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
有社长、副社长;
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
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
第三农机员:工分挺多,开机器磨面。
第四计工员:田里转转,整半劳力我说了算。
第五保管员:补贴不多,责任不小,破镢头烂铁锨你还得看好。
第六卫生员(赤脚医生):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好,谁磕着碰着,紫药水来了。
第七保卫员:看场瞭院,鸡、猪、人都得管。
第八饲养员:闲来喂牲口忙来赶着大车跑。

参考:

没有脱离农民的身份。
但是可以不去地里劳动,却有一份补助或者是工分。
本身从事的是比较单一的工作。
是那个年代的特殊产物。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员”们或者被辞退回家,或者被原来的上级主管部门安排转正了,成为事业人员。
还有的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成为国家干部。
结局各不相同。
在我们这里,没有公社八大员的说法。
倒是有十大员的提法。
其实到了人民公社后期,公社里的各种“员”们,已经不止十种了。
待遇也千差万别。
早期的人民公社,有通信员、军械管理员、电影放映员、广播员、话务员、线务员、农科员、会计辅导员、农机管理员、水利管理员。
统称十大员。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又增加了统计员、炊事员(是正式工编制)。
1984年之后,又增加了文化站辅导员、土地管理员。
通信员是最早消失的十大员之一。
人民公社初建之后,由于交通、通讯极不发达,摇把子电话也只能通到县城。
公社往各村安排工作或者是通知开会,就得有个专人下发通知。
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公社所在地,离最远的生产队甚至能达到六、七十里,还得徒步翻两座山。
就算有专门送通知的通信员,公社干部们也都得想办法帮着点儿。
要不然忙不过来。
后来往各村陆续安上了摇把子电话,和广播线路合而为一。
在规定时间内把闸刀拉下来,就是广播。
推上去就能摇电话之后,通信员就转行或者回到村里务农了。
军械管理员是第二个消失的十大员之一。
他们的工作,就是对公社武装部的枪枝弹药,进行保养和管理登记。
到了1986年,所有的武器弹药全部收归县武装部之后,军械管理员就全部辞退,回村务农了。
电影放映员是第三个消亡的十大员。
基本上到了1986年以后,随着电视机的普及,曾经风光一时的电影放映员就无事可干。
渐渐地失业了。
很快,随着通信事业的进步,话务员、线务员也无用武之地,多数人回家去了。
也有特殊的,咱们后面再说。

虽然明面上,都是一个月队里给记二十五个工。
但是通信员是跑腿儿,下来是“送”大小事儿。
自然不如电影放映员受
待遇立即就升高了不少。

参考:
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
侍遇如何?
人民公社时期:八大员①:人民公社食堂:炊事员,侍遇一般般吧;
但是与“公社书记、乡长(主任)”常接触,可能吃点“小灶”方便;
尤其“阿庆嫂”式的“美少妇”炊事员,领导很喜欢,也很关照。
②:农机技术员:人民公社农业机械站,上级从学校分配农机专业毕业生,对乡管辖的生产大队(生产小队)进行农业机械化培训,指导、维修等专业性支持;
身份属事业干部编制,享受级别工资和补贴;
那时“技术员”专业在农村很“吃香”,小姑娘人见人爱啊。
③:通讯员服务人民公社机关,责能上传下达“人民公社”有关通知事项,侍遇一般般吧,混的怎么样,也要看自己的“造化”和“资历”;
但是,工作责任性大,可不能岀差错呦。
④:广播播音员:“大喇叭”🎺就是从她用嘴对着“麦克风”广播的,广播员基本上都是青春倩丽女生,声音甜美的;
领导也喜欢的“闺秀”。
⑤:农业技术推广员(植保员)也是专业学校分配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责任指导农作物植保,种子推广,专业性指导。
⑥:放映员根据组织计划安排,定期下乡进队放映“露天电影”,工作很辛苦,待遇一般化;
偶尔接点私活也能“捞一点”,收入“基本工资加下乡补贴”和“外快”。
⑦:卫生员那个年代的“卫生员”有下派生产队,称“赤脚医生”,其实穿着鞋的,偶尔岀诊在田地给农民看病,遇湿地“怕把鞋弄湿了”,就光着脚丫下湿地,哈哈,就是“赤脚医生”相称了。
可别小看这些“赤脚医生”,她们“胆子大”,遇到头疼脑热感冒咳嗽发热的,一片“白药丸”就能见效;
那个“计划生育”结扎,田埂也边上就能完成“结扎”手术;
比现在的专家还“砖家”。
⑧:档案管理员(也称保管员)主要对公社的物资器材归纳登记、发放、保管;
以及公社日常文件整理归档。
有的是文书兼职。
什么“会计员”归乡财办,“记工员”与公社搭不了边,是生产小队的事;
“饲养员”是乡农业副业队的人……等
参考:
70年代,当时我们生产队是这样的,生产队长,副队长,妇女队长,会计,汁工员,仓库保管员,田间放水员(春耕开始至晚稿断水)结束,还是现在保管员,及畜牧场管理员等,除了会计,计工员,现金保管员有工分补贴,畜牧场管理员全年脱产的工分按生队某一等级待遇,情况这样的,我经历过
参考:
你说得有点矛质,人民公社八大员。
是一大二公时期。
很短。
拿工资不高。
61年后队为基础。
生产队只有队长,副队长。
记帐员,保管员。
大队有书记。
大队长,大队会计,妇女主任。
有一段时间,有贫下中农协会。
有贫协主席和委员。

