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谁才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

姜维身为蜀汉大将军,手握一国军权,征战、守国、退敌原本就是其应尽的职责所在。
但是,由于他的策略不当,思维不密,造成了钟会大军破汉中,邓艾成功偷渡阴平,最终逼迫刘禅投降,导致蜀国灭亡。
无论世人如何声援,姜维不该背这个“黑锅”,但是他的失职之过,何人能担。
所以,这个黑锅他不背谁来背。
可能有人会说,关于阴平小道存在的风险,姜维也曾上书后主,只是昏庸的蜀主刘禅没有进行防范而已。
但是,为何诸葛亮在世时,阴平小道布有防御工事和防御军队,而到了他这里,阴平小道的部署已然不存。
因此,当面临危机之时,这才想到要“亡养补牢”,岂不为时晚矣。
同时,关于汉中之失,也许有人会说,姜维的策略是想诱敌深入,利用地势之便,困歼敌人。
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对于熟读兵书战策的姜维来说,怎么会忽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此简单的道理呢?
结果虽是如此,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姜维还真有点冤,因为这样的结果不幸被他所遇。
如果他的这一角色,换为蜀国的其它将领,又有那个将领的军事才华能胜过他,蜀国就不会亡了吗?
其实,说了这么多,姜维也不过是造成蜀国灭亡的果(最直接的责任人)。
然而,有果必有因,而这个因的祸首又该由谁来担呢?
其因一:关羽为蜀国灭亡之源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之初,便确定了集团的发展核心思想:占据荆、益二州。
安抚益州西北诸戎、南部夷越。
整顿内政,外与孙权结好,等候北方有变,荆州军攻洛阳、南阳,主力益州军出秦川一带,人心附归,天下可以渐定。
其中,核心思想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外与孙权结好”。
然而,既有集团高层决策之职,又有贯彻执行之责的荆州守将关羽是怎么做的呢?
当孙权遣使欲与关羽结为亲家(目的应为离间“刘关”兄弟之情,便于
所以,他对孙权的使者来了一句:“犬子焉能配虎女”。
当时,虽然尽显霸气,却一下将孙权气得不轻。
而这时的刘备已取西川、汉中二地,孙权就更加担心刘备从荆州顺江而下攻取江东。
所以,东吴对于夺取荆州之心就更加的迫切了。
原本,荆州就处于“前虎后豹”的四战之地,当关羽还未处好东吴这只“后豹”的情况下,竟然又去主动招惹曹魏这只“前虎”。
最终导致荆州被东吴袭取,兵败被杀。
或许,这样的结果也存在其它问题,但是无论怎么说,征战一生的关羽,不应该犯这样极其明显的错误。
从后面的历史发展来看,由于关羽生命的终结,同样也造成了刘备集团辉煌势头的终结。
所以,关羽才是造成蜀国灭亡的源头。
其因二:刘备为蜀国灭亡之本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不听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谏,为关羽报之仇,坚持征伐东吴。
结果,在大军出征之时,张飞被护卫所杀,自己率领的5万主力大军,几乎被东吴大都督陆逊一把火烧个精光。
由于此败,蜀国的军事力量直接折损过半,最为关键的是蜀国的中坚军事栋梁,同样几乎损失殆尽,如:吴班、黄权、冯习、张南、程畿、傅肜、马良、沙摩柯、杜路、刘宁等。
可以说,此战之败,极大动摇了蜀国的根本,进而造成蜀汉集团一蹶不振。
还真是:一步错,步步错。
其实,人生也不外乎如是。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所以,当一

(一)蜀汉的灭亡起缘于刘备,诸葛亮,蜀汉的治国方略是感情治国,并非以法度治国,有事实证明,关羽打了败仗全军覆没,并投降曹操,还帮曹操(敌国)建功立业,并封官受赏,回蜀汉后无任何责罚,并委以重任守荆州,授假节钺,给了无限的权力,等于与刘备平起平坐,诸葛亮明知这是祸根也不言语,反力劝刘备称帝。
张飞痛斥部下,随便处罸,部下是敬鬼神而远之,暴食暴饮,酒后误事,丢城池,损兵折将,连刘备家眷都丢了,结果怎么祥…没事,刘备还说出如此下流话来,兄弟如手足,老婆似衣服…。
刘备,诸葛亮如此行事蜀汉能成大事吗?
所以蜀汉一半也是毁在这二人手上。
(二)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蜀汉是雪上加霜,刘备死后诸葛亮大权独揽,排除异己,放着能人不用,用马谡,用小人杨仪,弄得国得不国,无人可用,临了弄个姜维来接他的军权,来执行他的路线,这又把蜀汉带进沼泽地,不是吗?
(三)姜维虽然说有些武艺韬略但资历太浅,经验尚不足,做一将军还是可以独挡一面的,总管全局还嫩了点,怎可当此大任,而且他还执行诸葛的方略北伐,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鐘会,鄧艾两路大军逼进,鄧艾直接端了蜀汉大本营,从此蜀汉灭亡,若怪刘禅的话他无兵权,空头皇上,这是诸葛在世弄的这一套,实际上刘备死后,诸葛亮是不是皇上的皇上,刘禅不仅管不了国事,玩的自由权都没有,所以讲,蜀汉的衰退主要责任还是在刘备,诸葛亮的责任最大,刘禅,姜维的责任小些,理由是荆州不丢,夷陵之战的损失,合计近八万人馬,荆州地区,那蜀汉是大不一样,到姜维手上蜀汉基本上是尾声了,再见!
