坚,平灭宋齐梁陈,统一南北朝之后,同样有做出历史贡献的举措,那就是开创了科举选材制度。
在科举制度之前,国家的人才选拔,都是推举制,地方官员向中央集权推荐人员,例如曹操的世家,一说就是举孝廉,为什么说是举,因为不是综合考量产生的,而是通过别人的引荐推举而产生的,其中的徇私舞弊就更加直接了。
直到隋文帝开创了科举考核制度,才改变了之前,仅凭借人际关系,就可
尤其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为人才选拔,提供了不少真正有才学,有能力的人才。
只不过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也重新出现了严重的徇私舞弊,考核人才的方式变成了死板教条的形式主义。
清朝小说《聊斋志异》,可以说是抨击科举制度最严厉的文学著作之一,建议阅读,但实际,《聊斋志异》中的大部分故事文章的写作方式,其实都是科举八股文的写作方式。
本人目前,正在阅读《聊斋志异》原文言文的版本,并且对其进行现代白话文的翻译,加上自己的读后感,写成读后感文稿、配上音频视频,每天发布在今日
科举最大的意义是找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渠道,来实现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因为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从来就不是能不能干,而是孝不孝顺(往大点放就是忠心),廉不廉洁。
科举之前的之前,分配社会资源就一条路——投胎。
生在皇帝之家,不是当皇帝就是当一个封建领主,比如战国四公子;
再就是天生美丽,会嫁入豪门,美女就不用说了。
秦朝商鞅给出了一个向上流动的办法——杀人。
商鞅的军功爵制有二个主要点;
其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其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简单的讲,分配社会资源的标准只有一个——军功,至于靠血缘上位的贵族们,没有军功不得\"属籍\",即不能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
但这种方法不长久,毕竟是一种“零和”规则。
于是,就出现了第二种分配方法“察举制”,标准较多,重要的标准有一条——孝廉,是孝子又很廉洁,但此种方法也有坏处,即推荐者会以很主观的眼光去推荐,比如有无亲属,师生,同乡等关系,毕竟只有认识你,才有可能推荐。
这种现象会使人抱团,形成一个利益团体,瓜分大量社会资源。
察举制发展到后面就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评选的标准也很简单;
家世与行状。

简单来说,还是靠投胎,不过
然后才是科举制。
科举制就一条标准——读书,就如同我们现代的分数一样,分数并不能全面反映一
强调一下,科举是选拔方式,通过科举并不能证明他是人才,没有通过科举也许只是证明他不适合科举。
就像我们的高考,考上大学,只是说明他通过选拔,而没通过高考或许只是说明他不适合这种教育模式,换一种教育模式,说不定他也成为大科学家了。
至少从明清开始,科举选拔人才的意义就变味了,变成了只要通过科举就有分配社会资源的资格。
然后死磕科举模式,问题,划定的书籍。
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终身耗费其中,除了是一个科举高手外,什么也不会,这也是为什么明清之际,考上进士的官员,到地方任职,他们会请大师的师爷,因为师爷们懂怎么判案,怎么收税。
明清二代的律法,这些师爷是专业人士,而县官什么都不懂。

参考:
任何事物都是应时就势而生的,科举制度亦然。
黄帝尧舜世代要的是做事能臣,鲧治河无功,杀而用其子;
封建王朝时期要的是治世能臣,要有思想,知时势,鉴古知来,孔明刘基即此。
怎样获得这些有思想,知时势,鉴古知来的人才呢?
我国封建时期用的主要思想体系是儒家思想,儒生又是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于是,既考儒学思想,又考文史哲理的科举便应运而生了。

参考:
古代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 何来骗局一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