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原著中林如海为什么对贾雨村这么好

贾雨村初入仕途,还是不怎么圆滑的,办事不力,得罪了上司,免去了官职。
为了谋生,做了林黛玉的家庭教师。
这时的贾雨村,落魄了,必然变得老实,时时处处给人一种老实相。
在林如海的眼里,贾雨村长得相貌堂堂,一副清官面孔,做黛玉的老师,尽心尽力,这样的人,怀才不遇,做官也是一个好官,这是林如海对贾雨村产生好感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他为了有口饭吃,隐藏了阴险狡诈的一面,并非贾雨村真实的面孔。
林如海为贾雨村写举荐信,是出于对贾雨村的同情,林如海本身是探花,贾府的女婿,贾政又是他的小舅子,给贾雨村弄个官职,不算什么大事。
贾雨村做了官以后,对甄士隐恩将仇报,可见林如海没有认清贾雨村这

参考:
林如海之所以对贾雨村这么好,不仅仅是因为贾雨村是黛玉的老师,还因为林如海是个正直,爱才的人,希望以自己的努力能让贾雨村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为国效力。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雨村在做黛玉的老师之前的一些经历来印证这个说法。
贾雨村得了甄士隐的五十两银子后,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中了进士,做了知府。
这说明贾雨村有真才实学,符合林如海为女儿择师的条件。
雨村之所以被革职是因为恃才侮上,被上司参“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
而雨村被革职后,“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正是他的这一表现,让林如海认为他是个有学问,清正刚直之人,之所以被参革职,是因为性格刚直得罪了上司,他在被参之后还能够这么潇洒自如,正是因为心怀高远,相信清者自清。
贾雨村的表现混淆了林如海的视线,把他误认为是个难得的人才,所以林如海抱着“惜才”的目的才向内兄贾政推荐他。
二、林如海认为贾雨村和自己同为读书人,都中过进士,有惺惺相惜之感,而且和岳丈家是同宗。
雨村做黛玉的老师一年有余,在这一年中,他为了生计,一定是尽心尽力教黛玉功课。
而且雨村生的面目不俗,用娇杏的眼光看就是“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仪表堂堂之人。
林如海是个知恩
所以为了感谢他对黛玉的教导,也为了向朝廷举荐一位真正的人才,更为了一路让他更好地照顾自己的独生女儿黛玉,特地修书一封,托贾政内中协助,贾雨村补了应天府尹。
可见林如海作为探花,又袭列侯,是既有能力又有品德之人,贾母选中他作为女婿和贾敏是完全门当户对的。
如果林如海去世得不这么早,说不定以他的关系和人脉,最后还能拯救贾府一二,他的早逝不能不说是贾府的一大损失。

参考:
贾雨村在任上因恃才倨傲,被上级和下属排挤罢官,投靠林如海,做了林黛玉的私人教师,一年后因朝廷要起用旧职人员,林如海得信后,连夜为贾雨村写了推荐信,并且地此事委托自己的小舅子贾政,还为夹屿村准备好了路上的盘缠和觐见的礼物。
林如海为什么对贾雨村如此看重呢?
一,为了黛玉去京都路上有人照顾。
贾雨村是林黛玉的老师,林黛玉母亲死后,其外祖母派人来接,不日就要上路,而来的丫环婆子虽多,但终究没有一个正经主事的人,因此林如海非常的不放心,恰在这时,得了贾雨村能够复职的消息,于是赶紧为贾雨村做了一切准备,让贾雨村能够与林黛玉同行:“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 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
二,贾雨村善作伪。
贾雨村虽然是一个贪官污吏,道貌岸然,但是外貌很正气的: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剑眉星眼,直鼻权腮,正是君子相貌。
而且贾雨村非常虚伪,无论内心是如何想法,言谈举止也很励志,当初就是凭着两首志向远大的抒情诗获得甄士隐的帮助。
后来被罢官,他心中非常惭恨,但是都装作一点怨尤都没有,面上仍喜悦自若。
脂胭斋批曰:此亦奸雄必有之态。
可见贾雨村之奸不但骗了甄士隐,也骗过了林如海。
三,贾雨村善于观察揣度,准确把握人的心理,投人所好。
贾雨村是一个会投机的,他不但能骗得甄士隐的赏识,得到了甄士隐支助的50两银子和推荐信,而且受到贾政的信赖,只要到贾政那里拜访,贾政便要命贾宝玉去聆听教诲。
而且与贾赦这个纨绔走得很近,甚至为了巴结贾赦而弄权,逼得石呆子家破人亡,更得王子腾的照顾推荐,一路平步青云,之所以贾雨村认识的所有人,无论是博学端方,还是贪婪无度,无论地方绅士,还是朝廷大员都喜欢他,这就意味着贾雨村的另一项让人难以防范的本事,那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准确把握有助之人所好。
因此林如海能够把贾雨村看作自己同道,愿意帮助他复职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参考:
《红楼梦》原著里面,林如海对贾雨村确实很好,为什么呢?
