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讲一些部队当兵的有什么故事

请大家讲一些部队当兵的有什么故事?
当兵五年,虽不算长,但也不短,要说当兵那些事,还真有得说。
记得刚穿上军装时,心里美嗞嗞的,觉得穿上军装好帅气,因此特别喜欢照相,把相片寄给家人及亲朋好友,总想炫耀一下自己。
要说当兵苦,其实最苦的还是新兵连,从百姓到一个合格军人,这个转变太不容易。
那是一次脱胎换骨,不掉几层皮可不行,不过也确实锻炼人。
记得新兵连的三个月,一点也不适应,苦还不算,约束太多,从穿衣戴帽到坐立站姿,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训练是“残酷”的,为了走好正步,烈日下我曾两次晕倒;
练投弹,手肿得连筷子都夹不住。
三个月的新兵集训,看起来每天都在重复着一些枯燥的动作,踢正步、站军姿、练剌杀……然而这些都是一个军人必须具备的,在汗水和泪水的浇筑中我完成了从一个普通百姓向军人的巨大转变。
都说新兵信多,这话不假,那时通讯不发达,与父母及亲朋好友联系,全靠写信。
谈恋爱也是鸿雁传情,女朋友来信会一
我的那一手好字以及写作水平的提高,与写信有很大的关系。
先聊到这,军旅生活丰富多彩,故事太多,下回再聊。

记得79年端午节前后的一个星期天,我所在的部队向往常一样的只有两顿饭,即上午九点一顿,下午四点一顿,我正在排队打饭时,我的一位战友悄悄地对我说:跟我一块去老乡家里吃粽子去吧。
我一听到有棕子吃自然是高兴了,于是就同领导请了假,同这个战友一起去了附近的老乡家。
我们一进老乡家门,见到这位老乡真的是家徒四壁,住的地方是那种土坯房子。
但是,她见我们来了还是非常高兴,连忙从大铁锅里拿出来了热气腾腾的黄米红枣粽子,我同战友一口气每人吃了三个,现在想想还是香的直咽口水😊怎么说呢?
一句话:这位老乡太朴实了。
四十年过去了,我甚至已经记不清楚这位老乡的姓名了,只是记得那个村子是天津蓟县小毛庄村。

参考:

