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地宫是怎么打开的

明十三陵之定陵,乃是大明王朝第十三位皇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
定陵的挖掘,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重大悲剧,很多珍贵文物由于当年的科学技术不够造成巨大损失,从此规定不会再主动帝王级别的陵墓,只进行抢救性的挖掘。
其实一开始想要挖开的并不是定陵,而是明十三陵中的长陵,永乐皇帝朱棣的陵墓,明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
但由于经验不足,长陵的进展并不顺利,因此打算找一个小点的陵墓进行试手,因此决定挖掘定陵。
在当时时任北京副市长吴晗和历史研究所所长郭沫若的带领下,于1956年5月,定陵试掘正式启动。
考古队在定陵附近挖开第一道沟,刚挖1米多深,便发现了三块刻字的石条,上面写着“隧道门”三个字。
十几天后,考古人员在定陵城墙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券门,当时考古队判断这就是通向地宫的隧道。
但是此时考古队进展缓慢,并没有什么新发现,直到9月,才有新的转机。
在一次意外的挖掘发现了一块带有刻字的小石碑,在这块石碑上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这块小石碑明确的指定了“金刚墙”的位置,而“金刚墙”就是地宫的墓墙,也就是说现在已经确定了地宫的具体位置。
因此考古队迅速的开挖第三条探沟,在1957年的5月,金刚墙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在金刚墙上,有一个神秘的梯形开口。
它就是万历皇帝入葬时的入口,此入口并没有被浇筑,因此很快就被拆开。
此时,定陵地宫的大门,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而打开这座定陵地宫的大门,就利用了自制的“拐钉钥匙”,其原理就如下
就这样,定陵,被打开了。
据说,当时墓口开的一刹那,金碧辉煌惊为天人,不过短短二十分钟,大量陪葬品被氧化,大量文物出土被迅速风华毁坏。
由于墓室中长期处于一个稳定的环境,他的劣变速度十分缓慢,但是一旦脱离这次环境,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都会加速文物的劣变,有的甚至一接触空气就化成灰了。
(由于科学技术不过关,龙袍被迅速氧化)如果说定陵的发掘是因为无知,那定陵被糟蹋成这样以后,郭XX竟然还想上书挖掘长陵等其余帝王陵。
而得知发掘的恶果之后,周总理下达批示,从此以后所有的帝王陵墓全部禁止主动发掘,除非是抢救性质的。
(人满为患的定陵地宫,除了石头,都是仿制品。

参考:
今天说的定陵,是大明朝的第13个皇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没错,朱翊钧就是那个不上朝的皇帝,竟然在后宫神龙见尾不见首的统治了这个王朝48年之久。
定陵的打开是一个极其偶然的事儿,因为在开始最想打开的是明十三陵中最大最宏伟的朱棣的长陵,当年有郭沫若,吴晗领头开始挖掘,结果由于没任何经验,鼓捣了很久在长陵也没有找到头绪,后来这才把目光转移到了定陵,他们想先从一个比长陵小一点的陵墓练手,搞清楚明帝陵的规制,从而给发掘长陵指明方向。
下面咱们讲讲定陵地宫的那些事,为了能给大家讲明白这事儿,老猪接着发扬实地探访的精神,驱车来到了这里。
外面建筑物暂且不表,咱今后会有详细的游记章节,今天咱主要贴合主题,说说神秘的地宫大门到底是怎么被发现的。
为了找到地宫的入口,可是费了大劲,明陵的入口不像清陵简单,(因为清陵的地宫入口都设计在明楼正下方,琉璃影壁位置处)明陵地宫的入口则没有规律可言,找到入口成为极为关键的一步,而就是这一步,足足让考古队在定陵发掘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他们在定陵明楼旁边挖了三条探沟,每条探沟足有二十多米深,一百多米长,就这样也没能顺利的找到他们梦寐以求的金刚墙,说来也巧了,正当人们打算放弃的时候,他们无意往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发掘做最后努力的时候,奇迹出现了,竟然在地下探沟的不起眼的小角落,发现了最终找到地宫大门的刻有一行字指路石,这个指路石老猪拍了下来,就是下
于是大家兴奋的按
地宫的大门就在这金刚墙的背后,打开金刚墙一座明陵的秘密马上就会展现在众人的眼前。


由于金刚墙没有被浇筑,很容易就被拆开了,拆开后一座汉白玉的地宫大门出现在人们面前,如何打开这个大门,最后在一些资料中终于找到了破解密码见下
在这个拐钉钥匙缓缓开启下,这座封存了几百年的定陵地宫,缓缓向众人打开了。
更具体的地宫照片,可以

参考:
定陵是明朝万历皇帝和他2个皇后的陵墓,定陵发掘工作从1956年开始,历时3年,并且成立了发掘委员会,考古队先在定陵进行了细致的勘察和试挖,在定陵宝城外东南面墙上脱落了几块砖,并且露出了一点券洞,于是就顺着开挖,一路上发现了路标的字迹,比如隧道门、左右道、宝城中、小石碑,一路到了金刚墙,拆了金刚墙就是地宫了。
定陵地宫第一道石门。
金刚墙是一块块往下拆的,然后工人攀着绳索,打着汽灯下去的,走到尽头就看到了汉白玉做成的地宫大门,晶莹夺目,门上刻了纵横九排门钉,还雕刻着兽首衔环,显得格外庄严美丽,两扇大门数千斤重,从门缝里看到大门还被大石条顶住,所以从石门外永远推不开。

但是顶住地宫石门的大石条在地面是有凹进入的石槽的,而顶门的石条在石门未关闭时是立在石槽内,而关门时石条会倾斜顶住石门,所以当时考古队从门缝里用铁丝把石条套住,用薄板推动石条,使石条立起来,然后考古队一齐把地宫石门慢慢推开,整个过程操作不到5分钟,带着嗡嗡沉重响声石门被轻轻推开了。

