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第4代机歼-14“雪鸮”与歼-20“威龙”竞争落败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歼14雪鸮战斗机的尺寸太大,而且隐身太差,另外气动设计太过于保守了,可以看作是一个比俄罗斯的苏57还差的飞机,但是歼20却要强很多,比俄罗斯的苏57先进很多,设计也更加前卫,因此选择歼20是正确的。
苏57+鸭翼就=歼14雪鸮。
雪鸮是沈飞在俄罗斯飞机设计风格的基础上,依靠侧卫系战斗机优秀的气动布局加以改进得来的新一代战斗机,我们都知道歼20的尺寸很大,很多军迷已经觉得有些太大了,可是雪鸮比歼20还大,而且要大许多,因此雪鸮是一架很笨重的飞机,他为了加强飞机的机动能力,还增加了一对鸭翼,但是对飞机的隐身形成了破坏。
鸭翼不破坏隐身,前提是不增加操作翼面。
歼20也有鸭翼,但是人家歼20没有尾翼,因此歼20的翼面等于是没有增加的,翼面互相之间采用平行边缘设计后,飞机的隐身是有保障的,但是雪鸮不同,歼14的鸭翼是在飞机的常规布局之前加的,也就是增加了两个可动翼面,这本就破坏了飞机的隐身,再加上体积太大,因此隐身更差了。
歼14雪鸮战斗机的数字化程度也没有歼20高,新技术的运用也不如歼20.歼20有全动垂尾,有侧阵列雷达,有机翼副雷达天线,有EODAS和EOST探测器,雪鸮一概没有,当然也可以后加,但是要对其结构进行较大的改动。
说白了,雪鸮是沈飞在吃透苏霍伊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发的,他和俄罗斯的苏57到有几分相似,去掉鸭翼就是苏57了。
但是雪鸮的性能也不能说很差,他确实是一架五代机,具备完全碾压四代机的实力,但是作为未来的发展而言,新一代战斗机必须是新的平台和新的设计理念,而不是老的思想的修修补补,那样是没有未来发展潜力的,所以歼20能够战胜歼14.
参考:
过度迷信俄罗斯苏27设计是歼14雪鸮战机落败的根源!沈飞在中国空军现代化的路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苏系列战机国产化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然而正是因为沈飞吃透了苏27的技术,导致沈飞在设计下一代隐身战机的时候,在飞机的设计理念上受困于苏27的范畴。
雪鸮竞争失败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如果我国沿用歼14雪鸮的设计,那么我们现在的隐身战机很可能像俄罗斯的苏57那样,虽不至于做出一架拍扁的苏27,但是却会在隐身设计上大打折扣。
歼14雪鸮战机三翼面设计是其落败的重要原因,那么三翼面设计相比歼20的鸭翼布局有哪些落后的地方?
什么是飞机的三翼面设计?
看上去和鸭翼相同,为何不如鸭翼设计更先进?
歼14在和歼20的竞争中拿出的气动外形是三翼面设计,而歼20是鸭翼布局。
这两款布局看上去前面都有一对鸭翼,那么有什么不同呢?
三翼面设计的鸭翼和主翼平行,而鸭翼布局的前段鸭翼和主翼不在同一高度上。
三翼面设计的前段鸭翼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机动性,而鸭翼的主要作用是提升机体升力,同时辅助提升战机的机动性。
三翼面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机动性,而且是过失速状态下,也就是亚音速飞行时候的机动性。
而鸭翼设计却侧重于提升战机的升力,在超音速状态下的机动性提升则要好于三翼面设计。
也就是说,在超机动性上,三翼面设计要弱于鸭翼设计。
在对飞机的超机动性能提升方面,鸭翼布局胜出。
在隐身性能上,其实两者在主翼前段设置一对小的鸭翼,都会影响飞机的隐身性能。
不过三翼面设计对战机机动性的影响要远大于鸭翼布局。
对于机头隐身,其实两者是差不多的,只是别的方向的探测方面,因为鸭翼布局中鸭翼和主翼有一定的角度并且不在同一平面上,相比三翼面设计,对侧视隐身的效果更好。
三翼面设计相对于鸭翼布局气动外形的缺点不仅仅是
同时三翼面设计飞行操控更加困难,看似都在主翼前段增加了一堆鸭翼,但是这对鸭翼一旦和主翼位于同一平面,那么其飞行操控性的难度将会直线上升。
这对于飞机的航电系统就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
要知道,在歼14和歼20竞标国家下一代隐身项目的时候,是15年前的2006年,那时候我国的歼10才刚刚定型交付部队3年而已,航电系统的高要求还不足以完全满足三翼面的设计。
歼20之所以胜出,还是设计创新没有固步自封的原因歼20由成飞设计,其在和沈飞的竞标胜出主要还是其设计的创新。
上面我们提到过三翼面是受到了苏系列战机的影响。
而歼20为何没有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呢?
