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就活跃在舞台上的相声名家还有多少人

一部相声纪录片就可以找到答案。
筛选题目中的几个关键词:七八十年代,活跃,相声名家,还在世。
如何找到这些相声名家呢?
最容易解答这个问题的是1979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相声纪录片《笑》,因为能入选这个纪录片的相声演员肯定是当时就比较活跃的相声名家。
这部纪录片集合了来自全国的三十位知名相声演员,拍摄地分别在北京、天津和沈阳三座曲艺重镇,拍摄场景包括舞台、摄影棚、工厂、公园甚至包括海军舰艇。
当年这些相声名家有的老当益壮,有的年富力强,还有的血气方刚,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名家今何在呢?
一、侯宝林,郭全宝第一对出场的侯宝林郭全宝说了一段《笑的研究》,彼时侯大师已经准备退出舞台专心著书立说了。
侯宝林大师于1993年病逝,享年76岁。
郭全宝先生于2004年去世,享年84岁。
二、王志涛、陈连仲讽刺相声《特殊生活》,王志涛是杨海荃的徒弟,杨振华的师弟,德云社郑好的师父,正宗的宝字辈相声艺人,德云社后来为了让郭德纲和郑好平辈,把王志涛、杨海荃全都降了一辈,这种徒孙自作主张给师爷降辈的现象在相声历史上算是独一份。
陈连仲是文字辈相声艺人,师父是彭国良,有一个徒弟很有名气,著名小品、影视演员范伟,不过范伟也是拿过相声大赛一等奖的人。
王志涛2009年去世,享年72岁。
陈连仲2020年去世,享年73岁。
三、姜昆、李文华《如此照相》来自于真实生活,并且高于了生活,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是那个时代的特殊写照,也是姜昆闻名全国的成名作。
姜昆出生于1950年。
李文华于2009年去世,享年82岁。
四、马三立,王凤山一个小段《讲卫生》,马老他们说这段有点儿屈才了,不过倒也符合这部纪录片的氛围,毕竟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当电影放的。
马三立大师于2003年去世,享年89岁。
王凤山于1992年去世,享年76岁,他去世后,马三立不再找搭档,只说单口相声了。
五、侯耀文,石富宽在这部纪录片中,这两位和姜昆一样就算是小鲜肉了,他们两位都是铁路文工团说唱团的扛把子,所以这段相声《人欢路畅》就是在火车车厢里拍摄的。
侯耀文于2007年去世,享年59岁。
石富宽出生于1949年。
六、马季,唐杰忠马季有过很多搭档,合作时间比较长的捧哏里就有唐杰忠,这段《桃花源记》放现在看就是标准的“穿越相声”,马季扮演的是穿越时空而来的陶渊明。
四十多年后贾旭明等人受这段相声启发创作了《神话新说》。
马季大师于2006年病逝,享年72岁。
唐杰忠2017年逝世,享年85岁。
七、常宝霆、白全福常白组合是一对火档,搭档时间长达数十年之久,几乎是一辈子的组合,这段相声《一枝新花》分别在海军舰艇和大礼堂里录制,比较新颖。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白全福刚大病初愈带着严重后遗症,但他的表演功力依旧。
常宝霆2015年去世,享年85岁。
白全福1993年去世,享年74岁。
