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历史上真实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是怎样的一个人

首先,常宝华的师承是值得一说的。
常宝华虽然是马三立弟子,但这不是一开始就成的事儿。
常宝华八岁就跟着常连安常宝堃登台说相声,老常家的规矩是只要决定说相声,就需要拜一个师父。
而常宝华第一个正式拜师的师父是焦少海,焦家跟常家关系非常近,常连安的师父就是老焦爷焦德海(张寿臣代拉的),另外根据常宝丰的说法,焦少海还是常连安把兄弟,所以常宝华拜焦少海也就顺理成章了。
1951年的时候,马三立主动要求收常宝华为徒,这事情常宝华在很多节目中都说过,而且马志明也一起参与,这事情肯定是真的。
马三立在看了常宝华演出之后,找到机会问他“;
老四你爱不爱我”,常宝华当然是唯唯诺诺的回答“非常喜欢您”。
于是马三立就说我教你收你当徒弟,你也别拜仪式,磕三个头就行了。
于是常宝华算是跳了门,拜在了马三立门下。
因为当时焦少海已经去世,师父去世徒弟重新拜门是可以的,师胜杰也是朱相臣去世后,跳门拜了侯宝林,而且也是侯宝林主动提出的。
再者当时常宝华要加入天津曲艺团,按照规矩新加入的拜师都是拜台柱子。
常家跟马家关系也非常好,马三立主动要求收常宝华,实际上是送了常连安一个顺水人情,毕竟马三立当时的蔓儿,比已经去世的焦少海大多了。
对于常宝华的艺术水平,外界的评价两极分化,尤其是某个粉丝群体,对常宝华的憎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巴不得把常宝华说成一点相声基本功都没有的大血空。
当然了,这个群体本身就是血空组成的,所以他们认为常宝华是外行,反而是对常宝华艺术的一种肯定。
常宝华的相声技艺,是得到马三立亲自认可的,而在常家排序应该是保四争三的水平。
常家艺术造诣最高的两人:常宝堃、常宝霆。
常宝堃是常家的灵魂人物,他的地位比常连安还高得多,可惜常宝堃英年早逝,还没来得及迎来自己艺术的巅峰,即便如此也让大部分同行高山仰止了。
而常宝霆在艺术成就上其实高于常宝堃,不但传统相声和新相声都擅长,他还弥补了常宝堃嗓子的缺憾,说学逗唱没有短板,单论相声成就常宝霆不输给侯宝林,他也是相声界三个非遗传人之一。
第二档就是常连安、常宝霖、常宝华了,常连安老爷子更擅长单口跟评书,对口相声造诣比较一般。
常宝霖也是打小从艺,跟全长保搭档也是当时的火档,只不过后来响应国家号召,去了甘肃支援曲艺建设,并且在那边终老一生。
因为离开了京津的大舞台,所以二蘑菇名气不如老大老三老四,真实实力应该仅次于老大老三,比老四要强一些。
常宝华现在口碑两极分化,根本原因在于他巅峰时期没有留下影音资料,常宝华后来给常贵田捧哏,给孙子们量活,都不是他真实水平展示。
常宝华更擅长的是逗哏,而且常宝华常年在部队表演,他的风格也相对来说刻板一点,不像常年混迹小剧场的演员那么灵活多变。
相对于包袱密集的段子,常宝华更擅长的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且带有歌颂内核的节目,比如他跟侯大师的《昨天》,就很展示四蘑菇的功底,包袱很少但表演抓人,让你听完意犹未尽。
即使到了晚年,常宝华也可以跟石富宽合作《拴娃娃》,效果也很出彩。
所以说老四具体能发挥多好,主要看旁边站着谁,毕竟常家有天赋的就那么几个,大部分都垮得不行。
相对于舞台表演,常宝华的创作能力更为外界称道,他一生创作了快板小品相声共计一百七十多段,《昨天》还被翻译成英文在海外发展,香港《大公报》也登载了他的《帽子工厂》《语言医生》等作品。
至于晚年常宝华为了扶持孙子辈,做事情有点折腾,一会儿把某人批得一文不值,一会儿又带着孙子去站台,捧得乌央乌央。
说了归齐这都是生意,不是常宝华真的那么分裂,毕竟对方也是生意人,你跟他掏心掏肺也么用,只能用生意道应付他的生意道。
正如常宝华在相声里说的:别以为我们相声演员口才有多好,那都是提前背的词儿,真正口才好的是生意人,他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怎么让你舒服怎么张口,那才是口才。
这话用来对照某人,是不是特别的应时应景~
一直以来好多人对常宝华先生都有一种误解,什么他不会说传统相声,什么他不应该收侯耀华为徒,这其实真的都是一种误解。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声界都是三足鼎立:那就是常家、侯家、马家。
常宝华出生于常家,拜马三立先生为师,又收了侯家老二侯耀华,可谓是一人跨三家。