地宫是由前、中、后、左、右五座宫殿联结而成的,没有任何梁柱也是用巨大的石条起券,每座殿也是由石门隔开,考古队用同样的方法打开,且左、右殿石门略小一些,打开更容易,最后是后殿,一进入后殿便看到了三个朱漆棺材,放在迎面棺椁上,正中央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左面是孝端王后、右面是孝靖王后,另外提一句,孝靖因宫女出生过得很悲惨,封号是儿子朱常洛当了皇帝后才加封的,入定陵是她的孙子朱由校迁入的。

参考:
定陵是明朝皇帝万历的陵墓,万历墓的挖掘是考古史上最大的一次悲剧,万历皇帝真的是一个大悲剧,因为郭沫若等一众考古学家一开始想挖开的并不是万历之墓,郭沫若等人的目标是武则天的乾陵,以及朱棣和秦始皇的陵墓,但是这些陵墓事关重大,墓主人都是历史中非常出名的大人物,没有经验贸然挖开是不行的,于是他们决定先挖定陵练手。
在郭沫若的带领之下,1956年定陵挖掘项目正式启动,一开始先找地宫,他们雇佣了大量的工人开始在陵园里面挖沟,挖了三条深沟,有趣的是,挖了整整一年他们都没有找到地宫大门,直到有一天他们在其中一条沟里发现一个石头,上面指明了金刚墙的位置,他们立马顺着位置开始挖下去,果然找到了金刚墙。
有趣的是他们在打开金刚墙门的时候,大家都很犹豫,因为怕里面的暗器,当时还是抓阄决定谁去打开金刚墙,一个叫王启发的考古工作者被选中,后来据他回忆,自己被选中后的那个夜晚都没有睡好,在开门当天,这个王启发还专门在门前杀了两个公鸡。
然后便开始爬上高点,开始往外一块一块的撬砖。
当他撬出第一块砖的时候,里面出来了一股臭味,王启发迅速爬了下来。
实际上这个并不是毒气,而是地宫百年来积攒的腐臭之味,接下来就是将专一块一块的抽出来一直到可以容纳一
史料记载万历的地宫门钥匙得用一种拐钉钥匙打开,考古人员就自己跟着描述仿造了一个,这个仿造品非常幸运的打开了地宫门,万历墓至此重见天日,当然上述这些描写不够详细,只是大致而已。
总的来说,万历墓打开的过程还是很顺利的,只是结果却不好。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
朱翊钧在位期间,明朝经济处于当时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国库充裕,因此定陵地宫修建耗费了6年,花费了白银800w两。
定陵地宫的发掘可谓是困难重重。
1956年我国文化界和考古界制定了一份《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在报告得到批准后,定陵开始挖掘。
自动工以来,考古队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挖了三条巨大的探沟才找到了定陵地宫。
但是考古队仍然没有找到定陵的入口,就在此时一个不经意中的挖掘发现了一块刻字的小石碑,这块石碑上写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由此找到了指路石。
考古队通过指路石继续向前挖掘,确定了“金刚墙”的位置。
考古队在金刚墙的顶部发现了一些活砖,将砖拔出来以后洞内的浓雾溢出,夹杂着腐烂潮湿的味道。
因为外面设有暗箭,因此考古队员也很害怕内部会有机关。
所以在拆围墙时也十分的小心,所幸无人受伤。
定陵地宫的入口就这样呈现在考古队的面前。
地宫大门是由两大整块的汉白玉做成的,三百多年来依然洁白如雪。
每扇大门上还雕刻着81枚门钉,门面上镶有口衔圆环的兽头,显得格外的威武庄严。
然而这两扇大门怎么也无法推开,在翻阅了资料和参考了其他皇陵的挖掘之后,考古队员们认为这两扇门后面应该是由一块石条挡住。
考古队猜测其原理应该是在这两扇门关闭的时候,将石条依靠在石门上,随着大门的关闭石条也随之滑落。
考古队利用了自制的“拐钉钥匙”,将其插入门缝里,慢慢向里推进,将石条一点点的移动使其直立。
这才打开了地宫的大门。
地宫一共有七道石门,就这样利用“拐钉钥匙”考古队打开了关闭了几百年的地宫大门。
队员们带着防毒面具,拿着手电筒穿过墓道,进入了地宫前殿,但却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发现。
直到搜遍了前殿和东西殿之后,终于发现了后殿。
后殿之中摆放了三具棺椁,分别是万历皇帝、孝端显皇后、孝靖太后的棺椁。
但由于当时的技术落后,而且没有对文物的保护意识,这些棺椁基本都是直接打开,有价值的文物也是被随意存放。
这导致了这些珍贵文物氧化严重,甚至碎成了渣,再无重见天日的机会。
定陵地宫之后,国家也意识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也不再轻易挖掘帝陵了。

参考:
有一种痛叫做“定陵之痛”。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万历皇帝的陵墓,墓中同时陪葬的还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
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的西南方。
定陵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动工,历时6年完工,这在帝陵建设中时间不算太长,但定陵仍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成祖长陵、世宗永陵、神宗定陵)。
定陵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因此陵墓一直空置30年之后才启用。
定陵的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近20万平方米。
定陵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
定陵地宫是怎么打开的呢?
