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在招安前已声明不愿意的可领钱放回家为什么感觉没有人回家

问这问题的人,真是一个职场小白。
真的是不知道人心叵测,更不懂江湖险恶。
我记得我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他们的班主任老师要求全班同学给各科老师提意见。
要求同学们无论什么意见都可以提,只要是合理的意见,老师都会虚心采纳、接受,并予以改正。
结果全班没有一个同学提出意见,被老师点名站起来说的也说没意见。
如果非要说点什么,那也只能是表扬老师了……我问我儿子为什么?
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用不屑的口气说:谁那么傻对直接提意见?
真心想让提意见,匿名提多好!你看,连一个十岁孩子都懂的问题,你怎么不懂呢?
梁山泊的好汉们心知肚明,朝廷在演戏,他们的宋公明哥哥也在演戏。
既然是演戏,那就配合好了,就全身心的投入到剧本当中演出好了。
这样才是皆大欢喜的局面。
否则,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找不自在了。
不仅是跟朝廷过不去,跟宋江哥哥过不去,也是跟其他兄弟们过不去了。
闯荡江湖多年的英雄好汉,哪能不知道江湖险恶?
没人会那么傻!
参考:
“招安,招个鸟安!”李逵的呼声,也代表了多数梁山兄弟的声音。
他的老母亲被老虎吃了,他已经没有家了。
林冲、史进、武松、鲁知深、扬雄、石秀……都没有家了。
本来官逼民反,家破人亡,才被迫落草梁山。
水泊梁山就是他们的家。
现在宋江要接受朝庭招安,下了“替天行道”的大旗,烧毁梁山寨栅,带领梁山所有人马归附朝庭。
他们能“回”到哪里去?
再有,他们原本都是“戴罪之身”,不接受招安意味着不会被“赦免”。
就算宋江把梁山所有的钱财都留给他们,他们也无法安享。
宋江把人马一带走,地方官兵就会兴师来问罪,抢夺钱财。
他们则无兵无援,无军事系统,只手肉搏,就象上梁山前的状况,如何抵抗得住官兵?
离开大部队,犹如落单之鸟,危险更大。
他们处在两难之中。
不接受招安,无法生存;
接受招安,又重回了官场碾压。
这一点,林冲的体会是最深的。
好端端的上着班,妻子遭到高衙内的骚扰和算计。
奸贼权臣高俅不但不教育他的儿子,反而帮助怂恿儿子乱搞,设计陷害林冲。
弄得林冲家破人亡。
提问者说“感觉没人回家”。
其实,还是有人回家的。
比如入云龙公孙胜。
公孙胜是蓟州九宫县人,跟从罗真人在二仙山紫虚观修道,道号一清先生。
是个超凡脱俗的人物。
生活不求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能果腹即可。
衣着一身道袍一把羽毛扇即可。
居住茅草结庐即可。
家中老母健在,他留在身边孝顺。
对于水泊梁山而言,公孙胜只是个“钟点工”。
常年不在。
他喜欢悟道,喜欢云游天下。
宋江军中有了急难之事,就派神行太保戴宗去叫。
公孙胜则完事就抽身走人。
他对功名富贵看得很淡很淡。

参考:
水浒传是人人都喜欢看的历史名著,可以说,水浒粉丝绝不低于三国粉丝了。
网友们看历史小说,只是喜欢它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被故事情节所吸引。
而另一部分人则是文学研究者了,他们才是名著的忠粉。
水浒里一O八将在招安时,宋江确实说了,不愿受招的发钱回家。
可是这并非没有人反对,只是反对的乎声太小了。
第一个反对的恐怕是林教头了。
在小说中,梁山捉了高俅,林教头提刀就要砍了高俅,怎赖势孤力薄,被人孢住,为此林教头气的吐血,一病不起。
宋江受招安时,林冲还在大病中。
第二个反对的可能唯鲁智僧了,他是林冲的铁兄弟。
但因林冲大病不在场,鲁智僧是忠厚人,就没有发言了。
第三个可能是武二郎了,他本身多次受官府大害,一生又杀人无数。
第四可能是孙二娘夫妻,他们又是武二郎的忠实朋友。
第五是阮氏三兄弟,这几位本就一介平民,只不过因生辰纲被吴用勾引而逃到梁山。
名著必定是名人所著,水浒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才子,他是刘伯温的老同窗学友。
刘伯温受朱元璋招安封了大官,曾多次说服施耐庵出山,怎赖施耐庵不为所动。
朱元璋极为恼怒,某日,一部手抄本的《水浒传》在皇宫传的沸沸扬扬,被朱元璋看到了,如是大怒,下令抓了施先生入狱,也因感他是个才子,才手下留情没下杀手。
施耐庵孤苦怜丁的在狱中受活罪,只有弟子罗贯中送些饭菜渡日。
长期的暗无天日,施耐庵病了,而且病的不轻,他下半身瘫痪了。
某日,刘伯温来看他,他厚着老脸求老同学救他,但刘伯温只有一句话,\"你是怎么进来的,就怎么出去\"。
其实,传入宫中的《水浒传》只有前半部,施耐庵仅仅只写到一O八将齐聚梁上就结束了。
后半部是刘伯温提示,施耐庵口述,罗贯忠写的。
水浒英雄要被招安,是新朝皇帝的意思。
在作者生命受迫时。
不得不编下后半节来换取自由。
施耐庵出狱了,只留下小半条命,而弟子罗贯中呢,被安排继续写书,《三国演义》就是他的大作。