参考:
蜀国必然第一个灭亡,迟早而已。
罪魁祸首不是一
说明一下,其中没有刘禅。
第一对刘备和刘封父子。
刘备章武元年伐吴,哪怕没在夷陵之战败光家底,甚至获胜,都严重破坏了孙刘反曹统一战线,必将亡国。
养子刘封的丢掉上庸三郡,宣布彻底丧失从中线攻击曹魏的出口,同样必亡。
第二对诸葛亮和诸葛瞻父子。
诸葛七年五次北伐,穷兵黩武,耗光蜀汉元气。
所谓以进攻替代防守就是笑话。
区区张鲁据汉中成功防御了曹操三十年,诸葛氏死后蜀汉也撑了三十年,如何诸葛守不得?
诸葛瞻防守的绵竹,为成都最后一道防火墙,败的太脆了。
第三对关羽和关平父子。
不但丢了荆州,丢了五万精兵,还丢了产粮区和赋税来源以及兵源。
荆州丢就丢了,你把五万有经验的老兵带到益州也行,好歹保存了有生力量,全部没了,蜀国仅靠一个益州能翻天才是神话。
元芳,你咋么看?

参考:

诸葛亮,赵云等人都反对这样的做法,主张坚持过去的策略,联合东吴,攻打魏国,目前魏国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可是刘备无论如何也不听,说什么结义的时候说过,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又何足为贵,不报此仇,对不起二弟。
于是亲自率领70万大军,倾其家底,向东吴发动进攻,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整个家底败光,刘备也被烧得郁积而死,从此蜀汉一蹶不振,开始走下坡路。
下一个罪魁祸首是谁呢?
那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他的治国能力是不怎样的,还重用祸国殃民的宦官黄皓,黄皓不干正事,一天到晚哄刘禅玩,逗刘禅开心,使朝纲混乱,影响前方战事,导致蜀汉灭亡。
至于关羽、张飞、诸葛亮兵败之事,这是兵家常事,不是蜀汉灭亡的主要责任,任何一个王朝灭亡,其原因都在君主自身,若自身没有过失,灭亡的可能性是小的。
治国靠的是法度,结义兄弟之情怎能代替法律呢?
夷陵之战前,是蜀汉的辉煌时期,夷陵之战后,就一步步走向灭亡了。

参考:
蜀汉是三国之中实力最为弱小的一方,刘备称帝那一年登记在册的户口人数只有九十万人,之后在曹魏攻灭蜀汉时,即公元前263年,蜀汉只有人口1082000人 ,其中户数二十八万、民数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人。
蜀汉的建国道路也是最为艰难的。
创业老板刘备出身低微,号称是偏倚皇叔,实际上只是贫苦的商贩出身,多次寄人篱下,不停地投靠其他地方实力派,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得以迅速崛起。
刘备一得到发展机会,蹿升也是最快的。
比起曹操艰难百战,孙权三世固守,刘备则是用尽了权谋手段,虽然都在仁义之名背后藏着,但是刘备的手段不可谓不高明,不可谓不辣。
赤壁之战后,刘备迅速趁着草草势力的败退占据荆州南部四郡,之后又从东吴方面得到南郡,以此为实力基础进而
汉中的张鲁倒是败得快,没等着刘备来先被曹操打趴了。
于是,曹刘双方在汉中展开了一场长时间的拉锯战,最终以刘备的得胜告终。
刘备集团在几年时间里的迅速坐大,是汉末时期最大的地缘变化、政治变化。
曹操和孙权双方,都没能做好如何面对迅速崛起的刘备集团的准备。
这是之后蜀汉建国的基础,在刘备集团这时候的家底里,有荆州大部,还有号称为天下沃野之地的益州,以及占据进击关中咽喉要道的汉中。
刘备在这个时候实力已经超越了东吴,势力的增长速度之快也让曹操侧目,大批的荆州名士纷纷投效刘备,益州的本土势力也不得不选择和刘备合作。
刘备的西南霸业已经成功,接下来,他是否会像他的先祖一样,挥师三秦,雄踞关中之后平定天下?
这一切都被一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
但是并没有任何明确的资料显示,关羽的这次军事行动,是和刘备的一周方面的协同动作,还是关羽的自作主张。
只是,关羽的这次胜利虽然气势汹汹,但是他的身后早已盯着不只一双眼睛。
关羽打败于禁之后,再无明显进展。
而曹操则派大将徐晃急需救援,同时东吴方面突然袭击荆州。
关羽腹背受敌,之前取得的军事优势迅速崩盘,没过多久便兵败被杀。
荆州也彻底沦为孙权的地盘。
之后,刘备再次兴兵,企
但是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再次遭遇大败,损兵折将不说,连刘备本人也就此一病不起之后死在了永安。
蜀汉以一州之地抗曹魏,亡曹魏?
