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疯涨”的背后凭什么让消费者买单

新能源汽车“疯长”的背后,该由谁买单?
近期,新能源汽车品牌集体涨价,车辆价格上涨最多超三元万、最低低至3000元,一线品牌涨幅在5%左右。
统一上调价格是否有垄断之嫌,原材料价格上涨一定要体现在车价里吗?
想不通……不少消费者都表示想不通。
然而这并不难想通,这一轮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并非行业本身的问题,近两年的原材料价格都在上涨,为了防止企业串通操控市场价格并捏造散播涨价信息,有关铁矿石、钢材、铜、铝等重点企业都已经被约谈,这些企业现在正在做的是维护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秩序。
可是新能源汽车制造所需要的镍、钴、锂等原材料,其主要出产国都是“外国”,价格怎么控制呢?
只能由国际价格来决定。
以锂为参考,出口国主要是刚果,而刚果已经乱七八糟,锂的出口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而镍的出口国主要是印尼和菲律宾,钴的出口国……刚果金,其次是澳大利亚,第三名是古巴,产量第四名是中国。
原材料价格控制在谁的手里,这不是一个很难得出答案的问题;
看似风平浪静的汽车市场,背后的竞争程度之激烈完全可以用“没有硝烟的战争”来评价;
汽车行业几乎是欧美和中国的支柱产业,2021年的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2600万辆,欧美低一些但也有接近上千万辆的标准(欧盟总体接近千万辆)。
所以这一轮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实际还是欧美两极对中国汽车工业和经济的打击,当然也有些客观因素的存在;
那么不可控的原材料的价格上涨,这个单究竟该由谁来买呢?
最终还得由欧美来买单,但对于普通汽车消费者而言可能会感受不到这场博弈的存在。
回到现实,新能源汽车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车价上涨是否合理呢?
很显然是合理的。
别说汽车,就说是驴肉火烧吧,在驴肉和面饼都便宜的时候,驴火只买10块钱一个;
而驴肉的价格上涨了,卖驴火的老板生产一套驴火的成本就要10元,还能以10元销售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么干下去只会倒闭,因为还有人工、商铺、水电等开支,重点是辛辛苦苦的工作也要获得回报才对,于是驴火就涨到15元一套。
汽车也是同理,车辆的利润率是有标准的,符合标准则能满足企业的正常运营并获得合理的收益,反之则无法再维持企业运转,没有营销和研发的投入预算;
企业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原地踏步,差一些则要“关门歇业”。
如果真的这么搞下去的话,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技术水平就无法进步了,这是正中下怀;
反之如果有某个汽车厂商依托强大的资金而不调整价格,结果则会其他厂商失去竞争力,前者成为寡头,行业生态平衡也会被打破。
所以不论从企业的角度解读原材料的价格上涨,还是宏观的解读价格问题,这一轮的价格上调都有必要让车辆的价格进行合理的上调;
至于是否愿意为涨价的车辆买单则是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
咱们这里好像就是油贵了,不过你可以不加,反正公交车没涨钱。
电动车天然气好像影响不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