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和高拱既有共同志向又互相欣赏为何张居正要出卖高拱

嘉靖年间,内阁大臣的排序基本上是这样的:首辅严嵩,次辅徐阶。
后面是严世蕃、高拱以及张居正等人。
到了隆庆年间,内阁大臣又换了个排法:首辅徐阶、次辅李春芳,还有陈以勤、高拱、郭朴、张居正等人。
徐阶下台以后,高拱作为隆庆皇帝的帝师,跻身成为了当朝首辅,后起之秀张居正当时并不耀眼,真正跟高拱叫板的其实是赵贞吉,可惜不久赵贞吉就被高拱给拿下了。
万历登基时期,基本也是这么个局面。
可以说高拱作为内阁首辅,当时地位相当稳。
万万没想到,那个支持他的小弟张居正,居然在背后捅了他一刀。
这是为啥呢?
一、张居正也是有野心的人。
高拱仗着自己是隆庆皇帝的帝师,所以先挤走了徐阶,又挤走了赵贞吉,让李春芳、陈以勤等人不敢说话,从而夺取了内阁首辅的位置。
按道理来说,大家都应该服气,隆庆时期张居正也是相当服气的。
而且他知道,只要隆庆皇帝在,他的老师高拱就不会被赶下台。
可是隆庆皇帝只在位6年就去世了,这个时候新上台的万历皇帝,那可是张居正的徒弟。
同样是皇帝的老师,你高拱可以为所欲为,我张居正为何就不行呢?
所以说,大家的政治资本是一样的,而且就当时的态势来说,张居正更加有优势。
因为他是当朝皇帝的老师,而你高拱只是先帝的老师,不是一个概念。
为此蛰伏在内阁多年的张居正,自然也想要从小弟变成大哥。
而高拱还自以为小皇帝好掌控,所以压根就没有把万历放在眼里,依旧我行我素。
张居正表面上跟高拱关系不错,背地里却每天都用一个小本本,记录着高拱的一言一行,看看有没有什么错误之处。
穆宗即位,进少保兼太子太保。
阶虽为首辅,而拱自以帝旧臣,数与之抗,朴复助之,阶渐不能堪。
而是时以勤与张居正皆入阁,居正亦侍裕邸讲。
阶草遗诏,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
会议登极赏军及请上裁去留大臣事,阶悉不从拱议,嫌益深。
---《明史》有这么一个阴险的家伙,每天躲在背后记你的缺点,你不倒台才怪呢!所以说高拱有些识人不明,他错误地估计了张居正的杀伤力与野性。
二、高拱颐指气使,狂妄至极。
高拱这
可是这样的人往往也有不少毛病,高拱最大的毛病,其实就是狂妄自大,排除异己。
他和徐阶政见不合,做事风格也不一样。
所以在隆庆皇帝登基以后,高拱虽说不是次辅,却大包大揽地接了不少活,成为了内阁中手握实权的人物,地位仅次于徐阶。
1、赶走李春芳。
徐阶被赶下台后,论资排辈李春芳成为了内阁首辅,可是高拱看他好欺负,总是联合手下人一起挤兑李春芳,迫使李春芳选择辞职。
2、吓走陈以勤。
陈以勤和高拱,那是老同事了。
早年在裕王府的时候,两
可是由于陈以勤当初得罪过高拱,所以害怕不可一世的高拱对付他,因此也主动辞职了。
3、逼走赵贞吉。
赵贞吉看高拱太霸道了,所以想要挑战一下他的权威。

赵贞吉就这么一脸懵地回家收拾包袱了。
寻考察科道,拱请与都察院同事。
时大学士赵贞吉掌都察院,持议稍异同。
给事中韩楫劾贞吉有所私庇。
贞吉疑拱嗾之,遂抗章劾拱,拱亦疏辨。
帝不直贞吉,令致仕去。
拱既逐贞吉,专横益著。
尚宝卿刘奋庸上疏阴斥之,给事中曹大埜疏劾其不忠十事,皆谪外任。
---《明史》4、罢免殷士儋。
殷士儋和高拱也是裕王府昔日的同事,由于不想攀附高拱,所以迟迟都没有得到升迁。
因此殷士儋入阁,引起了高拱的强烈不满。
当时的高拱已经是当朝首辅,他认为内阁成员都应该是自己人才对。
恰好有人弹劾高拱的心腹张四维,高拱立刻怀疑起了殷士儋。
殷士儋是个暴脾气,他当面就跟高拱开撕了。
不光要找高拱理论,说到动情处,殷士儋居然朝着高拱抡起了拳头。
因此殷士儋也被赶出了内阁。
