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谁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驾崩于畅春园,时任步军统领衙门都统的康熙近臣隆科多,口传康熙遗诏,命皇四子胤禛承继康熙皇权,登基为帝。
而那份能够直接证明皇四子胤禛“继位合法性”的《康熙遗诏》却在康熙皇帝驾崩数日以后,才被雍正皇帝颁昭天下。
再加上继位以后,雍正皇帝的种种反常举动,尤其是针对时任大将军王胤禵的制约措施,让其初一继位便背负了“矫诏篡逆、非法登基”的罪名。
在现存于世的《康熙遗诏》中,有着康熙皇帝传位于皇四子胤禛的明确说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
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但这份遗诏毕竟没有出现于康熙皇帝驾崩当场,而是其驾崩数日以后才被颁诏天下,数日时间,雍正皇帝有着充足时间另行起草一份遗诏。
所以,这份遗诏并不能成为雍正皇帝“继位合法性”的直接证明。
那么,康熙皇帝心目的接班人到底是谁?
雍正皇帝的皇位,果真是违拗康熙皇帝遗愿,矫诏篡权得来的?
其实,关于自己心目的皇位继承人,康熙皇帝早就给出了答案!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再次被废并“禁锢咸安宫”,彻底失去了继位可能;
如此一来,就仅剩下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胤禵这四位皇子,能有机会成为皇位继承人。
皇三子胤祉在整个“九子夺嫡”事件中,皇三子胤祉的主动出击仅有一次,即为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首次被废时,对皇长子胤褆的“釜底抽薪”。
《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有载:四十七年,太子既废,上以允祉与太子索亲睦,召问太子情状,且曰:“允祉与允礽虽暱,然未怂恿其为恶,故不罪也。
”蒙古喇嘛巴汉格隆为允禔厌胜废太子,允祉侦得之,发其事。
主动出击的皇三子胤祉,非但没有受到康熙皇帝训斥,反而让其在康熙皇帝心中落得一个极有利的形象。
一废太子以后,康熙皇帝因为心情太过悲伤而患上轻微中风,在其患病期间,皇三子胤祉“至诚至孝、服侍左右”,进一步稳固了自己的正面形象。
再加上皇三子胤祉骑射俱佳,文学修养较高,康熙皇帝对其的好感与日俱增。
可在康熙五十一年的二废太子风波中,皇三子胤祉眼见此夺嫡乱局,心灰意冷而主动退出了夺嫡之争。
康熙五十一年以后,皇三子胤祉消极应对夺嫡之争,于府邸潜心修书而逐渐淡出康熙皇帝视线。
更何况,相较于其余皇子,书生气较重的皇三子胤祉也无法应对康熙晚年的纷乱局面,能被康熙皇帝寄予传位的希望渺茫。
皇八子胤禩和《雍正王朝》的演绎不同,历史上的皇八子胤禩绝非“以贤明收买人心”的奸佞小人,而是贤名远播、深得王公大臣支持的“贤王”。
一废太子以后,康熙皇帝命令“于诸皇子中举孰可继立为太子者”,举朝上下几乎一边倒地推举皇八子胤禩为新任太子,由此足以证明其庞大的支持势力。
虽然在一废太子风波中,皇八子胤禩被康熙皇帝训斥为“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允礽”,对其进行了严惩,但在复立太子之前,康熙皇帝又重新恢复了对其的恩宠和信任。
但皇八子胤禩背后强大的拥护势力,到底威胁到了康熙皇权,触及了康熙皇帝的底线,直到康熙五十三年的“毙鹰事件”让康熙皇帝和皇八子胤禩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
“毙鹰事件”爆发后,康熙皇帝历数皇八子胤禩的诸多罪行,并直接给出了“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的绝情态度,自此以后,皇八子胤禩被斩断继位可能的同时,声望不再、贤名俱损。
皇十四子胤禵皇八子胤禩彻底失去恩宠以后,“八爷党”势力集团的政治首脑逐渐变成了皇十四子胤禵;
康熙五十七年,皇十四子胤禵又被康熙皇帝任命为大将军王,作为西征统帅领兵出。
《清实录·圣祖实录》记载了皇十四子胤禵出征之日的辉煌景象:出征之王、贝子、公等
其不出征之王、贝勒、贝子、公并二品
大将军胤禵跪受敕印,谢恩行礼毕,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并二品
康熙皇帝对皇十四子胤禵刻意维护的权威形象,让诸位皇子、满堂朝臣都一致认为这是康熙皇帝对皇十四子胤禵寄予厚望的具体表现,让其带兵西征也只是积累军功、威服众心的政治谋划。
一直默默无闻的皇十四子胤禵,一跃成为继位呼声最高的皇子。
康熙六十年十月,康熙皇帝以“面授西北前线方略”为由,召皇十四子胤禵回京。
在康熙皇帝生命的最后一年,如此举动似乎坐实了举朝上下的猜想,康熙皇帝准备传位于皇十四子胤禵了。
可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在皇十四子胤禵在京的几个月里,康熙皇帝并未就皇位传承问题对其有过任何交代和说明。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康熙皇帝命令胤禵返回西北前线,“如有大位相托,又怎会令其远离京畿、远离康熙近前”?