F22试飞同一年,成飞就开始立项研制歼20。
依照当时我国的条件,歼10都没有成功呢,做歼20?
但是人家就是敢干,你有什么办法?
这就是成飞的魄力。
其实在新的空军下一代战机竞标中,成飞不仅仅是大胆创新那么简单,说到底还是下的精力多,付出的也更多。
所以成飞看上去闲庭信步就做出来了歼20,实际上背后的付出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而雪鸮则更像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产品,无法通过空军竞标也在情理之中了。
限制歼14雪鸮顺利通过竞标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发动机在国家竞标下一代隐身战机的时候,我国其实没有一台可用于下一代隐身战机的国产大推力涡扇发动机。
而沈飞歼14的气动外形差也就罢了,关键是大。
我们现在看起来歼20已经够大的了,而歼14的设计机身比歼20更大。
更大的机体就意味着更大的起飞重量,就需要配备更大推力的航空发动机。
当时我国可以获得的最好的航空发动机是俄罗斯的AL31,这是一款装备在苏27上的发动机。
装在歼20上试飞还可以,真的用这种发动机大规模量产歼20很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其无法助力我国下一代战机战力的完全发挥。
而雪鸮歼14战机设计的时候,其尺寸和起飞重量都比歼20大,空军主要考虑到空重的问题,将歼14排除掉了。
因为我国当时的涡扇发动机还不足以让歼14顺利的定型。
当时的状况是涡扇10发动机刚刚定型,就在定型的前一年,涡扇10在地面试车的时候还出现了尾喷口喷叶片的事情。
而新的涡扇15在2006年不过才刚刚造出了第一台原型机,到现在涡扇15是不是装备歼20还是大家热议的话题,何况在15年前呢?
动力因素是歼14雪鸮未中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空军肯定愿意选择性能相近,但是起飞重量更轻的飞机。
何况歼20本身在气动设计上已经胜出的前提下了呢?
歼14和歼20的竞争中,雪鸮落败的原因在于设计落后,并不像美国YF22和YF23竞标中因为YF23太先进而落败!上面我们分析了歼14落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无论哪个原因都在诉说着歼14的设计是多么的失败。
绝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歼14太超前而落败。
这跟美国隐身战机竞标中的版本还真的不一样。
我们知道,F22在胜出之前,其竞争对手YF23落败主要是技术太先进。
这种说法是不是雷到大家了?
先进战机无法在竞争中胜出,美国人是不是傻?
这就要说到战机的设计采用先进技术的比例了,一种战机的先进程度,意味着其所使用的先进技术的比例。
F22之所以胜出,是因为其使用的先进技术比例适中,而YF23恰恰因为先进技术太多,美国空军考虑到未来战机的稳定性,拒绝了过度堆砌先进技术的方案。
这里想说一段关于歼14设计的自我看法。
我们知道,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在设计下一代隐身战机的时候。
首先会参考美国的F22,因为F22是中俄下一代战机的假想敌。
当时俄罗斯专家依靠计算得出的结论是F22的前机头雷达反射截面积是0.1平方米,大概和美国隐身轰炸机B2相当。
当时沈飞和俄罗斯方面,对下一代战机的研制是有过技术合作探讨的。
而当时沈飞又比较信服俄罗斯。
其实这误导了歼14的设计,导致歼14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注重隐身性能的设计。
而后来的数据显示,F22的前机头雷达反射截面积仅仅只有0.01平方米,比俄罗斯专家的预估隐身性能高了整整一个数量级。
沈飞在和俄罗斯的合作中,受益匪浅,极容易受到俄罗斯的影响。
俄罗斯本身的战机做工就比较粗糙。
所以大家看到俄罗斯新一代隐身战机苏57的隐身性能并不出色。
机头雷达反射截面积甚至达到了0.5平方米的超大截面,这本质上已经不是一架隐身战机了。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沈飞还是成飞。
做出了歼20都是对中国空军战力的巨大提升。
