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被下架是流量明星的锅吗

原因无外乎几个:1.长期有人恶意点评影视作品或者组织人故意刷分,造成好片子分数偏低,烂片子分数被拔高的现象,会误导观众;
2.一些大制作大背景的作品分数较低评价较差,担心影响收视率票房,有关资本出手干预;
3.太过于畅所欲言,造成一些不良的舆论影响,触犯了一些敏感的话题或者规定,需要暂时整顿清理;

参考:
豆瓣根本就没有下架
参考:
说起豆瓣,很多人应该不陌生。
△豆瓣app这个创始于2005年的社区网站,在创始人阿北那里,萌芽于“读书交流平台”的初始想法,最终呈现基于共同兴趣的用户分享社区,为大家搭建了一个提供书籍、音乐、电影等相关信息与互相交流的平台,一度被认为是国内网站的一股清流,被称为是“年轻人的精神角落”。
书籍、音乐、电影等艺术的爱好者们在豆瓣上十分活跃,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的用户也习惯将豆瓣的评分,作为判断书籍或影片是否好看的依据之一。
可就是这样一个创立之初颇受
11月3日,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发布《关于APP超范围索取权限、过度收集用户
12月9日,工信部再一次进行通报,对未按照要求完成整改的106个APP进行了下架,这一次,豆瓣还在通报的名单之内。
△工信部下架软件名单,
那么,豆瓣为何会下架?
它又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
一、沉默与争议:豆瓣错在哪里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下架的应用软件名单中,豆瓣排在第四位,在所涉问题的一栏中,写着超范围收集
工信部之前的通报,也是针对存在超范围、高频次索取权限,非服务场景所必需收集用户
可以看出,豆瓣此次下架,就是因为存在这些问题。
如果是豆瓣的老用户,也许能在日常使用中感受到通报中的一些问题,如果你稍不留心点到了主页上的广告页面,即使是按退出,还是会跳转到广告中的内容中去,让人有些恼火。
事实上,豆瓣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在豆瓣下架前的一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人就约谈了豆瓣网的主要负责人、总编辑,此次约谈是因为豆瓣网屡次出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与传输的信息。
为此,豆瓣网的运营主体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受到了共计150万罚款的行政处罚。
△网信中国发布约谈豆瓣网的信息再往前,11月份,豆瓣又因为违反《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的相关条例,未经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许可,将“奥运会”“五环
继续向前倒推,在8月份,豆瓣违反《网络出版服务规定》,存在着出版传播含有淫秽色情和暴力等违反规定的网络出版物,被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处罚4万元。
4月份,豆瓣又因为官网广告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有关条例,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636万元并没收违法所得。
启信宝显示豆瓣曾受到3次行政处罚据统计,仅2021这一年,豆瓣就被处罚了20多次,其中多次被处以50万元的顶格罚款,罚款总数累计达到900万元。
因为被处罚,12月2日零点起,豆瓣小组的“回复”功能被暂停使用,小组精选频道也无法更新,豆瓣的使用受到了限制。
△豆瓣发布的公告同时,根据《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
这些处罚并不是无迹可寻。
在几个月前,豆瓣发布了响应“清朗·饭圈”行动的整治公告,作为豆瓣娱乐大组的豆瓣鹅组,直接被暂停了使用。
在2021年11月26日豆瓣官方发布的处罚公告中,71632条违规和不良信息被删除,273个违规账号被禁言,这些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豆瓣在信息把控上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豆瓣官方账号豆嬷嬷发布的公告那么,豆瓣可以通过加强监管,来解决上述问题吗?
