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加九锡”的人几乎都篡位了这二者是高度巧合还是历史必然

所谓的九锡是一种天子赏赐给大臣的礼制,表面上指的是九种物品,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虎贲、弓矢、斧钺、秬鬯(jù chàng),实际上暗指的是九种特权,这九种物品并非是普通的物品,每一种物品的背后都代表一种特权。
比如说九锡中的衣服,这不是普通的衣服,而是衮冕之服与赤舄(xì),衮冕之服是皇帝或者诸侯在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的正式服装,赤舄是诸侯所穿的一种鞋子,普通与一般的贵族阶层都穿不了,只有受九锡的大臣或者特殊身份的诸侯才能穿,如果普通人敢穿这样的衣服,就是违背礼制,轻者受刑,重者族灭。
斧钺代表权力再比如说斧钺,斧钺是两种东西,指的是:斧与钺。
这是两种用金属制作的像带手柄的斧头一样的礼器,虽然长得很像兵器,实际上只是礼器,是用于处决违法犯罪的人,这是天子赏赐给诸侯或者大臣的一种特权,受了九锡的大臣可以不需要报告天子,直接用斧钺斩杀犯法犯罪的人,虽然说斧钺是一种物品,但其所代表的就是一种特权。
车马代表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与其他人乘坐的都不一样,这是特权;
乐器代表一种特殊的音乐工具,同样是特权;
朱户指的红漆大门,表示受九锡者家中的大门也不一样,同样是特权;
纳陛代表晋见天子时的一种特殊通道,相当于今天的VIP通道,还是特权。
虎贲卫士代表着特权虎贲代表一群执着特殊兵器的卫士,称为虎贲卫士,这与普通的卫兵是不一样,同样是特权;
弓矢是一种特制的红黑色的弓箭,代表着征伐的权力,也是特权;
秬鬯代表着祭祀时用的香酒,普通人是用不了的,还是特权。
封建社会的等级是非常森严的,什么样的阶层有什么样的礼制,规定得清清楚楚,比如: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这里规定了天子的马车是六匹马拉的,诸侯的马车是五匹马拉的,卿的马车是四匹马拉的,大夫的马车是三匹马拉的,士的马车是两匹马拉的,而普通百姓的马车只有一匹车来拉,这就是森严的等级,每一个阶层有自己的礼制规定,不可以逾越,否则就是违法犯罪,要受到处罚的。
车马同样代表着特权正因为如此,才显示出受九锡之人的地位非常高贵,可以说是仅次于天子(皇帝),那么历史上有哪些受了九锡?
1、王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受九锡的人是王莽。
王莽篡汉建新的故事人尽皆知,但是,王莽篡位是有一个复杂的过程的,王莽掌握了西汉的政权后,开始了篡位的历程,他怂恿一批人不断给自己加官晋爵,王莽由大司马晋升安汉公,位在三公之上,然后由安汉公晋升宰衡,宰衡相当于像伊尹和周公那样的宰相。
王莽做了宰衡之后,开始怂恿手下人给自己加九锡,汉平帝只能同意,这九种特权在当时就是仅次于皇帝的特权,王莽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权,加了九锡之后,王莽继续篡位的进程。
王莽篡汉汉平帝去世后,王莽利用政权立了一个2岁的小皇帝,然后封自己为假皇帝,所谓的假皇帝指的是代理皇帝的意思,而不是假的皇帝,代理皇帝做了4年后,王莽逼迫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同时逼迫6岁的小皇帝禅让帝位给他,于是王莽就称帝做了真皇帝,这就是王莽的篡位之路。
2、曹操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受九锡的人是曹操。
赤壁之战,曹操在政治上开始了篡位的历程,虽然曹操口口声声说自己忠于汉朝,并且写下《让县自明本志令》为自己辩解,但是曹操是说一套,做一套,因为曹操所做的事都是篡位的标准流程。
曹操当时的官职是丞相,掌控军政大权,到公元212年,汉献帝给了曹操一项特权,叫“参拜不名、剑履上殿”,也就是说进宫负责礼制的人不再呼喊曹操的名字,比如以前是叫“丞相曹操上殿”,现在改为“曹丞相上殿”,别小看这个,这是曹操名字成为忌讳的开始,而封建社会只有皇帝的名字及地位高贵的人才不准人随便叫名字的。
曹操之前是上殿是要脱鞋和取掉佩剑的,现在都不用了,跟当年萧何一样,刘邦当年也给了萧何这两项特权,不一样的是,曹操接下来还有特权,在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公这个爵位东汉本来没有的,曹操又提出来了,称公可以建立诸侯国,还可以建立宗庙社稷,等于是篡位的开始了,所以荀彧要反对曹操称公。
曹操加九锡称魏王同年,曹操加九锡,又拥有了九种特权,三年后曹操称魏王,这是东汉的第一个异姓王,篡位之心昭然若揭,到公元217年时,曹操又获得六驾马车的特权,要知道六驾马车一直是天子的特权,曹操这不是准备篡位了吗?
