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已经掌握了太空燃料加注技术为什么天宫一号不加注燃料而是让它坠入大气层

天宫一号早在2013年就完成了主要使命:验证各种对接技术,燃料剩余很多当然可以受控坠毁。
不必怀疑我国轨道返回控制能力,我国是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也发了世界第三多的返回式卫星。
更何况11艘载人或不载人的神舟飞船,哪个不是安安稳稳落在内蒙古回收场?
只是后来我国决定让它超期服役,长期检验各种设备和天链通信(只有中美两国能做到)等,一直维持轨道到2016年才最终放弃(天宫二号已升空,天宫一号轨道开始降低不再维护),此时比起它的原计划两年寿命已经严重超期(正常工作了5年!),最后进入失控状态。
这种飞船没有热防护,就和欧洲ATV、俄罗斯进步号、日本HTV、美国天鹅座货运飞船一样,必然会被焚毁。
因此,到寿命之后,一方面天舟一号还未完成全部设计、中国并没有正式执行过太空燃料加注技术;
另一方面,它的很多元器件使用时间已经远超预期,整体也进入失控状态,没有任何必要再进行维持。
天宫一号的长寿命使得它是一个能测试很多器件太空中全寿命的空间站平台,这种测试机会只有美俄这两个有着丰富经验的国家才有,在天宫一号之前我国在空间站维持方面几乎毫无经验。
可以借天宫一号研究分析每个器件长期工作时的状态,这对于未来长期维持真正的天宫空间站经验和技术意义很大。
但由于过长寿命和器件失效导致的最终失控,也是未来我们进一步提升和改进的空间。

参考:
现在的天宫一号,其最好归宿就是坠入大气层。
天宫一号2011年9月发射,设计寿命只有两年,已经超期服役。
天宫一号飞行器的正常轨道高度约为350千米,在这样的高度飞行一定会因空气阻力的作用高度逐渐降低,如不采取措施就会坠入大气层。
天宫一号之前已经进行过大大小小十余次的轨道提升。
如果天宫一号的轨道高度高于600千米,几乎不用考虑它坠落的事情,为什么不将它的轨道定在600千米
发射到越高的位置,不仅发射时要多消耗很多燃料,每次飞船对接时都要消耗更多的燃料以到达更高的高度。
虽然不用提升轨道的高度了,但几年后飞行器照样不能继续使用,必须退役。
退役的最好归宿就是坠入大气层烧毁,不然就是一个巨大的太空垃圾。
几乎所有的仪器设备都有使用寿命。
天宫一号是在太空中的飞行舱,太空中的环境要比在地面上恶劣的多,高辐射、高真空,太阳照射的地方要承受高温,还可能会受到来自细小太空垃圾的撞击。
天宫一号的每一次对接都会造成磨损,久而久之封闭性就会打折,维修或者更换部件的方式不亚于再发射一个新的空间站。
现在的天宫一号已经失去了继续工作的能力,给它加注燃料是在做无用功。
让天宫一号坠入大气层烧毁,也可以算是天宫一号的一项使命。
以后还要发射更多更大的空间站,目前400余吨的国际空间站过几年也要坠入大气层,天宫一号的坠毁会为以后人造飞行器的坠毁积累经验。