我们不应该因为一架飞机的失败而贬低一家对我国空军现代化做出卓越贡献的企业。
沈飞承载着民族的希望,虽然一度差点让歼10下马,不过沈飞所生产的歼11,歼15和歼16毫无疑问是我国空军的主力重型战机。
其歼14雪鸮在和歼20的竞争中落败,说明的是我国自主研发力量的快速成长。
学生超过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本身就是值得大家骄傲的事
参考:
各方面原因都有,究其原因,可以说是沈飞太听话了,唯军方马首是瞻,哪知道后来军方要求改了,重新设计又来不及只能让雪鸮硬着头皮上,而成飞则是自己探索,最后和军方的要求殊途同归。
所以成飞击败沈飞,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讲,可以说是理所应当。
(歼-11D的下马也与之相似)所以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竞争落败”一说,2006年的时候当歼-20的方案初步成熟之后,大家都知道军方肯定选歼-20。
上面这段话听不明白的话就往下看吧。
1990-2000,2000-2012,2012-2019,这3个时间段之间,中国空军的作战思路,未来发展方向经历了非常大的转变。
中国关于五代机的早期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时美国的ATF计划已经是路人皆知。
沈飞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了五代机的概念摸索。
90年代海湾战争把解放军吓尿了,差距大的不是一点半点。
1991年年初,美国的YF-22也完成了试飞,在试飞中,YF-22展现出了惊人的性能,无论是加速,盘旋,还是巡航速度,各方面都远超当时服役的F-15与Su-27。
更重要的是,YF-22的过失速机动性能也非常惊人。
基于当时的技术背景,军方对国产五代机提出了
2, 与YF-22相当的超音速与亚音速气动特性,说白了就是升阻力特性不能比YF-22差。
3, 与YF-22相似的雷达反射面积。
还有一堆航电武器系统可维护性之类的要求这里就不提了。
基于第一点,雪鸮选择了三翼面布局,并且在风洞试验中这个构型基本是能满足要求的。
也就是说,2006年时成熟的雪鸮设计方案已经能满足90年代中期军方对五代机提出的要求。
但是能不能满足2000年中期时候军方的要求,就不好说了。
2003-2006年间,歼-10进入部队序列小批量服役,同时沈飞加班加点生产国产的歼-11,中国空军算是有了一点战斗力了。
五代机项目的优先级也逐步提高。
同时期在航空发动机领域,WS-10和WS-15两个项目也在使劲干,不过情况一点都不好。
WS-10的可靠性极差,当时装备WS-10的国产歼-11因为发动机故障的问题连基本的战备值班都做不到,大批大批地在机场趴窝。
从保险的角度讲,中国的五代机要在2020年前服役,而同时期能够用上的发动机可能只有AL-31,就算能用上WS-10B,后者的性能也与AL-31相当。
在这种情况下,沈飞的雪鸮就非常尴尬了。
面对最大的潜在对手F-22,雪鸮的飞行包线的特征与F-22相似,而在气动性能不比对手好的情况下,发动机比别人差不少,最终飞机的整体性能在各个方面都会低于F-22。
而同时期成飞的歼-20就不一样了。
回到20世纪90年代,我们看下歼-20的发展。
在当时,鸭翼布局在欧洲航空界已经有了一些不错的产品。
后来欧洲的鸭翼三杰,JAS-39,台风,阵风都在20世纪80年代首飞,其中台风的气动布局特别新颖,采用了鸭翼+边条翼+大三角翼的布局,比后来的歼-20少一个升力体。
当时恰逢20世纪末的最后一轮航空大发展,国内航空界的总体构思是,沈飞兜底,成飞创新,由于有老大哥沈飞兜底,成飞便开始了对五代机的自由探索。
结合当时的国内外最新技术进展, 提出了“鸭翼+边条翼+升力体”的基本思想。
歼-20在原始设计阶段几乎是完全放弃了依靠飞机自身的气动满足“过失速机动”的要求,当时的想法基本就是:有矢量就上,没矢量就算了,先把过失速放一放。
2000年初的时候,当时中国空军的假想敌,自然是美国空军。
同时期国内的四代机产量正在提升,可以确定的是歼-6,7,8这几个三代机不用当主力了,歼-10和歼-11在当时被确定是2030年前中国空军的中坚力量。
军方对五代机提出了新的思维:四代机制空,五代机用来打敌人的预警机和加油机。
