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兵败夷陵后为何不敢回成都只待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蜀汉章武二年 (222年)夏,刘备兵败夷陵猇亭后,在吴军的凶狠追击下,蜀军将士几乎死伤殆尽,军资器械的损失更是难计其数。
刘备历尽九死一生,率残兵败将好不容易逃至夔道,要不是陆逊顾忌曹丕派兵偷袭吴境,主动撤军,刘备一行能不能活着逃回蜀境还得两说。
在赵云、马忠所率援军的接应下,刘备方才脱险, 以锦挽车,惊魂未定地进入白帝城。
史载,白帝城在今天的重庆奉节境内,原为东汉初年盘踞巴蜀的军阀公孙述所构筑,因他自称“白帝”,故以此为名。
刘备建蜀汉后,将此地改名永安,并于城西七里处修葺了一座永安宫。
此后,永安就成为蜀汉防御东吴的最前线军事重镇。
刘备退回白帝城后,悔愧交加,回想起自己在夷陵猇亭被吴将陆逊用火攻大败的一幕幕悲惨场景,想起那么多阵亡将士的遗骸漂浮在长江上,江水竟为之阻塞不流,刘备的心就如针扎一般痛。
221年7月,刘备为复夺荆州同时报关羽被杀之仇,不顾群臣反对,拒听诸葛亮、赵云谏阻,坚拒孙权求和,亲率4万大军(加上武陵蛮军共6万)顺江东下伐吴,在吴军坚守不出的不利情形下,刘备下令水军“弃船就步”,自巫峡建平至夷陵界160余里, 立营40余座,树栅连营700余里。
吴、蜀双方相持、对峙6个多月后,吴将陆逊利用风势采取火攻之计,大破蜀军于猇亭(重庆奉节以东) 。
这一仗,蜀军遭受了灭顶之灾,大部分兵马被歼灭,舟船、器械、水步军资损失殆尽。
刘备虽侥幸逃回,但羞愧难当,忧心如焚,加上年老体弱与鞍马劳顿,终于在白帝城一病不起了。
刘备起于细微,从一贩履织席之徒,经不懈努力,终成雄踞一方的霸主,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有人所不及的毅力,和折而不挠的雄心 ,及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大志。
在于极善礼贤下士,广收各类人才。
在于待人以诚,不分尊卑贵贱,一视同仁。
在于有识人之明,有用人之能。
然而在处理与盟友东吴的关系上,却缺乏战略家深远的眼光和政治家恢弘的气度,有些意气用事,决意与东吴为敌,这是刘备跌宕起伏一生中最大之失策。
此外,在军事能力与战争指挥上,刘备也很不足,尤其是夷陵之战时犯了兵家大忌——将战线拉得太长。
难怪远在中原的曹丕听说后评价道:“刘备不晓兵法,岂有用700里连营来与敌对峙作战的呢” ?
这就是刘备大败于猇亭之原因。
留守成都的诸葛亮得知刘备败退回白帝的消息后, 派尚书令刘巴前去问安,后又派军议中郎将射援前往慰问。
诸葛亮带话请刘备移驾成都,毕竟国不可一日无主,况且成都的条件比永安要好很多,寻医问药也方便的多。
然而刘备总觉得没脸回成都。
想当初,自己执意伐吴,诸葛亮、赵云等劝自己以国事为重,眼光放远一点,切不可意气用事,况且当今国贼是曹丕,而非孙权,如果能击灭曹丕,孙权自然俯首称臣。
方今第一要务是伐魏,而把伐魏大事搁置一旁, 撕毁盟约,先与原是盟国的东吴反目成仇,大打出手,两败俱伤,最终捡便宜的就是曹魏。
须知吴、蜀唇亡齿寒,只能抱团抵御咄咄逼人的强大曹魏。
刘备却一点没听进去,仍执意出军伐吴,这才有后来的指挥失误乃至大败亏输,如今肠子都悔青了,羞愧难当之下,哪还有脸回成都去面对当初极力谏阻自己东征的众大臣们啊?
10月,刘备诏令丞相诸葛亮于成都城郊南、北面修建兵营,屯兵据守,以加强成都防务,以备不测。
猇亭惨败对刘备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大打击,不仅荆州失地没收复回来,而且可能会永远失去,还导致立国不久的蜀汉元气大伤,使自己刚建立的基业蒙受巨大损失,要实现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也变得更加困难。
正在这时,又传来骠骑将军马超病逝的消息,联想到跟随自己创业的蜀汉名将良臣几乎已凋零殆尽, 遂又勾起了刘备的无限伤感。
223年4月,刘备病重,急诏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赶来白帝城。
临终前,他托孤给诸葛亮、李严。
然后命李严起草遗诏,传位给世子刘禅。
又叮嘱翊军将军赵云尽心辅佐嗣君。
223年 4月24日,刘备与世长辞,殁年63岁,在位3年。
5月,其灵柩被迁回成都。
8月,葬于惠陵( 成都双流),谥号昭烈帝。
{插
若嗣子可辅,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那么刘备为何至死都不返回成都呢?
其实不是刘备不想回到成都,而是刘备不能,也不敢回到成都,所以只能够选择镇守永安白帝城,这里面的原因其实主要有
第一,军心士气的问题。
刘备为了夺回荆州,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亲自统帅蜀汉几万人军队,攻打东吴。
其实刘备的目的就是为了夺回荆州,完成当初与诸葛亮隆中对的方针,期初蜀汉的军队势如破竹,一直打到夷陵地区,不过由于夷陵地区多是高山峻岭的地形,这里很难展开军事行动,而且蜀汉多是水军,也就不得不放弃水路,将军队驻扎在夷陵地区几百里地的范围内,最终让陆逊抓住了机会,一把火将刘备奋斗几十年的家底差不多都挥霍一空了,军队惨败,对于蜀汉而言,士气绝对是降到了最低点,如果这个时候刘备作为最高领导,他率先逃跑的话,等于蜀汉彻底军心涣散了,皇帝都跑了,手底下的士兵还会卖力吗?
这样导致的严重结果就是东吴军队顺江而上,甚至一举将蜀汉灭亡都是非常有可能的。
这就是刘备不能够返回成都,甚至不敢返回成都的重要原因了,古代军心涣散导致亡国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前秦淝水之战惨败,皇帝苻坚一路逃跑,最终的结局就是身死国灭,就是三国时期的事情,官渡之战袁绍也是相似的结果,可见军队士气不能丢,失败并不可怕,如果士气也丢了,那么一个势力也就基本上走到头了,而刘备就是从失败中屡次走过来的,他必然明白这里面的道理,所以刘备不敢走也不能返回成都,只能够就近占据有利地形,聚集残兵抵抗东吴军队的进攻,按照《三国志》记载: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
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
这就是“天子守国门”了。
第二,地形因素的影响。
蜀汉军队惨败,刘备只身带着亲兵逃往白帝城,但是陆逊也是一代名将,能够入选武庙名将,这是得到历史认可的,自然带兵追杀刘备而来,而白帝城这里地势险要,还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点,也是扼守水路进入蜀地的必经之路,如果大家熟悉地
而且白帝城这里,其实就是蜀汉的前线了,如果继续退回蜀地的话,吴军必然会逆流而上,可以说白帝城就是蜀汉抵抗吴军的最后一道防线了,只有在这里凭借地势的险要,才能够彻底阻挡住吴军西进的脚步,所以正是刘备自己镇守在白帝城,才能够有效的集合蜀汉的军队,有利的做出布防调整,所以有效的抵御了东吴军队的进攻,产生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三国志》的记载如下: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第三,蜀汉缺乏军事统帅,刘备无法脱身。
可以说一直以来,蜀汉阵营最缺乏的就是军事统帅,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很多重要的军事行动,刘备不得不亲自统帅,比如夺下益州之后,在汉中之战就是刘备亲自统兵攻打,要知道早期他的对手仅仅是夏侯渊而已,而夷陵之战同样也是刘备挂帅出征,出现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因为蜀汉阵营缺少能够独当一面的统帅,我们去分析蜀汉阵营的武将,能够独当一面的武将其实并不多,关羽算一个,要不然在刘备分兵之后,镇守荆州的重任也不会落在关羽头上,其余武将能够独自统兵的只有张飞和马超,以及赵云也算是一个,不过张飞有重大缺陷,不会体恤士兵,造成的结果就是他自己也被手下给斩首了,还是发生在夷陵之战前;
马超当年统帅凉州兵狠狠的让曹操吃了一会瘪,不过马超来到蜀汉阵营,并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不过这两位在刘备夷陵惨败的时候,都已经不在了。
至于赵云在刘备东征吴国前被刘备放在江州,目的其实就是防备东吴,后面在刘备兵败夷陵,逃回永安之后,刘备带兵来到永安,不过此时吴军已经退兵了,至于其他如魏延身负镇守汉中的重任,更何况魏延军中威望不足,所以此时如果刘备返回成都,那么防守东吴的重任该由谁负责呢?