参考:
先纠正一下这个问题,今天天宫一号并不是因为缺燃料才坠入大气层的,而且因为它出现故障,不能接受地面的测控,也就不能进行轨道维持,在微弱空气阻力作用缓慢下降,一旦轨道低于200公里后便断崖式下滑,然后快速坠毁。
天宫一号是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目的主要是验证相关测控技术,如在轨燃料补给技术、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技术等。
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先后与神舟飞船进行过6次交会对接,在完成各项既定任务后于2016年3月16日起正式终止数据服务,进入轨道衰减期。
其实,在任务结束时本想进行有控再入大气层的相关技术试验,也就是在指定时间落入指定区域,可人算不如天算,2017年春天系统发生故障,导致天宫一号无法接受测控,自然也就没法进行轨道维持,只能任凭缓慢下降,在无控状态下再入大气层,错失相关技术试验的大好时机,令人无比遗憾。
即便如此,天宫一号仍是我国航天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验证相关技术后的天宫二号即将在2020发射升空,这是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参考: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当时天宫一号飞行器的设计寿命只有两年,主要任务就是验证我国自主研制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否可行。
在服役期间内,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先于2011年与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首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后面再2012年和2013年先后与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完成多次自动/手动空间交会对接。
设计寿命两年期限内,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先后与三艘飞船完成手动和自动交会对接,充分验证了我国自主研制的空间交会对接圆满落幕。
此后天宫一号在轨继续超期服役飞行两年半之久,直到2016年3月16日终止数据传输,变成一艘“失控”的绕轨飞行器,并最终在2018年3月底正式坠入大气层,完成其终生使命而谢幕。
2016年9月15日发射的“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同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天宫二号的主要任务就是验证我国自主研制的“燃料在轨补加”技术,为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提供基础保障工作。
天宫二号入轨运行后,在2016年10月19日接待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并与其完成在轨手动和自动交会对接,并为神舟十一号搭乘的航天员提供生活保障服务。
直到2017年4月份,我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顺利发射升空,并在4月22日顺利与在轨的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完成自动交会对接,27日对接多日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通过专用的燃料补加设备向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燃料加注测试,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此后同样超期服役的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直到2019年7月中旬终止数据传输,并在程序控制下受控坠入大气层坠毁圆满落幕。
再来说说“在轨燃料补加技术”,受太空零重力影响,在轨运行的航天器想要完成在轨燃料加注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在地面我们汽车或者火箭加注燃料的时候,只需要通过燃料泵将燃料注入燃料罐内即可完成燃料加注任务,但是在太空中几乎没有重力,燃料会悬浮在燃料罐内,根本不可能和地面一样采用燃料泵加注,所以我国也效仿美俄两国采用了氮气加压的燃料加注方式,具体来说的话就是通过独立的气体管道给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燃料箱内注入高压氮气,使得燃料罐内的整体压力大于将要输送燃料的天宫二号燃料箱内压力,这样燃料在高压的作用下就会主动进入天宫二号飞行器的燃料箱内。
对于加注方和接收方而言,双方先要建立气体增压环境,然后通过精准控制气体压力的方式将燃料压入接收方的燃料罐内,那么如何精准的控制气体压力就成了最为关键的技术,在这背后如果采用手动控制的话,地面距离太空的遥测信号传递误差、自动控制的话精准度、冗余度如何都是需要测试的,所以“在轨燃料加注”技术全球范围内也就只有中美俄掌握了该项技术。
而天宫一号发射的时候,此时我国还未完全掌握在轨燃料加注技术,天宫一号根本没有在轨燃料加注的硬件设备,加注条件根本就不成立;
后面的天宫二号虽然具备在轨燃料补加技术,后期完全可以通过多次燃料补加延长其在轨运行时间,但是反过来讲天宫二号的核心任务就是验证燃料补加技术,到天宫二号坠毁所有需要验证的技术已经完成,也就失去了用途。
后期如果将其另作他用的话,相比专业的通信、遥感、中继等卫星而言,天宫二号自身并没有装备专用的大功率发射天线、对地观测设备等,根本不具备完成其他专业卫星的职责,所以与其让其在轨长期运行下去但是并没有什么事的话,还不如直接让其受控坠毁大气层、还近地轨道一个干净的环境,毕竟我们马上就要发射运行在近地轨道的空间站了。

