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戊戌变法却失败了

举个例子。
有一家国有的老字号饭店,改革开放以后一直长期亏损,亏损的还很严重。
由于这家饭店太有名,国家也不希望它垮掉,于是给政策让饭店进行改革。
结果好了,饭店确实也是改革了,搞了不少名义上的改革措施,结果不但没有扭亏为盈,反而越亏越多,最终连国家也撑不住了。
万般无奈下,国家只能将这家饭店完全承包给一个私营老板,让他负责管理,自负盈亏,有权解雇饭店里面任何职工(被解雇的会调到其他国有饭店)。
结果,这个老板来了以后,三下五除二就把饭店搞好了。
当年饭店不再亏损,还赚的盆满钵满。
政府觉得很奇怪,派人来取经。
老板说的很有意思,他改革没什么法宝,就是打掉了饭店里面之前的一群利益集团而已。
饭店里面利益集团是什么东西?
就是国有饭店几十年延续下来的一批干部。
这批人有着时代特色,大部分都是外行管理内行,很多还是政工干部,对饭店的经营一窍不通,却喜欢事事过问。
他们用政府机关那套方法管理饭店,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整人非常厉害。
他们又分为两个派别,互相内斗,连勤杂工进入饭店都要先站队,不然根本干不了。
饭店大部分经历用在人斗人上,哪里还有经历去兼顾经营。
反正当时饭店吃大锅饭,干好干坏这些人都是国家发工资,对他们没什么区别。
所以,饭店越搞越差,菜的质量差,菜品几十年不变,服务员态度极为恶劣。
同时,这两个派别都很贪,用尽方法贪腐,国家拨给饭店的资金,相当一部分被他们吃喝或者公款消费掉了,至于拿回扣更是拿的不亦乐乎。
简而言之,对这些干部来说,饭店这么经营对他们最有利,可以实现他们的利益最大化,至于饭店本身怎么样,他们不关心。
这个老板来了以后,二话不说就将这两个派别的主要干部,全部赶走。
随后他建立一套奖金制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干的好赚得多;
工作上采用竞争制度,大厨二厨什么都看业绩,好的就上去,不好的就下来,末尾一个直接淘汰到底层岗位;
还搞了监督制度,频繁查账审核,发现有贪污情况直接滚蛋。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局面,原本控制饭店那批人没了,现在的员工为了自己多赚钱、往上升,都拼命的工作,毕竟这是立竿见影的事情。
由此,饭店各方面都有极大提高,一下子就扭亏为盈。
说了这么多,啥意思?
这个饭店的改革其实很简单,打垮了原来饭店的既得利益集团,废除了他们之前不合理的制度,建立了新的制度,将饭店的利益从他们口中夺过来,交给真正愿意做事的人。
这样一来,饭店肯定会好啊。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本质的区别就是这样。
戊戌变法的时候,光绪皇帝根本没有实权,控制国家的是满清权贵集团,还是那批封建权贵,没有改变过。
这些人经营满清,就像最初那批干部经营饭店一样。
虽然饭店被搞得很烂,但不会动摇他们的控制地位。
这些满清权贵通过控制国家权力,获得了大量的利益。
末代恭亲王溥伟之子毓曾回忆,他家到清朝末年,还有近1万顷土地。
这些土地怎么来的?
就是靠掌握国家政权抢来的。
一点国家政权控制不住了,这些土地就都要被国家设法夺走。
而戊戌变法本质,就是像后来老板一样,要从满清封建权贵手中抢夺一部分权力,由新派来做主,发展国家。
那么,满清权贵集团自然是不可能同意,谁会主动放弃利益了?
