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去世后其长子已34岁为何还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

葛大小姐回答这个问题:爱新觉罗·福临像有人说,6岁的顺治能够当上主要是因为多尔衮和庄妃的风流韵事,达成了协议,这就有点胡说八道了,多尔衮又不傻,不可能为了一个女人就送一个皇位做人情。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只用四个字就可以了:政治平衡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大小姐给你慢慢道来:爱新觉罗·皇太极 像首先从皇太极说起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被推举为可汗,并于1636年在沈阳称帝,国号大清,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为清朝入关打下坚实基础。
1643年八月初九晚上十时入关前夕,突然病逝,毫无征兆,年仅52岁。
(“端坐无疾而终”,皇太极原本是个精壮汉子,中年之后突然发福,陷入肥胖无法自拔,以至于战马只能驮他走几十里路就走不动了,而肥胖最容易导致心血管病,所以,皇太极应是心肌梗塞或脑溢血之类的疾病)。
皇太极共有11个儿子14个女儿,其中3个儿子很小就去世了,豪格是大儿子,封和硕肃亲王,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是第九子。
问题来了,皇太极死时,豪格已经34岁,跟着皇太极屡立战功,而福临还没有成人,当皇帝的好事儿怎么就落到了福临的头上呢?
皇位争夺战!其实,可汗选定最初采用的是贵族共和制,王位的继承只要是大汗的儿子、弟弟,甚至是侄子都有继承权,人选由和硕贝勒们择优推举。
皇太极做了大汗后,就不打算这么干了,就想沿用汉人的继承方法,让儿子接大汗位,所以就想尽一切办法削弱贝勒们的权力,实现了大权独揽,本来,按照皇太极的计划,自己的儿子即位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到了最后,问题却恰恰出在皇太极自己身上,在世的时候,皇太极没有设立王位继承人,而皇太极又死的太突然,根本来不及留下遗言就game over了,最麻烦的事儿来了,皇太极计划的好好的子承父业又回归到了贵族共和制。
最有力的皇位争夺者有两
按照皇太极的计划,基本就把多尔衮排除在外了,但是皇太极既没有立皇储,也没有留遗言,所以,努尔哈赤的规矩仍然有效,这就给了多尔衮机会。
爱新觉罗·豪格 像作为皇长子的豪格,身材魁梧,久经战场,屡立战功,按照立长的规矩,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隶属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大臣们,当然希望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豪格无疑是最佳人选。
何况,豪格随皇太极南征北战,有一定的威望,所以,两黄的将领
还有皇太极二哥礼亲王代善也是以“帝之长子,当承大统“的鼓吹。
加上双黄,正兰三旗在军事上实力,实力不弱。
爱新觉罗·多尔衮 像而作为皇上弟弟的多尔衮,身为正白旗旗主,位高权重,手握重兵,而且两个弟弟也是旗主,三股势力联合起来,把豪格压的死死,他们坚决反对豪格继位。
八月十四日,所有的王爷重臣都在崇政殿中,两大集团分毫不让,火力全开,争得是面红耳赤,会议陷入僵局,两黄旗为保胜算,派兵包围了宫殿,白旗的三位王爷,虽然没有带兵,但都是驰骋沙场多年,剑拔弩张,毫无畏惧,这个时候稍不小心就擦枪走火,动乱随时都可能发生。
孝庄文皇后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再这样争下去,大清就可能陷入分裂或者内战之中,就在这个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了第三个方案:即皇太极第九个儿子福临继位,他和多尔衮辅政。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福临的老妈孝庄文皇后找到多尔衮,提出让多尔衮拥立福临,条件就是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多尔衮权衡利弊,同意了这个意见,但还有人认为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尔衮和孝庄进行了一次权色交易,多尔衮英雄一世,却有一个弱点:好色,而且对嫂子孝庄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孝庄早意识到这一点,在皇位继承的关键时候使出杀手锏,一举成功,自己的儿子福临成功继承地位。
孝庄是否笼络多尔衮,官修的史书实录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私家著述也没有留下更多的记录。
)无论如何,这个提议的妙处,恰恰满足了两黄旗拥立皇太极儿子的愿望;
而福临不满6岁,多尔衮辅政,也满足了白旗三王掌权的渴望,由郑亲王共同辅政,也对多尔衮是一种制衡,也可大小两黄旗的顾虑,所以,让福临继位刚好达到了权力平衡的目的。
有人会问,既然是选幼子,那皇太极还有6岁的高塞、10岁的韬塞等幼子,为什么偏偏是福临呢?
这就牵扯到了血统和出身的问题了。
皇太极当年征服了漠南蒙古,为了安抚漠南蒙古,实行满蒙一家亲,这是皇太极的国策,他的五大福晋都是蒙古人,而福临的母亲就是五大福晋之一的庄妃,福临也是皇太极尚在世的儿子中,唯一有蒙古血统的,如果新帝有蒙古血统,对漠南蒙古就是最好的笼络,也是对皇太极国策的延续,另外,福临作为五大福晋唯一的儿子,按照汉人的观点,算是嫡子了,由他继位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综合
董鄂妃本是顺治的异母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妃子,经常入宫侍奉王后,日久生情,与顺治帝坠入情网,襄亲王训斥董鄂妃却被顺治打耳光后忧愤而死,两月后,顺治帝封董鄂妃为贤妃,兄纳弟媳做为游牧民族的满人来说也不算多大的事儿。
)福临能当上皇帝,还有一种说法是本来推荐豪格当皇帝,豪格来了一句“福少德薄,不能继位”的话,被多尔衮抓住,说那你就别继位了,就这样,豪格的继位权就被剥夺了,但是,大家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在竞争这么激烈的时刻,一句谦让的话随时都可以被人挡过去的,根本不可能成为豪格不能称帝的理由。
福临继位后,作为两个辅政王之一的济尔哈朗根本就不是多尔衮的对手,多尔衮很快就独掌大权,几年后,多尔衮利用欲加之罪削去了豪格的爵位,将他幽禁起来,四个月后死于狱中。
多尔衮逼顺治封他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死在狩猎途中,追封“清成宗”,两个月后,顺治开始清算多尔衮,夺去封号,掘墓鞭尸,算是报了羞辱之仇。

怎么来的呢?
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倚重八大铁帽子王进行统治。
所谓“铁帽子王”,就是“世袭罔替”的和硕亲王或郡王。
清开国八大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郡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顺治十二年改封为庄亲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从理论上讲,八位王爷都有继承大统的权利。
但实际上,真正有实力争夺大位的其实只有两
多尔衮豪格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虽然满人没有必须传位给长子的习惯,但豪格能竞争大位靠的不是长子身份,而是能力。
他相貌不凡,英武豪俊,力大超群,久经沙场,屡建军功。
因此,豪格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
皇太极麾下的两黄旗也大多支持豪格,索尼、遏必隆、鳌拜等这些两黄旗的重臣,大多去肃亲王王府表过忠心,表示愿意拥戴肃亲王。
从双方的实力对比看,豪格占据一定优势。
从当时的基本盘看,豪格有两黄旗的支持,自己本身掌控着正蓝旗,三旗有117个牛录,比多尔衮兄弟掌握的两白旗要多(两白旗时98个牛录)。
豪格的优势还不止于此。
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正红旗的代善,都略微偏向于自己。
总之,豪格的机会看起来很大,胜券在握。
皇太极病故7天后,黎明时分,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拥护豪格继承皇位,并部署两黄旗巴牙喇,张弓挟矢,环卫崇政殿。

议商帝位继承人的会议在崇政殿的东庑殿举行,会议由皇族中年纪最长、地位最高的礼亲王代善(61岁)主持。
前面说了,豪格本来占据绝对上风,八旗里有五旗已经明显偏向他。
可有两白旗当后盾的多尔衮,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兄弟三人,齐心合力阻止豪格上位。
当时,多尔衮知道自己登位机会不大,立场从自己当皇帝变成了阻止豪格当皇帝。
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豪格继位的是多铎,他表示:就算不立多尔衮,按理也该立礼亲王代善(代善是皇太极的大哥)。
可代善居然不干,理由是年长,精力不济。
会议陷入僵局。
在这个关键时刻,豪格缺乏舍我其谁的霸气,面对多尔衮兄弟的坚决反对,面对两白旗的众志成城,退缩了。
本来,这是一锤定音的机会,结果变成了你争我吵,没有定论。
这样一来,原来支持豪格的两黄旗也有点失望了。
于是,他们中的一部分和多尔衮达成妥协,退而求其次,不再坚持要豪格登基,而只要是皇太极的孩子,都可以。
甚至,有两黄旗大臣佩剑上殿进言:“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
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这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举动,意味着两黄旗可以放弃豪格,但绝对不会支持多尔衮。
继位的皇帝必须是皇太极的儿子,这是两黄旗的底线。
多尔衮看懂了,也看明白了,自己上位已经彻底没有机会了。
不过,只要能阻止豪格登基,也不算是个太坏的结果。
豪格呢?
