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以“闪电战”称霸西欧为何却还是败于东欧

希特勒不懂用兵之道,盲目干涉军事行动,毁掉了整个作战计划,战略决策严重失败。
1941年6月22日德军发动了进攻苏联的苏德战争,战争初期,由于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误判,战斗准备不足,致使德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城掠地,打得苏军措手不及,丢盔弃甲,节节败退,损失惨重,毫无招架还手之力。
德军闪电战,战果辉煌,再加上以前进攻波兰和法国时,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和顽强的抵抗,就轻松的战胜了对手,所以希特勒放松了警惕,产生了轻敌的思想,妄想用3个月的时间,在冬季来临前占领苏联。
由于希特勒轻敌,信心澎胀,骄傲自满,开始频繁的盲目干涉军事行动,打乱了原先高级将领们制订的周密作战计划。
希特勒本人成为纳祽德国总理之前是一名优秀的画家,杰出的演讲大师,口才一流,极具魅力,具有非凡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一战时,希特勒只是一名普通的通信兵,并没有在任何高等军事学院学习和训练过,军事素养很一般,但政治野心超强,妄想统一欧洲,称霸世界。
博克,赖歇瑙,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都是德军中指挥艺术出色,实战经验丰富的优秀杰出的高级将领。
按照计划德军在冬季来临前,利用夏季的有利条件抢先攻打莫斯科,并攻占高加索油田,夺取德国急需的能源。
莫斯科做为苏联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占领莫斯科,活捉斯大林,可以全面瓦解苏联军民的抵抗斗志,最大限度的缩短战争的时间,减少军队士兵,武器装备的损失和军用物资的消耗。
兵贵神速,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
由于斯大林的决策失误,误判了形势,此时苏军主力主要在外围作战,首都莫斯科兵力溥弱,防守空虚,正是大举进攻的绝佳时机,成功概率极大。
但是关键时刻,希特勒利令智昏,不顾高级将领和智囊团队的再三劝阻和要求,一意孤行,强行命令德军暂时放弃进攻莫斯科,转而攻击基辅的苏军主力,虽然德军包围并分割消灭了苏军,俘虏了上百万苏军将士,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贻误了战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莫斯科获得了宝贵的喘息的机会,苏联统师部利用希特勒严重的战略决策失误,及时调整军队布暑,在全国范围内征兵,并将重要的军工企业和生产基地搬迁到远离战区的大后方远东地区,为将来的战略反攻和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00万部队守卫莫斯科,严阵以待,德军闪电战失去了快速机动灵活,所向披靡的威力,进入阵地战,消耗大量的战略资源和储备,苏联幅原辽阔,漫长的战线,对德军的后勤保障和运输能力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兵员的补充也是德国的劣势。
而且日本没有配合德国,从远东地区大规模的攻击苏军,只是象征性的试探攻击,没能有效牵制苏军,为苏联从远东地区抽调精兵强将进行冬季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此外德军由于对英国的入侵,两线作战,过度投入空军力量,并且损失过大,所以在苏德战场上德军空中优势并不明显。
希特勒强行命令第六集团军攻打斯大林格勒,没有储备冬季作战物资也是非常重大的战略决策失败。

参考:
确切地说,德国的闪击战开始在东欧推进得很顺利,只是在苏联遭到了失败。
当年,拿破仑败在莫斯科,希特勒也没有逃过同样的命运。
因为狂妄的希特勒计划三个月灭亡苏联,连部队的冬季装备都没有准备齐全。
还因为希特勒帮助猪队友墨索里尼进攻希腊和南斯拉夫,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推迟了一个多月进行。
这一个多月对希特勒几乎是致命的。
德军在1941年6月进攻苏联,起初是全面推进,占据优势的。
但德军没有想到苏联国土辽阔,战略纵深非常大。
这中间希特勒还错失了一个战机,那就是没有乘势拿下苏联首都莫斯科,而是忙于围歼基辅的苏军。