关键在于,光绪又没有实权,手下连一兵一卒都没有,所以戊戌变法压根不可能成功。
而明治维新的本质在于,倒幕派已经通过武力打垮了幕府统治,摧毁了日本封建权贵接团对国家的控制,夺权成功。
这就像那个饭店老板一样,已经完全控制了饭店,想怎么做都可以,甚至可以随意赶走那批之前控制饭店的干部。
而明治维新的本质,是新兴的日本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权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资本主义国家。
由于国家已经被日本资本阶级控制,怎么改革,怎么发展都可以了,明治维新自然会成功。
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中国历史或者说东亚历史上,极少有主动放弃权力的既得利益集团,和平手段基本无用,最终都是要用武力推翻。

参考: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仅仅相差二十多年的时间,结果却是截然不同,明治维新的成功主要有
天皇大权独揽19世纪中叶,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德川幕府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将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门锁死。
仅有中国和荷兰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开放口岸--长崎从事商业活动,国民失去了信仰自由。
长期的压迫激发了民众心中向往自由的力量,由此引发了“倒幕”运动。
经过一系列的政变和流血事件之后,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颁布了《五条誓文》,后又相继颁布《废刀令》。
在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在教育、军事、交通、司法、宗教等方面做出了适合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改革。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绝对权威,天皇对社会的领导力空前。
维新政府有挑大梁的人才和戊戌变法不同,康有为在发起维新之后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连说动袁世凯,都是安排谭嗣同去说的,而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像右大臣岩仓具视,出访欧美,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人是空喊口号。
在战胜幕府将军后,大权已经落到了明治天皇的手中,再有与中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不同,日本是全盘西化,并改变君主立宪制,这使得日本快速的崛起。
改革共识的凝聚力大和民族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相比与此,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所进行的戊戌变法,虽然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开始稍有动作,但改革共识的凝聚力显然不足,最终仍逃不过守旧派的扼杀而以失败告终。
所以说明治维新的成功有着体制和国民意识的因素。
中国的近代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能够奋起改变的机会,也只能数戊戌变法了。
如果戊戌变法能够成功,很有可能会改变大清的命运,戊戌变法没有成功,有着必然性,现在回头重新看戊戌变法,总给人一种闹剧的感觉。
首先一点就是光绪皇帝的不成熟,慈禧太后的打压只是一方面,当时慈禧已经垂帘听政三十多年,人始终都会老的,权利最后还是要交回到光绪的手上,但是这位皇帝,在羽翼未丰的时候,就像跟慈禧拼个你死我活,如果他听话一点,说不定就是另外一种结果。
还有就是光绪皇帝身边,没有一个能够挑起大梁的人,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的发起者,现在看来有点空谈理想,在光绪还没有握有实权的时候,就鼓动光绪和慈禧太后作对,光绪皇帝也选择相信了他。
而康有为错误的选择了相信袁世凯,在袁世凯向慈禧告密之后,光绪的前途和命运也就此断送。
两个国家在同一时期,进行的变革,因为社会背景的原因,结果也是不同,如果光绪不那么心急,在等个十来年,将手权利握实的时候,结果可能不同,但是当时的中国,有识之士,无不痛心疾首,也就导致了光绪冒进了些。
还有就是中国的戊戌变法中,普通民众没有共识,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留下的思想,对民众的荼毒太深。

参考:
感谢提问。