定陵挖开后,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请听我慢慢细说。
定陵的发掘被认为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造成的损失是灾难性的1958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公开发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
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引发了海内外无数艳羡的目光和赞叹之声。
这是发掘结束后发的公告。
在这之前,定陵已经在悄无声息中被探宝式地挖了两三年了。
要说定陵的主动发掘也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是经过国务院批准了的。
陵墓挖开后,出土了大量珍贵的丝织品、玉器、金器等文物。
主持发掘定陵的主要是吴晗(北京市副市长)、郭沫若(中国科学院院长)、沈雁冰(文化部部长)三
发掘初期的目标本来是长陵(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成祖朱棣。
长陵是十三陵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陵墓),但是他们挖了近一年的时间也没挖出个所以然来(说是试掘),然后东一下、西一下,倒霉的定陵被中标挖开了。
现在,躺在长陵墓中的朱棣皇帝恐怕是笑得合不拢嘴了吧。
鸡公探墓的故事据参与挖陵的一位姓孙的老人回忆说,当时因为从没有人挖过帝陵,人人都担心墓中会有说书人所讲的毒气和武侠小说中所描写的各种暗器机关,因此没有人敢轻举妄动进入地宫。
有聪明人想了一个办法,把一只大公鸡从金刚墙的一个小洞里塞进去,让公鸡在里面扑腾吧。
过了好几天,公鸡在里面很享受的样子,还不停地打鸣。
从而证明地宫中没有危险。
定陵中的奇珍异宝大都损失殆尽定陵地宫打开后,无数的奇珍异宝都无法保存下来,丝织品、字画等顺间变硬腐化,大都灰飞烟灭、损失殆尽(官方给出的理由是保护技术水平落后)。
墓中的三口巨大的金丝楠木红漆棺椁以及万历皇帝、两个帝后的尸骨也在“文革”前后被红卫兵和革命干部遗弃及毁坏。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陵肯定是“牛鬼蛇神”之首,革命造反派要砸烂这几百年封建王朝的老窝。
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都是万恶的剥削人民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她们的的尸骨、画像等被绑起来游街示众,然后就是批斗大会,批斗大会结束后,他们的下场就被一把火焚之——要彻底肃清封、资、修的流毒。
最为奇葩的是放在地宫一角的3口上等金丝楠木红漆棺椁的遭遇,更是让人唏嘘不已、匪夷所思。
定陵地宫被挖开后,马上在原址修建了一个定陵博物馆。
博物馆开张时,少不了各级领导要来,有关人员见那三个红漆棺椁破破烂烂、灰头土脸地摆放在一角。
这可是有伤大雅啊,要是让上级领导看见了,多不好。
所以,一声令下,让打扫卫生的人员抬出去仍了。
为什么没有再挖第二座皇陵?
定陵被挖后,一些人不总结经验教训,还要继续挖五则天的乾陵。
全国各地也掀起了要“考古发掘”古代帝王陵的热潮,纷纷申请要开挖自已地盘上的帝陵。
在这种关键时刻,一大批文物考古界的有识之士如郑振铎、夏鼐等,纷纷上书要求阻止这种野蛮的目的不纯的“考古”行为。
好在当时的国务院总理一脚刹车踩死:所有的帝王陵墓全部禁止主动发掘,除非是抢救性质的。
这就是定陵——中国惟一被考古学家打开的皇陵来龙去脉。

参考:
作为明朝彻底衰落的代表皇帝万历皇帝,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活着的时候,能够不上朝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姿态管理了明朝诺大一个国家48年之久,在死后却无缘无故躺枪,被郭沫若等人把自己的定陵给挖掘了。
一切看似也实在是有些巧合,恰似人们所言,冥冥中自有天意,就算活着的时候躲过了浩劫,去世之后也是在所难免的,不过我们今天不说万历的因果报应,而是来说一说郭沫若等人挖掘定陵的事情,当初他们究竟是怎么打开定陵地宫的呢?