也就是说,康熙皇帝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绝非皇十四子胤禵。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因为“圣躬不豫”,康熙皇帝发布上谕:郊祀上帝,朕躬不能亲往。
特命皇四子胤禛恭代。
斋戒大典,必须诚敬严恪,尔为朕虔诚展祀可也。
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康熙皇帝令皇四子胤禛“代行天子祭天”,其实已经表明了传位于皇四子胤禛的内心打算。
作为一代勤政、有为君主,雍正皇帝不该背负“矫诏篡位、非法继位”的骂名。
参考文献:《清实录·圣祖实录》、《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康熙遗诏》
参考:
作为一代千古帝王,康熙和所有雄才伟略的帝王一样都对自己的儿子看不上眼,在他们眼中选继承人就永远是矮子里面选高的,不到咽气的最后一刻是不会下定决心的。
比如咱们的千古第一帝王秦始皇,还有咱们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包括李世民和赵匡胤,就是成吉思汗虽然早确立了窝阔台,却把拖雷抬的很高,更别说咱们今天要讨论的康熙大帝,这些帝王在他们眼中自己才是永远的帝王。
回过头来在看看我们的康熙更是将古代伟大帝王的心思发挥到了极致。
透过雍正王朝表现的淋漓尽致!废了太子在立太子,这么折腾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抓出八爷党,警告朝中大臣 ,当复立太子的目的达到了,在逼太子造反,然后废了太子,这是为什么?
当然是要朝中大臣明白权利依然在康熙老爷子的手里,儿子们还没资格谈继承权利的话题。
为了考验雍正,康熙可是煞费苦心,不断放出诱饵来考验雍正,最精彩的莫过于谁当大将军王这件事,都这个时候了还要继续来验证自己觉得可靠的人。
所以康熙至死都没有他满意的皇位继承人,雄才伟略的帝王都没有,并不只是康熙。
不过相比较其他帝王,康熙这么费力的考验,功夫还是没白费,这几个千古帝王也就康熙选继承人最成功,秦始皇最悲惨。

参考:
其实康熙在晚年期间二废太子后,也心力憔悴,纵观整个朝局,经过层层过滤,最后也仅剩下老四、老八和老十四有望继承大业,老八的才能也绝不会输给老四,老十四的武功又盖过前面两个哥哥,老四的狠劲比老八要强,只是他保护伪装的很好,历史必劲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后世的史料都把老八说的有多阴险狡诈,这些都不可全信,但可从一些蛛丝马迹上寻找到康熙心中的真正的接班人不是上述三个,而是乾隆,理由就是:第一、都说拼爹很重要,其实拼儿子也很重要,明朝皇帝朱棣因为不喜欢太子,多次想废掉,但太子又有一个好儿子很付朱棣喜欢,最终打消了他废太子的事;
第二、都说康熙对好多个皇孙都亲自抚育过,比如废太子的儿子就亲自抚育很久,并且也建立过深厚的感情,但要知道,太子都已经二次废掉了,他的儿子再怎么让康熙喜欢也没任何基础让康熙三立太子吧,况且二立太子时多少也是看在废太子有个好儿子的份上才立的;
第三、康熙也算是千古一帝,眼界绝不可能短浅到只看牌面上的儿子,肯定也会隔代观察孙子辈的,细心观察了老四、老八、老十四家中的儿子,仅有老四家中的儿子弘历小小年纪又十分精明干练,再经过生辰八字命理分析说有英雄气相,给了康熙晚年的一个强心剂,再把弘历接到宫中亲自养育,倍感喜欢,有相见恨晚之心;
第四、大家都知道人快死前立遗嘱肯定是立自己快死前最喜欢的那

参考:
从法理上说,康熙公开的第一个接班人就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生育的嫡次子胤礽。
满洲祖宗家法没有立太子这一说,康熙的父亲顺治作为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也没有健诸。
康熙八岁继位为帝,在四大辅臣及祖母孝庄太后的幕后支持下做这个皇帝,等他长大了第一个需要考虑的联姻问题。
靠联姻而增强自己的实力这倒是满洲从来就有的风俗。