根据新的作战需求,国产五代机需要极为出色的超音速飞行性能与更出色的隐身特性。
飞机制空能力的要求被降低,取而代之的是“预警机杀手”这样的定位。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要求,沈飞与成飞都不得不对现有的方案进行修改,然而问题在于:成飞的方案修改难度更低,工作量更小。
鸭翼布局的超音速飞行性能本来就更加出色,基本就是调整飞机的展弦比,翼载荷。
而沈飞的雪鸮,这玩意要改起来,大概会改的妈都不认识。
除此之外,歼-20还有很多优势,相比雪鸮的三翼面,歼-20的这个设计方案空重更轻,对发动机的要求小一些,巡航速度更高,作战半径更大。
这个我不是黑,沈飞的雪鸮,这玩意在气动布局的先进性上,还不如俄罗斯的Su-57。
在这个时候,沈飞已经基本算是认输了,雪鸮这个方案放在90年代军方看得上,但是到2006年的时候,军方不要。
于是成飞理所应当的拿下了国产五代机的项目。

参考:
歼-14是落败的应该是多种因素。
美国当年研发第4代隐身战机,也拿出两款战机来竞标,最后F22获胜。
当年YF22并不是不优秀,而是太优秀了,很多技术指标攻克不了,无法量产或者量产成本太高被军方淘汰。
一辆战斗机优不优秀,是取决于能不能制造出来和能否量产,寿命、维护保养各方面的因素。
我们从古流传下来一句话,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只有选好一个目标,一心一意全力以赴才能造更优秀的战机。
无论是歼14或是歼20,如果有的选择,我们当然两个都要,但是最适合的才符合我们现阶段需求。
我们现阶段要从无到有,从有到量,再从量到质。
纵观我们的发展是有这个规律。
虽然我们现在放弃了歼14,但是我们从研发中还是有收益的,通过技术的积累,我们可以从歼14基础上研发出更好的战机。

参考:
在2009年左右的时候网上有一架新型战机的全尺寸模型出现,虽然不知道该机是什么型号?
但是从其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和腹部DSI进气道以及内置隐身弹仓来看,其应该是一架注重机动性的隐身战机。
虽然后来这件事不了了知了,大家对于该机后来的何去何从也都没了兴趣。
有人说上面这架未知型号的隐身战机是沈飞研制的,也就是后来被我们大家称之为歼14雪鸮的新型战机,其最早就是用于和现在已经装备服役的歼20竞争空军的下一代隐身战机项目的。
其实这也符合战机发展思路,比如早前美国的重型隐身战机项目招标的时候就有诺格的YF-23和洛马的YF22同台竞标、中型隐身战机项目招标的时候也有波音的X-32和洛马的X-35战机同台竞标。
而这么做的目的都是为了研制出一款更符合空军对于下一代隐身战机的诉求。
那这架未知型号的歼14隐身战机为什么会败给已经批量装备服役的歼20了呢?
其实雪鸮战机之所以败给成飞的歼20是有众多原因的,随着竞标结束后,关于歼14的各种消息也是满天飞,大家对于其竞标失败也有了了解。
我们知道沈飞有一个外国名字叫“沈霍伊”,就是因为其研制的很多新型战机都有前苏联苏霍伊的基因存在,所以其设计思想基本就是照搬了苏系战机的设计思想,比如这架雪鸮战机从其采用的三翼面+边条翼的气动设计来说在当时算是一种接近理论上得完美设计,再加上前置鸭翼和后置平尾的同时动作更能在照顾高升力体的涡力和机体配平上寻求平衡点,同时缩小的垂尾和鸭翼面积也有利于隐身和降低整机重量。
但是从其整体气动布局来看,仍然有苏37的影子在内。
而且其大胆采用的双三角翼设计虽然能够提供更好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但是其超音速状态下的升阻比仍然不如歼20,也可以说是采用的比较另类的主翼拖了后腿。
其次就是从其采用的三翼面气动布局就可以看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超机动性,着和四代隐身战机的4S标准既有重合也有偏差,毕竟四代隐身战机最核心的还是隐身能力,而雪鸮战机为了提高超机动性采用的复杂气动布局既导致操纵变得越来越复杂也导致整机尺寸过大。
战机尺寸过大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好事,特别是对于注重超机动性的隐身战机而言更是兵家之大忌,首先机体尺寸过大会导致整机的气动阻力过大,继而影响其高速飞行能力和稳定性,其次机体尺寸过大就需要推力更大的发动机来弥补一些气动布局上的损失,但是显然这不可能,毕竟一直以来缺乏合适的大推也是事实。