八,苏文茂,马志存《抚瑶琴》是一段传统相声,在以新时代相声为主要特色的《笑》中确实稀有,苏文茂和马志存也是一对经典组合,两人的师父也是搭档更是出名,一位是常宝堃一位是赵佩茹,苏文茂在相声界是名家,马志存却经常被一些对相声界一知半解的网友误以为是马三立的儿子,因为马三立有三个儿子,网友们都知道马志明和马志良,那剩下那个......那位叫马甄,马志存和马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也是一位著名捧哏,和郭荣启也合作过。
苏文茂于2015年去世,享年86岁。
马志存于1993年去世,英年早逝,只有56岁。
九、魏文亮、孟祥光《要条件》在当年名噪一时,里面有一句很有时代特色的台词:我就要西马,不买西马,甭打算订婚。
看来社会上有些事情在1979年就已经被相声界
要说模仿姑娘,魏文亮先生可能是相声界比较早擅长此道的名家,不过他老人家的模仿应该叫惟妙惟肖,和那些个骚浪贱不能放在一起论。
魏文亮出生于1940年。
孟祥光于1995年去世,享年51岁,也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好捧哏。
十、刘文亨、班德贵刘文亨擅唱,在相声界能让侯宝林夸奖唱得好的可是非常罕见,他还是魏文华丈夫,魏文亮的姐夫,一家子都擅唱,都有以唱为特点的相声代表作,这段《唱的特点》也是发挥所长。
班德贵是张杰尧的徒弟跳门到马三立门下,有徒弟范振钰。
刘文亨于2001年去世,享年64岁。
班德贵于1997年去世,享年77岁。
十一、郝爱民、赵炎两位当年都是中央广播说唱团的演员,郝爱民是话剧出身转行到相声,师父是侯宝林。
赵炎和姜昆类似,都是马季看好的相声新秀,从北大荒特地调回来的。
郝爱民出生于1939年,赵炎出生于1951年。
十二、赵振铎、赵世忠北京二赵在当年非常有名,代表作《八扇屏》可作为相声教科书,《以妈为马》也是二赵的另一段名作,二赵虽然是三十多年的搭档但辈分不同,赵振铎是王长友徒弟,文字辈,赵世忠是谭伯儒徒弟,宝字辈。
赵振铎于1996年去世,享年60岁。
赵世忠于2007年去世,享年74岁。
十三、常贵田、常宝华这对搭档不仅相声辈分差一辈,在家里也差一辈,常宝华是常贵田的四叔,是亲四叔,常宝华艺名四蘑菇,常贵田艺名蘑菇丁。
爷俩组合在当年曾推出过《帽子工厂》名噪一时,和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不相上下。
常宝华于2018年去世,享年88岁。
常贵田于2018年去世,享年76岁。
十四、杨振华、金炳昶东北相声的代表人物,当年受
杨振华出生于1936年。
金炳昶于2013年去世,享年82岁。
十五、高英培、范振钰都知道高范组合是八十年代的火档,其实两人在七十年代就开始名满全国,能在这么多相声名家中攒底,可谓相当受重视。
这段《不正之风》也诞生了一个知名相声人物:“万能胶”,几十年过去了,类似这种人其实还存在。
高英培于2002年去世,享年74岁。
范振钰于2008年去世,享年81岁。
当然,这部纪录片虽全,但因为各方面原因依然还有一些当年的相声名家没有出现在片中,如郭荣启、李国盛、李伯祥、姜宝林、张永熙等人。
综上,在这部1979年拍摄的相声纪录片中,出场过并仍然在世的相声名家有姜昆、石富宽、魏文亮、郝爱民、赵炎、杨振华,再加上没进入纪录片的姜宝林、李国盛,李伯祥,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活跃在相声舞台的名家大概也就只有这么几位了。
防杠:题目是七八十年代开始活跃,所以八十年代开始活跃的相声名家未计入。