于是康熙娶了辅政大臣之一索尼的孙女,就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康熙执政初年要面对四大辅臣之间的矛盾,这是牵动大局的问题。
之后又是三藩之乱。
这时候的康熙也就是二十出头的年纪,政局又焦头烂额,不会把真正考虑合适的继承人当作第一要务。
三藩之乱的过程中,为了平定大局以安民心,遂效仿汉族的立储制度,把嫡次子胤礽立为皇太子。
应该说胤礽的作用是用来表示满洲来的皇帝愿意尊崇汉人的制度,皇帝愿意尊崇华夏文化。
这和开博学鸿辞科的意思是一样的。
等到康熙真正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是在三十多年后,清朝已经江山稳固,皇帝也年老了。
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康熙皇帝发现这个一直摆在储位上的儿子并不适合当他的继承人,这时他才真正开始考虑这个问题。
至于后来胤礽的复位,不代表他又成了康熙认为合适的继承人,只是一时无奈用来填补空位而已。
至于谁是康熙心里想过的接班人,我想一向呼声很高的胤禩至少不在其列。
一废太子后被推举,声势浩大,这已经引起了康熙的极大反感。
如果真的考虑过他,顺水推舟就是了,不至于后闹到父子几乎反目的程度,说胤禩不孝不义。
在封建时代如果被戴上了“不孝不义”的帽子,那是最大的否定,康熙不可能这么对待一个在心里考虑过做继承人的儿子。
说明胤禩只是一厢情愿。
而康熙可能考虑过的人应该有胤禛和胤禵。
人之常情来说,首先自己心里喜欢这个儿子才能考虑他继承自己。
康熙是很赏识胤禵的。
不要以为只有胤禩谋求皇位,胤禵也一样。
胤禩曾经令马齐为他奔走,胤禵更厉害,找的是李光地。
胤禵也一样希望能获得士绅官僚的喜欢,当时也广为流传说“十四爷虚贤下士”,这和胤禩有什么区别?
但康熙对胤禵就很宽容,不仅不打击他,还超授王爵,并任命为抚远大将军。
连胤禵的哥哥们从胤禩等人都没有封王。
这种异常的待遇不能不说胤禵在康熙心里是有特殊地位的。
胤禛肯定也在康熙继承人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一对父子的私交及私下感情很不错。
胤禛把自己经营成一个仁孝的长兄、懂得孝悌之道的儿子,又用诗书耕读来表示自己并不热衷于权势,这是吸取了胤禩的孝训,不要引起父亲的警戒和防范。
康熙晚年常到胤禛的圆明园游玩。
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和胤禛有了更多放松状态下的交往和了解,而且这种了解更全面、更真实,包括对胤禛的儿子弘历等。
这让康熙觉得这个近在自己身边的儿子比远在西北的另一个儿子胤禵更适合做自己的接班人。

参考:
二废太子后,康熙心中默认的继承人事实上已经明牌了,那就是皇十四子胤禵。
皇四子胤禛,反而从来都没在他的接班人选之中。
解读这一切的密码,都隐藏在康熙反复对诸位臣工说的这样一句话: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做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
他的意思是,他一定会为大清选择一位“坚固可托”“令人信服”的皇位继承人。
胤禵画像对照这两大标准,四阿哥胤禛率先就被排除出了圈外: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给时年二十岁的胤禛下了“为人轻率”的考语;
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后,胤褆、胤禛、胤祥、胤禩等人都遭圈禁,原因都是为夺嫡而“围剿”太子。
胤禛被释后,康熙又给他一个“喜怒不定”的考语。
这两个事件都表明,胤禛非但达不到康熙传位所要求的“坚固可托”这一重要标准,甚至还有很明显的性格缺陷。
最关键的是,胤禛距离让一众皇子及大臣“倾心悦服”的标准更是相去甚远。
不要说当皇子期间,就是登基做了皇帝成为了雍正,他也是最受质疑的争议之人。
再联系到一直到康熙去世前,胤禛几乎从没被单独安排重大差事,由此可见他并非康熙属意之人。
事实上不仅是胤禛,晚年的康熙很少为十阿哥
那么,康熙心中默立的储君是谁呢?