我想大概是因为
一、林如海自己是读书人,他对读书人天生有好感。
林如海身世高贵,但是他本人是本朝探花出身。
在古时候,读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读好书,取得功名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林如海是读书人,自然对同样是读书人的贾雨村有好感。
大概就是咱们常说的“惺惺相惜”吧。
二、贾雨村会“装”,骗得了林如海的信任。
贾雨村心思深沉,懂得察言观色,他知道林如海的好恶以后,专门挑林如海喜欢的话说,喜欢的事做,很快取得了林如海的信任。
林如海被他的表象所欺骗,以为他是一个难得人才,自然愿意帮助他。
三、林如海对贾雨村好是出于对女儿的爱。
林如海只有黛玉一个女儿,爱如珍宝,为了女儿读书,才请了博学多才的贾雨村。
贾雨村人品不行,学问倒是真好,再加上黛玉聪明好学,所以黛玉的进步应该是很大的。
林如海看到贾雨村对女儿尽心尽力,自然是感激他。
那么,为他推荐一个前程也在情理当中了。
四、林如海对贾雨村好也是为自己一方培植势力。
林如海虽然是读书人,但是他也是世家出身,又在官场混了多年,自然深谙为官之道。
林如海发现贾雨村有潜力,将来必定会出人头地。
那么,不如自己助他一臂之力,把他拉到自己的“战队”当中,扩大自己一方的势力。

参考:
林如海为什么对贾雨村这么好?
我们分析一下,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林如海是看在友人的面子上。
我们都知道林黛玉是林如海唯一的女儿,林家的掌上明珠,林如海在为女儿选老师的时候,肯定是选了又选,不管是人品还是才学,一定是要符合林家的要求和标准的,而贾雨村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入林如海家当西宾的,书中写他是“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
”是有朋友帮忙,他才能够进到林如海的府中,当了林黛玉的老师。
我们虽然不知道这位友人是谁,应该是既了解贾雨村,又熟悉林如海,知道他们双方面情况的才能做如此介绍,所以林如海一定会看在这个朋友的面子上善待贾雨村。
其次,林如海对贾雨村有读书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进入林如海府中当西宾的贾雨村,那时候还没有经历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这时候他的身上还有着读书人的斯文,要知道贾雨村也是出生于诗书仕宦之族,谁是贫窘,却生得相貌堂堂,甚是伟岸,连甄士隐家的丫头娇杏都觉得他“非久困之人”。
第三,林如海对读书人的尊重,对老师的尊重。
贾雨村既然给林黛玉当了一年的老师,林如海又认可贾雨村的人品才学,所以当冷子兴跟贾雨春出主意,让他请林如海帮忙向贾政举荐的时候,林如海早早地就为他做好了打算。
林如海这“正思向蒙训教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
”这时候的林如海是思
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在林如海是如此,而经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后贾雨村不会这样做了,可见生活历练才是最好的老师,最能改变一

参考:

他是林黛玉的父亲。
贾雨村被罢官后,来到林家做林黛玉的家庭教师。
他教授黛玉的时间仅仅一年,可是林如海对贾雨村可以说是恩同再造。
林如海出钱,出力给贾雨村谋官,后来贾雨村的仕途一路顺风。
如果没有林如海,贾雨村就淹没在民间了。
那么林如海为什么对贾雨村这么好呢?
