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期为什么不把四号坦克前装甲改成倾斜装甲

很多人都不解,德国人费力的研发45吨的豹式坦克,为什么不直接改变四号坦克的设计,开发一款带有倾斜装甲的IV号呢?
这样一来很多IV号的零部件都可以通用,产能也可以进一步提高,装甲部队也能重新找回技术优势。
事实上我们能想到的德国人都已经想到了,IV号坦克却是也有倾斜装甲的衍生型号,这个计划还是著名的克虏伯公司提出来的,也就是著名的BW试验车,只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投产而已!网络上有传闻认为:从垂直装甲改成倾斜装甲会缩小车内空间,尤其是对于将变速机构前置的德国坦克而言,采用倾斜装甲就要降低变速箱的高度。
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坦克前部装甲从垂直改为倾斜,其实就是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斜边比两个直角边之和更短,这样节省用料有助于降低整车重量,还可以为车内增加一个三角形截面的空间,位于坦克前部的驾驶员和机电员肯定会更喜欢倾斜装甲。
但是,二战时期的生产线不同于今天的智能化机床生产线,那时候是先设计好产品,再根据制作产品的需要制作设备,最后拼装出完整的生产线,这样的好处就是生产线产能巨大,但缺点是设计好的产品不能有大改动,因为每次改动都意味着设备更新和工艺变化,这会大大耽误生产速度,IV号坦克BW型就需要对生产车体的设备进行大改,不可避免的降低了IV号坦克的产能,起初没有人考虑到这个调整设备的过程对产能的影响。
但是,进入1943年之后前线德军屡战屡败,尤其是1942年的蓝色会战让德军装甲部队损失惨重!德国工业组织部部长施佩尔制定了疯狂生产军火的计划,作为响应德军装甲委员会提出了“元首计划”,要求厂家在1943年10月之前将IV号坦克的产能提高一倍!在1944年春季到来之前额外生产1200辆IV号坦克,一言以蔽之,各大厂商都要赶产量,这就绝对不能再允许IV号坦克的生产商们花时间调整生产线了!除了要加快IV号坦克的生产速度之外,还要建设最新式的豹式、虎式坦克生产线,这需要机械制造部门花费更大的精力生产设备,也就更没有时间改动IV号坦克的生产线了!其实,1943年之后出现的IV号坦克H型、J型都没有对生产线进行大改动,只是额外加装了装甲板提升防护力,这都是害怕影响产能的妥协方案,只有F2型以及之前的性号进行了大改动,例如:IV号的火炮从24倍径到43倍径再到48倍径逐渐增大,前装甲也从30毫米到50毫米、60毫米再到80毫米不断提高,这些改进都是要求生产线随之改动的,不过也没人觉得不妥,因为德国工业部门在1943年之前有大把的时间折腾。
除了怕影响产能之外,还有IV号坦克的先天设计问题,它先天的条件不允许做进一步升级了,最早的IV号仅有17.7吨重,300匹马力的迈巴赫发动机能保证40公里每小时的最高时速,当配备48倍径75毫米炮的H型出现时体重已经飙升到25吨了,此时发动机约有320匹马力!也能保证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但对于悬挂系统、变速箱和传动设备而言,这已经是极限了!但是克虏伯公司提出的倾斜装甲IV号坦克,还是可以顺利投产的。
可是,当克虏伯公司在1942年12月份获得德国武器局的许可,可以生产倾斜装甲改进型的IV坦克时,它又作死的要进一步提升装甲防护能力。
它提出倾斜装甲80毫米、驾驶舱顶部装甲50毫米(增加了40毫米)、地盘20毫米(增加了10毫米)的最新装甲配置,估计炮塔也要进一步强化,这个改进让IV号坦克BW型的定型工作进一步延迟,进而错过了有时间改动生产线的最后机会,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改动带来的重量提升还不算致命,BM型IV号还是可以生产的。
但是,由于不断地改动,BW项目拖到1943年5月份还没有准备好生产。
此时,克虏伯公司根据战场传来的新报告再一次调整了BW坦克的设计,为了有效应对苏联人的反坦克狙击枪,克虏伯决定将BW型的炮塔四周和车身两侧装甲都升级到45毫米,这就分别增加了25毫米的厚度,重量一下子就飙升到27.2吨了,严重超出当初17.7吨的设计指标;
如果再加上宽履带增加的额外重量,IV号坦克BW型的体重将高达28.2吨,它的负重轮、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都会不堪重负。
类似的还有虎式坦克,如下