再次退缩,在形势还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做出让步,这让支持他的人失望了。
豪格表示同意新方案,从皇太极的其他孩子中选择一个登基。
郑亲王济尔哈朗趁机提出由6岁的福临继帝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
济尔哈朗曾经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豪格派和多尔衮派都没有异议。
多尔衮任第二摄政,稳住了多尔衮兄弟及其支持者。
可以这么说,福临登基,是多尔衮和豪格互相角力后的一个互相妥协。
豪格在明显占优的时候,因魄力不足,最终与大位失之交臂。
多尔衮在自己实力不占优势的时候,果断调整策略,从争大位到阻止豪格争大位,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由此可见,在这场大位争夺战中,有谋略的多尔衮压制了有实力的豪格,笑到了最后。
参考资料:1.《清世祖实录》2.《沈阳状启》“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参考: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确实是差一点就当上皇帝了,但是阴差阳错,最后却让顺治继承了皇位。
当时皇太极死的突然,没有留下遗诏,于是手下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统领正白旗的多尔衮,希望兄终弟及,让多尔衮当皇帝;
但是另一派正黄旗和镶黄旗因为是皇太极的亲军,要拥立皇太极的子嗣当皇帝,他们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的,形势一度非常的僵持。
在这个时候,千不该,万不该的豪格说了一句假意谦让的话,说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继位”,多尔衮就抓住这一点,说那你就别继位了。
噎的豪格翻白眼没话说。
按理说,这个时候豪格失势,就该轮到多尔衮了,但是两黄旗的将军,比如鳌拜等等掀桌子了:“我们都是吃先帝的饭,穿先帝的衣,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愿从先帝于地下!”这其实就是以退为进,逼着多尔衮放弃兄终弟及的心思。
多尔衮看到僵持下去,双方没有好结果,最后双方各自退让一步,拥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临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因为顺治很小,所以需要人摄政,于是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共同摄政。
但是济尔哈朗对权力没有多尔衮有兴趣,很快就被多尔衮成功的排挤出权力中心,多尔衮的权势,和事实上的皇帝一般无二。
朝鲜的记载中有朝鲜官员对朝鲜国王说:“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一事,与皇帝一体云。
”在多尔衮摄政的巅峰时期,他甚至娶了顺治皇帝的生母,皇太极的妃子,也是后来的孝庄文太后布木布泰。
就连顺治皇帝也要称呼其为“皇父摄政王”。
但是娶孝庄也是双刃剑,一方面让多尔衮获得了无比的权势,距离皇位无比之近,但是也是约束,让多尔衮始终无法真的做皇帝。
最后多尔衮因为过度劳累,酒色过度去世之后,顺治皇帝就顺理成章的真正的掌握了大权。
原创码字难,孜孜考证苦。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
史书上说皇太极端坐无疾而终。
我想这句话应该是半真半假,端坐是真,无疾而终是假!皇太极原本是一个非常健壮的汉子,弓马娴熟。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的身材严重走形,如同吹气球一样的胖了起来。
他的体型就应该和功夫巨星洪金宝一样吧,属于灵活的胖子。
这么一个大胖子坐在战马上,只能驮着他走上十几里地,就脱力了,可见他的吨位之大。
既然是一个大胖子,那肯定和三高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皇太极应该不是无疾而终,而是心肌梗塞,脑卒中这类的疾病要了他的命。
  正是因为皇太极的所谓“无疾而终”,他对于后事完全没有做准备!这就造成了他死亡以后,满清帝国内部的权力连接出现了极大的争议。
在皇太极的老爸努尔哈赤时期,后金汗国保留了许多部落时期的风俗,最高统治者的传承需要经过和硕贝勒们的讨论产生,这有点类似于蒙古帝国的库里台制度。
努尔哈赤近支王公都有继承大位的权利。
  经历过如此残酷竞争,才坐上汗位的皇太极不想再这样下去了,哪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衣钵呢?
他希望能够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皇位,所以,他大力推动使得后金汗国向大清帝国转变,积极推进国家的封建化进程,割掉部落制度遗留下来的尾巴。
为了让儿子继承皇位,他大力加强皇权,逐步有计划的削弱各大贝勒的权力。
经过不懈的努力,在皇太极的周围围拢了一大群忠于皇太极的文臣武将,形成了极大的势力,这些大臣也没有让皇太极失望,在后来的皇位之争中,正是他们的坚持,才换来了有皇太极儿子继承皇位的局面。
按照正常情况,皇太极的儿子接班已成定局,然而,不正常情况出现了,皇太极暴亡对于身后事没有留下之言片语,这就给了大家极大的操作空间。
  既然皇太极没有做出最后的指示,那些被皇太极打压了N多年的贝勒们乐得开倒车走老路,有什么事情比扶一位皇帝上马带来的利益更大的呢?
于是,大家一起愉快的开会讨论,可是,随着会议进程的推进,会议的气氛就不再愉快了,你认识各位大佬,为了各自的利益,吹胡子瞪眼,就差上演全武行了。
经过讨论,对于皇位继承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支持的皇太极的大阿哥豪格,另一
等等,怎么没有顺治皇帝福临?
没有错,在这份名单里根本就没有福临的名字,甚至福临都没有得到任何提名。
  我们来看一看这两位候选人的实力,大阿哥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战功卓著,长期的征战使得在他的身边围绕着一大群战绩出众的猛将,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再者八旗中的两黄旗一直是由皇太极亲自掌握的,那个时候坚定不移的站在了豪格的身边,镶蓝旗的旗主济尔哈朗也大力支持豪格,这三旗的支持加上豪格的正蓝旗,八旗之中,支持豪格的占到了一半,看样子豪格已经稳操胜券。
  然而,多尔衮也不是软柿子,看见多尔衮作为豪格的小叔叔,其实说起年龄来,他还比豪哥小上了三岁。
这个小叔叔战功赫赫,在军队里,有相当大的势力,同时多尔衮两个兄弟阿济格和多铎也是风云人物,这三兄弟牢牢掌握了八旗中的两白旗,这哥仨可不是政治上的素人,军事上的小白,个个都是战功彪炳,手握重兵,实力分毫不比豪格弱。
  由于双方实力势均力敌,没有人愿意妥协让步,会议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两黄旗率先发难,两黄旗的军队包围了宫殿,多尔衮三兄弟面对这样的军事讹诈,丝毫不怯场,大家都是尸山血海中趟出来的人,这种小场面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眼见得一场冲突不可避免,如果清朝的上层发生了动乱,我想崇祯皇帝做梦都会笑醒,然而此时济尔哈朗站了出来,他提出了一个所有人都不曾想到过的折中方案,那就是让福临当皇帝,多尔衮作为摄政王爷,管理国家。
那还头号种子选手豪格呢?
