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枪械已经基本不用弹鼓了

其实弹鼓还是用的,但主要是用于轻机枪,普通步兵的自动步枪是不会用了。
原因如下:第一,弹鼓的可靠性问题。
弹鼓其实有很多种结构,但都比较复杂。
二战期间,德国人很羡慕苏军波波沙的71发大弹鼓,但用多了又退回自己的弹匣。
为啥?
弹匣结构简单,供弹故障率比较低,而波波沙的弹鼓经常会出现问题。
对于弹鼓的可靠性问题,其实美军也有认识。
美军汤普森机枪在国内也是可以使用弹鼓的,但军用的就不配备弹鼓,也是可靠性有问题。
对于现代化自动武器来说,可靠性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弹鼓被逐步淘汰也是正常的,没什么稀奇。
第二,弹鼓的重量问题。
弹鼓重量偏大,还是以波波沙为例,装上35发可拆卸式弹匣为4.15公斤,装上71发大弹鼓则高达5.3千克,重了1公斤多。
要知道,AK47已经很重了,空枪才不过4公斤。
而M16装弹也就是4公斤。
而波波沙还是冲锋枪,是发射手枪子弹的,如果发射自动步枪弹就会更重。
由于该枪过重,我军在朝鲜战争使用了一批,基本都是用弹匣,没有用弹鼓。
第三,实战意义的问题。
在二战时期,发射手枪弹的冲锋枪普遍存在,这是因为步兵班连发武器很少。
以二战初期德军为例,步兵班只有1挺轻机枪,其他都是单发步枪,只有冲锋枪是连射火力。
这种情况下,冲锋枪数量不能很多,就要尽量提高装弹量,增强火力压制性。
但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步兵班人手一支自动步枪,火力已经很强。
就步兵班战术来说,需要持续进行火力压制的是配备弹箱或者弹鼓的机枪,自动步枪是不需要持续扫射的。
实际上,正规作战中,普通士兵参加一次战斗,未必有机会打光一个弹匣,除非胡乱扫射。
所以,普通步兵的自动步枪采用弹鼓增强火力没什么意义。
其实原因还有很多,就说这么多吧。

参考:
哪需要什么弹鼓啊,弹鼓这东西又大又重的,虽然说现在弹鼓的可靠性问题上是有所解决了,但是奈何其重量太高。
即便是装五十发的弹鼓,重量也是摆在那里的。
更何况你要是装个八十发甚至上百发,很难想象。
现在来说,弹匣还是弹鼓,哪个更方便?
肯定是弹匣,弹鼓的优点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装弹多,除了这个没别的优点了。
但是这点,弹匣也可以弥补,你快点换弹匣不就行了,你硬要一个弹匣换两三分钟,那么被击毙也只能说是有点活该了,你弹匣都换这么慢,换个弹鼓不是更难受么。
而且,弹鼓和弹匣相比,带在身上的,也是弹匣更方便,直接插在背心上的弹匣包里面就可以了,但是弹鼓呢?
你咋办?
当年苏军都是腰上有个袋子放弹鼓的,走路也都不怎么舒服,还是弹匣比较香。
最重要的是:你确定你枪里需要那么多子弹么?
以前有外国老兵在网上说,越是老兵,出任务时带的子弹越少,多数情况下都是靠悍马车上那挺车载机枪疯狂输出。
一般来说,现代战争里,用到步兵出击的时候,大多都是仗打完了,步兵上去收尾了,这会儿你有坦克,你有步战车,天上有直升机,你手头子弹不需要特别多的。
而如果是出其他任务,你都是可以看情况携带弹匣的,毕竟现在背心都是模块化的,一旦子弹没了,都是出现非常严重的情报失误的。
这里面不是弹鼓是否好用的问题,而是你需不需要那么多子弹。
一般来说,除了机枪之外,都是弹匣供弹的。
但是现在时代也变了,比如马润使用重枪管的M27 IAR,当年就是拿来代替M249的,马润高层直接就否决了弹鼓供弹,也要弹匣供弹,替代班机的枪,也是30发的弹匣供弹了。
当年马润要换M249的时候,出于的原因也是M249太重,机动作战不方便,要求换个轻一点的。
别看这轻一点重一点,不是累不累死人的问题,而是真的不方便。
网上会有人说了,你一个当兵的还嫌枪重?
但是事实是,能轻一点肯定是更好的。