只可惜曹操在公元219年击破关羽之后不久就去世了,要不然曹操一定称帝,曹操也是极少数加九锡没来得及称帝的人之一。
3、孙权孙权应该算是第三个加九锡的人了。
孙权的九锡是曹丕加封的,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三国志 吴主传》:今封君为吴王,使使持节太常高平侯贞,授君玺绶策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以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领荆州牧事,锡君青土,苴以白茅,对扬朕命,以尹东夏。
其上故骠骑将军南昌侯印绶符策。
今又加君九锡,其敬听后命。
现在加封您为吴王,派使者持节太常高平侯贞,授予您印玺、绶带、以及封诰文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五枚、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枚,以大将军使持节的身份督管交州,兼任荆州牧,赐给您用白茅包裹的青土,以回复感恩朕的命令,令您管理东部中国。
送上过去骠骑将军的印玺、绶带、符节及册封文书。
现在再加赏您九锡之礼,请您听从
孙权加九锡称帝这个时候的曹丕刚刚称帝不久,刘备也在几个月后也称帝了,孙权为了应付来自刘备的攻击,向曹丕称臣,同时为了示好曹丕,把于禁归还给了曹丕,曹丕也就顺水推舟,封孙权为吴王,并受九锡。
曹丕封孙权为九锡是为了拉拢孙权,孙权已经是事实上的独立状态了,刘备也称帝了,曹丕此举不过是给了孙权一个虚名的头衔而已,直到8年后,孙权才称帝,其实孙权受不受九锡都不会影响他称帝。
4、司马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话是曹魏皇帝曹髦说的,自从司马懿高平陵政变成功后,曹魏的军政大臣就掌控在司马家族手中,司马懿诛杀曹爽后,魏帝曹芳也曾加封司马懿九锡,但司马懿认为时机不成熟,没有接受,司马懿在政变两年后就去世了,随后司马师接手了权力,4年后因为眼疾去世,再接着就是司马昭掌权。
司马昭加九锡称晋王曹髦作为司马昭掌控之下的傀儡皇帝,曾经九次给司马昭加九锡,但是司马昭都拒绝了,应该是司马昭认为时机还不成熟,随后发生曹髦被杀事件,导致司马昭篡位进程中止,为了打破僵局,司马昭发动了征蜀之战,一年后,蜀汉灭亡。
司马昭因为灭蜀有军功而被魏帝曹奂封为相国兼晋王,同时加九锡,这一次司马昭接受了,接下来司马昭就可以称帝了,一切都在准备中,结果第二年,司马昭就病死了,他没来得及称帝,后来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代替他完成了称帝。
5、司马伦、司马冏八王之乱期间,赵王司马伦控制了朝政,杀死了皇后贾南风及淮南王司马允,逼迫皇帝加封自己为侍中、相国,并受九锡,然后逼迫晋惠帝退位,司马伦称帝,不久,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联合打败了司马伦,司马伦被逼自杀。
司马伦加九锡称帝赵王司马伦被杀后,齐王司马冏等人迎接晋惠帝复位,因为有功,司马冏被封为大司马,并加九锡,没过多久,齐王司马冏被长沙王司马乂所杀。
司马伦与司马冏都在八王之乱期间加了九锡,他们的目的也是称帝,但是能力跟不上野心,虽然都加了九锡,但都被其他人杀死,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6、石勒、石虎石勒与石虎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君主,其中石勒是羯胡人,奴隶出身,也是后赵开国之君,最初石勒是跟随匈奴人刘渊的,因为战功得到升迁,刘渊建立了汉赵政权,还灭亡了西晋,刘渊去世后,汉赵也陷入争权夺利之中。
刘渊去世后,刘聪即位,刘聪去世后,刘粲即位,不久被权臣靳准所杀,靳准篡位,石勒起兵打败了靳准,然后刘渊的族子刘曜称帝,加封石勒为大司马、大将军,并加九锡,进爵为赵公,没多久,刘曜与石勒发生矛盾。
石勒石勒打败了刘曜,灭亡了汉赵,建立了后赵政权,石勒去世后,儿子石弘即位为帝,石虎是石勒的堂侄,带兵控制了石弘,不久石弘封石虎为丞相、魏王、大单于,并加九锡,等于是石虎控制了军政大权,而石弘只是个傀儡皇帝,几个月后,石虎废黜了石弘,自立为帝。
7、桓玄、侯景桓玄是桓温的儿子,东晋权臣,出身世家大族,桓温灭亡了成汉政权,又三次率军北伐,在东晋威望甚高,桓温在世时,也有篡位思想,但受制于其他世家,没有成功,桓玄以荆州为根据地,利用东晋朝廷的内部矛盾,势力进一步发展壮大,最终桓玄以武力入京,控制了朝政,一人身兼丞相、徐州刺史、扬州牧数个重要职务。