第一,他是林黛玉的老师,有学问,林如海尊师重教。
贾雨村是林黛玉的老师。
贾雨村不是普通的老师。
他是进士出身,有学问。
因为不懂官场的学问,被罢官。
贾雨村有真才实学,对林黛玉的教导循循善诱,林黛玉的学业进步显著。
由于贾雨村的教导有方,林如海器重贾雨村。
第二,林如海有求于贾雨村,希望贾雨村给黛玉带进贾府的财产做见证。
林黛玉的母亲去世后,贾母派船派人来接黛玉进贾府。
林如海本不愿意让黛玉去贾府。
因此以黛玉生病为由,没有让黛玉去贾府。
贾府向林如海求亲,希望黛玉长大后嫁给贾宝玉。
林如海见女儿小小年纪就失去了母亲,自己又不打算续弦,女儿就没有了母亲的教养。
为了黛玉能接受好的家庭教育,林如海答应了贾母教养黛玉的提议。
林黛玉在林家,没有兄弟姊妹,很是孤单,如果黛玉进贾府,那么黛玉就会有舅舅家的姐妹们陪伴,比在林家要热闹。
林家没有儿子,林如海打算把林家的家产大部分给林黛玉。
林黛玉进贾府就要带走一大笔财富。
这么多钱财,如果没有一个有地位的人做见证,很可能被贾府贪墨。
为此林如海决定让贾雨村做这个财产交接的见证人。
为了让贾雨村公正地维护林黛玉的财产安全,林如海送给贾雨村一份大礼。
这份大礼就是,林如海出钱,写信给贾政,让他给贾雨村谋官。
谋官的钱是一大笔银子。
孙绍祖说贾赦花了他五千两银子,这五千两银子不是贾赦自己花掉的,应该是为孙绍祖候缺花光了。
然而钱花光了,官没谋到。
所以说林如海给贾雨村最少花了5000两银子。
果然银子到位,贾雨村很快就得到了金陵知府的美差。
林如海送给贾雨村这么大的礼,其目的是让贾雨村念这个恩情,公正地证明林家带到贾府的财产的数量。
保证这一大笔财产的安全。
这笔钱,有林黛玉的生活费,也有林黛玉的嫁妆。
林黛玉进贾府坐的是一条大船,这大船里装的是林家的钱财和带给贾府诸人的礼物。
林如海特意给贾雨村有配一条小船随大船前行。
贾雨村第二次复出,最应该感激的就应该是林如海。

他读初三时我由同学介绍成了他的课外辅导老师。
他的家长都是富有而朴实的人,每次去他家都是客客气气端茶倒水,还有小礼物想送,他们出门也常常带回当地土特产送我。
因为他们人脉广,还常常嘱咐我家里有什么困难尽管说,他们能解决的尽量帮忙。
我心中感激,但也不好意思,因为我不是无偿辅导人家孩子,为什么还要受到如此优待,这不是“无功受禄”吗?
后来孩子考上了省实验中学,他们高兴,要办酒席正式请我吃饭,我拒绝了。
从此就没有了下文——我们断了联系。
今天想起这件往事,就是因为上面的问题:林如海为什么对贾雨村这么好?
因为贾雨村是林如海宝贝女儿林黛玉的家庭教师。
林如海混了半生膝下就这么一个女儿,疼爱有加,被罢官的贾雨村有幸成为黛玉的家庭教师。
从《红楼梦》原著中可以看出,贾雨村在林家过得很轻松,因为黛玉母亲有病,黛玉身体也不好,所以黛玉读书也是三日打鱼二日晒网,使得只有一个小学生的贾雨村很清闲 。
林如海对贾雨村好,没有感激他教书尽心尽责的意思,主要是他是林黛玉的老师,家长“爱屋及乌”。
当然,除了贾雨村在林家的身份外,林如海对他好并不排除还有其他因素。
贾雨村是一个颇有才华的读书人,却落到辅导小学生混口饭吃的地步,林如海对他好,是因为林如海敬重爱惜人才,也说明他心地善良。
林如海对贾雨村的好,主要是把他推荐给了贾政,贾雨村借贾府之力重新做了官。
这时林黛玉母亲贾敏已经离世,贾母要接外孙女去她家里抚养,林如海就让贾雨村带上自己给贾政的推荐信与黛玉同行。
这种安排,可以看出林如海首先是为了女儿路上有个照应,另外才是给贾雨村找一个出头的机会。
总之,林如海对贾雨村好,主要贾雨村是女儿的家庭教师,另外也是林如海爱才惜才、心地善良。
第二点和甄士隐对贾雨村的好是一样的。
说一句题外话:大家说,曹雪芹让一个忘恩负义的贾雨村,一生遇到甄士隐和林如海两个大好人,这是为什么呢?