参考:
军队装备5.8mm95系列枪械,有20余年历史了,与苏俄5.45mm、北约5.56mm形成了全球三大著名的小口径枪械,三大口径中,中方居其一,可谓有自己的特色。
其中,95式步枪和短突击步枪(卡宾枪)装备30发弹匣,有效射程400米,95式班用机枪,则采用75发弹鼓供弹,有效射程600米,也能使用95式步枪的30发弹匣。
由于95式班用机枪未采用当下流行的弹链供弹,而采用了全球许多军队已经舍弃的弹鼓供弹,显然军方考虑到了班用机枪的便携性,以及步兵班已普遍装备30发弹匣供弹的步枪以后,实际上对于班用机枪的依赖性已经下降了,将95式班用机枪设计成弹鼓供弹也是未尝不可的。
在军队实际使用过程中,95式班用机枪射手,更愿意携带30发步枪弹匣,而不是75发弹鼓,原因是弹鼓不仅重量死沉,而且装填子弹麻烦,故障率也比弹匣高。
此外,95式班用机枪手,在携带两只弹鼓行军,特别是跑步时,显得非常不方便,弹鼓会不停地啪啪啪敲打腰间或是屁股,视两只弹鼓的挂载高低不同程度而言,真的让95式班用机枪手非常难受,这两个玩意挂在身上就是不舒服。
因此,95式班用机枪手,在行军或军演时,携带的是30发弹匣,而不是75发弹鼓,平常弹鼓基本上被枪手舍弃了,当然,75发弹鼓按军方规定,仍然是95式班用机枪的标配。
但是制度是死的,人却是活的,对于95式班用机枪手来说,75发弹鼓使用时,确实不方便,不如30发步枪弹匣,用起来称心如意。
因此,不乏有95式班用机枪射手,平常使用时采用的就是30发步枪弹匣,在军事类刊物、或是网络
一般人很难从外观上区别95式步枪和95式班用机枪,两者75发弹鼓和30发弹匣是通用的,如果将95式步枪换上75发弹鼓,不仔细辨认的话,就以为是95式班用机枪;
同样将95式班用机枪装上30发弹匣,就认为是95式步枪。
95式步枪和95式班用机枪,两者实际上是同一把枪械,只不过95式班用机枪采用的是重枪管,且在枪管前方下端装有可收拢的两脚架。
而95式步枪是不装两脚架的,但是为了提高射击稳定性,是可以装两脚架的,但容易和95式班用机枪混淆,就不再装两脚架了。
军方代表有一年,去澳大利亚参加射击比赛,95式班用机枪被拒绝以机枪的身份参赛,原因澳大利亚等国的军事规范,使用弹链的才算机枪,此后,参与机枪射击比赛时,就用装上两脚架的88式5.8mm通用机枪当班用机枪参赛了。
军方在参与国外步枪比赛中,就使用了枪管加厚,取掉了两脚架的95式班用机枪,装上30发步枪弹参赛,由于95式班用机枪射击稳定性和精度可靠性更好,参赛成绩自然要比原先95式步枪要强,那年的比赛中,我军方代表用95式班用机枪作为95式步枪射击,取得了包揽前三名的好成绩。

参考:
谁说不用了?
现在弹鼓这种大容量的供弹具使用的还是很多的,只不过这些大弹鼓都不是大规模配发的供弹具。
现在的突击步枪主要使用30发弹匣,但是各个公司一般都会开发出一些大容量的供弹具,这种大容量弹鼓属于选配产品。
使用弹鼓供弹,枪械的横向尺寸加大太多了,不容易携带,而且做战术动作也收到影响。
现在的步枪使用的一般是30发弹匣,对于步枪来说,这个弹容量是够用了、,用不着再大了,再大装满子弹的弹匣一个是太长而且太重了。
象新加坡的MAX100和苏联的RPK,包括中国的81、95式轻机枪都是用弹鼓,但是也可以用弹匣,和步兵班里的供弹具保持一致,同样象81 、95步枪也可以使用弹鼓,在一些特殊场合使用。
使用45发弹匣的RPK,可以看到45发弹匣太长了,不如使用弹鼓方便。
使用这种长弹匣才正经是提高了火线的高度,容易暴露目标。
不过,对于班用机枪这种需要有一定火力持续性的武器来说,弹鼓就是比较好的选择了,班用机枪现在一般都是一