你们看看,李春芳、陈以勤、赵贞吉、殷士儋这些内阁大臣,只要跟高拱不是一路人,就都被他给挤兑出去了,高拱这家伙自然是欠收拾的。
张居正收拾他,也是他活该。
三、你不动手,人家就要动你了!实话说,张居正收拾高拱,也是出于自保。
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张居正本来是徐阶的人。
而徐阶跟高拱是死对头,所以张居正自然跟高拱也是两个派系的。
第一次矛盾:两
早在嘉靖皇帝去世的时候,张居正和高拱就产生了矛盾。
当时徐阶还是内阁首辅,他只召见了张居正来跟他一起写嘉靖的遗诏,压根就没有通知高拱,这把高拱气的,就好像徐阶钦定了张居正为接班人一样。
第二次矛盾:当然了,徐阶也不是什么好人,他的儿子在地方上横行霸道,结果被海瑞给抓了。
当时徐阶已经退休了。
所以他便给了张居正3万两银子,让他摆平这件事。
张居正果然按照老师的说法去做了,将海瑞给罢免了。
这件事引起了高拱的强烈不满,也更加坚信了张居正和徐阶是一伙的。
第三次矛盾:高拱独霸一方,那么张居正想要自保,自然要寻求盟友。
这个时候内阁里全都是高拱的人,想要在这儿找盟友是不可能的,所以张居正便跟宦官冯保报团取暖了。
冯保虽然只是太子身边的宦官,但是太子将来登基了,他一定会受到重用。
可是高拱是非常讨厌冯保的,朱载垕刚刚去世,他便打算联合百官把冯保给灭了。
这事儿发生以后,张居正知道如果冯保倒台,那么距离自己离开内阁,也就不远了。
因此张居正为了自保,不得不向高拱出手了。
结局:又做师婆又做鬼,吹笛捏眼打鼓弄琵琶。
这是高拱晚年对张居正的评价,谁也想不到这么一个老实巴交的小弟,居然联合起了冯保,一起来收拾自己了。
高拱当年在内阁说过一句话: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这话立刻就被张居正用小本本给记了下来。
等到高拱朝冯保开战的时候,冯保随即换了个说法,把这句话告诉了皇贵妃李氏和陈皇后:十岁孩子,如何做人主。
这话一出吓得皇贵妃李氏和陈皇后大惊失色,因为冯保在暗示,高拱有册立藩王的打算。
所以没多久高拱就被拿下了。
冯保甚至要置他于死地。
这个时候的张居正内心早就露出了胜利的微笑,可是表面上却愁眉不展,甚至连连请求饶恕高拱这一回。
这戏演的,小本本咋不掉出来呢?
参考资料:《明史》
参考:
这才是张居正的高明之处啊,正所谓“人者多欲,其性尚私!”身居高位者,不是有共同的志向,能互相欣赏的就是朋友,就算要找盟友也不是往上下级这种关系上来找,而是有不同利益诉求的人才能结为盟友。
张居正在徐阶下台后,高拱成了内阁首辅,其次在内阁中比较有话语权的是赵贞吉,张居正在内阁中没那么多话语权,所以这个阶段对于张居正而言,要依靠一个更有权势的人,才能坐稳内阁的位置,于是他就跟着高拱混了。
赵贞吉致仕归乡后,高拱又挤走了李春芳,殷士儋等人,旧内阁成员就剩着个张居正,还是跟着高拱混的,所以高拱到了这个时候,在内阁中可以说是独断专行,无人敢与之抗衡,也因此他才敢把枪口对准冯保。
张居正,高拱,殷士儋等人在裕王府时就是同僚,按理说理念,目标一致,要共事并不困难,但事实上,当裕王朱载垕当上皇帝时,他们的关系已经转变为竞争对手了,胜利果实就只有那么多,正常人谁又愿意和其他人共同分享呢,更何况这是权力,而非财富。
明穆宗朱载垕不管是赵贞吉,还是殷士儋,他们在内阁中都是比较有资历的人,有一定的话语权和高拱互为掣肘。
而张居正作为后起之秀,还有后补入内阁的大臣,他们人微言轻,资历不足,也没有赵贞吉,李春芳那么大的政治能量,对高拱而言不足畏惧,自己吃肉,他也不介意分一杯羹给张居正等人。
张居正是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但他非常善于伪装,徐阶,高拱都很信任他,徐阶致仕后,张居正也经过了一番历练,他又何尝不期盼有朝一日自己成为内阁首辅,但不管是赵贞吉,还是高拱,目前都不是他所能应付的。