参考:
生产队时期,从时间跨度来看,应该是60、70年代,50年代刚解放没多久,农村在搞土改;
80年代搞改革开放,分田到户以后就没有生产队了。
那么,生产队时期讲的“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行业的人呢?
主要的还是指:营业员、放影员、广播员、保管员、会计出纳员、卖票员、驾驶员、卫生员这“八大员”。
按说,还不止这“八大员”,你像:护林员、机械厂的技术员等,也是生产队时期的职业。
这八大员,他们都是哪些人呢?
像营业员:是指当时供销社部门、公社饭店、食品站卖肉的这些服务于农村社员群众的营业员,现在叫服务员或者叫小姐,有时也喊帅哥或者美女;
放影员:就是放电影的,属于公社广播站管,那年代没什么文化娱乐,看电影很奢侈,放影员在当时很吃香;
广播员:跟放影员是一个系统,也是公社广播站管。
当广播员不是一般人能当的,要长的好看,要会讲普通话,声音还要好听。
这个部门长的好看的女的多,在当年,像公社书记啦,武装部长啦到那里去的多,指导工作嘛;
保管员:主要是粮店管仓库的保管员,那时候一个公社粮店至少有5
当年如果有亲戚卖票,坐车就方便很多;
驾驶员:这个驾驶员不是现在讲的驾驶员,不过就是个开拖拉机的。
当年公社没有汽车,就几台拖拉机,如果路上遇到,你向他招手,如果不是熟人,他还不让你搭呢!所以那时候的拖拉机驾驶员也吃香;
卫生员:用现在的职业分,就是医院里的医生、护士,但在当时不这么叫,当时的公社没有医院,看病的地方叫卫生院,在卫生院工作的都叫卫生员。
不过那时候老百姓看病的少,得了小病有大队赤脚医生,吃几颗丸子就好了。
真正得了大病,卫生院的人也整不好,就懒得去。
公社卫生院在那年代没什么生意,卫生院也没有正儿八经的西医,都是几个中药郎中兼的,开药、抓药、打针都是一
不过,走进卫生院,中药味道很浓。
这就是我对卫生院的印象!说说他们的待遇:总之一句,那年代的“八大员”都是吃国家粮,拿国家工资,干活不像农民那么下大力、出大汗,并且地位也高,还受尊敬。
对此,你怎么认为?