参考:
为助贾雨村复职,林如海又是写信委托舅兄贾政,又是承包所有的资费,真可谓是不遗余力。
林如海为何对贾雨村这么好?
林如海看到贾雨村是个抱负和才华贾雨村尚为布衣之时,就曾展现出他那高远的抱负和非同寻常的才华。
第一回,贾雨村困居于姑苏葫芦庙,结识了甄士隐。
中秋夜,甄士隐步月至葫芦庙,
此时贾雨村独自立于月下,想到娇杏的两次回顾,颇有感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贾雨村的这首律诗,工而稳,气脉流畅,可见其有才华,功力不错。
第十七回,贾政领众清客游览大观园,有人提议借此机会题匾额对联。
贾政道:“所见不差。
我们今日且看看去,只管题了,若妥当便用;
不妥时,然后将雨村请来,令他再拟。
”贾雨村自从结识贾政,便常常造访贾府。
很显然,在相处的过程中,贾政发现了贾雨村才华出众,这才想着请他来拟对联与匾额。
贾雨村随口占一律,便是好诗。
其才华还曾受到贾政的认可。
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
贾雨村在林家任西宾期间,想必也会作诗。
在合适的时候,还会与林如海攀谈。
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及才华与聪明于一身。
凭他的慧眼,不难看出雨村之才。
贾雨村在吟毕那首五律之后,又想到因囊中羞涩,困于途中,平生抱负未展,对天长叹,高声吟一联曰:“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时甄士隐刚走到贾雨村住处,听了这一联,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
”贾雨村的抱负,也同他的才华一样,难以遮掩。
他在林家生活那段时间,睿智的林如海能看出来也不足为奇。
我国古时候的读书人,都有仕与隐这两个梦想。
隐者纵情山水,吟风颂月,是一种超逸的活法,历来颇受读书人的推崇。
出仕者以天下为己任,造福人间,也广为人接纳。
唐朝诗人杜甫,在历史上以品德高尚著称,他曾吟咏过这样的句子:“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又曾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持有这样的抱负,在古时候读书人之中非常常见。
读书人有建功立业的抱负,是一种令人赏识的情怀。
在最初,隐士甄士隐赏识了贾雨村不浅的抱负,同为读书人的林如海,亦会视之为“俱怀逸兴壮思飞”的高大情怀,知道只要为其修复翅膀,其便能振翅高飞。
于是林如海给了他这个机会。
林如海看到贾雨村奇货可居的一面在说清贾雨村是何奇货之前,我们先来重温一下历史上那个“原版”奇货的故事。
战国时期,卫国商人吕不韦在赵国结识了秦国质子异人,发现他身上潜藏着不凡的价值。
这个异人的父亲安国君嬴柱,是秦昭襄王嬴稷的太子。
将来秦昭襄王死了,作秦国国君的便是异人的父亲。
异人的父亲上位之后,将要立太子,那么异人作为安国君的儿子,有这个资格。
可是异人兄弟众多,自己又非长非宠,当太子的机会十分渺茫。
于是吕不韦去秦国,见到安国君最宠爱的妃子华阳夫人,对她讲以色事人色衰爱弛的道理。
吕不韦的话正戳中华阳夫人的心病,华阳夫人满面愁容起来。
吕不韦接着说,你只有在安国君的儿子中扶一人当太子,将来才有所依靠。
可是如果你扶持的是一个正处于得意中的公子,他日后未必感激你。
若扶持那个处于困厄之中远在赵国为质的异人,他将来一定会死心塌地的听你的话,孝顺你。
华阳夫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认异人为儿子,助他当上太子。
后来秦昭襄王死了,安国君继承国君位,在位不过几个月(改元才三天)也死了,异人便顺利的当上秦国国君。
异人上位之后,尊华阳夫人为太后,封吕不韦为丞相,这个奇货价值完满的达到了吕不韦最初的预期。
囿于出身,贾雨村不可能为帮助他的人带来出将入相的高额回报,不过他与异人的原理是相同的。
在结识林如海之前,贾雨村在甄士隐的帮助下,入京赶考,一举中了进士。
可由于他心高气傲,得罪了上司与同僚,遭到他们的弹劾,丢了乌纱帽。
林如海见到贾雨村的时候,他与在赵国为质的异人一样,也正处于困厄之中。