好在这两人关系水火不容,张居正依靠高拱,在内阁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个保没押错,高拱很快就挤掉了所有的反对者,但形势对张居正却不那么乐观,眼看着高拱在内阁的地位越发稳固,就这样下去,何日才是张居正的出头之日。
高拱很快机会就来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见高拱在朝中势力越来越大,他也担心高拱以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张居正看准了冯保和高拱的矛盾,暗中巴结冯保,赠送了他大量的珠宝,金银。
公元1572年,隆庆皇帝驾崩,年仅十岁的朱翊钧继位,冯保和高拱的矛盾开始激化,冯保大肆在陈皇后,朱翊钧的生母李贵妃面前攻击高拱,声称高拱曾在内阁说道:“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
”高拱得知此事后十分恼怒,他完全不知道张居正早和冯保结盟了,立刻叫来张居正,告诉他自己准备上疏要把冯保逐出宫中,张居正马上把这消息告诉了冯保,冯保又来到陈皇后,李贵妃面前,诬告高拱想要拥立藩王,
高拱无法辩解,险些被至于死地,幸好杨博,葛守礼等人为他求情,高拱才保住了一条命,冯保向陈皇后,李贵妃大力举荐张居正,张居正接任了内阁首辅,从此冯保主内,张居正主外,开启了近十年由两人把持朝政局面。
张居正在朝野中具有影响力,而冯保在宫内具有影响力,资源不同的人才有机会互相合作,结为同盟,张居正和高拱同为外出,首辅的位置就只有一个,别看张居正依靠高拱稳住了内阁的地位,一旦张居正具有了一定影响力后,高拱第一个对付的一定是他,所以两人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并不是同盟关系。

参考:
张居正和高拱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高拱和张居正的老师徐阶不和,这在隆庆年间已经公开化,徐阶和张居正的师生关系也是公开的。
在隆庆五年十二月的时候,内阁中只有徐阶和张居正。
高拱作为内阁首辅时,还兼掌吏部,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物,他觉得内监会影响主张,所以一次次推荐腾祥、孟冲、陈洪,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唯独不推冯保。
这样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与高拱结下不共戴天的大仇。
那高拱与张居正有什么不合呢?
张居正和高拱私交本来不错,但是现在他们的地位太近了,近的成了一种威胁,而且高拱手下有一群人,他们要立功,就得制造敌人,然后打倒敌人,贯彻主张。
有一次,徐阶的儿子送三万两银子给张居正,于是张居正承认替他们维持。
在大学士的朝房里,便半真半假的讥讽了一顿。
这一刺激太大了,张居正变了脸色,指天发誓否认此事。
经过这样剖白之后,高拱承认误会,但双方结下梁子,事情勉强结束。
隆庆六年5月,明穆宗去世,高拱、张居正、高仪(不到两个月去世。
)作为顾命大臣。
冯保也利用这个机会,用传遗诏的形式自己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内阁和司礼监的对立更加尖锐,高拱和冯保互相看对方不顺眼,必欲除之而后快。
高拱利用言官准备一起弹劾冯保专权,冯保则向李太后上报高拱的牢骚“”十岁孩子如何做天子?
