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算不算忠臣

忠正有形,奸邪无状。
要评价一
一、忠奸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即使只说汉朝,也出现过两个争议极大的人物:王莽在摄政孺子婴之前,所作所为堪称是“周公再世”,但随着野心与权力一起膨胀,最终废汉自立。
落了个国贼的名声,来盖棺定论;
曹操在进位魏公之前,虽然外界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但其行为终究没有过分的逾越臣节。
但实力的扩张,也导致原先梦想成为“征西将军曹侯”也变成了魏公、魏王。
白居易有诗曰“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对于这个观点我只能表示一部分赞成,人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天性罢了,哪来的什么真伪呀。
权力的提升、实力的增强,必然带来野心的扩张。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背后自然而然会形成新的利益集团。
作为一派的老大,总不能置自己下属的前程于不顾吧?
没有人的人生目标是奔着成为奸臣去的,只能说受了时势的影响。
所有有忠奸争论的人物,首先都是能臣。
不客气地说,庸人连成为奸臣的资格都没有。
诸葛亮虽有“十锡可受”的话语,但反观他的一生,从促成孙刘联盟、到白帝城托孤、再到五出祁山,无时无刻不再为季汉的事业在奋斗。
如果汉室能够复兴,如果诸葛亮能活到那一天,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毕竟在长期军政一把抓的过程中,诸葛亮定然积累了足够多的威望。
陨大星武侯逝于五丈原。
盖棺定论也应该据此而言,诸葛亮直到这一刻,都无愧于忠臣的名节。
二、忠诚绝非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才是一种正确的相处观念。
像那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只能说是愚忠或是小忠,完全达不到这种千古奇人大忠的境界。
小忠是忠于皇位上坐的那
如果皇位上那
两种态度合一,才是一个忠臣加能臣应有的态度。
不管是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深沉,还是刘禅“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话语,都给了诸葛亮发挥才华最大的舞台,堪称君臣相处的典范。
无论如何,诸葛亮也没理由去冒天下之大不韪吧。
写在最后:古语有言,盖棺定论。

定论的不是人的动机、想法,而是人一生的行为。
从这一点上来看,诸葛亮足够称得上是蜀汉的忠臣了。

参考:
如果诸葛亮不算忠臣,天下就没有忠臣了,毕其一生所学,沤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问后代谁能与之媲美,一生为复汉室曰忠,七擒孟获而不杀曰义,虽大权在握,而毫无僭越之心曰礼,空城计退司马之兵曰智,宁可帐下无兵也不废轮换之制曰信。
似此忠义礼智信俱备,先生完人也。
白帝城托孤,君臣对晤纵使铁石心肠之人也为之坠泪。
可惜天不假年,至使大星陨落于五丈原,正如杜工部诗中所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滿巾。
诸葛亮十大贤相之首也。

参考:
鞠尽瘁死而后已!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忠臣!
参考:
千古一臣诸葛亮,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忠臣。
在诸葛亮的身上集中表现了中华的传统美德:清贫乐道:未出山时在卧龙岗从事耕读,交几个挚友,种几亩田地,不与世间俗事相混。
心系天下: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之事,一靠学习,向书本学、向社会学;
二靠智慧,有聪慧的心、有济时救难的本能。
做人两忧:在人主身边担心百姓疾苦,征战在外则担心人主不能勤勉清明。
谦虚谨慎:凡事周虑,不盲动;
严于律己,不诿过。
治事纯臣:定位准确,只做乐毅、管仲,即使刘备有空前绝后的临终遗言,也不改变初衷。
清廉执政:从一介布衣到权倾朝野的丞相,清清廉廉做事,明明白白做人。
临终前把自己的家产向刘禅作了不隐瞒的报告。
家风淳朴:诸葛家也是山东望族,诸葛亮父亲早逝,随叔父到荆州谋生。
穷而不变弘毅之志,乱而不变坚石之心,富而不忘勤俭朴素之本,从诸葛亮与刘备草庐对中三分天下,到诸葛瞻战死绵竹,可谓父子忠烈!
参考:
和曹操性质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
皇帝都听他的,若有所不从,杀鸡儆猴。
所谓忠诚,必须以皇帝命令为宗旨。
皇帝要他往东,他不能往西。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他利用掌控国家权力期间,杀某臣,暂武将。
怒皇帝。
一些忠臣为国向皇帝提出诸葛亮行动异议,却被诸葛亮当皇帝面杀害。
他有否决皇帝的权力,皇帝从来没有能力否决他的决定。
他上朝要带500武士。
这些都说明,诸葛亮已经是蜀国的实则领导人。
后面,却被搞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北伐战争失败是必然。

参考:

参考:
两袖清风,满门忠烈为主公。
试问千年历史曾有几人能相同?

参考:
古话说:察其言,观其行。
诸葛写出《诫子书》《出师表》这两篇传世名作。
陆游写诗称赞: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看看行为:不负托孤,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武有关羽,文有诸葛。
大耳儿实在厉害。

参考:
不是忠臣早就废掉刘婵了,提这问题没意义
参考:
忠诚但理想没实现,为什么这么说,看供奉庙便知,香火钱不断,反之则不然,历史归历史,现实摆一桌,怎么吃,自己的想法??!
参考:
我的回答是肯定算。
请看诸葛亮的以淡伯明志,以宁静致远。
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诗圣杜甫写的《蜀相》等就可以看出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