贾府是老牌贵族,需要有几个门生来壮大声势。
如果能人贾雨村能为贾府所用,对于贾府是有好处的。
林如海是贾府的女婿,夫人贾敏死后,他便将独女黛玉托付给了贾府。
可见他对贾府情感深厚,而且他们利益也是共通的,他当然盼着贾府越来越好,乐意为贾府荐个好门生。
贾雨村有抱负有才华,是个可树之才。
而贾雨村又与贾府是同宗,双方在情感上容易接近。
如果贾府在贾雨村落入困境之时帮他一把,他日后必当死心塌地为贾府效犬马之劳。
林如海看到了贾雨村“奇货可居”的价值,于是向贾政举荐,为贾雨村与贾府送去互惠共赢的春风。
林如海的举荐,在最初是成功的,贾府确实得了一匹良驹。
贾雨村一上任就帮他们解决了冯渊案,后来为了向贾府献媚,不折手段陷害石呆子,抢夺石呆子名贵的扇子,献给贾赦。
这不正是贾府需要的走狗吗?
在七十二回,林之孝与贾琏评价贾雨村会为贾府带来危险,这是贾雨村得意忘形了。
在林如海见到他的时候,他处于困厄,表现的一定谦恭有礼,林如海无法发现他猖狂的一面。
林如海之所以对贾雨村这么好,是因为他觉得对贾雨村好,就是对大家好。
这个“大家”,包括贾雨村及与四大家族相关的所有人。

参考:
很高兴可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对贾雨村不错,在外人看来已经算很好了——但是对于林如海来说只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一些事情。
——让贾雨村与黛玉同行去贾府,给贾雨村推荐信求助贾政,给贾政书信让帮衬贾雨村。
包括盘缠打点之物等等。
林如海对贾雨村这样好,最重要的是一点是体现了林如海做事的周到,贾雨村是黛玉的老师,黛玉是林如海的掌上明珠。
贾雨村做为黛玉的私人家教,应该是尽心尽力了,黛玉后来的才华展示,有自己的天分与努力,应该也有贾雨村的教导之功。
(可能也有遗传,林如海是前科探花)。
黛玉要去贾府,贾雨村面临没有着落。
贾雨村听从冷子兴的建议,求助于林如海。
林如海应该看得出来贾雨村的一些实力,不是一个甘于家教的人。
就如甄士隐对贾雨村一样。
林如海给贾雨村安排好了所有的事情,也算是对贾雨村对黛玉的教育之恩的回报吧。
而且这些事情对于林如海来说并不为难,可以说是举手之劳,但是安排的确实很妥帖,可见林如海为人处世的周到与用心。
也可见,黛玉的家教是不错的。
林如海对贾雨村的这次帮助,应该说是恩重如山,开启了贾雨村的飞黄腾达之旅。
这对于当时面临再次失业的贾雨村来说,可以说是及时雨,对于贾雨村来说是天大的恩情,不过对于五代富贵,身居巡盐御史的林如海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不过身居高位的林如海,对落魄的贾雨村这样贴心安排,提现了林如海知恩

参考:

仔细看,林如海与贾雨村一共只有三句对话,我的结论就来源于此。
1、贾雨村谋复员,求到林如海面前:……此刻正思向蒙训教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
由此可见原因之一,林如海为了报教导黛玉之恩,为贾雨村写了荐书,转托内兄贾政为他周全,深知他囊中羞涩,甚至连其中需要花费银两都帮他解决了。
2、贾雨村问起林如海的亲戚,想要验证是否同冷子兴所言:若论舍亲,与尊兄犹系同谱……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作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故弟方致书烦托。
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
这话语之中出现了第二、第三个原因:原因之二,贾雨村与贾家同谱,有可能是同宗族,举手之劳,有何不可!原因之三,林如海认为贾雨村人品不错,有读书人的清高节操,所以大力推崇贾政谦恭厚道,不是那些个纨绔子弟,值得深交。
希望贾雨村去了京都,也能跟贾政互相帮衬。
事实上,贾雨村后来官运亨通,跟贾府脱不了联系,也为逢迎贾政贾赦做了不少昧良心的事,实在是与林如海的初衷背道而驰了!3、林如海的托付:“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
