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讲一个女孩雪天抽柴难道只是一个故事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时,讲了在大雪天一个女孩子雪中抽柴火的故事,虽然是刘姥姥胡编乱造瞎编出来的,但作者却动用了大量笔墨详细叙述,显然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故事,而是在这故事里面隐藏着深意。
1、刘姥姥讲这个故事时,刚讲到:大雪天,一个十七八岁极标致的小姑娘,穿着大红祆儿,白绫子裙儿,出来抽柴火。
而此时,南院马棚里巧好失火。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巧合,而事实上却是作者在费尽心思暗示,刘姥姥所讲的故事情节将在今后的现实中得到真实演绎。
2、故事中的主人公茗玉和黛玉都有一个玉字,而红楼梦中的玉一般都是指黛玉,如"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且茗玉和黛玉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都是无兄弟,都是长得极标致,都是知书识字……。
这些如同在向读者提示:故事中的茗玉其实是暗指黛玉。
3、茗玉长到十七岁时,一病就死了。
这恰好与后来黛玉从傻大姐口中得知宝玉将于薛宝钗成婚的消息受了打击后病死相呼应,而黛玉病死时同样也是十七岁。
4、茗玉死后常变成人出来闲逛。
红楼梦第一百零八回中提到的林黛玉死后,她生前居住的潇湘馆中经常传来哭声。
这两件事如出一辙,他们的经历是如此的相似,其实就是变相告诉读者,茗玉就是黛玉,在茗玉身上发生的事情将来会在黛玉身重演。
总之,刘姥姥讲大雪天,茗玉抽柴火的故事,其实是在暗示读者,将来在黛玉身上发生的事情,以及黛玉最终的结局。
注:文字原创,

参考:
读过古典小说《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作者曹老先生对文章中每一个微小情节、每一个不相干人物的设计都是别有用意、无一空笔。
他“草灰蛇线、伏脉千里”的匠心独运已不可单用炉火纯青来形容!他在小说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也作“村老妪谎谈承色笑 情痴子实意觅踪迹”)里,安排第二次进大观园的刘姥姥讲了一个“女孩雪地抽柴”的故事。
既然全书无闲笔,那么这个故事定不是凭空而出毫无寓意,它必定映射了什么人物、什么事情。
首先,我们知道整部《红楼梦》情节进展中,刘姥姥一共三进贾府,暗含了贾府家族命运的三个不同阶段——一进时,贾府仍呈“烈火烹油之势”;
二进时,贾府内囊已空,家族正不可挽回地走向没落;
三进时,贾府已彻底败落,泱泱一座府邸,几百号人已作“飞鸟各投林、树倒猢狲散”状,这时她以搭救人身份再次进到贾府,营救了差点被狠舅奸兄所害的巧姐。
由此可见,刘姥姥二进贾府时正处在贾府由盛转衰的关键时刻。
这时对她的描写必是“字字含金”,那么她讲的“女孩雪地抽柴”的故事意之所指,愚以为是全文中的核心主角之一林黛玉。
故事影射的正是黛玉最后的命运结局。
为什么?