再一个就是三翼面的气动布局注定气动阻力要比单纯的鸭式气动布局更大一些,而且其雷达反射面积肯定也要更大一些。
为了降低三翼面所带来得气动阻力增大的问题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拉长机体长度,但是机体长度过长并不是什么好事,美国的F22隐身战机在后续的试验机型中其机体长度也相对应的缩短了一些,除了照顾隐身和机动性等方面外,也能降低整机的重量和造价成本。
而且雪鸮为了降低气动阻力也采用的小机头设计虽然能够降低机头处的气动阻力但是为缩小了机头处的内部空间,从而限制了大尺寸、高性能的机载相控阵雷达的使用,而这些都是雪鸮战机在设计上的槽点。
总结一下就是,雪鸮战机的失败最核心的还是沈飞对于四代战机的标准认识不足,设计思想还是停留在早期的三代机注重机动性方面,对于四代隐身战机最核心的隐身能力的觉悟不够,同时在整机的气动布局上的失败也都是其竞标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参考:
航空制造业大国在进行战斗机研发的时候会同时由不同的公司推出多种方案,进行竞争后择优定型生产,但具备这种条件的国家属实不多,比如印度的LCA战斗机,印度就一家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还具备点制造战斗机的能力,根本没择优选而取的条件。
作为顶尖的航空制造国,我国歼20战斗机在研发之初也有一个竞争对手,这个对手就是沈飞的“雪鸮”歼14战斗机。
歼14与歼20之争,最终胜出的是歼20,其中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隐身问题造成的。
四代战斗机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隐身,可以说是无隐身不四代,歼14与歼20相比,后者的隐身能力明显更好。
整体来看,歼14身上还是有众多苏27(歼11)的影子,苏57战斗机被称之为“拍扁的苏27”,歼14同样如此。
歼14为了增强机动能力,同歼20一样装了一对鸭翼,本身战斗机的鸭翼对隐身能力的影响微乎其微,但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不增加其他翼面的基础下,而歼14战斗机鸭翼、水平尾翼和双垂尾一样不缺,歼20战斗机虽然也有鸭翼,但歼20没有水平尾翼,歼14这种设计不仅看起来非常复杂,对隐身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另一个是进气道,歼20的两侧进气道入口进行了大幅优化,入口处面积更小,而歼14的进气道则设置在了机腹下,无论是进气道的位置还是形状大小,与苏27战斗机都非常相似,这种设计的隐身效果自然不如歼20,从这个角度看,歼14的隐身设计与苏57非常相似,苏57同样是水平尾翼和垂尾都有,大大的进气道也是在机腹下,唯一的不同之处是苏57用可动边条翼代替了鸭翼。
还有一个原因是歼14的机体太大了!歼20的机身长度为20.3米,是几款四代机中最长的,而通过苏27深度改进而来的歼14机身长度甚至超过了歼20!战斗机的主要作战任务还是制空,如果机体太过庞大自然会影响到机动能力和制空能力,况且又没有动力强劲的发动机实现“砖头也能飞上天”,因此歼14相对庞大的机身也不讨喜。
除了
歼14的优势是基于苏27(歼11)改进而来,整体比较成熟,便于快速实现量产,而歼20则比较超前,对成飞来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参考:
当年沈飞自主研发的歼-14“雪鸮(xiao)”,与成飞自主研发的歼-20威龙一起同台竞争,谁能成为中国空军未来第五代隐身战斗机的科研项目,但是最终沈飞自主研发的歼-14“雪鸮(xiao)以落败而告终。

它的嘴的基部长满了毛一样的须状羽,几乎把嘴全部遮住了,有一点把最厉害的武器隐身的意思和歼14隐身战斗机正好相符。
雪鸮的眼睛虹膜呈金黄色,嘴是铅灰色或角褐色,利爪是基灰色,末端黑色。
雪鸮这种猛禽的羽色非常美丽,通体为雪白色,便于隐藏,突然袭击猎物。
同时也有一些身上布满暗色的横斑的雪鸮(xiao)。
雪鸮(xiao)从本文章第一张对比
再有就是带鸭翼的三翼面机体布局,机动性也不会差的,大迎角起降性能我感觉比苏27要好。