定陵躺着中枪1956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与历史研究所所长郭沫若,在请示上级之后,想要对明朝永乐大帝朱棣的长陵进行挖掘,目的就是想要看看里边有些什么,从而更好地进行考古以及历史研究,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听说里边有《永乐大典》真迹,这让郭沫若等人十分激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长陵挖掘,工作人员发现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长陵实在太大了,根本就没有任何线索进行挖掘,地宫门找不到,金刚墙也找不到,人们一时间陷入一种比较尴尬为难的处境。
后来郭沫若等人决定先暂时把长陵搁置一下,去挖掘一个比较小的定陵练练手,这样掌握了技术、对内部构造熟悉之后,再对长陵进行挖掘。
在这样的想法下,他们于1956年5月开始转向定陵挖掘。
寻找金刚墙当然定陵挖掘也不简单,因为考古队员在进入定陵隧道之后,连续挖掘了9个月,也没有发现金刚墙的位置,找不到金刚墙,就无法找到地宫大门,找不到地宫大门,更不可能进入地宫,所以找金刚墙成了考古队员的最大难题。
他们先后挖掘了三条长达一百多米,深二十米左右的探沟,都依旧没有找到金刚墙,最后都打算放弃的时候,才在无意间发现一块石碑,上边写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专家根据上边的尺寸换算一下,按照这个标准重新挖掘,才终于发现了金刚墙,金刚墙是一个神秘的梯形入口,因为这个入口是没有被密封浇筑起来的,所以考古队员很顺利就拆开了金刚墙,并且沿着隧道继续进入,到达定陵地宫的大门。
打开地宫大门当考古队员来到地宫大门的时候,又被难住了,因为这个地宫大门根本就没有办法进行打开,必须先搞清楚其构造,才能想办法打开,经过专家对一些皇帝陵墓的研究,发现实际上很多皇陵的地宫大门,都会采用滚动式石头来进行关门的方式。
当地宫里边的人出来之后,石头就沿着之前刻好的路径滚动,最终滚动到固定位置,刚好就把门关起来了,想要打开大门,要么就是采用比较具有破坏性的方式直接打开,要么就是研究一下这种滚动式的构造要怎么找到“钥匙”。
在经过一系列文献以及考古资料的研究后,大家发现在崇祯皇帝的陵墓文献当中,有关于如何打开地宫大门的记载,并且其中讲到了一种“拐钉钥匙”,就是靠着这种钥匙,把地宫里边抵住地宫大门的石柱给移开,从而实现打开地宫大门的最终目的。
考古队员研究到这里,终于明白要怎么打开定陵的地宫大门了,于是大家用一根钢筋把前段弄成圆弧形状,然后从地宫门缝里插入,再将这个弧形的钩勾住石柱,然后向内用力推,这样石柱就滚动起来,人们用力一推门,就把地宫打开了。
挖掘的损坏打开定陵地宫大门之后,里边的场景把所有人都给惊艳了,虽然定陵也不算很大,但是里边的文物以及各种宝藏数不胜数,只是可惜因为当时的挖掘技术以及保存技术都有限,因此打开地宫大门没有多久,里边的一些文物就被氧化了。
很多原本色彩鲜艳的龙袍,很快就变成了黑炭颜色,还有一些文物字画,直接就成为了灰烬,其损失相当严重,让人惋惜,当定陵基本挖掘完成之后,其中的损失已经让很多人觉得愧疚,当周总理听说这些损失之后,更是痛心疾首。
可是郭沫若等人觉得,已经通过挖掘定陵,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可以去继续挖掘更大的长陵了,于是继续申请挖掘长陵,但是被总理拒绝了,并且就此确定了一条规定,就是不主动对帝王陵进行挖掘,除非是被盗墓或者破坏严重,才能进行保护性挖掘,比如后来清东陵中慈禧的陵墓以及乾隆的裕陵,就属于保护性挖掘。
其实别说是当年的技术,就算是现在的技术,对很多东西都是没有办法进行保存的,更何况是一些更加复杂的我们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就更是不能轻举妄动了。
现在还有很多人呼吁对秦始皇陵墓进行挖掘,我觉得通过挖掘定陵的惨痛教训,足以告诫我们,不能轻易挖掘帝王陵,尤其是秦始皇陵,它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帝王陵,还是华夏人民的根与灵魂。
结语对于挖掘陵墓这种行为,其实不管是考古挖掘还是盗墓,性质在很大程度上都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对陵墓中文物的破坏,真的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应该保护好这些陵墓,不仅不被盗墓者破坏,也不该主动去破坏它们,与其因为技术不成熟而导致一些没有必要的破坏,还不如保护起来等待时机成熟!备注:
建于1584~1590年,共修建六年,共耗白银800万两,距今正好428年。
朱翊钧是个奇葩的皇帝,他在位48年,励精
1620年56岁的万历皇帝驾崩,庙号神宗,葬于明十三陵定陵。
1958年对明定陵挖掘时,首先发现了地宫外部的一块“小石碑”,上书:“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在这块小石碑的指引下,找到了地宫大门,地宫大门,由两扇重约四吨的,高3.3米、宽约1.7米,用汉白玉雕凿而成,做工精致,工整合理。
可是地宫大门是紧闭着的,其反面用反锁法扣住,要进入地宫,必须打开这两扇大门,怎么打开,是炸开吗?