待到德军结束战斗,赶往莫斯科时,苏联的秋季频繁地降雨,道路非常泥泞,阻碍了德军装甲部队的推进。
待到德军11月兵临莫斯科时,等待他们的是严阵以待的苏军和严寒的天气。
希特勒低估了苏联的工业潜力和部队动员能力,还有战斗民族的钢铁意志。
就在这一时期,德国的另一盟友日本不但没有进攻苏联,和德军两面夹击,反而去偷袭珍珠港,让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美国参战。
因为知道日本没有进攻的企
就这样,德军在莫斯科没有天时地利人和,遭遇了进攻苏联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还要说的是,战争打的是经济实力和人力资源。
苏联自身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后备力量,后来还有美国的支援。
而希特勒的德国只有猪队友意大利和南辕北辙的日本,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希特勒可以猖狂一时,用闪击战占领欧洲大陆,但一旦闪击战失灵,进入攻坚战和持久战,希特勒就玩不转了。
在斯大林格勒,希特勒遭遇了决定性的失败,失去了有经验的官兵和进攻能力,二战就此进入转折点。

参考:
1 、苏联具有更大的战略纵深。
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具有无比强大的“以空间换时间”的能力。
2、苏联拥有更强的战争潜力。
苏联的人口数量、军队数量占有明显优势,可动员人数更是德国的2倍之多。
3、苏联的重工业体系逐步发展起来。
苏联在战争后期的工业能力具有很大提高,坦克数量对德国具有压倒性优势。
4、 德军的战线过长导致后勤补给不足、兵源不足等问题。
5 、苏联越往东部气候条件越恶劣,路况条件差,德军无法开展有效战斗。
6、德日东西并进的计划破产,苏联可以专心对付德国。

参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毁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开始。
出动1400架战斗机和轰炸机对波兰前沿阵地、军事设施和交通枢纽进行破坏性轰炸,仅仅一周时间就使波兰国家灭亡。
1940年5月,德国以迅猛攻势分别用5天和18天征服了荷兰和比利时。
5月24日攻占了布伦包围了加莱两个主要港口,英法盟军的40个师34万人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
由于希特勒的错误决定,34万人在1000艘舰船帮助下,顺利退回英国本土。
这就是举世震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经过闪电的攻势,德国征服了整个西欧。
1940年的整个夏季,德国空军的各个中队主要从法国北部基地起飞,对零散分布在英国南部的各皇家空军机场猛攻。
后来,由于德国将主要力量放在对平民的屠杀上,英国的雷达和飞机厂才缓过劲来,扭转了战场上的劣势。
1941年5月10日,德国在最后一次轰炸伦敦后向英国认输。
1941年9月至1942年4月,苏德双方进行了举世瞩目的莫斯科会战。
希特勒与陆军总部对战略打击重点存在严重分歧,在作战指挥上犹豫不定,造成德军兵力分散,莫斯科会战使德军首次遭到挫败,德国闪电战宣告破产,侵略开始由盛转衰。
1942年7月,会师于卡拉奇的苏军将德军主力率领的第6集团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城下。
到1943年2月,被围困的33万德军被歼灭,9万被生俘,其中包括鲍卢斯元帅和24名将军。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同年库尔斯克战役中苏军的司令官朱可夫,利用德军受挫的心理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致使德国部队7万人死伤,3000坦克和1000门加农炮被毁和丢弃,1400架飞机被击落。
1944年6月英美空军部队着陆诺曼底,由于德军总司令的轻敌,到7月登陆部队已超过100万人。
从此希特勒的大西洋铁壁被完全击破,德国陷入了苏联和英美盟军东西夹击之中。
这就是著名的诺曼底登陆。
1945年1月底,德军在战争初期所占领的地区全部被盟军收回。
2月科尔马德军的小块阵地被击破。
3月7日盟军毫发无损的拿下莱茵河大桥,使美军顺利进入德国境内。
22日盟军过河后德军的有效抵抗彻底结束,4月18日拿下德国的工业中心——鲁尔区,同时俘虏了30万名德军。