参考:
宋江确定招安之后,向梁山的全体小喽啰们说过,不愿入朝的,可以领钱回家。
确实有人领钱回家,数量不少,5000余人。
当下辞去的,也有三五千人,宋江皆赏钱物,赍发去了;
愿随去充军者,作数报官。
以此来看,梁山上108个头领,是皆入朝招安,而剩下的军马人员则去了三五千人。
这一次就走了三五千人,不是小数。
若放在别的州县,也是一股很可观的军事力量。
为何给人一种没人回家的错觉呢?
一、头领尽在梁山的主角是一百单八将。
而这些人即便有个别不愿接受招安的,也因为“义气为重,生死不离”的兄弟感情,割舍不下众人,只愿同舟共济,同生共死。
这108个头领齐齐整整,即便招安之后,曾有人想借机分化打散,被众人一起回绝。
方才有了后来的征辽。
每一位头领都遂了宋江的心愿,一起接受了招安,不再是草寇。
整体性,一致性,这两种印象完全覆盖了关于小兵小将下山的分裂性。
如此一来,众人对梁山人马,方才觉得依旧铁板一块,没有人脱离组织。
二、兵多将广梁山之上兵马众多,可达十万之众。
(曾在
梁山的兵源分了好几种,有兼并的草寇,有投靠的百姓,有俘虏的武装,还有抓获的官军等。
而这些缤纷的兵源,充实了梁山的兵马人数的同时,又让梁山的战术素养得到提升。
梁山人马,并非仅仅的庄稼汉子,也不是普通的打劫土匪。
再加上有林冲、徐宁这样的教头来训练,梁山的战斗力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军队质量上过硬,便没人去追究那些数量上缺失的一丢丢。
三、无往不利梁山招安,接受朝廷派遣,四处用命,勇往直前。
但是几次大战,大获全胜。
辽国也好,匪寇也罢,全都败在了梁山宋江之手。
人们重视的是捷报频传,往往忽略了之前曾经离开了5000人。
还有一点,受到招安之后,梁山虽然几次征伐都凯旋而归,可是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动辄就是上千人马的阵亡。
而这种阵亡,同化了招安时,下梁山的人数,方才没有对下梁山人数有特别的注意。
为何下山?
虽然梁山的“孩儿们”都是小角色,甚至没有名字,可他们同样代表的是真正的农民。
在梁山上,所有人亲如一家,不分彼此,为何招安后,就有五千人愿意割舍下这段来之不易的“大义”呢?
一、紧箍咒绝大多数人,皆是逍遥日子过惯了,无拘无束,喝酒吃肉。
可是一旦入朝,军纪严明,许多人不愿接受这种“紧箍咒”。
当了军人,就不能如梁山一般,懒散、喝酒、吆喝等等,要严于律己,这一点,对于一些梁山匪寇,那是接受不了的。
所以他们选择下山,自谋生路,依旧去过闲散的太平日子了。
二、刽子手梁山征辽前,朝廷分赏酒肉,结果缺斤短两。
一个军校与分酒肉的小官打了起来,并打了小官。
军校后来被宋江处死。
朝廷昏暗,百姓疾苦。
进了朝廷,就是与虎谋皮,与狼为伍。
有些梁山的军士,不愿与昏官有接触。
他们也害怕时间久了,自己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成为百姓的刽子手。
所以他们选择离开。
结语梁山人马,不论整体力量,还是单兵素质,在北宋徽宗时,都是数得着的。
一经招安,五千人下山,复为良民还好,若是扯起大旗,整出一个“小梁山”,那宋江可就累了。
四处平寇,最后平了自己家人。
也许,这是宋江本为自己留的一条后路。
对于这三五千人,书中再无任何交代,至于他们的去向究竟为何?
谁也不知。

