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至今埋葬了多少个帝王

在河南洛阳北部,有一座海拔300米的小山,别看山不高,却埋葬了中国历朝历代共计24位皇帝,堪称中国之最!这座山就是——北邙山。
为什么古人都爱“死葬北邙”?
有句老话叫“生在苏杭,死葬北邙”,苏杭自不必说,江南向来都是鱼米之乡,数一数二的风流繁华之地,自宋室南迁后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如画卷般的美景更是令人神往。
历朝历代的这些皇帝,生为帝王,居“天之下中”,从这里可掌控天下。
死成列祖,仍“宅滋中国”,在这里可“恩泽华夏”,阴及后世。
所以邙山自古为帝王最理想的埋骨所,千年以来,帝王卧之,将相寝之,名人趋之,富豪贵之,百姓荣之,日见其盛,岁见其寿。
据《河南府志》记载,自邙山之首白马山,往西到神尾山,凡三十三峰。
经渑池、新安、洛阳、孟津、偃师、巩县六县,东西长三百八十余里。
唐代诗人王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白居易则留下了\"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的诗句。
北邙山上,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墓、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西晋司马氏、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陵墓,以及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
大家都知道,古人讲究阴阳两宅,死后住的阴宅和生前往的阳宅同样重要,因此对于选择墓地这件事情上,是非常慎重的。
至于选择北邙山的理由,小狐认为有三个方面,且都和古人的讲究分不开。
一是风水龙脉,这个大家看下小狐截的卫星地
黄河南岸一条巨龙顺着河道自西向东蜿蜒至偃师和巩义附近探头伸进黄河。
北邙正好位于龙头的颈窝位置,龙头北昂探水又有回护之意。
葬于此背靠邙山,面瞻黄河,确实是个风水宝地。
邙岭上俯瞰洛河二是土质,古人都讲究厚葬,这个厚葬的“厚”有两个意思。
其一是丰厚的陪葬,也就是说陪葬的服饰器物精美量多。
其二就是关于坟茔的修建。
这个厚指的就是深埋和筑起高高的坟丘了。
这个深埋和筑起高高的坟丘,就对土质要求比较高了。
邙山位于黄河中下游,上游黄土高原长年累月的水土流失在黄河的转弯处形成了巨大的淤积和沉淀。
因此邙山土层厚,表土紧密结实,土质黏性大,最宜殡葬。
三是地理位置,邙山的地理位置极重要。
北邙山西邻十三朝古都洛阳,这个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建城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105位帝王龙蟠于此的洛阳城,拥有“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达荆楚”的绝对区位优势。
东近八朝古都开封,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和金朝等相继在开封定都。
洛阳至今埋葬了多少个帝王?
历史上许多朝代都选择定都洛阳,一百余位帝王都选择了洛阳,洛阳之所以被那么多帝皇喜欢则是因为洛阳南面是熊耳山,西面是函谷关,北面是黄河邙山,所以洛阳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是一个拥有天险的城市,洛阳十三朝古都的美誉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
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枢纽。
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北邙山,又名邙山、北山、太平山,位于洛阳之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海拔300米,东西数百里。
因为背山面水,黄土层深厚,被风水术士认为是风水绝佳的宝地,俗语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这里埋葬了6朝24位皇帝,说几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晋宣帝司马懿,晋文帝司马昭,刘备的儿子刘禅,南唐后主李煜等等。