19世纪,东方两个主要国家中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戊戌变法和明治维修,结果却大相径庭,日本明治维修迅速将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国力不断增强,中国戊戌变法却仅仅持续白天就以梁启超、康有为出逃日本,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而告结束,中国不可阻挡的滑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启了包括在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列强蹂躏的时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 改革前两国政治基础不一样改革前,中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清政府中,清政府一直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排斥西方文明;
改革前,日本一直没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地方割据势力较大,自“黑船事件”后,日本主动接受学习西方文明。
二 改革的领导者不一样戊戌变法的领导者是以梁启超、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他们的改革受到高层、顽固派的一致反对,改革阻力极大;
明治维新是明治政府主动发起的,改革受到的阻力很小。
综上所述,这两个原因导致了两项看似相同的改革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这样的结局直接导致了日本国力一举超过中国,这样的结局对后来的日本侵略中国及现在的亚洲甚至世界格局都造成了长远的影响。
这是我的观点,

参考:
从当时中国与日本两国统治者对军队建设的支持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中国和日本谁可以走向成功,谁只能承受失败。
日本明治天皇可以亲自节衣缩食来号召全国人民捐款来买军舰,为建设强大的日本海军而殚精竭虑。
同时也开始对不适合国家发展的陈旧体制进行全面改革,举国上下同心协力来建设国家,在全国上下这样的努力下明治维新岂有不成功的道理。
反观当时的中国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她的目标不是如何发展建设强大的国家,而是如何来更加好的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她甚至为了享受这种生活而去挪用军费来修建颐和园。
而且整个国家一盘散沙没有一致的发展目标,想做点事的光绪皇帝以及他的臣属也被慈禧太后囚的囚,杀的杀,逃的逃,就这样的国家什么变法改革也是徒劳的。
日本欣欣向荣奋力发展,中国骄纵奢靡不断沉沦两国还未交战就胜负已分真是每个中国人的悲哀。
国家的沉沦导致几代人生活在猪狗不如生命如草芥的年代,今天我们重新崛起一定要牢记我们曾今的悲痛历史使它再也不要重演。

参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有不少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统治者在面临危机的情况下,由统治者发起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但二者的结果却截然相反,日本由此走向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戊戌变法却很快走向失败。
其主要原因有:变法领导者的差异。
日本明治天皇掌握着实权,可以按自己意
变法的群众基础差异。
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得到了下层武士的强力支持,群众基础雄厚;
而康有为与梁启超等人却不敢发动群众,只靠几个维新人士,显然不是中外联合反动势力的对手。
变法的国际环境不同。
在戊戌变法之时,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已处于帝国主义阶段,中国正受到众多国家的入侵,自己已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而在明治维新之时,世界资本主义国家还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并且日本并非西方国家侵略的重点,给日本留下了革新自强的机遇。

参考:
自古以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不管是亚洲还是欧洲,只要是改革或者是变法,它们的推动者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这样的行为触动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制度以及既得利益者的核心利益,试想一下有哪个统治者会允许别人来抢夺自己的胜利果实?
纵观中外历史,关于改革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但也有成功的,比如日本的明治维新。