更说不得,作者施耐庵就是五千人分之一的后人。

参考:
好笑了,劫匪计划好了抢银行,临要动手了,有意问一句:“这事风险大,不想冒险的,可以现在走。
”你看谁会走,走就被祭旗。

参考:
宋江在招安前已声明,不愿意的可领钱 放回家 ,为什么感觉没人回家呢?
其实是有人回家的 ,十万人马当时走了五千 。
走的都是些什么人 作者没有做任何交代,我想可能是边缘化的人物,在梁山上是可有可无的人,最有可能是混日子的人,他们大多数是无名鼠辈,梁山上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的日子很惬意,但是要招安了,说明好日子结束了 ,这些人也不乏看穿朝廷技俩的人,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在梁山上,什么也不是 ,像空气一样的存在,招安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吸引力,还是回家该干什么干什么得了,别跟着他们凑数瞎折腾了。
可为什么众头领没走呢?
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 ,我觉得还是施耐庵老爷子不愿意这样写,因为那样写了没法自圆其说,翻遍水浒传你会发现一个特别其怪的现象,就是一百零八将 不管宋江,吴用坑了谁 ,也不管这一百零八将之间存在多么深的矛盾,但是却没有出现内讧,或火并 ,梁山上没有出现叛逆,与梁山为敌的 ,仿佛梁山好汉真的铁板一块,按说这种现象应该是不存在的,一家子就几口人还争来争去的呢!怎么能够那么和谐呢?
其实这正是施耐庵老爷子的高明之处,也是宿命论的结果,一百零八将上应天星,就是要跟宋江一起招安的,如果当时真的有人走了,这一百零八将的旗号就没法打了 ,水浒传小说也没法往下编了,何况小说叫忠义水浒传呢!众好汉在宋江那句我等上应天星如何如何的古惑下,谁还敢造此呢?
虽然他们都是强盗 ,做为那个时代的人还是很迷信的,即然自己是一百零八将头领,就是天上的星宿,自己的神仙级别的人物了,还去当贫民老百姓去,那不自甘下溅吗!宋江所谓的义字也捆绑了他们的思维 ,所谓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如有违抗,天诛地灭,只能跟着宋江走了。
走一步说一步吧,谁知道将来是个什么样子呢?
大难不死自己就是官家的人了,不再是贼寇了,宋江那人挺黑的,反对他也没好果子吃,随大流算了。
武松,鲁智深等人,虽然反对招安要是不随宋江走,那不成了反叛了吗?
让人家说我们几个不人不义,自己又不能回家种地去。
林冲觉得招不招安,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但也没别的方儿,自己又没本事自立为王。
呼延灼一伙官兵,对于他们来说,招安就是回到原单位,正巴不得呢!所以这样下来,感觉没人愿意回家。

参考:
宋江在招安时说:如不愿去的,就这里报名相辞,我自赍发你等下山。
意思就是说不愿意接受招安的,可以拿钱走人。
当时一共走了三五千人,绝大多数梁山的旧部人马都在。
当时梁山上到底有多少人呢?
书中没有细说,我们推算一下。
宋江去和辽军作战时,派出了一万人回到了梁山。
同时在作战时,宋江和卢俊义各自率领了3万多人。
这些在小说中都是有详细记载的。
打仗的时候还要留上一些预备队,其他的头领也指挥有一部分部队。
也就是说整体上估算下来,梁山的人数应该在10万人
这10万人中,不过只有三五千人离开,并且都是最底层的小军官和士兵。
梁山领导集团的108员大将都还在,也就是说只有一小部分人拿着回钱回家做小生意去了,当然更大的可能性是买房子买地。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留下呢?
我们不妨打一个比喻,招安实际上就是相当于把自己的公司卖给了一家更大的集团公司,梁山领导集团的108员大将,手中的股份将会变得更加值钱,他们肯定不会离开。
梁山上下边的人从一个小企业变了一个更大企业的员工,他们认为也是有前途的,肯定也会选择留下。
当然底层的小军官和士兵选择留下,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从众心理。
他们在梁山上呆了很久,在没有上梁山之前,也很有可能是小土匪。
过去被他们祸害的人肯定不少,接下来仇人自然也不在少数,万一回到老家被人寻仇,那就麻烦大了。
因此那三五千人选择离开,结果也未必好。
曾经当过土匪肯定被别人看不起,回到家乡也会被同族人轻视,被逐出家门的可能性也是比较大的。
仔细分析来还是跟着大部队走,是比较靠谱的。
以前是刀尖上讨生活,现在吃的是朝廷的饭,肯定会比过去安逸。
如果在战争中还能立下一点战功,肯定能升官发财,那时候再衣锦还乡,家族的人肯定会列队
通过上面的分析就很清楚了,绝大多数人肯定会选择留下来,跟着宋江继续干下去。
那些选择离开的,除非有自己更好的谋生之路,否则下场未必好。
当然这里边还有一种原因,那就是这些人当惯了兵,再让他们回去种地就很难适应,因此会选择留下来。
在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争霸的时候,被项羽裁下来的军队有不少选择投奔了刘邦,当惯了兵的人更愿意在军营混下去。
亮剑中的李云龙同样如此,适应了战争岁月,不让打仗就浑身难受。
正是基于上边的这些原因,梁山上有十几万人,最终选择离开的不过才三五千人,可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如果需要随时都能够补充完成。

