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到远方赴任有什么凭据做证明难道不怕有人冒名顶替

朝廷为了防止冒名顶替也是做了很多制度性的规定。
官员在得到任命后,会得到一份官凭,官凭一式三份,一份吏部留存,一份官员随身携带,一份由朝廷派驿站送到官员所在地。
随着官凭一起送过去的,还有官员的履历,其中包括官员的基本资料以及相貌特征。
官员到达任职地之后,会有专门人员对照官凭以及长相,防止冒认。
当然这不是百分之百稳妥的。
明朝就有一伙水贼杀了一个去雷州上任的知县,他们拿着官凭,找个有文化的水贼顶替,就去上任了。
上任很顺利,而且因为担心干不好引起上头关住,这伙水贼,不贪污,不受贿,不强抢民女,还利用当过水贼的职业经验帮助衙门抓贼。
结果县里大治,受到上级表彰。
最后还是露馅了,原因是真知县的儿子听说老爹干的很好,就上门投奔。
结果发现这
社会关系才是最难伪造的。

参考:
让子弹飞
参考:
除了
这些候任官员的花样签名在官员考取进士资格后,平时都留在吏部备案,一旦确定了走马上任的地点,那么吏部就会通过官方驿道先将有关材料送达地方,待官员到达后,对比书写自己的花样签名,就成了鉴别官员真假的内容之一。
因为其他的资料介绍或描述的不是绝对准确,毕竟那时候没有照相机和身份证,而花样签名是不能轻易模仿的,即便有人看见过官员的花样签名,但在短时间内模仿成功的概率也基本是不可能的。
毕竟类似《水浒》里面的圣手书生萧让这样的人物,只存在于小说之中。

参考:
俗话说“虎凭山,官凭印”,古代当官的凭证是上方给予的印信,官服等民间不能私造的物件。

参考:
简单讲就是信印。
以唐代为例:除官印外,还有鱼符,由官方制作记录官员基本信息。
还有吏部的“敕牒”,也就是介绍信。

参考:
一、吏部任命书。
二、官员身份证明(体貌特征)。
三、朝庭公开任职信息,由快报送至有关州县。
四、新任官员要给天子谢恩,是谁的门生还要谢主子,在此期间消息已提前传到当地。

参考:
只知道现代社会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不少。

参考:
什么时代国家的官员都是很难冒名顶替的,因官员的任职都是有一套严格的审查制度的。

参考:
那时也有冒名顶替的吧!只不过大部分的人没有现在的花花肠子,一张纸就能证明身份
参考:
有凭证的,吏部会出示的。

参考:
主要看指纹和官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