我们据原故事呈现逐渐揭晓谜底。
从女孩年龄及身世与黛玉高度重合层面来判定原文中对女孩的模样年龄是这样描述的: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儿……曹公原本中还未写到“黛玉之死”,我们只能通过文中诸多线索推断她去世时的大致年龄。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从黛玉与宝钗的对话中“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
接着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到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四月,再到第七十五回的“中秋夜宴”,最终到程高续本第九十八回,黛玉生日当天二月十二日,宝黛成婚,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这些时间轴拼凑起来恰恰又是两年时间,正值黛玉十七岁。
这与刘姥姥故事中说的“到十七岁,一病死了”也完全相符。
从黛玉与宝钗最后结局的反推来判定曹公原著虽也未写到最后的大结局,但对于高鹗、程伟元续写的后四十回中的“黛玉之死”,红学研究者普遍持认可态度;
再说曹公原著部分也的确给出诸多暗示,黛玉最终的结局便是:“木石前盟”终无果,黛玉泪尽加病重而亡,宝玉最终娶了宝钗。
而刘姥姥讲“雪地抽柴”的故事,与故事未讲完便闻听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两件事合起来便是成语“釜底抽薪”,加上“雪”谐音“薛”,其实就在暗示:林黛玉被薛宝钗夺去至爱贾宝玉,终至泪尽(“走水”也有此意)病重而亡——宝钗的横刀夺爱可不就是做出了“釜底抽薪”之绝!从黛玉前世名字与女孩名字对比;
从黛玉身世与“雪地女孩”身世高度切合——两个层面来判定。
当宝玉缠着刘姥姥寻根究底非要知晓端详时,刘姥姥道出女孩名字及身世:刘姥姥只得编了告诉他道:“那原是我们庄北沿地埂子上有一个小祠堂里供的,不是神佛,当先有个什么老爷——”说着,又想名姓……刘姥姥道:“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
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
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
”……“因为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这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烧香拨火。
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像就成了精。
”宝玉忙道:“不是成精,规矩这样人是虽死不死的。
”“茗玉”中“茗”为“草木本”,与黛玉前世身份——灵河岸上绛珠仙草“草胎木质”,现今姓氏之“林”加起来也是不谋而合。
“玉”字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小结
刘姥姥其后补充的“茗玉”身世,其实就是在重复叙述黛玉的身世:林如海、贾敏夫妻无子,膝下只有一个女儿……故爱女如珍,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几个字……故此再次有力证明“茗玉”就是“林黛玉”。
刘姥姥接着讲的“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也正是曹公在借刘姥姥之口暗示黛玉最后之命运——十七岁时病死。
宝玉与刘姥姥对话所言“规矩这样人虽是不死”,与“黛玉生不同人、死不同鬼”的境况也完全相符。
从黛玉对贾府的意义乃至她的早夭对贾府运势影响,与刘姥姥二进贾府预示贾府家族命运转折层面来判定黛玉初进贾府时,贾母问她吃什么药,她回答“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这句话太关键,且细思极恐!黛玉投奔贾府,不只是为后来找个依靠,完全就是送到贾府门上的“金主”!林家家底到底几何,我们从小说第二回对林家的介绍上可以看出个大概: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
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加上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至本人以科第(探花)出身,历任“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等职……这些内容充分显示,林家财富五代积累,且分支单一,又无“败家子”起子孙,所以林家富有绝非一般富庶人家可比。
而林如海仙逝后,其他姬妾也无生养,所以多数财产应留给了黛玉,被贾琏一起带回了荣国府。
再看“人参养荣丸”的涵义:“人参”谐音“人身”,“荣”也即“荣国府”中的“荣”——黛玉此一投奔正是以自己不菲的身价,在延续着荣国府的“苟延残喘”啊!小说第二回,冷子兴说道贾家: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
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肯将就省俭,如今外面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竟上来了……彼时,贾家的繁盛早已不比从前,加上即将到来的为迎接“贵妃省亲”耗费大量钱财修建“大观园”,贾家家底空漏已可想而知,谁能说此时黛玉进贾府不是“雪中送炭”式的救急之补呢?
所以她在以一己之力挽“荣府亏空而不倒”啊!而她去世后贾家族运急转直下的发展,也充分说明她对小说全篇情节发展转折时的重要意义,与刘姥姥二进贾府预示贾家命运渐走下坡路,也完全合拍。
结笔综合
她从最初的投奔贾府到泪尽而亡,对贾府家族命运的整体发展也有着支撑性的决定作用。
一家之言,聊与红友作笑谈。
#
刘姥姥是很会讲故事的,她讲的雪地抽柴故事发生地点放在了她们村庄上,好像就是刘姥姥身边的事。
“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天天都是在那地头子上作歇马凉亭,什么奇奇怪怪的事不见呢!”说是某一年下了大雪,有三四尺深。
一天刘姥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听外头柴草响,爬着窗眼儿一瞧,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在抽柴火,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儿。
讲到这的时候,外面说失火了。
贾母说刚刚讲烤火就失火了,就不让再讲下去,刘姥姥又说了一个玉皇大帝送子的故事。
实心眼的贾宝玉特别关心这个故事下面部分,后来又找了个机会问刘姥姥,刘姥姥只有再编下去:刘姥姥只得编了告诉他道:“那原是我们庄北沿地埂子上有一个小祠堂里供的,不是神佛,当先有个什么老爷 这老爷没儿子,只有位小姐,名叫茗玉。
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
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
因为这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这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烧香拨火。
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像也成了精咧。
”这个雪地抽柴的故事看似是刘姥姥顺口胡编的,但是作者用这么大的篇幅去描述,就不能单单看成一个孤立的故事了。
在《红楼梦》中的故事都是亦真亦幻,在《红楼梦》开篇就说里面故事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在通篇小说中没有一句闲话。
这个雪中抽柴的故事到底暗含着啥事呢?