参考:

第二:重情情义的人,如李逵、鲁智深、武松、阮氏兄弟等。
他们反对招安,但不反对宋江大哥,大哥决定的事情,他们即使反对也不会背叛他们的宋江大哥的。
这部分人的结局,也足以证明,当初他们不选择离开,只是看重梁山兄弟的感情,而不是为了入朝为官的。
第三部分,也是梁山最大的一部分人,从梁山聚义到宋江招安,过了大概十五年的大秤分金小秤分银,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奢华生活,对梁山产生严重的依赖,由于他们都是有案在身,本领又不很大,可以说离开梁山就无处安身的一部分人,所以他们即便反对招安,也没有退路,只能随大众而已。
另外还有一个个例,他就是一个矛盾体,他即不象宋江一样可以无条件招安,也不象鲁智深、武松等明确反对招安,他就是豹子头林冲,既想招安再次进入体制内,还想杀掉高球以报家仇,他也就是个另类吧。

参考:
宋宣和四年(1122年),宿太尉代表朝庭到梁山招安,除一百零八位好汉之外,其余军校有自愿来落草的,也有随众上山,军官失?,有掳掠来的,宋江发出号令,不愿一同随行的,约三五千人,皆赏钱物路费回家,愿随行的,作数报官,一百零人是招安对象,要回家也难,大多家破人亡,就算家世显赫的柴进,是残唐五代,后周主柴荣的子孙,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赐有铁卷丹书,可高唐州的家业照样给当地的豪強恶霸抢夺一空,从"聚义厅"改为"忠义堂"算起,直至招安,大约二十三年左右,极力反对招安的林冲,鲁智深,武松和多数人一样,都无家可归。

