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末期的俄罗斯那么落后为何苏联一接手就能立马让它大变样

首先得说,沙俄时期俄罗斯帝国的落后也是相对而言的,在列强中排名靠后,但仍然拥有一定的近代科学、工业实力和基础。
但不可否认的是,苏联建立之后,的确在短时间内让这个半工业、半农业的国家迅速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和幅度,大概也仅次于30年后的中国。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成就,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在内,苏联在推翻了沙俄统治之后,废黜了以沙皇为首的大大小小的贵族,并没收了他们的大部分资产,这就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初步的资金。
同时,在经济和货币政策上,苏联采取了内外完全脱钩的方式,确保国内经济产生的收益能够最大化的得到利用;
同时,利用国家信用作为担保,在对外贸易中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保证了苏维埃国家的利益。
其次,通过废除农奴制并采取人民公社制度,苏联大幅提高了农业劳动效率,同时解除了广大人口被土地束缚的状况,从而获得了大量劳动人口。
在沙俄时期的工人与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这些劳动人口能很快转换成工业人口,为工业化提供了足够的人口保证。
在发展方向的选择上,苏联知道自己的国力还不足,同时又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空间去积累,便在发展方向上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整个192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重点基本上都放在了能源、冶金、机械等制造型重工业方面,并取得了较大成就。
但与之相对的,在其他很多工业门类方面,其实苏联相当薄弱,并直接表现在二战进程中。
例如,苏联的汽车工业就并不能算很理想,战争期间对美国卡车的依赖程度较高;
无线电产业同样发展不算快,二战前期,苏联甚至无法保证每一辆坦克或者每一架战斗机上都能装上电台,这与其他资本主义列强形成了强烈对比。
在外因上,苏联工业化的时候恰逢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众多技术工人失业、工厂破产。
而社会主义体制下的苏联则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小,于是就趁这个机会可是狠狠捞了一笔,从这些陷入危机的国家引进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工业设备甚至先进技术。
例如,苏联最初的卡车工业就是在经济危机期间,从美国引进的福特汽车生产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同时,一战之后的德国受到协约国的严厉制裁,为了在重压之下有所发展,德国选择了与同样受到歧视的苏联进行合作。
包括坦克、飞机、军舰等方面的技术合作也为苏联提供了不少帮助。
综合来说,苏联在成立之后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善于集中资源、找准方向办大事的优势,同时又借助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天赐良机,有所取舍,才能在二战之前的短短20年时间里,成为在世界上数得着的工业化大国。

参考: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一个迟暮到连日本都打不过的国家,一个被称为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一环的帝国,只是因为一次十月革命的洗礼,就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乌鸦到凤凰的蜕变,不仅经济强了,领土大了,国力增了,在国际地位上更是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不过如果我们能明确沙俄的所谓落后不过是相对落后,那么这个问题似乎就迎刃而解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13年,沙俄拥有1.7亿人口,铁路营业里程高达70156公里,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在工业产值上仅次于美德英三国。
不仅如此,沙俄的其他经济指标也相当亮眼,比如钢铁产量位居欧洲第三,发电量位居欧洲第四,本土石油产量更是位居欧洲第一,农业完全实现自给。
应该说,沙俄的综合国力并不算太落后,所谓的落后只是相比于美德英等列强而言的。
不过结合沙俄国内此起彼伏且愈演愈烈的社会矛盾来看,沙俄作为帝国主义阵营的一员确实垂垂老矣、英雄迟暮。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的“脱胎换骨”就显得尤为明显,因为苏联不仅实现了排名的上升,更成为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和迟暮的沙俄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那么,为何苏联能完成如此强烈的蜕变呢?