而且白帝城是蜀汉最后一道防线,交给其他武将负责,又是在兵败的时候,刘备还能够信任谁呢?
更何况即便是刘备镇守白帝城,也是出现了地方实力派反叛的情况,比如《三国志》记载: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
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
遣将军陈笏讨元, 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
所以手下出现造反的情况,刘备敢将蜀汉的安危寄希望于其他武将吗?
第四,刘备仍然寄希望于能够反败为胜。
刘备虽然夷陵惨败,并且仅仅带着几百人逃往永安,不过夷陵惨败对于蜀汉而言,仅仅是溃败,而不是士兵被全部歼灭了,因为陆逊是火烧八百里联营,但是士兵被烧死的并不多,当然被吴军杀死、俘虏的蜀汉士兵也不多,这些士兵仅仅是逃到山林中去了,也就是说如果刘备能够将这些士兵收拢回来,就能够就近组织防守,而白帝城附近就是最有利的地形,也算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刘备据守永安,一方面能够凭险据守,有效的抵御吴军的进攻,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的收拢残兵败将,而刘备镇守永安,必然会集结蜀汉的重兵防守,就是在向东吴传达一个信号,东吴军队如果敢来进攻,东吴的大军也会被牵制在白帝城附近,如果双方真的有大军完全牵制在永安,东吴还会面临曹魏的威胁,早期曹丕没有反应过来,甚至接受了孙权称臣的举动,但是如果刘备真的能够再一次将东吴大军牵制在永安,难免曹丕不会派出大军攻打东吴,当然蜀汉也面临曹魏的威胁,不过蜀汉北部是汉中,地势不利于军队大举进攻,而且蜀汉可以凭借较少的兵力就能够完成防御任务,而魏延更是一员猛将,自然不会让曹魏占到便宜,如果一旦东吴面临曹魏的进攻威胁,蜀汉不是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所以刘备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而且此时东吴就是蜀汉最大的威胁,刘备怎么可能不亲自坐镇呢?
即便是后面刘备病逝,在临终前托孤的时候,依旧将重兵放在永安防备东吴,并且让李严成为尚书令,成为镇守永安的最高武将,其实就是因为这里战略位置太重要了,所以这里不能够不让刘备重视,按照《三国志》记载: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
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
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所以有着这些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永安地形占据优势,是一个天然的易守难攻的防御要地,所以刘备不能够逃往成都,只能够镇守永安,直到病逝也没有离开白帝城,而在他去世后,依旧派遣尚书令李严镇守永安,可见这里对于蜀汉的安危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
只有通过败仗才能看出一个将领的真正水平。
刘备一生打过无数次败仗,夷陵之败只是其中之一。
只不过这次的夷陵之败,和以往的那些失败有很大的不同。
以前的刘备是毫无立锥之地。
在打了败仗之后,要么就是寄人篱下,要么就是快速转移。
刘备在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情况已经和以前有着天壤之别。
此时的刘备已经是蜀汉的皇帝了,背后可是一片庞大的领地。
在打了败仗之后,如何做好战败的善后工作,把战略退到哪个地方?
这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必备的基本素质。
曹操也是打了很多次败仗,也没见到他一失败就跑回邺城或许昌。
曹操在赤壁遭到失败退兵,也是做好了部署之后,才回到自己的大本营。
刘备的夷陵之败虽然损失惨重,但对于刘备来说只不过是他经历的一次败仗而已。
刘备还不至于吓破胆,一下子窜回到自己的大本营去。
夷陵之战虽然结束,但是吴蜀之间的战争还在继续。
夷陵战败的影响还是巨大的,刘备必须要把它妥善地处理好。
夷陵之败对蜀汉的影响是巨大的。
此时的蜀汉不仅要面对东吴的军事压力,同时还要面对来自蜀汉境内的压力。
刘备虽然经历了惨败,但是依然没有丝毫的慌乱。
此时刘备开始展现他的卓越素质。
刘备在夷陵战败后,抛弃了所有的舰船,一路收拢被打散了的残兵,退到了鱼复县。
刘备退守到了鱼复县之后,立刻把鱼复县改名为永安县。
这都到什么时候了,还忙着给地方改名?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谶纬之说的力量可是巨大的。
那时候动不动就改年号,动不动就出现祥瑞,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人心。
把鱼复县改名为永安县,就是和它们是一样的道理。
“永安”这两个字,给蜀汉打了一针镇定剂。
刘备也没有让留守在成都的诸葛亮闲着。
刘备下诏让诸葛亮在成都南北郊在修筑了两个祭坛。
开始隆重的祭祀活动,道理和改鱼复县为永安县是一样的。
东吴派遣李异、刘阿等将领,继续攻打蜀汉。
刘备和他们来了一个小小的拉锯战,刘备曾经一度撤退到了巫县。
刘备不断地向永安增派兵力。
刘备让留守在江州的赵云“进兵至永安”。
刘备同时命巴西太守迅速征兵,让马忠带兵增补永安。
面对不断增兵的刘备,东吴方面最终还是选择了撤兵。
东吴和蜀汉之间的战事,基本上算是停了下来。
蜀汉的压力总算略有缓解。
过了不到一个月,孙权和曹丕之间关系开始恶化。
曹魏的大军开始南下直逼孙权。
刘备立刻抓住时机,把兵力又往前推进了一下。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
”孙权看到刘备一直待在白帝,心里感到非常害怕。
此时轮到孙权来面对来自曹魏和蜀汉两方的压力了!孙权只好主动地向刘备修好。
由于刘备始终处在蜀汉和东吴的前线,所以刘备才能及时果断地做出行动。
而蜀汉境内的事情,则有着诸葛亮等一帮众臣在治理。
刘备在妥善处理好夷陵之败后,身体状况就开始出现问题了。
此时汉嘉郡太守黄元打探到刘备已经病重,就开始抗命发兵拒守。
就在诸葛亮离开成都前去永安的时候,黄元趁机开始起兵造反。
太子刘禅在杨洪等人的辅佐下,派遣陈曶、郑绰平定了黄元的叛乱。
夷陵之败带给蜀汉巨大的危机,由于刘备处理的妥善,才使蜀汉成功地化解掉这场危机。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
如果喜欢敬请
从上面可以看出,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之后并没有回成都,而是留守白帝城,也不是说没有时间返回成都,而是刘备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回去,这又是为何?
有人说刘备被陆逊击败,70万蜀军所剩无几,当初信誓旦旦说要为二弟报仇,如今却如此狼狈,哪里还有脸面回去?