”不久,发生政变,高拱被罢职,回乡闲住。
而在此过程中,张居正请假了几天,好像没事人一样。
其实,张居正也不是出卖高拱,他是另有打算:坐观成败。
高拱胜了,自己还可以继续用事;
冯保胜了,张居正自信还有对付的本领。
这件事也给了张居正深刻的教训:以后做内阁首辅时,奉承后宫和联络内监,要花不少功夫。

参考:
张居正和高拱是很好的朋友,和徐阶是师生关系。
张和这俩人的关系也随着政治,地位,等的变化也发生着变化。
张居正一开始只是徐阶的学生,张的聪慧是不用多说的了,徐阶那时候也发现了他的才能,应该是有心想把他收在自己手下的。
高拱这边,他很识张的才能。
两人也是朋友。
但是在后来皇帝驾崩了之后,徐阶把握住了机会,把张居正叫来写的遗诏。
这就引起了高拱的愤怒,两人的朋友关系就此破裂。

参考:
核心的明朝的内阁制度在嘉靖年间有巨大变化,使得内阁像一个养蛊场,只有想做文官老大,就必须踢下前任老大,自己“君临天下”。
明朝的内阁变化朱元璋废除丞相,直接将六部与皇帝对接,为此特意找了一群有文化的翰林学士当参谋,这就是最早的内阁——相当于一个秘书处。
此时的内阁管不到六部,也不是六部的上级。
只到“三杨内阁”出现,三杨是指杨士奇、杨荣、杨溥。
这三人从永乐到正统,资历很老,又因为站在明仁宗这边,在仁宗上位之后,三人陆续加上了“三孤”等文官最高荣誉称号(实际最高为“三公”,但一般不用在活人身上)。
到了正统年间,明英宗还是小孩,所以三杨内阁获得前所未有的权力,阁权渐渐高于部权。
但土木一役,景泰帝上位,兵部尚书于谦力挽狂澜保住明朝,此时部权是大于阁权的。
正德皇帝死后,当时内阁首辅杨廷和在下任皇帝上位前,实际上行使着明朝最高权力,在这空档时间内,杨廷和确定下任皇帝,再就是改回了正德时的荒唐政策,而嘉靖皇帝本来来自小宗,根基不稳,为了保证皇权的不倒,只有二个选择,联合文臣或者联合宦官。
嘉靖皇帝对宦官持防范态度,因为正德时太监横行,嘉靖是亲自感受过的。
所以嘉靖选择了联合文臣,但为了保持文臣受控制,嘉靖皇帝选择分化文臣——拉一派,压一派。
嘉靖皇帝平时注意抑制内阁首辅阁权的过度膨胀,当他发现阁权过大时,便有预谋地打击阁权。
为控制内阁首辅、加强皇权,经常给内阁首辅树立反对派。
比如嘉靖朝的首辅张璁,嘉靖给张璁找了夏言,给夏言找了严嵩,给严嵩找了徐阶,这就像贪吃蛇一样,下一任首辅搞下上一任,才能上位。
隆庆内阁隆庆时期先后入阁的人九人,分别是;
徐阶、李春芳、高拱、张居正、郭朴、陈以勤、殷士儋、赵贞吉、高仪(高仪最后加入)。
这九人中,能真正当蛊王的只有四人;
徐阶,赵贞吉,高拱,张居正。
这四人是都有丞相之才,又都想当老大。
第一回合,徐阶VS高拱徐阶搞下严嵩后,当了首辅,又保荐高拱入阁。
赵贞吉算徐阶的半个学生,赵的升官大部分与徐有关,张居正又是徐阶的学生。
所以徐阶在内阁视老大自居,可高拱则为人骄亢,自视甚高,他虽然是徐的晚辈,并不买徐阶的账。
因为高拱还有更大的靠山——隆庆,高拱张居正都是隆庆的老师,且高拱与隆庆关系更铁。
徐阶因处理嘉靖遗诏,而且遗诏内容有许多无异是间接对嘉靖进行“鞭尸”,文字理解不同一个“大不敬”的罪名就得上头了。
高拱抓住这一点,让人弹劾徐阶——“徐公谤先帝,可斩也。
”徐阶老油条一个,知道文官不喜欢嘉靖,而且隆庆皇帝也不喜欢他爸。
徐阶在适时时机以退为进,上书辞职。
结果高拱被赶回家。
徐阶以为自己赢了一回,继续以老大自居,结果隆庆发现他这个“先朝元辅,国之大老”,也同样容不得有任何违忤的意见和言词,结果就是徐阶主动辞职回家。
不久后,隆庆将高拱召回,继续在内阁上班。
高拱在隆庆三年(1569)十二月重新入阁,以武英殿大学士兼署吏部事,排名仅在李春芳之后,位居“次辅”。
首辅李春芳是个软杮子,徐阶在时以徐阶为主,现在高拱来了,没办法,主动辞职回家。
第二回合,赵贞吉VS高拱隆庆三年(1569年)八月,赵贞吉以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后兼任都察院。
赵贞吉也是锋芒毕露,自视也甚高,对于想抢阁权的高拱敌意很浓,高拱也同样,双方剑拔弩张。
前面有标识高拱以大学士兼署吏部,掌握住人事大权;
赵贞吉则以大学士兼署都察院,拥有纠劾百司、维护风纪的重责。