日本这个国家就是在明治维新之后国力迅速增长,逐渐成为亚洲地区的强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称霸东亚以及整个亚洲。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不乏有改革者、维新者、变法者,但大多数都以失败而告终。
当然,我们不能把失败的原因简单的归咎于推动者,因为每个国家的国家体制和具体国情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
那么同样是改革,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会成功,而中国的戊戌变法会失败呢?
笔者认为有
一、封建统治基层的态度至关重要当欧洲爆发工业革命,很多国家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并开始大规模向外扩张的时候,亚洲大部分国家还处在落后的封建王朝阶段,思想保守、闭关锁国导致从上到下的腐朽思想主导着人们。
尤其是中国清王朝的统治者还自我陶醉在天朝上国、万邦来朝的美好幻境之中。
殊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经今非昔比!当八国联军凭借着坚船利炮打进了中国并所欲为的时候,清朝统治者才如梦初醒,慌乱之下没有任何办法。
不得已依靠改革派、维新派甚至变法派。
但说实话无论是哪一派从清王朝统治者的内心深处来说,他们都是极其不情愿的,要说改革可以改,维新也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也没有问题,但这只是表面机械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没有从根本上对国家制度体系形成改变,只要不改变国家根本制度体系,靠单纯的学习先进技术是无法实现国家的强盛的。
这一点我们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可以得出结论!所以,戊戌变法仅仅是在光绪皇帝的支持和授意下发动的,而清王朝真正的掌权者慈禧打心眼里是不同意的,因为这些变法措施已经有一些条款触动到了清王朝统治的根本制度和底线,是慈禧太后无法接受的。
所以,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其实最后是被慈禧太后消灭的,戊戌六君子最后被菜市口问斩时,用的都是钝刀,可见慈禧对他们的痛恨程度有多么的强烈!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就不一样了,日本这个国家最高的统治者是天皇,天皇就,就是一切权力的最高拥有者,天皇的命令是不可以违抗的,明治维新正是得到了天皇的许可才开始实施的,而且态度非常坚决,为了维新天皇节衣缩食,甚至连自己的老师都杀掉了,有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动,维新活动不成功也难。
二、国民意识的重要性一个国家要改革要变法,除了改革者的推动、统治者的支持还需要国民的理解和协助,这些条件缺一不可,举一个例子:在戊戌变法时期,有一位广东籍的商人通过在外打拼积累了一些财富,回国后在自己的家乡开办了一个工厂,并招聘了一批女工,但是却引来了种种非议,有人说他有伤风化,还有同行恶意中伤陷害他。
当地的官府还时不时的来敲诈勒索,慢慢的他不堪重负只能关门大吉继续远走他乡。
由此可见当时变法所面临的环境是有多么的差。

先看日本明治维新,虽然名为“维新”好像是改革,但其实质却与“革命”无异维新派通过多年在幕府势力薄弱的西南诸藩暗中生更发芽,积蓄实力,招揽、培养维新志士,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强大的维新军队,通过4年的倒幕战争才用鲜血最终建立起明治政府夺取了日本最高统治权。
日本的维新能够成功也是是建立在拥有当时日本国内最强大且忠于新政府的军队基础之上,依靠强大的军力使所有反对者在维新政策颁布之时只能仰起鼻息、噤若寒蝉。
胆敢反抗者即刻强力镇压,因此明治维新也获得了“铁血改革”之名。
反观戊戌变法维新派只管办报制造舆论,聚众上书,然后将维新的全部希望寄托于一个并无实权的封建皇帝身上,以皇帝之名,以忠君大义来希望封建势力中实权派也是既得利益者,能够起来自掘坟墓,(这里说的是袁世凯之流)岂不可笑当变法遇到保守势力反扑的时候,维新派所有的计谋都无济于事。
毕竟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所有的谋略都不堪一击。
所以说中国的戊戌变法就如同无根之木一样,当遇到强风之时必然一吹就倒。
无关其他。

参考:

鸦片战争爆发前的70年,1770年,萨摩藩藩主岛津重豪开始准备藩校建设计划。
1771年,重豪批准于藩城鹿儿岛二之丸外征地3400坪。
用作藩校建设。
同年开工兴建宣成殿(孔庙)。
随后兴建讲堂,学舍,文库等设施。
其建筑式样和设施完全仿照幕府的汤岛圣堂和昌平坂学问所。
1773年,藩校初步完工,定名为造士馆。
初代教头是岛津重豪在江户时结识的。
名学者荻生徂莱门下高徒山本正谊。
同年岛津重豪下令为造士馆加征地4139坪,用以盖综合性演武场。
但是岛津重豪仍不满足。
1773年,重豪下令设立医学馆(又名医学院)以研究中医学,同时还在藩内的开设了“吉野药园”作为医学馆的附属。
还仿照江户的医学馆制订了《学规八略》这种教育规范。
医学馆设立是萨摩藩医学教育之始。
医学馆招生不问身份。
即便是町人也可以入馆学习。
首次在萨摩藩打破了封建的身份门第限制。
但是岛津重豪仍然感到萨摩藩的教育有所不足,于是在1779年设立明时馆(后改名为天文馆),附属于造士馆下。