也有人说是因为汉嘉太守黄元反叛,蜀国动荡,刘备不敢回去,事实上这两个原因都比较肤浅,一是刘备根本不在乎颜面;
二是刘备也不是贪生怕死之人。
我们不妨先看看四川的地形,四川盆地北靠秦岭、东倚武陵山脉,蜀汉就是这样被包围住,这样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想要进攻川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也不是不行,有一条路就可以直达,这就是长江水路,所以说控制住这条水路是非常重要的,控制水路无非就是要控制长江三峡。
三国时期,如果要进川蜀地区,就会由陆路再经过江汉平原,溯长江而上,途中会经过西陵峡,然后到达白帝城控制的瞿塘峡,当时的夷陵(也就是宜昌)是长江的东大门,白帝城是西大门,白帝城一面榜山、其他周围全是河流,扼守三峡的绝佳地段。
当时的东吴陆逊打败刘备之后,一路上率领吴军追随,刘备则是一路仓皇逃窜,但是一边跑一边想,自己肯定是不能直奔成都,必须要守住长江三峡,这样才可以守住川蜀大门,于是选择驻守白帝城,上面也说了白帝城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在这里抵挡东吴的进攻,毫无疑问是用最少的兵力做最大的事,换句话说,如果白帝城失守,川蜀就会像是打开了一道大门,让敌人快速攻破江州,之后顺势而下,经过岷江、涪江、嘉陵江,最后直接抵达汉中,到了汉中,怕是灾难抵挡东吴大军了。
另外刘备驻守白帝城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可以随时调整,一有机会还可以帮二弟复仇,事实上刘备这样做是非常高明的,因为当时的东吴一时间又攻破不了刘备,在长江北岸又有曹操的攻击,很快就派使者和刘备议和,刘备当然只能答应,毕竟此时的蜀国兵力大损,只有和东吴再次合作共同抵抗曹魏。
【文/羽评郡主,
公元221年,刘备不听诸葛亮等人劝告,执意率蜀军攻打东吴,孙权虽多次求和,但刘备不为所动,最终迫使孙权向曹操称臣,并任命陆逊为总指挥前去迎战。
经过近八个月的对峙,陆逊瞅准刘备将水军转移到陆地上结营之际,大举进行反攻,并在夷陵一带击败蜀军,最终令刘备全线溃败,只得仓皇而逃,史称“夷陵之战”。
夷陵兵败后,元气大伤的刘备拼了老命,才侥幸逃脱了东吴的追兵,一路跌跌撞撞地来到了白帝城。
在这里,刘备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夷陵之战的一年后,刘备伤重不起,最终病逝,而白帝城也成了刘备最后的归宿。
而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刘备在兵败后,不回成都重振旗鼓,从而伺机反攻,而是一直在白帝城待到去世呢?
其实,刘备之所以不回去,一方面是他实在没脸回去,而另一方面,则是他故意用的障眼法。
刘备的夷陵兵败,败就败在被陆逊来了一出“火烧连营”。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国大将关羽败走麦城,一路突围至临沮时,被东吴部将马忠擒获,并在不久后,与其子关平一同死在了东吴将士的刀下。
关羽之死,让刘备几乎暴走,当年桃园结义的兄弟,如今却死于非命,为此,刘备与东吴交恶,一门心思的要为关羽报仇。
这便是刘备为何要执意攻打东吴的最根本原因,没别的,就是为了兄弟报仇雪恨。
而到了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称帝称帝后,征讨东吴的行动便正式纳上议程,经过数月的准备,在同年七月,刘备亲率数万大军,来势汹汹的攻入东吴境内。
在大军开拔之前,蜀国内部曾有不少人对这次军事行动进行劝阻,包括诸葛亮、赵云都对此次行动十分担忧,因此对刘备多番谏阻,但依旧是没能让刘备改变主意。
并且,猛将张飞在准备与刘备会师,一同攻打东吴时,被部下张达、范强杀害,张飞的死,不仅没能让刘备冷静,反而让他更加失去理智。
夷陵之战,就是在诸多不顺的情况开始了,而在大军开拔之后,东吴的孙权托人找上了刘备。
他找刘备的目的,就是想求和,毕竟当时北方的曹魏一直是虎视眈眈,随时随地的想着削弱蜀、吴的实力,因此,孙权不想在这个特殊时期与蜀国死磕。
但早已经失去理智的刘备,直接拒绝了孙权的求和,并下令大军火速前进。
到了这种地步,孙权也知道说什么都没用了,显然刘备和他是死磕上了,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孙权心一横,一边派人向曹丕示好,一边迅速安排大将陆逊率军阻击刘备。
而刘备这边,蜀军上下在刘备一心复仇的情绪影响之下,全军最开始确实取得了部分胜利,蜀将吴班、冯习等人率领的先头部队,不仅夺取了峡口,还击败了东吴的李异、刘阿两部,并顺利的占据了秭归等地,这让刘备十分的兴奋。
尤其在公元222年正月时,吴班率领水军进入进入夷陵地区后,更让刘备觉得胜券在握,因此,在当年二月,刘备亲率主力大军,从秭归进抵猇亭,并在这里建立大本营,大有一举吞并东吴的势头。
面对蜀军的来势汹汹,东吴不少将领群情激愤,都主张与刘备决一死战,但在关键时刻,主帅陆逊制止了这种想法,提出另一种退敌策略。
在他看来,此时的蜀军不仅兵多将广,并且势头正盛,同时还占据着几处险要,如果此时东吴大军与之决一死战,胜利的几率并不高,即便是侥幸胜利,那也是惨胜,自身的损失会极大。
古语有云,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本着这个原则,陆逊认为当下并不是与刘备决一死战的时机,因此,他就提出,目前东吴应该暂避蜀军锋芒,等到合适的机会再进行反攻。
在陆逊的劝说下,原本群情激愤的东吴将领们,放弃了主动迎战的想法,开始实施战略性后退,一声令下,大军一直退到猇亭一带,在这里建立防御工事,开始遏制蜀军前进。
对于东吴军的主动后撤,蜀军中就流行东吴被吓破胆的说法,在这种说法的影响下,包括刘备以及部分蜀军将领,都兴奋之余,都有了些许轻视东吴的念头,占据东吴、大获全胜,似乎是指日可待。
但实际上,若是诸葛亮在现场,他就会看出,东吴的后撤,并非是盲目后撤,同时,再细心点的话就能发现,东吴时有意识的把兵力撤到平原地带,而留给蜀军的,则大部分是高山峻岭的地区。
这就意味着,如果展开决战,那么蜀军的兵力是很难展开的,毕竟山多林密本身就不利于结阵和冲锋,而东吴军驻扎在平原,相对来说,就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只可惜,诸葛亮没有跟随刘备出征,而刘备,也因为复仇和短暂的胜利失去了理智。
接下来,东吴的陆逊上演了一出拒不出战的戏码,面对蜀军的接连挑衅,陆逊就是闭门不出,任由蜀军叫骂,这样一来,让刘备就十分的尴尬。
他的尴尬,在于他是远道而来,粮草供应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因此,他想要的必须是快速结束战斗,但如今陆逊来了个拒不应战,让他十分焦虑。
为了逼陆逊应战,刘备派大将张南带着一部分兵力,前去攻打驻守夷道的孙桓,毕竟孙桓是孙权的大侄子,刘备想通过此举,迫使陆逊前来救援。
但他失算了,即便是孙桓被蜀军围成铁桶,陆逊还是不为所动。
此后,刘备先后采用骂阵、偷袭、故意露出破绽等多个策略,企
这样一来,刘备想要速战速决的想法就落空,而自二月之后,天气逐渐转热,到了六月,已经是酷暑时节,炎热的天气让蜀军将士苦不堪言,同时东吴的拒不应战,也让他们士气逐渐涣散。
对此,刘备也是十分无奈,不得已之下,他下令将水军将士转移到陆地上,并依傍溪涧,做屯兵休整,计划在入秋之后,天气稍微凉快点再进行决战。
但正是这个命令,造成了刘备最终的惨败。
前文讲过,刘备此次进攻东吴,是采用水陆并进的战略方针,因此,在两路蜀军的夹击之下,东吴方面在最初才会失利,而如今刘备却主动放弃了这种优势,将水军置于陆地之上,这就让陆逊看到了极佳的反攻机会。
因此,陆逊请示孙权,提出此时正是战略反攻的好时机,孙权果断同意了陆逊的出兵计划,东吴大军和蜀军的最后决战就此展开。
当然,在最终决战之前,陆逊出于谨慎,还是先来了一波试探性进攻,他遣派小股兵力,前去袭扰蜀军,不过此次进攻并未取得太大战果,毕竟蜀军结营后,兵力集中在一起,也不容小觑,但陆逊还是在其中看到了蜀军的一个巨大破绽。
这个破绽就是,蜀军把大量兵力集中在一起后,营帐自然也连绵数里,并且,其营寨又多为木头所制,更重要的是,蜀军为了凉快点,把营帐都建在密林之处。
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在陆逊的脑海里,这个想法就是火攻。
一旦火攻,在炎热天气的加持下,火势必然极旺,同时周围都是密林,更会助涨火焰,如此一来,蜀军必定损失惨重。
说干就干,陆逊下令准备了大量的茅草,并分发给兵士,要求人手一把,各种硝石等易燃品也多多储备,一切准备完毕后,这天夜里,陆逊率军,偷袭了蜀军大营。
在陆逊的周密部署下,此战的结果自然是蜀军大败,其营寨被点燃后,大火很快烧成一片,措手不及的蜀军顿时被烧得方阵大乱,哪里还能组织反击?