除了皇帝,还有无数的达官贵人、风流名士,包括秦朝名相吕不韦,唐代大诗人杜甫,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等等。
另外还有大量普通百姓的坟墓。
邙山坟墓之多,让人惊叹,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还有古语说:“北邙几无卧牛之地”。
专家经过勘测,邙山陵墓群面积756平方公里,有大型封土墓将近800座,大大小小的古墓加起来共有几十万座!可以这么说,登上北邙山,随便走一步,脚下都可能存在一座古墓!邙山陵墓群是中国面积较大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十几个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
邙山上,大大小小的土包,就是历朝历代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的墓冢,这,就是邙山古墓群。
邙山,又称北邙,属秦岭崤山余脉中间的一段,横亘在黄河南岸、洛阳城北的黄土丘陵地带,高出黄河、洛河水面约150米。
南北16公里,东西30公里,面积约有500平方公里,地势开阔。
在邙山地表
由于邙山山川绚丽,风光宜人,山虽不高,但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邙山上多古代帝王陵墓,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洛阳人的墓地。
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西晋司马氏、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汉献帝陵、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王铎等历代名人之墓。
现建有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
现在邙山陵墓群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文物保护区,同时又是世界上古代陵墓比较集中的地方,从东汉到北魏,有24位皇帝的陵墓都在这里,古墓超过10万座!东部曹魏、西晋帝陵依山为体,无封土;
西部东汉、北魏陵区现存地面封土尚有300多座,呈覆斗形或圆锥形,最大者直径在100米
已发掘的墓葬中,有用大砖黄肠石垒砌而成,形制巨大;
也有规模较小的土洞。
出土的大量墓志,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关系等,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再加上其他大臣和权贵,陵墓总数达到上千座
这些陵墓都是没有被发掘的,所以至今还是保存完整的。

参考:

洛阳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另外还有很多朝代以洛阳为陪都,上起殷商,下至明末,众多帝王死后都选择葬在洛阳。
公开资料说有24位帝王葬在洛阳。
实际上这指的都是正史承认的皇帝,还有众多正史不承认的皇帝或割据政权的君主(实际上也是皇帝)没有算在内。
我的理解“帝王”包括皇帝和割据政权的自封皇帝或王,这样算的话,洛阳的帝王墓绝不止24个。

(商汤死后其子孙有九人在偃师西亳称王,葬处应该在附近,今天已不可考。
)汤陵东周东周迁都洛阳后,传承25代周王,应该都葬在洛阳,大部分已经不可考,现在已经发现的周王陵分布在三个地方:周山陵区、王城陵区、金村陵区。
(一)周山陵区,现存四座大冢。
2, 周灵王墓:洛阳市西北三山村附近周山森林公园中,有墓冢、墓碑。
3, 周景王墓:周山森林公园中。
4, 周悼王墓:周山森林公园中。
5, 周定王墓:周山森林公园中。
(二)王城陵区,位于洛阳市西工区闹市地带,今王城公园、纱厂南路附近,已经发现五座周天子大墓,发现了周天子“天子驾六”车马坑,目前还没有确定墓主姓名。
(三)金村陵区,位于洛阳市东北孟津县金村东,发现八座周天子大墓,史书记载多位周王葬于此。
6,周景王墓:洛阳市东北孟津县金村东、汉魏故城东北角。
7,周威烈王墓:洛阳市东北孟津县金村东、汉魏故城东北角。
周王陵金村陵区东汉东汉12位皇帝除汉献帝葬于河南修武县外,其余11人全部葬洛阳。
东汉帝陵分两区:邙山陵区、洛南陵区。
(一) 邙山陵区:位于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三十里铺村南、平乐村北的邙山岭上,现存5座帝陵和1座减制帝陵。