下面我就来说说真实的常宝华先生。
常宝华简介常宝华(1930—2018年),满族,天津人。
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一级演员。
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常氏相声的代表人物之一。
常宝华是相声界第六代传人,为“宝”字辈。
常宝华从小就跟随父亲常连安、兄长常宝堃(小蘑菇)学习相声。
他8岁就开始到他父亲开创的启明茶社当学徒,9岁就正式登台表演。
1951年,21岁的常宝华拜马三立先生为师,并加入“天津市曲艺工作团”。
1951年4月,常宝堃在朝鲜前线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慰问演出时,不幸壮烈牺牲,成了一名革命烈士。
常宝华决心继承大哥的遗志,他就给组织上打报告,要求参军入伍。
后来常宝华加入“海政文工团”,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在“海政文工团”期间,常宝华多次荣获全国和军队文艺会演创作、表演等方面的奖项;
还荣立二等军功两次、三等功一次。
1976年常宝华和侄子常贵田(常宝堃的儿子)合作,叔侄联袂创作并表演了相声《帽子工厂》。
当时《帽子工厂》在全国一炮打响,常宝华叔侄也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名气。
常宝华是一位创作型的相声演员,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善于学习,先后创作出相声、小品、快板等作品170多段。
2006年8月常宝华被授予中国曲艺界的最高荣誉——“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常宝华的徒弟有侯耀华、牛群、赵福玉等10多人。
常宝华真的不会说传统相声吗?
北京启明茶社的老板是常宝华的父亲常连安先生,常连安是启明茶社的创始人。
启明茶社是名家汇聚,常宝华兄弟都在启明茶社学徒、演出,相声基本功还是比较扎实的,也学了不少传统段子。
常宝华8岁开始学徒,在启明茶社学习、演出10年出头。
在启明茶社期间,常宝华天天接触的都是相声名家,耳濡目染,学了不少东西。
据统计常宝华学习和演出的传统段子超过了70段。
新中国成立后,常宝华也加入了相声改进小组,整理改编新段子,同时也开始表演新段子。
常宝华进入海政文工团之后,成了一名革命战士;
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又成了一名党的文艺工作者。
随着身份的改变,常宝华的演出任务也不一样了,演出地点也不一样,演出对象当然更不一样了。
常宝华经常下连队、到哨所给战士们演出,已经不太可能演传统段子。
只能与时俱进,创作出适合新中国适合新时代的相声作品。
常宝华作为一名党的文艺工作者,他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给战士们送去最好的精神食粮,寓教于乐。
难道你让常宝华给战士们说那些不合时宜的伦理哏、不文明相声?
所以常宝华不是不会说传统段子,而是不能说。
改革开放以后,侯宝林先生把相声带出国门时,和常宝华搭档也说了不少传统段子;
常宝华带侯宝林走穴的时候也经常说传统段子。
常宝华不应该收侯耀华为徒?
至于有人说常宝华不该收侯耀华为徒,尤其不能把侯耀华收为大徒弟,我觉得这都属于无稽之谈,常宝华收侯耀华于情于理都没有任何问题。
常宝华加入海政文工团之后,常年生活在北京。
侯家和常家来往密切,关系非同一般:常宝华称侯宝林为“大哥”,称侯耀华的母亲为“大嫂”;
侯耀华兄弟称常宝华为“四爹”。
侯家和常家还有一层关系:侯耀华出生后母亲没有奶,侯耀华是吃常宝霖(常宝华二哥)夫人的母乳长大的。
侯耀华后来也一直将常宝霖夫人当成自己母亲一样孝顺,常宝霖去世后侯耀华还经常去兰州照顾常宝霖夫人。
在拜师仪式上,常宝华也说侯耀华拜他为师也是完成侯耀文的愿望。
原来侯耀文一直想拜常宝华为师,只是侯宝林不吐口,常宝华最终也没有敢收。
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常宝华和侯家是几十年的交情。
侯耀华拜师的时候已经是63岁了,侯耀华收了不少徒弟,可自己本身还是一个海清,拜师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侯耀华提出拜师,以侯家两代和常宝华的亲密关系,常宝华怎么可能会拒绝?
