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如何参话头如何观照

佛教说我们的佛性是清净的,圆满的,不需要修的。
可是为什么从古至今各个教派都在修呢?
我们究竟修的是什么?
其实修的都是累世遗留下来的恶习啊!就是因为恶习太多了,它在挡道,喧宾夺主了,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展现、流露出来的都是恶习、都是我执,而不是灵性的力量,自性的力量根本就没有使用上,被遗忘了。
我们请大家到寺庙里来禅修、来体验,就是要告诉大家,我们都有圆满的智慧,与佛相比,一点都不少,彼此是一样的。
唯一不同的就是佛祖没有那么多恶习,没有我执,所以他就解脱了。
宗教里的教条太多了,条条框框太多了。
而佛教的禅宗是围绕着禅在传播、在演习,禅才是佛教的核心,而禅是没有教条,没有条条框框的。
禅并非禅宗的专利。
佛教有八大宗派,每个宗派都是围绕着禅在阐述、在演变、在传播。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禅呢?
修禅并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想,而是不让我们胡思乱想,要专注地想、专一地想,也就是身心合一地想。
你人在这里,心就在这里。
不能人在这里,心还在想着你的家庭、公司、孩子、先生等等。
当你形成了身心合一的惯性时,你到任何地方都是身心合一的状态。
当第一步你达到了身心合一的状态,你再拿这个一和你所做的事情进行第二次合一。
比如在平时的工作中你们养成了身心合一的习惯,当今天来到寺庙里修行,你们很快就能与修行合一。
如果平时你们的身心没有合一,没有和你们的工作合一,当你们来到寺庙里禅修时,也无法与修行合一。
如果你做任何事情都容易忘我、无我,容易一根筋,那么你到佛门里来修道也是一根筋,也容易入道。
如果平时你工作就无法达到身心合一,无法形成一根筋,你到佛门里来修道也无法达到身心合一,形成一根筋。
其实所谓的身心合一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合一,当它们合一时,再和你手头所做的工作合一——这就是修行的原理。
如果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不能合一,也就无法和你的工作进行第二次合一。
如果你平时处处都能合一,明天你来打坐也一样能合一。
只有达到了时时处处都能合一,当需要你分散的时候,需要你有化身的时候,你才能由一变成二、变成十、变成一百。
你不能把万变成千、千变成百,百变成十,十变成一,你也没办法把一变成十,十变成百,百变成千,千变成万。
这个形象
佛教有一句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中,只要降伏了其中一根,其余五根就会圆融圆通。
比如你能管住你的眼睛,就能管住你的耳朵;
你能管住你的耳朵,就能管住你的鼻子……
参考:
“参话头”是中国禅宗特有的修持法门。
南宋“看话禅”的提倡者大慧宗杲禅师说:“情识未破,则心火熠熠地,正当恁么时,但只以所疑底话头提管。
如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
只管提撕举觉,左来也不是,右来也不是,又不得将心等悟,又不得向举起处承当,又不得作玄妙领略,又不得作有无商量,又不得作真无之无卜度,又不得坐在无事甲里,又不得向击石火闪电光处会,直得无所用心,心无所之时,莫怕落空,这里却是好处。
蓦然老鼠入牛角,便见倒断也。
”所谓“参话头”,就是借助一则参禅者不明其义而又极力想弄明白的禅门公案或公案中的某一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参话头”不是运用意识思维、逻辑推理来推测公案的意思,也不能有期待开悟的念头来分散注意力,还不能执着于参禅过程中某些特殊的体验,而要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无间断的集中在由公案引发的疑问上。
此话头与参禅者所有知识中的任何其它信息都无法建立联系,因此意识难以借助“联想”的方式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对象上,于是意识的注意力就转向意识自身,此时意识的“相分”和“见分”就融合为一,意识的“自证分”得以显现。
此时就叫作“无所用心”。
《无门关》里描述这个过程“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
”参禅者的心性真如得以彻底呈现。
有的禅师也把参禅悟道的过程比喻成小鸡破壳而出时,小鸡在壳里啐、母鸡在外面啄,叫做“啐啄同时”,这样里应外合,顿悟本性。

参考:
参话头是禅机的一种,是五祖弘忍大开方便之门之后才有的。
早期的禅宗习者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因此更谈不上参话头之说了。
如何参话头,还是要参照前辈高僧的解读,有些话头台晦涩,似是而非。
如果没有指引,是契入不了禅机因缘的。

