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么看中华文明的“河洛文化”起源于陕西的说法

河洛文化,顾名思义,肯定是跟洛阳有关,“河出
特别是陕西部分朋友疯狂掠夺河南文化,从牡丹、中原、河洛文化等,已近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周公成“礼”要在成周洛邑颁布天下?
因为只有洛邑是天下之中、有夏之居、四方纳贡之道。
武王推翻殷商统治,四方能人志士来投靠,同时带来五湖四海相关的礼节、制度,再由他统一筛选、编纂成最终的周礼。
关中的朋友即使不愿意宣传犬戎、西戎、胡狄羌文化,也有秦、半汉隋唐文化。
一味的觊觎中原文化,是一部分陕西网友缺乏文化自信?
还是另有苦衷呢?

参考:
所谓河洛文化,就是继承了陕西的周文化。
周文化是周人历史文化的总结,特别是在周文王周武王王周公时代,系统总结出了影响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思想文化,被学术界称为“文化中国”。
就连殷裔孔子都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其后,这一文化被儒家所继承,并发扬光大,所以亚圣孟子称这一文化为“周孔之道”。
经历代传承,这一文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如果说,“百代都行秦政治”,那么也可以说“百代都遵周文化”,这也就是唐代所称的道统。
周代之前,洛阳是东夷殷裔统治的地方。
而殷商是一个“神道”方国,尊信鬼神,凡事占卜,殷商靠武力征服,杀俘献祭,人殉,用大量人殉,建筑基址都用人祭奠,并且吃人。
所以殷人的“神道”文化,与周人的“人道”文化格格不入。
周灭商后,周人抛弃了殷人的“神道”文化,建立起了周人民本思想的“人道”文化。
所以,王国维先生说:周代商是“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生。
…中国政治与文化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说:如果夏商时代还是“蛮夷猾夏”,夷夏互有消长的时代,那么周代逐步发展到“以夏变夷”的时代,就是“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的时代,就是无论哪个民族,都得遵从周武王,遵从周文化。
这就是思想文化上的融合,实现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
西周建都丰镐,周公营雒,并把洛阳设为西周的副中心,加强对东方的统治。
所以洛阳全面继承了周文化,成为周文化的副中心。
洛阳周公庙,是周文化的三大中心之一。
也是最好的注脚。
(其他两个:周人龙兴之地岐山周公庙,周公封地山东曲阜周公庙)
参考:
我不是西安人,也不是洛阳人,站在客观角度说,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挑拨意思明显。
中华文明根在河洛,先有河洛文化,后有关中盆地文化,不是提问的本末倒置。

参考:
简单点,所谓河洛文化就是披着“豫”字外衣的陕西关中文明。
我只问一个问题:所谓“河洛文化”去除陕西关中的礼乐文明等等还有什么?
请推崇者别讲神话从哲学到政治在到文化讲讲,讲的出来吗?
不是我小看,啥玩意也没用。

参考:
这个说法,不成立。
“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是河南。
“河洛”中的“河”指黄河,“洛”指洛阳地区的洛河,而非陕西的北洛河。
河洛地区,是指以洛阳为中心,东至郑州、开封一带,西界华阴、潼关一线,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而达晋南、济源。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河洛地区率先进入文明时代并出现“国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它以“河
儒学起源于洛阳,道学创始于洛阳,佛学首传于洛阳,玄学兴盛于洛阳,理学广大于洛阳。
河洛文化不仅是中原的地域文化,而且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2020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双槐树遗址重大考古成果。
这一有关黄帝时期“河洛古国”的考古成果,完美诠释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信史。
“河
《易·系辞上》曰:“河出
”“河出
今天孟津县东北10公里黄河南岸雷河村,有一条流入黄河的
雷河村南边有一座龙马负
“洛出书”,据说大禹时代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献给大禹 。
在今洛阳洛宁县洛水岸边的长水村内,立有两通“洛出书处”古碑。