没过多久,桓玄逼朝廷给“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奏不名”的特权,再后来又加假黄钺的特权,最后又加九锡,并逼近晋安帝禅让帝位,桓玄建立了楚政权,几个月刘裕率军打败桓玄,桓玄被部将杀死。
桓玄侯景是羯族人,最早是尔朱荣的部将,尔朱荣被杀后,侯景投靠高欢,高欢去世后,侯景被猜忌,于是率部投靠了南朝梁,没多久,侯景又叛变了南朝梁,这就是南北朝时期的侯景之乱,侯景与萧正德联手,里应外合攻破南朝梁都城,萧正德自立为帝,侯景被封为丞相,没多久侯景又杀死了萧正德。
随后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帝,自立为大都督、宇宙大将军,2年后侯景废除萧纲,又立豫章王萧栋为帝,并逼迫皇帝加自己九锡,不久又让萧栋禅让,于是侯景自己做了皇帝,国号为汉,一年之后,侯景被陈霸先、王僧辩击败,被部将所杀。
8、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刘裕是东晋北府军将领,出身贫寒,依靠军功步步高升,并打败了桓玄,灭亡了南燕、谯蜀、后秦,平定了卢循的叛乱,因为巨大的战功,他一
宋武帝刘裕萧道成是西汉萧何后裔,南朝刘宋政权将领,依靠军功入朝执政,刘宋王朝末年,皇室成员自相残杀,萧道成趁机独掌朝政,479年,宋顺帝任命萧道成为相国、骠骑大将军,加爵宋公,并受九锡,一个月后,宋顺帝禅让帝位于萧道成,萧道成建立了南朝齐政权,萧道成就是齐高帝。
萧衍是萧道成的族侄,后成为南朝齐将领,曾两次与北魏军作战,因功被封为雍州刺史,因南朝齐政治腐败,萧宝融另立为帝,与萧宝卷的朝廷分庭抗礼,萧衍联合萧宝融打败了南朝齐皇帝萧宝卷,因为赫赫战功,萧衍被萧宝融封为大司马,还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特权,不久又加受九锡,没多久萧衍就废除了萧宝荣自立为帝,建立了南朝梁政权,萧衍就是梁武帝。
陈霸先出身贫寒,后跟随南朝梁宗室萧暎,萧暎担任广州刺史,陈霸先作为部将率军平定了当地的叛乱,萧暎去世后,陈霸先被任命为交州司马,并平定了李贲、李天宝兄弟的叛乱,侯景之乱开始后,陈霸先率军北上与王僧辩一起率军打败侯景,两年后陈霸先联合部分将领杀王僧辩,拥立萧方智为帝,至此陈霸先掌控了南朝梁政权,并平定了境内的一系列叛乱,557年,陈霸先任命为相国、陈公,并受九锡,一个月后,陈霸先称帝,建立南朝最后一个政权南朝陈政权,陈霸先就是陈武帝。
陈武帝陈霸先9、杨坚杨坚出身弘农杨氏,他的父亲杨忠成为西魏关陇贵族的一员,仅次于八大柱国,杨忠去世后,杨坚继承了其父的爵位与官职,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是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的女儿,杨坚的长女杨丽华被周武帝的太子宇文赟纳为正妃,宇文赟就是后来的北周宣帝。
杨坚被周宣帝封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周宣帝去世后,杨坚受诏辅佐年幼的北周静帝宇文阐,杨坚被封为大丞相、隋国公,不仅晋封隋王,并受九锡,不久又接受北周静帝的禅让,自立为帝,杨坚就是隋文帝。
10、李渊李渊出身豪门大族,在西魏时期,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妥妥的关陇贵族,李渊的母亲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也是隋文帝杨坚皇帝独孤伽罗的姐姐,隋炀帝晚期,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不久起兵反隋,并拥立隋炀帝孙子杨侑为隋恭帝,李渊被封为唐王、大丞相、尚书令,并受九锡,没多久,李渊代隋自立,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唐高祖李渊从这些加九锡的例子来看,几乎所有加九锡的人,无一例外地称帝自立,不是在称帝,就是在称帝的路上,王莽、孙权、司马伦、石勒、石虎、桓玄、侯景、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杨坚、李渊等人,都是先加九锡后称帝,曹操、司马昭、司马冏是来不及称帝就去世了,如果有时间有机会,他们一样会称帝。
九锡已经成为篡位及改朝换代的代名词了,也是篡位过程中的必要流程,以九种特权来彰显独特的地位与身份,因此加九锡成为历代权臣的敏感词,相当于皇帝的新衣,只要加九锡基本上就可以认定为要篡位了,这是铁打的事实,虽然像曹操这样反复辩解并不想取代汉朝,但实际上他已经做好准备取代了,这就是加九锡的意义。

参考:
所谓加九锡,从来都是掌权者的游戏而非皇帝本人的权力!一如禅让——还得三次拒绝之后,再勉为其难的接受?
