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朝代北方的主要敌人都是谁

中国各朝代北方主要敌人都是谁?
(一)感谢
中国为多民族统一国家,为更好地体现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密切关系,确有必要谈谈古代中国各朝代与其互存之北方民族或斗或合的关系。
古代之中国,指华夏族、汉族活动及其文化影响所及之地区;
秦汉以后,随着华夏族、汉族统治地区的扩大,在统一时期多指王朝全部疆域而言。
清朝及其以前,中国的北疆大体上东至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至河北、山西北部与河套地区,北至外兴安岭以西,循漠北向西延伸至阿尔泰山一带。
北方这片广袤地域,在中国各历史时期分别生活着众多民族,与中原王朝互存、争斗、交流、融合。
本文自先秦时期起,分别简述各历史时期的中国北方民族。
?先秦时期——戎、狄、胡西周时代活跃于北疆的游牧或半游牧部落集团主要有薰育、猃狁、犬戎;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有狄、胡。
戎为古时华夏人对生活于西方、北方及东方部分少数民族的泛称,春秋时活跃于今中原北部广大地区,分为戎、北戎、山戎。
“狄”始见于春秋初的前662年,在此之前华夏族称北方民族为戎、北戎、山戎;
此后诸戎逐渐被狄、赤狄、白狄与长狄所取代,故常“戎狄”连称;
而戎则专指西戎。
狄又称北狄,《礼记》:“北方曰狄。
”北狄上承鬼方、猃狁,下接胡、匈奴,亦是上古北疆民族的统称。
春秋时期,狄分布在中国北方,大都活动于今河北、山西、河南、陕西之间,以游牧为业。
狄之种姓甚多,故有“众狄”之称。
春秋时,狄分有赤狄、白狄、长狄三大支派。
狄势于春秋时最盛,曾灭邢、卫、温等小诸侯国;
又西侵周、郑;
东侵齐、鲁,为当时华夏族之劲敌。
春秋末,白狄一支鲜虞曾于今河北正定县东北建立中山国。
狄与诸夏不断征战和杂居、通婚,似乎没有固定的根据地,约于战国末大多华化了。
战国时期的北方主要民族是“胡”。
到了战国时代,没有被华夏族同化的北方游牧民族又有了新的名称~胡。
胡有林胡、楼烦、东胡三部,史称“三胡”。
“三胡”从事游牧狩猎,善养马,精骑射。
林胡分布于今山西北部,战国中期被赵武灵王击破,成为匈奴附庸。
后赵国名将李牧大破匈奴,林胡降赵,自此不见于史籍。
楼烦分布于今陕北及内蒙古南部,秦末被匈奴征服,后移居“河南地”(今鄂尔多斯草原),汉武帝时被汉将卫青击破。
东胡活跃于长城东北广大地区,与匈奴同种同源同文化,因其地望在匈奴之东,故名。
战国末年,东胡经常侵入赵、燕境内进行掠夺,后被燕将秦开击破,迁于今西辽河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
秦末强盛。
公元前三世纪末,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人众、畜产大部被掳。
余众分为二部,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乌桓(乌丸),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
这“三胡”活跃于战国时代,频频侵扰,是燕、赵、秦等国的劲敌。
但胡族对中原亦产生过良好影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即为其一。
?秦汉时期——匈奴、鲜卑秦汉时期的北方民族主要是匈奴,汉魏时主要为鲜卑。
匈奴亦称胡,“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匈奴于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兴起于大漠南北,称雄北疆始于冒顿单于,成为北方最强大的部落集团。
匈奴于秦汉之际的冒顿单于时最为强盛,“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先后兼并东胡、月氏、楼烦、白羊、丁零诸邻族,控地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西伯利亚,南达长城,为秦、两汉北方最强大民族与最强劲对手。
汉武帝时数次兴师北征,匈奴屡为汉军所败,其势渐衰。
汉宣帝五凤元年(前57),匈奴内讧,五单于分立。
前52年,匈奴呼韩邪单于附汉。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附汉,入居塞内,进而内迁;