不可一世的纳粹帝国被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反法西斯战争击垮,5月7日凌晨,纳粹德国被迫签订无条件投降协定。
5月8日苏军在柏林总理府花园的弹坑里找到希特勒和他的情妇爱娃的尸体。
德国的正式投降,这一天被称为欧洲胜利日。

参考:
闪电战理论是二战期间德国军事战略的基础。
该理论的原则就是奇袭、集中、速度,要求在敌人未来得及部署武装力量之前,集中优势兵力,以包围与合围的方式取得战争的胜利。
经典案例:二战进行的整个初期,希特勒便基于上述理论,主张先发制人,集中陆军和空军,就像漆黑的夜里突然出现的闪电一样打击敌人。
1939年9月1日,德军集中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裂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
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数量庞大但装备陈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939年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
波军6.63万人阵亡,13.37万人受伤,91.1万人被俘(其中,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军俘虏21.7万人),10万人逃至邻国,而德军仅阵亡10600人,受伤30300人,失踪3400余人。
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德军沿用闪电战术几乎横扫整个西欧。
先后占领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
具体占领所用时间:27天内征服了波兰,1个小时拿下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攻克比利时,39天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1941年6月22日,德军再次采用闪电战术进攻苏联,到12月便打到了莫斯科郊外。
败有这么几个方面:种族歧视。
大肆屠杀犹太人,二战中,德军有组织的杀害犹太人约600万之巨!引起公愤!猪队友。
日本放弃与德国先前的约定从东侧攻击苏联,还去偷袭珍珠港,引起美国参战。
意大利侵略法国,反而让法国狠狠的揍了一顿。
后来又遭到英美联军反攻,导致意大利情况持续恶化,意大利的情况也同时影响了德军的战略部署。
低估苏联,补给线供给不上。
苏联战略纵深太深,面积广阔,长时间的拉锯战,再加上气候条件的失利,斯大林在吸取其他国家失败的基础上,在全国实行“焦土政策”,动用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反侵略,抵抗顽强。
直接导致了德军战备物资供应不上。
同时当时的天气异常也给德军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攻打莫斯科前夕,苏联天气温度骤然降低温度,天气温度达到零下40度,这个温度对于缺乏物资供给德国士兵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参考:
在初涉二战史时,通常会认为,那个闪击波兰、法国、鲸吞大半个欧洲的纳粹德国,就是高效的代表。
其实,看似光鲜亮丽的第三帝国,是建立在谎言和欺骗之上的。
即便是在其引以为傲的军工领域,内部也到处充斥着蝇营狗苟的腐败和低效。
狼群的另一面谈及纳粹德国的海军,战争初期,俾斯麦号战列舰在丹麦海峡对英国皇家海军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的“一发入魂”,和邓尼兹所倡导的“狼群战术”总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甚至一度有人吹嘘俾斯麦为二战最强战列舰,并认为如果不是希特勒的盲目东进,德国完全可以凭借精锐的潜艇部队,彻底困死大不列颠。
俾斯麦号战列舰。
来源/纪录片《经典人文地理》不过,很多人忽略了一些有趣的细节:“俾斯麦”级战列舰的性能究竟如何?
作为一款4万吨级的战列舰,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造价高达1.968亿帝国马克(约7872万美元),价格实在有些离谱。