8,光武帝刘秀原陵:洛阳市东北三十里铺村南,俗称“大汉冢”,有墓冢、墓碑(墓碑上写汉安帝恭陵)。
9,汉安帝恭陵:洛阳市东北三十里铺村南,俗称“二汉冢”,有墓冢、墓碑(墓碑写汉顺帝宪陵)。
10,汉灵帝文陵:洛阳市东北刘家井村西,有墓冢、墓碑。
11,汉顺帝宪陵:洛阳市东北朱仓村南,有墓冢。
12,汉冲帝怀陵:洛阳市东北朱仓村南、连霍高速边,有墓冢、文保牌。
13,三汉冢:洛阳市东北平乐村北、二汉冢东南430米处。
非“甲”字形大墓,不符合东汉帝陵规制,但又在帝陵区内,应该是某位少帝的减制帝陵。
(二) 洛南陵区:位于洛阳市东南高龙镇、庞村镇一带,葬有6位东汉皇帝。
14,汉明帝显节陵:洛阳市东南李家村西南,有墓冢。
15,汉桓帝宣陵:洛阳市东南经周村,有墓冢。
16,汉章帝敬陵:洛阳市东南百草坡村南,有墓冢。
17,汉和帝慎陵:洛阳市东南火神凹村西,有墓冢。
18,汉殇帝康陵:洛阳市东南火神凹村西,有墓冢。
19,汉质帝静陵:洛阳市东南逯寨村西南,有墓冢。
汉原陵曹魏曹魏定都洛阳,传5位皇帝,其中有3位葬洛阳。
20,魏文帝首阳陵:洛阳市东北偃师市首阳山。
21,魏明帝高平陵:洛阳市东南汝阳县茹店村,有墓冢。
22,高贵乡公曹髦墓:洛阳市东北金谷涧一带,冢已平。
蜀汉23,后主刘禅墓:洛阳市东北孟津县翟泉村东,冢已平。
后主刘禅墓东吴24,吴末帝孙皓墓:洛阳市东北孟津县凤凰台村北,冢已平。
西晋西晋定都洛阳,传4代皇帝,其中2位葬洛阳,加上追尊的3位皇帝,一共5座帝陵。
25,晋宣帝司马懿高原陵:洛阳市东北偃师市南蔡庄村。
26,晋景帝司马师峻平陵:洛阳市东北偃师市南蔡庄村。
27,晋文帝司马昭崇阳陵:洛阳市东北偃师市杜楼村北。
28,晋武帝司马炎峻阳陵:洛阳市东北偃师市南蔡庄村北。
29,晋惠帝司马衷太阳陵:洛阳市东北偃师市首阳山。
北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传8帝,其中6位葬于洛阳。
30,孝文帝长陵:洛阳市孟津县官庄村东南,有墓冢。
31,宣武帝景陵:洛阳市西北冢头村、古墓博物馆院内,有墓冢。
32,孝明帝定陵:洛阳市孟津县后沟村北,有墓冢。
33,孝庄帝静陵:洛阳市西北上寨村南,有墓冢。
34,节闵帝陵:洛阳市西北张沟村东南,冢已平。
35,长广王元晔墓:洛阳市邙山,具体葬处不明。
北魏长陵隋36,皇泰帝杨侗墓:洛阳邙山。
陈37,后主陈叔宝墓:洛阳市孟津县凤凰台村北。
唐38,孝敬皇帝恭陵:洛阳市东南偃师市金屯村北。
39,唐昭宗和陵:洛阳市偃师市曲家寨村南。
唐恭陵后梁定都开封,传2帝,皆葬洛阳。
40,太祖朱温宣陵:洛阳市伊川县常岭村北。
41,末帝朱友贞墓:洛阳市孟津县游王庄村。
后唐定都洛阳,传4帝,皆葬洛阳。
42,庄宗李存勖雍陵:洛阳市新安县败仗沟(已被小浪底水库淹没)。
43,明宗李嗣源徽陵:洛阳市孟津县护庄村南。
44,愍帝李从厚墓:洛阳市孟津县护庄村南。
45,废帝李从珂墓:洛阳市孟津县护庄村南。
后唐徽陵后晋定都开封,传2帝,1帝葬洛阳。
46,高祖石敬瑭显陵:洛阳市宜阳县石陵村西。
后晋显陵南唐47,后主李煜墓:洛阳市孟津县后李村西北。
南唐后主李煜墓吴越48,末主钱俶墓:洛阳市孟津县营庄村。
后蜀49,后主孟昶墓:洛阳市孟津县平乐村(一说后裔迁葬开封)。
明50,弘光帝朱由崧墓:洛阳市孟津县西山头村。
综上所述,葬在洛阳境内且能够证实的帝王有这50位。
陵墓较多,就不全部配

参考:
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105位帝王在洛阳驱动着中国这辆火车一路向前。
但是,具体有多少位帝王葬在洛阳,目前来说史学界争议不断,尚没有一个令所有人都信服的定论。
(景陵)洛阳之北的邙山属于低山丘陵地带,黄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风水好,适于营建墓茔。
于是有了“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说法,众多古代帝王选择在这里建造自己的死后之所,形成了“洛阳邙山陵墓群”。
整个陵墓群占地面积750余平方公里,所在区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包括了孟津和偃师以及洛阳市的西工区、老城区、洛龙区等5个区,涵盖了20多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
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之密集,数量之众多,延续年代之长久,堪称中国之最。
(洛阳八景之一的“邙山远眺”)据考证,“洛阳邙山陵墓群”埋葬着6代24位帝王,其身份、墓葬位置基本查明: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