大家都猜对了,豪格被淘汰出局了,两黄旗也好,诸位皇太极一系的大臣也好,他们的目标只是确保皇太极的儿子当上皇位,是豪格还是福临亦或是皇太极其他的儿子对他们而言都是一样的。
豪格就这样被那些信誓旦旦要拥立他当皇帝的人背叛抛弃了!   政治就是妥协与退让,作为一个不怎么称职的政治家,多尔衮对于这个游戏规则还是心知肚明的,他在权衡利弊之后,同意了这一个妥协方案,会议最终决定由福临继承皇位,多尔衮担任摄政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这可是一举三得,同时满足了黄旗拥立皇太极儿子的愿望,满足了白旗能够掌握国家政权的愿望,同时还巧妙安排了郑亲王作为两派人物之间的调和者,平衡两方面的力量,互相牵制!  那么为什么会是福临成为最后的幸运儿呢?
首先,因为要设立摄政王,所以坐在皇位上的人,年龄不宜过大,34岁的豪格还需要比他小三岁的叔叔帮他摄政吗?
这简直就是对豪格智商的侮辱,所以,必须把继承者的年龄控制在一定的十岁之内。
那么岂不是这
  综上所述,再加上多尔衮和庄妃有点暧昧的关系,福临非常幸运的坐上了皇位。
当别人在这个年龄当家里的小皇帝的时候,幸运的福临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皇帝,这真是一个超级幸运的小锦鲤啊!   
参考:
顺治继位实则就是“政治平衡”罢了。
1643年不可一世的皇太极猝死在盛京,由于突然死亡皇太极并未来得及立继承人就撒手而归。
所以既然未立遗诏,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最有资格坐上这个皇帝宝座,而在这之中就属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最有希望成为大清皇帝。
按照正常的情况下皇太极如果没有立遗嘱,那么最有可能继承皇太极位置的就是当时的皇长子豪格。
而且豪格的实力也的确十分强大,不但有满清八旗中的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和镶蓝旗这四旗旗主的支持,而且皇太极时期的很多重臣都明确表示支持豪格,包括
可以说如果没有出现意外豪格取代皇太极的位置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谁都知道这个意外出现了,那就是当时的睿亲王多尔衮。
虽然豪格的实力的确很强大,但多尔衮的实力也不差,在当时满清的八旗中也有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支持,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这三旗也有部分的宗室暗中支持他,满清重臣中也有阿济格、多铎、阿达礼和硕讬等人支持。
再加上多尔衮本身的权利也极大,他不但是皇太极时期六王当中地位第三的和硕睿亲王,亦是满清六部中的吏部尚书,同时更是努尔哈赤的亲生儿子,所以他的实力跟豪格可谓是不相上下。
就这样两方为了争斗这个皇位可以说是水火不容,更是明争暗斗不断,在当时整个满清可以说是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随时都有可能变的四分五裂,甚至被明朝成功反击。
而豪格与多尔衮又互不想让,谁也不想对方坐上那个位置,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满清的重臣开始担心如果再这样下去,整个满清势必会四分五裂,甚至可能都会因内讧而亡国。
所以这个时候曾经皇太极所直属的两黄旗中的王公大臣们纷纷佩剑上殿,进言道“如果不立皇太极的儿子做皇帝,他们情愿自杀”,而这就等同于逼宫,逼迫多尔衮和豪格他们做出选择。
最终在经过数天的磋商下,两方决定有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登基为帝,史称顺治帝,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则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福临治理大清国。
而豪格则最终失去了做皇帝的机会,不久之后就被多尔衮构陷削爵被幽禁而死。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为帝呢?
我们都知道在皇太极死了之后,他的儿子除了皇长子豪格在,还有皇四子、皇五子、皇六子、皇七子、皇九子、皇十子和皇十一子,为什么要选择皇九子福临为帝呢?
如果说多尔衮和豪格认为年幼的皇帝好控制,不是应该是比福临更小的其余二子的其中一个为帝吗?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多尔衮和豪格等人一致同意立福临为帝呢?
其一、血统问题。
我们都知道满清最开始的实力并不强,而皇太极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很大的原因是借助了蒙古的力量。
所以在当时皇太极为了取得蒙古族更大的支持,皇太极接连娶了5个蒙古族的妃子,且他的第一任皇后就是蒙古族科尔沁部落的,也就是孝端文皇后。
而福临的生母布木布泰就是孝端文皇后的侄女,也是蒙古皇族博尔济吉特氏的直系子孙,也就是说福临的地位极其的特殊,他不但是皇太极的嫡系子孙,更是蒙古皇族博尔济吉特氏的子孙。
而在当时满清还未入关,还需要借助蒙古的力量的时候,而立福临为帝则就可以很好的借助蒙古的力量,因为福临可是拥有蒙古皇族博尔济吉特氏血统的大清皇子。
立他为帝,则蒙古势必会倾囊相助,毕竟此时的蒙古可是元朝成吉思汗的后代,他们一直都想着再次回到中原,而在当时自身不能满足这个愿望的情况下,能帮助一位拥有成吉思汗后裔血统的大清皇子去统一中原,也未尝不可。
其二、年龄问题。
在当时满清并不是如果康熙之后那样的安定平稳,此时的满清还面临明朝和李自成这两位大敌,如果立太过年幼的君主则势必会影响满清的统治根基。
而在当时福临的两位弟弟一个是四岁,另外一个甚至只有一岁,所以此时六岁的福临唯一是最好的选择,他虽年幼,但在当时也不算太小,而且他的身份又尊贵,所以选福临无疑是最正确,也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综合
可以说福临能够登基为帝,完全就是运气使然,如果不是豪格和多尔衮的互不相让,我想福临无论如何都是做不了这个皇帝的,怎样也轮不到他。

参考:
顺治能继位,并非是孝庄和多尔衮之间有什么风流韵事,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六岁的顺治相较于豪格而言,是最合适的人选。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清朝的第二位统治者皇太极驾崩于盛京(今沈阳)清宁宫,由于皇太极是猝死,并且他在生前,也没有明确皇位继承人,这就意味着,皇位暂时空了出来。
而根据清朝初期所制定的继承人择优选择制度,就让很多人看到了机会,这其中,实力最强,也最具有竞争优势的,就属34岁的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
不管是从军功来讲,还是从出身地位上来说,豪格继承皇位,无疑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最终,他还是与皇位擦肩而过。
继承皇位的,是年仅六岁的福临,也就是顺治帝,他能继承皇位,与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有很大关系,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多尔衮将他推上了皇位。
多尔衮当时也是皇位竞争者之一,并且他的实力,与豪格不相上下,因此也在皇位的角逐中,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豪格最大的竞争对手,但正因为与豪格的不相上下,就造成了两者之间,就皇位问题相持不下,一度剑拔弩张。
但最终,六岁的福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继承了皇位,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却败下阵来,之所以豪格在拥有军功,且占据年龄优势的情况下败北,是在当时各方势力角逐,极为复杂的情况之下,六岁的顺治是最合适的人选,选择让他登基,也是最平衡的一种结果。
皇太极的猝死,给当时正处于关键时期的清朝出了一个大难题。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了汗位,并在他的带领之下,当时还是后金的清朝,势力不断强大,这也为清朝能够入关奠定了基础。
但在其五十岁正值壮年之际,身体却出人意料地衰弱下去,根据史料记载,在其五十岁那年,他十分宠爱的妃子海兰珠因病去世,这件事给皇太极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自此,他就悲不自胜,忽而昏迷,忽而减食,一向健壮的身体也就很快衰弱起来。
而在崇德八年,皇太极则在盛京的清宁宫“端坐无疾而终”,享年五十二岁,皇太极是驾崩了,但与此同时,却给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清朝出了一个大难题。
由于死的突然,皇太极并没有明确继承人,也就是说,皇位没有指定继承人,而这暂时的空缺,就让很多人看到了机会。
为什么说很多人看到机会呢?