汉末,其部众分为五部,散居各郡县,成为汉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
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分别建立了刘渊的汉(前赵)政权,沮渠蒙逊的北凉政权、赫连勃勃的大夏政权。
北匈奴于汉和帝永元三年(91)被汉军击破,被迫西迁,残留漠北的十余万落(户)加入鲜卑,后逐渐鲜卑化。
东汉中期,北匈奴战败西迁后,此前避居于今内蒙古东部鲜卑山的鲜卑族各部,乘虚渐入匈奴故地,吸收北匈奴余众十余万落,实力益盛。
汉桓帝时鲜卑首领檀石槐在大漠南北建立部落大联盟,分为东、中、西三部。
鲜卑军事联盟频犯汉境,屡屡侵扰幽、并二州及北地、三边、酒泉、辽西等汉地。
汉魏之际,鲜卑一支的首领轲比能兼并鲜卑各部称雄。
三国时,轲比能受魏文帝册封为“附义王”,与魏互市,然亦屡犯魏边。
轲比能拥精骑十余万,据地自云中、五原至辽水。
235年,轲比能遇刺身亡。
其后,东部鲜卑先后兴起了宇文部、慕容部,并趁机南迁,占有乌桓故地。
北部鲜卑拓跋部亦逐渐迁居漠南,占有轲比能故地,与魏晋加强了联系。
十六国时期先后建立了鲜卑拓跋代国与北魏政权。
?两晋南北朝——五胡、柔然、突厥西晋末年,皇室内斗,引发“八王之乱”,中原陷入战火中,导致匈奴、鲜卑、羯、氐、羌的所谓“五胡乱华”,大一统局面遭到破坏。
316年十一月,西晋被匈奴汉(前赵)攻灭亡。
翌年三月,晋宗室琅琊王司马睿于建康(今南京)建立政权,勉强维持东南半壁,史称东晋。
时北方大地五胡竞起,群雄争立,历史进入十六国时期。
420年六月,东晋权臣刘裕取代司马晋建立刘宋政权,与北方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
386年正月,老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称代王,改元登国,重建代国。
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439年九月,北魏灭割据甘肃西部的匈奴北凉,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的十六国时期,真正形成东晋、北魏南北对峙的南北朝。
东晋的北方劲敌是北魏,北魏的北方近邻与劲敌是柔然民族。
柔然是继匈奴、鲜卑之后,活跃于我国北疆的民族。
柔然源于东胡,与鲜卑同源;
公元4世纪中游牧于漠北,附属于北魏的前身鲜卑拓跋氏代国。
398年七月,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后,柔然乘虚进居阴山一带。
402年,柔然首领社仑征服了土拉河、鄂尔浑河流域高车、匈奴余部,统一漠北,自称丘豆伐可汗,建王庭于鄂尔浑河东侧,建立柔然汗国,使柔然迅速由部落联盟进入早期奴隶制阶段,成为当时亚洲东北部的一个强盛的游牧政权。
柔然汗国盛时,其势力遍及大漠南北,疆域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与伊犁河流域,东北至大兴安岭,东南同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北抵贝加尔湖,南临大漠与北魏相邻。
柔然是北魏的北疆大敌,搅闹得北魏难得安宁。
北魏数次兴师大举征讨,重创柔然。
552年与554年,柔然先后两次为所属突厥击破,部分投北周或西迁,大部为突厥所并。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后分别为北齐、北周)后,其来自北方的劲敌为突厥。
突厥广义包括突厥、铁勒诸部落,狭义则专指突厥汗国。
六世纪时,突厥部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南,初臣属柔然,为其锻奴。
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六月,突厥首领土门称雄,大破铁勒(又称敕勒、高车等,匈奴后裔,一说为丁零后裔,又说与突厥同族;
臣属突厥汗国),尽收其众五万余落(一说此事发生于546年)。
翌年,土门大破柔然,自号伊利可汗,树王庭于郁督军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段),建立突厥汗国。
汗国全盛时,疆域东起辽海,西抵西海(今咸海,一说里海),南至阿姆河以南,北过贝加尔湖,控制中西交通及丝绸贸易之路,与中原的北齐、北周相抗衡。
未完待续。
图片皆选自网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