明时馆是萨摩藩藩属的天文台和历法研究机构,后来成为萨摩藩的兰学(西方科学在日本当时称之为荷兰学,简称兰学)研究机构。
明时馆自成立后专注于历法方面的事物,后来还编撰出来一部《萨摩历》出来。
因为受到西方的影响,重豪在佐多村又开设了“佐多药园”为藩属的植物园。
尝试培育热带作物,成功的将龙眼介绍进了日本。
这一系列的教育设施的设立创设了中世到近代萨摩藩的教育体系。
造士馆自成立起就注重文武兼修,并配有相关的演武馆。
后来还引入兰学,这使得萨摩藩士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升。
明治维新时期所有的萨摩出身的维新志士。
乃至日后大正时期的萨摩藩出身者,早年基本全部都在造士馆学习过。
造士馆的高材生包括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东乡平八郎,伊地知正治,松方正义,川村纯义,大山严等等。
这个名单足以说明造士馆在日本历史上的意义和地位。
造士馆在明治维新后成为鹿儿岛造士馆高等中学,后改为日本第七造士馆高等中学。
后来又衍生出日后的鹿儿岛大学。
同时,造士馆藩校亦为改革准备了人员基础。
而在鸦片战争时期的1842年,萨摩藩任命藩士成田正右卫门(高岛秋帆的学生)为藩的枪炮术指导。
标志着萨摩藩正式接纳了西洋式枪炮术。
1846年萨摩藩模仿佐贺藩成立了“洋式方”和“铸制方”,开始制造青铜火炮,整饬海防事宜。
同时成立制药馆为枪炮提供必要的化学药品,将以前的对外部门异国方改为军务局。
命令对外国兵制进行研究。
到了1847年,萨摩藩建设了炮术馆,负责教授藩士西式枪炮术。
萨摩藩的改革动作很快,到了次年萨摩藩进行的军事演习中进行了总数达千人的洋枪队进行的射击演习。
同时还进行了约52人的西式马枪队演习,还进行了火炮的试射。
到了1849年萨摩藩的军事改革取得很大成绩。
首先铸制方成功制造出来合用的枪身和炮身。
标志了萨摩藩的武器制造技术的进步。
同时萨摩藩又进行了演习,这一回出动了2400人,基本全部持有当时比较先进的前装戈贝尔步枪。
还有大炮6门。
而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的消息传入日本后大大震动了一大批日本人。
萨摩藩藩主岛津齐彬可以说是这些人中受震动最深的一个。
偌大的清朝居然不堪西方一击,这事实让齐彬极受震撼。
特别是在1842年齐彬从荷兰商人手中购入一本《中国鸦片战争始末见闻录》(清国阿片戦争始末に関する聞書)后,阅毕此书的齐彬认识到了西方的强大。
从而产生了危机意识。
齐彬认识到,西方叩开中国大门后,下一个目标必是日本。
而作为日本最西的藩国,萨摩藩也必然会成为日本最先受冲击的藩国。
这个想法让齐彬产生了开国的想法。
因为不管萨摩藩多么强大,比起中国来仍然只是沧海一粟。
如想抵抗西方的侵略,就必须团结日本全国之力,方有可能能和西方相对抗。
为了团结日本对抗西方,一方面必须打破旧有的幕藩体制。
使得各藩国不再因祖上出身如何而分三六九等。
不再因为亲疏的身份而对国政的话语权不同。
而是都有权参赞国政。
一方面应该打开国门,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为自己所用。
这样日本才有能力对抗西方列强。
于是齐彬在江户时,就跟他的许多好朋友(如阿部正弘)鼓吹“富国强兵、殖产兴业”了。
还给幕府递交过建白书,提出幕政改革要实现“第一政通人和,第二强化军备”( 第一に人の和、第二に軍事の強化)而且私下还拟定了新的萨摩藩藩政改革的计划。
准备在萨摩藩实行西式改革。
现实的情况也验证了齐彬的想法之正确。
1854年7月,萨摩藩初步完成了西式高炉并进行了第一次试操作,第一次操作进行了三昼夜,投入了志布志,颖娃地区的铁矿砂和吉田地区(今宫崎县)的矿石。
结果是生产了3600斤(约合2160千克)的锻铁。
这是日本第一次进行高炉溶矿操作。
1865年4月17日早晨,萨摩藩留学生团19人(15名留学生,4名带队)改名换姓,在萨摩藩羽岛浦换乘英国船澳大利亚号(オースタライエン号)前往香港,开始了日本第一代留学生的留学生活。
这些日后的维新志士们打破了落后的藩国观念,而进步到“同为日本人”的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并将这个观念带入了日本。
这对于以后的明治维新和新日本建设有着非常积极和正面的作用。
对比这些,当时的中国呢?
知识分子,那些士大夫们都在“之乎者也”,玩什么八股文和诗词歌赋,西方的先进工业和科学被视作“奇技淫巧”。
统治阶层,满清贵族在满足于如何继续当上等人,靠铁杆庄稼,当他们的八旗子弟。
至于近代民族国家概念?
你这是保中国不保大清!对于满清贵族来说,量中华之物力,讨好洋大人,就可以继续当寄生虫!干嘛变法?
是不是傻?
开了民智,让老百姓有了民族意识,难道让满清贵族们回到关外继续当野人吗?
简单一句话,满清王朝作为一个奴隶主建立的征服者政权,根本没有近代化的基础。

参考:
日本在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运动,拉开了日本近代化的序幕。
在明治天皇实行的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和富国强兵三大政策的推动下,日本迅速走向工业化、资本化,走向世界强国。
而三十年后的中国,在明治维新的成功和甲午战争的失败刺激下,中国维新派以明治维新为榜样,开展了戊戌维新变法。
但是这场维新变法最后却只维持了短短几个月,最后走向失败。
为什么同样的革新换来的却是不一样的结果?