参考:
豆子来回答。
回家的军校是有的,但头领一个未走。
《水浒传》 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 宋公明全伙受招安”中写道:“我等一百八人,早晚朝京面圣,莫负天子洪恩。
汝等军校,也有自来落草的,也有随众上山的,亦有军官失陷的,亦有掳掠来的。
今次我等受了招安,俱赴朝廷。
你等如愿去的,作数上名进发;
如不愿的,就这里报名相辞。
我自赍发你等下山,任从生理。
” ……号令一下,三军各自去商议。
当下辞去的,也有三五千人。
宋江皆赏钱物,赍发去了。
愿随去充军者,作数报官。
之所以
而三五千人的回家队伍,在梁山最少几万人的人马中,也实在不算什么。
为何头领一个未走?
梁山108位头领中,上山前有大概如下职业:朝廷官员、地方豪强、绿林好汉、江湖混混。
在我看来,虽然他们中有人口口声声反对诏安,但是诏安真的来了,他们也只会服从。
我们分别来看:朝廷官员这其中既有关胜、呼延灼这类降将,也有林冲、朱仝、徐宁这类被逼上梁山的。
降将自不必说,诏安是他们入伙的重要理由。
你想啊,败于梁山之手,如不归降,要么被梁山缴首示众,要么回朝廷接受问责,下场肯定都是凄凄惨惨。
可若归降梁山后,朝廷再来诏安,自己朝廷官员的身份恢复,还能免于问责,何乐而不为?
逼上梁山的头领,一个逼字就能说明他们的上山并不情愿。
本来嘛,官当的好好的,谁愿上山做匪?
除了林冲。
林冲与高俅有不同戴天之仇,按理说绝不愿与高俅同殿称臣,但林冲为何没走?
大家想想,林冲走了,能干嘛去?
另立山头对抗朝廷?
恐怕是找死。
就此归隐田园,务农为生?
以林教头的心高气傲定不会如此。
投靠四大寇中的其他三位?
变数太多,谁知道他们是否接纳自己?
是否排挤自己?
若日后遇上宋江带兵讨伐,何以自处?
所以,当得知宋江力主诏安,林冲就知道自己只有跟随这一条路可走,所以他才会如此愤怒。
地方豪强这里面的代表人物是卢俊义、柴进、李应、李俊、穆弘等人。
这里面又分两类,一种是卢俊义、李应这种大财主,他们自然是愿意诏安的,做贼本来就是阴差阳错。
李俊、穆弘这种地方一霸,心里的小心思就多了。
他们进可以跟随诏安入朝为官,退可以重入江湖呼风唤雨。
所以先跟随诏安进京,如果顺利能博一个荣华富贵,不顺利自然可以拍拍屁股走人。
看看李俊在征方腊后的选择,就是如此。
地方豪强里比较另类的是柴进。
柴大官人作为前朝皇室后裔,入朝为官的话,身份是比较尴尬的。
而且看看柴进未上梁山时的做派,千金散去,只为结交天下豪杰,未必没有自己的小心思。
但自从失陷高唐州后,柴进的根基算是没了,如今只是梁山的附庸,重回江湖也难再现昔日的辉煌。
而且此番入伙,等于暴露了自己的小心思,难免日后被官府穿小鞋。
所以我认为柴进跟随诏安,可能是一种心灰意冷的无奈之举罢了。
绿林好汉这是反对诏安的主力军,代表人物有公孙胜、三阮、李逵、刘唐、武松、鲁智深等。
他们反对诏安,一是看透了朝廷官员腐败的本质,不愿与其为伍;
二是在梁山生活快活,喝酒吃肉,打打架杀杀人,为何要去朝廷受那鸟气?
但是他们为何不走呢?
1.宋江用“义气”道德绑架。
看看宋江说的,“我等一百八人,上应天星,生死一处。
今者天子宽恩降诏,赦罪招安,大小众人,尽皆释其所犯。
我等一百八人,早晚朝京面圣,莫负天子洪恩。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上有天命,下有义气,意思走?
2.其实他们面临的问题与林冲一样,不受诏安,能去哪呢?
让三阮回家打鱼?
有了梁山的经历,很难再安于普通的农家生活。
大家啸聚一处占山为王?

日后万一宋江带兵来伐,何以自处?
所以只能先跟着去,实在受不了再说其他,这是他们很现实的选择。
事实证明,征方腊后,这些人里的幸存者大都心灰意冷,没有跟宋江回朝廷领赏。
江湖混混这些人要么是开黑店的,要么是赌徒,要么是闲汉,平时生活的并不顺心,上了梁山才享受到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快乐生活,现在有机会让他们去朝廷做官,怎会拒绝?
难道他们更想回到以前的混混生活?
总结所以,我们从林冲、柴进、鲁智深、武松等人进退两难的现实,就可以发现宋江的诏安政策似乎并没错。
不受诏安,能怎么样呢?
还真以为能打下大宋江山吗?
至于诏安后梁山好汉们为何落得凄惨下场,这倒与宋江的决策失误有关,有时间再和大家慢慢聊。

参考:
有人回去了!大概也就五六千人吧!其实呢按照水浒上面的描写的话,宋江当时他的寨子里面,大概有10万人左右走了五六千人,其实也并不是伤及根本,毕竟骨干尤其是高级将领,108好汉都是留下来的!至于这走的五六千人的,其实大致上面也可以猜测这五六千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首先第一点就是边缘化的人物!也就是和梁山好汉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双方之间的其实也只能够算得上是同处一室这样的关系!正是由于关系上面的不紧密,所以当出现大的变故的时候,这五六千人是最容易逃跑的。
其实朝廷的招安更多意义上面的是想对宋江集团的分化打击!说白了,我一道招安令下去,我看你有多少人不想投降朝廷的意思,最好就是看宋江手底下人闹作一团!让你们不攻自破,但是没有想到就是宋江居然这么能够团结人心,一大波人跟着宋江一起去招安了!但是总归会有几
而这些在梁山落草为寇的人,其中有一批人肯定也是这样的人!这些人一听说要招安,想着天天受朝廷约束,肯定是不干了,自己在梁山吃香的喝辣的,不用受人约束,虽然有的时候可能饥一顿饱一顿,但过得自在,但如果到了朝廷那里,那天天受人约束,就算是锦衣玉食,这些人也如同嚼蜡!所以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离开!当然宋江对于这些人也没有强求,而是选择发放银两让他们直接走了!对于宋江来讲,这一次去朝廷那里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但是这些人存有异心的人,真的可能会出大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