东汉帝陵分别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
曹魏帝陵为文帝首阳陵;
西晋帝陵分别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
北魏帝陵分别是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
后唐帝陵为明宗徽陵。
(景陵遗址) 位于洛阳邙山的曹休墓发掘现场刻有“曹休”二字的铜印另外,在洛阳高新开发区三山村西的周山上,有4座高大的土堆,传说最西边的一座为“周灵王陵”,其他3座为“周三王陵”。
(洛阳晚报 张宝峰)
参考:
整个中国历史上,一共有着83个朝代,总共有599个皇帝。
但是其中的105个皇帝选择了定都洛阳。
历史上许多朝代都选择定都洛阳,一百余位帝王都选择了洛阳,洛阳之所以被那么多帝皇喜欢则是因为洛阳南面是熊耳山,西面是函谷关,北面是黄河邙山,所以洛阳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是一个拥有天险的城市,那么洛阳都经历了哪些朝代的风云迭起呢?
洛阳 十三朝古都的美誉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
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枢纽。
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正因为洛阳有曾被诸多皇帝立为都城,所以就连“中国”这个国名,都是从洛阳来的,古代时期,“国”字是“城”或“邦”的意思,“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的简称,从周朝的文献中,“中国”有四种意思,分别是京师、天子统治的王国、中原地区、汉族居住的地区。

参考:
古代人信奉风水学。
洛阳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古代四大古都之一,并享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按风水学来说,河南洛阳一定是个风水宝地。
据考古学家经过对这一带考察,在河南洛阳邙山地下发现埋葬的帝王多达24位。

参考:
洛阳的王陵大墓基本都在“邙山”。
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句子,也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的俗语。
邙山陵墓群,占地面积756平方公里,所在区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
地跨洛阳市所属的西工区、老城区、涧西区、瀍河区、洛龙区、偃师市、孟津县七个区县。
经考古调查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数十万之多。
这其中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据说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的地方。
具体情况:东汉 光武帝刘秀原陵、安帝刘祜恭陵、顺帝刘保宪陵、冲帝刘炳怀陵、灵帝刘宏文陵 曹魏 文帝曹丕首阳陵 西晋 宣帝司马懿高原陵、景帝司马师峻平陵、文帝司马昭崇阳陵、武帝司马炎峻阳陵、惠帝司马衷太阳陵北魏孝文帝元宏长陵、宣武帝元恪景陵(已发掘,在洛阳古墓博物馆景区内)、孝明帝元诩定陵、孝庄帝元子攸静陵后唐 明宗李嗣源徽陵据说还有后唐闵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以及三国蜀汉末主刘禅、南唐后主李煜、后蜀末主孟昶等亡国之君的坟墓。
但具体位置无考。
洛阳市内还有关林,这位并非帝王的将军,死后却成了超越帝王的神圣。
元代以前只是封为王。
明神宗开始升级为帝,称“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至光绪时,尊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参考:
据可靠数据洛阳有24座帝陵。
但洛阳网友一直以来,都宣传洛阳有105帝王座镇,我就想知道剩下那80座帝陵在哪里?
帝陵一般都在帝都附近,北京南京西安洛阳无不如此,并且都有具体数字。
唯独洛阳多出了近四倍的帝陵说不出子丑寅卯,怎能令人信服?
帝都有多少朝代?
有多少帝王,帝陵最能说明问题!那些华丽的数字,只能说明华而不实,没人相信!
