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厦门、漳州、台湾这些地方哪里的闽南话比较正宗

闽南语,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至福建南部,发祥于福建泉州。
现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分布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广东潮汕地区(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潮汕四市及惠州、珠三角、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
\"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学术上泛指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台之闽南语。
台湾及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
在大陆语言学的分类上,属汉语族中闽语的一种。
闽南语在各地有不同称呼,例如在中国大陆常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 厦门话、福建话、学佬话、河洛话等;
在台湾亦被称为台语、台湾话、河洛话或福佬话,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则称为福建话(Hokkien)或咱人话(台闽字写作咱侬话)。
在学术上以泉州话作为标准腔,即使在闽南语口音不同的地方,高甲戏、梨园戏、南音也仍以古代泉州府城腔进行演唱,如今的闽南话已经成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它与北京话作为中国语言代表,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2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外太空知音了。
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避乱。
第一次: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入闽,部分初级泉州话的形成于晋朝五胡乱华时期(西元304-439年),异族入侵中原,伫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的时候,中原的衣冠八族(詹林黄陈郑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晋江等流域一带,他们把当时的古汉语(比如,有身、瞑、鳖、斟酌、鼎、箸等)带过来,后来称作“泉州话”。
但这次数量很少 ,移民多留在闽江和木兰溪流域。
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析晋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以保持闽疆南部安定取称,治所在今南安市 丰州镇,领晋安等三县,辖今之厦门、莆田、泉州、漳州一带,但不久就被撤销,直到200多年后的唐朝中期,又在今泉州市区第三次置武荣州,不久改名泉州,泉州市区一带的建制才稳定下来,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在400多年后的五代时才设县。
所以少量“泉州话”就是第三、四世纪的中原音参“吴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鲎hia)和当地的“越语(比如:loo3(高)、san2(瘦)、lim(饮)、hiu3(洒))融合而成的,这就是”白话音“主要的来源,比”读书音“较早。
第二次: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初步形成于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福建南部蛮夷祸乱不安,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郡望河东)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亦包括今天龙岩地区新罗,漳平一带,这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唐代设立漳州前不过几千户人家,这些人应为唐朝可以控制的农业户口,在他们之外还有少数蛮僚生活于漳州南部山区。
陈元光所率领的唐朝军队与蛮僚为争夺漳州控制权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双方交战的最后结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广大地区,而蛮僚最终被平定。
唐代的漳州还不是很繁华,漳州的发展是在南宋进入第一个高潮。
而其具有较大影响的,则是明代独对漳州开放海禁,“市镇繁华甲一方,港口千帆竞相发”是其当时生动的历史写照。
第三次:第九世纪后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统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话形成。
唐代末年,中国发生黄巢之乱(公元878年),唐代光州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平乱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
即此批人阁带来九世纪的中原话。
第三次的移民大多数是唐代淮南道光州人。
福建人读四书五经的时候,这就是部分”读书音“主要的来源。
闽南语主要分布福建泉州、漳州、厦门、龙岩新罗区的大部分和漳平市大部分、三明地区大田大部分、尤溪部分、宁德市的福鼎、霞浦小部分、蕉城区小部分、福清部分地区:福清市渔溪镇的部分自然村,一都乡的王坑的部分自然村,上迳乡、音西乡、阳下乡、东张等镇,宏路镇的龙塘,圳边、周店等村。
泉州的回族和满族,蒙古族也会使用流利的闽南语,不在回族乡的泉州回族也会闽南语。
除了福建外,闽南话流行最广的是台湾,台湾会说闽南话的人口大约占全台的80%。
按照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
泉漳片,又称闽台片,即本土闽南语,狭义闽南语。
通行于福建中南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内部高度一致,沟通大致无碍。
二者音韵系统有别,但严格对应;
语法及用词基本一致。
并以不等比例,光谱式混合、渐变,出现在内部个别口语当中,称“漳泉滥”。
明、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和台湾话(两者相似,前者较后者高亢)即属之。
泉州话,主要分为“府城腔”和“海口腔”,通行于福建泉州地区和台湾北部及鹿港等沿海地区,浙江南部一带的闽南语接近于泉州话。
漳州话,主要有“府城”、“龙海”、“东山”及“漳平”等腔调。
通行于福建漳州地区和台湾南部及宜兰等平原地区,广东海陆丰、惠州一带的闽南语接近于漳州话。
厦门话:厦门处泉漳交界地,深受二者影响。
台湾话,又称台语、台湾闽南语:可称“海山滥”、“海内滥”。
分为“海口腔”(泉州腔)、‘北部偏海’及‘南部偏内’之“通行腔”,“内埔腔”(漳州腔)四个代表。
主要特色在于大量的平埔族语、英语、荷语、日语等外来语,及中华民国政府推行之“国语”,吴语、外省方言的影响。
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带、北部沿海地区及兰阳平原,故被称为内埔腔;
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区、台北盆地,被称为海口腔,南部则为泉漳混合区。
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滨,漳州人居住在内陆平原”的说法,仅在台湾中部地区符合此一分布。

