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世民的书法成就与特点是什么

李世民(公元599-649年),高祖次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诛太子后登位,为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帝王,他是一位文武兼备,开创贞观之治的圣明君主,这是妇孺皆知的史实。
同时李世民在书法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世民身体力行倡导书法,促使唐代书法成为我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唐太宗曾向全国颁发诏书并花费重金进行大量收购书法名家书帖。
夜《书苑菁华》中又有记载:“太宗皇帝肇开帝业,大购
由此可见获得经典法帖之不易。
张怀瓘曾在书中记载:“贞观十三年为购求王右军书,以贵价酬,四方妙迹,靡不毕至”。
为了不鱼目混珠,太宗皇帝还专门任命褚遂良和王知敬对墨迹“细加鉴裁,整理编目。
”据书中记载“当时莫能辨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钟误”这足以表现唐太宗对书法墨迹的重视。
唐太宗并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作赞,他的提倡与推崇确立起了王羲之‘‘书圣”崇高的地位,可谓影响了从唐至今一千多年的中国书坛。
并开创了行书刻石的先河。
将书法艺术拔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在选官、教育、学术等制度中都强调与书法有关。
他书学“大王”,笔力遒劲,气韵生动,为一时之冠。
传世书迹有《晋祠铭》、《温泉铭》、《屏风帖》等。
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一书中将太宗的书法列为妙品。
清人王佐作诗赞曰:“平生书法王右军,鸾翔凤翥龙蛇绕,一时学士满瀛州,虞褚欧柳都拜倒。
”由于太宗皇帝的雅好和提倡,以及在科举制度中的强调,使得朝野上下竞相学习书法,掀起了一股学书热潮,可谓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书法艺术在这种气候与环境里,呈现出一种繁荣的局面。
他强调书的筋骨。
他主张: “今吾临古人之书, 殊不学其形势, 惟在求其骨力, 而形势自生耳。
”骨力之说虽然不是李世民首先提出, 但他的这种强调, 是为了增强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风貌和凝重的力度, 这无疑是给后代故作姿态的书法家预留了一剂良剂。
据北宋《宣和书谱》卷一《太宗传》中记载,唐太宗写一个“戟”字,故意留下“戈”没有写,随后请了虞世南给自己填上。
完成后便请魏征来赏,不料魏征看过之后便指出,只有“戈”字有王羲之的精髓,太宗听后不仅没有生气还更加努力地向虞世南学习书法。
经过长期的陈末和实践终于自成风格一一飞白书。
太宗不仅在书法创作中有突出的表现,而且他习书之余,还有《笔法》、《指意》和《笔意》三篇数学论文。
由于太宗皇帝喜书善书,且他又非常重视书法人才,这便致使太宗皇帝周围的大臣也多为善书之人。
如虞世南、欧阳询、房玄龄、杜如晦、髙士廉、李靖、裙遂良等等。
其中虞世南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世孙一一智永禅师,并深得二王精髓且自开风貌,唐太宗对其器重有加。
史书记载,虞世南时常冒犯天威而直谏,但太宗皇帝并不怪罪于他,还称赞虞世南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
初唐因书法写得好而受到重用和提拔的人不在少数。
唐朝大臣书法家虞世南死后,无人与太宗讨论书法,宰相魏征在此时向太宗推荐了褚遂良,唐太宗便下诏令封褚遂良为侍书。
裙遂良因“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而深得太宗赏识,逐渐位居中枢之要职。
当然柳公权受到重用不能完全归功于书法,但书法的作用不容小觑。
太宗不仅重视书法人才,还非常注重书法人才的培养。
他于弘文殿旁设置了弘文馆。
弘文馆的职责有:一、校验、整理书籍;
二、撰写官书;
三、培养教育人才。
在书手的选拔上,太宗一直非常严格,据记载,贞观元年太宗下诏让五品
唐太宗
青史留美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文功武略,英名盖世,不愧为唐代帝王书法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