至于侯耀华不但拜师,还要当大师兄,我觉得既然常宝华同意、牛群也没意见,那这大师兄当的也没什么问题,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嘛。
其实我认为侯耀华拜常宝华师也是好事,让马、常、侯三家强强联合,侯耀华不但同时成了常宝华的徒弟,也成了马三立的徒孙,这岂不是皆大欢喜吗?
还有人说常宝华是墙头草,一会儿说郭德纲好,一会儿说郭德纲不好。
其实这也是断章取义,郭德纲有好的地方可以肯定,有不好的地方也可以批评。
一分为二,实事求是,这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总而言之,我觉得常宝华先生是一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
各位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他曾经是一个相声童星,出生世家、六岁登台;他是一名文艺战士,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了四十年;他还是一个创作者,当时从艺七十年写下了一百多个相声段子,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
在北京的东城区有一家著名的相声俱乐部,每到周末都有专业的相声演员来这里表演,它是当今北京城里为数不多的固定演出相声场所。
这一天晚上、俱乐部来了一位观众熟知的老先生,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
常宝华是当时的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年纪最长、辈分最高的相声演员。
1930年,常宝华出生在一个相声艺人家庭,父亲常连安和大哥常宝堃是当时非常有名的相声演员,尤其是艺名“小蘑菇”的常宝堃更是红遍京津、如日中天,像大哥一样,常家的兄弟们很小就开始登台演出了。
在常宝华他记忆里边,他是第一次见观众,他的台词并不是很多,下来以后大家都很高兴,他一句没忘,可是他哥哥一摸他这两个裤腿全湿了,那时候尿了都不知道,那时仅仅6岁。
在父兄的影响下,常家兄弟的技艺提高的很快,排行第四的常宝华被观众们喜爱的称为“四蘑菇”,十二岁的时候他和哥哥们还拍摄了两部电影,常家兄弟一下子成了明星。
常宝华夫人富天真说:“他们家呢门口也是追星族,那时候就有追星族,就在那个家门口老是有那么一二十个吧就站在门口站着,等着他什么,他每天演出不是在启明茶社嘛,等着他下园子回来、看一眼就行,那时候还不讲签字呢。
生活在这样一个成功的艺人家庭,常宝华衣食无忧,这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但是在旧社会无论名气多大,艺人们依然是地位低下、受人歧视,在一次走堂会的时候,常宝华深深感到了世道的不平。
说老太爷生日,老太爷生日有这么四五
不久,新中国成立了,常宝华和父亲、哥哥们一起参加了新成立的天津市曲艺团,成为了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者,这是一个让他们感到惊奇而又激动的称谓。
就在常家父子热情高涨地为新中国的曲艺事业努力工作的时候,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到朝廷参加慰问演出的大哥常宝堃不幸牺牲在战场上。
常宝堃的离去对于常家和常氏相声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天津市人民政府为常宝堃举行了公祭大会,并称他是以身殉国,这让常宝华受到了很大的震动。
他就琢磨这个词,自己就知道这个文天祥啊跟这个岳飞、岳武穆他们死了以后叫殉国,这是古代。
按现代来说自己知道的当时是董存瑞、黄继光他们牺牲那叫殉国,怎么一个说相声的死了还叫殉国呢,噢、跟他们是那是同等的光荣,当时就觉得哥哥虽然说死了,但是死得太值、太值了。
这个不幸的事件却使常宝华对党产生了无限的敬仰之情,料理完大哥的丧事他也毅然报名参加了赴朝慰问团,回国以后常宝华放弃了每月七百斤小米的优厚待遇加入了海政文工团,当上了一名每月只有六块九毛钱津贴的文艺战士。
从旧社会的相声艺人到新中国的文艺战士,常宝华感慨万千,他要用作品来歌颂这种令人陶醉的幸福,不久常宝华就和同事们创作了相声《昨天》,这个段子描写了一个在旧社会受尽苦难、被逼成疯的老人在新社会中的种种奇遇。
在这段相声中常宝华充分发挥了常氏相声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刻画内心活动的表演风格。
《昨天》是建国初期歌颂型相声的经典之作,这个段子也成为常宝华艺术生涯中的第一个里程碑,然而大家并不知道,在此之前常宝华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痛苦转型。
他学了传统相声,学了有七十多段,可是他到了部队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什么问题呢,自己学这七十多段白学,一段也用不了,自己不能给我们广大指战员演那些个传统的节目,就算演的话也是很少很少,怎么办,自己必须要能够写出新相声来。