故事的环境是三四尺深的雪,在通篇故事中,一般雪均与薛宝钗有关,在薛宝钗的判词中也是“金钗雪里埋”,所以这个雪或许与薛宝钗有关。
在讲故事时,贾府又失火,贾母说是这个故事引起的。
如果雪指薛宝钗,引起火灾暗指引起祸灾。
放在一起应该是薛宝钗引起一场灾祸。
那么引起谁的灾祸呢?
刘姥姥故事主人公是茗玉,从名字看和黛玉有相同的一个玉字,有玉字暗含林黛玉在《红楼梦》不单单这一宗。
妙玉,很多人都认同妙玉是出了家的黛玉,黛玉是俗家的妙玉。
茗玉的茗带个草字头,林黛玉本来就是一株绛珠仙草。
这样看来茗玉暗含林黛玉是有道理的。
从茗玉身世看,也与黛玉极其相似:老爷只有一女,极其疼爱,本人知书达礼。
茗玉出场衣着也很特别,大红袄白绫裙。
大红袄代表一种喜庆,一般是在婚姻嫁娶上才穿。
白绫裙则恰恰相反,一般平时也不穿白色的,只有在大悲的丧事中才穿。
从茗玉的衣着看,是悲喜交加,这或许暗示黛玉的大悲(死去)与心上人宝玉的大喜(结婚)同时发生,这很符合八七版电视剧的设计。
宝玉与宝钗成婚时,黛玉悲壮喊了一声“宝玉,…”就离开了人间。
这样,就能够说通“宝钗引起灾祸”了。
茗玉是十七死去的,是否也预示着黛玉也是十七岁离开的呢?
也是很有可能的。
总结一下,雪里抽柴的故事暗含了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大婚,导致林黛玉的死,也明确了黛玉死亡年龄是十七岁。

参考:
“雪下抽柴”是作者向我们暗示薛宝钗的名字:“雪”即“薛”,跟“丰年好大雪”一样的模式;
“雪下”与薛宝钗在“金陵十二钗”
这个故事的原型人物是后金皇帝皇太极。
他前后在位17年,对明朝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红楼梦》小说中一直用“金”来代指薛宝钗,比如“金簪”“金锁”“金钗”,甚至连她的丫鬟都叫“黄金莺”,就是来暗示她是“后金”的皇帝。
皇太极在位17年,所以茗玉(对明朝的欲望)就活了17岁。
茗烟(明朝最终化烟了)去东北上(皇太极住在那里)找庙,却找到了“瘟神爷”,这是因为对于明朝来讲,皇太极就像瘟神一样可怕,而且明朝末期也确实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
刘姥姥讲“雪下抽柴”的故事时,还发生了南院马棚里失火的事,这是因为就在皇太极不断攻击明朝边境的时候,“闯王”李自成在明朝的南院起义了。
“马”在这里就是“闯”字去了门框。
于是,最终明朝在东北有后金(雪抱柴),南边有闯王(马棚),百姓还有瘟疫(瘟神爷)和蝗灾(母蝗虫)等多重灾难下,以崇祯皇帝自缢殉国结束了统治,化为烟(茗烟)了。

参考:
刘姥姥讲的雪下抽柴的故事暗示了薛家抽走了贾府之人才和财富,薛家破坏了贾府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薛家是导致贾府败家的根本。
雪同薛,柴通财和才。
雪下抽柴,即薛家抽走了贾府的财富和人才。
黛玉同姊妹们至王夫人处,见王夫人与兄嫂处的来使计议家务,又说姨母家遭人命官司,意欲唤取进京等语。
薛蟠打死人后,先写信向王子腾求援,王子腾派人给王夫人送信,讲了事情经过,并且写信让他进京躲避官司。
王子腾在信中应该写明让薛家住荣国府。
其目的有两个。
一是,让贾家不得不照应薛家。
薛家住进贾府,薛蟠再惹是非,贾府不管也得管。
二是,贾宝玉和薛宝钗年纪相仿,如果宝钗嫁给宝玉,薛家这个大包袱就甩给贾家。
薛父早逝,薛姨妈带着儿女主持薛家,一定经常求王子腾替她收拾烂摊子。
王子腾在帮助孤儿寡母的同时,也会从中渔利。
薛蟠打死人的时候,薛家已经走下坡路了,各处买卖日渐消耗,各地的买卖人开始贪污,截留利润揣自己腰包。
