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斤是近代物理学发展提出质量单位而1公斤=2市斤是巧合还是必然

答:单位定义这种东西,绝不可能是巧合,更不可能是必然,只能是人为的强制性调节。
首先,您得明白质量单位“公斤”的来由。
1公斤其实是1千克,我国通过人为的强制性调节,硬生生地把1千克的质量定义为我国常用质量单位斤的两倍后,鉴于千克是国际计量大会制定的国际通用单位,而我国百姓对“千克”这一叫法陌生而拗口,就继续沿用了我国百姓易于称呼的“斤”字,但在其前面再加上一个“公”字,称之为“公斤”;
而把我国此前一直称呼的“斤”叫成了“市斤”。
那么,1千克的质量是怎么定义出来的呢?
也就是说,以多重质量制定为1千克的标准呢?
1791年,法国人规定:1立方分米的纯水在4℃时的质量为1千克。
1799年,法国人还制造出一块纯白金的原器,其目标就是原器质量会相等于4°C时一立方分米的水。
这个原器被呈上国家档案局,并于1799年12月被正式定为“档案局千克”(Kilogramme des Archives)。
说完了千克,再来说说我们的斤。
我们的斤在制定标准上,没有这么严格,几千年来,一直在变动。
比如秦汉时期,1斤约为258.24克;
隋代初期约为668.19克;
隋末约为222.73克;
唐至清约为596.82克……所以,我们在读中国古典小说或各种史书时,对于各种重量的记载,一定要小心谨慎,同在隋朝,隋初和隋末,就差别巨大,隋初的一斤竟然是隋末一斤的三倍。
《三国志》记载典韦的双戟重八十斤,用现在的标准看,是要大打折扣的,差不多也就现在的四十多斤吧。
而《宋史》记载岳云的铁椎枪重八十斤,实际上是现在的一百二十斤。
《明史》记载刘綎的大刀重一百二十斤,应该是现在的一百四十斤了。
……由此可见,我们的斤总是变动不定。
为了和国际接轨,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将1斤调整为500克。
于是,就出现了现在我们看到的1公斤=2市斤了。

参考:
千克(kg)是国际单位制中度量质量的基本单位,之所以称之为“公”斤,是和中国传统的“市”斤相对应的俗称,正如“公里”与“华里”一样,此处的“公”是“公制”的简称。
从秦初“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到1929年民国政府尝试再次统一度量衡之前,我国一直沿用“1斤=16两”的计量方法,也由此产生了“半斤八两”(半斤对八两)的俗语。
其实传统上常用的衡制除了“斤”和“两”之外,还有铢、锱、钧、石等单位(24铢=4锱=1两,30斤=1钧,4钧=1石),从成语“锱铢必较”、“千钧一发”等也可以看出。
至于为什么把1斤分成16份,有多种说法。
一种是16两称又称“十六金星秤”,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人要诚实信用,如短一两则无福,少二两则少禄,缺三两则折寿,如果缺少四两
另一种说法是,统一度量衡时,秦始皇对制定标准作出批示,“天下公平”。
李斯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勘定一斤等于十六两。
当然,这种说法可信度不高,用现在的笔画去定义秦朝小篆的笔画,是后人的牵强附会。
虽然1斤=16两的转换比例没有改变,但是1斤等于多少克,在两千多年中变化是很大的。
根据《历代度量衡简表》记载,秦代至西汉1斤约为258.24克,隋代初期约为668.19克,隋末约为222.73克,唐至清约为596.82克,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目前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沿用。
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1两约为37.5克。
另外,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
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因此,有必要再进行一次度量衡的统一。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解决不同地区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进行了度量衡改革的尝试。
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进行换算。
如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
一公里等于二市里。
“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由于传统习惯根深蒂固,很多地方政令不一,这次改革并不是很彻底,各种计算单位仍在混用。
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本着既与国际接轨,又尊重传统习惯的原则,确定公制为基本计量单位,同时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次的改革针对的是“常量衡”,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量计量,至于“药量衡”和“金量衡”,暂时保留“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标准,延迟20年后启用“一斤十两”的标准。

参考:
公制,是法国人为了摆脱英制搞出来的,后面使用的人多了,所以新中国接受了。
事实上英美至今还在使用英制单位。
过去,中国一直使用不断变化的计量单位,比如秦汉的斤大约258克,唐代之后,一斤均为596.82克。
1949年之前,一斤均为16两。
1929年,国民政府正式发布了市制规定,确定一斤标准为500克,每斤16两。
每两31.25克,约等于英制一盎司(金衡及药衡)31.1克。
新中国成立后保留一斤的500克标准,但改为10两制,每两50克。
因澳门香港(约605克)台湾(600克)的特殊情况,所以他们的斤两标准不同。
至于为啥国民政府要确定一斤500克?
因为《中华民国权度标准方案》本身就是以公制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度量衡名称做出的整合,试