但是,作为一个军事迷,大可观天下感觉雪鸮要是作为西方国家的标准三代机,它这样的气动布局绝对算得上是先进,但问题是我们中国要的是对标美国F22的隐身四代机。
大家都知道,当前国际社会上公认的四代机标准就是“4S”——隐身超机动性、超音速巡航、防区外打击、内置弹舱。
沈飞研发的这个雪鸮修长的机体加上双三角翼的设计在加上两台AL31或者国产“太行”航空发动机,我觉得超音速巡航应该是没问题,至少勉强可以达到吧。
在超机动性方面这个借助全部会动的鸭翼以及三翼面布局应该也是基本没问题的。
据我从网络上了解到,当时沈飞就“雪鸮”战斗机项目曾验证过多种气动外形方案,其中包括常规布局、三翼面、边条翼以及主翼带折弯设计等都曾考虑过。
最后经过内部层层论证,沈飞高层还是决定应该是确定主推三面翼布局的“雪鸮”方案与成飞主推的采用鸭式布局的歼20威龙隐身战斗机进行同台竞争。
竞争过程中,因为歼14雪鸮战斗机的尺寸实在太大,导致隐身性能太差,另外有人就说沈飞在气动设计和机体布局方面太过于老旧保守了,歼14雪鸮可以看作是一个中国版的俄罗斯研发的苏57,但是歼20威龙在隐身方面要比歼14雪鸮强很多,同时也比俄罗斯人搞的苏57先进很多,设计上也更加前卫,因此中国空军选择歼20威龙隐身战斗机是正确的。
那沈飞歼14雪鸮战斗机落选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难道只是隐身性能不好吗,别说也许主要问题就出在这个三翼面气动布局上。
从上面两张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歼14雪鸮就是沈飞在俄罗斯飞机设计风格的基础之上,通过依靠苏27等侧卫系战斗机优秀的气动布局加以改进而得来的新一代战斗机。
我们大家也都知道歼20威龙战斗机的尺寸也很大,甚至有很多军迷已经觉得有些太大了。
可是当时的歼14雪鸮战斗机的尺寸比歼20威龙战斗机还大,而且要大许多,这样看来,歼14雪鸮就是一架很笨重的战斗机了,没办法,为了加强雪鸮的空中机动能力,还特意增加了一对鸭翼,但是这样做,对雪鸮的隐身性能形成了破坏,反隐身雷达容易发现。
国内有不少人认为飞机的三翼面气动布局对航电控制水平要求太高,并且容易对飞机推重比和阻力带来负面影响。
在当时无论是航电水平还是发动机研发能力,对我们来说,都是技术短板,即使到了现在,我们国家的航空发动机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中国航空的发展壮大。
再有就是三翼面布局对设计要求很高,需要非常细致的设计才能尽可能减少这种布局的局限性,这无形中增加了研制风险,也有可能影响到沈飞的研制进度。
从这一点来看,对时间上要求非常严格的中国空军来说是不能冒的险,因为周边国家大量F22服役,空中压力可想而知。
其实鸭翼这种飞机设计并不破坏隐身性能,前提就是不能增加操作翼面。
人家歼20威龙隐身战斗机也有鸭翼啊,但是歼20威龙却没有尾翼,因此来说歼20威龙战斗机的翼面等于是没有增加的,翼面互相之间采用平行边缘设计后,飞机的隐身性能是有保障的。
但是沈飞的歼14雪鸮就不同了,因为雪鸮的鸭翼是在飞机的常规布局之前加的,也就是说增加了两个可动翼面,这样就破坏了飞机的隐身性,再加上它的体积实在太大,因此隐身性能就更差了,中国空军这时候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
还有就是歼14雪鸮战斗机的数字化程度也没有歼20威龙战斗机高,在许多高新技术的运用上也不如歼20威龙战斗机。
就比如说歼20威龙隐身战斗机有全动垂尾,有侧阵列雷达,有机翼副雷达天线,还有EODAS和EOST探测器,可是这些歼14雪鸮战斗机一概没有,虽然它也可以后续加上,但是如果这样做,就要对其结构进行较大的改动,得不偿失了。
大可观天下说得在直白一点,歼14雪鸮战斗机就是沈飞在吃透苏霍伊战斗机的基础之上研发的,它的造型和俄罗斯的苏57到有几分相似,可以说去掉鸭翼就是苏57了,这属于高仿产品。
但是从总体而言,歼14雪鸮战斗机的性能也不能说很差,但是作为未来的发展而言,新一代的战斗机必须是新的平台和新的设计理念,而不是老的设计思想进行的修修补补,那样做是没有未来发展潜力的,所以在中国空军的竞标中成飞的歼20威龙隐身战斗机就战胜了沈飞的歼14雪鸮战斗机,赢得了合同和市场。
相比沈飞歼14“雪鸮”项目的不确定性,成飞的歼20威龙战斗机进展却相当顺利,歼20威龙战斗机独创性的全动尾翼+垂尾+鸭翼+DSI的气动布局方式,使得这款战机具有良好的升力和高速机动性,能够有效弥补中国国产发动机推力不足的缺点。