参考:
七十年代是个比较尴尬的时期,能够活跃在舞台上的相声名家不多,当时侯宝林马三立等大师都已经沉寂,等着黑暗时期的过去。
至于马季唐杰忠等名将,主要精力也不在相声舞台上,具体就不展开说了,一个非常让人不堪回首的时代。
但在七十年代末期,一批新兴相声演员崛起了,姜昆李文华凭着《如此照相》一炮走红,常贵田常宝华的《帽子工厂》也是同类型作品,很多优秀的相声创作者在经历沉寂期之后,把一腔愤懑都宣泄到了创作上,用唇枪舌剑对特殊时期进行了反击。
八十年代是相声真正的黄金时期,当时小品还没有崛起,娱乐形式还是以电视舞台为主,相声这种简单快捷的文艺形式,成为了艺术表达领域的轻骑兵,各地的相声团体也井喷式的推出优秀作品,催生了一大批真正的相声名家。
现在的追星粉最爱用形而上的眼光看待一切,觉得自己喜欢的偶像就是整个宇宙,不但是现在的宇宙,过去的宇宙也属于他的爱豆。
比如在郭XX之外没有过相声,全世界只有神社能赚钱,所有相声名家都是沽名钓誉吃国家粮食的蛀虫等等。
这种用饭圈思维衡量一切的单细胞动物,是不可能欣赏相声的,他们只喜欢听郭宗师的生意口,然后再去谩骂诋毁所有神社以外的相声名家。
实际上真正享受到时代红利的,恰恰是郭德纲这种商人,如果让他穿越回八十年代,郭德纲只会是一个末流的相声小艺人,连炒作都找不到平台。
因为那个时代电视只有最顶级的相声艺人才能出镜,而报纸媒体也不会去吹一个末流艺人的彩虹屁,更不会捧一个德不配位的商人。
有真能耐才能成为老百姓支持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也会被时代记忆。
八十年代活跃在荧幕上的相声名家,十大笑星有马季、姜昆、李文华、赵炎、侯耀文、石富宽、高英培、郝爱民、师胜杰、常宝华,名气跟实力不下于十大笑星的李金斗陈涌泉,名气不大但实力顶尖的王谦祥李增瑞,还有天津系的马志明、谢天顺、赵伟洲、高英培范振钰、李伯祥杜国芝等大腕,他们当时到任何地方商演都是一票难求。
而第一个提出“打破大锅饭自负盈亏”的杨振华,离开体制自己承包了一个相声团队,在全国各地巡回商演,不但没有要国家一分钱补助,还每年给国家上缴几万元的分成(八十年代的几万元等于现在上千万)。
而杨振华先生摸着石头过河,却被他原单位的人一路围追堵截,直到杨先生彻底失去市场,只能默默回到沈阳,成为一个闭门谢客的个体艺人。
八十年代的相声名家,给活跃在如今的相声艺人留下的财富数不胜数。
电视媒体上强行要求出新,各种经典作品刷屏一样不断涌现,很多都被现在的相声艺人直接拿来就用。
而在商业演出领域,国营艺术团也好,杨振华先生这种先驱也好,进行了一切可能的探索,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那些经验教训,都传授给了现如今的艺人。
曾经有个观众问常佩业先生“相声现在面临低谷,你有什么看法”,常先生的回答是“相声并没有低谷,只是从原来第一的位置掉了下来而已,我们的相声曾经太辉煌了,一度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消遣,但这个时代百家争鸣,相声不再那么一家独大了而已。
但好的相声仍然是很受
说白了,八十年代那一批优秀的相声名家,是给现在那些所谓的宗师明星顶流赏饭的人,没有他们的不懈努力,疯狂创作以及各种市场探索,你们连炒作都没地儿找去。
结果某些商人却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为了自己的人设和钱包,不惜把所有前辈都踩在脚下,这不是拯救相声,而是把整个相声行业往下拉,然后凸显自己的小矮个儿。
用所有相声界的黑料,来掩盖自己道德沦丧的本来面目。
时至今日,那批相声名家大部分都已经去世,或者就转入其他领域继续贡献,姜昆转入了曲艺理论建设领域,冯巩去了小品和影视舞台,更多的则全力以赴在培养自己的弟子,为相声界注入新的血脉,比如马氏相声传人马军盛伟,李增瑞的弟子董建军李丁,王谦祥的弟子刘金霏,都是非常优秀的青年相声演员,他们或许不能重现相声八十年代的辉煌,但只要有这些认真说相声,不乱炒作乱骂街的青年才俊,相声就不会变成下三滥的饭圈游戏。