这要说一说清朝初期的继承制。
在努尔哈赤还活着的时候,所提倡的是“八家分权制”,他唯恐一家独大,因此就摒弃了传统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嫡长子继承制,改用“汗位推选制”。
也就是说,当时大汗的儿子、大汗的弟弟以及大汗的侄子们,都有继承汗位的可能性,但至于谁会被推举出来,那就要看
而皇太极就是在这种制度下,从八大贝勒中成功胜出,以四贝勒的身份继承了汗位,虽说他在位时,已经将国号改为大清,汗位也变成了皇位,但继承制一时半会还没有改过来。
同时,由于他去世的突然,导致就继承人一事,大家伙还没坐下来商议,因此,在他猝死后,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就蠢蠢欲动起来。
毕竟谁都想当皇帝,但问题是,有想法不代表有实力,而在当时,尽管有资格也有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但真正有实力竞争的,只有两大阵营。
其中,一方阵营是支持皇太子长子豪格的,而另一方,则是支持多尔衮的。
先说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竞争优势的加分项,毕竟出身在那里摆着,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豪格的军功极高。
不管是在最早的征讨蒙古,还是在之后与明朝的宁锦之战,豪格都在这些战役中,立下了不少功劳,并且,凭借战功,豪格也成功的从贝勒晋升为和硕肃亲王。
同时,豪格也担任正蓝旗旗主,再加上皇太极死后,一直效忠于皇太极的正黄旗和镶黄旗旗主索尼和鳌拜,都公开表示支持豪格,而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因为受过皇太极恩惠,自然也愿意支持豪格。
因此,在八旗中的四旗都支持豪格的情况下,豪格的赢面还是比较大的。
不过,当时多尔衮的实力也并不差,多尔衮是正白旗旗主,自然正白旗是支持他的,而镶白旗一向以正白旗马首是瞻,肯定也支持多尔衮,同时他的两个弟弟,也是能征善战,这几股势力加起来,也是不容小觑。
当然,还有皇太极的二哥代善以及代善之子所领的正红、镶红两旗,表面上是保持中立,实际上都打着小算盘,并且他们中也有不少人在暗中站位多尔衮。
所以,从综合势力上来对比,这两大阵营可以说是半斤八两,不相上下,论才能,多尔衮高于豪格,但论地位和军功,豪格又略胜一筹,因此,双方是互不相让,争了许多时日,也没争出来个所以然。
但事情总的解决,不能让皇位就这么一直空着吧,因此,在双方的代表人物商议之后,决定在当年的八月十四日,共聚盛京的崇政殿,来进行最后的决断。
这个时候的福临,虽然他也是皇太极的儿子之一,但压根就没在众人的考虑范围之内,一来是年龄太小,而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二来呢,则是皇太极不止一个儿子,而福临只是第九子,怎么轮也轮不到他。
会谈当日,崇政殿内外的气氛可以说是火药味十足,豪格一方早早地就在大殿周围布置了精兵,为的就是防止多尔衮武力夺权,而身经百战的多尔衮,对此并不在意,自信满满的就带着自己的兄弟,来到大殿,争夺皇位之战,一触即发。
而在会议中,两大阵营就谁更有资格继承大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本身出身草原的人就脾气火爆,好多次都差点擦枪走火。
作为正白、镶白两旗,自然是说一千道一万也不会支持豪格,而作为正黄、镶黄两旗也同样不会支持多尔衮,因此,剩余的四旗,态度就十分重要,但四旗中,支持双方的都有,这就让谈判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明白,如果就这么僵持下去,再谈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什么结果,甚至还有可能,让八旗的旗主之间,因为这件事矛盾激化,从而造成分裂,一旦如此,那就会是灾难性的后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当时的局势,彼时的清朝,尚未入关,并且,南明朝廷和农民军李自成也是很大的威胁,而在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入关一统中原,就是最大的目标和梦想。
有道是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入关的前提建立在八旗团结一心,但如果就皇位问题一直僵持下去,从而造成八旗分裂的话,那么入关就基本无望了,毕竟一个心怀鬼胎的团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平心而论,多尔衮相较于豪格而言,还是有一定劣势的,毕竟八旗中的两黄、两红和两蓝这六旗,大多数还是支持豪格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多尔衮武力夺权,并不一定就能够成功。
但他就是不愿意让,凭什么是你豪格,就不能是我多尔衮呢?
但在最终,有一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按辈分来算,他和皇太极、多尔衮是平辈,也是豪格的长辈,在皇太极活着的时候,济尔哈朗与皇太极的关系极好,也正因为如此,皇太极就将镶蓝旗交由他统领。
在皇位争夺战发生时,济尔哈朗是支持豪格的,但他支持豪格的理由是,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也就是说,他支持的并不是豪格本人,而是皇太极的儿子。
是不是有些绕口?
其实很简单,济尔哈朗是效忠皇太极的,因此在皇太极去世后,他愿意支持皇太极的儿子上位,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所以济尔哈朗就支持他。
但皇太极可不止一个儿子,也就是说,如果是皇太极的其他儿子继位,那么济尔哈朗也支持。
而他在当时提出的建议,就是与这个原则相关,他提出,如果豪格与多尔衮相持不下,那么不如就让皇太极的第九子,也就是六岁的福临继承大位。
此言一出,众人先是沉默,之后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毕竟当时的福临,只不过是一个六岁的黄口小儿,让这么一个小孩子登基,是不是有失体统?
但济尔哈朗既然能提出福临,自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于是,他就将为什么推举福临的理由和原因,在会议上逐一分析给众人。
当然,最初的各大旗主,对于这个提议并不是十分赞同,也没有出现一些传闻中,当即拍案就赞成的情况,实际上,也是经过了各种意见的讨论,但讨论来讨论去,发现如果把豪格排除在外的话,福临无论是从出身还是从当时的局势来讲,确实是最合适的人。
同时,对于多尔衮来说,他也深知自己并不一定就能成功,毕竟那些老臣在看着,容不得他放肆,而福临也算是一个折中的办法。
但他同意归同意,还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皇帝年幼,而自己政务经验丰富,必须由自己担任摄政王,对于这一点,大多数人并无太多意见,因为多尔衮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不过,为了防止多尔衮专权,其他旗主还是给多尔衮上了一道防范措施,那就是让镶蓝旗旗主,也就是郑亲王济尔哈朗也担任摄政大臣,从而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
“当立帝之第九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固山)军兵,吾与右真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後,当为归政,誓天而罢”---多尔衮就这样,清朝的第三位统治者顺治帝福临,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双方在角逐中,找到了互相认可的一个平衡点,其实这个平衡点的核心思想很简单,就是我占不到便宜,你也别想从中获益,而顺治帝福临,就是这么被推举出来当皇帝的。
当然,前文讲过,皇太极并不止一个儿子,根据史料记载,他共有是十一个儿子,除去豪格,尚且还有十个,从理论上来讲,这十个皇子都有继承大位的资格和可能性,但为何济尔哈朗会选择福临呢?