须知被日本海军视为“国宝”的6.5万吨的大和级战列舰单艘造价也不过1.5亿日元(约3500万美元)。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的确存在重启战列舰生产线等因素,但总吨位仅为“大和”级三分之二的俾斯麦级战列舰,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耗费前者两倍
更何况,日本海军的两艘“大和”级战列舰好歹还在太平洋上耀武扬威了三四年之久,德国海军的两艘俾斯级战列舰却是一艘在首次行动便被击沉,另一艘则躲在挪威沿海,几乎未能对战争起到实质性的影响。
也正是鉴于大型水面舰艇的无能,德国海军开始大量建造和使用相对廉价的潜艇,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丰硕战果。
随着英、美海军反潜能力的上升,德国海军潜艇部队的损失也随之直线上升。
从战后的数据分析来看,在历时五年八个月又一周的战争中,德军潜艇共击沉同盟国和中立国的运输船2828艘(也有资料为2603艘),总吨位达1468.7万吨,平均每月击沉41.4艘,21.5万吨。
其中1943年3月击沉108艘,计62.7万吨,成为德国狼群最为“嚣张”的月份。
联邦德国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于1981年拍摄了《从海底出击》,为观众揭开了二战中德国\"狼群\"神秘的面纱。
来源/电影《从海底出击》截
比如潜艇所取得的战绩占德国海军击沉运输船5150艘的54.9%。
也就是说,依靠水面舰艇和航空兵,德国海军也取得了与潜艇部队相当的战绩。
受自身作战特性制约,德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在面对敌方水面舰艇和航空兵时大多只能被动挨打,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共损失潜艇778艘,其中除了59艘为碰撞等事故损毁之外,其余均被击沉。
加上当时的潜艇救援和逃生技术尚不发达,德国海军的潜艇一旦被击沉,便可能全军覆没。
从1943年夏季开始,面对护航船队体制逐渐完善、护航海域日益扩大、采取海空协同立体反潜战术的美、英海军,德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已然完全讨不到便宜。
为了彰显德国海军的存在,邓尼兹等德国海军高层依旧不断向大西洋派出潜艇,最终导致德国在海军潜艇部队中服役的4.1万名官兵中,阵亡和失踪达2.8万人,被俘0.5万人,伤亡总共约3.3万人,伤亡率高达80%,是诸军兵种中伤亡率最高的部队。
邓尼兹。
来源/纪录片《档案》截
”如果说德国海军因为自己在纳粹德国武装序列中最不受重视,不得不用几近自杀的方式,在大西洋上展开潜艇活动。
那么,德国空军却因为得到了太多的重视和厚待,表现出一种莫名的骄傲和慵懒。
德国空军之所以能够得到纳粹德国的优待,表面上看是因为其缔造者和主要领导人——戈林元帅是一路追随希特勒的亲密战友,两人之间有着超越其他纳粹高官的“情谊”。
但事实上,希特勒对戈林长期以来“支持”自己的“报答”更多的是对其放纵的私生活的“包容”。
戈林。
来源/韩文宁《日本战犯审判——见证1945》,南京出版社,2005年希特勒对德国空军的优待,更多是基于他对未来战争的设想。
一战以来,德国将其空军作为推行扩张政策的有力工具。
希特勒上台后,他决意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一支尽可能庞大的空军,以便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对周边国家进行恐吓。
同时,他坚持空军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为主的思想,这就导致了德国军方对空军的辅助侧重于战术支援,俯冲轰炸机也被认为是破坏敌军指挥部和后方通讯网的重要存在。
希特勒。
来源/韩文宁《日本战犯审判——见证1945》,南京出版社,2005年由于承担着“闪电战”中“快速制敌”的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德国空军都获得了优先的资源配给。
但即便如此,德国空军依旧在“哭穷”。
在战争全面爆发前夜的1938年,戈林仍在报告中称德国的工业产能只能应付空军所需的83%。
在不断汲取有限资源的同时,德国空军走上了一条畸形的发展道路。
为了满足戈林口中“元首不会过问那些轰炸机有多大,只会在乎有多少架”的标准,德国空军订购了大量中程航距和短航距的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