“天下之中”是河洛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
古人遵循“尚中”原则,而河
洛阳是“天下之中”,是西周周公营建洛邑时明确提出的。
《史记》记载,周公在陈述选择洛阳地区建立成周时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逸周书·作雒》也提到周公“作大邑成周于土中”“以为天下之大凑”。
土中即大地之中,天下大凑是说这里是八方辐辏之地,是朝会、贡赋、交通和商业的中心。
“天下之中”是汉唐列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汉刘秀“复帝祚,迁都雒阳,以服土中”,他不仅看中了洛阳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更看中的是洛阳“天下之中”的政治文化优势。
少数民族统治者建都洛阳的行为,实际上也成为其汉化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比如北魏孝文帝以中原为正统,神州为帝宅,确立北魏政权在华夏的正统性、合法性地位。
隋本都长安,隋炀帝继位后,就决定迁都洛阳,其召曰:“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合。
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
故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今可于伊、洛营建东京”。
唐高宗就是看中了“此都中兹宇宙,通赋贡于四方”的天下之中的地位。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
目前确认的中原最早的文化是河南裴李岗文化,之后发展形成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都在河洛地区有典型遗存。
中国目前唯一确认的夏都就在河洛地区的中心洛阳。
黄帝出自少典部落,在有熊国继位,有熊国都就在新郑。
《史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
《国语》载:“:昔少典娶有蛟氏,生黄帝、炎帝”《竹书纪年》载:“黄帝轩辕氏,元年帝继位,居有熊”《路史》载:“少典,有熊帝之开国,今郑之新郑”。
河洛地区还是中华宗亲祖居,是中华姓氏重要起源地。
据统计,中国自古至今出现过22000多个姓氏,现在仍在使用的有3500多个,其中三分之二起源于河南。
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根脉,“最早的中国”是有力证明。
“中国”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洛阳一带。
由此,洛阳一带称为“中土”或“土中”,后来河南也被称为“中州”、“中原”。
无论是“文化中国”还是“王朝中国”,以“河洛古国”和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充分表面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与核心,是根文化、母文化和主流文化。

参考:
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要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河出
问鼎中原、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
佛教首传-释源-白马寺道教起源-老子著《道德经》儒家《周礼》在洛阳官宣法家、理学皆大成于洛阳。
中国文学最高峰北宋,诗词歌赋在洛阳产量、质量都是古代最高水平。

参考:
河洛文化。
这仅仅是四个字,没有具体内容。
这四个字源于传说。
中国几千年,从周制礼作乐开始有了比较系统的文化,发展成为绝对主流的儒家文化。
提河洛文化的人就是缺乏基本的中国文化常识
参考:
渭河流域有人类时候河南还是汪洋大海,所以河洛文化起源于陕西这很正常
参考:
第一次听说河洛文化起源于陕西,玩我土著的陕西人都没听说过,你怎么听说的?
老陕不喜欢弄虚作假,河洛文化起源于河南,不是自己的不要。

参考:
首先,要分清楚\"洛\"与\"雒\",司马迁《史记》写的是河洛,而非河雒。
其次,要搞清楚自司马迁时代起,今北洛河,从古至今河名没变过,黄帝陵,白水仓颉墓(庙)均在该洛河流域,而且是祭祀而成的中国第一大,及第三大古柏林所在。
同时酒祖杜康的墓庙,也在该河流域。
司马迁故里距该河及仓颉庙与杜康庙,距离只有一二十公里路。
再次,搞清楚今南洛河源头,直到解放后六十年代,推广简化字以前,河名几干年从末变过,叫雒水。
四,今南洛河洛阳段,改雒为洛,是起于曹魏,而司马迁不是神是人,他不可能知道其死几百年之后,曹魏改雒为洛。
五,今洛阳出土的周秦汉文物,及其它地区出周秦汉土文物,有关今洛阳洛河,称呼全是雒水雒邑,而非洛河洛阳。
洛阳在汉以前也称雒邑,随曹魏改雒水为洛河后,雒邑也改称洛阳。
六,东汉河南人许慎的巜说文解字》,对雒与洛有明确表述。
雒音同洛。
則音格者南北語異耳。
又按自魏黃初以前伊雒字皆作此。
與雍州渭洛字迥判。
曹丕云。
漢忌水。
改洛爲雒。
欺世之言也。
《小笺》:“自魏黄初以前,雍州渭洛字作‘洛’,豫州伊雒字作‘雒’,绝无混淆,黄初以后乃乱矣。
《段注·水部》:雍州洛水,豫州雒水,其字分别,自古不紊。
《周礼·职方》:豫州,其川荧雒;
雍州,其浸渭洛,正义本不误。
《逸周书·职方解》、《地理志》引《职方》正同。
雒不见于《诗》,《瞻彼洛矣》传曰:洛,宗周浸水也。
此《职方氏》文也。
洛不见于《左传》,传凡雒字皆作雒。
如僖七年“伊雒之戎”、宣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是也。
《淮南·坠形训》曰:“洛出猎山”。
据高注,谓雍州水也。
雒出熊耳。
据高注,谓豫州水也。
清王筠《说文句读补正》说:“许君(许慎)但说陕西、甘肃之洛,是河南之雒本不从水也。
《正字通》杨愼曰:春秋书雒戎,左传凡洛皆作雒。
非後汉始攺也。
段玉裁《小笺》说:“自魏黄初以前,雍州渭洛字作‘洛’,豫州伊雒字作‘雒’,绝无混淆,黄初(220~226)以后乃乱矣。
”自魏人书“雒”为“洛”,而人辄改魏以前书籍,故或致数行之内雒、洛错出。

参考:
国家已批准在洛阳建设河洛文化实验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