毫无疑问,是十四阿哥胤禵(祯)。
康熙画像胤禩之子弘旺在所撰的《皇清通志纲要》记载道,“康熙五十七年三月中旬,命皇十四子胤祯,授王、抚远大将军往征。
”奇怪的是,在雍正朝由张廷玉主持编撰的《清圣祖实录》中,却把授“王”的王字删去了,任命的时间也往后延到了十月。
这或许说明,雍正继位后开始着手抹去康熙有意立老十四为储君的印迹。
更离奇的是,记载康熙日常行为言语的康熙《起居注》,也在老十四被任命为大将王之后废止了,也就是不再记录。
康熙《起居注》也是在雍正朝编成的,很显然这里又被删减了。
康熙默定胤禵为储君,也可从他赋予大将军王的权力和为出征仪式安排的排场看出。
胤禵的出征仪式是按皇帝御驾亲征的规格举行的,康熙还为亲自为其组建了包括王、贝子、公等16人的军前“议政大臣”,等于是一个移动的“小朝廷”。
胤禵剧照康熙还对蒙古各部说,“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
如能诚意奋勉,即与朕当面训示无异。
”这意味着胤禵这个大将军王被授予了非常之大的权力,与当年康熙亲征葛尔丹时留守监国的太子胤礽的待遇基本一样,也就是被当太子对待了。
事实上,胤禵在西北干的相当不错,他出色完成了“拒准保藏”的战略任务,不但建立起了巨大的军功,也树立起了很高的
这就是康熙口中所说的“必令尔倾心悦服”。
雍正画像可能有人会像雍正在自我辩解的《大义觉迷录》中说的一样,说假如康熙真选择了胤禵作为储君,就应该不会让他远离京师前往西北统军了。
这话乍一听似乎有理,可实际上却并不是这样。
真实情况是:当时的康熙身体无碍,甚至就在后来去世前还多次通过书信与胤禵商量操办七十寿诞的事情,都说好了胤禵到时也会回来!可惜的是,康熙没能等到那一天,并且驾崩的充满疑点。
再结合后来雍正圈禁并无过错的胤禵,以及他满满悬疑意味的继位过程来看,他这个皇位,可能原本真应该属于小他十岁的同父同母的弟弟胤禵。
关于这一点,也在高丽使臣向国王的汇报材料中得到了证实。
雍正剧照再补充一点,所谓康熙遗诏中的“深肖朕躬”,倒与老十四胤禵十分吻合:无论外貌还是为人行事风格,老十四都与康熙类似。
至于老四胤禛,则哪一方面都不太类父。

其实康熙还是很希望太子接班的,无奈太子太不争气。
八爷党势力太大,利弊参半,康熙如果是弱势帝王,八爷还能成功。
但康熙不容许皇子与朝臣结盟,老八出局。
四爷低调、隐忍,但却是办事的能臣。
康熙晚年留老四在身边,十四在外领兵,其实目的已经很明显了。
康熙最后的选择就是四爷。

参考:
在康熙心里没有理想的接班人,只有符合他理想条件的接班人,康熙大帝在位时候大清江山不仅进如最鼎盛时期还扩了不少版
在康熙这么多的儿子中,康熙不希望自己的任何一位儿子当了皇帝之后就对其他的兄弟痛下杀手。
很多达人回答都把康熙因为喜欢他孙子乾隆而把位置传给雍正首先我不这么认为,乾隆小时候聪明活泼可爱而且很会讲话,身边有这样的一个小孩隔谁谁不喜欢?