这些战机在闪击波兰、法国等战役中的确表现出色,但随着“不列颠空战”打响,德国空军缺乏执行战略轰炸任务的轰炸机联队,更缺少具备长距离护航的远程战斗机的弱点便表现无余。
更讽刺的是,随着“不列颠空战”的攻守易势,德国空军不得不为了应对英国皇家空军对德国本土的战略轰炸而疲于奔命。
雪上加霜的是,这一时期的德国战斗机的产量出现了直线下滑,相较于英国的作战飞机生产超额43%,德国空军在1940年夏天落后原预定计划40%的产量,也就是说7月至11月间,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倒退,产量从每月227架降为177架。
不列颠空战。
来源/纪录片《档案》片段不同于美国和英国系统化生产,德国空军还秉持着传统欧洲的家族式企业,这种效率极其低下的生产模式,加上由于遭遇英、美禁运所导致的资源匮乏和国内动员的不足,使德国空军所保有的战机数量一度不足调用。
“不列颠空战”中,德国空军总参谋长汉斯·耶舒恩内克下令抽调更多的飞行教官充实到各飞行联队去,以期能维持对英国的打击力度。
事实证明,此举的结果是灾难性的,因为大量的飞行教官阵亡,使德国飞行员的训练质量开始严重下滑。
德国建立了许多新的飞行学校,但这些飞行学校因为教官的短缺,根本无法培养出训练有素的飞行员。
在战斗机的生产和飞行员的培养都无法填补战损的情况下,德国空军不得不发挥德国军工的传统优势,向克虏伯等军火巨头大量的采购各类型的防空火炮,组建地面部队。
1939年,德国空军的高炮部队已然装备有6700门轻型高射炮和2628门重型高射炮,此后更是不断加速膨胀,到1944年初,德国本土部署了超过20000门高射炮,其中三分之一是重型火炮,而在各占领区另有约10000门高射炮,至同年年底,德军高炮部队每月消耗的炮弹数量便高达300万发。
至战争结束,德国空军陆续组建了31个高炮师和6个高炮军。
在战争后期,负责本土防御的高射炮很多是由希特勒青年团的志愿者、不适合前线服役的老年人和女性辅助人员操纵的,这类辅助人员也同样充斥在探照灯、雷达、通信等支援单位中,据估计参与本土防空作战的人员超过100 万之众。
尽管德国空军的地面部队取得了一定战绩,仅1944年就击落了超过3500架盟军飞机,但规模如此庞大的防空部队所占有的资源也同样惊人。
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大量不愿意去东线的士兵削尖了脑袋挤进相对安全的德国空军地面部队,尽管他们还是被送往东线,却并不是直接补充到陆军之中,而是分两批成立了21个空军野战师。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
来源/北京卫视《档案纪实》片段在戈林的直接干预下,空军野战师在轻武器上的优先级很高,比普通国防军陆军要高很多。
有的甚至超过了精锐的武装党卫军。
但在重武器方面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每个师只有一个炮兵营,装备的主要是缴获自波兰、法国、苏联等国家的各种杂式野炮山炮。
因此在战场常常一触即溃,以至于被德国陆军揶揄为“战斗力仅略强于意大利人”。
跛足的条顿骑士有一个关于德国陆军的经典问题是这么说的:“三号突击炮G型、4号H型、豹式坦克、追猎者突击炮和步兵手上的pak40型反坦克炮有什么共同点?
”有人会回答道:“都用的75毫米炮,所以炮弹可以通用。
”但资深一点的人会告诉你:上述武器也就是口径均为75毫米而已,但因为主炮倍径、药筒直径、药室尺寸都不一样,所以弹药根本不通用。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德国陆军各种88毫米口径的大炮之上:“虎”式坦克的88毫米KwK36L/56型坦克炮、“虎王”式的88mm KwK43 L/71型坦克炮、空军的flak36型防空炮和陆军的pak43型反坦克炮统统不能通用。
即使kwk43型和pak43型火炮的炮弹从弹头、到穿深、到药筒全部一样,但是KwK系列都是电激发而pak系列都是撞针激发,底火不一样还是不能通用。
虎式坦克。
来源/纪录片《档案》截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纳粹德国的军工系统掌握在诸多小型生产企业的手中,他们的设计师投纳粹高层所好,拿出一款款纸面上颇为惊艳的武器,从而争取到了采购订单。
至于这些出自于不同工厂的武器如何在战场上实现联勤,则完全不是他们所要考虑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直接体现在德国的坦克生产方面:1940年,德国陆军总计获得了2号坦克93辆,38t型坦克367辆,3号坦克862辆,4号坦克268辆。