参考:
一切如是,就这样。
真正的挺好😊,还能聆听诸位大德的启示。

参考:
达摩大师西来,直指单传,不立文字,不过他还是把文字经典作为证悟的有效手段,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中说:“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
一是理入;
二是行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自六祖而后,南宗禅派从石头(青原系)、马祖(南岳系)一分为五,临济宗再分出杨岐、黄龙派,形成五家七宗。
到南宋时,主流只有临济宗大慧宗杲看话禅和曹洞宗正觉默照禅二系。
宗杲看话禅以参究公案话头为修行方便法门,这是继承六祖“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的修行理念。
参究话头,不是杜绝思量,而是悟入一行三昧。
疑破话头也不是知见意义上的豁然贯通,而是就性上说,见性成佛。
悟后起修,这是参话头修行的必然要求。
宗杲看话禅是在对正觉默照禅批判的基础上逐渐形成。
默照禅主张空心、默昭,只管打坐,莫问世事,属于牛头法融一系的继续,与宗杲所沿袭的六祖般若系迥然不同。
参话头需注意:看话禅重在对公案话头的参究,不能离开公案,却又不是对公案的诠释,对话头就有特定的要求。
“夫参学者,须参活句,莫参死句,活句下参得,永劫不忘,死句参得,自救不了。
”参公案容易走向文字禅,看公案话头首先杜绝思量分别,知见解会,促使参学者进入无意识境界,进入“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的状态。
这是参话头的基本要求。
“只就这里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
看时不用博量,不用注解,不用要得分晓,不用向开口处承当,不用向举起处作道理,不用堕在空寂外,不用将心等悟,不用向宗师说处领略,不用掉在无事甲里,但行住坐卧,时时提撕。
”参话头不要怕“落空”。
参学者大多以有所得心,求无所得法。
参看话头所要破除的“知见障”就是心里疑惑、害怕落空的思想,需要亲证亲悟“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的境界。
参话头是了断生死的真实功夫。
需明白,学道参禅不是为了寻知觅解,而是要了断生死,识自本性、见自本心,断灭知见烦恼障。
这是实证实参亲证亲悟的功夫,因而但于二六时中,一切应缘处参究提撕。
直至心头没滋没味,正是启悟的时机,欲能于此时话头上参破则必能豁然洞开。
生起疑情是看话禅悟入的基础,“今时学道者多不自疑,却是他人”。
清除杂念、妄识、打破执著都是从疑情开始。
同时疑并不是知见上的怀疑,而只能就话头上参究咀嚼。
“但举此话,忽然伎俩尽时,便悟了。
切忌寻文字引证,胡乱博量注解,纵注解得分明,说得有下落,尽是思家活计。
疑情不破,生死交加,疑情若破,则生死心绝矣。
生死心绝,则佛见法见亡矣。

参考:
先说一个公案,此公案非通常说的案件,而是提起一个话题,用佛门的话就是“话头”。
比如我们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再比如:“念佛的是谁?
”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每
其实,在佛门之中,要回答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一般是有方法的。
遇到这样铁疙瘩难解的问题,我们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想知道答案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疑。
在这个疑问的驱使下,自己又审视了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有没有什么能解的方法,这就是照。
在内心思索这个问题,发现穷尽思维也不可得,这叫“扫”。
扫也不可得,那就继续扫下去,这叫追。
跟着一路追下去,发现依然不可得,那就再扫,再追。
不断的扫,不断的追下去,感觉自己已经到了心路的尽头,悬崖的边上,继续往下追,往下扫的路已经到了尽头。
这个时候,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前方已经无路可走。
将内心的执着、投机、统统扫荡干净。
看似到了悬崖,却又进了一步。
内心的智慧,需要我们的生命大死一番才能悟到。
君不见济公和尚,大癫和尚,时常疯疯傻傻,自言自语,那就是他们在扫内心的念头,把一个念头扫过的心情自然是欢喜的,也是寻常人不懂的。