静夜史认为主要有
十月革命后,为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以及打退国内白军和挫败国外帝国主义势力干涉的需要,列宁在苏俄推行“民族自决”政策,允许境内大中民族建立自己的苏维埃政权,而后以平等身份并入苏联,这是1922年苏联建立的重要依据。
不过因为苏波战争的失败,列宁在世界范围内推进无产阶级革命的计划最终流产,而后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经济开始逐渐复苏。
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相比于列宁掀起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浪潮的理想,从基层一路打拼上来的斯大林无疑更加务实。
他认为只有一个强大的苏联才能为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支撑,所以斯大林将重心放在苏联的强大上,在经济政策上也抛弃了列宁时代的新经济政策,开始大力推进苏联的重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事实证明正是斯大林对钢铁的执着,才使得苏联在面对德国法西斯时有了活下来并反败为胜的可能。
而因为欲强苏联,必先强俄罗斯,所以斯大林也成为“大俄罗斯”主义的忠实拥趸,昔日各加盟国地位平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俄罗斯成为名副其实的苏联核心,而这也在客观上强化了苏联的凝聚力,为苏联在二战后一跃成为超级大国提供了可能。
2、国际形势的机遇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是苏联能在短短27年时间里一飞冲天的重要原因。
从苏联成立的那一刻开始,强邻环伺的局面就始终没有改变,单打独斗的苏联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中可谓举步维艰,二五计划的不圆满就是最好的缩影。
但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改变了这一切,相比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哀鸿遍野,共产主义路线的苏联则显得欣欣向荣。
为了缓解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各国不得不陆续松开对苏联的封锁,于是大量资本和技术工人开始纷至沓来,为苏联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等到1937年,苏联的工农业总产值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强国。
作为二战期间伤亡最大的国家,苏联在二战期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其男女比例更是长期严重失衡。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二战期间法西斯的肆虐,美英等国不得不选择和苏联联手,苏联则趁反击德国法西斯的历史机遇横扫东欧,扶持建立了一系列共产主义政权,强大的共产主义阵营由此横空出世,苏联借助二战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输出。
所以虽然沙俄和苏联一脉相承,但苏联无疑更有强国的基因。
不过因为骨子里的专制基因难以改变,苏联终归还是难逃分崩离析的尴尬命运。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这时候的俄国看似强大,其实早已外强中干,当然这是与其他列强相比而言。
但对封建国家来讲,俄国并不弱。
在之后的日俄战争中,新兴的列强日本让俄国一败涂地。
这场战争让俄国颜面无存,使得俄国的革命得到喘息。
在休养生息十多年后,俄国又加入到新旧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一战当中,而最终的结果是俄国惨败退出了战争。
一战充分暴露了俄国的孱弱,不论是工业产能还是后勤补给,都出现了致命问题。
国内的革命让俄国奄奄一息。
一战之后,红色思潮席卷全球,工人阶级开始了大范围抗争,再加上战争因素,使得欧洲老牌列强实力被削弱。
欧洲不少国家开始爆发革命,俄国的二月革命也随之而来,这场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
但因为孟什维克临时政府的措施不当,俄国接着爆发了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推翻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
苏联建立后,随即开启了全盘公有制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政策使俄罗斯从孱弱的俄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强国。
在当时以私有制为主经济制度上,苏联的公有制可谓是独树一帜,而且还获得了巨大成就,与其特殊国情有关。
苏联幅员辽阔,地缘结构与民族构成都很复杂。
国家政治、经济中心都在最西端的东欧平原上,远东较边缘化。
俄罗斯族是苏联的主体民族,但人口数量并未形成压倒性优势。