这也就说明雍正的厉害之处了,用乾隆的聪明在康熙面前获得宠爱,自己也就能让他老爸多看两眼。
老大胤褆,19岁时候就随康熙征葛二丹后来灭了葛二丹在康熙面前可是大红人非常受宠,因为居功自傲设计谋杀太子没有成功,被康熙监禁起来了。
老二胤礽,他是所有皇子中最有可能当皇帝的一个因为他是太子,怪就怪在康熙在位的时间太长了,性子急了就坐不住了就想到谋反。
第一次失败了太子被废,没过多久后来又把太子位给他,结果又谋反又失败了,后来争皇位就没他什么事了。
老三胤祉 只是个书呆子在康熙眼里只有文学之力,没有治国之才。
老四胤禛就是雍正帝了,都知道历史上的雍正在争夺皇位时候是韬光养晦,比起其他皇子他本没有任何优势,表面上对争皇位没有想法,在康熙晚年时候时常陪伴康熙左右照顾康熙,让康熙看到雍正的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想必只有这个儿子才不会对他的兄弟痛下杀手,也正式符合康熙的对雍正的认可。
老五胤祺就是跟着老八胤禩一起算计别的兄弟,如果要是老八或者老五当了皇帝肯定会对别的兄弟痛下杀手的。
十四胤禵这个跟老四是同母兄弟,只知道领兵打仗,没有治国才能显然不是康熙的传位人选。
也正是因为雍正长期照顾康熙,所以对康熙的想法了如指掌。
揣测出了他老子的心所以当了皇帝,康熙的眼光确实没有错雍正并没有对他的兄弟痛下杀手,楚了老八老九之外,别的兄弟最后都善终了。

参考:
康熙一生有35个儿子,其中长大成人的有24位,要说他心中的接班人,最先肯定是二皇子胤礽,那么,康熙又是怎么从胤礽,最终转移到胤禛身上的呢?
(胤礽剧照)一、公开册封的皇太子胤礽。
按清朝祖制,皇帝在位不得立太子,但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敏感时期,康熙立嫡子胤礽出于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康熙立太子固国本。
平西王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和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分别发起叛乱,很快康熙便在叛乱中丢掉了半壁江山,眼看吴三桂的军队就要进逼京城,康熙为固国本,同时也为了让满族政权汉化,于是他听从了大臣“早立太子,以固国本”的劝谏二是拉拢朝臣索额
索额
然而让康熙万万没想到的是,朝中很多大臣见索额
三是康熙对皇后赫舍里氏心存愧疚。
赫舍里氏是康熙的第一位皇后,她是索尼的孙女,是当初孝庄太后为了遏制鳌拜在朝中的权力,特意为康熙挑选的。
虽说是政治婚姻,但赫舍里氏温柔贤惠,又很有才干,是最理想的贤内助,再加上她和康熙夫妻和睦,感情深厚,因此当赫舍里氏难产去世后,愧疚万分的康熙便决意把还在襁褓中的胤礽立为太子。
(胤禵剧照)二、疑似接班人胤禵。
胤礽由于失德被废黜后,太子之位便一直悬而未绝。
众皇子纷纷卷入储君之争,他们毫不顾惜手足之情,不仅互相倾轧还彼此算计,甚至因为夺嫡之争让诸多朝臣也参与进来。
这让康熙大为震惊,为了阻止夺嫡之争,康熙只得复立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等到胤礽再次被废后,仍有希望得到太子之位的只剩下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
康熙一向钟爱胤禵,这是有目共睹的,虽然他也参与夺嫡,但他一直是皇八子胤禩的支持者,并没有对帝位有非分之想,所以康熙在对其他皇子残酷打压的时候,虽说对胤禵有过惩戒,但对他的关怀还是没有减少。
不管怎么样,康熙还是要选一个皇子做他的接班人。
康熙接下来的表现,无疑用行动告诉大家:胤禵就是接班人。
具体是怎么表现的呢?