这就要从福临的出身血统以及当时的局势来说了。
其一,福临的血统众所周知,福林的生母是孝庄太后,孝庄太后是皇太极的五大福晋之一,而她另一个身份,就是蒙古贝勒宰桑-布和的女儿。
早在努尔哈赤时代,蒙古贵族就和后金不断打交道,当然,是兵戎相见的那种,不过,因蒙古贵族不敌后金,最终双方议和,进入和平发展时期。
不过,虽说暂时和平,但蒙古的势力依然强大,对此,努尔哈赤便采用“怀柔“政策,通过相互和亲的方式,来拉拢双方关系。
比如皇太极的大妃哲哲,就是蒙古贝勒宰桑-布和的妹妹,而海兰珠和孝庄太后,则是宰桑-布和的两个女儿。
哲哲与海兰珠,两人虽说都嫁给了皇太极,但哲哲并没有生下儿子,只有三个女儿,而海兰珠虽说生有一子,但还没来得及起名字就夭折了,因此,具有蒙古血统,且生子的,只有孝庄一人。
在本着“满蒙一家亲\"的宗旨下,让孝庄的儿子福临继位,显然是蒙古贵族们希望看到的结果,毕竟这是自家外甥,不支持他支持谁?
同时,福临继位的最大好处,就是能笼络蒙古贵族,因为福临的身份在那摆着,至少蒙古人不会有什么二心,这其中的道理,也是十分浅显的。
其二,福临继位,也众人都能接受的结果除了福临的蒙古血统是主要因素之外,他能继位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选择他是众人都能接受的结果。
前文讲过,像郑亲王济尔哈朗,是效忠于皇太极的,因此也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谁都在他支持的范围之内。
抱着这种想法的,其实不止济尔哈朗一人,还包括正黄旗和镶黄旗,这两旗的旗主索尼与鳌拜,实际上在最开始支持豪格的原因,和济尔哈朗差不了多少。
正是因为他们都效忠于皇太极,因此就支持皇太极的子嗣继位,那么既然豪格不行,换一个也无所谓,同时福临的血统和身份,也在其他皇子中占据优势,那选他也并不是太吃亏。
在两大黄旗以及镶蓝旗都是这个态度的情况下,那么福临上位也是必然的事情。
其三,福临的年龄福临在被推举时,只有六岁,但就是这个年龄,让各方势力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
为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六岁的福临,自然没有亲政的能力,那么国家大事由谁来处理呢?
自然是这些年长的各位旗主。
既然能处理国家大事,那就有一定的实权,既然有实权,那谁当皇帝都不可以,反正小皇帝做不了主,还得这些大人们定夺。
因此,不管是对于多尔衮而言,还是对于豪格来讲,或者是对于其他旗主,都是一种能够接受的局面,自己或者自己支持的人当不了皇帝,那就退一步,让自己有实权,也是不错的事情。
当然,福临能成为备选,也是在于豪格的“让位”,他在赌气之下的那句“福少德薄,不能继位”,让多尔衮抓到了机会,有了口实,才会迫使他不得不退出竞选,这才让福临有了机会,继承大统。
小结:总而言之,豪格作为竞争皇位中赢面颇大的一方,最终却败北,让六岁的福临上位,这个结果是众人预想之外,但也是意料之中,毕竟当时的局面是多尔衮与豪格互不相让,再怎么争也不会有结果,因此,双方在考虑自己的切身利益以及福临的血统等因素之下,才会得出这么一个结果,让顺治继位,而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担任摄政大臣,统领朝政,自此,清朝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参考:
皇太极去世后,满清宫廷内外为争夺皇位剑拔弩张,阴云密布,甚至可以说是清朝历史上最凶险的一场皇位之争。
其中,34岁的皇长子豪格占据着名分大义,还有万千拥趸,离着皇位仅一步之遥!可是,皇位最后却神奇的砸在了年仅6岁的顺治头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第一,因为皇长子豪格在优势占尽的情况下自作聪明,把自己玩掉了;
第二,恰恰是因为当时的顺治只有6岁;
第三,因为顺治的母亲是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后,也就是影视剧中所称的大玉儿;
第四,最重要的要说多尔衮,多尔衮才是顺治能继承皇位的最关键原因!那这些究竟都是怎么回事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300多年前凶险万分的清宫夺位风云!先从皇太极为情所困,猝然崩逝的这个奇葩事开始说起。
1、皇太极的女人。
皇太极的一生共活了52岁,他在史书上有记载的妻子一共有15位,其中有3位还是一个姑姑带两个侄女的组合。
姑姑名叫哲哲,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两个侄女是一对姐妹花!姐妹花的妹妹叫布木布泰,就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两朝贤后——孝庄皇后!也就是影视剧中所称的“大玉儿”。
1625年,孝庄嫁给皇太极,那时她才13岁。
孝庄嫁给皇太极之后并不得宠,在皇太极生前,她的地位其实一点都不显赫,甚至可以用庸碌来形容,而她姐姐的情况则与她完全不同。
孝庄的姐姐就是在许多清宫戏里都有极高出镜率的大美女——海兰珠!1634年,妹妹孝庄嫁给皇太极的第十年,26岁的海兰珠也在哥哥的护送下来到盛京(沈阳),与43岁的皇太极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
电视剧《美人无泪》中的海兰珠2、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海兰珠。
海兰珠嫁给皇太极时,那时皇太极还没有称帝,只是称为“天聪汗”。
海兰珠刚一嫁过来,并凭借其丰满成熟、娇艳动人的美色,以及善解人意的似水柔情俘获了皇太极这个老男人的心,深得其宠爱。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登基称帝,称帝之后马上大封后宫。
海兰珠和“大玉儿”的姑姑哲哲,因为她最早嫁给皇太极,所以被封为正宫皇后。
而海兰珠则被封为了“宸妃”,同时皇太极还引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关雎二字,为海兰珠专门修了座名为关雎宫的宫殿,这种独特的尊崇极其罕见。
1637年,海兰珠为皇太极生了一个儿子,这是皇太极的第八子。
皇太极当时欣喜若狂,直接就决定要立这个儿子为皇位继承人。
然后还大宴群臣,颁发了大清朝的第一道大赦令。
这是皇太极任何儿子都没有享受过的待遇,可见其对海兰珠宠爱之隆。
只可惜这个儿子才出生半年就夭折了,否则哪轮得到后来豪格和多尔衮去抢皇位,结果还发生被顺治捡漏的事情。
海兰珠居住的关雎宫3、海兰珠骤然病逝,皇太极为情而亡。
1641年,皇太极正在为消灭明朝在关外的最后一支劲旅而与明朝进行着松锦之战,大战当时,清都盛京有使节惶惶急报“关雎宫宸妃有疾”。
皇太极闻言大惊失色,马上仗都不打了,令诸将固守阵地,然后自己急匆匆往家赶。
行至半路,就有使节来报说海兰珠已不治身亡。
皇太极如五雷轰顶,飞马冲入盛京,直扑关雎宫。
怎奈斯人已逝,时年33岁的海兰珠已香消玉殒,永远闭上了眼睛。
关雎宫里空留皇太极抚尸哀痛的身影和悲恸的哭声。
美人气绝,英雄心碎。
海兰珠的死让皇太极备受打击,有好几次都因悲痛过度而晕倒。
但纵使他贵为九五至尊,除了节哀也别无他法。
为海兰珠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后,皇太极在皇宫中常常睹物思人,一想起海兰珠就伤心落泪,还常常去海兰珠的墓地前悲痛欲绝、泪如雨下的祭奠一番。
在对海兰珠长期的思念和悲痛中,皇太极常忽而昏迷、忽而减食,时常“圣躬违和”。
1643年,皇太极在盛京后宫中骤然崩逝,时年52岁。
电视剧《美人无泪》中的皇太极与海兰珠皇太极走了,却给清朝留下了一个大难题——没来得及立储!在皇太极生前,或许是还没有想好由谁继承皇位,或许是他认为自己还能再坚持一下。