这种地缘与民族结构,注定要有一个强势政府。
这个强势政府必然要对国家经济有绝对掌控力,这是苏联公有制推行的一个基础。
苏联20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和过亿的人口,使其具备了超级大国的潜质。
而公有制能挖掘出苏联的各种潜力。
苏联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大多埋藏在环境恶劣的偏远地带,靠单纯的资本力量很难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
只有以公有制模式,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调配各种资源,实现统筹规划,这是苏联迅速崛起的一个强有力手段。
在苏联公有制实行之前,也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苏联建立之前,苏俄发生灾荒,3000万百姓处于饥饿中。
为了保卫新政权,苏维埃政府继续推行对农民余粮无偿征集政策。
但这种措施很快遭到抵制,只能变有偿征集。
这一变化使得苏俄国内贸易很快恢复,经济体系逐渐建立。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举动,因为当时并没有经验可循。
在列宁的指导下,苏俄与美国签订了特许合同,允许外国资本家到苏俄投资,这在当时是个非常有远见的决定。
这让极度虚弱的苏俄回到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苏联建立两年后,斯大林接手了这个即将启动社会主义国家。
斯大林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大力推行公有制经济,苏联农民在此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完成原始积累。
在西方各国的孤立之下,苏联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建国六年后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3%。
为了加速发展,苏联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时正值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这个机会让苏联飞速发展。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欧美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开始向苏联转移。
1932年,苏联重工业的外国专家有6800人。
这一年,苏联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工业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苏联用了不到20年时间,将一个孱弱的俄国变成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其发展的宝典就是计划经济以及公有制。
全盘公有制并非没有弊端,但在苏联发展之初,却是利远大于弊。
这一政策符合当时的时代条件及苏联的国情。
所以说,苏联让苏俄迅速变强大的手段就是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推行。

参考:
沙俄当年说落后也落后,说不落后也不落后。
这种纠结的身份,恐怕得用当年沙俄那个响当当的外号来形容才恰如其分:泥足巨人。
说其落后,是和英美德法相比,由于没有完成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沙俄是西方列强中最野蛮最孱弱的一环,由于改革要兼顾到贵族和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农奴制的废除并没有让农民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和自由的劳动力,反而大量成为新的债务佃农,工商业也没有获得所期望的内部市场和充足劳力,更没有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地位和政策扶植。
而无论如何改革,统治阶层仍旧按照过去封建时代的那套做,导致贪污腐败横行,国力大打折扣。
特别是十九世纪末,沙俄先后在克里米亚战争,日饿战争中败北,一大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沙皇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产生怀疑,开始找寻各种自救之路,从而进一步弱化了其统治。
而说其不落后,是因为从彼得大帝之后,沙俄内部一些有识之士一直紧随欧洲变革的步伐,从文化艺术到军事科技,亦步亦趋,甚至凭借超强的韧性打败了微风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并一度以欧洲各国王室的宪兵著称。
一战前,沙俄军事能力欧洲数一数二,人数最多,彪悍异常,而且能够自行生产各型武器装备,大到无畏级战列舰,陆战重炮,小到步枪子弹,这种全序列生产能力,在当时的世界里也没几个国家具备。
而在一战中,泥足与巨人的结合就是个闹剧。