首先先讨论一下相似的因素。
第一、中国和日本在改革前的国内内部状况比较相似。
日本和中国都是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社会经济虽然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商品经济在日本整个社会依然无法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后期也进行了洋务运动,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但是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依旧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第二、中国和日本的国际外部环境也差不多。
日本与1853年被迫打开国门,被西洋列强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
日本经济遭到巨大破坏,国内的政治危机也不断扩大,国家和民族面临着生死威胁。
而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边疆问题、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国和日本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打击。
第三、日本和中国改革都包涵了社会制度、社会思想等深层次的改革。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涉及到政治制度、国家体制、军权改制的社会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提出的政策有尊王攘夷、废藩置县、大力学习西洋科技和社会思想等等。
戊戌变法提出的政策有废除八股文、兴办新式学堂、广开言路、设立银行、训练新军等等。
第四、日本和中国改革都是以皇帝为中心的核心集团组织实施的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皇帝从上而下颁布政策。
明治天皇以日本一些接受西洋先进思想的武士和有志之士为根基,和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长洲、萨摩两藩合作,从而实现明治维新。
以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为首的一批文人则拥护光绪帝,意欲靠皇帝的权威来推行变法,通过改革从而使国家富强。
但是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国土面积不同。
中国国土面积辽阔,日本国土面积只有几个海岛。
在中国,中央政府施行一项政策,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
而在日本,中央政府的任何号召,可以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大范围的传遍日本任何一个角落。
第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日本是处在地震高发区的岛国,日本民族由于受到高频率的地震,有着非常强烈的危机感。
所以日本民族非常善于学习,用来消除自己的危机感。
唐代,积极主动的向中国学习;
幕府时期,积极主动的向荷兰学习;
明治维新时代,日本主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积极主动的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思想制度。
而中国,明朝就已经开始逐渐封闭海运,到了清朝,为了扫清海上反叛势力,长期执行“尺板不得出海”的政策,造成中国几百年的闭关自守,严重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接触,导致中国近代越来越落后于西方。
三、改革组的力量和对抗改革组的守旧势力的力量不同。
戊戌变法是以光绪帝为政治权威,康有为为改革总设计师进行的改革。
光绪帝本来就是一个傀儡皇帝,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只是毫无实权的知识分子。
朝中势力没多少,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军权,也没有军方大佬的支持,把所有希望寄托于袁世凯的忠诚上。
也不团结地方实权督抚,整个变法运动就是一小撮知识分子自顾自的发布政令。
而阻碍改革的反对势力却异常强大。
慈禧太后、荣禄等人都是实权人物。
就连李鸿章、恭亲王奕䜣等位极人臣进行改革,阻力都非常大,何况毫无任何实权的康有为。
康有为、梁启超颁布的政策、政令别说到全国施行,就连北京城都出不了。
反观明治维新,明治天皇不仅拥有一批和自己有共同志向的谋士、武士、有志之士作为自己的根基,还团结了长洲、萨摩两个军事力量强大的藩主,得到他们全力的支持,明治天皇的权力远远强于光绪帝,所以才能将改革政策贯彻全国。
四、采取的改革策略方针也很不同。
明治天皇一开始就对变法有一个大致的规划。
而在变法过程中,政策都是符合国情的、有条理、依次深入的施行。
日本明治维新的纲领就是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和富国强兵。
日本改革推行的政策都是和日本基本国情吻合,措施也是有条不紊的实行着。
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四民平等等改革政策,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方面:施行地租改革、殖产兴业等措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发展。
3、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积极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知识;
大力推行近代教育,使底层有了上升的通道,使日本民族素质有了质的提高。