夺权就是夺权,搞这么多虚的,还得是我自己不想干了,你有才,你来当!九锡是啥?
这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之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而这些东西代表了什么?
皇帝如果选择为一
篡了位的曹魏集团还没传几代,就让司马家给夺了权司马昭加完九锡学曹操,让自己的儿子完成了最后一步还有北齐创始人高洋,都是和司马炎、曹丕一样,接老爹的班当老大九锡是必不可少的流程吗?
有些人的眼中,加九锡这种假惺惺的流程还是免了吧优秀代表是赵大,他就是一禁军首领,因为群众基础不错,还有一帮铁哥们。
搞了个陈桥兵变就上了位,后周小皇帝柴宗训也无话可数,连过程都不走?
至少先加个九锡吧?
当然了,有的人认为这很重要,面子工程要做足比如南北朝中南朝四国均是如此更迭,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四人先后从前朝受九锡,之后成为新朝的开国皇帝无论是否有过加九锡,这批人都已经有实力改朝换代,建立自己的政权只是,有的人注重这个流程,有的人觉得无所谓(或者说,避免节外生枝)很多时候,加九锡一事实为试探,一
是灭了你继续进行,还是说缓一缓从长计议,都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说到底,这就是一种政治手段,加九锡从来都是掌权者的游戏而非皇帝的权力!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再走咯,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按照中国古代传统政治理论,帝王之所以是帝王,臣子之所以是臣子,依靠的并不是武力胁迫,关键在于由纲纪确定了双方的名分;
等级分明、上下有序,君与臣、不同级别的臣子,享受的礼仪、使用的器物等规格都是严格区分开来的,若果私自违背规则乱来,那就是“僭越”。
所以孔子才说,“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分、器物,是区分身份、体现等级制度、实现政权体系稳固的根本所在。
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代,爵位/官职纷繁复杂、所对应的待遇严格区分,目的就是为了以严格的等级制定规矩、保稳定。
如果想领略古代的规矩有多系统、复杂,可以查阅儒家经典《礼记》。
大一统时代,虽然传统的礼制已经崩坏,但士大夫阶层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容动摇,他们是任何王朝都必须依赖的统治基石;
同时,得民心者得天下,约定俗成的理念、人们心目中朴素的正义观,都是统治者不得不认真面对的因素。
所以,历代统治者(只要头脑正常)都会重视自己政权的“法理性、正义性”,具体来说,就是让自己的统治权符合儒家传统政治理论,连篡位者也不例外。
大一统时代的首个篡位者——王莽,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合法禅让”流程;
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加九锡”。
说到王莽,我们首先会想到他是外戚;
但他之所以能够夺取西汉大权,外戚身份只是敲门砖,儒生集团的支持才是关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西汉王朝形成了规模庞大、构成官僚集团主体的儒生群体,他们在政治和社会上的影响不断上升,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政治理想,其中的重要一点就是“圣君治国”观,当初推动尊儒的董仲舒曾强调“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即帝王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德行,才会天赋皇权。
这种理论,很好地帮助西汉统治者巩固了政权。
但万事皆有两面性,西汉末期,政治逐渐陷于混乱、腐败,以外戚集团为代表的统治者们“各从其欲,欲所无穷”,西汉帝国则矛盾重重,“国家空虚,用度不足。
民流亡,去城郭,盗贼并起”,让儒生阶层中兴起了一股“厌汉”的情绪,他们期待一位德行“足以安乐民者”的圣君出现。