胤禵是个文武全才,不像胤禛论文可以,论武就有些逊色了。
康熙年老后,在政事上有些懈怠,他有意把一些政事交给胤禵去做。
胤禵也能很游刃有余地把他交待的政务处理得很好,因此康熙对他很满意。
重点在康熙五十七年,准噶尔首领攻打西藏。
派谁去平定战乱呢?
当时诸皇子都知道这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所以大家纷纷请命。
康熙却把此事交给了胤禵,并封他为抚远大将军,让他统领30万大军前往平乱。
随后康熙率文武全臣在郊外给胤禵送行,其规格与天子出征规格无二。
康熙还下了圣旨给青海一带的官员,为才出征不久的胤禵树威。
除此外,胤禵还率军在路上,康熙就接二连三,对他重赏不断。
另外还在给他的朱谕中说了很多意味深长的话。
总之,康熙的种种行为不光让满朝文武都认定胤禵就是下一个接班人,就连胤禵也志得意满,觉得康熙就是给他机会让他建功树威,就是为做接班人做准备。
(胤禛剧照)三、意料之外的接班人胤禛。
康熙六十一年,69岁的康熙病逝于畅春园。
在康熙的遗诏中,皇四子胤禛被指定为他的接班人,继承了帝位。
这个消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那么康熙究竟是怎么考虑的呢?
原来,康熙晚年因为皇子争储,内心极为烦闷。
胤禛是成年皇子中唯一没有参与争储的一个,他像个局外人一样不是参禅论道,就是游山玩水,更没有与朝臣往来过密的举动,丝毫没有觊觎帝位的表现,因此康熙对他没有防备之心。
除此外,胤禛做事雷厉风行,在政务处理上很有魄力,康熙很欣赏他这种风格,毕竟到康熙晚年,由于他的宽松,吏治上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要一个有魄力的人来解决。
另外,胤禛诚孝,常常为康熙解忧排烦,因此康熙经常在烦闷时到胤禛府中散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看到了聪明大气的孙子弘历,于是把他养在宫中,享受了一年左右饴糖抱孙的天伦之乐。
也许是出于看到弘历有帝王风范的缘故,也许是真正对胤禛有了了解,总之,在康熙临终,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韬光养晦的胤禛为接班人。
(参考史料:《清史稿》)
参考:

长子胤禔因魇咒太子,被削爵囚禁,且其心胸狭窄、为人毒辣,不在考虑之列。
次子胤礽,参与索额
三子胤祉,与废太子来往密切。
五阿哥胤祺,痛惜英年早逝。
六子胤祚,幼殇。
七子胤祐,身有残疾。
八九十子为一党,其中以老八胤禩呼声最高。
但他们这一党恰恰犯了康熙之大忌:太过于表现所谓的优秀,私结朝廷朋党,即便是父子亲情,康熙能不忌惮?
弑君谋逆之事古已有之,有他们在,康熙焉能安枕?
更别提传位之事了。
十一子胤禌,幼殇。
十二子胤祹,始终保持中立,对皇位没有觊觎和野心。
太没有野心的人,传位的可能性自然很小。
十三子胤祥,一生忠于胤禛,从他的角色定位来看,就是雍正的得力助手,坐不了第一把交椅。
十四子胤禵,雍正的一母胞弟,却是八爷党的人。
十五子胤禑,平淡无奇,缺少帝王气质的人,怎会入得了康熙法眼?
十六子胤禄,与废太子来往密切。
十七子胤礼,文艺青年,翩翩公子,无心政事,纵情于诗文书画。
十八、十九子早殇。
二十子以后年纪都尚小,未在考虑之内,历史上也基本属于盖章签到打酱油之类。
唯有四阿哥胤禛,颇有城府与政治手段,隐忍不发,且有康熙十分看好的弘历(即后来的乾隆)作为天平的砝码,怎能不笑到最后?