坦能堡之战,两个素有嫌隙的将领居然调到一个战场上打配合,最终让处于劣势的德国各个击破,这总参谋部得多粗心多不认真!而唯一的不冻港所在地黑海一旦被土耳其封死,俄国色厉内苒的一面就充分暴露出来了:工业发展看似火热,但像火车机车,发动机,机床等很多重要生产资料,沙俄根本没能力生产,平日里可以靠英法等盟友出口,战时海路陆路全断,就只能任由火车趴窝,工厂停转,进而引发国民经济的恶性循环,等于一开战就已输掉了一半。
左右这个全新的政权,苏俄上台后用三年时间平定了国内,然后开始了脱胎换骨的改革。
首先从大概占百分之二的贵族地主手里收缴上来全国九成的土地作为国家资产,等于从肉体到文化,彻底消灭了一个阶级,同时利用敲诈农民剩余生产价值的方法,以几百万农民为代价,完成了工业革命原始积累的过程,接着,利用一战之后德国美国对英法强行推行的新国际秩序的不满,引进大量技术和人才。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有经验的美国失业工人技师纷纷领到苏俄签证去苏联工作,有的就彻底留在了那里。
沙皇时期,俄国工业基础大多在西部,苏俄时代,除了在察里津规划重工业工厂外,开始在乌拉尔山以东布局未来的重工业版
二战爆发前,经过三个五年计划,俄国已经摇身一变成不亚于德国,甚至超过老牌帝国英法的超级工业化国家,能独立设计生产包括坦克飞机在内的先进武器,而且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连德国都不得不甘拜下风。
也因此,一战表现稀松的俄国二战中竟然气势如虹,一路打到了柏林。

参考:
楼主说的还是不太准确,苏联接手沙俄后并没有立刻出现起色,甚至经济状况不如沙俄时期。
众所周知,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列宁领导工人武装推翻沙皇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注意,这个时候的俄国还不叫苏联,而是叫苏俄,全称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加盟共和国加入,所以我们科学来讲,接手沙俄的是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即1918年迁都莫斯科至1922年的这段时间,然而这段时间也是俄国历史最为虚弱的时期,主要有两件事,一是内战,二是饥荒。
1918年英法美日等西方国家为了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勾结国内反革命势力进行武装叛乱,西线英法美在摩尔曼斯克登陆,东线英美日在海参崴登陆,此外西方协约国还入侵俄属中亚和高加索,同时俄国内沙皇残余势力组成白俄临时政府对苏俄发动反攻,其反叛武装力量一度达到15万人,苏俄红军分别在东线、西线和南线进行阻击,这一仗一直打到1922年日本干涉军被逐出俄远东为止。
而在内战的同时,苏俄又发生了罕见的大饥荒,这里既有天灾也有内战的原因,可谓祸不单行,这场饥荒从1921年持续到1923年,整个苏俄久旱成灾,农民颗粒无收,数千万人只能吃野草和树皮为生,伴随饥荒的还有霍乱等各类传染病剥夺人们的生命,在大饥荒中苏俄人口增长率为负百分之二,受灾人口3000万,饿死120万人(后有学者称饿死人数在500万左右),有超过200万人沦为难民,整个国家仿佛回到中世纪。
要知道在1913年沙俄时期粮食产量已经达到8700万吨,直到1937年苏联粮食产量才超过沙俄3300万吨。

参考:
十月革命是一次伟大而彻底的革命,曾经一直是中国革命学习的榜样,然而让人颇为费解的是,苏俄为什么能在十月革命后迅速摆脱沙皇俄国的阴影,在短时间内迅速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苏维埃共和国呢?
俄国国情特殊,在列强中不入流,只会欺负自己人俄国作为列强之一,当时对付像烂木头一样腐朽的清政府还勉强可以,但是在列强之中就只能排末位了,因为它始终没有摆脱封建统治,一直在改革的路上徘徊。
纵观和俄国同时期的西方国家,他们摆脱了阻碍国家发展的封建方面的桎梏,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巅峰时期。
很多国家虽然保留了君主,但是君主只是形同虚设,没有任何实权。
而俄国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农奴制,虽然1861年的亚历山大改革名义上废除了农奴制,但是他们故意玩文字游戏,那就是让农牧翻身的解放,也给你一块土地,然而你必须花钱去买,否则你仍然是奴隶。
这种形式上的改革毫无意义,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让人们对于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极度失望。
当时有一张照片,俄国上流社会身着华服出入于豪华派对之中,下层破衣烂衫的百姓却在抢饭吃,这是何等的不公平。
1905年日俄战争的失败造成的民众流血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的无能表现,让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认识到必须要革命,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彻底推翻了这个充满压迫的反动国家。