出身外戚、但本身却是一名标准儒生的王莽,就以这种形象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儒士集团的支持下,他完成了由“名儒”向“圣君”形象的过渡,并且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合法篡权”流程,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舆论营造,主要是利用儒生的话语权,操控社会舆论,人为制造天象、祥瑞、谶纬,以彰显“天意”;
第二步,被封为安汉公、宰衡,并受赐“九命之锡”。
所谓九锡,可以理解为九赐,原指天子赐给臣子的九种器物,都包含在礼记中,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钟磬类乐器)、朱户(红漆大门)、纳陛(阶梯)、虎贲(卫士)、斧钺、弓矢、秬(jù)鬯(chàng)(香酒)。
按照《周礼》、《礼记》的说法,官爵有九个等级,“上公九命”则是最高的等级,于是王莽将“九”与天子的御赐结合,用以体现人臣的最高礼仪。
与此同时,王莽还正式“开府”,建立了一整套独立于朝廷之外的行政机构,为后来取代朝廷中央政府打下了基础。
第三步,在获赐“九锡”四年后,王莽逼迫王太后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正式登上天子之位,改国号为“新”。
就这样,王莽在中国封建时代首创了权臣篡位的先河,而他在这个过程中的一系列做法,也被后世的“同行”奉为标准指南。
比如,必定操纵舆论、制造祥瑞,体现自己是天命所归,最经典的莫如赵匡胤的“点检为天子”;
受赐“九锡”、获封王、公,建立属于自己的行政机构,实现取代原有王朝中央政权的无缝衔接。
比如曹操受封魏公、建立魏国;
司马昭受封晋公、搭建自己的领导班子,为下一步奠定基础;
最终目的就是“禅让”,原有皇帝“禅”、权臣必须要“让”,无论自己内心多么渴望帝位,但一定要有再三推辞的动作,最终在众人的再三请求下“不得已”接过皇帝之位。
可以说,王莽是权臣届的“教父”。
在后世,几乎所有接受“九锡”的权臣,都具备自立门户、鸠占鹊巢之心,这不是什么巧合,就是行业潜规则而已。

参考:
很显然,是历史必然,因为加九锡就是篡位称帝的前奏,要么自己来,要么等下一代。
九锡就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和秬鬯(chàng),各朝代具体事务略有区分,但象征意义都是一样的,即位极人臣。
九锡只是一种最高礼遇的表示,汉武帝就曾经让臣下讨论九锡之礼,而能够篡位的大臣,哪一个不是位极人臣?
为了加强自己的身份地位,在篡位之前,他们必然会接受九锡,这是个必要过程。
权臣篡位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再没有消除众多反对声音之前贸然称帝,很可能会激起叛乱,会不会大乱不好说,可有乱子总是不行的,但历史上的禅让篡位从未出过乱子,那是因为篡位者做足了准备,篡位前就消除了反对派。
历数历史上加九锡的,都是皇帝管不了的人,如王莽、曹操、孙权、士燮、司马懿、司马昭等等,要么是权臣,要么是割据一方的势力。
当然,有些人是在准备过程中翻船的,比如司马冏,在西晋八王之乱中他一度掌控中央政府,加九锡,然后没多久就被其他王爷搞死了。
最后一个加九锡的是李渊,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实在太乱,政权更迭飞快,后汉仅仅存在三年。
这时候有兵就能立国,有什么叛乱立国后再处置,大家都这么玩,加九锡的准备规矩就没了,先篡了再说,好歹当几天皇帝。

参考:
九锡是古代天子赐给立过大功或者很有权势的诸侯的九种器物,分别由车马、衣服、乐则、朱户、纳陛、虎贲、弓矢、斧钺和鬯,这九种器物被视为是极为尊贵的物品。
“加九锡”篡位的始祖源于王莽,他在加九锡前,实际已是权势熏天,在加九锡后,权势更是大大增加,威仪也直逼皇帝,后来为了实现帝王梦,他鸠杀了汉平帝,扶持幼弱的新帝汉宣帝继位,其目的只是为了过渡,以便为自己称帝争取时间。
为了打好舆论基础,以实现“受命于天”的符命,为此他炮制了不少名场面,什么打井挖出一块石头,上面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等等,诸如此类,最后成功实现帝王梦,不过到梦醒时只有短短的15年。
但是王莽篡位时的一系列神操作却被后人完美的“继承”了下来,特别是“加九锡”。
之后的曹操,也曾被汉献帝赐过九锡,到他儿子曹丕改朝换代当了皇帝。
这种不成文的规矩被后代沿用,之后被后人效仿。