同时,陆逊趁此机会,发动进攻,把疲于奔命的蜀军直杀得鬼哭狼嚎,最终,不得不往西退去。
但陆逊怎么会让蜀军如此轻易退走?
在蜀军西退的路线上,早有潘璋、韩当等大将在此等候,在这里,蜀军的冯习部,被逐一消灭,冯习本人也当场阵亡。
而蜀军的其他将领,在东吴的凌厉攻势下,眼看升天无望,要么战死,要么归降东吴,最终,蜀军全线溃败。
至于刘备,在看到蜀军彻底大败后,带了部分兵力逃往夷陵西北的马鞍山,意
而刘备的逃亡之路,也不是那么顺利的,从马鞍山突围后,本想回益州,但又被孙桓堵截,差一点被其俘虏,最后几经周转,才跌跌撞撞的逃到了永安,也就是白帝城。
夷陵之战,就在蜀军惨败的情况下结束,东吴大获全胜后,曾想一鼓作气进攻永安,但由于忌惮曹魏浑水摸鱼,再加上赵云率领援军赶到了白帝城,因此,陆逊只得下令停止追击,这就让刘备有了喘息之机,而他在白帝城,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一年后,刘备在此病逝。
从刘备逃到白帝城到他病逝,期间足足有近一年的时间,但他始终没有再回成都,这让人感到十分奇怪,实际上,如果设身处地站在刘备的角度上,待在白帝城而不回成都,是当时最好的,也是唯一选择。
首先,刘备实在是没脸回去。
前文讲过,在刘备调集大军出发前,蜀国有不少大臣、将领都对他这次进攻东吴的行动采取了劝阻,甚至军师诸葛亮都认为十分不妥,但刘备报仇心切,谁的话都不听。
而如今,却被东吴打得全军溃败,出门时带出来的数万将士,死的死,降得降,这就好比一
之所以说他不敢回去,并不是他胆小,而是带着惨败的消息回去之后,会引起蜀国极大的动荡,这种动荡,他不得不考虑。
众所周知,刘备的蜀军,几乎是全军覆没,但这个结果,至少在当时,仅限于东吴与刘备本部知道,蜀国内部虽然听闻刘备大败,但败到什么程度,损失了多少兵力,并不是十分清楚。
毕竟当时不是现代,没有什么先进的通讯工具,信息也比较闭塞。
但如果刘备回去的话,他输光本钱的事情,就会被全国上下知晓,到那个时候,没了本钱的刘备,怎么会让周边各郡服气?
届时,最有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周边依附蜀国的州郡反叛,蜀国内部士族也暗流涌动,这种结果,显然是新生的蜀国政权承受不住的。
因此,刘备为了蜀国的稳定,以及为了将来,不敢回也不能回,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士族们摸不清刘备的底线,也不敢在这个时候造反。
若干年后的苻坚,不就是在淝水之战大败后,仓皇逃回长安,结果被新附的势力造反,落了个国破身死的下场?
还有,刘备想筹备反攻没错,即便是刘备在夷陵大败,但是他还是没有彻底丧失信心,依然还计划着反攻,并且已经付之于行动。
不要怀疑刘备的信心,毕竟当年创业时期的他,从一个织席贩履之身,到蜀国君主,期间经历了不知多少艰难险阻,各种情况他也不是没遇到过,因此,他从来不会畏惧失败。
即便是夷陵惨败,但他还在试
因此,刘备在白帝城期间,除了收拢残兵之外,还在赵云带着援军到来之后,写了一封书信给陆逊,意
“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能然否?
\"---《吴录》毕竟当时曹魏是东吴和蜀国的最大敌人,虽说双方刚经历大战,但如果共同对抗曹魏,还是可以坐下来谈一谈的。
并且,不要小看刘备当时的实力,虽说此时的蜀军人数虽寡,但却是哀兵,若是真的打起来,第一刘备会十分谨慎,不再犯大意之错,第二是为了脸面,也会拼死一战,因此,也还是有胜利的机会的。
所以,刘备留在白帝城,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是有一定的战略目的的。
但这场联合之仗,最终还是没能打成,不得不说,真的是一个遗憾。
至于不少人说刘备待在白帝城是为了托孤,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他退守白帝城之后,还在当年十月,下令诸葛亮在成都修缮夏、冬二季祭祀用的祭坛,也就是说,他的一切工作,都在为伺机反攻做准备。
只不过,他没想到自己会死得那么快,在次年四月病重后,便一病不起,很快不治而亡,因此他才会在临终前,不得不将诸葛亮召至白帝城进行托孤。
总而言之,刘备在夷陵兵败后,待在白帝城而不回成都,背后有几个原因,其一就是他着实没脸回去,毕竟惨败的主观责任在于自己,其二是不敢回去,本钱赔光的他,很容易让蜀国内部产生动荡,为了稳定,只能暂居白帝城,最后就是为了伺机反攻,刘备向来都不怕挫折困难,夷陵虽败,但假以时日,他还是有机会重出江湖的,只可惜,上天没给他时间而已。

参考:
刘备没脸回成都,也回不了成都,更不能回成都,驻扎在白帝城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件事要从219年汉中之战说起,刘备在与曹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拉锯战之后,终于击败曹军,将汉中收入囊中,刘备借此机会称汉中王。
而随着刘备称王,关羽作为他的兄弟也水涨船高,成为蜀汉前将军。
不过,关羽对于自身实力估计过高,再加上对东吴和曹魏的蔑视,所以他悍然发起了对襄阳和樊城的进攻。
曹操为了守住樊城,派遣于禁、庞德率军救援,结果遇到了七天七夜大雨,关羽借着老天爷赏脸来了个水淹七军,最终俘获于禁,斩杀庞德,这一仗让关羽威震华夏,其声势一时无二。
当时襄阳和樊城的守卫都十分薄弱,再加上汉献帝所在的许都又距离关羽军很近,曹操就有意迁都以避其锋芒,但司马懿却对他说,孙权早就有夺取荆州的野心,何不许诺将江南赏赐给他,让他偷袭关羽呢?