怎么看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看诸葛亮的出师表中说: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
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
而夷陵战败则让蜀汉彻底失去了转圜机会,一位历史学家这么形容刘备危亡时候的局势:刘备建国,基础不牢,夷陵战败,地动山摇。
等到诸葛亮和东吴重新结盟之后,实质上已经承认了东吴对荆州的占领。
蜀汉就此只能困守在西南一隅,失去了荆州的蜀汉就只能成为偏霸。
保境安民可以,以攻为守可以,但是如果中原地区的强敌下定一切决心要攻入蜀中,自然可以灭掉蜀汉,丧失了荆州的蜀汉失去的不仅是中兴机会,还是延续机会。
如北宋时太祖征伐后蜀,蜀川险峻,剑阁雄伟却依然挡不住宋军的步伐。
这一切的战略死局全部都来源于一件事,那就是关羽丢失荆州。
非要说令蜀汉最终灭亡的“罪魁祸首”,那就是关羽,而导火索则是益州派的谯周的极力劝降。
最终刘备辛苦创业留下来的区域型大公司终于垮台。
作者:我方团队书剑为酒
参考:
现在大部分人认为蜀汉灭亡跟诸葛亮、姜维、黄皓、刘禅有关。
蜀汉始于公元221年,终于公元263年。
这样算来蜀汉一共存在42年。
实际上蜀汉存在比这个时间要久。
公元221年是刘备称帝的时间,公元263年是刘禅投降的时间。
下面从古今人的观点分析谁是罪魁祸首。
蜀汉人认为国家灭亡原因: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是蜀汉官员,认为蜀汉灭亡的原因是由于宦官黄皓乱政所致。
(黄)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
陈寿虽然没有明说刘禅,其实已经暗指刘禅了。
黄皓能操弄威柄还不是仗着后主刘禅的宠信。
而黄皓是自费祎死后才得已秉权。
诸葛亮蒋琮董允费祎在世时,黄皓是不敢乱来的。
公元253年费祎被魏国降将郭循刺杀而亡。
有人说是姜维指使的,因为费祎老是阻止姜维北伐。
我觉得黄皓的动机更大。
自(费)祎殁后,阉宦秉权。
就是说自从费祎死后,黄皓就开始掌控朝政了。
蜀汉官员李密就认为刘禅用黄皓而亡国。
李密就是写《陈情表》的那
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李密到了洛阳,晋朝司空张华问刘禅怎么样。
李密回答可仅于齐桓公。
张华反问原因。
李密的回答是后主刘禅仅次于齐桓公是因为用诸葛亮而抗魏,但任用黄皓而终至亡国。
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虽然李密夸奖了刘禅一番,但还是指出亡国是因为刘禅用黄皓。
李密一直拒绝出仕晋朝,以要尽孝为名,司马炎也没办法,只得嘉奖。
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就认为是黄皓导致蜀汉灭亡,后悔没有早点除掉黄皓。
诸葛尚会这样认为除了黄皓乱政之外,在姜维上书刘禅请求加强阴平阳安防守时,黄皓对刘禅讲魏军不会来。
结果刘禅当时没有派人去,还压下姜维上书。
蜀汉群臣都不知道有这回事。
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乃驰赴魏军而死。
谯周在公元262年时公开宣称蜀汉将亡,其原因在于黄皓弄权。
后宦人黄皓弄权於内,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
\"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
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
公元263年十月邓艾打败诸葛瞻,谯周就劝刘禅投降。
谯周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蜀汉百姓。
司马炎因谯周有大功封官拜爵,谯周皆不受。
(谯)周乃自陈无功而封,求还爵土。
公元271年谯周去世临终前对儿子讲如果朝廷有赏赐不要接受都还回去。
千万要记得不要给我穿上晋朝的朝服下葬。
下葬后,把赏赐都还回去。
周临终属曰:“久抱疾,未曾朝见,若国恩赐朝服衣物者,勿以加身。
当还旧墓,道险行难,豫作轻棺。
殡敛已毕,上还所赐。
”请问谯周说亡蜀汉是为了自己加官进爵
蜀汉亡后益州人文立、李密等人反而向司马炎建议厚待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等大臣子孙。
可见益州人还是对他们心存感激之情。
因为他们执政时对待益州人还是很不错的。
故蜀大官及尽忠死事者子孙,虽仕郡国,或有不才,同之齐民为剧,又诸葛亮、蒋琬、费祎等子孙流徙中畿,各宜量才叙用,以慰巴、蜀之心,倾吴人之望。
文立、李密、陈寿皆是谯周的学生,而谯周是秦宓的学生。
诸葛亮时期征辟秦宓为益州别驾,谯周是劝学从事。
文立、李密皆是大将军益州刺史费祎所征辟升用的官员。
东吴人认为蜀汉灭亡的原因:公元261年吴主派薛珝出使蜀汉,回来后吴主问蜀汉怎么样。
薛珝回答:君主昏暗而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臣下容身以求免罪,进入他的朝廷听不到正义的话,经过蜀汉田野百姓民面黄饥瘦。
我听说燕雀在堂上,母子相乐,自以为安全了,突然决定栋焚烧,而燕子高兴得不知道灾祸将殃及。
在薛珝观看来是因为刘禅昏暗的原因。
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
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公元263年魏国伐蜀时,东吴有人对张悌讲魏国伐蜀必然大败而回。
张悌认为魏国伐蜀必然成功。
蜀汉的情况是阉宦专朝,国无政令,穷兵黩武,兵民疲弊。
一心只想渔利于外,而不修缮守备之器。
这是强弱不同啊。
谋略高人一筹,趁危而攻伐,大概可以取胜的。
如果不能取得胜利,没有过错也没有功绩,最终也没有退守北方之忧,全军覆灭之虑,为什么不可以呢?