总数虽有1590辆。
但真正堪称性能优越的4号坦克却仅占一小部分。
到了1941年,2号坦克的生产能力提升至每年223辆,38t型坦克和3号坦克的产量更达到了678辆和1673辆,但可以与苏军T-34抗衡的4号坦克仍仅生产了467辆。
而这一年,苏军T-34/76中型坦克的产量为3020辆。
为此,希特勒希望德国军工大量生产的3号坦克可以换装60倍口径的50毫米坦克炮,但是生产3号坦克的戴姆勒-奔驰公司明确答复不行,只是暗地里把装备三号坦克的火炮变成了42倍口径的50毫米炮,自然,希特勒知道这样的事情之后,来了一场“元首的愤怒”。
这种极度糟糕的局面,直到1942年初,负责德国军工生产的弗里茨·托特博士在一次空难中丧生才得以改观。
当时的德国刚刚在莫斯科遭遇惨败,又要同美国开战,包括希特勒在内,纳粹党高层的许多人都认为急需一位有才能的人接手托特博士的军需总监职位。
这个继任者不但要完成托特的任务,还要干得比托特好很多。
战局已经长期化,德国的敌人日渐强大,德国需要更多的武器,更多的弹药,才能在这次战争中争取个体面的结局。
弗里茨·托特。
来源/纪录片《世界著名防御工事》截
施佩尔曾在纳粹党集会会场设计和帝国总理府扩建的项目上展示了过人的统筹管理和领导才能,但是他没上过战场,能被希特勒选中是因为其组织领导能力。
毕竟,能够把复杂的建筑设计好并监督完成,施佩尔也一定能把复杂的军工生产做好。
1943年,随着盟军的战略轰炸不断升级,昔日不可一世的戈林在纳粹高层当中越来越没有话语权,而施佩尔负责的军需生产,一开始只是服务于陆军的装备,后来扩展到了海军和空军的所有装备中,施佩尔为了提高德军武器的产量可谓煞费苦心。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努力将德国经济转入战时模式。
施佩尔。
来源/纪录片《经典人文地理》截
在施佩尔上任之前,希特勒一直不愿意降低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他看来,自己的纳粹政权之所以可以让老百姓衷心拥戴,“让大家吃好穿好用好”是非常重要的。
在上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因为粮食饥荒发生了暴动,直接导致了第二帝国的崩溃。
施佩尔上任后,做了很多努力去改变这一切。
1943年,他完全掌握战时经济之后,向纳粹党的各个大区领袖发出命令,禁止一切奢侈品生产,因为奢侈品完全脱离战争和民生,“除了滋生腐败之外毫无用处”,他给大区领袖们两周的时间去禁止全部的奢侈品,包括高档家具、红酒、毛皮制品等等,并威胁如果不这么做,党卫军头子希姆莱会找大家谈话。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施佩尔可以找到希姆莱,而那些纳粹的大区领袖找到了希特勒的私人秘书马丁鲍曼,抗议施佩尔的举措“过分干涉了地方事务,并使得各个大区一片混乱”。
因此,这道禁令并没有被严格贯彻。
即使如此,生产奢侈品的产业大大萎缩,腾出来的一些工厂和人手,就被施佩尔忙不迭地投入了军事生产领域。
此后,施佩尔还简化生产流程,不必要的工艺一律节省,铸造件能改成冲压的一律改掉。
过去很多武器生产商采用的是“工作站”制度,施佩尔则力
生产线固然可以大大提高生产速率,但需要更多的人手。
可惜在当时,熟练工人已经是稀缺资源了,施佩尔命令德国本土的工厂全力以赴地提供人力负责军需生产,甚至扩大了对妇女的动员范围,而让被占领国家的许多工厂生产民用品,毕竟这些被占领国家转产军品需要时间,而纳粹德国已经等不起了。
1943年起到1944年,在施佩尔的努力下,德国经济差不多缓慢地转型到了战时经济,军需生产也攀升到一个高峰。
以坦克为例,1943年德国生产了3号坦克2219辆、4号坦克3013辆、5号豹式坦克1768辆、虎式坦克649辆、虎王坦克3辆,总计7652辆。
豹式坦克。
来源/纪录片《坦克之战》片段到了1944年,德国更是生产了4号坦克3126辆、5号豹式坦克3777、虎式坦克623辆、虎王坦克377辆,达到了7903辆的新高峰。
但1944年,苏联生产了4100辆T-34/76中型坦克、10615辆T-34/85中型坦克。
而美国陆军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也达到了生产巅峰,可以放手在前线换装75毫米的长身管型坦克。
但纳粹德国最后的发力,也无法改变空前悬殊的力量对比。
所谓的“军工生产奇迹”也不能换回那些流逝的时间,挽救这个注定被历史淘汰的“法西斯帝国”。
END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