脑残的提问,这是十分宝贵的文物,怎么可能用炸药来炸它!首先要弄清石门是如何反锁的,反锁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根据以往挖掘帝后、妃陵的经验,一些帝后坟墓的大门,是用圆球滚动法,将大石门栓死的。
在门的里侧挖方形槽,并置一斜坡引槽,关石门时,石球跟着门的底沿,在斜斜的引槽中慢慢地滾入方形槽内,于是门的底沿被石球挡住,锁的死死的,再也打不开了。
而定陵地宫也采用了同一原理,可是它设计的更科学,更难以破解,它是在石门关闭时,用立着的一块条石板,条石板的底部置入方槽中,早在雕凿石门的里平面的中部时,雕凿凸出了一台阶,此台阶与地面方槽呈斜45度左右,促使小石板斜立顶住大门。

当时出土的大量珍贵的丝绸织品、玉器、金器等文物,因保护的技术问题,被空气氧化了,变成了不可修复的废物,损失巨大,文革中又把万历帝后的尸骨一把火烧了,损失惨重,因此国家发出了对帝陵必须实行有效保护,从此后不准挖掘帝陵,此政策五十年不变,一百年不变!
参考:
定陵是明朝十三陵之一,位于北京市大峪山东麓,长陵西南方。
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即万历皇帝)和其两位皇后孝端、孝靖皇后的合葬陵墓。
(现今万历皇帝 定陵)明朝万历皇帝在位长达十八年之久,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其陵墓在其生前就开始修建,即从公元1584年开始动工一直到1590年才结束,前后耗时六年才完成,共花费800多万两白银。
这对明朝末年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定陵地宫占地面积为18.2万平方米。
定陵的主要构成包括地上的隆恩门、隆恩殿、宝城、明楼以及封土层下的地宫,其主体建筑都座落在一条自南向北的中轴线上。
(定陵地宫内部结构
定陵地宫深约27米,由前、后、中、左、右5个内殿组成,面积约为1195平方米。
其中后殿是地宫内最大的一个殿,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殿。
殿内棺床正中央放置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两位皇后的棺椁。
对于明朝十三陵的发掘最早开始于1955年以后。
最早提出这一计划的是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兼明史专家吴晗。
但定陵并不是最初制定的发掘目标而是他旁边的——长陵。
在报请国务院并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后决定开始发掘。
1955年初,在吴晗的主持下成立了由6位发起人组成了“长陵发掘委员会”。
之后便开始了对长陵的勘探,结果出人意料,在经历了几个月对长陵的勘探之后毫无关于地宫入口的线索。
于是勘探小组便扩大了对其它帝陵的勘测,无意间,定陵进入了勘察组的视线。
一天勘察小组组长赵其昌在定陵宝城墙边休息时,无意间发现在距离地面有3米高的城墙上方有几块砖塌陷下来,露出一个直径达半米的洞,这令在场的其他队员都喜出望外,最后找来了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夏鼐亲临现场指导,最后夏所长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确定这就是定陵的地宫入口,这样以来挖掘长陵的计划就变成了挖掘定陵。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许就是天意。
定陵的发掘自1956年5月开始动工,到1958年7月清理工作基本结束。
据赵其昌后来回忆到初入地宫时,为防止有暗器或其它对人造成伤害的东西出现。
在金刚墙被打开以后,有人提议先放条狗进去试探地宫内的情况,结果这条狗死活不入。
后来干脆用绳子将一只公鸡拴住放进去,结果没想到这只公鸡放进去几天之后还能打鸣。
这时工作组才让队长赵其昌拴了一根粗绳,第一个进入了地宫。
(定陵地宫内部)进入地宫门口,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石门。
根据已往的考古经验,其石门后面为防止外人进入内殿通常都有“自来石”封门。
面对这眼前又出现的难题,考古人员最初无计可施,最终从一本皇宫秘籍中找到灵感,找到了开启自来石的方法。
那就是制造个「拐钉钥匙」的工具,将这种钥匙慢慢插入门缝中,套住自来石,慢慢用力推动,自来石竟然也由最初倾斜于石门之上而慢慢站立起来,最终自来石直接与地面呈垂直状态。
众人又合力推开石门,重达几十吨的大门最后终于被推开。
(打开自来石原理
最终在地宫的后殿部分发现了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
刚打开棺椁始,考古人员惊奇的发现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除尸体因为年代久远已经腐烂外,其尸骨依然保存完好,头发还发软有光。
而围绕尸骨周围则摆满了无数金银玉器及其他的陪葬品,特别是成百匹的罗纱织锦。

参考:
发掘一年的时间竟然还没有找到地宫的大门,考古队员都泄气了,就在此时刘精义按照自己梦中的场景找到了一处不起眼的地方,很快就挖到了一个小石碑,上面竟然写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也就是“指路石”。
(定陵博物馆) 当天晚上,白万玉老人在分析了地宫的情况以及可能发生的状况,这些民工一个个忐忑不安,白万玉为了缓解气氛,拿了老白干跟他们一起喝,王启发坐不住了。
问道:“这个地宫怎么个打法?
” 白万玉:“你们几
” 民工显然不乐意,白万玉看出了他们所想。
“你们是怕地宫后面有暗器吧?