不管哪种原因,反正他在世时是没有确立皇位继承人的。
可他没想到的是,在他52岁时,因为对一个女子的思念和悲痛,自己就猝然驾崩了!《清史稿》中对皇太极的死亡的记载是“无疾崩,年五十有二”,可见他的死确实来得比较突然,自己本身并没有疾病,只因过度悲痛而猝死,当然也就来不及立储!《清史稿·太宗本纪》:庚午,上御崇政殿。
是夕,亥时,无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
双雄夺位战——皇长子豪格 VS 皇叔多尔衮。
皇太极猝然一死,众宗室旗主便上演了一场夺位大戏。
最后这场大戏逐渐演变成了双雄对决,其中一方便是34岁的皇长子豪格,另一方便是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这时完全没有年仅6岁的顺治什么事。
1、皇长子豪格。
豪格勇猛有力,久经沙场,屡建军功,在诸皇子中不管论能力还是论功劳都是上上之选。
同时按照“立长”的规矩,豪格继承皇位也是理所当然。
于是在豪格身边迅速聚集了一群支持者。
实力强大的、原来皇太极手中掌握的正黄旗、镶黄旗将领们,如索尼、鳌拜等都主张拥立豪格,同时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也支持豪格。
如此,再加上豪格自己手中的正蓝旗,支持者在八旗之中就占了四旗,这就占据了绝对的军事优势。
另外再加上大义名分,怎么看都立于不败之地。
下面我们再来看多尔衮。
豪格 剧照2、皇叔多尔衮。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也就是皇太极的十四弟,豪格的十四叔。
他17岁时就随皇太极四处征战,屡立战功,皇太极称帝后就将他封为“睿亲王”,其时年仅24岁。
后来皇太极还把清朝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多尔衮统摄。
文臣武将的袭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贵胄都要经他的手任命,经年之下也积蓄了相当雄厚的实力!于是多尔衮就成了豪格继承皇位的最大竞争者,他在朝中的呼声甚至丝毫不弱于豪格。
当时的清廷内,豪格与多尔衮两派人马剑拨弩张,火药味越来越浓,一场血雨腥风似乎马上就要到来!朝廷中所有的王爷和高官重臣毫无例外都被卷入了这场斗争旋涡中来,暗流涌动,人人惶恐,每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年仅6岁的顺治(当时还叫福临),出来捡漏了!多尔衮 剧照年仅6岁的顺治最终继承了皇位。
当然,那时的顺治还名为爱新觉罗·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他的生母就是前文所说的“大玉儿”孝庄皇后。
年方6岁的顺治究竟是如何在豪格和多尔衮身上上演了一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呢?
1、豪格的自作聪明。
皇太极去世的第七天,当时的清廷内为争夺皇位已经压抑到了极致,各方都已调兵遣将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似乎马上就要擦枪走火。
这时,各方都明白到了最后摊牌的时候了,于是各旗主便准备召开最后一次会议,这场会议由皇太极的二哥、皇族中年纪最长、地位最高的礼亲王代善主持。
会议一开始,多尔衮派就强硬的表示要拥立多尔衮为帝,就算不立多尔衮也坚决不能立豪格。
当然,豪格也不是等闲之辈,闻言后勃然大怒,当即决定要反戈一击。
于是豪格先是以退为进,赌气说自己才疏学浅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然后安排支持他的两黄旗重臣们佩剑上殿,仗剑直言:“先帝对我们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豪格认为这样就将了多尔衮一军,你多尔衮又不是皇子你还跑来争啥皇位?
但是自作聪明的豪格却没想到,先帝的皇子可不只有你一个呀!2、多尔衮的智慧。
在这场夺位之争中,多尔衮的智慧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所以后人多评价多尔衮为“具有超人的谋略和精明”。
多尔衮以及他的支持者们深知,如果让豪格登上皇位,那等待他们的必然是死无葬身之地。
当时豪格安排两黄旗佩剑上殿进行逼宫的时候,多尔衮的支持者们也准备直接动手,但被多尔衮拦下了,因为他认为使用武力获胜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使获胜了,清朝也元气大伤了。
从这点来看,毫无疑问多尔衮才是个合格的政治家,而豪格则只是个武夫。
随即多尔衮站出来表态,说他也坚决支持由先帝的皇子继承皇位,既然豪格自己说他德行浅薄,那我们就从先帝的皇子中另选一个来继承皇位吧。
在多尔衮与豪格两派人斗得难分难解、互不相让的紧要关头,多尔衮的这个思路瞬间给一筹莫展的朝廷重臣们打开了一个脑洞。
于是,朝中剑拔弩张的局面顿时缓和了下来,众人便开始商讨另选一个皇子来继承皇位的新方案。
3、为什么是福临?
首先,因为福临的年龄只有6岁。
其实当时的皇子中除了豪格,还有17岁的皇四子、15岁的皇五子等,之所以选一个6岁的皇子当皇帝,因为这样别人才能以摄政王的身份掌握朝政呀。
当时多尔衮提出的方案是拥立福临为帝,由原先支持豪格的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自己担任摄政王。
这里也体现了多尔衮的智慧,济尔哈朗一听说自己要当摄政王,大喜过望,马上就不支持豪格了。
其次,是因为福临的母亲,他的母亲是孝庄(当时还是庄妃)。
重要的是,皇太极的皇后哲哲那是庄妃的亲姑母呀!同时,庄妃还代表着蒙古科尔沁部落,拥立福临就意味着能获得皇太后和蒙古部落的支持。
果然,多尔衮的这个方案一提出就获得了朝中的一致支持,而豪格则是有苦难言,最后也不得不接受了这样的结果。
就这样,清朝历史上最为凶险的一场皇位之争神奇的在没有流血的情况下得到了完美的解决,福临也就这样登基为帝,是为清世祖顺治皇帝。
而多尔衮也如愿以偿,独揽大清朝政,成为了“皇父摄政王”。
顺治小皇帝
参考:
皇太极去世,他的长子豪格34岁,为何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
针对此问题有书君首先说明下:建立大清帝国的皇太极,在没来得及确立合法继承人就一夜猝死了。
那问题就来了,帝王岗位向来竞争激励,34岁经验丰富的长子却竞争不过6岁的顺治也是出奇,其中的玄机是什么呢?
1、有继承帝位能力的人选古时帝王产生一般是子承父业,或是兄弟接班。
皇太极有8个儿子与众多兄弟。
皇位只有一个,不可能人人都坐。
在当时竞争这个岗位有4
从这4人资历与竞争实力来看,最有可能胜出的是: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皇太极倚重的多尔衮。
年仅6岁的顺治与2岁的博穆博果尔似乎取胜机会不大。
2、强大的帝位竞争对手年仅34岁的豪格不仅人才出众,而且功勋卓著。
连续两次参加征服蒙古的战役,被授予贝勒。
皇太极继位后,又连续9次参加攻打明朝政府的行动,并掌管两个黄旗与一个正蓝旗。
竞争对手多尔衮也不弱。
比豪格小两岁的多尔衮,备受他父亲努尔哈赤地宠爱。
努尔哈赤曾留下遗言:九王子多尔衮当立而年幼,由代善代理君主之位(因代善变卦,转拥皇太极)。
后来多尔衮做为皇太极的左膀右臂,功勋更不必说:攻必克、战必胜。
而顺治才6岁,任何功绩与他挨不上边。
2岁那个更别谈。
3、继承皇位的合法规则豪格与多尔衮能力再强都需要经过个程序。
按努尔哈赤遗诏规定办:就是皇位的继承要由满洲贵族来讨论。
满洲贵族说直白就是:皇太极在位时期封为亲王和郡王的人。
当时被封的有7
在这7
4、面对比继承皇位更重要的任务这个皇位争夺看起来似乎很激励,但并不惨烈。
为什么呢?