在张悌看来蜀汉因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姜维北伐等原因,必定为魏国所灭。
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於外利,不脩守备。
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
魏人认为蜀汉灭亡原因:司马昭跟众人谋划伐蜀时,认为刘禅昏暗,只要攻破边城,蜀汉灭亡也就快了。
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
魏主曹奂认为蜀汉只是依靠姜维抗魏,现在姜维避祸去沓中屯田,远离巢窟,要灭掉蜀汉就更容易了。
蜀所恃赖,唯(姜)维而已,因其远离巢窟,用力为易。
而姜维避祸沓中也是由于黄皓乱政所致,因为黄皓想让亲信阎宇取代姜维。
刘禅不仅不处理黄皓还让姜维不要介意。
如果把姜维换成司马昭、孙綝早就废掉刘禅了。
公元264年刘禅去了洛阳,司马昭宴请刘禅和故蜀汉臣。
席间表演蜀舞,蜀汉旧臣无不落泪。
只有刘禅喜笑自若。
司马昭对贾充讲: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公元263年刘禅投降,邓艾进入成都城。
听说黄皓奸险,立马派人把黄皓抓起来准备杀了,黄皓贿赂邓艾身边的人才免死。
魏人袁准认为魏国一举灭掉蜀汉,自古以来没有那么快的。
邓艾以万人入江油,钟会大军给堵在剑阁。
魏国军队已经而临断粮,钟会也准备退军。
邓艾虽然攻下江油、绵竹、雒城,但也已经是强弩之末。
刘禅要是坚守成不降,钟邓也难以灭蜀。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也持同样的观点。
在袁准看来蜀汉灭亡是由于刘禅投降。
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都认为蜀汉灭亡原因主要是由于刘禅昏庸,黄皓乱政所致。
当然提到姜维频繁北伐以致百姓贫苦的原因,姜维北伐主要有六次。
诸葛亮在世时北伐五次。
但是三国从来没有人讲诸葛亮穷兵黩武以至亡国。
诸葛亮北伐虽然有五次,但并不是穷兵黩武。
第二次支援东吴,第三次偏师夺阴平武都三郡。
第一次和第四次时间都不超过三个月,最后一次准备了三年打了半年。
即使诸葛亮、姜维不北伐。
以刘禅之暗弱,黄皓乱政。
蜀汉早晚也是要灭亡的蜀汉、曹魏、东吴都不认为诸葛亮北伐导致灭亡:陈寿认为诸葛亮北伐的原因是考虑自己去世后,没有人能率军抗衡魏国。
诸葛亮是知道他死后以刘禅之昏庸蜀汉还是要亡的,所以才以攻为守。
诸葛亮是要向魏国耀武扬威,以显示自己力量有余。
公元220年曹丕就曾下诏询问刘备会不会伐吴。
众臣认为蜀汉小国,根本不会伐吴。
刘晔认为会的,因为刘备的策略是耀武扬威以显示力量有余。
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天上不能有两个太阳,地上也不能有两个皇帝。
不进攻一统天下,迟早也是让别人统一。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历朝历代的功业首先是靠征伐而定的。
像当然刘表在荆州时有众十万,不去征伐开疆扩土。
而曹操当年还很弱小,依然南征北伐兼并兖、徐、豫、司四州。
在争夺北方前后花了六七年时间,而刘表豪无作为使曹操坐大。
把问题留给儿子们。
刘景升不能虑十年之后,故无以诒其子孙。
诸葛亮的《将苑》写道: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诸葛亮、蒋琬、费祎也是长时间众镇汉中,要不就是从镇涪城以支援四方。
是后处蜀、魏界,固险重守,自丞相(诸葛亮)、大司马(蒋琬)、大将军(费祎)皆镇汉中。
魏人袁准认为诸葛亮北伐是因为小国难以久存,以攻为守。
魏人傅玄也是同样的看法,但他们都没有说诸葛亮北伐是穷兵黩武。
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
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知蜀本弱而危。
故持重以镇之。
论北伐的次数规模,东吴远胜于蜀汉。
却从来没有人指责孙权他们穷兵黩武。
东吴内部的叛乱也是最多的,数万人的叛乱就有六七次,万人的不下十次。
曹操征伐的规模次数也远胜过蜀汉,也没有人指责曹操。
怎么到蜀汉这里就单指责诸葛亮?
在曹丕曹睿时魏国大臣就进谏休养生息十多年。
这样小孩也长大成壮丁了,原来的壮丁也还年轻。
曹丕没有接受,曹睿接受了。
这一点东吴诸葛恪也曾详述过。
所以陆逊讲曹睿的威胁比曹操时还要大。
公元222年——公元234年是魏吴、魏蜀交战的频繁时期。
魏国一直不能休养生息。
方今二虏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
吴人张俨在论诸葛亮与司马懿一文中认为诸葛亮有辅佐的才能,但是处于孤立之地,战士不到五万,可以自己闭关守险,君臣无事。
就是说诸葛亮完全可以依靠重险之自保,安稳渡过余生。
张俨认为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在于功业都是靠征伐得来的。
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
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
蜀汉和曹魏蜀势不两立的。
在曹操、刘备时,实力相差甚远。