薛家生意已经不复当年之兴旺。
贾政不是爱管闲事的人,如果薛家和贾家联姻,贾政就和薛家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不管也得管。
薛姨妈听从哥哥教诲,执意住进贾府,死死地把自己家和贾府绑到一条船上。
薛家住进贾府对贾府有何影响?第一,影响贾府的人才培养。
薛蟠为了自己的龙阳之兴,来到贾府学堂,他勾引小学生,造成学生们只知道争风吃醋,不知道学习上进。
小学生把薛大爷当成偶像,谁会认真读书。
因此薛家影响了贾府的人才培养。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没有人才,贾府就没有了未来。
第二,影响贾府的财产安全。
别看薛蟠粗豪,但是粗中有细,他一点儿都不傻。
薛家挣的是贾府的钱。
薛家在京城的买卖,主要客户是贾府。
贾府当东西,都到薛家的铺子。
邢岫烟当棉袄就是当进了薛家的铺子。
王熙凤不止一次放东西,也应该当进了薛家的铺子。
薛家挣的是贾府的银子。
若想取之,必先与之。
薛宝钗知道大家爱吃螃蟹,就让哥哥派活计送几篓大螃蟹,请大家吃螃蟹宴。
这个螃蟹个头大,味道鲜美,大家都爱吃。
以后贾府再买螃蟹,当然到薛家的铺子买了。
王熙凤配药没有人参,王夫人要到外面买。
薛宝钗说外面买的有假,他让家里的活计到参行里买真的。
也就多花点银子罢了。
参行里人参卖多少钱不清楚,但是薛家跑腿钱一定少不了。
薛家有一块铁樯木棺材板,封在库房好久,也卖不出去。
秦可卿葬礼,薛蟠就说送给贾珍这块铁樯木。
薛蟠大方地说花两千两银子没地方买去,他不要钱,只给活计几两银子当工钱好了。
贾珍正肆意奢华,不会少给薛蟠钱。
而且贾珍还领薛蟠一个大大的人情。
以后贾珍也会到薛家的铺子里买东西,让薛家挣钱。
薛家的买卖掏空了贾家。
后来薛宝钗嫁进了贾家,就相当于抽柴的女孩,把贾府的财产都抽空了。
薛蟠再次惹事,贾府为了避免惹祸上身,倾尽所能替他了结管事。
结果贾家也打进去了。
贾府被抄家,哗啦啦大厦倾倒。
总结:人才是上层建筑,财富是经济基础。
薛家拉拢腐蚀一大批人才,毁掉了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无用之人。
薛家颠覆了贾府的上层建筑。
薛家掏空了贾府的钱财,掏空了贾府的经济基础。
失去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贾府除了失败,没有第二条路。

我们都知道,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是一位线索式的人物,她三进荣国府,亲眼见证了贾家的兴衰。
她在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暗含深意。
而这次讲述的故事,则暗含了书中主要人物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命运。
1.“茗玉雪天抽柴”的含义这个故事的主角“茗玉”就是指林黛玉。
“茗”就是茶的意思,而林黛玉是绛珠仙草转世,并且姓氏为“林”,三者均与植物有关,因此作者在此处以“茗玉”暗指林黛玉。
“雪天抽柴”指的是薛宝钗,其中“雪”与薛同音,“柴”与钗同音。
在冬天,柴是一种非常急需的物品,被人们视为珍宝,那么三个字连起来就是“薛宝钗”的名字。
这个故事象征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人为了能与贾宝玉结婚而暗中较量,互相争斗。
2.“南院马棚走水”的含义正在刘姥姥讲故事的时候,突然有人来报荣国府“南院马棚里走了水”,“走了水”也就是着火的意思,故事被迫中断,茗玉抽柴的举动也暂时中止了。