既然谁都不愿意做第一个拿砖块的,那就抓阄决定吧!” 白万玉写了很多纸条抓成一团放到桌子上,王启发看着白万义,他对自己笑了下目光转移到最前面的一个纸团,王启发迅速将那个纸团拿下,众人也都拿了纸团打开后发现什么都没写,只有王启发的纸团上写着“小心暗箭”四个大字。
白万玉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说了句“想想明天怎么破暗器吧!”自己回去休息了。
等到他们走到墙边,没想到此时的赵其昌已经在最上面的一个位置开始撬砖头了,王启发爬上去说我们一起来,赵其昌说道:“里面有机关,还是我来吧,我单身汉一个,你有妻儿老小要照顾,就在下面帮我接砖块吧!” 在围墙被拆开后,发掘的第一道探沟,往外是田野,往里便是明楼,因为砖缝没有石灰黏合,赵其昌轻而易举的就撬开了一角,他吧砖块往外抽,就在抽出的那一刻,夏鼐大喊一声:“当心毒气!” 刚说完就看见里面喷出黑色浓雾,大家捏着鼻子趴在地上,夏鼐说指:“这是地宫三百多年积聚的腐烂发霉物质的气体。
” 等浓雾散去后,他们把砖块做好编号放好,里面黑漆漆一片,伸手不见五指,赵其昌说:“我先下去查勘下”。
白万玉为了安全起见还是让他身上拴着绳子。
赵其昌下去后并未发现危险,于是打开手电筒直射上方,看到这里大家心里输了一口气,纷纷拴着绳子下去了,经过一番摸索,终于找到了地宫大门。
大门是用整块汉白玉做成的两扇石门,三百多年依然崭新如初,他们推了推没有丝毫反应,面对这巨大的石门,他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怎么才能打开这道门?
他们猜测难道是让宫女在里面用石条顶住的?
显然不可能,因为史料记载这些人都是死后葬进去的。
再或者是工匠关上门最后通过密道离开,这也不可能。
他们翻阅资料,认为在两扇门关闭时,将石条倚于门后槽内;
人走出后,石条随着石门的关闭慢慢倾斜;
待石门完全关闭,石条也随之滑向两扇门的中央,于是石门得以完全顶死,这石条,就是所谓的“自来石。
最后通过他们自己制作的“拐钉”,他们把拐钉当作钥匙插进门缝,渐渐向里延伸,石条一点点移动起来,直到完全直立才停止用力,最后推开石门。
就这样定陵地宫被打开了,但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有限,很多文物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这批领导人里,有的人好像挖墓成风,又想去挖长陵,被上面拒绝了。
赵其昌回忆说:“眼看着那些文物得不到保护,心里特别难受,要是推退后三十年再挖掘都要好很多。

参考文献:【 明定陵万历皇帝地下玄宫打开过程实录】 【羽评历史,
但是经过赵其昌的数次探查,竟然发现这座规模弘大的陵墓无从下手。
无奈之下,“长陵发掘委员会”只好将科学院考古所的老前辈白万玉请来实施发掘工作,但白万玉也表示自己从未发掘过帝陵,难以找到地宫门,所以他也一直迟迟不肯动工。
白万玉号称“考古所第一掘手”,他都没有把握的话,那其他人更加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如此一来,吴晗也感到了压力。
这时有人提出,可以先挖一个规模比较小的帝陵,如仁宗朱高炽的献陵规模就比较小,可以先发掘献陵积攒些经验教训再发掘长陵。
真是天遂人愿,正当专家们商议之时,突然考古所接到一个消息:“定陵南侧外墙皮有塌陷,内有砌砖券门的迹象。
”这就意味着如果发掘定陵,不用劳心费力去找地宫门,就从棺椁进过的“券门”进入找墓室之门即可。
这无疑是个好消息,所以专家们在考察完这个洞口之后决定先发掘定陵积攒一些帝陵发掘经验。
1956年5月17日,考古队在定陵的塌陷处挖开一条探沟,正式启动了定陵的发掘工作。
地宫入口之谜:神秘的指路石明清两代的帝王陵,虽然布局、建筑形式已基本成定式,但券洞、月牙城、琉璃屏等建筑的方位又各有不同,所以按照常理来看,定陵宝城的墙皮脱落之处,通往地宫的隧道口似乎已经被确定。
1956年5月19日,赵其昌和白万玉率领的考古发掘队正式展开了对定陵的发掘工作。
考古发掘与孙殿英暴力破坏陵墓不同,需要的是极为细致的清理工作,所以赵、白二人就挖出的每一筐土都要进行仔细辨查,以观察土质的变化。
就在第一条探沟挖了三米多宽,一米多深时,宝城内侧的城墙上露出了一块写着字的石
考古队万分欣喜,他们深知找对了地方。
于是顺着石条对正的方向往里挖,很快便发现了一个用城砖垒起的大门,不过这次考古队为了队员们的安全,并没有发掘此门,而是让这其当承重墙保留了下来。
大门之内的砖隧道,明显地延伸向明楼,为了减少出土量给陵墓造成更大的损坏,考古队在明楼之后再次开了一道探沟。
然而,这次的工作却没有之前那么顺利了,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眼前这道探沟已经有6米宽、7米深、20多米长,但却没有丝毫发现。
8月11日,在定陵地宫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夏鼐再次提出发掘规模较小的献陵,但吴晗和郭沫若认为定陵已经发现了砖隧道,那么就应该顺着这条线索发掘下去,毕竟定陵的考古研究价值要远高于献陵,众人见吴晗坚持发掘定陵,便继续寻找地宫的线索。
在白万玉的建议下,考古队决定将那个用城砖垒成的大门拆掉,以寻找线索。
9月2日上午,已经疲惫不堪的考古队仍在土工作业,负责发掘的工人栾世海碰到一块石头,他将石头周围清理后,发现这是一块一尺多长、半尺宽的小石碑,赵其昌将碑上的泥土刷去后,只见上面写着一行字:“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这块明显的指路碑是不是人为的防范手段呢?