历史上受过九锡的人并不多,不过不少是我们熟知的名人,除了上述的王莽、曹操,还有孙权,司马家族的司马昭,东晋时的桓玄,再到十六国时代的石虎,还有南朝四代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甚至包括隋朝的杨坚也曾受过北周的九锡。
但这些人与王莽一样,均在受了九锡之后,都无一例外的进行了一场改朝换代的革命,不是后代称帝就是自己称帝了。
由此可见,加九赐,在古代可以看作是一个权臣企
但正因为“九锡”有着改朝换代的暗示,有时也成为安抚人或谋害于人的一种手段。
比如在三国时代,曹丕曾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使其节制荆场扬交三州诸军事。
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刘备称帝后,为了夺回荆州,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对东吴发起讨伐,结果却被陆逊在彝陵之战打败。
自此,孙权对曹丕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他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对曹丕毕恭毕敬了。
于是,曹丕也怒了,派了三路大军对东吴进行讨伐,虽然魏军财大气粗,在整体局面上占上风,但战局却没有达到预期,再加上又遭遇了瘟疫,最终只好退军。
公元229年,孙权于武昌正式称帝。
可见,曹丕授予孙权九锡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安抚收买人心为他所用。
其中的九锡并不同于王莽、曹操之流,凭实力硬抢来的那种。
但凡事也有例外,还有人不敢授九锡的。
比如公孙渊,在魏明帝曹叡时期,辽东地区有个叫公孙渊的地方军阀,因为天高皇帝远,基本属于三不管的地方,所以老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游走于魏国和吴国之间,最终毁了公孙家三世的基业。
孙权称帝的时候,刘备死了,曹丕也死了,他终于成了最有资历的皇帝。
孙权割据江南,平定交州后,向海外开拓,通台湾,伐海南岛,深入辽东,还与高句丽建立了联系,威震中南半岛各国。
自打他称帝后,更加雄心勃勃,于是还打起了盘踞在辽东的公孙渊的主意。
辽东郡隶属于幽州,也就是今天的辽宁大部分地区。
公孙家族盘踞在此,至公孙渊已历经三代,成为割据一方的土皇帝。
九锡之车马后来公孙家族内讧,公孙渊杀了自己的叔叔公孙恭成了辽东的大当家。
魏明帝曹叡不便插手人家的家务事,于是便以官方的形式,任命公孙渊为辽东太守。
但是公孙渊为了给自己留后路,于是暗中派人又与孙权也取得了联系,希望得到孙权的支持。
孙权自然是开心的,如果能跟公孙渊建立起联系,那等于是在曹魏的背后插入一根钉子,让曹魏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孙权决定与公孙渊交好后,于公元234年,打算派一支一万人的军队进驻辽东,不料路上出了意外。
同年十月,公孙渊又向东吴派来了使者,称要向孙权称臣,并献上了貂皮和良马。
孙权十分高兴,于是就封了公孙渊为燕王,加九锡,并派了一万军马护送公孙渊的使者。
结果这批人马到了辽东之后,公孙渊迫于曹魏的压力,更何况也不想让孙权在自己的地盘上驻军,于是将说好的话都付诸东流,将孙权派来的人马全部杀了个精光。
最后还把孙权使都的人头、九锡、印绶、符节等物品,全部都送给了魏明帝曹叡。
还说自己这么做就是为了引诱孙权上当,曹叡也没多说什么,拜公孙渊为大司马。
两年之后,曹叡要召公孙渊入朝,公孙渊怕自己有去无回,于是就跟曹叡翻脸了,最终被司马懿所灭。
在这个事件中,孙权授予公孙渊九锡,其目的是为了收买公孙渊,没成想公孙渊迫于曹魏的压力,只能又将发锡之物转送给了曹叡。
同样在三国时代,诸葛亮也曾拒绝过九锡。
李严和诸葛亮的关系是后刘备时代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因为他们俩都是刘备的托孤重臣。
按理说,同是托孤大臣,两人在地位上应该不相上下,但我们从诸葛亮与李严的交往和对话来看,李严在诸葛亮面前总是一副低声下气的样子。
三国时期有个叫孟达的人,原在刘璋手下,后降了刘备,因没有发兵营救关羽而触怒了刘备,此后又投降了曹魏,此后又欲反投曹魏而归蜀汉。
在与孟达联系的过程中,李严发挥了重要作用。
于是诸葛亮就写了一封信夸奖李严,信中说李严是蜀汉难得的人才。
李严看到信后,十分激动,于是他就给诸葛亮回了一封信,在信中就劝说诸葛亮封王,享九锡之尊。
在诸葛亮的眼中,九锡之尊非同小可,这意味着这
李严写这封信是别有用心还是发自内心的拍马屁?