“原因之四呼之欲出,林如海爱女心切,希望贾雨村与黛玉随行,贾雨村自然听命。
贾家派人来接黛玉入京,却只派了一些仆妇丫头,林如海当心路上有所差错,所以对贾雨村客客气气,尽心尽力满足他的要求,让他护送黛玉进京。

林如海没有读者的上帝视角,他不知道贾雨村对甄士隐忘恩负义的往事,也不能预知贾雨村后来对贾家落井下石的后事。
甄士隐、贾政都对贾雨村十分看重。
在林如海眼里,贾雨村是个好后生:读书人的典范,做官的好苗子贾雨村,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
出身诗书仕宦之族,因为家业没落,“”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所以离开湖州,前往京城求取功名,想要再整基业,兴旺家族。
贾雨村的人设一开始就是个非常励志的读书人的样子,他出场就是有举人的功名。
但是他和所有的穷书生一样,穷酸又倒霉,走到半路上到了姑苏境内就没钱了,所以只能在葫芦庙里寄居读书,后来蒙甄士隐资助才进京考上了进士做了官。
在林如海眼里,贾雨村就是一个刻苦努力,靠真才实学考上进士的没落仕宦子弟,他之所以被革职也不是犯了错误,而是因为“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翻译一下就是:为了博得清廉的好名声,对下属过分严苛,对上级恃才自傲。
注意这里的“贪酷”并不是贪婪和严酷的意思,因为那些参奏贾雨村的官员,只参他“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并没有半个字提到贪污腐败,所以,在遇到林如海之前的贾雨村还是一个清官好官。
再加上贾雨村长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非常英俊雄壮,一看就是体面人的气派,就算是被同僚参奏革职,也毫无怨言,依然嘻笑自若,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这样的贾雨村简直就是中国古代文人清流的典范:勤奋、励志、才华横溢、清正廉明、恃才傲物有风骨、不容于世俗官场,被贬之后心胸旷达,寄情山水之间,怀才不遇。
不仅是林如海,如果读者不知道贾雨村和甄士隐的事情,也不知道后来他出卖贾府的事情,一定也会认为贾雨村是一个还不错的官儿,甚至他的经历还挺励志的。
当年退休的乡宦甄士隐之所以看重贾雨村,愿意倾心结交他,还出五十两巨资资助他,正是因为“神仙一流人品”的甄士隐看到了贾雨村的才华和抱负不凡,同时欣赏贾雨村在落魄之时仍然不堕其志的上进精神。
林如海见贾雨村与自己有很多相似之处,有惺惺相惜之意林如海甚至比甄士隐更理解、欣赏、看重贾雨村,甚至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林如海作为四代列侯之后,也是勋贵仕宦子弟,虽然家业比贾雨村大多了,但是也是生于末世的贵公子,他也是靠自己的刻苦读书才考上了探花郎,做了兰台寺大夫(御史大夫)、巡盐御史,所以林如海和贾雨村在出身和科举入仕的经历上都是很相似的。
而林如海不管是在京城做御史大夫,还是出任巡盐御史,他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纠察弹劾其他官员,这也是得罪人,拉仇恨的差事。
所以林如海实在比别人更能理解贾雨村同僚嫉恨参奏革职的遭遇。
除此之外,贾雨村能考中进士凭的是真才实学,林如海作为探花郎自然也是才华非凡,他懂得爱惜和欣赏贾雨村的才华。
加上贾雨村被革职之后表现出的豁达风骨,林如海就更加欣赏了。
从书中林如海教养女儿林黛玉的方式,以及林黛玉的清高品行看来,林如海必然也是一个清高洒脱的人。
所以,林如海对贾雨村简直不仅是欣赏看重,甚至有些惺惺相惜的意思。
那么,林如海作为官居兰台寺大夫和巡盐御史的皇帝心腹红人、朝廷新贵,自然是忍不住要帮帮怀才不遇的贾雨村这
林如海让贾雨村给五岁的女儿黛玉做家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举荐贾雨村出仕做官了。
很多人认为林如海没有能力,需要求助贾政才能给贾雨村安排工作,其实不是的。
林如海的巡盐御史还有一个职权就是“举荐贤能”。