刘备依然兵出阳平关,斩杀夏侯渊。
从陈寿、傅玄、袁准、张俨的观点来看,他们都没有认为蜀汉灭亡是因为诸葛亮北伐。
曹丕称帝后曾多次询问大臣要统一天下先讨伐那国。
贾诩认为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
短时间内并不能统一天下。
今人认为蜀汉灭亡在于诸葛亮没有培养人才:诸葛亮不培养人才,以致蜀汉灭亡。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蜀汉人才本来就少于曹魏。
蜀汉的人才有四类。
从北方随刘备南下的,但诸葛亮当政时已经死的差不多。
有关、张、赵、陈到、简雍、刘琰、麋竺、芳、孙乾等。
从其他地方避乱入蜀的,当时已经三国鼎立。
避乱入蜀的已经没有了。
有许靖、孟光、来敏、吴壹、吴班等。
荆州人才,但荆州已失再也不能补充人才了。
蜀汉的荆州籍人才,一小部分是避乱入蜀。
大部分是随刘备、诸葛亮、张飞、赵云入蜀。
有庞统、黄忠、魏延、霍峻、邓方、辅匡、张存、习祯、、冯习、张南、傅肜、马谡、陈震、向郎、蒋琬、杨颙等。
从公元219年失荆州开始到公元222年夷陵之败,蜀汉文武投降、战死有名字记录的达三十多人。
迨猇亭败矣,先主殂矣,国之精锐尽于夷陵,老将如赵云与公志合者亡矣,公(诸葛亮)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沖主,以向北方,而事无可为矣。
公(诸葛亮)故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唯忘身以遂志,而成败固不能自必也。
益州人是诸葛亮提拔人才和用却是非常的佩服。
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诸葛亮当政后,起用了很多有才之士。
像蒋琬、李邵、马勋、宗预等人。
秦宓、五梁、杜微等都是益州杰出之士。
辟尚书郎蒋琬及广汉李邵、巴西马勋为掾,南阳宗预为主簿,皆德举也,秦宓为别驾,犍为五梁为功曹,梓潼杜微为主簿,皆州俊彦也。
因为蜀汉地盘有限,诸葛亮除了任丞相还兼任益州牧。
相府、牧府的官员下面列一下名单丞相府:长史署(留)府事张裔(益)、参军(长史)留府事蒋琬、长史王连、参军署留府事马忠(益)、参军马谡、参军王平(益)、参军费祎、参军姚掾(益)、司马魏延、参军长吏署府事杨仪、长史留府事向朗、主簿宗预、杜微(益)、掾马齐(益)、令史(主簿)董厥、典军书记(令史)樊建、主簿胡济等(署府事即统领丞相府军政事,相当于副丞相,留府事即代理丞相行使职权。
)益州牧府:别驾秦宓(益)、治中从事马忠(益)、治中从事李邵(益)、劝学从事谯周(益)、从事中郎李丰(与蒋琬共居相府事)从事杜祯(益)等从这些名单丞相府则是由荆益为主。
益州牧府清一色的益州人,只有李丰不是。
刘备时期益州牧府也是清一色益州人。
可以说是蜀人治蜀,而且益州人张裔、马忠都署府事。
中央九卿也是多以益州人为主。
张裔经常对人讲:“公(诸葛亮)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也就是说诸葛亮不遗漏关系疏远的人,惩罚不宽容关系亲近的人,官爵无功不可得,刑罚富贵权势不得免,这就是聪明能干者和愚昧平凡者都能忘身为国的原因。
蜀汉前中期是由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执政,益州人对他们的评价很高。
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祎及(董)允为四相,一号四英也。
蒋琬、费祎、董允三人都有诸葛亮培养重用的人才。
蒋琬还是个县令时,因为经常不理政事又常喝醉。
刘备大怒要处死蒋琬。
诸葛亮求情讲:“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脩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意思是说蒋琬是国家栋梁之材,不是仅限于治理一个县。
而且他为政是以安定百姓为主,不会去做表面功夫。
请主公多加考察。
刘备看在诸葛亮的面上只是把蒋琬免官。
诸葛亮当政后重新起用蒋琬,让其作为益州人张裔副手留府事,即代诸葛亮处理相府事。
后来又让益州人马忠跟蒋琬一起署府事。
当年刘备就是让诸葛亮署左将军府事。
费祎也是诸葛亮看重的人才。
曾出使东吴,连孙权都预料其将来会受诸葛亮重用。
(孙)权甚器之,谓(费)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后来诸葛亮北伐都带上费祎。
在三国志蜀志有传的益州二十人,几乎都是在诸葛亮当政时期得到重用的。
荆州人有传的十五人。
公元253年以前蜀人死了十六人,荆州人死了十二
剩下的都七老八十了。
邓芝在东,马忠在南,(王)平在北境,咸著名迹。
邓芝(荆州人)江州都督,防东吴和支援汉中。
马忠(益州人)庲降都督,防南人。
王平(益州人)汉中都督,防魏于北。
后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就是指王平、句扶、张翼、廖化四人,四人有三人是益州人。
也正是这些人守卫蜀汉北西南三线二十余年。
世人都笑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东吴的大将军丁奉,怎么没人说?
廖化在蜀汉荆州主簿时,丁奉不过是甘宁潘璋的小将而已。
丁奉都能做到大将军,七老八十还率军北伐。
东吴到了后期也没有什么人才,但从来没有讲孙权没有培养人才?