参考:

萨沙第9593条回答。
其实也不用说的那么专业。
大家知道为什么建国后,我国直到1986年的79式坦克,还是五对轮吗?
到1988年诞生的80式主战坦克,才是六对轮。
当时大家都觉得很奇怪,59式坦克是50年代的坦克,随后又有69式坦克若干改进型,到79式坦克已经前后长达30年。
为什么这么久时间,还是使用5对轮的底盘?
这是因为,虽然80式坦克仅仅多了一对负重轮,就设计底盘天翻地覆的改造,等于全新设计一辆坦克。
另外,为什么80式主战坦克坦克还是传统的卵型炮塔,直到改进型的85-Ⅱ、85-Ⅲ才改变了炮塔的形状呢?
因为炮塔的改变也是非常大的事情,绝对不是说改就改的。
对于四型坦克来说,首先车体前装甲改为倾斜装甲,基本是不可能的。
这个原因有很多其一是修改车体是重大的改进,不亚于重新设计一辆坦克。
以四型坦克为例,F型尚且没有修改车体,仅仅是加装了装甲板导致重量增加了几吨。
为此,坦克底盘已经不能承受,被迫进行全面改造,将履带宽度由380毫米增加至400毫米以减少地面平均承受的压力,宽一点的履带也有助安装雪地单向齿轮配件。
生产商同时改造了滚轮及前链轮。
大家想想看,增重改进尚且如此之大,改变车体又会如何?
当然不是说德国工程师没有设计的能力,毕竟可以设计黑豹、虎式、虎王坦克,改进四型坦克车体也没什么技术难度。
此时战争如火如荼,不适合这么做。
其二是改进车体的代价太大,后果严重。
二战德国采用的也是流水线分段生产,生产工作即将车体分为四个部分制造,分别为底盘、车头结构、车尾结构及炮塔,组装时只需用螺丝把四大部分拴在一起即可。
这也就规定了,对于车体任何的更改,会严重影响到四个部分的制造工作。
再说通俗点,表面上改了车体倾斜装甲,其实四个部分都必须同步修改。
要知道,此时四型坦克生产难度已经很大,仅仅组装时间高达2000个小时,生产总时间为15000个小时。
如果修改车体,就必须重新设计和改造整体生产流程,会大大影响生产速度。
其三是四型坦克改进的空间不大。
四型坦克本来是一种支援步兵的坦克,重量设计为不到20吨。
它的底盘悬挂只能承受20吨,后来多次升级也没有超过25吨,底盘已经不堪重负,被迫多次改良。
如果仅仅是将车体装甲改为倾斜,其实起到增强防御作用非常有限。
早期的四型坦克,正面装甲厚15毫米左右,这样无论如何倾斜也没有大的作用。
相比起来,T34正面装甲为35毫米,加上倾斜装甲才有较大意义。
其三修改车体会导致生产进度大减。
大家也许不知道,整个二战时期德国装甲武器中坚力量,不是黑豹,不是虎式,就是产量高达9200辆的四型坦克。
从1939年波兰战役开始,四型坦克作为德军主战坦克,参加了历次大战。
而黑豹坦克虽然也生产了6000辆,却是1943年才开始服役的,当时战争大局已定。
当时德军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四型坦克,而不是缺少改进后的四型坦克。
到1945年1月,德军仅仅在东线就损失了6153辆四型坦克,占其损失总数近75%。
当时四型坦克损失严重,生产能力却不足。
1945年三月至四月的生产量同1942年差不多,每月只有约55辆坦克驶下生产线。
这种情况下,生产原有的四型坦克尚且严重数量不足,哪里还能够生产改进型号。
其实说来说去,当时对四型坦克最实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改变车体的情况下增加一些附加装甲板。
这样既不用大幅度改变坦克整体尤其是底盘设计,还会最大程度提高防御能力。
相比起来,单纯更改车体为倾斜装甲,意义并不大,还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以四型坦克改进比较完美的版本G型为例,几乎到达了改进的最大上限。
首先是车体整体装甲超过30毫米厚度,正面装甲增加了一块30毫米表面硬化装甲板,这使得坦克正面装甲厚达80毫米。
这块30毫米装甲,是直接焊接在装甲上,虽然导致坦克驱动系统经常因超重发生故障以外,防御力却得到坦克兵的一直赞赏。
此时,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只能在100米以内击穿四号坦克的车体前装甲。
当时T34/76的76毫米主炮,也难以在500米内击穿前装甲,只有T34/85才能办到。
就车体正面装甲的防御力上,G型其实已经大大超过T34坦克。
至于四型坦克的炮塔,它就是倾斜装甲,只是倾斜幅度没有T34那么大而已。
大家如果仔细看
四型坦克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坦克,大家如果玩过《近距离作战》的游戏,就知道了。
就20吨左右的坦克来说,四型坦克已经非常优秀了。