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
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
”魏武从之。
曹操觉得司马懿说得很有道理,就派人去联诺孙权,表现出了很大的诚意。
恰在此前不久,孙权派去会见关羽的使者屡次遭到羞辱,他一直怀恩在心,当他得知曹操准备联合他攻打荆州的时候,心里就有点痒痒了,最终答应下来。
不过,东吴不敢直面关羽,所以采取了一些计策,大都督吕蒙假装生病要离开陆口返回都城建业,关羽信以为真,就将主力全部调到前线去了,荆州因此空虚。
吕蒙则来了个回马枪,他白衣渡江夺取战略要地江陵,然后配合曹军对关羽进行夹击,最终逼迫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所部俘虏后杀掉。
吕蒙杀掉关羽这件事孙权是不太同意的,他只想夺取荆州,不想挑起与刘备的仇恨。
但事情已经发生了,孙权就不得不采取补救措施了,他先是将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接着又将关羽的躯体厚葬在当阳,并修建了关陵,以此来挑起刘备对曹操的仇恨,并在最大程度消除刘备对他的仇恨。
但这个计策被曹操识破了,他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给孙权,任命他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禁不住诱惑就接受了,这就暴露了他就是曹操的同伙。
刘备也没有因为孙权厚葬关羽而选择原谅,反而是将所有怒火放到了他身上,再加上曹操实力太强是不好惹的,所以刘备只能柿子捡软的捏,拿孙权出气了。
于是,刘备开始整军备战,准备择日攻打东吴,目的是夺取荆州,并为关羽复仇。
转眼到第二年,曹操去世了,他的儿子曹丕继承了魏王爵位,但很快就篡汉自立,建立了魏国。
当时风传汉献帝已经被曹丕杀死了,刘备在悲伤之余登基称帝,建立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
不久之后,刘备就准备出兵了,但以诸葛亮和赵云为首的很多人都反对他出征,他就非常不高兴,于是只带了许靖等支持他的人出征,并让张飞从从阆中出兵江州,跟他一起去攻打东吴。
但天有不测风云,张飞在行军途中不体恤将士,其麾下将领张达,范强将其谋杀,并带着他的头颅去投奔了孙权。
刘备刚一出征就失去了大将张飞,至此他两个兄弟都死掉了,再加上黄忠已于前一年去世了,五虎将就只剩下赵云和马超了。
不过,赵云因为劝说刘备不要攻打东吴而遭到弃用,只是被刘备任命为江州都督,担任接应的角色。
还有马超,他虽然身居高位,但跟刘备彼此之间都不太信任,所以刘备也没带上他。
除了赵云和马超之外,蜀汉的名将已经不多了,因为需要留人镇守益州和汉中,所以刘备能够带去的将领大多都是不知名的,刘备本人就是经验最丰富的将领,并且他后来也确实是全程亲自指挥战斗的。
据记载,刘备当时的人马只有数万,但他的前期的战略还是很正确的。
起初,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三万人作为前锋攻入东吴境内,对东吴进行尝试性进攻,很快就击败了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了秭归。
为了防止曹魏偷袭,刘备也做了部署,他派遣镇北将军黄权主战在长江北岸,并派遣马良到武陵一点活动,将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等五溪蛮给争取了过来,这些人后来编入到吴班麾下,配合蜀汉军队攻打东吴,蜀汉前锋部队的人物因此达到五万人之多。
面对蜀汉军队的咄咄逼人,孙权在数次向刘备求和未果之后,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五万人抵御刘备。
孙权启用陆逊这步棋可以说是改变了三国的局势,他上任之后仔细分析了局势,认为蜀汉军队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东吴军队应该避其锋芒,等待合适的战机出现。
于是,一场诡异的战争开始了,蜀汉军队在东吴境内接连取得胜利,而东吴军队则一退再退,但最后退到了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就不再继续后撤了,因为这里正是陆逊选择了决战地点。
陆逊之所以选择夷道、猇亭一线,是因为蜀汉军队占领的地方都是高山峻岭地带,兵力难以在数百里山地展开。
而东吴军队实际上也不能再退后了,因为他们占据的是平原地区,如果再后退,那么蜀汉军队将会一马平川地前进。
因此,东吴的忍耐力可以说是到达顶点了,陆逊的压力也非常大,他知道胜败就在此一举。
刘备在接连取得胜利之后,就开始轻视东吴了,他将大本营放在猇亭,并在东吴坚守不住的情况下,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山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让士兵都驻扎在各个营寨,包括水军在内。
刘备的这个决策正是战役的转折点所在,他最后将败得很惨。
正如后来曹丕所言,他认为刘备在战略上有重大失误,联营接寨这个决策实在是太糟糕了。
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xí]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
曹丕说的不无道理,因为刘备已经攻入吴地两三百公里,补给线拉得太长;
再加上刘备让水军也上岸,并在数百里山地上联营接寨,这样兵力就太过于分散了,不利于进攻且不说,一旦遇到东吴军队进攻,也很难组织有效的防守。
陆逊见刘备如此排兵布阵,觉得反击的时机到了,便建议孙权采取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得到了孙权的采纳。
之所以采取火攻,是因为当时正值炎夏季节,气候十分闷热,而蜀汉军队的营寨又是木栅制作的,营寨周围也都是树木和野草,一旦采取火攻,就会烧成一片。
在一个夜晚,陆逊派遣了大量士兵乘船偷偷来到蜀汉军队各个营寨,让他们在顺风点燃茅草,火势很快就变得十分猛烈,将蜀汉军队的营寨都给烧着了。
正当蜀汉军队在慌乱中向西撤退的时候,东吴军队趁机来了个前后夹击,蜀汉四十多座营寨被摧毁,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死伤士卒更是不计其数,江水都被染成了红色。
刘备见蜀军全线溃败,就带领所部逃到夷陵西北马鞍山,此时他身边尚有两万余人,他便命令部下据山死守。
但陆逊派人四面围攻马鞍山,最后消灭了一万余人,还有许多人逃散,物资也都被东吴军队给夺走了。
刘备趁着夜色突出重围,但东吴军队在后面死追,蜀汉将领傅肜自愿殿后,这给刘备争取到了逃走的时间,但他本人最后力战而死。
不过,让刘备没想到的是,东吴宗室将领孙桓提前到达了刘备逃跑的线路上,截断了刘备返回益州的道路。
当刘备逃到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的时候,跟孙桓的部队遭遇了,双方发生激战,刘备差点被俘,最后他走山路逃走,一路逃到了白帝城(也叫作永安城,在今重庆市奉节东)。
不过,陆逊派遣李异、刘阿追赶到刘备,最后驻扎在南山(秭归南岸山)对刘备形成威胁之势。
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
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
彼时刘备主力尽失,但好在他在逃回的一路上收拾了一些散兵游将,因此可以稍微抵挡一下东吴军队,但想要长期防守就很难了。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竟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将留在白帝城不走了,这是为何呢?
事实上,刘备那时候也确实没脸回去,毕竟当初那么多人劝他,他就是不听,结果还因为自己的战略失误导致大败,回去了何以面对群臣呢?