此处的含义是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的较量因为某件火急火燎的事而被迫停止。
而这件火烧眉毛的大事就是贾府被抄家,那时所有人都忙的焦头烂额,自保的自保,逃走的逃走,根本无暇顾及宝黛之间的情感纠葛,二人也因为此事不得不暂时停止争斗。
3.刘姥姥更换故事的含义事情处理完以后,贾宝玉想让刘姥姥继续讲述这个故事,但被贾母打断了。
并且贾母将马棚着火的原因归咎为“抽柴草”引起的,当然这里应该是贾母开的玩笑,众人并没有当真。
但此处暗指在之后的贾府变故中,有人将贾府被抄的原因归结为宝黛二人之间的明争暗斗。
由于茗玉是故事里的主角,是她主动挑起“雪天抽柴”的。
因此,林黛玉被诬告为此次事件的主要责任人,并因此受到了牵连。
4.贾宝玉寻找塑像的含义贾母等人散了以后,贾宝玉拉住刘姥姥详细询问故事的后续进展,刘姥姥便胡乱告诉了他茗玉的生活经历以及塑像的具体位置。
贾宝玉信以为真,便派茗烟去寻找,但找到的并不是茗玉,而是一座“瘟神”像。
此处暗指贾宝玉对二人较量的结果非常在意,并且希望林黛玉能够胜利。
但遗憾的是,林黛玉因为受到贾府抄家的牵连已经亡故了,贾宝玉当然寻找不到了。
找到的只是一位另他感到反感的人,这里也暗指贾宝玉婚姻的不幸。
由此可见,刘姥姥讲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曹雪芹借刘姥姥之口告诉读者林黛玉、薛宝钗以及贾宝玉三人之后的人生经历。
当然,

刘姥姥讲的雪下抽柴的故事有几个特定因素:一,这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姑娘。
二,刘姥姥讲到这个姑娘雪下抽柴的时候,宁府马棚里走火。
三,贾宝玉过后问刘姥姥,这个女孩是谁,刘姥姥瞎编,说是他们庄北沿地埂子上有一个小祠堂,供着一个姑娘的塑像,叫茗玉。
茗玉是她爹的独生女儿,十七岁病死以后,她的父母给她盖了祠堂,派人烧香拔火。
日久年深,这个庙烂了,茗玉成了精。
雪下抽柴的女孩是一个死去的成了精的女孩。
四,贾宝玉听了这个故事,很想给这位茗玉小姐重新盖过一个庙,派小厮茗烟按照刘姥姥说的方位查探,结果是一座瘟神庙,根本没有什么姑娘的塑像。
死去的十七八岁的成了精的女孩,其实是瘟神,故事讲到中间,宁府马棚着火。
按照这几个特点,这个故事对应的人物,应该是在宁府。
宁府的一个死去的十七八岁的姑娘成了精,实际上是瘟神。
除了死去的丫鬟,宁府死了两个年轻女子,秦可卿和尤三姐。
秦可卿死后,托梦给王熙凤,教她趁现在富贵,做好以防不测的措施。
说明她死的时候没什么怨气。
宁府连续做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道场、法事,道士、和尚一起念经七七四十九天,然后才把秦可卿发送到贾府的家庙铁槛寺,这一番折腾,秦可卿死后就算有怨气也应该能化解。
再看尤三姐,尤二姐、尤三姐被贾珍、贾蓉父子玷污,以至于柳湘莲要退婚,尤三姐悲愤自杀。
尤三姐死后给柳湘莲托梦:“妾痴情待君五年矣。
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
妾今奉警幻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干情鬼。
妾不忍一别,故来一会,从此再不能相见矣。
”柳湘莲梦到尤三姐说的这段话,说明尤三姐死后也去了太虚幻境,并且得到警幻仙姑的命令,修注案中一干情鬼。
这意思就是太虚幻境薄命司的那些金陵十二钗等,无论正、副,都到了了结的时候,而奉命了结她们的就是死去的尤三姐。
让这些人死的死,走的走,不就是瘟神吗?
