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里的冰窖是怎么回事

朋友,明代灭亡,满清旗人进入北京后,清廷规定,只有皇帝本人与八家立过战功的铁帽子王才有资格拥有与使用冰窖,其它任何人不允拥有与使用冰窖。
在北京故宫的西南部,慈宁宫附近,也就是外朝西路隆宗门外,夹在两道红墙之间,南北走向,都是半地下的拱券式建筑,采用埋入地下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长约11米,宽约6米,容积为330多立方来。
这些冰块都是在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后,由采冰者凿成规定尺寸的方块拉入冰窖,待转年的夏天使用。
在这里共有4座这样的冰窖。
清代,在这里干活的人都是旗人苏拉(家奴)。

参考:
现在人要用冰块,有冰箱冰柜,但别以为古代的人就没有冰可以用了,在先秦时代,当时的人们就会在冬天将冰块收集起来,储存在冰窖之中,特别的保存方法能让冰块保存到夏天。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北京故宫当中也有一个冰窖,这座冰窖在当年故宫建造的时候就已经同时建造出来了,宫廷之中的用冰,几乎都是来自于这个巨大的冰窖。
古人的很多智慧,其实是今天的人难以想象的,按照《周礼》的记载,在西周时期就开始在冬天的时候进行采冰作业,人们会在冬天河水凝结的时候采集冰块,然后搬运到“凌室”存储,大量的冰块层层叠加,非常壮观。
当时的冰块在堆放整齐之后,需要用泥土将冰窖的正门封住而且要极其严密,以此来保证冰室之内的温度,让这些冰块能延续到夏天。
先秦时代,在寒冬腊月凿冰储存,在冰窖之内需要垫上大量稻草与芦苇席,直到第二年农历的二三月才会重新开启使用,当时还有“凌人”这个职位,专门管理冰块,而这样的传统,自打先秦一直持续着,直到清朝还存在着。
历代典籍还有如今的考古挖掘,都能够证明在古代,人们储存冰块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夏天用冰块,其实也并非不可能。
明朝永乐时代,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按照南京皇宫为蓝本,缩小比例建设了北京皇宫也就是如今的故宫,当时的宫廷之内就建设了冰窖,满洲入关之前,故宫被李自成破坏严重,直到乾隆时期才重修了冰窖。
历代能够存冰与用冰的,通常就是皇宫与贵族,还有那些有钱人的家里,寻常人其实根本用不起的,而宫里有冰窖也并不奇怪。
根据《大清会典》记载,清代的宫廷之内的冰窖,藏有冰块两万五千块,景山西门外的冰窖藏有冰块五万四千块,而德胜门外的冰窖,藏有冰块两万六千七百块,像是正阳门等京城很多地方都建设了冰窖,用来存冰块。
清朝的存冰技术与方法,与以往并没有进步之处,也都是大差不差的,故宫里的冰窖,位于如今的慈宁宫一带,是宫中的养老院集中地。
清代在京城共有建设冰窖十八座,由工部都水司执掌,全都称作“官窖”,专门用来供应宫廷与官府用冰,故宫里的冰窖位于慈宁宫旁,在紫禁城朝西路隆宗门外边,是半地下形式的一种类似窑洞的建筑,容积三百多立方。
宫廷里每年会在冬天的时候去河里采冰,冬至后半个月的时候开始,而供应冰块的时间,只有每年的五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日。
清朝的时候,皇族与宗室贵族,还有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并且受到册封的王爵,才能够使用冰块,因此当时可以用冰块,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与荣耀,乾隆时代清朝实力达到极盛,在宫廷中重修建了以往的冰窖用来存冰。
从乾隆时代开始,宫廷的冰窖就专门为宫里的贵人们提供冰块避暑纳凉,直到清朝结束之后,这座冰窖才被废弃,如今改成了故宫餐厅。

参考:
故宫的冰窖位于紫禁城外朝西路隆宗门外,夹在两道红墙之间,南北走向,都是半地下的拱券式建筑,采用埋入地下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长约11米,宽约6米,容积为330多立方米。
这些冰块都是在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后,由采冰者凿成规定尺寸的方块拉入冰窖,待转年的夏天使用。
今年十一我去到故宫看到冰窖已经改为冰窖餐厅供游客吃饭休息使用,具体菜价没了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尝试一下
参考:
现在冰窖改成了冰窖餐厅,这是我们在餐厅吃的58元的牛肉面和46元的炸酱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