再者,刘备那会儿身体也不太行了,因为他在逃跑的时候受了不小的惊吓,又连续走了好久的山路才逃到白帝城,要知道他可以快六十岁的人了,怎么扛得住呢。
不过,
据记载,刘备逃到白帝城之后,在悔恨交加之余,派人去联诺了赵云,让他赶紧率兵前来救援,赵云不敢怠慢,很快就上路了。
当时赵云驻扎在江州,也就是现在的重庆江北区,距离刘备所在的白帝城并不太远,有了赵云的存在,白帝城的安全系数就大大增加了。
第二,白帝城所在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是蜀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刘备撤退,那么东吴军队就会逆流而上攻打蜀地了。
当时蜀汉军队遭遇大败,刘备逃到白帝城,黄权在江北被东吴军队截断退路,被迫无奈之下投降了曹魏;
而马良的军队则在撤退的途中被东吴军队全歼,只有向宠的军队的军队顺利撤回蜀地。
在这种情况下,东吴军队就失去了牵制,可以全力进攻白帝城;
再考虑到当时蜀汉军队士气十分低落,刘备如果撤退可能会造成再次溃败,因此他不得不扼守在白帝城,等待援军到来。
第三,刘备料定孙权不会放手一搏,毕竟曹丕可在隔山观虎斗呢,一旦有机会他就会趁水摸鱼的。
这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自曹丕篡汉称帝以来,就一直有攻打东吴的想法,也做了非常多的部署,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秘密。
虽说在刘备攻打东吴之前,孙权曾派人去向曹丕称臣,曹丕也答应不出兵干涉,但这种承诺并没有什么用,刘备对此也是很清楚的。
果不其然,曹魏军队后来果然攻打东吴,东吴不得不撤军返回,白帝城就此解围。
第四,刘备虽然遭受大败,但他并没有打算就此放弃,所以就留在了白帝城。
据记载,曹魏军队攻打东吴之后,刘备感到十分高兴,曾写了一封信给陆逊,说自己准备再次攻打东吴。
这当然是刘备的试探,他想要看看东吴怕不怕,但陆逊却回信给他说,你旧伤未愈,恐怕是没时间来吧,我们两家应该和好才是,你如果再次兴兵,我保证你不会活着回去。
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
”逊答曰:“但恐军新破,疮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
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余,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刘备见陆逊不卑不亢,心里有些发虚,也就作罢了,但他动过再次攻打东吴的心思却是事实。
那么,东吴对刘备留在白帝城这件事是怎么看的呢,他们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刘备逃到白帝城之后,东吴内部曾就是否攻打蜀汉做过讨论,陆逊的部将徐盛、潘璋和宋谦等人各自上书孙权,说要乘机进攻蜀国。
孙权问陆逊的意见,陆逊觉得曹魏肯定会趁机攻打东吴,建议孙权不要全力攻蜀,孙权觉得很有道理,就只是派遣了李异、刘珂部追踪刘备至南山,而没有大规模追击。
又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
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讬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也就是说,从刘备逃回白帝城那一天起,东吴就没打算再攻打他了。
没过多久,曹魏军队就攻打东吴了,刘备就想趁机再兴兵伐吴,但因为曹魏军队撤退而作罢。
刘备到达白帝城之后不久,赵云也率军赶来,白帝城的军事力量大为增强,但东吴军队那时候已经撤退了。
到了当年十月,诸葛亮在成都郊外搞了一场大型的军队检阅活动,孙权知道后担心刘备待在白帝城不走,就是为了再次兴兵伐吴,于是派人向刘备求和。
刘备那会儿也知道再攻打东吴也没什么好结果,不如继续联吴抗曹,于是答应了孙权的请求,两家在明面上再次重归于好。
自那之后,刘备就在白帝城安心养病了,到了222年三月,他自感将不久于人世,就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一个月之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岁。
从刘备兵败退往白帝城到他去世,前后不过八九个月时间,但他选择留下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不但保护了益州的安全,还逼迫孙权选择向他求和。

参考:
刘备太苦了,手下无用之兵,他留在白帝城主要是为了防守东吴的入侵。
一、手下无人可守当时能独挡一面的战将基本上损耗光了。
四大将军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已经去世,魏延镇守在汉中不可能分身。
防守能力很强的,曾经用几百兵守住大本营,面对上万人不但守住城池而且还可以出击杀掉其中一统帅的霍峻早就去世了。
诸葛亮又没有带兵的经验,此时诸葛亮也不可能到永安来,因为需要他在成都坐镇,管理俗事。
所以还有谁可以守住永安呢?
有人说赵云。
赵云没有作为统帅的经验,同时赵云是作为整个预备力量和机动力量存在,所以赵云也是走不开。
二、永安位置重要永安是东吴一直想要的,刘禅投降之后,东吴就派名将陆抗带兵进攻永安。
吴主怒,复遣镇军陆抗等帅众三万人增宪之围——《资治通鉴·魏纪·魏纪十》为什么东吴非拿到永安不可?
看下
红框部分就是鱼复,也就是白帝城。
如果鱼复(白帝城)失守之后,蜀汉想出去根本不可能了,等于整个长江防线都在东吴的控制之中。
如果东吴处于绝对安全位置,你觉得东吴还会向蜀汉求和吗?
所以永安在,那就意味着蜀汉还有与东吴谈条件的资本,因为还可以顺流而下威胁东吴。
三、刘备在、永安就安全当刘备住在鱼复之时,东吴第一个反应就是求和。
吴王使太中大夫郑泉聘于汉,汉太中大夫宗玮报之,吴、汉复通。
——《资治通鉴·魏纪·魏纪一》东吴打赢了为什么要求和,因为东线曹魏派兵攻打,他怕刘备又一次出兵。
从这里我们又可以发现刘备不走的原因。
因为刘备是当世名将,这个对孙权的心理压力还是很大的。
孙权一直对刘备充满畏惧。
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
权稍畏之,进妹固好。
——《蜀书·先主传》刘备为什么要答应呢?
理由很简单,因为蜀汉内部不太稳,黄元造反了,南中也在蠢蠢欲动。
另一方面自己时日不多,东吴真的翻脸对蜀汉长期稳定并没有多大好处。
当刘备觉得自己差不多的时候,只得在众多人中挑了一
李严也没有大兵团作战,不过他有过带着郡兵与匪、夷作战的经验。
当然提拔李严也不仅仅是为了防守永安,越级提拔让李严对刘备充满感激,这样对刘禅的稳定很有好处。
更多的用意因为不是讨论李严的问题,所以不展开。
因为魏延的忠心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结语:东吴过来讲和之后,局面开始有些趋稳,刘备或许想回成都了,但此时已经病重。
为什么病重,主要是被气的。
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吴书·陆逊传》作为当代名将,最后败在陆逊这个书生手中,成了陆逊的磨刀石,这个怎么也过不了坎。
不过巧合的是陆逊最终也被孙权给气死。
在与东吴讲和之后不久,刘备就病死了。
死前还有永安托孤这个为大家熟悉的故事。

参考:
公元222年八月,夷陵之战终以蜀汉的失败而告终,刘备一路向西逃至白帝城。
同年九月,由于蜀将赵云引军及时支援永安,加之顾忌曹魏袭击后方,引军乘胜追击的陆逊主动撤兵。
后刘备因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于次年四月亡故于白帝城。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从222年九月到223年四月,期间近七个月的时间,刘备一直是待在白帝城而再未踏足成都,难道他真是如当年西楚霸王那般“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不过这并不像刘备的为人,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刘备宁死也不回成都呢?
下面我们便一探这背后的究竟。
白帝城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的北方有秦岭、大巴山,东边亦有武陵山脉,所以当时魏,吴两国要想进攻蜀国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凡有军队想要入川或者出川,最佳路线绝对是走长江水路,而这条“最佳线路”的必经之地便是白帝城。
诗仙李白曾有一名句:“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从白帝城顺流而下到江陵(现今荆州市),那速度是飞快;
当然若是从江陵逆流而上的话,那可能便得花费数月的时间了。
所以占据了白帝城便相当于占有了长江水系一半的攻守主动权。
为什么当年刘备会败在夷陵啊?
除了刘备战略方针有问题外,还有一个非常客观的原因就是夷陵这个地方易守难攻,三国时期的夷陵即现今宜昌,宜昌被称为长江的东大门,而西大门便是白帝城,白帝城距离奉节城不过8公里,距离重庆市区四百余公里。
一面傍山,三面环水,扼守着三峡的门户,所以白帝城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天子守国门白帝城相当于蜀国的东大门,如若有失,进犯之敌便可轻易的攻破江州(现今重庆),然后顺着岷江、沱江、涪江三条水路进军直抵成都,通过嘉陵江、渠江直取汉中,到那时,蜀国的存亡就真是在旦夕之间了,所以白帝城一定得牢牢守住。
刘备经过夷陵惨败后,蜀国元气大伤,然而越是在这种危急时刻便更加不能掉以轻心,所以刘备不得不选择了以天子之尊守卫国门。
尽管当时的陆逊已选择撤兵,但这种关乎国运的大事又岂能掉以轻心呢?