4、军事方面:日本改革军制,颁布了征兵令等一系列改革法令,极大的加强了日本的军事力量,为以后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军事实力。
而戊戌变法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方向性,也没有考虑国家国情,改革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极其驳杂,在具体操作上,也缺乏条理性,没有对各项改革政策进行梳理,没有分出轻重缓急来。
在变法过程中也没有采取循序渐进的改革措施,而且光绪帝和康有为急功近利,很多政策操之过急。
比如一下裁掉十几个衙门,废除科举制度,短时间内得罪了大批士子官员。
使戊戌变法迅速失败。
木户孝允坂本龙马西乡隆盛总结 日本和中国都是从封建社会、被西洋列强逼迫、国家民族出于危急关头而进行改革的。
日本改革前在某些方面的确比清王朝强一些,但是这不是中国改革失败的借口。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个失败,一个成功,这充分说明在变法过程中人的重要性。
毕竟在改革中,人才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
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易,中央集权制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难。
日本属于前者,而清朝属于后者。
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又政治低能,当然以失败而告终。
明治维新获得成功,因为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总体上还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还没有过度到帝国主义时期,对东亚的侵略还没有以后那么猛烈。
而戊戌变法时己是1898年,资本主义已经过度到帝国主义时期,需要中国这个大市场,不希望清朝工业化。
明治维新与清朝洋务运动时间差不多,最大的区别是,日本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并于1895年引爆第一次工业革命。
而清朝洋务运动期间,打压民营企业,大建官办企业,效率低下,盈利能力差,无法引爆工业革命。

参考:
这不仅仅是国情的问题,也是因为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核心截然不同。
以前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往往是侧重在清帝国和日本的国情不同,认为日本通过倒幕运动推翻了旧的阻碍进步的将军幕府,而清帝国则没能撼动旧贵族,反而惹来了杀身之祸。
但是对于变法和变法之间本身的差距没有作出分析。
的确,从宏观层面来看,日本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实行新政,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天皇获得了实权,日本脱离了封建社会而进入了中央集权社会,使得上下政令得以统一。
反观大清,当时的大权都握在以慈禧为首的满洲贵族手里,而南方的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则是一个观望态度,所以光绪皇帝啥权力没有,自然也就啥事也办不成。
但是就这么下了结论还为时太早,之所以戊戌变法不能成功,归根结底还是说他更多的都是空谈,考虑问题不充分,不够接中国的地气。
而日本的变法则是非常符合日本国情的。
虽然说戊戌变法的初衷很美好,但真的操作起来却是瞎胡闹。
首先第一点,变法上来就要废除科举,却没有想好怎么安置这些参加科举或是准备参加科举的文人团体,这一下子就失了天下文人的人心。
军事改革方面,直接要求裁减八旗和绿营,组建新军,虽然提到可以返聘原来的军人,但是对于大多数军人的安置没有做出规划,徒增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而且军改的部分内容还直接影响到了八旗贵族的利益,等于直接向八旗宣战。
再有就是戊戌变法的很多内容只是在喊口号,却没有得到落实,比如你搞资本主义,怎么也得着手开展民族工业的建设吧,然而维新派并没有在这一方面有什么实际性的动作。
尤其是康有为,还不如同科中进士的张骞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大。
也是考虑到自己树敌无数,于是康有为开始鼓动光绪皇帝效法明治天皇一样夺权。
而夺权自然就是要扳倒老太后,事实上在变法初期,慈禧太后也是对维新变法表示支持,毕竟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太后也清楚,这国政不处理不行了。
所以即使到后来荣禄等人上书反对新政,慈禧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就过去了。
但就是这样,康有为却还是自以为是的想要把老虎的牙,所以整个维新派大祸临头也就是咎由自取了。
相比之下,当时真正的新政大才却是被诟病为窃国贼的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制后,袁世凯被任命为天津总督,负责天津的新政,他先是兴办学校,然后同时聘请新式教育的人才和原来的科举读书人,然后一步一步慢性废除科举,不但没遭到反对,还获得了国人的称赞。
另外将原来的县衙小吏改编为警察,逐步完善西式的警察制度,保证社会治安。
在山东改革期间,袁大都督还建立了山东大学的前身,重整渤海湾的商埠,发展民营企业,把整个华北地区弄得仅仅有条,这才是一个变法者应该做的事,务实实干,比喊几句口号有效得多。
相比之下,日本在新政方面要面对的压力比清国小了不少,国内要处理的阶级主要是武士,对于先前的大名,只要像欧洲那样把他们变成新的资本家即可稳定下来,而民众对于神一般的天皇的旨意是奉若天意的,所以有实权的天皇说改革,日本民众自然是趋之若鹜。
所以日本的维新战争只是几年便得以平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