参考:
如果你对七十年代的部队有了解的话,对81式班用机枪的弹鼓一定是印象深刻。
因为在越野拉练时,必须扛上弹鼓供弹的81机枪,还要带上2只各有70多发子弹的弹鼓,步行就很吃力,要是急行军就更艰难,咬牙也要坚持,有苦难言。
如果把供弹的方式来个论资排辈,弹匣供弹是一代,弹鼓供弹是二代,弹链供弹是第三代。
弹鼓是弹匣的替代品,由于容弹量要比弹匣高得多,因此可以相对保持火力的持久。
因此很多国家军队的班用机枪,就放弃了弹匣供弹,采用了弹鼓供弹方式。
不过凡事都是各有利弊的,弹鼓也是如此。
弹鼓容弹量高不假,但是体积也大,重量也相对大,超过了弹匣。
而且它的形状是圆形的,存在携带不便的问题。
比说说81式班用机枪的弹鼓,为了携带,就必须要使用专用的弹鼓袋,如果部队要进行5公里越野,还要好好固定,不然的话,掉下去砸到了脚面,真够疼一阵子了。
总之,弹鼓会影响枪械的灵活性,枪手的机动性,弹鼓确实机动不便,其实用性反倒不如弹匣。
对于长途奔袭作战,弹鼓供弹并不是首选。
众所周知,在朝鲜战场上,在我军步兵中最受
即使是机枪,弹鼓供弹也有很多弊端,因为弹鼓内部结构比较复杂,要求工艺很高,行军时也容易对它的性能产生损坏,当使用它时很容易出现故障,对提供火力支持的班用机枪来说,中途抛锚是很要命的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班组的火力输出。
枪械专家们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弹鼓供弹的方式,于是一种既可以保持充足弹容量,有比较便捷,还不容易出故障的供弹方式出现了,那就弹链供弹。
现代各国军队代表性的班用机枪,供弹方式都是弹链供弹。
譬如著名的M-249班用机枪,使用的弹链可以高达100到200发,子弹放在了长方形的弹箱里,携带方便了许多。
这样既能像弹鼓保持火力的持续性,而且可靠性也大幅度提高。
所以说,原先的弹鼓供弹,二战之后都停止了使用,除了携带不便,娇气容易出故障外,弹鼓拆卸也不方便,不带上三脚架不能使用,慢慢的就没有了用武之地,遭到淘汰是难免的了。
可是弹鼓在枪械上也并没有绝迹,有的枪械依旧采用弹鼓供弹不过已经做了很大改进。
2003年,美国佐治亚州的BETA公司推出了100发C-Mag(全称译:世纪弹鼓)双室型弹鼓,这种弹鼓g是一种左右对称排列的双室型弹鼓,材料全部是塑料,两个弹室中间可以相通,用弹匣适配器进行连接,可以容纳100发子弹。
这种世纪弹鼓不但能供冲锋枪、步枪、轻机枪使用,连狙击步枪、手枪都能使用。
塑料材料让它的重量大大减轻,携带非常方便,只要把它放在挎包里就OK了。
受到启发,美国的另一家公司以C-Mag弹鼓为原型推出了150发容量的CL-Mag弹鼓。
还有一种弹鼓,叫蜗牛弹鼓,它是弹鼓供弹的领军者,能容纳90发5.56毫米枪弹。
但它的形状已经由圆形变为弯曲的蜗牛形,携带更加方便,更受士兵
我国北方公司的出口的新型武器——LG5自动榴弹发射器,也是弹鼓供弹。
该武器发射的是40毫米枪榴弹,LG-5在重型状态下重25千克,配备三脚架。
该武器主要来对付顽固坚硬目标的,发射的是狙击破甲杀伤弹,还能发射高速榴弹。
LG-5在800米范围内无论是轻型状态还是重型状态,均可精确打击敌方工事射击孔或建筑物门窗及轻型装甲目标;
2200米内,可杀伤暴漏和隐蔽的敌方有生目标。
轻型状态下重13千克,配备4发弹鼓。
重型状态下,使用的是15发弹鼓。
由此可见,只要设计合理、与时俱进,弹鼓供弹方式是不会过时的。
特殊情况下,弹鼓还是有它的用武之地的。