总之,诸葛亮收到信后,也郑重的又复了一封信给李严,以此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他说,现在加九锡还不是时候,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底层士族,因为得了先主刘备的破格提拔和重用才有今日,但终究还是功勋未建。
如果有一天能灭了曹魏,匡扶汉室,实现先主遗愿,到时不用说九锡,就是十命也是没有问题的。
从诸葛亮郑重拒绝加九锡来看,一是认为自己的功劳确实还没有达到预期;
二则是忌惮于李严的用意。
可见,加九锡此事确实非同小可,一不小心就会着了别人的道,也未可知。
综上所述,加九锡与篡位并非历史必然,九锡只不过是有野心想称帝之人所发射出的信号弹,即使没有加九锡,他们也一样会篡位,最终还是得实力说了算。

参考:
可以说啊。
中国古代封建政治最虚伪的就是加九锡和 禅让了。
简直虚伪到了无耻的地步。
我们先来说说何为九锡。
九锡是春秋时期周王赐给诸侯大臣的最高器皿礼遇。
据《礼记》记载九锡是指衣服,车马、朱户,乐县、虎贲、纳陛、弓矢,斧钺、秬鬯。
这九种器具过于繁杂,简单的来说,就是给予诸侯在 出行的车马,穿衣服饰,居住房屋的规格,上殿面君的礼仪等一系列的繁琐礼节礼仪。
一个大臣如果接受九锡不是离户灭九族就在眼前 ,就是离登基做殿不远了。
因为九锡非人臣所能接受的。
凡是受九锡的真是几乎篡位了,这是在封建制度所必须的。
晋九锡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禅让登基,这是封建礼法所必须经历的 过程,用以证明自己受赐合礼和合法性。
当然也是封建权臣篡位的遮羞布。
根据史书记载第一个受九锡的是王莽,王莽是外戚出身,是新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为西汉孝平皇帝的皇后。
公元4年加九锡,后翁篡婿位。
建新朝。
第二个是曹操。
大家很熟悉,我就不多说了。
在就是孙权,孙权的九锡是曹魏主动给的,为了拉拢孙权孤立刘备。
此后一共有十几
有的虽然自己没有登基,也让自己的儿子登基,如曹操,高欢。
这个是历史的必然,绝非巧合,政治不存在巧合,封建政治只有残酷和丑恶。
后世有一副对联用来讥讽受九锡篡位的权臣。
上联:昔日曹公晋九锡,下联:今朝魏王欲受禅。
横批:不是东西。
上联是写曹操,下联是写魏忠贤。

参考:
答 | 江隐龙这当然不是偶然,而是几代政治家——或者说野心家苦心经营才达到的结果。
当然在这之前,先要确定九锡到底是什么。
九锡的出现至少不晚于周朝,《公羊传》中提到了“锡者何?
赐也”,也就是说锡通赐,是赏赐之物。
徐彦在后有注疏:“诸侯有德,当益其地,不过百里,后有功加以九赐。
”在周朝,天子会授予在道德操守、文治武功等方面有成就的诸侯九种特殊的物件,这就是九锡——
周朝的九赐与帝位无关(当然当时也没有“皇帝”这一称呼),直到王莽时代,九赐才开始沾染上了野心。
王莽欲篡位,但汉朝天命所加,王莽作为汉臣,如果贸然篡位,得国便不正。
得国不正,帝位也自然不会稳。
为了逐步推进称帝大业,王莽这才炮制了加九赐的环节,作为称帝的前置程序。
而加九赐之后,王莽很快在方方面面上都“如天子之制”,最终完成了新朝代汉。
王莽始作俑者,在此之后曹操成了他第一个效仿者。
当然因为曹操终究没有统一天下,称帝之事最终被搁置,最终曹操也只是叹息说若天命在他,他就当周文王吧,言下之意就是让他的孩子当周武王,行代汉之事。
而曹丕果然也没有让曹操失望,在曹操的基础上终于建立了曹魏。
通过王莽、曹操父子的构建,禅位前先进九赐成了通过禅让建立新朝的标准程序。
后来的西晋司马炎、南朝宋齐梁陈的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隋唐宋的杨坚、李渊、赵匡胤……加九赐、逼前朝皇帝禅位,成为权臣称帝的基本模式。
当然,如果是靠起义或入侵建国,就不需要这个了,比如元明清三朝。

参考:
不是巧合,也不是必然,而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规律。
九锡礼源于先秦时期的九命之礼,兴于西汉,盛于魏晋至隋唐,他的产生和存在客观上削弱了封建专制君主的权利,而它的衰弱以及灭亡,又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的必然结果。
九锡制度本身就是与君主专制相克相生的。
它的产生本是对功勋之臣的赏赐,用意在于提高功臣的地位,同时让功臣履行相应的义务。
然而就像“伊尹霍光之志”一样,不同的人在运用时只选择自己需要的部分,忽略自己不需要的部分,而世人一般都十分默契的不去戳破,致使其成为野心家篡夺权位的工具。
起源九锡礼源自周王朝九命之礼,是中央政府对各级政府的权利馈赠,同时也是一种政治索取,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