参考:
我国农村的基层组织建制是1956年实行农村工合作化之后,由初级高级互助合社通过三年大跃进逐渐过渡形成的生产队(自然村屯组)生产大队(综合村屯组合并)和由乡改称为人民公社的三级管理体系建制。
人民公社是属于基层一级政府机构,根本就没有“公社八大员”的说法,大队也没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
后来人们所说的所谓“八大员”(后来生产队解体之后,一些人总结出来的)是指生产队里对一些干轻巧活社员的统称,当时的生产队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八大员”之说。
当然,由于那时候的农活是比较辛苦和劳累的,能干点轻快活,也是人们所向往的,而且还能有点空闲,也算是生产队的管理层吧!诸如会计、妇女队长、民兵排长、直接领头干农活的头人组长,都属于生产队的班子成员,他们有平比核定工分、排工、推荐民办教师、工农兵学员、当工人、当兵及对困难户补助等的参议权。
但生产队的主要权力还是掌握在生产队长手里,生产队班子成员的组成,一般都是由生产队长建议和同意产生的。
当然,如果和生产队长关系好一点,就可能被优先考虑和任用,这倒是当时的现实。
但那时候的民主气氛是比较浓郁的,生产队的保管员、饲养员、大都是老农民和退转军人担任的,农业技术员、民兵排长、妇女主任,团支部书记、记工员,还有后期的通讯报导员理论辅导员等都是兼职的,根本就没有脱产那一说。
只有生产队长和会计算是相对脱产的,但生产大忙季节都是要参加劳动的。
那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
那是文革后期相声演员嘲讽生产队建制人浮于事的段子!而真实的生产队管制是比较严格的,偷懒耍滑的人员,生产队的社员是不待见的,怠慢农活是要受到大伙指责的,那时田间地头经常开分析会,谁还不要点脸面和自尊?
这应是一种比较严格的管理体制!但到了大队(现称村委会)就不一样了,大队书记、主任、民兵连长、治保主任、妇女主任、大队总农业技术员、会计出纳等都是专职的,但他们要是到分片的生产队蹲点,也是要参加劳动的。
公社一级则基本是完全脱产的。
虽然公社一级的领导大都属于国家职工,但他们对生产劳动也都不陌生,他们到了基层生产队,有时也要与生产队的社员们一起磨爬滚打,在农民家轮流排饭,也是要交伙食费的。
这就是当时农村三级建制的干群关系!虽然时光已过去若许年了,但留下的记忆却是很深刻的,那时很少听说什么贪污腐化受贿,即便是拿着实物走后门,也要受到处分的!因为那时群众的监督很严格的!
参考:
公社八大员怎么说呢?
公社有党委委员。
党组织有组织委员,喊某组委。
党委有宣委,是宣传委员,管文化教育的。
现在各级党委都有的。
还有武装部长,不叫员。
治安员还算一个,有的叫治保主任。
还有团委书记、妇女主任。
自然公社有炊事员、广播员。
供销社配有一名生产陪植员。
好象有财会人员。
兽医员。
基本上我看见公社有这些人。
药材陪植人员是临时下来一下。
待遇一般不超过人民币五十元。
我二十四元五角,伙食十五元一月。
国家工资,后下乡村蹲点。
当时,粮食定量27斤米月,三两一餐。
如果下乡,可以申请补助。
就是下乡,一餐支付四两粮票,一角二分钱。
不知道其他地区怎么规定的。

参考:
公社八大员是一个泛指概念,主要有:农机员,农技员,广播员,水利员,营业员,卫生员,市场管理员,收税员,治安员,邮递员,话务员,电影放映员等,他们的待遇都是一样的,按照24级工资标准,对应级别拿工资。

参考:
生产队时,所谓的“公社八大员”,指的是一些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员,具体的就是:卫生员、会计员、计工员、炊事员、饲养员、农机员、营业员、采购员。
这些职业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些从业人员不必象其他普通社员那样,不分白天黑夜从事繁重的劳动。
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员,不但工作比较轻闲,而且还要按最高工分计算。
有些职业的人员,还要有不同的工资补助。
除此之外,象营业员、卫生员、采购员,由于这些职业都是有赢利的,因此,这些从业人员,很可能也有额外的收入。
在生产队时,这些职业都是肥差,这些职业的人员,家庭生活要明显比普通家庭好的多。
这些职业中,最令人羡慕的就是采购员了。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可以吃遍山南海北,还可以拿着回扣。
因此,那时流传一句话:七大员、八大员,不如一个采购员。
从事这些职业,有些人凭的是专业的知识和本领,有些是自身的根红苗正,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只有羡慕的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