绕了一个大圈,意思就是尤三姐死后去了太虚幻境,成了瘟神,到贾府折腾,让贾府那些年轻女子该走或该死。
贾府是这些人的家,这些人要走或要死,只有贾府败落才会出现这些情况。
“雪下抽柴”之所以理解为“雪下抽财”,表现在贾府败落之前,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紧张,贾母八十岁生日前后,贾府靠卖古董、抵押金项圈等换钱,维持生计。
在这样紧张的情况下,皇宫夏太监、周太监经常来贾府敲诈勒索,向贾府要银子。
这无疑是让困难的贾府雪上加霜。
迎春出嫁,说得好听是出嫁,其实是等于被她的爹贾赦卖给了孙绍祖。
贾赦得了孙绍祖五千两银子,孙绍祖找贾赦要钱,贾赦不给,所以孙绍祖说贾赦把迎春卖给了孙家。
尤三姐死后,奉警幻仙姑的命令来折腾贾府,导致贾府败落,导致元春、王熙凤、晴雯、林黛玉、薛宝钗、探春、迎春、惜春、袭人等,死的死,走的走,树倒猢狲散。
所以秦可卿的判词有一句: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宁府造衅,作恶多端,加速了贾府的衰落。
我想,这就是刘姥姥的雪下抽柴的故事含义。

参考:
其实那是在暗寓林黛玉斗不过薛宝钗,雪天抽钗,不就是要薛宝钗抽身么?可是篇首就提出,薛宝钗要待是非。
怎会抽身。
穷人家的女儿,不会有结果,娘娘庙,也不过是个寄托与渴望。
林黛玉自然身后只有神话。
那故事其实是作者故意为之,而且没有结尾,让贾宝玉去寻,去悟,去自醒,也让后来读者,自寻自悟自醒。
贾宝玉误以为真找不到,便寻一口水井,焚香膜拜,其实也是此意。
悟透了,千芳一窟么!
参考:
预示巧姐的命运。
这女孩子是“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巧姐当然也受到琏凤夫妻的“爱如珍宝”;
这女孩子“知书识字”,巧姐生在“文采风流”的贾府,当然也没有不“知书识字”的道理;
这小姐后来“日久年深,人也没了,庙也烂了”,巧姐后来也父母离散、家破人亡,贫无所依。
所以,茗玉小姐(这是那女孩子的名字,但在有的版本中并没有出现)沦落到大雪天无家可归、雪地抽柴的困窘地步,而且恰好被刘姥姥看见了。
巧姐也深陷窘境,恰好被刘姥姥遇到。
然后就是“留余庆,忽遇恩人”和刘姥姥“忍耻招巧姐”。
另一方面,宝玉对女孩子有种不求回报的普遍关爱,对二丫头如此,对袭人的“穿红的”表姊妹如此,对这亦真亦假的茗玉小姐也是如此。
别人都没注意到,只有黛玉一听到“雪下联诗”,马上以“雪下抽柴”来调侃宝玉,显示出她对他的深刻了解。

参考:
曹雪芹作《红楼梦》,本身就可以说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所以我认为刘姥姥胡诌的故事必有其深意,茗玉抽柴也可能预示了其中人物的未来。
茗玉此处喻谁?
单看名字来说:红楼里名中带“玉”的女子绝非简单,一般与黛玉有联系,比如妙玉(黛玉出家版本)、红玉(黛玉入世版本)。
看其家事:是一位小姐,知书识字,并无兄弟姊妹,老爷爱如珍宝,十七岁病死,老爷太太为其修建祠堂。
不难联想到同样为家中独女的黛玉。
再看其貌:极标志的小姑娘,红袄白裙。
谁爱穿红?
绛珠仙草。
故推断此处茗玉喻指黛玉。
那么这个故事预示什么?
故事中,茗玉似是要雪里抽柴。
联系黛玉和宝钗的判词,极为明显,雪里柴指宝钗。
这个故事或许是喻指宝钗遇难后(被雪埋),黛玉前去搭救,却不得。
(抽柴导致起火,耐人寻味)码字不易,记得点赞。

参考:
《红楼梦》第39回,刘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刘姥姥讲故事,实有别意,暗指宝玉、黛玉、宝钗之结局。
其一,穿红衣姑娘雪地抱柴生火取暖,应南院失火,最后火被扑灭。
意薛宝钗婚事最后终结,轰轰烈烈一阵,最终平静。
其二,写老爷无子,只有一女名若玉,十七岁时一病而亡,意林黛玉十七岁病亡。
其三,老奶奶原有一个孙子,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
老奶奶吃斋念佛,感动观音菩萨又给送了个孙子,今年才十三四岁。
意指宝玉,于是有宝玉派焙茗寻住一说。
刘姥姥又巧妙地将故事中二个女主角合二为一,言道:若玉死后,村里人为他修庙,他又变成人出来闲逛,【我才说抽柴火的,就是他了】。
最后结局:焙茗寻庙,找到的是【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
刘姥姥真是信口开河,给宝玉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而故事的实质是:这是一次灾难!贾府将历经一次瘟神降临,靣临一次生死存亡的打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