经此大败,朝局动荡,人心惶惶,刘备不敢也不能将如此重地交付与他人,且不说孙吴是否真的放弃了西进之意,北方的曹魏对此也是虎视眈眈,所以刘备只得亲自把守白帝城,才能确保蜀国的安危!这也是刘备至死也未能再踏足成都的主要原因。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
”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七月,刘备夷陵大败,逃往白帝城暂住。
此时,刘备身边有赵云救援的1万部队以及收拢的万余溃卒,总兵力仅有2万余人,而且士气低迷,难道不怕东吴乘胜追击吗?
刘备驻守白帝城的目的,就是想以自己为饵,诱使东吴来战。
那么,刘备的信心何在?
信心一:白帝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因此曾被王莽时期的割据势力蜀王公孙述定为建都之地,帝号为“白帝”,因此有白帝城。
其地位于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东依夔门,西傍八阵
因为,白帝城(今重庆奉节)距荆州至少有800余里(今高速路程为362.4公里),大军想要迅速回援,岂不困难重重。
同时,如果曹魏占据江陵,也很容易将东吴大军的后路截断,进而造成全军覆灭。
而这时,便是刘备变被动防守为主动出击的最佳时机,也极有可能以雪夷陵之战的耻辱。
由此可见,所有的枭雄皆为赌徒般的疯狂心里。
那么,刘备为何不担心曹魏联合东吴攻打蜀汉呢?
因为,如果曹魏想要攻打蜀汉,而易守难攻的汉中便是必攻之地,一者路途遥远;
二者地势险要。
根本没有必胜之利,而东吴主力尽出,东吴防御力量薄弱,当然胜机极大,以曹魏诸多智谋之士,如何取舍自不当言。
期间,当徐盛、潘璋、宋谦等将领曾上书孙权,建议乘机进攻蜀汉。
孙权望向陆逊等人,询问意见。
当时,陆逊、朱然、骆统等人尽皆认为“曹丕大合士众。
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因此,陆逊为防曹魏乘机袭吴,仅派李异、刘珂等部象征性地追踪刘备至南山(秭归南岸山),未敢大举进军。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十月,曹丕以孙权欺骗与背叛为借口,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孙权。
因为在刘备征伐东吴之时,孙权深恐不敌,遂向曹魏称臣,并答应遣长子孙登到曹魏为质。
但是,自从东吴夷陵大败刘备后,孙权便以各种理由拖延。
因此,曹丕大怒,下《伐吴诏》:“南征进军,以围江陵,多获舟船。
斩首执俘,降者盈路。
牛酒日至。
”以表征伐孙权的决心。
刘备闻报后大喜,遂写书给陆逊说:“贼兵已经到达江陵,我也做好了征东的准备,将军还能应付吗?
”陆逊回信道:“蜀皇的伤势恐怕还没有恢复过来吧,又如何能够兴兵。
最好还是跟吾主结盟,互通友好方为上策。
如果不听本将之劝,强率大军前来,那时本将可不会客气,恐怕一
”有史为证,据郝经的《续后汉书·陆逊列传》记载:昭烈闻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
”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
若不推算,欲复以倾覆之余逺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孙权闻知刘备依旧驻军白帝城,心中也非常的害怕,遂主动写信,以结盟好,刘备也假装同意。
曹丕率领大军齐头并进,曹真、张郃、曹休等诸路尽皆大胜,先后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三路东吴守军。
期间,虽然孙权亲临前线指挥,但是仅有朱然一路小胜。
眼看孙权的江陵不保,东吴防线即将崩溃,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猛烈袭来,曹魏已无力再战,而孙权也乘机重新遣使纳贡,至此双方再度言和,曹丕也率军返回许昌。
如此以来,刘备再无出战之机,欲雪夷陵之耻的希望瞬间化为泡影,加之身体每况愈下,无奈之下,只好诏来李严、诸葛亮托以身后之事,最终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病逝于白帝城。

夷陵之战作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是三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此战中,刘备损失了一众精锐将士而且还彻底失去了夺回荆州的机会,而孙权则拿下了至关重要的荆州南部,扩充了领土,完善了防御体系。
这样的结果使得吴国国力进一步巩固,而蜀国国力进一步衰退,决定性地促成了未来三足鼎立的稳定格局。
要想知道刘备战败后为何停驻在白帝城不动,就要先理顺清夷陵之战的前因后果。
·起因公元219年,在襄樊战役打得正胶着之际,关羽的大后方被东吴“新老都督组合”吕蒙、陆逊先诈病麻痹,后率军偷袭。
由于关羽后方兵力匮乏,防守松驰,再加上守江陵、公安的糜芳、士仁叛变,荆州之地很快易主东吴。
关羽不知事态如此严重,仍向江陵回撤,最终进入东吴伏击圈,败走麦城之后壮烈殉国。
△关羽殉国噩耗传来,刘备悲怒交加,但是应有的理智还是在的,没有直接发兵报仇。
毕竟刘备之前刚打完艰苦的汉中战役,国力损耗颇大,还有汉中的新地盘需要稳固。
所以直到公元221年,也就是襄樊战役两年后,已经称帝的刘备才聚集大军,誓师东征,欲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
由于吴蜀联合抗魏才是当时的主旋律,所以诸葛亮、赵云等朝臣纷纷劝谏,不过刘备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所以态度坚决,执意出兵。
不过出师前就折损了张飞(被部下暗杀),在古代这算是恶兆了,想不到刘备当时一点儿也不迷信,照打不误。
△桃园结义虽然是小说情节,但刘关张三人关系确实密切,当时只余刘备一人·经过夷陵之战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蜀汉节节胜利,占据优势。
公元221年7月,刘备挥师亲征东吴,浩浩荡荡的大军向吴蜀边境开拔。
刘备以冯习、张南为先锋,率领约四万人,锐气十足地接连攻破巫县、秭归这两个长江三峡上的重要据点。
《三国志》注引魏书曰: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刘备与陆逊对峙示意
一直退到猇(xiāo)亭、夷道一线,开始聚集兵力坚壁防守。
而刘备主力驻扎在猇亭一带,夹江连营,与陆逊主力对峙。
同时,刘备还开辟山路,派遣马良去武陵笼络五溪蛮,五溪蛮首领沙摩柯率军约一万多人加入蜀军。
至公元222年2月,刘备已经深入吴境200多公里,在三峡的出口地区已经屯驻了至少8万多兵力,相比之下,陆逊率领5万吴军占据着劣势。
所以,任刘备百般引诱,陆逊就是坚守不出。
哪怕刘备派偏师围攻夷道的孙桓,企
△刘备注:刘备的兵力问题,历来有5万多、8万多两说,本文取信8万多人的说法。
一是因为《傅子》中的记载,虽是孤证但也无法否定,更没有其他直接证据,因而没有弃之不顾的道理。
二是从陆逊的话中可以推测一二:陆逊认为刘备历史战绩败多胜少,本就不必惧怕他。
但是从陆逊担心刘备水陆并进,还有后来陆逊坚壁不出的打法来看,陆逊对刘备还是很忌惮的,但并非忌惮刘备打仗的本事,而是忌惮他的兵力多,才合乎逻辑。
否则大家都是五万人,且刘备还有一万多人是五溪蛮的蛮军,东吴还用怕刘备水陆并进?
蜀汉的水军是东吴的对手?