今人认为姜维穷兵黩武北伐和军事失利导致:姜维真正的北伐是六次,几乎每年都北伐。
公元253年姜维率数万人北伐,粮尽而返。
公元254年姜维北伐小胜,并迁移三县百姓归蜀。
公元255年姜维大胜,斩杀魏军数万人。
这是蜀汉自水淹七军以来取得的又一次大胜。
姜维因功封为大将军,是蜀汉唯一因军功。
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
公元256年姜维上邽大败,损失万人。
原因是汉中都督胡济没有按时跟姜维会师。
姜维自贬为后将军。
事后胡济并没有被问责,
公元257年姜维又率数万人北伐,这次回来恢复大将军官职。
说明此次打了胜仗。
公元261年北伐,败归。
姜维的北伐跟诸葛亮的北伐是不一样的,姜维的北伐百姓负担更重。
姜维北伐时间不长,人马也不多。
但姜维北伐时,内无贤相。
打仗要文武皆备,除了战场的较劲也有后方的较量。
但也正是姜维北伐,因此魏国才不敢轻视蜀汉。
公元262年司马昭商议伐蜀,魏国上下皆反对。
就连邓艾都数次上书反对,还是司马昭逼迫的。
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
司马昭还斩杀了一位反对的将军。
邓艾也不敢说话了。
公元262年冬魏国派钟会在关中训练军队,姜维认为是准备伐蜀。
于是上疏给刘禅请求派人去阴平、阳安关加强防守。
但刘禅听黄皓的,黄皓听巫师的。
不仅没派人去还压下姜维的上书。
蜀汉上下都不知,也并没有进行战时动员。
阳安关的失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蒋舒投降魏军。
(黄)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等到公元263年八月魏国伐蜀时刘禅才派人去。
以致魏军从阳安关阴平长驱直入。
阳安关失守除了副将蒋斌投降外,主要还是刘禅没听姜维。
等到魏国真的伐蜀才勿忙派人去。
阳安关失守时,蜀汉援军才走到汉寿。
咎在刘禅和黄皓,不能怪在姜维身上。
而姜维也给诸葛绪邓艾的六万人给拌在沓中,支援不了汉中。
姜维得知阳安关失守,跟支援阴平的廖化退往汉寿碰到支援阳安关的董厥、张翼。
于是合军赶往剑阁布防。
钟会留下人马围汉中诸城,亲率主力直扑剑阁。
但给姜维堵在剑阁,粮草将尽已经开始退军。
(钟)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
而邓艾偷袭阴平直趋涪城,诸葛瞻不听黄崇建议速进据险而守不要让邓艾进入平原。
让邓艾深入,以致全军覆没。
咎在诸葛瞻,姜维焉能两济?
而这时刘禅居然还认为敌人打不进来,沿途根本没有布防。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
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
在此之前镇守南中霍弋得知魏国伐蜀请求带兵入成都勤王,刘禅居然以备敌既定不许。
这是什么逻辑?
霍弋闻魏军来,(霍)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
这时成都虽然面临邓艾的进攻,成都是坚城尚可背城一战。
刘禅面缚出降,以致蜀汉灭亡。
这也不是姜维的错。
当刘禅投降命令传到姜维军中时,将士咸怒拔刀砍石。
至大势已去,维尚诈降钟会,意
诸葛亮是没有这个责任的。
谯周只是劝降而已,也不在他。
而姜维是有错误,但责任亦不在他。
没有姜维的话,魏国早就灭掉蜀汉了。
蜀汉的灭亡是速亡,而使蜀汉速亡的是刘禅黄皓。
魏国伐蜀时赵广、傅彤、诸葛瞻、诸葛尚、张遵、李球、黄崇等皆战死。
刘禅投降后魏人准备把蜀汉宫中女人赏赐给无妻子的将士,李昭仪不辱自杀。
刘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黄皓终存欺国意,姜维空负济时才。
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
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

参考:

参考:
简单的说,蜀汉的灭亡就是因为一场战争的失利,就是由钟会、邓艾率领的18万伐蜀大军打赢战争,逼迫刘禅投降,从而导致蜀汉的灭亡。
复杂的说,蜀汉的灭亡是因为内部原因,首先是皇帝的平庸,其次是内部的阶级斗争,最后是人才的缺乏,从而导致蜀汉的灭亡。
通俗的说,蜀汉的灭亡是因为蜀汉无论是人口、面积、经济、军事实力在三国中远远弱于其它二国,从而导致蜀汉的灭亡 。
但无论怎么说,蜀汉的灭亡的都涉及到人的问题,政权以人为本,所有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人的原因。
蜀汉自创始人刘备建国以来,经历了数次较大的失利,直接导致了国力的下降和实力的凋疲,先来大概回顾一下蜀汉的所经历的重要失利及转折。
蜀汉自219年刘备称汉中王时,国力达到全盛,但从关羽北伐襄樊失败后,导致荆州三郡之地全失,数万荆州精锐军全部归降东吴,头号大将关羽被杀,导致失去数十万平方公里土地,近50万人口损失,实力严重受损,但这不能全怪关羽,因为这离蜀汉灭亡还有43年。
而一年之后的夷陵之战,刘备率领数万精锐大军东征孙权,在夷陵被东吴军队击败,数万精锐毁于一旦,蜀汉从此失去东进的实力,但这不能怪刘备,因为这离蜀汉灭亡还有40年。
有人说诸葛亮在蜀汉实力弱小之时,五次北伐,穷兵黩武不顾国内民生,执意北伐,弄得蜀汉百姓面有菜色,好战欲亡,但这不能怪诸葛亮,因为这离蜀汉灭亡还有29年。
而蜀汉晚期的姜维,简真是诸葛亮的铁杆传人,前后十一次北伐之多,在蜀汉灭亡前期姜维还在北伐,姜维时代的北伐可与诸葛亮时代完全不同了,由于魏国的地盘、人口数倍于蜀汉,一旦有机会发展,恢复速度也是数倍于蜀汉,姜维的北伐已经不具备条件及必需的实力。
另外由于姜维改变了汉中防守的策略,放弃据守险要关隘,据守从关中进入汉中的五条险道,收缩军力到汉中,采取放敌进入汉中,再以汉、乐二城及流动军队一举报吃掉魏军,最大进度消灭魏国有生力量,但正是姜维的这一政策,导致18万魏军进入汉中,而蜀汉军队实力又不足以吃掉魏军,这也是魏国北伐成功的原因之一。
但是姜维的目的是为了打击魏国有生力量,虽然策略比不上拒敌于国门之外,但穷姜维一生,都要尽力保证蜀汉的安全,就算是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之际,姜维仍然没有放弃,仍然在为复国而努力,但是却失败了,所以我们还是不能怪姜维,因为他真的尽力了。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那么除了刘禅还能有谁?