参考:
弹鼓这种东西虽然看起来能装很多的子弹,但实际上弊端还是蛮大的。
首先就是体积实在是太大了,一个大大的圆盘追在那里,不仅增加了枪支的整体重量,而且由于弹鼓的外形多为圆盘,所以很不好握持,加大了射手开枪设计时的瞄准难度。
其次就是不方便携带,现在战争都讲究边界,基本上就在战术背心上插几个弹匣就够了,可是弹鼓那么大的一个圆盘,实在是很难携带第二个。
二战时大量使用弹鼓其实是因为特殊的战争时期,由于当时士兵牺牲速度太快,所以根本就不需要考虑带什么备用弹匣,可只带一个弹匣备弹数又不够,所以才设计成了大弹鼓。
你要是能打完这一梭子,那你就算完成任务了。
如果打完了你还活着,那就去死尸身上捡,别人肯定有没打完的,毕竟一个弹鼓里能装好几十发子弹。
最后就是科技的进步,当时之所以使用单鼓,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弹匣本身不够轻量化,笨重的金属弹匣如果多带几个,无异于增加额外的负重,倒不如只带一二个弹鼓,毕竟两个单鼓的备弹数就等同于五个弹匣了。
可现在的弹匣基本上都是工程塑料做的,非常的轻便而且还可以丢弃,这样一比较弹鼓实在是没什么竞争力了。
令单鼓彻底退出军队的一个问题就是弹链的进步,现在军队中所使用的弹链可以说是非常便捷,基本上在使用弹链供弹的机枪手,根本就不担心弹链会中途出故障,例如突然脱落或是断开等。
一般来个弹药箱里面放着慢慢的机枪弹链,妥妥完爆弹鼓。

参考:
到今天不论是机枪,步枪还是冲锋枪上,几乎都已见不到弹鼓的身影了。
原因很简单,弹鼓的超大容量对于对步枪冲锋枪来说完全没有必要,30发的弹匣已经足够用了,用弹鼓反而笨重影响反应速度。
那么对灵活性要求不是很高的机枪为啥也不用弹鼓呢?
弹鼓的缺点重复装填费劲第一个是使用弹鼓重复装填起来太费劲了,因为弹鼓内部是一个整体的弹簧,装的子弹越多,压缩程度越高,到后面阻力非常大,甚至需要专用的工具。
国外一名枪械up主就直接了当地称波波沙的71发弹鼓装弹是一种“煎熬”(Struggle)。
波波沙采用71发弹鼓,装填起来比较费劲排障困难还有一个缺点更加致命,那就是一旦发生卡壳,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来排出故障。
前面提到了,弹鼓是靠一个整体的弹簧来提供推弹力,相当于所有子弹的是绑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
弹鼓内有任何一处卡住,就需要拆开整个弹鼓,并且把子弹一颗颗取出来排障。
火力持续性不足一般来说,冲锋枪和轻机枪的容弹量极限也就是70多发,比如波波沙是71发,95式班机75发。
听起来比还是蛮多的,因为比弹匣足足多了一倍,可实际上这是一个不上不下的容弹量,非常地尴尬。
因为步枪用不着这么高的容弹量,机枪这个容弹量又保证不了火力持续性,在火力压制上是要吃亏的。
比如美国的M249班用机枪,使用的是200发弹链,火力持续性是95式班机的2.7倍!95式班机弹鼓只有75发容弹量,火力持续性上已经落后了M249机枪使用弹链,弹链用弹箱容纳弹链的优势而且每颗子弹都有一个独立的金属容弹器,如果发生卡壳或者其他故障,只要排查具体的那个容弹器进行排障就可以了,这就大大节约了排障时间。
而且在容弹量上弹链也远远超过弹鼓。
现在的轻机枪和通用机枪通常采用弹链供弹,弹链装在一个弹箱中像兰博这样的狠人,连弹箱都省了,直接把弹链披挂在身上
参考:
为啥不用弹鼓?
先说弹鼓有什么好处?
老以前,弹鼓比弹夹容量大好多,结构比弹链紧凑、更方便携带。
弹鼓已经不适应现代战争枪械发展到现在,有些枪械的弹夹已经发展到,可以携带很多子弹。
比如,波波沙冲锋枪,弹夹容量做多可以达到35发,弹鼓也就2倍70发。
但是,弹夹装卸方便、体积更小、重量更轻。
这种情况下,弹鼓已经成为鸡肋。
还有一点,现代战争,海陆空立体攻防,战争中最大的弹药投送,都在视距外已经完成。
飞机、火炮、导弹、坦克.......需要步兵长时间射击、硬干的机会已经很少,弹药消耗量相应低了很多。
这种情形下,枪械开始偏向轻量化设计,枪械部件开始使用轻质材料,连子弹都拼了命往小了做。
大容量弹夹已经基本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弹鼓就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再要使用弹鼓,简直就是反潮流设计。