情况似乎没有这么简单。
豆瓣的官方简介如此介绍这一平台:“媒体让老少咸宜的大片无处不在,对只适合一群人的东西却显得力不从心。
……无论高矮胖瘦,白雪巴人,豆瓣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可以看出,豆瓣的定位在于“志同道合”与“分享”,这就决定了粘合豆瓣社区的,是用户的兴趣爱好,一种自发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这与创始人阿北心中的理念契合,阿北两大爱好就是读书和看电影,他本人也自陈,希望豆瓣是一个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交流需求、同时互不干扰的空间。
在实际上,豆瓣也是这么规划自己的,它包容任何不同的想法,并竭力为大家创造交流的平台。
各式各样的小组聚集了有不同兴趣爱好的人,在豆瓣你可以在哲学小组里和同好们讨论尼采,也可以在“拖延症候群自律戒拖所”和大家一起吐槽自己的拖延症,想要发现好笑的事情可以去“哈哈哈哈哈哈”小组,去理发店没做出自己想要的发型可以去“烫头失败小组”。
△豆瓣各式各样的小组各种脑洞大开的想法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根据地,让身处豆瓣的人们感到自己处在一个紧密联系的社区当中。
正是这种包容给豆瓣带来了最初的成功,时至今日豆瓣的老用户们还是会称赞这些小组给他们带来的归属感和快乐。
但这种包容恰恰也是豆瓣的问题所在。
豆瓣依靠用户分享兴趣而不是圈定主题进行运作,兴趣本身是无法以统一的标准规定的,因此豆瓣从建立之初,就下放了权力,给予了用户们足够的自由,比如每个小组的管理员都是豆瓣用户自愿担任的,小组成员众多,很容易出现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加上豆瓣的帖子经常被搬运到其他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豆瓣变成了风暴的来源,鹅组等豆瓣较大的娱乐小组,常常成为饭圈粉丝互相攻击的练武场。
△一些用户吐槽豆瓣娱乐组虽然豆瓣在这些年加强了内容审核,但却经常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一些用户发送的正常内容被豆瓣封锁,发送不良信息的用户却没受到一点影响,这让习惯了自由的用户们怨声载道。
让豆瓣更改固定的运营模式,似乎不太现实,而如果对十几年自由惯了的豆瓣社区进行彻底的不良信息清理,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可能是豆瓣无法承受的,毕竟豆瓣并不是一个盈利大户。
在如何市场化方面,豆瓣似乎也做错了。
二、豆瓣的错过与自救豆瓣本来可能会抓住很好的机会。
在豆瓣熬过建立之初的艰难时光之后,豆瓣的潜力逐渐被资本发掘,2006年初,豆瓣拿到了联创侧缘的第一轮融资,2009年它拿到了B轮融资,2011年它又拿到了BAI等的C轮融资。
可豆瓣在拿到融资之后,发展却没有那么尽如人意。
2010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不少平台把触手伸向了移动端。
豆瓣也开始尝试转型,将母平台上的一众功能拆分成各种各样的App,比如豆瓣同城、豆瓣阅读、豆瓣电影等等,不少理念与模式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豆瓣FM豆瓣电影的在线购票和选座功能,也早于猫眼电影等App。
或许豆瓣的转型没有与时代同步,或者是豆瓣没有抓住产品中真正的要点,可惜的是,豆瓣的转型并没有在市场上获得良好的效果,这些拆分的App逐渐没落,反而是猫眼电影、网易云音乐等晚于豆瓣的应用在之后大获成功,这些无疑给了豆瓣巨大的打击,2013到2014年,豆瓣的员工大量离职。
直到2014年,移动端的豆瓣App才正式出现,它整合了自己多样化的功能,使移动端能够发挥传统的优势功能,如书影音和小组等。
可豆瓣还是晚了一步,微博、微信早已完成了市场的占领,成为迟到的豆瓣强有力的竞争者。
时间就是生命,迟到的豆瓣,错过的不仅是机会,还有本来可以好好利用的市场。
豆瓣并没有止步于失败,移动化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却让豆瓣明晰了思路,关闭掉如豆瓣东西、一拍一等一些长期不咸不淡的业务和产品,同时加快商业化的探索。
2017年,豆瓣推出了“豆瓣时间”的产品,首期为诗人北岛主编的音频节目《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后逐渐演变成由学界名家、青年新秀、行业达人参与的知识付费栏目,形式多样。
△豆瓣时间的课程之一2018年,豆瓣阅读获得了柠萌影业的6000万的投资,正式从豆瓣集团分离,在旗下上线。
也是在这一年,6.0版本的豆瓣上线,首页新增动态、推荐,除了书影音和小组两大传统模块外,还新增了市集,进一步推进商业化的速度。
更为重要的是,在2021年11月15日,豆瓣正式登记了“豆瓣在线直播Android版应用系统”这一软件,这标志着豆瓣正式踏足直播行业,想要赶上网络直播这一风口。
紧接着,11月19日,豆瓣就上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与艺术的关键词》。
豆瓣相关负责人透露了一些关于直播的消息,豆瓣现阶段还是主要与出版方合作直播。
至于未来规划,暂时还没有相关消息说明。
△ 《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与艺术的关键词》直播海报转型直播可以视为豆瓣的自救,虽然结果如何尚未知晓,但豆瓣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首先,豆瓣从书影音起家,聚集了一大批爱好文学艺术的群体,这些忠实用户,无疑是豆瓣目标市场的重要客户,如果豆瓣将直播的内容对准这部分人的喜好,是可以取得良好的市场效果的。
其次,豆瓣的注册用户和活跃用户数量庞大,仅在2019年年底,豆瓣就有超过2亿的注册用户和超过4亿的活跃用户,这些用户如果好好利用,是可以带来大量流量的。
最后,豆瓣在专业知识领域具有较好的口碑,如果专注于自己的长处,进行知识类的直播,也许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何况之前上线的产品“豆瓣时间”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知识付费的经验。
可同时,直播什么?