钟会、邓艾率领的18万伐蜀,邓艾偷渡阴平,正是刘禅撤掉了阴平的防守,在并未等待各路援军的情况下,草率投降,才最终导致蜀汉的灭亡 ,当姜维、廖化、张翼及汉中的汉、乐二城都在抵抗,各路援军都在路上的情况下,刘禅投降了,那么只能刘禅背这个黑锅。
身为一国之君,不能平息内部的争权夺利,刘禅要负主要责任,如诸葛瞻与姜维、黄皓的争论,宦官黄皓的专权,蜀汉人才的青黄不接,刘禅都要负责任。
正是因为刘禅的无作为,让蜀汉从一个政治清明的政权,变成了宦官弄权的平庸政权,那么只能刘禅背这个黑锅。
刘禅作为蜀汉的第二任皇帝,在诸葛亮、蒋琬、费祎相继去世后,不能对朝政实行有效控制,不能对百姓实行仁政法制,不能调解日益强大的益州当地豪强与外来占统治地位的荆州派之间的派系斗争,不能在姜维提醒魏国的威胁后,仍在国内不设防,最终导致一场无意灭亡的战争中,蜀汉灭亡了,这个黑锅只能刘禅来背。
而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也”更让世人看到了刘禅的冷酷无情。
所以谁才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
唯有后主刘禅。

参考:
如果让我来说,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二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阿斗贵为一方帝王,本当競競业业,近贤臣,远小人,
本来就比较愚纯,当跟父相诸葛亮好好掌握理政之本领。
相反,阿斗利用朝廷大事都交诸葛丞相处理之机会,安于享受,不思进取,等诸葛丞相去世,江山社稷就如危卵矣。
二,诸葛亮虽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刘备竭尽辅佐之成就大业,对刘备儿子也尽心辅佐,大小事自已独揽,不让阿斗忧虑,司马懿曾经说过,诸葛亮如此,恐不能长久也。
诸葛亮大小事情都过问,让阿斗失去了分析和判断事情的能力和意志力,成了位优柔寡断的君王,当邓艾到城门之下时,怎么不慌张,手足无措呢?
唉,诸葛亮的做法其实不妥也。
但反过来想,如果诸葛亮真的大小事都不管,除了后世骂名不断外,当时亦可能获罪而被撤职,甚至于处于极刑。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抄他家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其实,刘禅心里对诸葛这个父相没有好感,只是不得已而应付之也。

参考: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在历史上,谁才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
蜀汉的灭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应该从关羽的襄樊之战开始,历经刘备的夷陵之战,到诸葛亮的不断北伐中原,最后葬送在刘禅手里。
关羽擅自发动襄樊之战,丢了荆州,让蜀汉损失惨重。
刘备执意东征孙权,最后被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让蜀汉伤了元气。
诸葛亮忘乎所以,不断冒险北伐,让蜀汉油干灯熄。
对于诸葛亮不断冒险北伐中原,造成的悲剧,吴国人形容说:“入其朝,不闻直言;
经其野,民有菜色。
所谓‘燕雀处堂,不知大厦之将焚’者也。
”由此看出,蜀汉灭亡主要责任人是关羽、刘备、诸葛亮等三人,至于刘禅与姜维他们二人只不过如击鼓传花,最后因运气问题,将一只残花败叶传到了他们二人手里,替人受过而已。
如果一定要说谁才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这
为什么这样说呢?
理由很多,简单列举三点:一,《隆中对》造成了蜀汉分裂。
对于历来受人推崇的《隆中对》,其实有很多误读的成分。
这些误读成分,是造成蜀汉分裂的祸根。
很多人以为诸葛亮未出山,就为刘备规划了好了蓝
其实,这是历史的误读,不说刘备最后没有匡扶汉室,就是诸葛亮晚年冒险北伐,也没有实现《隆中对》中匡扶汉室的蓝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其根本原因就是《隆中对》所设计的路线
《隆中对》最大的误导是“外结好孙权”,这只是诸葛亮美好的愿望,在实践中,根本行不通。
其原因就是孙权有自己的打算。
孙权的打算就是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蜀汉与曹魏中间玩平衡木。
具体说就是孙权既不希望蜀汉强大,也不希望曹魏强大。
无论是蜀汉强大了,还是曹魏强大了,都对孙权不利。
赤壁之战,曹操强大,孙权联合刘备,对付曹操。
襄樊之战,刘备强大,孙权联合曹操,对付刘备。
孙权是这样一种策略,诸葛亮的”外结好孙权”能达到目的吗?
刘备对诸葛亮的“外结好孙权”是不赞成的。
尽管刘备对诸葛亮“外结好孙权”没有议论,但是关羽死后,刘备执意伐吴就是证明。
刘备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伐吴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能打败孙吴,夺回荆州,刘备就有了与曹操竞争的力量。
如果不能打败孙吴,不能夺回荆州,北伐中原更不可能实现。
实际上,刘备当时的选择是识时务的,远比诸葛亮北伐中原来得实在。
但是由于《隆中对》的影响,很多人以为刘备伐吴是没有认清“谁是我们真正的敌人”,由此,以赵云为首的一大批官员极力反对刘备伐吴,由此造成分裂,削弱了刘备伐吴的力量。
二,诸葛亮心术不正。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初期,形势一派大好。
如果这个时候,诸葛亮在蜀汉内部组织人力、物力,支援关羽,那么襄樊之战就不可能出现那样的败局。
襄樊之战,形势一派大好的情况下,诸葛亮在干什么呢?