到了部队后,我和这位战友分到了一个排,我在11班,他在10班,我们逐步了解到这位从小失去爹妈的战友的情况,新兵连快结束时,我发现这位战友有一天突然闷闷不乐地躲在被窝里掉眼泪,经反复询问,才得知奶奶在家生病了,没有钱治疗,自己从小被奶奶养大,正为给奶奶帮不上忙而束手无策。
我得知这个情况后,就立即汇报给我班班长,班长是个泰安人,他把我班战士召集到一起后说,虽然小王不是咱班的兵,但咱们是战友,战友、战友,亲如兄弟,小王家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我提议,咱们班给小王奶奶捐款,帮助小王奶奶治病,但这事不能让小王知道。
就这样,我们班共10人,没有一
后来得知,这笔钱当时帮了大忙,小王奶奶收到钱后治好了病,但因为小王奶奶不识字,寄钱捐款的事也就成为我们几个战友的秘密,几十年过去了,小王也成长为一名师职干部,但这个秘密他一直不知情。
这件事,虽然是小事情,我想,在当时的年代,一件事折射了人性的光辉和力量,小事虽小,这就是战友情、兄弟情啊……亲爱的战友,只有您最懂得,什么是战友情!更多部队里的故事,
当兵三年五载,或者十年八年,奉献的是青春、是汗水,或者是鲜血乃至生命。
奉献虽然往往意味着吃亏、吃苦,但对于当过兵的人来说,这种奉献并不总是与悲壮、痛苦为伴,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段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宝贵的人生经历。
所以,我今天准备向大家讲述一个真实而有趣的故事,希望能使大家领略到以苦为乐的军营生活。
故事的主人公姓米,和我同年兵。
为了不给他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这儿就不公布他的真实姓名了。
总之,由于他的名字很特殊,在我们连的这位说河南话的连长口中,他的名字经常被叫成了“迷糊蛋”。
后来,“迷糊蛋”这个名字在全团迅速传开,这不能怪连长的河南口音,根本原因在于“迷糊蛋”他自己做事太迷糊。
我们新训结束下连之际,正赶上全军大抓战备,连长三令五申要求“轻装集合不超过20秒,全副武装紧急集合不超过10分钟。
”每次集合之前,连长都会手里攥着秒表,往操场上一站,专抓后三名。
不知是“迷糊蛋”脑子不想事,还是天生动作比别人慢,每次集合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后三名之列。
如果仅仅是动作慢,也不至于惹得连长大发雷霆,“迷糊蛋”还有丢三落四的毛病,每次集合不是忘戴帽子,就是忘扎腰带,连长对他既忍无可忍又毫无办法,只能一遍遍地重复他那句口头禅“你的脑袋是干什么用的?
下次集合你给我长点儿记性,要是再忘带东西,我饶不了你!”“五·一”到了,为了加强节日战备,营里组织了一次紧急集合。
“迷糊蛋”在这个关键时刻,再次犯了迷糊,由于他忘记了戴帽子,导致营长在讲评时批评我们连携带物品不全。
对此,连长怒不可遏,回到连队操场后,让“迷糊蛋”出列,站到全连同志面前。
连长训话:怎么又是你!丢三落四……你长着个脑袋是干什么用的?
答曰:报告连长!戴帽子用的。
连长顿时无语……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迷糊蛋”已经当上了姥爷,每次战友聚会他都会戴着一顶鸭舌帽,为的是防止有人调侃他没戴帽子。
可是,那位爱训人的连长却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参考:

第一次离开家,到了1000多里外的安庆,到达这座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周围黑黢黢的一片,只有安庆石化一个大冒烟囱,不断喷着火苗。
我到达了新兵连第一站就是安庆矛岭新兵集训队,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记忆犹新的是,新兵到达集训队第一件事就是理发。
当时冬天已经很冷啦,理发完毕以后自己去自来水龙头上去洗头,当时冷风嗖嗖的,洗在头上非常凉。
我们的集训队和安庆的古墓靠在一块儿,当时集训队的自来水时有时无。
在没水的情况下,我们就拿着脸盆去古墓那厕所接水,接回来的水,有吃的,有用的都在一块儿。
集训队没有热水,也没有汤。
我记得在新训队三个多月没有一次喝倒一次热汤。
平时训练,不管天气寒冷,还是阴天下雨,三个多月基本就没有停过,现在想想很多事情好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
当时一个月的津贴就35块钱,新兵没有外出请假的权利,外出花钱的机会是比较少的。
想想当时艰苦的条件,还是现在的生活比较好。

参考:
作为一个在部队中生活很多年的军人来说,一定有很多故事至今记忆犹新,或许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暗恋的某一个女兵,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在部队中第一次过生日。

参考:
那时候每个星期五下午都有游泳课,可那天天气太冷,但还是下命令要在泳池集合,我们换上泳裤,我看见没有一
但一次刻苦铭心“血泪”的教训,让自己改变了原来做法。
早上打完饭刚坐下就响起急促的紧急集合哨响,一口饭都没吃上的我也跟随战友全副武装等待命令,几部军车到达营区,连长向下车的首长报告了连队己经准备完毕,看到下达任务命令不是连长,大家都知道这次任务不一般。
上级首长首先声明这不是演习,而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任务。
原来是我某部侦察队在境外执行任务被堵击,我连奉命前往该地区待命,随时准备出击掩护接应侦察队战友回归。
这次是我入伍以来接受真正意义的战斗任务,心里感到激动而且紧张,当时
这次的任务一至到半夜三点才完成撤回,回到营房吃了二大碗面条,从此以后吸取教训,吃饭冲在前面,吃饭狼吞虎咽,吃饱了才有力量战斗。
我们当年驻守的阵地今昔对比,彩色是一五年拍摄,黑白相片八一年拍摄。
祝战友们身体健康。