参考:
\"天宫一号\"失控将撞地球?
早在2018年一时间成为一大热门,西方媒体借故炒作,以对环境和安全威胁,将天宫一号推上大热门。
实际上并非如此,我国的天宫一号的飞行一直在我国的监控范围内,并且定期公布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这一切并不是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当时专家给出一个重要的分析,天宫一号2018年上半年坠入大气层就会烧毁,残骸掉入指定海域,并且不会带来任何威胁。
天宫一号详细资料“天宫一号”是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任务时间为2年实际工作时间约为5.5年,于2016年3月16日完成使用,正式终止数据。
“天宫一号”作为我国的空间站最主要的实验室(练习检验使用),主要功能时候对接实验的被动目标。
先后对接神舟八号、神州九号、神州十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完成交会对接的国家。
天宫一号的存在,对于我国空间站研究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空间站在没有任何技术支持,所有完全自主研发为。
在太空如何对接?
相互之间如何协作?
为后续的天宫空间站积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天宫一号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实验室,对于它的坠毁大家都十分的不情愿,有人就曾提出我国已经具备加注燃料的技术,为何不给天宫一号注入燃料,延长它的寿命?
“天宫一号”为何不加注燃料?人造飞船加注燃料延长寿命,这是一件飞船了不得的事情,也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太空中加注燃料,并不是像地球给汽车加油那么简单,但是我国在当年已经掌握这项技术,为什么还是不愿意给天宫一号使用呢?
最主要的是,如果天宫一号加注燃料后仍然能正常运行,那还是可以考虑加注燃料,毕竟失去后就需要重新制造一个,相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可是天宫一号当时已经失控,工作寿命早已超出目标负荷,加注燃料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天宫一号超负荷的运行,已经给我国提供非常重要的数据,已经向全世界证明我国已经具备这样的能力,完成使命就应该落叶归根,回到本属于它的地方。
如果让一个完全失控的飞船在地球轨道上高速飞行,对同轨道的人造卫星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
天宫一号的谢幕天宫一号的失控不仅仅是多国媒体的
天宫一号也十分给面子,直接坠入到尼莫点(海洋难抵极)的航天器坟场。
海外的一些专家宣传,关于天宫一号的残骸数据,90%的碎片已经在大气层中燃烧,只剩下10%落入指定海域,残骸越重700斤到800斤,最终落入海洋就跟海洋垃圾一样。
每个国家的航天事业发展,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故或者退役,他们的出现、升空、探索、实验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他们退役后可能会远离他乡,在遥远的地方静静的消失出人们的视野,这就是他们的使命我国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未来的命运也将如此,航天事业的发展本来就十分烧钱,我们只能在他们提供回来的数据,找到更多有利的信息。
未来的航天路还很长!为中国航天加油吧!
参考:
我来回答一下,为什么不给天宫一号加注燃料主要原因并不是象有些人说的天宫一号过使用寿命了、老化了、不值得加注了,而是有两大原因,其中第一个为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天宫一号没有设计“太空加油”装置“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是为了验证太空交会对接技术而专门设计的一个目标飞行器,还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根本没有设计在轨推进剂补加装置,即“太空加油”装置,因为那时我国还不具备在轨推进剂补加的技术能力。
这些装置叫“液路浮动断接器”,共四个,分别安装在两个飞行器的对接机构上,在天宫上还必须安装“补加驱动器”,控制流量,这些都必须提前在地面安装上。
天宫一号设计寿命为两年。
它于2011年11月3日与无人的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后,分别于2012年6月18日和2013年6月13日与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实现手动交会对接,共接待二批六名航天员。
两年内完成了一系列在轨试验,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随后又超期服役近二年半,于2016年3月16日功能失效,共工作1630天。
第二个原因:用于“太空加油”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时间晚于天宫一号失效时间我们国家有推进剂补加能力了,即天舟一号研制成功了,但天宫一号却寿命结束了。
上面刚说了天宫一号是2016年3月16日功能失效的,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却是2017年4月20日发射的。
换句话说,即便天宫一号有加油装置,但它寿命结束了,天舟一号来晚了一年多,所以在地面时航天专家们早就决定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来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做这个“太空加油”试验。
天宫二号是2016年9月15日发射的,也晚于天宫一号失效的时间,本来专家们打算让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两个实验室同时在太空比翼双飞,可以做一些特殊试验,但最后只好放弃了。
有人说天宫一号寿命结束了,那为什么不上去维修?
结束的意思就是终止数据传输,换句话说就是没反应了,后续飞船也没法和它对接去维修它。
就因为
因为根本没有这个装置,你怎么给它加。

参考:
主要有
所以天宫一号已经完成了使命,即使停留在长时间也没有了意义。
二、天宫一号在我国航天计划中的地位我国航天计划分为三步走,分别是第一步完成无人以及载人飞船发射,第二步进行一系列空间实验,包括多人多天飞行,太空行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建立短期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立永久的空间实验室。
天宫一号三步走中第二步的第二阶段,经过三次对接,验证了我国已经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不同阶段进行试验需要配置不同的设施,天宫一号仅有8吨重,配置下一阶段实验配套设施的可能性小,即使加注燃料继续飞行也无法胜任下一阶段实验。
第三,任务决定了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位置决定了寿命。
上面提到天宫一号主要用来实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那么发射以后就会后续发射其他飞船来对接。
如果发射轨道较高,不仅本次成本与技术较高,以后来对接的飞船也要发射的较高,成本也高。
因此天宫一号轨道选择在330公里到390公里的位置。
在这个位置有阻力和太阳活动,机械能就会损失,位置会不断降低,因此在完成任务后进入轨道衰减期是必然的结果。