参考:
确实出现过将四号坦克的前装甲改装成倾斜装甲的改进方案,有关资料显示,德国武器局在1942年底通过了由克虏伯公司提出的四号坦克改进方案,前装甲和炮塔全部采用倾斜装甲,前装甲80㎜,炮塔装甲50㎜,同时介于战场上四号坦克经常被苏军步兵的反坦克步枪近距离击毁的经验教训,也同时提高了坦克的侧面和炮塔后部装甲45㎜,不过这个改进方案最终在1943年的装甲委员会会议上被否决了,所以最终没有出现配备倾斜装甲的四号坦克。
不可否认,如果按照上述方案改进四号坦克,会大大提高其防护能力,但是改进后的四号坦克重量超过了27吨,再换装东线作战的宽履带后达到了28吨,已经超过了极限,坦克的负重轮、刹车、转向设备都变得非常脆弱,极易发生损坏,重新设计这些设备显然又超过了对四号坦克进行简单改装的初衷。
装甲委员会认为这一改进方案的缺点超过了其优点。
更加决定性的因素在于这一改进方案必然会影响到四号坦克的产量,对于前线那么多严重缺乏坦克的装甲师而言,而相比于坦克的质量,他们更需要的是坦克的数量。
希特勒也对四号坦克的产量下达了任务,要求产量必须翻番。
为了能保证完成元首的指令,坦克生产厂商都要求维持原设计不变,最终出于增加产量的考虑,这个方案最终被放弃了。
后期在黑豹坦克的产量大大增加后,德军便已经决定逐步停止四号坦克的生产了,只生产38 t侦查坦克,豹式中型坦克,虎式重型坦克这三个系列了,对四号坦克的倾斜改装计划也就彻底取消了。

参考:
二战中德国坦克的倾斜装甲是从“豹式”和虎王坦克开始的,而他们的设计灵感也是来自于缴获苏军的坦克,他们发现倾斜装甲在牺牲少许坦克内部空间的同时可以大大提升坦克的防护能力。
这一点直到二战中后期才被德国工程师发现。
虎王坦克采用倾斜装甲其实这也充分说明不是所有的技术德国都能掌握的,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德国对自己的装甲材质太过自信。
增加装甲挡板的四号G型坦克苏联坦克的装甲材质不好,不得不用倾斜装甲这种办法。
到了二战后期恰好反过来了,虽然虎王的装甲达到空前厚度,但是德国因为资源紧张的问题已经没了很好的材质,再也造不出初期的优质装甲。
豹式坦克,可以看到些许苏军坦克的影子早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前,德军就已经发现四号坦克已经不是T-34的对手,即便加了挡板和装甲防护也起步了太大的作用,尤其在T-34-85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所以4号坦克开始退居二线,不在担任装甲突击的主要力量。
虎式坦克开始作为装甲突击集群的中坚力量而大多数四号坦克的装甲能升级的也早已经升级,不能升级的也是因为没有更多资源来支持。
在二战后期各种重型坦克和坦克歼击车开始登场,即便四号坦克增加了防护也恐无法避免被一发入魂的结局,所以更没有人会把心思还放在给四号坦克升级倾斜装甲防护上!被击毁的增加装甲防护四号坦克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每一辆坦克内部除了早期的小型坦克所有坦克组员必须要完整,驾驶员车前机枪手,车长,炮手,发报员,缺一不可。
当然车前机枪手可以视情况而定,如果说少了任何一
T3476,也就是t34的早期型号,它的炮塔特别小,导致车内空间十分拮据,因此车长既要负责观测敌方的坦克究竟在哪里,还要负责打炮,有的时候车长顾不过来,最后一炮打过来,悲剧了一车的骚年。
如果说德国的四号坦克把他前方的庄家改成倾斜装甲,这会大大的缩小车内空间,让车里面的某些物品的摆放设施,比如说它的弹药的存放量,还有就是驾驶员的位置都会得到一种挑战,嗯,要少一点儿无所谓,可是人员一旦少了,就不能发挥它真正的战斗能力。
除此以外,倾斜装甲它会增加坦克的重量,我们可以去做一个实验,如说同样的高度,你放一个垂直的硬纸板的话,硬纸板的长度你先稍微记一下,但是如果说你用倾斜的硬纸板要达到同样的高度,那需要的硬纸板的长度要比你垂直所使用的硬纸板的长度要长,(今日
坦克的速度也会得到挑战。
回过头来的话,如果德国人真的要把他的装甲改成倾斜装甲,那就必须再去重新设计一个坦克底盘,与其这样我还不如重新造一辆新的坦克来的更加经济实惠。