关于九子夺嫡与雍正即位的正史和野史,从来都是大家热议的话题。
本人对于清史也情有独钟,

参考: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公元1722年,一代雄主康熙驾崩于畅春园,享年69岁。
时任步军统领衙门都统的康熙近臣隆科多,口传康熙遗诏,命皇四子胤禛承继康熙皇位,登基为帝——雍正的时代到来了。
不过这份遗诏并不是原创的,正式版本的遗诏是雍正即位三天以后才向全国公布的。
这也是雍正得位存在争议的主要问题所在——伪造康熙遗诏。
我们先来看看:这份遗诏的起草过程吧:康熙驾崩的第二天,雍正命令隆科多“起草”遗诏。
隆科多自己一
诏书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主要都是些废话,大概意思是:先是康熙自我夸赞一番,然后在列举了一下自己的功绩等等。
第三部分才是遗诏最核心的内容:例如:“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與制”。
雍正剧照不过由此可见,康熙的遗诏并不是康熙写的。
遗诏是隆科多补写的,胤禛那也是亲自参与了遗诏编写的。
不过这也不能怪康熙、也不能怪雍正,历史上几乎所有皇帝的遗诏都不是皇帝本人写的。
最早的篡改遗诏三人组:李斯、胡亥、赵高试想一下,皇帝们哪个不想长命百岁,身体只要还有一口气在的话,专权和享受都来不及,谁会想着搞遗诏。
一般都是在皇帝快不行的时候或者已经快死的时候,口述遗诏罢了。
这样一来,那是负责记录的大臣们往往都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作了。
顾命大臣们一般会拿着自己创作的遗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铲除异己;
即位的皇帝们又会拿着遗诏甚至篡改遗诏来标榜自己得位的合法性的。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告诉大家:康熙死后的遗诏并不是原创的,同时也就并不能通过遗诏就此认为:雍正就是康熙最满意的继承人了。
那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康熙心中最满意的继承者到底是谁呢?
纵观康熙一朝,除了康熙的各种功绩被人津津乐道以外,恐怕关于皇位的争夺战也是一个巨大的看点了。
事实上,康熙还在世的时候,各位皇子们就开始觊觎皇位,展开了各种明争暗夺了。
表面上那是风平浪静的状态,暗地里那可是波涛汹涌的存在。
康熙二十多个皇子中,参与皇位争夺的主要有九
当时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一开始的时候,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这三人,年纪最大、资历也最老,他们那是拉帮结派互不相让;
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与雍正是亲兄弟),这几位支持八阿哥,被称为“八爷党”;
十三阿哥支持四阿哥雍正,被称为“四爷党”;
其实康熙时期,有一个阿哥那是早早的就貌似胜出了,这就是:二阿哥胤礽。
他是康熙第一位皇后赫舍里的儿子,由于赫舍里在生胤礽的时候难产死了,所以康熙把对赫舍里的爱就转移到了胤礽的身上了。
不过这个胤礽后面的表现实在不咋地,外加上他的外部靠山索额
于是乎,康熙一朝两次废立了太子。
第一次废了胤礽太子之位以后,没多久就立了起来。
不过在康熙五十一年的时候,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从此黯然的度过余生了。
大阿哥一看机会来了,结果自告奋勇的让康熙去杀了太子。
这一下把康熙彻底的激怒了,被无比重感情的康熙彻底的排除了继承人序列了。
三阿哥剧照这期间三阿哥发现战斗实在是太激烈,自己也毫无胜算可言。
于是乎就自我退出了皇位争夺战了。
八阿哥剧照下面就是:八阿哥集团和四阿哥集团的巅峰皇位争夺战了。
八阿哥胤禩是所有皇子中,名声中比较好的一位。
他出生比较低微,生母是个奴婢出身,所以从小就不被待见。
不过胤禩奋发
胤禩练就了文武全才、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是比较靠谱的,当时人称“八贤王”。
不过最终这位八贤王倒在了两只“死鹰”上面了。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前往热河巡视。
八阿哥胤禩本该前往随行的,但是由于是生母忌日,所以中途就去祭奠母亲去了,没有亲自随行。
八阿哥就派了一个老太监去跟康熙请假。
谁知道,那个太监带了两只将死的老鹰送给了康熙。
这一下,康熙彻底的震怒了,认为八阿哥胤禩是在诅咒自己快死。
最后康熙发了狠话: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已绝。
这样一来,胤禩也就基本提前出局了。
这次的“死鹰”事件,也被称为康熙朝的一件谜案。
不过我认为:八阿哥应该是被冤枉了,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干,他也不傻!八阿哥出局以后最大的赢家就是四阿哥胤禛了。
本来十四阿哥也有点机会的,可是就在十四阿哥在外征战的时候,老皇帝康熙突然身体就不行了。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快七十岁的康熙因病住进了畅春园。
十一月初九,因为冬至快到了,康熙命四阿哥胤禛到天坛去代自己举行祭天大典。
往后的故事就很简单了:胤禛每天都去康熙那里请安,去服侍一番。
到了十一月十三日的时候,康熙的病情突然恶化了。
后来的故事就是康熙“口授遗诏”让雍正即位的故事了。
那么康熙为什么要选择雍正呢?