林如海之所以把贾雨村推荐给贾政,一方面是为了方便护送黛玉进京,另一方面是要让贾府施恩给贾雨村,然后让贾雨村回报贾府,而他负责的就是发现人才,牵线搭桥,提供经费。
看看《红楼梦》中贾雨村听说了起复的消息第二天回去求林如海,结果林如海早就已经给他安排得明明白白,要说没有提前打算预备,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实在太过巧合,贾雨村和林如海的妻子贾敏是本家,在林如海眼里,贾雨村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人才,不为贾府所用都是巨大的浪费。
林如海招揽贾雨村为贾府所用,培植朝廷官场中的人脉关系通常读者提起《红楼梦》中的家族,都是贾、史、王、薛,但是林家其实也非常重要。
因为林家祖籍姑苏,所以不在金陵本地的护官符上而已。
林家当然同意让林如海和荣国府的贾敏联姻,当然也是互相交换政治利益。
贾府有爵位,有百年的富贵基业和庞大的人脉关系网络,虽然树大根深,但是缺乏在朝堂掌握实权的人才,想要转型清流科举非一日之功。
林家的根基比贾家还要深远,但是爵位已经尽了,好在林如海成功转型,科举入仕,还成为皇帝面前的新贵,
既然联姻就是一家人了,林如海作为贾府的女婿自然也要和贾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贾家的日渐没落,林如海比任何人都清楚,因为他是处于朝廷政治中心的人物,自家和各位亲戚家一概的现状格局都了然于胸。
那么,林如海就要想办法在朝中给贾府增加助益,这样既是在帮贾府,也是在帮自己。
要不然将来贾府有什么事情,朝中无人帮忙说话都很难办。
所以,林如海就看好了贾雨村,正好他又姓贾,可以算是荣国府的本家。
贾雨村也十分上道,到了京城之后就主动地和贾府连了宗,就和刘姥姥的女婿祖上和王家连宗一样,算是成了宁荣二公本家的人。
《红楼梦》中的正经人贾政也很喜欢贾雨村,他“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就十分喜欢,因为贾政和林如海一样,“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再加上林如海的举荐,就“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正是四品金陵应天府知府。
贾雨村的出现正好解了贾政和王子腾的燃眉之急,也就是薛蟠打死乡绅之子冯渊的案子。
贾雨村上任就审理了葫芦案,给王子腾和贾政表白了自己的报恩效忠的心意。
书中在这两件事上有一个时间差,只写道林黛玉进贾府的次日,王夫人就收到了薛姨妈求救进京的书信,紧接着就写了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其实,宝钗进京是在黛玉进贾府的几年之后,而薛蟠打死人之后案子拖了一年多没有审理,直到贾雨村上任才判了。
这其中错综复杂的时间线就像梦话一样,正是作者的梦幻笔法了。
总之就是贾雨村被林如海挖掘,搭上了贾府和王家,尤其是巴结上王子腾的关系。
从此青云直上,到了林如海病逝的时候,他由“王子腾累上保本,此来后补京缺”,后来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可以说是官居高位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贾家和王家恐怖强大的人脉关系,短短几年之间,就让贾雨村一个被贬的待业人员摇身成了大司马,进了军机处。
而林如海,早就在贾雨村进京候补的时候就过世了。
贾雨村也忘了这个对他有至于提携之恩的伯乐,就像当初忘记甄士隐一样。
按照贾雨村恩将仇报,野心勃勃的秉性,他后来一定会对贾家和王子腾也恩将仇报,并且像对甄英莲一样,对林黛玉和贾家的人见死不救。
当然,兔死狐悲,他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就像甄士隐在《好了歌注解》里唱的那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南山橘暖/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