如何打造自己完整的直播产业链?
如何面对其他直播平台的竞争?
这些都是豆瓣必须需要思考的问题,因而豆瓣最新的自救能否成功,还是得打上一个问号。
三、豆瓣的出路在何?
豆瓣一次又一次的转型,似乎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当下,日活跃用户只有13万多的豆瓣,让人无法想象,在2011和2012年,它的日页面浏览量竟会有1.6亿之多。
豆瓣为何总是转型失败呢?

豆瓣是一个兴趣社区,维系用户的是相同的爱好,没有固定的准则,这种网络结构始终是半开放的,也就是意味着豆瓣涉及的内容多且杂,没有一个专攻的点,拿知乎作为对比,也许能够更好的说明这一点,知乎是一个
但豆瓣就不一样了,它的确开放、多元,但因为涉及但太广,始终无法深度化、彻底垂直化。
2.豆瓣的用户黏性问题。
这个问题还是源于豆瓣的定位,既然用户使用豆瓣是出自兴趣,那么一旦兴趣转变,或者遇见其他能够更好的表达兴趣观念,且功能多样的App时,用户可能就会放弃豆瓣。
豆瓣的忠实用户大多是因为使用豆瓣的年限长,产生了感情,但对新用户来说,豆瓣可能就没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3.豆瓣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却没拿出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
豆瓣最近屡屡遭受处罚,有一部分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当时“大众化”的战略部署上。
诚然,只有一小部分志趣相投的精英社区,怎么看都像是自我狂欢的小圈子,也不利于豆瓣之后的发展。
但是当豆瓣顺应潮流进行大众化时,却忽略了由此可能带来的问题。
在“精英时代”,大部分用户尚且可以公平公正的进行观点的交换,气氛友好而融洽,因而豆瓣作为平台的管理者,的确不需要花太大功夫去进行管理与维护。
依靠自觉的模式在大众化之后是行不通的,最突出体现在饭圈文化对豆瓣的冲击上,豆瓣的鹅组、瓜组一次次成为网络的是非之地,变成谣言的源头和互相攻击的场所,电影和书籍的评分可能不靠质量,靠的是某些群体指向性明显的刷分或者差评。
△某
那么,豆瓣的出路在哪里呢?
首先,豆瓣可以搭建完善的社交系统。
从前的豆瓣可能在社交系统的搭建中做的还不够,发广播、逛小组和标记书影音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三批人,这就导致豆瓣的用户经常“各玩各的”,内部的功能也没有连接性。
但如果豆瓣能够搭建完善的社交系统,满足兴趣爱好不同的用户们的社交需求,豆瓣也许能够增强用户的黏着性,减少用户的流失。
在这方面,豆瓣在用户主页上线的“小动作”等功能,可以被视为是进步的开始。
其次,豆瓣应该出台更好的审核管理方案。
豆瓣很大程度上依靠用户自我管理的模式,很显然在用户多元化的今天,显然是不适用的。
豆瓣可以在各个模块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或者将小组的管理员纳入到运营系统当中来,加强对信息的过滤和筛选。
最后,豆瓣需要明晰自己的定位,专注开发“拳头产品”。
豆瓣在2016的宣传片中,将自己定位为“我们的精神角落”,明确了平台的发展核心,接下来,如何用产品丰满自己守护的品牌形象,是豆瓣需要发力的关键点。

豆瓣点评,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在大众内心中树立了“靠谱”的权威印象。
平台或许可以从这方面发力,在精神文化领域大做文章,将优势转化变现。
结语豆瓣最近的危机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
十几年来,豆瓣始终缺少解决运营、转化等层面存在的问题的意识,同时多次错过了行业转变的最佳时机。
雪上加霜的是,发展至今的豆瓣,在大众中引发的争议日渐增加,一方面,文艺青年和豆瓣的老用户,肯定豆瓣的自由、独特与不盲从,另一方面,普通用户又厌烦于豆瓣小组无休止的争吵与谣言。
在此起彼伏的危机中,豆瓣展开了自救,但实际效果缺差强人意。
能否摆脱危机,稳步实现商业价值与用户体验的双赢,还需要平台在完善社交系统、升级审核管理方案、发展拳头产品等发面做出努力。
致力于守护用户精神形象的豆瓣,能否撑过这道坎,走向更远的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1]钛媒体:《我们的豆瓣:成也精神角落,败也精神角落》[2]36氪:《豆瓣沸腾15年:那些错失与坚守》[3]伯虎财经:《豆瓣的第21次沉默》[4]独立鱼电影:《豆瓣被封杀,你就满意了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