一个掌人事大权,一个掌监察大权,不火并才怪。
然后,某天降庆下旨要借考察名义以整肃给事中、御史等官员。
六科给事是单独单位,但御史是赵贞吉的下属官员,赵贞吉当然不想皇帝考察,但高拱想,毕竟是搞死赵贞吉的一次机会。
经过一系列斗争,赵贞吉失败,主动辞职归隐。
第三回合,张居正VS高拱凭心而论,张居正与高拱是惺惺相惜的二个干才(二人合作近三十年),思想与想法都很相近,都是法家那一套。
但张居正更清醒,他知道有隆庆做高拱的后台,自己是无论如何都搞不定高拱,好在高拱与张居正思想与做法差不多,张居正能忍住做高拱的副手。
二人联手的结果是,隆庆后期,内阁中只剩下他们二人(九人资格赛,决赛只剩二人)。
所谓,“名望相近则相妒”。
二人已开始交恶,二人都有身为御史的自己人,御史就是告状之人,只不过张居正没怎么得罪科道御史,在高拱面前态度很低调。
而高拱本人一直以副手视张居正,他只容许张居正以副手的身份在内阁驯顺协理。
因为徐阶的事,高拱回来后就想报复徐阶。
徐阶的儿子找张居正帮忙,张居正也应允了,毕竟是老师。
某日,高拱问张居正,是不是收了徐家三万金子,张居正脸色大变,立马指天发誓,说自己收钱了是”小狗“——拱忽正色曰:“有徐氏三万金,何忧衣食也。
”居正色变,指天而誓,词甚苦。
而张居正能真正击败高拱,靠的是太监冯保。
冯保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李贵妃(其后的李太后)身边的太监,深受李太后的信任。
本来在皇宫干了这么多年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终于有机会当上司礼监掌印太监——俗称内相。
隆庆时的掌印太监是李芳,李芳之后,冯保认为也应该是我了,可高拱推荐了陈洪,冯保忍了。
陈洪之后,高拱又推荐孟冲,可孟冲就尚膳监的,不是司礼监的,冯保忍不了,他要报复高拱。
初,司礼之首珰缺,时冯保以次当进,而偶有不得意于上,拱亦素畏之,乃缘上意,荐陈洪。
洪,故长御用者也,例不当司礼而得之,保恨洪因并恨拱。
洪因而力为拱内主,然其人不甚识书,久之,以忤旨罢出外。
而孟冲,长尚膳者也,与司礼远,而以割烹当上意,拱复荐之,而保居次如故,其恨拱次骨,拱亦觉之。
当时隆庆快不行了,冯保又与张居正私下接触,引起了高拱的顾忌。
但高拱管不了那么多了,要先干掉“冯保”。
隆庆死前,将内阁三人(又加了一人高仪)召来,进行最后的遗嘱。
这里就有历史记录混乱了,《明史》说接受遗诏的人之中有冯保——“中官矫遗诏命与冯保共事”,”阁臣与司礼监同受顾命,廷臣闻之俱骇。
”特别要指出,在托孤宣诏那一天,由冯保交付白纸揭帖写成的《遗诏》稿时,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仍是孟冲,冯保仅任秉笔。
但次日,隆庆去世,仅在一个时辰以后,即在巳刻,便传诏“斥司礼监孟冲,而以保代之”冯保就任司礼监太监。
也就是表明,冯保后面的支持力量是李太后,而张居正是绝没能力插手司礼监的任免的。
再之后,高拱想联合张居正等大臣上书,将司礼监的批红之权交给内阁,然后第二天得知自己被驱逐。
其实无论张居正告不告密,高拱想驳夺司礼监的批红之权都不可能,即使是睡了又醒信任高拱的隆庆也不会这么做。
明朝的权力运行是“皇帝——太监——内阁”三角关系,二二联合就可以夺过第三方,想要彻底掌握权力,太监是不可能分割的。

参考:
标题就有问题,关于张居正是否参与了高拱与冯保的斗争,史书上存争议,有不同的说法,史学家朱东润在其书张居正传中就否认张居正参与此事。
张居正和高拱曾经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朝堂上也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但最后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都是因为权力的争霸,两人都爱国家,都有管理国家的能力,也都不是坏人,但是首辅(相当于宰相)只有一个,只能是你死我活,无可奈何的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