诸葛亮在怂恿刘备自封汉中王,然后催促刘备对身边的大小官员加官进爵,对千里之外的关羽不闻不问,对襄樊之战不闻不问。
襄樊之战,对于曹操与孙权,他们双方是倾尽全力,对付关羽。
关羽实际上是以一己之力对付孙吴与曹魏两个集团,要是诸葛亮能从全局出发,像曹操、孙权一样,对襄樊之战倾尽全部精力,关羽也不可能死于孙吴之手。
当然,襄樊之战,刘备也是罪责难逃!刘备执意讨伐孙吴,诸葛亮其实也是黄鹤楼上看翻船,幸灾乐祸。
如果诸葛亮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全力协助刘备,夷陵之战也不至于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三,以一己之私,凌驾于蜀汉之上。
诸葛亮掌权后,不断冒险北伐。
诸葛亮自己也知道,北伐不可能有好结果。
诸葛亮明知道北伐不可能有好结果,为什么又不顾一切地北伐呢?
这就是诸葛亮的用心。
诸葛亮企
如果能如刘秀的昆阳之战那样侥幸取胜,诸葛亮就会成为第二个刘秀。
所以说,诸葛亮明知北伐不会有好结果,而又不断冒险北伐,其实就是以一己之私而凌驾于蜀汉整体国家利益之上。
综上所述,如果一定要说谁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那这
虽然他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但没有魏国那样的雄厚国力作为支撑,最终使蜀汉国力消耗殆尽。
不过,蜀汉的灭亡不是姜维一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如果没有姜维,蜀汉或许会更快走向衰亡。
早在姜维执政前,魏国已经名存实亡。
自魏齐王曹芳即位后,魏国很快成为了司马氏的天下。
景耀五年(262年),魏司隶校尉钟会被司马昭封为镇西将军后奉命都督关中,此举引起了姜维的注意。
姜维立即上表,建议刘禅派遣张翼、廖化二人分别驻守阳安关和阴平桥(今甘肃文县东南),以便抵御魏军当时,姜维屡屡出兵征战,朝中宦官专权。
在官的影响下,刘禅将军事视为儿戏,竟用问卜算卦来确定魏军是否来攻。
刘禅通过迷信得知魏国不会发兵后,对姜维的建议置之不理,在宫中继续享受醉生梦死的生活。
殊不知,一场灭顶之灾已悄然降临。
炎兴元年(263年),钟会引兵近二十万、兵分三路讨伐蜀汉。
除钟会一路外,另两路首领为征西将军邓艾和雍州刺史诸葛绪。
驻守沓中的姜维见汉中已被攻破、钟会欲取蜀都成都,立即出兵阻截,廖化、张翼从成都引兵来援。
后来,双方在剑阁(今四川剑阁县西)相持姜维、廖化、张翼先赶到剑阁,于是凭险据守。
钟会虽有十余万大军,但始终难以有所进展这时候,邓艾与钟会产生了分歧。
姜维退至剑阁前,邓艾曾与诸葛绪谋划击江油(今四川江油东)、入成都。
不料,诸葛绪不听其议,率军与钟会会合。
钟会乘机诬陷诸葛绪,去了他的兵权。
邓艾无奈,只好也去会合。
剑阁久攻不下,钟会下令体整后再战。
邓艾则认为不能给蜀军喘息的机会,建议取道直逼成都。
分歧产生后,邓艾不听钟会号令,引兵绕过剑阁,从险山恶岭中开辟了一条通往江油的小道。
驻守江油的蜀军毫无防备,只得举手投降。
随后,邓艾又攻破了绵阳,一步步向成都靠近。
刘禅见魏军逼近成都,立即聚众商议。
经过一番商讨后,刘禅决定降魏。
刘禅投降,标志着蜀汉的灭亡。
邓艾率军入成都后,尽量安抚降众。
在未得到司马昭许可之前,他先将刘禅封为行骠骑将军,后又上书请封其为扶风王。
在这期间,坚守剑阁的姜维接到了后主的投降诏令。
姜维顿生一计,先是佯降,接着劝钟会立地称王,不料正合其心意。
钟会见邓艾已入成都,立即上告其有谋反之心。
司马昭本来就对邓艾先斩后奏的行为不满,再加上钟会的控告,顺势令钟会将其押解回京。
押解途中,邓艾先是被其部将劫走,后被钟会军杀死。
邓艾死后,钟会和姜维本想秘密进军洛阳,不料被老谋深算的司马昭识破,遂公开反叛。
姜维乘机建议钟会杀掉入蜀的魏将,以免他们惑乱军心。
钟会本欲行事,却招致入蜀魏军的不满,结果被杀。
姜维本想利用钟会除掉入蜀魏将,然后再亲手除掉钟会,再兴蜀国,不料也死于乱军之中。
司马昭将刘禅接入洛阳后,封其为安乐公。
在洛阳生活期间,刘禅只是一味地忍耐。
当司马昭问及他是否思念蜀土时,他不敢如实回答,以“此间乐,不思蜀”为掩护,保住了性命。
然而,刘禅既没有韬光养晦的本领,也没有卧薪尝胆的机会,只是为活着而活着。
西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刘禅死于异国他乡。
你是怎么看的呢?
期待你的点评,评论区大家共同来分享历史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