参考:
首先闽南语,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致福建南部,发祥于福建泉州。
现主要分布地福建闽南地区的泉州、厦门、漳州和台湾省,还广泛分布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广东潮汕、惠州、海陆丰地区、珠三角、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
泉州是闽南文化源头,周秦开始经济开发,于260年(三国时期)始置东安县治,至今有1750多年的历史。
泉州素有“福建文化半壁江山”之称,曾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对外通商口岸,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琳琅满目,民风习俗情趣独具,文化艺术绚丽多姿,璀璨的文化充满着无穷的魅力。
2013年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泉州以88.92分的最高分当选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
闽南语在各地由于口音和腔调的有不同,因而在泉州被成为泉州话,在漳州被称为漳州话,在厦门被称为厦门话,在台湾亦被称为台语或者台湾话,但在学术上以泉州话为标准腔,即使在闽南语口音不同的地方。
泉州、厦门、漳州、台湾这些地方的闽南话比较起来泉州话无论从历史地位还是传播度及学术评判标准上都是被大家认可为最正宗的闽南语。

参考:
南腔北调自古有之,而闽南及台湾地区半山半海的环境注定了彼此之间即使文化传统相似也必然存在方言的腔调差异。
北起三明大田,南至漳州诏安,东起泉州惠安,西止龙岩新罗,高山连绵,海浪不绝,闽南语便是在此山海之间萌芽、壮大。
从地理上看,闽南语方言就存在海口音和内山音两种;
从行政区划上看,则是泉州话和漳州话之分,近四百年来,又因漳泉滥先后产生了厦门话和台湾话;
从朝代形成上看,也可以近似分成晋语和唐语两种,也就是说闽南话的形成最迟在唐代,源头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晋唐之间是连续不断的融合过程。
正宗,在字面意义上泛指学业技术的嫡传承继,也指传统的,主要的。
因此,在圭海君的理解上,归纳为三点:正源、连续和影响力。
从这三点看,厦门话及后来的台湾话显著的不漳不泉结构和腔调,注定了其来源的非唯一性,自然不能算是正宗的,但从影响力看,二者优势明显,正因为它们的混合成份,使得这种次方言能为闽南人所听懂,最明显的是德化人和诏安人彼此沟通可能比较困难,但他们却可以同时听得懂厦门话和台湾话,反之,厦门人和台湾人则可能听不清德化人和诏安人的腔调。
接着,便是漳州话和泉州话,从连续上看,二者并无所谓谁强谁弱,都是唐代公元700年前后成立的州郡,在此之前,二者一直是个整体,也就是说唐以前的闽南更多时候就是一家人,甚至家人还包括莆田人和福州人,那时的家中话可能就是晋语。
诚如唐代张籍所说的“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温州以南讲的是否是晋语,或许不太肯定,但八九不离十,毕竟衣冠南渡以及晋代闽南的政区的开发可以很好的印证了当地人口文化的发展。
于是乎,在洛阳江、晋江、西溪和九龙江流域,晋语便得到很好的普及,而今日泉州话和漳州话的核心区又刚好在唐以前闽南主体范围的东北和西南界边。
因此从源头上看,处于东北的泉州话和西南的漳州话是一致的,都是始于晋语,前者承继自南安县和后来的晋江县,后者至始至终都是龙溪县。
只是,在武则天时代,因为陈元光的开漳以及后来漳州郡治改至龙溪县的事实,使得陈家军带来的唐语在九龙江流域大范围扩散并与原来该地的晋语发生混腔,形成了漳州话。
没过多久,王绪领导的起义军进入福建,王潮三兄弟在漳州将王绪杀死并被拥立为首领,并在泉州儒林张先祖
陈元光和王潮都来自光州固始,因此漳泉在两个相近不连续的年代发生了程度不一的晋唐语言融合,以致衍生出今日些许差异的闽南语次方言。
因此,从正宗的角度看,漳州话和泉州话不分彼此,基本等量,无非是漳州偏唐腔,泉州偏晋调,唐腔晋调都是正宗的闽南语。
附录:从字和音的角度看,闽南语不管是漳是泉,都是以晋唐河洛话为基础,只是音色方面漳州的唐腔成分重,年代稍近,这种更近的音调反而是一种强势的腔调,以至于漳泉滥之后的厦门话在腔调上更接近漳州话。
同样的,台湾话也有类似状况,整体偏漳,只是在细分领域上,南台湾近漳,北台湾近泉,这种偏向和哪种方言人口的比例大小无关,而是与唐代时唐音融入晋语的形式有关,融合漳泉两种方言后的次方言会放大唐音的效果,仅此而已。
.....................................文/圭海四记圭海观点,无出处无源流,请各位看官斧正。