参考:
究竟还剩多少人?
没法统计。
经常露脸儿的明显减少了!七八十年代活跃在舞台的那帮相声名家就是健在的也都步入了晚年!大多人由于各种原因早已退出了舞台!总之,除了故去的,活着的估计不会太多了。
致于是谁?
还有多少?
本人说不准,所以无法确切答复!

参考:

当然,我说的一定都是相声名家。
1985年,由吉林省曲协发起,全国观众投票评选出全国十大笑星。
目前依然健在的笑星还有六位,分别是姜昆,赵炎,师胜杰,郝爱民,常宝华和石富宽。
他们当然都是相声名家。
除了这六人外,下面这些位也都称得上是相声名家。
在那个年代,他们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
他们是马志明,李伯祥,杨振华,冯巩,牛群,刘伟,常贵田,李金斗,陈涌泉,刘洪沂,李建华,李国盛,王谦祥,李增瑞、石小杰和李立山等(排名不分先后)。
天津观众比较熟悉的还有魏文亮,田立禾等人。

七十年代也有,非常少,而且是七十年代末期,即改革开放之后,比如沈阳的杨振华、北京的常宝华和常贵田等。
除了他们外,姜昆、郝爱民、李伯祥和石富宽成名也都比较早。
李国盛还给侯宝林捧过两年的哏。
头一回跟侯宝林合作就赶上一场为全国科学大会而举办的文艺晚会,逗哏的词里面有不少科技词汇,侯宝林怕忘词,临时让李国盛改逗哏,李国盛没怯场,可也没因此而火。
他为观众所熟知还是后来给笑林捧哏的时候。
李金斗、陈涌泉、刘洪沂、李建华、刘伟、冯巩、李国盛、王谦祥、李增瑞以及马志明全都参加了1986年的相声大赛,多数人都有所斩获。
李金斗和陈涌泉合说的《武松打虎》获得一等奖,刘洪沂李建华合说的《包公传奇》获得二等奖。
刘伟、冯巩、牛群和李立山是央视春晚捧红的相声演员。
石小杰玩新潮,是中国相声界第一个搞商演的演员。
郝爱民和赵炎都是因为跟马季合作而声名鹊起。
师胜杰是侯宝林的关门弟子,拜师的第二年就评为十大笑星之一。
如今,他们中的多数人都已经告别了舞台,依然还在舞台说相声的真不多了。
除了姜昆、冯巩、马志明、李金斗外,李伯祥、王谦祥、李增瑞、魏文亮和常贵田也偶尔上台说上一小段。
即便是前面提到的那四位,现在的出镜率其实也是越来越低了。
冯巩都快20年没正经说过相声了,今年春晚才又重抄旧业。