因豪格与多尔衮相同的梦想:统一中国。
(加粗)他两心里也都非常清楚,这是当下摆在他两面前最重要的任务。
此时大明正面临着解体的危机,而大清则是坐收渔翁得利关键时期。
他们不可能为争夺皇权,发生两败俱伤、你死我活的败局。
这也是所有满洲贵族与八旗官兵都不希望看到的。
做为实力最强的多尔衮,即便为这个帝位等待了17年。
但做为一位久经沙场、老谋深算的政治家的他心如明镜:大清帝国刚建立不久,绝不能因双方争皇位而致大清帝国的未来于不顾。
5、皇位竞选前的共识做为皇太极的正牌宠妃、顺治妈妈、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孝庄对于皇位的竞选能熟若无睹吗?
当然不能,这不仅有关清朝前途命运,而且也有关她们母子和蒙古贵族的利益。
虽然孝庄本身地位以及代表的蒙古贵族的势力让她有足够的资本,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因利益共同化,她争取到了,在当时具有最强实力的两黄旗核心人物的支持。
两黄旗的实力凭着皇太极在位17年的苦心经营,已在满洲八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若顺治继位,两黄旗地位依然可保持岿然不动。
但若豪格继位,他所掌控的正蓝旗可能会凌驾于两黄旗之上。
6、帝位继承人的最后角逐与揭晓皇太极死后第5天,七人首脑会议正式召开。
没想到豪格阴差阳错取得多数的票权。
惊喜来得太过突然,豪格学习尧舜禹谦虚的说:"哎呀,别立我呀,我福少德薄,立谁都成,就是别立我。
”这句致命的话让豪格彻底失去称帝的机会。
老谋深算的两黄旗代表,借势并坚持主张“立帝之子”,并建议:豪格除外,另7个里,立比较有资格的顺治。
多尔衮虽想称帝,但迫于形势加之为了大清未来也表示同意。
6岁顺治就这样顺利上位,在当时看来,顺治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
首先大家都希望立皇太极儿子为王。
体现满族统治集团中皇位应父子相承、皇权须不断加强,人心所向的历史趋势。
而且顺治是皇太极正牌、且极为宠爱的孝庄的儿子。
最重要的是:促使满蒙之间的团结。
同时成就多尔衮一世英名,让孝忠皇太后名流天下,并促使大清帝国一步步走向辉煌。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作为皇太极的第一个儿子,豪格自幼跟随其父四处征战,在对大明、蒙古、朝鲜的战斗中战功卓著,可谓是有勇有谋。
(电视剧中的豪格——一枚鲜嫩小狼狗)(真实的豪格——现实可能有点残酷)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豪格随即晋升为亲王,统领正蓝旗,备受皇太极倚重。
不过豪格虽贵为长子,但满洲并没有立长的传统,所以豪格无法自动获得储君之位。
在后金建立之初,满洲贵族在政治体制上还十分原始,带有浓重地部落协商色彩。
特别实在立储方面,没有建立可靠的传承机制。
在先帝没有指认继承人的情况下,皇位主要还是依靠贵族大臣协商决定。
这一缺陷在努尔哈赤死时明显的暴露了出来,因为努尔哈赤在死时没有交代清楚谁来继位,导致其子侄为汗位爆发了激烈的争斗。
最后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获得了胜利,夺取了汗位。
但令人不解的是,皇太极在称帝之后却依旧没有明确一个继承制度,这为他死后的皇族倾轧埋下了隐患。
1643年皇太极和他父亲努尔哈赤一样,又是闪电般驾崩。
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你就这样消失在,大家的世界里皇太极死前照样没有说明白谁来克继大统,由此引发了多尔衮和豪格对于帝位的争夺。
(《美人无泪》中的多尔衮,韩栋确实很帅)(现实中的多尔衮)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豪格的叔叔,但是他在年龄上却还比豪格小三岁。
这叔侄俩都是能力非凡,也都是对皇位觊觎已久。
相对而言的,当时情形对豪格略微有利。
当时豪格亲掌正蓝旗,而且拥有两黄旗将领的支持。
当时的朝中重臣
就连德高望重的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基。
而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同样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论硬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
而多尔衮这边只有镶白旗和正白旗两个旗,总体实力和威望不如豪格。
但就在这关键时刻!豪格却装了个大13。
在皇位协商的会议上,本以为胜券在握的豪格,嘚瑟的不行,扔下一句:“德小福薄,难以承担”后,竟然径直退出了会议,学起来赵匡胤,回家等着黄袍加身了。
但豪格这一走,会议的情形突然就急转直下。
多尔衮和多铎立即抓出豪格的话茬,认定豪格无意于皇位,已经自动退出竞争了。
而豪格自己的离去也让他的支持者顿时懵逼了,真是心中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想使劲也使不上力了。
就这样两方僵持不下,直到两黄旗的大臣们带刀上殿,表示即便不立豪格为帝,也必须要由先帝之子克继大统,否则就来一场华山论剑。
眼见自己当皇帝是没戏了,多尔衮于是提出了个折中方案,即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而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摄政。
最终,这个方案被大家所接受,而豪格不仅就此错失皇位,也为自己日后悲惨的结局埋下了导火索。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清顺治帝福临,他的命运和他的名字一样,真是天福降临)
参考:
因为无论豪格多少岁,多尔衮也不会让他顺利继位登基的。
双方到了势如水火的程度,而让6岁的福临登基是无奈中的选择,福临“临危受命”懵懵懂懂的当了中和剂。
占些篇幅,咱们推一下:当初代善被废后,立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商国事。
四小贝勒:大贝勒阿济格、二贝勒多尔衮、三贝勒多铎、四贝勒济尔哈朗。
前三名,多尔衮、阿济格、多铎是同母兄弟,而且很明显,他们还算团结,可不像胤禛和胤禵,同母兄弟,见面也能咬出血来^_^(他们的亲疏来由这里就不讲了)按“立长”的规矩,由豪格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
按努尔哈赤的立下的规矩,多尔衮继位登基也能说的过去。
首先,多尔衮的第一身份自然是皇太极的弟弟,而且还是正白旗旗主,不仅位高权重,而且手握兵权,多尔衮的两个亲兄弟,同样也是旗主,连纵之下,势力不可小觑。
再说豪格: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他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两黄旗不用想,自然是拥立豪格。

镶蓝旗主济尔哈朗也想拥立豪格登基。
军事:(正黄、镶黄、正蓝、镶蓝四旗)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将领的拥护,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
在皇位争夺的天平上多尔衮与豪格难分伯仲。
真打起来?
这是两方阵营,甚至多尔衮和豪格本人也都绝不想看到的,他们代表着很多方方面面的利益,真的是他们间的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多尔衮最后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
福临即位,次年更年号为顺治元年(1644年)。
辅政交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管理。
(谈判的结果,作为镶蓝旗主,济尔哈朗是拥护豪格的)四年后,济尔哈朗因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被罚银二千,罢免辅政职务。

参考:
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52岁的皇太极猝死于清宁宫。
据载,他当时是“端坐无疾而终”。
52岁不可能是老死,推测是得了心肌梗塞或脑溢血之类的疾病导致的。
他死得太突然,连遗诏也未来得及立,连遗言也没留下。
为什么死这么突然呢?