”整个过程像一把刀子一样,帮人斩断妄想、断了执着,令人无处措足,最后解脱现在。
我们试着参一个公案:“念佛的人是谁?
”很多人都会说当然是我了!是我在念佛。
那你又是谁?
这个身体是你的,还是这个脑子是你的?
如果你说当然是脑子里的这个我了。
那把你身体的手砍下来,应该和你没什么关系吧?
但你肯定不会同意。
你又说身体也是你的,但这个时候,俗世中的一桩烦心的事来了,你的心又乱了。
继续追问,继续往下扫。
或者心和身体都是你的,那千里之外的一个电话就让你的心又去了别处,是不是说你的心也是在手机上?
那念佛的还是你嘛?
这个问题我们只是试着扫一扫,能扫出最终的内心解答,悟道真谛是每
所以,继续往下扫吧!由此看来,学禅不易,不明白就要扫,扫出来了就是悟。
时节因缘到了,就能开悟。
当年,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拈花,迦叶微笑,这就是拈花微笑之来源。
释迦牟尼没有说话,没有教任何的方法,迦叶就悟道了,这就是禅宗的来源,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转发就是行善,点赞就是积德,

参考:

首先,禅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禅’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动力。
可以引导我们如何善待大脑,善用大脑和开发大脑。
“瑜伽的最高层次是冥想,而禅宗,是在冥想的基础之下,加上实证的智慧,也就是使大脑引爆激情,顿开智慧。
”其实,我们每
比如参话头、集中禅修等方式,可以让你观照到自己。
但是,
因为人性都是“贪法懒修”的,或者以为听懂了或者开悟过了就得了,其实听懂了只是认知层面;
即便开悟过也还会滑落……,要有平常心。
所以,最重要还是要落地,不能偷渡,更不能拿这个欺负人,要回到自己赤裸的生活中去实证。
因为多少聪明人读经论道,甚至开悟心,回避掉的正是这一步,你毕竟还是一
而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建立起来的实践性的生命成长心得,那才是你自己的,别人拿不走。
大家觉得呢?

参考:
参话头的目的是为了见性。
见性了就成佛了。
例:桌子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这里实际上是在问桌子的质地是什么?
桌子是什么材质做的?
如果桌子是木材做的,那么答案是:木头做的。
那木头又是什么构成的?
实际在问木头的本质是什么?
答:木头的本质是碳元素构成的。
又问:碳元素又是什么构成的呢?
答:碳元素是核内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
再问:质子、中子、电子又是由谁构成?
答:夸克。
再问:夸克又由谁构成?
答:到目前为止,只知道夸克可再分,由更小的东西和合而成,但我不知道其相,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貌似无有,是个空相,是个无相。

参考:
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学说,其最开始的目的都是导人向善。
儒学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大家不要做坏事,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
西方的宗教是通过吓唬人,让人不敢去做坏事这样的方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
本质他们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做好人就可
这跟我们农村很多教育小孩的方式也是一样的,如果小孩不听话或者做了坏事,大人就会吓唬他,跟他说有妖魔鬼怪会来抓他吃他。
小孩因为无知,所以就相信了大人的话不敢做坏事了。
这些学问学派的创始人先不论他手段高低,但他出发点肯定都是好的,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效果,所以人们都非常尊重他们。
但后来的人们不知道他们的初衷,信以为真,居然在这样的逻辑上发展出来了一个学派甚至是宗教。
要说古时候或者封建时代大家没有接受过教育也就罢了,因为没有受过教育的愚民,这种情况下你跟他讲道理又讲不通,用宗教来忽悠是最快速最有效的办法。
但现在大多数人都接受过教育,而且很多人还是接受的高等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还对这样的学说和思想津津有味的钻研,那真是有点可笑了。
所以古人说尽信书,不如不读书。
连没有知识文化的老农都会用的手段,换一个马甲就不认识了,这得要多愚蠢的人才会在现在这个年代还相信宗教之类的说法啊。

参考:
禅修,真正的禅,来自两个方面。
1.达摩禅。
寻本心为主。
不汝还者,非你而谁。
2.佛陀禅。
禅者,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这句与念起既觉,觉既无结合。
具体的方法,一,静坐,以静入定。
由静而培养清醒的头脑。
二,观察。
观察起心动念,非我而不理会。
从而两个结合后,观谁在观?
觉是哪里发出来的?
参话头,就是盯住一个目标,是不是发出地?
太多人自说自话,这些都是实际功夫。
不做不得。
不作不死。

参考:
一句话,一个话头,你把它当作一个结果,那么,你去思考促成这个结果的起因和与这个起因相适配的条件,一步步去寻根溯源。
如果你把它当作一个起点,起因,那么,你把去思考这个起因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个结果又会牵连出什么结果,适配的条件又是怎样,一步步深入。
如果你把它当作一个条件,那么,你去思考什么样的起因会在这个条件下产生出来怎样的结果。
一步步扩展你是思考范围。
这就是“参话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