参考:
通常来说现代大部分的现役突击步枪还是给配置弹鼓(弹盒)的,主要目的用于某些特定的战场环境当中增强突击与反突击时的火力持续性,比如说:丛林战,双方遭遇在视线受阻的情况下,比拼的就是速射和火力密度,突击步枪弹鼓由于装弹量都在75发
那么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为何弹鼓使用的次数很少呢?
这主要原因就是弹鼓装的子弹多,重量也要比弹匣重很多,至少增加了一倍的重量,不利于战士拿枪机动,并且弹鼓(弹盒)内部结构要比弹匣复杂一些,战场上环境恶劣,摸爬滚打的比较容易造成弹鼓内部的某个部件卡死,枪也就打不响了,会贻误战机的。
81–1式步枪和81式班用机枪弹匣和弹鼓(盒)的重量0.924公斤和2.15公斤。
一般来说,一个战士携带7.62×39毫米子弹的数量是180~200发,5.8毫米子弹数量在250发左右,体能有限不会携带更多的量,这就要求子弹分配着使用,30发的弹匣可以装6个弹匣还有富裕,而75发弹鼓装不满3个,前面说过战场环境恶劣,枪械磕碰是常有的事情,如果一个弹匣出现故障则还有5个可以坚持到战斗结束,但有一个弹鼓出毛病了则火力持续性大大的降低,只能是将故障弹鼓里的子弹取出来安在其它弹鼓里面,问题是战场瞬息万变,哪来的时间去这样做?
所以,弹匣在大部分的战场环境下要比弹鼓使用方便,更适合战场环境。
还有一点就是弹匣的更换速度也要高于弹鼓,动
相对于换弹夹不到两秒钟的时间,换弹鼓则可能在5~6秒钟,就在这短短增加的3~4秒内有可能就被敌人打死了!弹匣装30发子弹是通过无数次战斗当中使用总结出来的,不论是整体重量、火力持续性(对于步枪来说)都是最佳的平衡,所以目前的现役突击步枪都是30分弹匣供弹,并不是在设计室里的突发奇想。
《战狼2》当中手臂受伤,用腿弯换弹匣的战术动作确实存在,但是换弹鼓要很困难。
枪械在什么样的战场环境下,使用什么供弹具是以战斗需要而定的,而不是为了单纯提高火力持续而使用大弹量供弹具,反之在特定环境下就必须用弹鼓才能更好的压制敌人。

参考:
主要是步兵操作上的不方便,尤其在冲锋、跃进、出枪、携带等方面都不是很得劲,影响战斗发挥,另外供弹原理设计上有缺陷,很易发生停卡情况,故各国早已不在使用弹鼓。
一般的认识是,子弹越多越好,特别是近年来“神剧”中永远打不完的子弹绝人留下的印象太深。
实际战斗中一般一个兵50发足够,一则是子弹多了太沉,二来战斗中主要是单发射击或短点射,不可能闷着头乱打一气。
弹鼓阵地战还好用,运动战就太重了……当然可靠性也是大问题……现代军队后勤保障体系完备,戴上多一些弹夹使用起来更好。
弹鼓会大幅度影响枪支原本设计的重心位置,导致开枪枪身到处乱晃,这已经不是枪口上条的问题了。
现代枪械带弹鼓的都带个脚架。
不过遇到财大气粗的美军就不一定了,看伊拉克阿富汗的战地视频,美军经常装上一个弹匣就胡乱扫射,几秒钟就一个弹匣
参考:
民间玩枪用弹鼓的很多,但军方一般不给突击步枪配弹鼓。
首先是贵,在连弹匣都吝啬的军方看来根本不想花这个钱,反正士兵的生命在战场上是以秒来计算的。
再就是重,普遍来说都是75发
现在民间出现的60发级别的新型弹鼓是一个方向,与M27这样的重枪管步枪结合替代班机很合适。
未来可能会4弹匣+2弹鼓共240发做为一种标配,让步兵班内所有人都可以用持续火力掩护战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