对于相声演员来说能演不等于能写,即使在今天会创作的相声演员也是凤毛麟角,只上了八个月学的常宝华要自己写相声,这又谈何容易呀。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常宝华抓住了从生活中来这个秘诀,每一次下部队演出他都细心的观察和体验战士的生活,先后创作了《水兵破迷信》、《说海》、《保卫西沙》等部队题材的相声作品,受到了广大战士的热烈
作为一名文艺战士的他真诚的希望自己能给战士们送去欢乐。
说到为兵服务呢,自己不得不提这个问题,当自己得知在一个小岛上有一位战士,他是报板员,也没有部队、就只有他一
他们就组织了这十三
还有一个笑话,他们送到海岛以后呢,这个守岛的战士呢,哎、找不着他了,说他哪去了,就他这么一个观众嘛。
他们到厨房一看,好,他在那里洗那螃蟹呢。
自己说请你来看我们演出,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他说了一句自己也乐了,那什么,你们演你们的、我在这儿给你们做饭吧。
在军营常宝华受
不久常宝华做出了在自己参军之后的又一个震动全家的决定,他把自己的侄子丶大哥常宝堃的儿子常贵田也推荐到了海政文工团,面对家人的反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得到了大嫂的同意。
然而就在常贵田刚刚入伍三天的时候,他们叔侄二人就接到命令到福建前线去慰问演出,对于常宝华来说上战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是这一回他却非常的紧张。
常贵田说,“他要怕我(他)出现问题呢,怎么向我妈(常贵田他妈妈)交代啊,死了一个了、爸爸死了、儿子跟着参军又死了,那坏了,所以他就很担心。
”有时候那炮火过来的话呢,提前常宝华他就告诉他、听见声音就卧倒,等他卧倒的时候呢,常宝华他也就趴他身上了。
一个月以后叔侄二人安全返回,从此他们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合作。
投身军营以后,常宝华就很少在地方演出了,这使得曾经被相声迷们津津乐道的“四蘑菇”常宝华几乎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当他再次进入观众视野的时候,已经是文革之后的1977年了,动乱一结束,常宝华的创作热情就一下子迸发出来,他思如泉涌地创作了几个揭批四人帮的段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帽子工厂》。
在文革余孽还没有肃清的时候,如此犀利的讽刺还是要面对很大风险的,但是一向正直的常宝华就是要用自己的作品批判那些曾经颠倒黑白的丑恶现象,敢爱敢恨的常宝华不仅自己这样,还影响着年轻的一代,当时相声演员姜昆创作的《如此照相》就是在他的鼓励下才得以问世。
姜昆说:“自己当时写出来以后,自己请很多人看,有的人说这恐怕不行吧,你这说的胆儿也太大了。
自己再请这人看,这
那意思啊,过两天还把你给揪出来、就这样。
也有的跟自己说,哎呀、我拿不准,不过我劝你不要把它拿出来。
唯独一个、应该说首个站出来支持自己的是常宝华老师,常宝华老师看了以后说道,姜昆、这个段子好啊。
而且常老师还说道,比我的《帽子工厂》好,哎呦,自己一听那时候《帽子工厂》我们大家伙都、好家伙,那都崇敬得不得了啊这个作品。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中国的相声事业也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那时以捧腹见长的相声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许多大型的文艺晚会都是在体育馆里举行,于是就有了几代观众聚集在一起听相声,这可能是相声历史上再也不会有的情景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常宝华观察着、感受着,他继续用作品来反映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
1992年,已经年过花甲的常宝华创作了反映新时代婚姻观的相声《追溯》,在创作这个段子的时候常宝华把整个情境设定在公园的一角,老少两代人有着不同的婚姻观。
可是这两
到底听谁的呀,你俩人说两件事,是听你的、是听我的,因为没人写过这样的形式。
常贵田言:“他就完全脱离了相声固有的两
”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段子一上舞台就得到了观众和同行的一致推崇。
1994年,《追溯》获得了中国曲艺界的最高奖-牡丹奖,这段相声被行内人士看作是常宝华创作的巅峰。
在晚会、在剧场常宝华赢得了更多的掌声,但是他仍然没有忘记军营、忘记战士,50年代常宝华带领整个演出队去给一名守岛战士演出,70年代他和常贵田在前线用电话给战士们说相声,情景更是感人。
1989年常宝华正式退休,但是他的部队情结却丝毫没有减弱。
只要是
八十年代,为了振兴曲艺,相声界又恢复了拜师的传统,二十多年来常宝华陆续收了九个徒弟,除了一对儿来自台湾以外,其他七人都来自部队。
当时那天他的一对徒弟到北京录像,他特意赶来现场助阵。

参考:
这个相声艺术家是混岁数混出来的!
参考:
晚节不保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