最关键的是歼20威龙战斗机能够尽快实现部署的这一目标,有力地减轻了中国空军的压力,威龙打败雪鸮也就顺理成章了。
广大吃瓜群众从这种国家项目的竞标中,也可以看出沈飞和成飞在技术实力和创新观念上的差距。
沈飞钻研苏式战机这么多年,收获颇丰,基本上已经吃透了苏27系列的所有相关技术,但这同时也成为了沈飞科研人员的缺点,那就是自主创新意识不强,总是给人一种始终在吃老本的感觉。
在自主创新这方面,成飞的成绩单和飞机设计l理念似乎更加亮眼一些,所以才能够赢得更多的好评与中国空军的青睐。

参考:
歼-14“雪鸮”,一大号拉皮苏-27,要他有何用!歼-14“雪鸮”是2000年左右,中国空军抛出的第四代战斗机竞品战斗机方案之一,和当时歼-20“威龙”战斗机一起参与了竞标,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授予代号“雪鸮”的验证机,或者叫竞标样品机歼-14这个代号,因为歼字头战斗机都是国产现役、服役过的战斗机,歼-14只是网上称为“雪鸮”样品机一样代号罢了,咱们姑且称为歼-14“雪鸮”的验证机。
从现在曝光的歼-14“雪鸮”的验证机外形照片来看,歼-14“雪鸮”从严格意义上看,很难说这是一架五代机,甚至四代半都很难说。
因为歼-14“雪鸮”验证机太大了,本身歼-20“威龙”战斗机就大,机体长度超过了所有现阶段五代机,歼-14“雪鸮”更大,机体更长,从外形上看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拉皮版本的苏-27战斗机,或者说歼-11B拉皮、放大的版本。
从外形上分析来看,歼-14“雪鸮”验证机并没有采用五代机改用的机身弹仓,特别是隐身弹仓,并且对弹仓进行武器优化系数设计,干脆就没有设计武器弹仓,直接沿用了苏-27战斗机设计风格:武器直外挂,外观歼-20“威龙”验证机模型直接采用了内置弹仓,包括基辅弹仓和格斗弹仓,实现了武器不用外露,减小了雷达发现机率,利于五代机战斗机整体隐身。
从这个角度来看,歼-14“雪鸮”就压根没考虑隐身战斗机这一个说法,设计思想还停留在苏-27、歼-11战斗机身上,毫无进展。
而最为关键的量产来看,歼-14“雪鸮”将占用歼-11战斗机的生产线,而但是沈飞没有扩厂的计划,而成飞不同应提出了新厂的建设,目的就是大规模为歼-20战斗机开路,所以成飞想的更远、更多、更好,所以人家能拿到第五代战斗机的订单!从现在来看,幸好当时高瞻远瞩,没有选错!
参考:
本来就不够成熟,着力点还弄成了机动性,而且还是亚音速机动性。
沈飞通过歼8III对三翼面布局有一定的经验积累,雪鸮就是以此为基础,揉合了苏27的一些技术发展而来的。
雪鸮的三组翼面布局比歼20的鸭翼三角翼布局多了一对活动的平尾,可别小看这一对平尾,它带来了超重、超长(达23米)和骤增的阻力,以这种布局,就算是涡扇15也很难让雪鸮实现超音速巡航。
三翼面过于复杂,效率不高歼20的翼面就已经够复杂的了,雪鸮更复杂,活动翼面更多,而且CARET进气道保留了一对附面层隔道,是一大反射源,隐形能力不足。
雪鸮采用了与苏57、F22一样的CARET进气道,要改的话几乎得推倒重来更重要的是雪鸮的东家沈飞没有独立设计、制造、试飞三代机的成功经验,歼8III夭折了,苏27又没吃透,就直接上四代机,这就使雪鹄有不可预测的风险,以研制四代机的巨大投入,我国承受不了这种风险。
雪鸮本身的设计方案也不如歼20成熟,后期需要大量的修改,这意味着费时费力,空军也等不了。
而且,雪鸮就算成功了,顶多也就是苏57的水平。
而歼20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放大的歼10,双发的歼10,而歼10由歼9发展而来,鸭翼三角翼布局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非常成熟完善,可以说底蕴深厚,成功的概率很高。
而且歼20本身的设计还非常优秀,无论是超音速升阻比还是亚音速升阻比都不错,被寄予厚望,它能够脱颖而出也就毫不奇怪了。
我国孱弱的航空发动机水平根本撑不起长出3米的雪鸮雪鸮方案之所以落选,还在于它的设计方向出现了偏差,沈飞同俄罗斯苏57一样,把宝押在了机动性上,而非隐形。
最终雪鸮完美的达到了我国四代机的设计要求却落选了,因为歼20远远超出了这个要求,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参考:
我国目前一共有两款公开露面的五代机,分别是成飞已经正式服役的歼20和沈飞试飞成功的FC31,但鲜为人知的是沈飞当年实际上还有一款胎死腹中的歼14雪鸮(xiao)。
歼14是沈飞当年在竞标五代机时所给出的方案,从整体上来看,它就像一架安装了鸭翼的苏57,但实际性能比饱受诟病的苏57更差。
由于痴迷于俄罗斯的苏27技术而不可自拔,歼14的设计充满了仿制的影子,技术上过于保守,堪称山寨版的苏57,由于很多方面都不如成飞的歼20,最终只能惨淡出局。
歼14最大的缺陷就是隐身能力太差,沈飞采用的是与苏27类似的中央升力气动设计,这种设计虽然有助于提高机动性,但是却造成了机体过于庞大,隐身性大打折扣。
由于搭配的涡扇10发动机推力比不上俄罗斯的117S,为了达到五代机的超机动性能,只好又安装了一副看起来十分多余的鸭翼,而这对鸭翼没有采用翼身融合技术,因此又增加了不少的雷达反射信号,经过了这一番折腾之后,歼14隐身性能彻底宣告失败。
歼14采用中央升力体布局表面上提高了一些机动性能,实际却对飞机整体布局造成了难以挽救的影响,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很难匹配腹部内置弹舱,因此只能通过宽间距发动机、翼下进气、边条翼后掠角机翼来预留出一些多余的空间来安装内置弹舱,但即便这样也完全不能和歼20的近距耦合鸭式布局相媲美。
歼14腹部弹舱体积过小,无法容纳足够数量的武器用于作战,所以采用类似中央升力体布局的苏57至今仍然被人质疑没有腹部内置弹舱。
除了整体设计造成的隐身性能差距之外,歼14和歼20在做工方面也相差甚远。
从歼20目前的量产机来看,其机体表面光滑平整,各种接缝细微一致,铆钉蒙皮也极具工业美感,可以说做工完全能和美国的F35相媲美。
而从沈飞近些年来的主力机型来看,无论是歼11系列还是歼16,其做工和歼10C以及歼20都有差距,即便是歼14能够量产,其整体工艺也不可能比上成飞。
所谓颜值就是战斗力,在这方面,歼14显然又输了。
信息化程度上歼14也完全比不上歼20。
歼20使用了F22都没有的分布式光电孔径探测系统,能够为飞行员提供360°无死角的战场周视能力,可以捕捉到上千千米外的导弹尾焰,歼14没有。
歼20机头直径很大,可以安装主相控阵雷达加侧扫雷达的组合,歼14也做不到。
歼20还拥有先进的头盔显示系统,直接可以抛弃传统的平面显示器来进行作战,歼14还是没有。
在隐身性能相差巨大,信息化水平又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歼20战胜歼14也就成为了必然!
参考:
歼14雪鸮战斗机为什么会失败?
因为隐身能力不强,这一点在俄罗斯的苏57场可以看出来。
俄罗斯的苏57,被人们戏称为苏27的拍扁版,中国沈飞的歼14雪鸮战斗机就是拍扁的苏37。
苏37是典型的三翼面战斗机,当时只生产了一架,被俄罗斯拿到个头去展览,希望得到客户的青睐。
中国就是当年的大客户之一,但中国买俄罗斯武器和原则,就是俄罗斯自己不批量装备中国不买,苏37就是老苏35的推力矢量版。
印度却十分感兴趣,于是买了一大批苏30MKI,因为印度特别喜欢双座型的,又喜欢苏37,于是印度如愿以偿。
沈飞一看,苏37是个好飞机,机动性很好,强过了原版的苏27,然后把外形修改一下,修正改良一下苏37表面的雷达漫反射,基本上能得到要求,和当时的T50,现在的苏57应该有很大关系。
因为俄罗斯的中央升立体在苏27的系列中太优秀了,机动性无出其右,更何况前面又增加了小鸭翼。
但中央升力体有一个天生的毛病,就是发动机中央升力体,只能悬着,极大破坏了战斗机的隐身性,两种战斗机优秀如出一辙,缺点也是一样的。
这也是为什么沈飞的工程师,对于拍扁的苏式战斗机念念不忘的原因,因为里面有他们的心血。
歼20没有出现之前,歼14雪鸮战斗机还是很好的,涡扇15发动机没有出现之前,可以进口俄罗斯的117发动机。
歼20来了,歼14只能甘拜下风。
苏57在歼20和F22之前,只要出了俄罗斯的体系去战斗,只能是挨打的,所以俄罗斯很不情愿的买了一点苏57,说是76架,一年算下来只有几架,完成还不知猴年马月呢。
更可能是个广告,是用来吸引客户的,比如俄罗斯大客户印度。
俄罗斯能对印度拍扁苏27,同样能拍扁苏30MKI,生产双座型的苏57。
歼14没有被中国空军看中,主要就是隐身不行。
在战斗机都向隐身发展的时代,只能成为时代牺牲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