白万玉老人认为明朝的陵墓都属于帝后合葬,既然是合葬死时总要分个先后,而当时的定陵是先修好用土先封严墓道,下葬时再掘开使用,但如此庞大的陵墓封闭的话,就连工匠也无法判断墓道所在,所以他们一般要偷偷埋下标记,以作其后打开陵墓之用,这也是工匠们的避祸之法。
按着石碑的指示,大规模的机械化出土开始了,不久便发现了由石条砌成的甬道,甬道的前面便是石碑中指示的“金刚墙”。
此墙距地面1.3米,高出石甬道1.2米的距离,其通高更是达到了可怕的8.8米,厚1.6米,用56层城砖和灰浆砌成,顶部有黄色琉璃瓦做成坚固的飞檐,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坚不可摧,也正是如此,所以才会起名为“金刚墙”。
从1956年5月19日开始发掘,发现金刚墙时已是1957年5月19日,时间已经过去整整一年,可见帝陵的发掘难度的确非同一般。
发现地宫历朝历代的帝王,无不将自己身后事当做头等大事来办,又由于规模弘大,随葬品繁多珍贵而引得无数人觊觎,所以必须设置墓葬护陵机关,才能有效防盗以及防止破坏。
那么,定陵作为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帝王陵墓,它会有什么防盗机关呢?
但是考古队遍查史书,得知明成祖在选陵时,不仅选择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势之地,更是设置了大批的护陵军队,与居庸关成犄角之势,陵园宝城以及外罗城坚固高大的城墙亦可看出,明朝帝王甚至将此地建成一个军事基地,所以断定不会有人开坟掘墓、盗宝取尸的,所以陵中并没有设置大量的防盗机关,这从砖甬道、石甬道就可看出。
但是,考古队员们仍做了万全准备。
要知道,帝后的特殊身份,为防止尸体腐烂,一向有水印、朱砂等防腐物质,这些物质历经数百年已经具备相当的毒性,所以必不能小觑。
1957年9月19日,考古队披挂整齐,将梯子搭到了金刚墙上,等待着我国考古史上伟大时刻的到来。
就在这严肃之际,定陵发掘第一人王启发挎了个篮子满头大汗地从后面跑来,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他又从篮子中掏出两只公鸡给放了血……一阵纷乱之后,白万玉怒道:“王启发,你这是搞得啥把戏?
”王启发笑嘻嘻道:“白老,传说鸡血辟邪,我就拿两只来,好让大家安安全全的!”对于这些负责发掘的农民工来说,此时的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在他们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金刚墙就在这样的状态下开始了发掘。
不过还未等夏鼐发令,赵其昌已经蹲在了梯子的顶端,开始撬金刚墙的墙砖。
下面电视台的摄影机也开始了记录。
由于上面的砖缝间没有用灰浆粘合,很快有一块墙砖便被赵其昌抽了出来。
夏鼐有着丰富的考古发掘经验,他见到赵其昌不管不顾将这块砖抽出,急忙在下面大喊:“小心毒气!”他话音刚落,众人听到一声“扑”的声音,随之一股黑色的雾气从里喷出。
赵其昌听到夏老的提醒,急忙抱住城砖爬在梯子上。
等了好大一阵,这股雾气由黑变白,紧接着一股霉烂腐朽的味道在金刚墙这里弥漫开来。
赵其昌这才下了梯子,将城砖递给别人,指着雾气说:“这是地宫中三百多年积攒下的腐烂发霉物质的气体,只要放出来就可以进入地宫了。
”雾气逐渐减少,众人依次上去将城砖拆下来,由最下面的夏老为城砖编号,同时拍照记录。
当砖被一层层抽掉后,赵其昌急切地说:“我下去看看吧!”夏鼐沉思片刻,点头嘱咐他说:“千万要小心!”白万玉也拿着一根绳子过来说:“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在腰里拴条绳子吧!要是洞中无事,你就打一道手电光线过来。
要有意外情况,你就拉动绳子,我们想办法救你!”赵其昌戴好防毒面具,又将衣服袖口全部扎紧,在众人的叮咛中沿着洞口而下。
不久后,洞口观察的人员发现赵其昌打来的手电光线,知道洞中无事。
考古队员冼自强、刘精义、曹国鉴、王杰等人也鱼贯而下,最后夏鼐、白万玉二老也带着防毒面具进入洞内。
突然,刘精义和冼自强方向传来一声惊呼:“地宫大门!”众人闻声急忙前去,在手电光线的照射下,整块由汉白玉做成的两扇石门呈现面前,在这洁白如雪的每扇大门上面,各雕刻着八十一枚乳状门钉,上有圆环兽头向人们证明着它们的威严。
但就是两扇看起来精美至极的地宫大门,众人无论使用多大力气,用了什么办法,都无法将其推开。
这到底要怎么打开呢?