这点儿兵力,进来就只有被吃掉的份!逊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
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
”——《三国志》△陆逊2、第二阶段是僵持过久,吴军反败为胜。
陆逊非常的狡猾,他先战略性撤退,将大片兵力难以展开的山地让给了蜀军。
而自己则率领吴军主力在平原地区坚守不出,以逸待劳。
从1月到6月,陆逊始终坚守不战。
进入夏季后,山区气候炎热,酷暑难当,蜀军士气大挫。
再加上地形崎岖,刘备不得不百里连营,导致兵力分散,且周边草木易燃。
陆逊正是抓住这一良机,大约在七月火烧连营,展开全面反攻。
疲惫不堪、布置分散的蜀军在火攻之下,瞬间全线崩溃。
吴军大获全胜,一路向西追杀,蜀汉精锐将士死伤极大,据《傅子》记载,蜀军战死人数至少8万,刘备则在历经约700里的大逃亡后,惊天逃脱。
刘备累极了:七月酷暑,如果你是一位62岁的老人,被一批军队追杀,一口气跑了700里山路,你会累吗?
不,你不会累的,因为你跑不下来,八成在半路就被捉住了。
62岁的老人——刘备跑下来了,但显然他累了、病了、跑不动了。
刘备一生败多胜少、颠沛流离,但是依然令人钦佩感动,就在于他过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上!一起看看他惊心动魄的逃亡过程吧:1、火烧连营,蜀军溃败陆逊火攻蜀军猇亭连营,其余诸军趁机突进,蜀军大乱,开始向西撤退。
朱然、韩当各领本部人马从南北两路包抄蜀军,在涿乡完成合围,切断蜀军后路。
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
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一同跟进,很快攻破蜀军连营四十余座,同时控制长江,切断长江南北联系。
解除包围的孙桓,也率部从夷道杀出。
这一阶段,蜀军伤亡数万,将领张南、冯习、蛮族首领沙摩柯阵亡,杜路、刘宁投降。
△刘备逃跑路线
在马鞍山列阵抵抗吴军,陆逊紧随而至,集中兵力围攻马鞍山,企
蜀军疲惫抵抗,难以逆转局势,损伤殆尽。
回天无力,刘备只好趁夜突围,沿山路向北面的秭归撤退,此时身边的蜀军已经所剩无几,而吴军紧追不舍。
生死存亡之际,蜀将傅肜(róng)拼死断后,壮烈殉国,这才为刘备争取到了宝贵的逃跑时间,再度逃过一劫。
3、山道惊魂,小子凶狠刘备的逃跑能力实在逆天,突破重围、穿山越岭地回到了秭归。
但是他知道秭归是守不住的,也不敢选择水路,免得跑不过东吴水军。
因而刘备只得沿江北山间栈道,再度在崇山峭壁间向西狂奔。
人生经历哪有白费的?
刘备的逃跑经验极为丰富,他让驿吏焚烧废破衣甲毁坏栈道,使得东吴的陆地部队无法尾随追击。
但是孙权的侄子孙桓年轻气盛,可能为报围攻之仇,拼命地走水路竟抄到了刘备前面,然后在石门山正好截击到了刘备。
刘备被逼得避走崇山峻岭之间,才堪堪脱逃。
刘备事后感慨,当年在东吴都城看到孙桓时,他还是小孩子,想不到今日却被他逼迫到这种地步!△孙桓直到撤回鱼复,有了赵云的接应,刘备这才放心地停了下来,刘备随后把鱼复改为了永安。
刘备从猇亭经由马鞍山、秭归、巫县,历经千难万险,一路翻山越岭才撤回永安,全程大约700里,还是山路,堪称被遗忘的三国时期史诗级大逃亡。
毕竟年事已高,夷陵之战终是耗尽了刘备的所有心血,没过多久刘备就病倒了,转过年四月便去世了。
刘备怒极了:东吴对蜀汉的血债太多了,刘备要亲守国门,表明生命不息,征伐不休的态度。
算起来蜀汉集团被东吴坑得最狠,三个罪魁祸首分别是孙权、吕蒙、陆逊。
刘备、关羽、张飞的死或多或少都与东吴有关。
毛主席曾评价过,刘备此人感情用事,是缺点。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不纯是为了国家战略,其中一定也有对死难部下的悲切和对东吴阴险行径的愤怒。
就算是遭逢大败,刘备也希冀着再度伐吴。
所以,孙权看到刘备停在永安不走,害怕刘备再度伐吴,才会感到惶恐。
《三国志》注引吴录曰: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
”△曹丕其实,曹丕错过了夹击东吴的最佳机会,刘晔苦劝之下,还是被孙权假称臣的小伎俩给忽悠了。
不过,夷陵之战后,曹丕才发现自己被骗了,后知后觉地发兵南下伐吴。
(早干什么去了!此处太说明水平和眼界的差距,要是秦始皇早出手揍扁孙权了。
)刘备亲自守国门,就是向吴国表达自己的气势和愤怒。
结果,果然震慑得孙权主动求和。
我想要是刘备身体还硬朗,他极有可能会蓄积力量再度伐吴。
△长江三峡刘备有担忧:旧仇未报,又添新伤,国内局势必定不稳。
刘备最初发兵东征,本就有树立威信、安定人心(尤其是荆州人)的意思,结果不但没达成目标反而大败而归,威信势必受挫。
作为“外乡人统治本地人”的蜀国,创立时间也短,其国内局势自然是暗流涌动、伺机不轨。
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
遣将军陈曶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
——《三国志》这不一看刘备老爷子病得重了,汉嘉郡太守黄元就造反了。
不过有诸葛亮居中坐镇确实是稳啊,后面派了一个名叫陈曶(hù)的将军就把黄元给灭了。
史料上记载的是比较典型的事例,这样的不轨之举全国肯定还有,但最终肯定也没翻起浪花。
刘备这时为了维稳,更是不能轻易擅动,理由主要有三:1、刘备、诸葛亮分别坐镇永安、成都,互呈掎角之势,可以两相呼应,震慑全国。
且成都的益州本土势力较强,不如白帝城容易掌控安全。
2、刘备必须震慑住东吴势力,才能防止国内外夹击,如上段所说刘备停在永安确实吓到孙权了。
3、刘备病重,轻易移动会加剧病情。
这个时候是越安稳越好,就算必死也是拖得越久越有利于布置后事。
顾及
结语:寂寞英雄泪,不朽千秋碑综上所述,夷陵之战后,刘备因为败逃透支身体、震慑东吴宵小、顾虑国内局势,所以才停留在永安不动,可谓是为了蜀汉大业殚精竭虑了。
刘备虽败,精神犹荣!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分享历史,期待朋友们的留言

参考:
夷陵之战后,刘备没有回成都而留在白帝城,主要原因可能有
夷陵之战后,不仅蜀国军队大伤元气,而且对刘备的打击是巨大的。
刘备在起家过程中,经历过无数次败仗,也历经过无数次生死,他从来都没有丧失信心,而是越挫越勇。
而这次夷陵之战大败后,刘备的元气受到了重创,精神头一下子跨了,病倒在了白帝城。
他选择在白帝城养病,本来是想等到病好后再回成都,谁知会一病不起。
二是暂时“遮羞”,无颜回成都。
刘备从白手起家,到最后建立了三国鼎立的蜀国,应该达到了人生的高峰。
他发兵攻打吴国,本意是替两个弟弟报仇,其实还有另一层意思在里面,就是想灭了吴国,把事业向更高一层推进一步。
谁曾想,踌躇满志的他却遭遇了夷陵大败,这对刘备来说,算得上是奇耻大辱。
当初出成都时夸下的海口,让他一时无法回成都向孔明等老臣们“交待”,他正好以养病为由在白帝呆下了,谁知却成了他的不归路。
三是实在走不了,无法回成都。
可能夷陵之战的失利,彻底把刘备击跨了,真的是一下子病倒了,甚至是病得连坐銮舆的力气都没有了,只好留在了白帝城。
最后,也没有等来病好的那一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