参考:
生在苏杭,死葬北邙。
今天就说说洛阳埋葬的最神奇的皇帝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汉光武帝陵位于洛阳孟津白鹤镇,南倚邙山,北临黄河,阙门巍峨,气势壮观。
神道宽阔直达陵前,两侧石刻林立、碑碣参差。
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墓葬地都被称为陵,而在洛阳,老百姓都喊汉光武帝陵为“刘秀坟”。
为什么刘秀的墓葬地被称为”刘秀坟”呢?
据说是因为刘秀的儿子刘庄脾气很倔,喜欢和父亲唱对台戏,刘秀让他往东他往西, 让他撵狗他追鸡。
刘秀死前对他说:“你把我埋到黄河底吧,按照老百姓的葬制给建造个坟。
”刘秀的本意是儿子总和他唱对台戏,这样一来,正好实现了自己葬在北邙的愿望。
可是这一次刘秀想错了。
他儿子想:自己和父皇对抗了一辈子,没有听过一次话,就听一次吧。
他就在滚滚黄河之中,为他已故的父皇修建了一座水中冥城。
后来由于黄河改道北移,刘秀的坟就留在邙山与黄河之间,所以老百姓也就称它为“刘秀坟”。
  当然这种说法不可全信,我认为后一句还是反映了刘秀真实的一面。
由于刚刚建国,百废待兴,国力薄弱,刘秀非常注意节俭,东汉时期朝野上下都风行薄葬。
他的陵园在营造之初并无巍殿崇榭,园中的古柏则是在他死后的七百余年的隋唐时期栽植的。

参考:
, \"normal\": }, \"md5\": \"24718e2712c6954a32b5649c8674ef21\", \"duration\": 165.76, \"file_sign\": \"24718e2712c6954a32b5649c8674ef21\", \"thumb_uri\": \"4a340000d74dd48c5292\", \"vu\": \"f09a3bb09b0344d79d79b156f1c511ab\"} --}篡改历史的东西,把105位帝王指名道姓的排出来,我看看那105个,从秦始皇到唐朝末年,只有东汉西晋两个统一王朝在洛阳,其他都是些割据政权不入流,没名气的货色
参考:
总有西安的喷子搅局,好像祖上不是中原人一样!告诉你汉中原属中原,归洛阳管辖,后还隶属许昌一段时间,别争,中原后裔人一一今西安人!
参考: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朝代中,洛阳是建都最早的,也是中国四大古都(西安、南京、洛阳、北京)之一。
夏商时期洛阳就是都城,并且洛阳大多时间一直作为历代的陪都。
自夏朝开始,商朝、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都曾先后以洛阳为都城,战国七雄中的韩国,刘玄的更始政权,隋末王世充的郑,安禄山的燕也都以洛阳为都城。
此外,王莽的新朝以洛阳为东都,东晋、南朝刘宋、后赵、东魏、北齐、北周、后汉、后周、北宋、金也都曾以洛阳为陪都。
正是因为洛阳是这么多朝代的都城,在洛阳也是埋葬了很多的帝王。
东周王陵周幽王时期犬戎杀死周幽王姬宫湦,西周灭亡。
西周灭亡后,诸侯拥立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继位,周平王姬宜臼即位后迁都洛邑,建立东周。
自东周建都洛阳到灭亡,500多年间二十五代天子,全部葬在洛阳,大致分为周山、王城、金村三个陵区。
根据《周易》、《汉书》记载,周朝王陵不封不树,既没有封土堆,也不种植树木作为标志,加上历史久远,周代资料也是极其有限,墓主多难确认。
东汉帝陵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定都洛阳,东汉的帝陵基本全部位于河南洛阳一带。
东汉共十四位皇帝,除汉献帝刘协葬在河南省许昌市,北乡侯刘懿早早去世,少帝刘辩被董卓废除没有建陵外,其他十一位皇帝的皇陵全部在洛阳。
三国魏晋曹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
魏文帝曹丕的首阳陵、魏明帝曹睿的高平陵都在洛阳,曹魏的第四位皇帝曹髦也是葬在洛阳西北。
蜀汉的亡国之君刘禅投降晋朝后,死在洛阳,埋葬在洛阳邙山。
东吴末帝孙皓投降后,死在洛阳,也是葬在洛阳的北邙山。
三国归晋,晋朝短暂统一,仍以洛阳为都城。
西晋经历四个皇帝,帝陵在河南洛阳的北邙山,不过只有有晋武帝司马炎的峻阳陵,晋惠帝司马衷的太阳陵,而司马炽、司马邺都被后赵刘聪所杀,葬处不明。