打开地宫,办法其实很简单夏鼐决定先将金刚墙完全拆开再说,这也方便更仔细地观察里面的情况。
在经过一天的工作后,由23层城砖叠垒的“圭”字形封砖终于全部被拆除,这后面的情况显露出来。
这是一个长方形的隧道,两壁用石条叠砌而成,在考古学上这个隧道叫“隧道劵”,通到地宫门口的门也叫“劵门”,而在劵门下面就是无法打开的地宫石门。
地宫石门内的情况众人不得而知,但有一点确认的是,地宫内有重物将石门牢牢顶住,使外来力量无法轻易将门推开。
那么,是什么人将这顶门物品放进去的呢?
人为放进去又是从哪里出来的呢?
但是,按照明朝的丧葬制度,地宫中只有帝后才有资格入陵,即便是受宠的嫔妃在死之后也不允许入陵。
那么以此推断,无论是工匠或者是殉葬之人,肯定不会被关在地宫之内。
那么既然这个假设不成立,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帝后安葬完毕,活人全部撤出,里面的顶门物自动落下顶住石门。
赵其昌时间紧迫,就没再参与讨论,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文献史料上来。
据他查阅,明朝贵族墓出现过采用石球滚动的方法自行落封堵石的记载。
原理是先在石门内侧做一个斜坡,再从门槛处凿出沟槽,槽的顶端放好石球,用这时敞开的门挡住。
入葬完毕后,活人走出门外将门关闭,石球便沿着斜面滚动,直到石门完全关闭,石球在两门交合处的石槽内停下,这样门就被完全堵死。
那么,定陵地宫石门会不会是这个原理呢?
不过原来发现的明朝墓是石球,从门缝看定陵地宫门这个有可能是巨大的石条来封堵,原理应该是大同小异。
以此推测定陵地宫在关闭时,应该是先将石条依于门后槽内,人走出后,石条随着石门的关闭而逐渐倾斜,最终将石门卡死。
原理大概是这么个原理,但破解之法却又没记载,考古工作又不能像军阀孙殿英一样暴力将地宫门打开,所以必须要找出破解这道特殊锁具的“密钥”。
原理弄清,接下来考古队的任务便是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到开启地宫“自来石”的办法。
经过一段时间不眠不休的工作,终于有人找到了关于“自来石”的记载。
话说崇祯吊死在煤山后,昌平县的几个乡绅凑了“三百四十千钱”将崇祯帝与其宠妃田氏合葬。
由于田妃已经下葬多年,墓中自来石已经下放,乡绅们用“拐丁钥匙”打开墓门,将田贵妃棺椁移于右侧,周皇后棺材安放在石台左侧,正中放入崇祯帝棺木,乡绅们见到堂堂皇帝有棺而无椁,便将田贵妃之椁让给了崇祯帝,安葬完毕后,重新封闭了石门……从这段记载中不难发现,当年的工匠打开自来石用的是“拐丁钥匙”,这是一种特制的工具,从其名字中不难看出这一定是一个能通过门缝带弯的工具。
事已至此,赵其昌拿着一根铁丝来回鼓捣,但做来做去都不满意,一直将顶端做成半个口字形的时候,他拿起来问其他人道:“你们看,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拐丁钥匙?
”众人拿起来一看都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密钥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件工具。
世间事都是如此奇怪,你追寻的事看似复杂,但一旦出现在现实中,往往都显得那么平淡无奇,这就叫做“大繁至简”。
10月5日上午,考古队带着一个由钢筋做成的拐丁钥匙进入地宫,由赵其昌和白万玉指挥开启石门。
顺着手电的光线,赵其昌将手中的钥匙伸进了门缝,待接触到石条之后,他又用钥匙顶端扣住了石条,然后用力推动,石条果然被一点点推了起来,直到其直立之后方停止用力。
剩下的考古队员们分成两组推动大石门,这两扇石门轰然而开,整个地宫通道呈现在众人面前。
考古队员们并没有急着找万历帝的棺椁,而是先对地宫门进行紧张的测量、绘
但是发掘工作还尚未完成,更大的困难已经迎面而来,由于特殊原因,发掘工作必须要抓紧时间完成,贴在有机玻璃上的丝织品也要保存复原,可哪有时间让他们进行这些工作……甚至最后就连万历帝后的尸骨也不能保存,“科学一旦嫁给愚昧,就注定遭其蹂躏”,这一真理在定陵再次得到验证。
随后,各地纷纷致信国家文物局,要求发掘当地皇陵,幸得周总理严厉制止,这才算将这股风气刹住。
有人说,“人生是尘世间的一种幻觉,生死皆是生命所能达到的最完美的高峰和境界。
”不知道万历帝泉下有知,在另一个世界生活了三百年后竟然连生前的尸骨棺木都保存不了,他是一种什么感觉?
失去的,永不再有;
现存的,应该珍视!参考资料:《风雪定陵》、《定陵发掘记》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