参考:
闽南正宗当以泉州为主,闽南话的播迁,与闽南人的迁徙和闽南文化的播迁大有关系。
以泉州、漳州、厦门,尤其是泉州为中心,闽南话向北影响温州,向南影响潮汕,向西影响赣南,向东影响台湾,还流传至东南亚、欧美等世界各地。
泉州作为福建省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和全国前二十,在历史上就是东亚第一大港口,号称东亚文化之都和世界宗教博物馆。
泉州人在海外影响很大,台湾两千多万人口中,接近1000万有泉州血统;
菲律宾十大富豪,基本都是泉州人的血统。
泉州有很多地名,比如洛阳江、晋江等,都显示着泉州深受晋风唐韵的影响。
闽南话又分为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和台湾话,泉州话多为晋调,是东晋衣冠南渡的结果;
漳州话多为唐腔,主要受武则天年间陈元光开漳影响。
厦门话和台湾话更偏漳州口音。
因为郑成功当年渡台,主要是从漳州出发。
具体而言,台湾南部更偏漳州,而北部更偏泉州。
泉州的晋调更古老,经济文化实力更强大,也就更正宗。

参考:
对于语言来说,各地都会有各地的口音,厦漳泉、台湾,同讲闽南语,但闽南语还是有一些区分。
台湾:台湾很多都是大陆移民,特别是闽南人带去了语言和文化习俗,台湾腔容易辨认。
漳州:作为厦门的后花园和后厨,四个地方经济最弱的,漳州闽南话存在感最低。
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厦门外来人口比例很大,很多泉州,漳州等闽南地区人员大量涌入厦门,厦门是闽南语大融合区。
泉州:厦门历史上属于泉州府管辖,泉州市区历史建筑保存很好,泉州历史文化深厚,经济实力比厦门强,面积大,其中德化,永春闽南话有一定地方口音。

参考:
所谓正宗是要参照过往共认的一个标准。
比如说,福州这家兰州牛肉面正不正宗?
是拿来和兰州的标准对比评价。
要是说这
自说自对,人多取胜,那也改写不了文化本身,只是
要是硬争就正宗,韩国人争孔子是韩国人,中国人也没辙。
要是人多正宗,印度人说月亮是印度的,美国人也没招。
人文的东西,要尊重它自然和、历史,以及当下的状态,人为故意渲染,排他,断章取义那只能自我欣赏,闽南文化的全部属于全体闽南人共同创造传承,沙县文化属于沙县人,一家的文化属于全家,你的文化属于你自己。
唐宋中原官话,现今却在中原消失了,却流传在东南一隅,如此奇妙,而今天中原人会欣然认可这种文化状态吗?

参考:
闽南语正宗以厦门口音为主。

参考:
台湾有一支“宫廷乐符”。
是仿唐朝专门为宫廷演奏乐团,他的音乐是以南音(也称:南管、弦管、南曲)为基准的。
那么发音的音调非常严格,一定要泉州腔调才算标准,然而用泉州人的闽南语腔调来唱南音才叫标准也被东南亚各国的闽南人华侨所认可的,再说泉州的闽南语本身就有太多的腔调了,但都是以目前的市中心一带为基准。
如厦门距离较远,自己就知道发音不准,所以他的闽南戏剧就会让泉州人在后台唱曲。
其实有的版本说,闽南语是以泉州和漳州为标准的,只是两个派系而已,泉州应该在随朝就有了,而漳州是唐朝武则天时期建立的,他语言是陈政、陈元光带入的。
(厦门早期属于泉州的,是建国后政府定闽南话以厦门为准)。
所以别争谁才是正宗,一定是政府说的算。
不够学术界是以泉州腔调为准的。
不管谁才算正宗,泉州漳州包括现在的厦门,三地团结一致把闽南话这种文化遗产保留好发扬好!
参考:
学术上认定闽南语的基本腔是漳州腔和泉州腔,厦门和台湾都属于漳泉的混合腔。

参考:
谢:谢‘邀情,此问题你要说那个正宗,确实很难定位,正如现在的泉港南埔人所说:上一地方讲话一个腔调,下一地方讲话另种语音,唯有南埔讲话第一平,上至莆仙话,下至闽南语直至广东雷州,都能通行。
所以说在厦、漳、泉、台,均以厦门话为正宗的说法,故80年代对台播音的闽南语是以厦门音为准的。

参考:
正宗的闽南语是泉州。
泉州是最正宗的闽南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