参考:
市斤单位虽然比公斤早且公斤是国际单位,但不是巧,而是市斤调整的结果。
我国古代还存在过十六两为一市斤的情况。
(首)
参考:
中国的称是16两金星称,是按照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禄寿三星,共16星比作16两,买卖东西要有商德,不能缺斤少两,克扣一两减福,二两损禄,三两折寿,缺四两就被看出来了,英国的一磅是16盎司就是仿照中国的16两金星称,老称一斤16两也是500克,一磅是0.972斤,也算差不多一样重,具体差别是老外的仿制技术不好所以有差别,所以公斤计算是按照中国的称的标准做的,如果要收专利费,全世界都要给中国交专利,
参考:
当然不是巧合,也不是必然,而是刻意为之。
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始,历朝历代都会将度量衡置于重要位置。
秦始制“外圆内方”的“秦半两”方孔钱,重约8克,两枚是为一两16克,16两为1斤,据此推算,秦时一斤约为256克。
汉承秦制,以后各代均有增减,到清朝时最重,一两约37.5克,一斤约600克。
民国承清制,但民国长期军阀割据,各地度量衡不统一,造成了市场的混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了统一市场,自然就必须统一度量衡。
中国市场一方面必须走向世界,一方面必须考虑民族习惯,两者兼顾,遂将国际通用的1000克定为1公斤,500克定为1市斤,采用十进制,1市斤等于十两,一两等于十钱等,所以才有了1公斤=2市斤的“巧合”。
但十六两制仍在金银贵金属、中药市场交易中长期流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废除。
不仅如此,长度单位也同理进行了整合,公制一米当时称为“公尺”,1000米称为一“公里”,所以有了1公里=2华里,1米(公尺)=3市尺,亦采用十进制,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一百五十丈为一华里。
“亩”是我国用了几千年的土地计量单位,已根深蒂固,于是特以公制10000平方米定为一公顷,1公顷=15亩,一亩约等于666.666平方米,市制为六十平方丈,与原来的“亩”差距不算太大。
其实,我国采用的度量衡早就公制国际化了,所谓的斤两、寸尺丈里只是民族习惯叫法,内核还是公制,一斤跟旧时的一斤不是一般重,一尺一里也不是原来那么长短了。
不过时间单位是个例外,圆周运动360度必须采取60进制法,才能等分。
中国传统的时辰、刻,是建立在科学的观测与计算上,一天十二个时辰完全等于一天24小时,一个时辰完全等于2小时,一个时辰八刻,一刻钟等于15分钟。
这就不是巧合人为,而是科学的必然。

参考:
不是偶然,是人为调整的结果。
中国古代的传统度量衡其实从来没有统一过。
以尺这样一个长度标准为例,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长度,比如北京和上海就不一样,在不同的行业也有不同的长度,比如木匠和裁缝的尺就不一样。
这种混乱实际上对于经济发展是有非常大的阻碍作用的。
民国时期,有一位化学家吴承洛,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决心统一度量衡。
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本中国度量衡史。
此书是中国近代专业史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性著作,一个化学家却能在历史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也是很传奇的一件事情。
单凭此书,我们也可以把他称为历史学家了。
根据他的研究结果,中国当时较为常用的尺,长度大约就是公制米的1/3左右,而中国当时常用的斤,大约是千克的一半。
在这种情况下,吴承洛考虑到了引进公制度量衡体系与调和民众使用习惯之间的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了将传统度量衡重新进行界定,并与公制度量衡形成约定换算比例的方式来解决。
因此就有了1米等于3尺,1千克等于两市斤这样的规定。
这样方案得到了民国政府的认可与支持,但是在当时社会比较动乱的情况下,并没有能够全面推广。
解放以后,吴承洛出任人民政府度量衡主管机构的官员,因此这套制度就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
与之相对应的是香港这样在解放以后,依然长期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地区就没有进行这样的度量衡体系改造。
所以香港现在采用的是公制与英制混用的模式。

参考:
中国的公斤=1000克,斤=500克是为迎合国际单位千克而定。
中国自己原来的一斤是不等于500克的,各个朝代有所不同,而且也不是一斤=10两,而是=16两。
现在很多人都在解释16两的定义及来源,其实很多都是强加的内容。
古人制定16两等于一斤主要是为了方便称,和运算。
16进制比10进制好运算。
且大多都是整数。
16的一半是8,8的一半是4,4的一半是2,2的一半是1。
四次折半依然是整数,所以相对于哪个时代的人来说,计算能力不高,但是能做到童叟无欺,因为计算简单,所以很难骗到人,很难缺斤少两。

参考:
一公斤等于两斤是近似。
建国初期毛泽东要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以便与国际接轨,指示专家学者确定接轨的标准。
专家学者们确定了一个原则,寻找中国近似计量单位与国际对接,以修改我国的偏差来配合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
因此就有了,两斤等于一公斤,并且把我国的斤两十六进制改为十进制。
长度单位三尺等于一米也是同理。

参考:
现在在中国没有统一的标准了,有10量为一斤的,有9量为一斤的,有8量为一斤的,有7量一斤的,有按良心当称的。

参考:
若干年前,我问过这个问题,包括: 1公斤=2市斤, 1公里=2华里。
为什么会这样确切?回答者离题的居多。
始终不得答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