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为什么要有左慈这个人物罗贯中想要表达什么

想表达曹操安于享乐,坐失战机。
同时,也是给刘备脸上添彩,借左慈之口尊刘抑曹,表示刘备才是正统人主。
不过,《三国演义》在这段故事里,是乱写的,时间上前后颠倒,并且历史上的左慈是投靠了曹操的。
《演义》里,把曹操征吴提前了。
《演义》里说建安21年十月曹操在庆祝自己晋爵魏王;
现实中,曹操5月晋魏王爵后,10月南征东吴。
此外,张飞在瓦口隘大破张郃,其实也是建安20年的事。
为什么要把征吴提前?
因为如果照史实来写,曹操就太英明神武了。
曹操晋爵魏王以后没有自满,而是先定乌桓,再分南匈奴为五部,紧接着趁势攻击东吴,濡须口逼得孙权遣史求和,“定”住了大将周泰,颁《举贤勿拘品行令》,曹魏大治,一片歌舞升平。
一个反面人物把事情做得这么成功,政绩这么卓著,让刘备、孙权的脸往哪搁?
罗贯中为了抹黑曹操,把征吴提前。
《演义》里曹操进封魏王,不思进取,坐失战机,任由已经平定三巴的刘备坐大,之后,发生了在历史上建安20年12月已经发生过的张飞瓦口隘大破张郃。
罗贯中故意颠倒时间,就是为了显示曹操的不思进取。
这一点,与历史上的曹操是恰好相反的。
《演义》里,左慈这时候出现了。
历史上的左慈曾投靠曹操。
左慈会什么呢?
房中术。
曹植《弘明集》里记载:世有方士,吾王(曹操)悉所招致。
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郗俭。
甘始能行气导引,左慈晓房中之术,俭善辟谷。
曹丕《典论》里记载:庐江左慈,知补导之术,并为军吏……左慈到,又竞受其补导之术。
历史上的左慈就是这么个玩意,而且还投靠了曹操。
曹操不仅不打算杀左慈,对左慈还很好。
罗贯中把左慈正面化,就是为了借左慈那张嘴,说出“益州刘玄德乃帝室之胄,何不让此位与之?
”来特意抬高刘备。
罗贯中之所以不惜颠倒黑白,就算耍流氓也要污蔑曹操,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后文就是汉中大战。
这个时候,曹操是有胜过的。
曹洪斩杀了吴兰,逼退了张飞、马超。
刘备进攻阳平关,欲出兵切断马鸣阁的道路,又被徐晃打败。
真实历史不像《演义》里那样,真实历史上,曹操并没那么被动。
而且,最后曹操之所以会在汉中打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被蛮夷外族扯了后腿。
乌桓不断造反,建安21年曹操平了乌桓;
22年又造反了,曹彰又辛苦了一回。
紧接着,鲜卑造反,23年,南匈奴造反,这点外族蛮夷就没让曹操省心过。
事实上,当时最维护中原汉人统治、最为国为民的就是曹操。
每次都是曹操平定外族蛮夷叛乱,大部分百姓更认可曹操才是真豪杰,民心所向。
而对于刘备,老百姓并不认为刘备有什么好的。
罗贯中不能把史实写出来,只能强行往曹操泼脏水,虚构百姓言论来维护刘备的人设。
他也是被逼无奈。
不然他怎么写?
难道要写“臭不要脸的刘备趁着曹操分兵抗击外族侵略者的时候钻空子拿下了汉中?
”《演义》的基调是尊刘抑曹,要是照史实来写,刘备和曹操,谁才是正面人物啊?
刻意加上个左慈,替老百姓说话。
虽然那不是百姓的真实意思,但《演义》本来就是虚构的,能骗人也就罢了。
顺便。
历史上的左慈后来也离开了曹操,但不是被赶走,而是公费旅游,最终在东吴的天柱山收了个徒弟葛玄。
葛玄收徒郑隐,郑隐收徒葛洪,葛洪著《抱朴子》。
再顺便,孙策杀了于吉,孙权却收留了于吉的徒弟,并向他们学习隐形之术。
这就是《演义》里的明君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