如果按照后来遗诏的内容来看的话,无非是:四阿哥注意自己的言行、不骄不躁;
康熙交代的事情办的不错等等。
其实我认为康熙最后把位子传给雍正的原因很简单:一是,雍正主要的竞争对手都提前出局了;
二是,康熙生病的时候,雍正夜以继日的服侍有可能打动了康熙;
三是,雍正也还算靠谱,这也可以从他后来当了皇帝以后的所作所为看出来;
四是,据说雍正的儿子乾隆,康熙是很满意,估计也有点爱屋及乌的意思在里面。
那么康熙心中的接班人到底是谁呢?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了,反正大阿哥、太子(二阿哥)、三阿哥、八阿哥肯定都不是了。
我觉得康熙在最后时刻其实自己也没有想好,谁来接班的问题。
一是,康熙肯定不会承认自己快要死了;
二是,康熙自己取舍也很难。
我觉得康熙心中最靠谱的接班人应该是两个:一个就是雍正了;
另外一个应该是雍正同父同母的兄弟,十四阿哥胤禵了。
雍正继位以后,对大清朝的继承人制度进行了改进。
雍正建立了“秘密建储”制度。
这个模式很简单:皇帝在位的时候,偷偷的先选定接班人,然后亲手写两份诏书,一份自己带着;
另外一份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
万一皇帝死了之后,由皇室宗亲以及大臣们共同开启。
这样就基本避免了,无限扯皮的情况了。
最后我只想说一句话,接班的问题在我们的历史上纠结了几千年了。
可是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完全不是问题了,有些国家已经彻底的解决了,而有些国家……
参考:
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谁,咱们可以排除看一下。
康熙活下来的儿子一共二十四个,其中有的年幼,有的无心政治,真正参与到夺位之争的只有九个,所以通常称为“九龙夺嫡”。
这九龙分别为: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
大阿哥,一直跟二阿哥太子胤礽争斗不休,认为自己是长子,废了胤礽就是自己上位。
然而用力过猛,居然想杀手足,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于是被厌恶乃至废除。
二阿哥,赫舍里皇后之子,嫡出,清朝近三百年唯一的太子。
康熙一开始确实想传位给他,所以被废之后,不到一年仍旧复了他的位。
可惜,作为太子目标太大,饱受诸皇子攻击,胤礽也确实烂泥扶不上墙,康熙实在失望,于是再次被废。
三阿哥,优秀的学者,曾率人编纂《古今
然而,一个太沉迷学问的人书生气太重,是不适合当领导的。
加上跟太子走的太近,康熙自然也不会属意他。
八阿哥,素有贤名,待人宽厚,在朝中素有名望。
但是,因为一直以“贤”示人,待人太过放纵。
康熙自己就以“宽”待人,所以导致晚年吏治腐败,国库亏空,仅存银七百万两。
再这样宽纵下去,官商富得流油,老百姓吃不上饭,大清就完了,更不会属意八阿哥了。
十四阿哥,通常认为康熙是想让他继位的,还封大将军王,西北带兵。
传说中雍正即位就是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
但如果真想让他继位,怎么会不让他留在京城,而派去西北呢?
并且康熙晚年,十四阿哥几次上书要求回京,都被康熙驳回。
还封了个“大将军王”,这样王不是王,大将军不是大将军,不伦不类的称呼。
九阿哥、十阿哥党附八阿哥,十三阿哥党附四阿哥,不是统帅的料,本来就不想作皇帝,康熙自然不会选他们。
所以,最属意的当然只有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四阿哥胤禛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