参考:
“天宫一号”已成“网红”,引起了世界各地的持续
为什么我国已经掌握了太空燃料加注技术却不给天宫一号再加注呢?
笔者想就此谈点浅见。
从完成使命来看:“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是一个为了验证太空交会对接技术而专门设计的试验舱型目标飞行器,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站。
天宫一号先后与神舟8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与神舟9号和神舟10号实现手动交会对接,接待了二批六名航天员,完成了一系列在轨航天试验,圆满完成了赋予它的使命!随后又超期服役二年半,在轨工作运行1630天,前后历时六年半,成果卓著,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当初设计来看:天宫一号当年的设计寿命是两年,没有设计在轨推进剂补加装置,即“太空加油”装置,因为我们当时还不具备这项技术能力。
我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发射升空,它具备“太空加油”装置。
但天宫一号已在2016年3月16日功能失效,即使天宫一号配有“太空加油”装置也无法有效加注了。
我国航天专家团队早就决定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进行“太空加油”的试验,并已成功加注。
今天,天宫一号完成了既定的各项任务,也已超期服役,当初设计就是完成使命后重返大气层烧毁,真正退役。
因为天宫一号属短期实验,所以发射高度到350公里左右的近地轨道,平时需要耗费燃料保持轨道高度,从技术与经济多方面来看不适合长期运行,最好归宿就是坠入大气层烧毁。
从返回预测来看: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载人航天网连续公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轨道状态公告,每天更新,据今天该网公布,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有关机构监测分析,2018年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目前,国际上部分运行在近地轨道的大型航天器退役后,通行做法是让其受控坠落到南太平洋一处距离大陆最偏远的深海区-尼莫点,因为那里“埋葬”了和平号空间站、进步号系列飞船等而被称为“航天器坟场”。
航天事业任重道远,我们永远在路上。
天宫一号将以灿烂绚丽的辉煌在天地间画上句号,我们的航天专家团队与航天英雄们,将在以前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攀登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
参考:
大家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在2011年9月发射升空,本应在2013年就完成使命了,但它一直超期服役,它已经工作了6年多了,在这段时间中它完成了中国许多的第一次。
天宫一号先后6次交会对接,完成了各种任务,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完成交会对接的国家。
为何不能回收利用?天宫一号和俄罗斯进步号、日本HTV等飞船一样,它们本来就不是返回式航天器,没有热防护,最终只会在坠入大气层时焚毁。
所以它们在升空时已经注定了最后的命运——落入太空坟场尼莫点。
为何不加注燃料?因为天宫一号已经失控了,如果他不失控我们仍会继续使用的。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航天事业也真的很烧钱。
如果它能正常使用,我想大家一定不会舍得让它坠落的。
它在服役期间多次传回珍贵数据,而天宫一号的超期服役也让中国的航天专家们对于测试很多器件在太空中的寿命情况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我们已经把天宫一号的价值最大化,它可以回家了。
坠落点天宫一号真的可以说是完美谢幕了,从失控开始,几国就一直
天宫一号真的很“争气”,坠落在了尼莫点(海洋难抵极),航天器的坟场。
后续在2号的外交部例会上,外媒三次追问天宫一号坠落事情,耿爽一再回应:天空一号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未发现造成损害。
澳洲国立大学学者Brad Tucker称,天宫一号坠约90%的碎片已经在大气层中燃烧了,剩下10%会落到地面,差不多有700至800公斤,绵延数千平方公里,他说最终会飘在海上,这看起来就像海洋垃圾。
对此我们还没有回应,但到底燃烧了多少?
剩余多少?
具体数值并没有出来,这个数据也只是预估。
不过我在想
试验任务是检验空间交会技术,在天宫一号服役期间,神州八号、九号、十号先后与之对接成功,并且在神州十号任务期间,宇航员还在天宫一号中开展了太空授课、太空小实验,作了短期的驻留,这为今后打造实用型空间站做好了基础。
试验性空间站与完整型空间站在最初的设计上就不同,比如燃料的携带方面、宇航员能够停留多久的时间、对接口的数目、空间大小、科学实验仪器的有效载荷等等。
另外,天宫一号的设计使用寿命本就很短,只有2年,所以,天宫一号表现得非常良好,超额完成了任务。
天宫一号最好的归宿就是坠毁于大气层,要知道,航天是非常昂贵的,如果从地面上给它加载燃料,成本相当高。
据说,向国际空间站中输送食物水,每单位的运送成本相当于黄金的价格,所以,国际空间站才建设了一套水循环系统。
科学家想到的方面比我们要多得多,自然是权衡之后才下的决定,天宫一号任务已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准备就绪。

参考:
我来回答下吧,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吧1,有日期限制。
一般电子产品都有保质期的,空间站集合了各种系统,是一个高科技产品,由成千上万个器件组成,元器件也是有保质期的。
2,经济上划不来。
太空加注燃料要发射货运飞船,要多少钱不用我说了吧,为了一个过了保修期的产品花那么多钱有必要吗?
3,没啥可继续利用的价值了。
天宫一号主要的任务就是验证空间站技术和交换对接,我们知道已经很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如果继续让他飞完全没有必要,也没有继续利用的价值,该验证的都已经验证了,花那么多钱完全是浪费钱。
没必要去纠结这个问题,回归大气层是他的宿命,不知道还记得中国发射过一颗嫦娥卫星不,在完成各项任务后勇敢的撞向了月球,以完美而又悲壮的方式完成自己的谢幕,这也是航天器最好的归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