参考:
其实很多当兵的参军不是自愿的,都是家长要求的,因为参军入伍的年龄正是一个爱玩的时期。
刚进入部队第一年由于部队化管理,很多新兵都内心都是抗拒心态,第二年才慢慢开始喜欢部队的。
第一年到部队,对作息时间,训练强度都有点不能接受,第二年适应了就好了。
我新兵,第一年刚下连队,因为部队一些遗留问题吧,被老兵欺负,这种老兵一般都在司机班,或是炊事班。
我们重装五公里训练最后一名要惩罚,两个老兵不不跑,也拉着我让我走他们后面,结果被罚背上他们俩的装备加上我自己的装备,围着操场跑了一下午,这事让我复原11年后的今天仍然热记忆犹新。

参考:
首先
七三年到达河北省迁西县洒河桥,潘家口水库,引滦入京水利工程,目睹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长城脚下喜峰口一带天寒地冻,冰雪严寒。
就在七六年七月廿八号三点四十分,震惊全国的唐山大地震发生,我部队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当时真是惨不忍睹的悲惨场景,四处呼救,哭喊连天,非常难办,只是奋力枪救。
很多细节不必详说,艰苦度过而难以忘记的日日夜夜。
于七八年带病退伍返乡,退伍军人不予安置,为寻求工作,四处无门,托人无果,遭人冷眼,受人鄙视。
心里滋味有谁晓,强将泪水吞下又有谁知,我们有话向谁倾述?
有话又能向谁说?
心情好受吗?
但又有谁理解和同情,我们曾经不知不觉,在身边已放走了被安置工作的机会。
凭部队学来的一颗雄心,凭一双默默耕耘的双手,再苦再难从不表功,从不自傲,从没向国家伸过手,我们年轻,我们能行。
身边有些同龄人,待我们退伍时,有些没有服兵役同龄人,已成老老工人了,又有一些是成为人民教师了,而我们返乡后,依然是农民,当时是本着,无论干什么,都是社会的分工不同罢了。
待我们进入老龄时,自已掏费一万多交够五年社保,加十二年军龄合计为十七年视为缴费年限,现在养老金领取时,我们186o元。
身边同龄人没有履行兵役义务的,但他们有工龄几十年,工资4一5千,5一6千,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
本人在2005年,严重阵发性心动过速发作,高血压,气管炎,肺气肿,冠心病接踵而至,前天发现尘肺病的可能,每月自费身体维护,至少800元左右,严重影响了本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知如何是好?
已先后向镇民政办公室上逞两次请求,给予考虑困难补助,都以失败而告终。
现在还在医院病床上,以什么方法能得到一点社会倾斜?
以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一燃眉之急?
七,八十岁之人,多病缠身,风烛残年,何人能为我们老年人,指一条阳光大道吧!众位战友们,请接受老兵的最崇高的军礼!!!再见!
参考:
老兵
大家尴尬中,一位战友提议了,每人抽颗烟吧,于是大家人手一只,点燃了,有的中学时尝试过烟的,好像有点会抽的意思,但大部分抽几口烟,就扔掉了,但从第二天开始就有的战友开始买烟和敬烟了,可能觉得自己是成年人了,烟民就这样玩笑般的诞生了。
当年每月虽然六块钱津贴,好像没有缺钱花的感觉,有时六日班里战友还出去搓一顿,一份炒鸡蛋三毛钱,五毛钱的菜就是带肉的,当时的钱确实有购买力。
钱虽不多,但给我们也带来了休闲的快乐。
以后转业到地方,曾经有一段时间,行业性质配发的中华烟非常充足,当时就想起来当兵学抽烟的情节,可惜,岁月蹉跎,我们一班人已难相聚了,分散在不同地区和工作岗位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