参考:
这个问题不是德国人不想,而是想考虑过,也制定了计划,只是没能实现,最后放弃了。
原因就在于这款坦克的原始设计当中,没有这个设计的考虑,那么要变更的话,会涉及到相当大的工作量,不是简简单单的改改
在1942年以前,德国就没考虑过,等到需要考虑时,遇上麻烦,主要是太费时间了,这个技术在和平时期花上一个月时间来更新可以,但是在战时条件下,要求产量优先的条件下,几乎没法追求这一点,再加上,连续修改设计,造成坦克超重等问题,实际让这个计划更难通过。
再说了,新一代坦克都下线了,何毕对老坦克要求过高那?
故而相关计划也就是不了之了,只是通过加厚装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了。

参考:
第一:二战后期四号坦克已经发挥不出其优势。
第二:有比四号更好的坦克问世,所以没有必要。
第三:技术没问题,改进四号不是不可以,只是改造经费极其巨大,且加装倾斜装甲会影响机动,这笔交易不划算。
第四:德军气数已尽,自己也意识到,赢不了了,缩减开支,准备战后复原才是关键。

参考:
改就没有必要了。
这时生产的虎王坦克就采用了前斜装甲。

参考:
同为当时还不知道倾斜装甲可以增加装甲厚度,所以及有改裝
参考:
没战争了就当是废铁了,几年后也会落后的
参考:
二战后期为啥不把四号坦克的前装甲改成倾斜装甲?
大家都知道倾斜装甲在同等重量下有利于坦克的防弹性能,T-34的60度45毫米前装甲相当于90毫米的垂直装甲。
四号坦克H型的前垂直装甲厚度有80毫米如果采用60度倾角,那么就相当于160毫米垂直装甲,防护性能是相当可观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可以看出四号坦克内部结构已经相当紧凑,改成倾斜装甲势必要压缩相当拥挤的内部空间T-34的低矮车身,和倾斜装甲有利于防护,但是严重压缩内部空间首先我们要先看看四号坦克的小体格,四号坦克(长、宽、高分别为5.87米、2.83米、2.85米)(前、侧、后装甲厚度是80毫米、60毫米、45毫米),重量只有25吨;
t-34-85坦克的重35吨,(长宽高分别是:6.5米、3.00米、2.5米)(四周装甲基本都是45毫米),可以看出四号坦克在装甲比t-34厚的情况下车重尺寸反而比t-34小,这说明四号坦克的空间利用已经很充分了,改倾斜装甲势必压缩车内空间,牵一发而动全身,还不如重新设计一辆新坦克。
其次二战期间四号坦克先后发展出了多种变型车,例如:突击炮、自行反坦克炮、弹药运送车、架桥坦克,因其可靠多用途被德军昵称为“军马”,可以看出四号坦克的潜力已经被挖尽了。
德国曾试
面对装甲越来越厚,火炮口径越来越大的盟军坦克,四号显然已经力不从心。
再就是二战后期希特勒迫切的需要一种挽狂澜于既倒的武器,来挽救战争颓势,装甲要厚,攻击要强,还要通用易维护,四号坦克已经不入德军高层的法眼,E系列战车计划显然更符合德军高层的要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