更多的精彩内容,请

参考:
不多了,现在的相声名家都活跃在各种研讨会、座谈会、批判会,哪有时间上台说相声啊[捂脸][捂脸][捂脸]
参考:
说是七八十年代,其实主要是八十年代,这是相声的一个辉煌时期,要说如今健在的还有多少人就必须先谈当时活跃的人。
八十年代的相声演员大多数是通过广播被听众们熟知,下面列举一些相声的表演团体:中国广播说唱团(侯宝林、郭全宝、马季、唐杰忠、姜昆、李文华)马季姜昆当时红极一时。
现只剩姜昆。
天津市曲艺团的文哏大师苏文茂与马志存(代表作新局长到来之后、苏批三国、文章会、论捧逗)。
常氏相声代表人物常宝霆与白全福(代表作诸葛亮遇险)。
马志明与谢天顺(代表作纠纷、大保镖);
李伯祥与杜国芝(代表作聊天儿)。
这其中常白、苏已故。
北京市曲艺团赵振铎赵世忠,二赵的八扇屏是教科书。
李金斗陈涌泉(代表作武松打虎)。
二赵已故,陈涌泉是寿字辈,现在世辈份最高的相声演员,他的父亲陈子贞是恩绪(马三立外祖父)的徒弟。
天津实验曲艺杂技团的柳活大家刘文亨(曾出演京剧)与王文玉(代表作评书漫谈)。
刘文亨过世,王文玉搭档田立禾(妻子张文霞也是相声演员,魏文亮的师姐)、魏文华(魏文亮的姐姐),说相声,也表演评书。
中国铁路文工团:侯耀文与石富宽(代表作口吐莲花、糖醋活鱼)、刘洪沂与李建华(代表作包公赔情)、笑林与李国盛(代表作学电台)。
其中侯、笑林已故。
全总文工团的高英培与范振钰(代表作教训、钓鱼、不正之风),高范均已做古。
煤矿文工团(丁广泉与石小杰、王谦祥与李增瑞(代表作罗成戏貂蝉)。
丁已故。
二炮文工团的贾继光、魏兰柱(代表作华山群英)。
贾继光,侯宝林的徒弟,贾伦的父亲。
海政的常贵田、常宝华(代表作帽子工厂)天津南开曲艺团魏文亮孟祥光(代表作要条件)黑龙江曲艺团的师胜杰冯永志(代表作肝胆相照、小鞋匠奇遇、恋爱历险记),师胜杰的父母都是相声演员,父亲师世元。

参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活跃在舞台上的相声名家现在年龄至少50岁
新陈代谢是自然法则,艺术家也有年老寿终时刻,表演才华也可能江郎才尽。
若年老的还一直活跃在舞台上,相声就没有发展前途,或走向沉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真是相声最辉煌时代,先不说演员表演水平高低,这时的相声作品针砭时弊,幽默讽刺社会丑恶现象,例如杨振华的《假大空》,马季的《吹牛》、《宇宙牌香烟》,《小偷公司》,脍炙人口的相声让百姓在劳累之余获得启迪和放松。
现在文艺节目丰富多彩,小品取代了相声部分功能,当前相声作品缺少了针砭时弊的特点,语言没有了文明、幽默、通俗简洁的特点。
有个挺红的相声明星几部作品,表演时集旧社会相声糟粕于一身,内容充满“屎、粪、尿、屁”等语言,犹如农村茅房臭气熏天, 一点都不好笑,自己还美其名曰传统相声。
一些人谈起相声演员就细说辈份,在中国旧社会黑社会成员才见面论辈份,就是拉大旗作虎皮。
论资排辈属于封建遗毒,相声论资排辈压制能力出众年轻人出头成材。
相声应当博采众长,不应局限某一师门传承,拉帮结派的相声团体早晚得灭亡。

参考:
七八十年代的相声演员,那时他们焕发青春,活跃在舞台上。
他们与时俱进,创造了很多喜而乐见的好相声。
他们都很团结,相互支持,很受观众的
可惜,老一辈的相声演员陆续离我们而去,剩下的也就不多了。
现在也说不清楚那些老的还剩几人![what][what][what][what]
参考:
让人口普查组织回答吧!迷们希望健在的越多越好!宝字辈可能只剩张寿臣关门弟子,再就是杨少华,文字辈掌门李伯祥,魏文亮,王佩元,其它不好说,如常宝丰九爷辈大,七八十年年少有作品。

参考:
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活跃在舞台的相声演员有:马三立,王凤山,侯宝林,郭全保,马季,唐杰忠,高英培,范振钰,苏文荗,马志存,刘文亨,王文玉,李金斗,赵炎,姜昆,李文华,侯耀文,石富宽,刘伟,冯巩,杨振华,金丙昶,王志涛,冯景顺,笑林,李国盛,常宝华,常贵田,赵振铎,赵世忠!
参考:
感谢
以我对相声界的了解,能称为名家的;
而且活跃在舞台的没有了。
为什么这样说:一,比如姜昆八十年代那是绝对的名家,但现在几乎没有作品。
二,八十年代,郭德纲还不能称为名家,所以有上面的观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