因为他最爱的两
他最爱的爱妃宸妃海兰珠之死,是对他致命的打击。
为什么宸妃去世了呢?
这是因为皇太极另外一个最爱的人去世了。

这个孩子才两岁,就夭折了。
悲不自胜的海兰珠,很快郁郁而终,也随儿子去了,留下悲痛的皇太极。
煎熬了两年,带着没有入驻中原的遗憾死了。
因没有明确继承人,所以八大旗主和皇太极的儿子们都有可能成为皇帝,因而宗室内部展开激烈的皇位之争。
皇太极一共有11个儿子,除二、三、八子幼殇外,他还有八子有第一轮的竞争资格。
1、皇长子肃武亲王豪格。
2、老四辅国公叶布舒。
3、老五承泽裕亲王硕塞。
4、老六镇国悫厚公高塞。
5、老七辅国公常舒。
6、老九福临(五大福晋之一布木布泰所生,6岁)。
7、老十韬塞(当时4岁)。
8、老十一襄昭亲王博穆博果尔(五大福晋之一娜木钟所生,2岁)。
因为老四、老五、老六、老七、老十皆为地位低的庶妃所生,尤其老五的母亲还被皇太极赐给了大臣,在第二轮竞争中,他们全部淘汰。
皇太极儿子中最有皇位继承权的除了豪格就是福临和博穆博果尔。
这个问题有点难 ,更难的是皇太极的兄弟也有竞争是资格。
在皇太极的兄弟中有能力继承的有:1、礼亲王代善2、睿亲王多尔衮3、豫郡王多铎(支持哥哥多尔衮称帝)当时皇太极的二哥,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大不如前,年龄也不允许,他已是60岁的老头了,而他的儿子中最有能力的岳讬和萨哈廉都已死,剩下硕讬、满达海没有多大的实力,也没啥发言权。
代善也说自己:“老了,难当大任”,不过代善若是凭资历和两个红旗的实力去发言的话,还是能左右大局的发展的。
代善“超龄”,多铎“差龄”,那皇太极的兄弟中多尔衮年龄刚刚好。
其实,多尔衮成为热门人选,靠的不是年龄也不是颜值而是实力。
他的实力有三点,能力、战功、谋略。
在皇太极的儿子们中三选一,选谁呢?
豪格具有天然的优势,谁叫他是嫡长子,他比他的叔叔多尔衮还大三岁呢!关键是,豪格和他的小叔叔一样,实力也很强!在所有人中最有竞争实力的也就两
二人都皆战功赫赫且在同一年被封为亲王。
入关前清室的继承制并非“嫡长子继承”制,但多少受到汉族“立长不立幼”的影响,典型的就是努尔哈赤立长子褚英。
后皇太极时代,具体该立谁,主要有由清皇室兄弟召开会议推举选拔。
如果按两人实力相比的话,多尔衮略胜一筹,不过豪格在皇太极的所有儿子们中论功劳和能力都最占优势,他久经百战,战功赫赫不在话下,正统性高于多尔衮。
另外,皇太极的两黄旗加上豪格自己的正蓝旗,共计117个牛录(35100人),这三旗的总实力也是遥遥领先,他们赞成“皇子继位”,大多支持豪格,努尔哈赤的侄子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站出来支持豪格。
就在济尔哈朗家中,济尔哈朗召集大家开会支持豪格。
正因为如此,豪格很有底气,更让他信心爆棚的是,当时最有威望的礼亲王代善也力挺他。
代善是他二大伯,在家中德高望重,他代善还给出服众的理由:“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而一些朝廷大臣要臣如:
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带剑上殿为豪格力争以死向抗:“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
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豪格对于帝位,可以说是志在必得,舍我为谁了。
可是最终被他的小叔叔多尔衮给搅黄了。
多尔衮更厉害,8岁就参与国政,而且久经沙场,屡立战功。
多尔衮的军功和资历在满清中是首屈一指的,这点豪格比不上,基本上所有的重大战役,都以多尔衮为主帅,豪格配合。
多尔衮入关以后,更是立有不世之功,他先后消灭李自成、击杀张献忠、连破南明的弘光、隆武、绍武政权。
皇太极死时,多尔衮兄弟三个有两个旗,正白旗,镶白旗,共98个牛录(29400人)。
多尔衮为正白旗旗主,多铎为镶白旗旗主。
这两旗兵力强大,团结力强,远远超过豪格本人直接掌握的不足半旗兵力。
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都支持亲兄弟多尔衮,联合起来阻止豪格坐龙椅。
不过论正统性多尔衮比不过豪格。
可是母亲阿巴亥的被逼殉葬让他刻骨铭心,让他愤恨,心中疑团重重,也许皇位本该属于自己,现在这么宝贵的机会来了,怎能拱手相让?
朝廷内所有的王爷和重臣,都卷入了叔侄的皇位之争,剑拔弩张,眼看一场内讧的血战就要发生。
智谋超群的多尔衮分析当时的形势知道这样相持下去对整个大清不利,自己也不能完全保证能取胜,就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式,来阻止豪格当皇帝。
面对多尔衮的退让,豪格也许懵逼了,不好意思不仗义,谦虚地说了一句惊诧众支持者的话:“我福小德薄,不配担当大任!”多铎马上话赶话说,你确实福薄。
多尔衮也说,豪格自己都不想当皇帝,你们这些人争也是白争。
豪格的态度凉了支持他的众人的心:我们以死来保你当皇帝,你却关键时候掉链子!他们就立刻把目标转向其他皇子,于是豪格就彻底失去了称帝的机会。
在豪格出局后,两黄旗大臣仍然本着由皇子继承大统的宗旨,开始在福临、博穆博果尔中选择。
子以母贵,福临的母亲孝庄是科尔沁部首领布和的女儿,娘家和大清的交情深远,孝庄的爷爷莽古斯就已经和努尔哈赤建立盟友关系了,到当时为止有着长达50年的交情。
(皇太极和孝庄画像)而博穆博果尔的母亲娜木钟,本来是林丹汗的大福晋,为林丹汗生下遗腹子后嫁给皇太极。
她父亲是阿巴嘎部的首领多尔济,在皇太极死的5年前才归附清朝,而且实力也比不过孝庄的娘家。
福临和博穆博果尔相比,年龄上占优势。
从各方面来说,才两岁的博穆博果尔,不适合当皇帝。
因而全体最终一致决定:由6岁的福临继帝位最合适,睿亲王多尔衮和豪格的代言人郑亲王济尔哈朗当摄政王。
豪格学习汉人谦虚,结果让支持豪格的耿直的满洲王公大臣彻底心寒了。
豪格不仅没当上皇帝,连摄政王也没捞上,最终还是死于他的小侄子多尔衮、小弟弟福临之手。
1644年福临继位,1648年豪格被废为庶人,随后蒙冤而死。
总结:豪格从强有力的帝位竞争者,变成阶下囚、冤死鬼,主要还是实力不行,并不是自己太谦虚、满人太耿直的原因。
如果豪格各方面都强于多尔衮,成为悲剧的就会是多尔衮而不是豪格。
只不过,豪格的谦虚成为了多尔衮击垮豪格的利器、借口。
实力不如人,主要靠谋略,不然注定悲剧,另外要成大事一部分还要靠运气,有句话说得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福临运气好,坐收了渔翁之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