类似于双方签订的一种契约,在秦朝以前,诸侯还都遵循契约精神,即使在春秋战国时期,也不会轻易加九锡,受了九锡礼,就想要效命于皇室。
兴盛西汉开始,九锡礼就开始变了味道,开始断章取义,只享受权力而不承担义务。
汉朝到隋唐期间,是九锡礼最繁盛当然时期。
授九锡大概分两种,一种是劳苦功高,众望所归,比如王莽和曹操,你可以说他有不臣之心,但是九锡礼是大臣建议,皇帝授予的,相对来说名正言顺。
一种是逼迫皇帝下令的,这种就是名副其实的权臣,并且意
比如司马昭和南朝的诸位开国皇帝。
其实主要都是学习王莽和曹操的,只不过越到后来吃相越难看罢了。
其实还有一种特殊的,就是拒绝授赐的,这类人功绩很高或者实力很强,但是并没有不臣之心,大多数是忠臣典范,其中标志性人物就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传为千古佳话。
除此之外还有公孙渊等。
衰败有记载最后一位受九锡礼,最终做了皇帝的是李渊。
从宋朝开始,君主权力越发集中,外戚、宗亲、武将的势力逐渐被削弱,而文臣集团一般不具备受封的资格和条件。
因此九锡礼就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即使偶有被提及,也不再是什么荣耀的事,反而和骂人八辈祖宗差不多。
因此,九锡礼就是挑战君权的一件工具罢了,在君权相对薄弱的时期,君主视之如下山猛虎;
君权强势以后,九锡礼就只存在于史薄之中了。

参考:
你这个问题问反了,犯了倒因为果的毛病。
不是“加九锡”而诱发了篡位。
而是某甲要篡位了,动手前先来个“加九锡”粉饰一下,以免显得篡得太突兀,让大众心理先适应这种大逆不道的罪行。
某人加九锡,如同在做广告昭告天下:老子我马上就要洗牌篡夺了,汝等给我老实安份待着,不要喧哗……
参考:
因果关系反了,不是受了九锡之后
九锡的“锡”通“赐”,也就是皇帝对功劳极大的臣子赏以九样物品。
孔颖达在《礼记·曲礼上》注解了九锡的内容:一曰加服,二曰朱户,三曰纳陛,四曰舆马,五曰乐则,六曰虎贲,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这些物件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把这些赏赐给臣子,标志着对其不世功勋的认可。
不过事实上,能获得九锡者基本都一手遮天的权臣。
第一个得到九锡的就是王莽,后来他篡权建立了新朝;
第二个就是曹操,他儿子曹丕建立了曹魏;
再往后是司马昭,他司马炎建立了西晋;
后面南朝的四个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是受过九锡,再建立宋齐梁陈这些新朝;
北朝也是,高欢是死后被加九锡,他的儿子高洋就建立了北齐。
总体来看,九锡只是他们夺权之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作用主要还是宣扬自己的威势,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离当皇帝已经只剩下咫尺之遥,从而为自己下一步的举动预热。
也正是因为这一表彰形式的敏感性,对那些真正忠于皇帝的权臣来说,九锡反而是避之唯恐不及。
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李严就曾经劝他受九锡。
当时两人关系恶化,李严这个提法基本就是反讽,诸葛亮的回答是,“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
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参考:
篡位者碍于面子,不好明目张胆的主动夺权,而加九锡则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是主动转为被动,借此宣扬自己夺权乃天命所归。
根据《礼记》记载:“九锡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
”这些东西在古代具有礼仪的性质,古人讲究“礼乐制度”,因此九锡的背后则代表权力,而九锡所代表的权力等同于皇权。
配九锡者,虽无皇帝之名,却能行皇帝之事。
即便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也没有任何一个诸侯敢配九锡,一旦有这样的诸侯出现,不仅意味着皇帝名存实亡,而且朝代即将更迭。
第一个加九锡的人是王莽,随后他取代汉朝,建立新朝,但最终失败。
第二个加九锡的是曹操,加九锡为曹氏成功取代汉朝奠定基础,随后历朝历代篡位者皆效仿曹操,比如司马氏家族,杨坚、李渊等等。
当然也有拒绝加九锡的人,比如诸葛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