司马炎即位后追封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皇帝,建造帝陵,司马懿的高原陵,司马师的峻平陵,司马昭的崇阳陵也在洛阳北邙山。
南北朝南朝陈灭亡后,末代皇帝陈叔宝投降隋朝,最后在洛阳城病死,葬在北邙山。
北朝北魏自孝文帝迁都洛阳,下诏死葬河南,不得北还,他自己身体力行,死后葬在洛阳孟津。
北魏迁都洛阳共历8帝,已确认埋葬在洛阳邙山的有4位皇帝,分别是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
洛阳衡山路的大墓剧推断是北魏节闵帝元恭的皇陵。
唐朝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万国来朝,强盛一时。
唐朝帝陵集中在关中,有关中十八唐帝陵。
唐朝的第十九位皇帝唐昭宗李晔,朱温上表请求迁都洛阳,最后在洛阳被朱温弑杀,葬在洛阳偃师。
五代十国唐朝末年,军阀割据,朱温先是用武力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不久又将昭宗杀死,立昭宗的儿子李柷为帝。
后来,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立后梁。
朱温因为想要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被朱友珪弑杀,死后葬在洛阳伊川县的宣陵。
朱友珪、朱友贞也是死在洛阳,葬在洛阳,不过他们都没有皇陵了。
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都城是洛阳。
后唐庄宗李存勖的雍陵在洛阳新安县,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徽陵在洛阳市洛阳县。
后唐的第三位皇帝李从厚被杀后,被石敬瑭葬在徽陵之中。
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后,石敬瑭命人收敛他的遗骨,安葬在徽陵以南。
后晋建立后,灭后唐,以洛阳为都城。
后晋一共经历了两位皇帝,晋高祖石敬瑭死后葬在洛阳市宜阳县的显陵。
吴越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统治者为临安钱氏。
吴越国地处浙江一带,历三代五王,末代国君钱俶以天下苍生安危为念,纳土归宋,死后葬在洛阳。
后蜀是五代十国之一,是孟知祥所建立的政权,定都成都。
后蜀末主孟昶投降北宋后,七日而死,死后葬在洛阳北邙山。
南唐是十国中版
南明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这时明朝仍有很大的势力,明朝宗室在南方相继建立政权。
南明开国皇帝是弘光帝朱由崧,兵败被俘后被斩杀,死后被收葬在葬在洛阳孟津东山头村。
朱由崧的父亲是福王朱常洵,死后葬在北邙山,朱由崧即位后追封朱常洵为皇帝,墓园称作熙陵。
当时南明无力去当地建陵,实际上只有下葬时的规模。
百济国王扶余义慈百济是扶余人南下在朝鲜半岛西南部(现在的韩国)建立的国家,扶余义慈是百济第三十一代王。
唐朝时期,苏定方攻破百济,义慈王为首的百济王族和官民全部被俘虏到唐朝。
后来,扶余义慈病死在洛阳,葬在洛阳北邙山。
邙山位于河南洛阳市北,邙山陵墓群是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也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的地方,历代很多帝王名人葬在此地,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
邙山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等朝代几十个帝王的陵墓,还有蜀汉后主刘禅、东吴后主孙皓、南陈后主陈叔宝、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后蜀后主孟昶、吴越国王钱俶、南唐后主李煜这些末代帝王的陵墓。
此外,在洛阳周边的洛阳盆地内多个朝代的帝王陵。
除了帝陵,洛阳还有数以千计的皇族、大臣、将士的陪葬墓,名人贵族墓群更是数不胜数。
吕不韦、班超、曹休、杜甫、孟郊、白居易、石守信、范仲淹等名人的墓都在洛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