如此不堪的国家,苏联为什么能让它\"大换血\",成为世界强国十月革命后不久,俄国却出现了一派崭新的气象,在苏维埃政府的治理之下,苏联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羸弱的俄国,它以惊人的速度摆脱了曾经的落后。
首先是苏联的全民公有制,因为沙皇统治时的俄国是封建制度,所有的特权都掌握在贵族的手中,导致了贫富差距和民众的麻木,让俄国发展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
而公有制则体制提倡人人平等,把这个国家的一切都平均分配,从此没有贵贱之分,也没有贵族和农奴,大家都是平等的,拿一样的工资、享受同等的待遇、接受同样的教育。
最为重要的是,苏维埃政府给农民分配土地,这种公平的资源分配,能够让苏维埃政府迅速获取人心,摆脱曾经落后的统治。
其次是苏联非常重视工业发展,在建国之初,苏联的工业相比较于其他国家还是非常弱小的,尤其是英美这样的强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遭到了西方国家的物资封锁。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必须要发奋
沙俄统治落后,然而在工业方面还是做出了一定贡献的,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为苏联发展工业化国家提供了先决条件,让苏联不至于从头苦苦摸索。
苏联为了发展工业化,进行了多个\"五年计划\",在重工业方面发展迅速,苏联人民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也集中全力为建设工业国家苦苦努力,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除此之外,苏联还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与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拉开距离,这样就算哪天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苏联也绝对不会受到影响。
苏联能够摆脱沙俄统治的最后一点,也是因为他们控制了末代沙皇一家,末代沙皇和他的妻子、儿女在革命之后就一直被关押在叶卡捷琳堡的地下室里,这让很多反动分子想联络沙皇复辟,都找不到沙皇人在哪里。
1918年7月17日,沙皇一家及其佣人、医生、厨师等11
沙皇的死,也许让那些企
复辟分子很有可能对苏维埃政府产生了恐惧,认为他们连皇帝都敢杀,肯定不是好对付的,所以一直不敢搞复辟,而且沙皇一家已经不在了,他们搞复辟就没有了可以拥戴的人,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苏联才能够顺利摆脱沙皇统治的阴影,迅速崛起,通过全民的努力,建立起一个空前强大的工业化国家。

参考:
近代史中,沙俄应该算是最差劲的列强,甚至在日俄战争中连“新生列强”日本都打不过,最多只能算是一个二流国家。
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十月革命”后,也就是苏联全面接受以后,整个就大变样了,一跃成为世界级强哥,甚至在后来与美国并列成为世界两极的强大存在。
为何原本落后的沙俄,苏联能在接手后快去让它变大变强呢?
——公有制经济的胜利!众所周知,苏联是一个红色政权,是代表工人阶级的共产世界国家,所以苏联在取缔沙俄后,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上采用与西方列强们“私有制”截然不同的“全盘公有制”。
而这个“全盘公有制”经济模式,正是苏联快速摆脱沙俄末期落后局面,快速变大变强的关键!在苏联之前,沙俄之所以落后,究其原因是因为沙俄是在君主专制,是有利于贵族官僚的封建制度。
从这点看,沙俄与清朝是相似的,处于旧秩序松动,新秩序还未诞生。
此外,因为旧有体制的原因,全民教育并未普及,人口素质较差、贫富差距大,皇权及依附于皇权的贵族势力严重拖了国家后腿,这些情况制约了沙俄发挥他所具备的潜力。
也就是说,当时的沙俄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或者说一个新的体制,带它走出困境,摆脱身上的限制重获新生,而苏维埃政权由此应运而生。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在苏联所代表的公有制经济主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本落后的沙俄摇身一变,跻身一跃跳入了超级大国之列。
要知道在19世纪下半叶起,沙俄便已远远落后于欧洲列强,在一战后更是几乎油尽灯枯,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十月革命的爆发,苏维埃直接推取缔沙俄。
所以在苏俄诞生初期,几乎没有任何所谓的国家实力。
而且,因为苏联是“共产世界”国家,还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封锁,可以说,建国之初的苏联所遇到的困境一点都不比我们当初容易。
可苏联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发展条件下,只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便超越英法德等国,成功坐上了第二工业国的位置。
那么问题来了,苏联到底是如此完成这样无比艰难的逆袭?
第一点、有一个好的底子苏联的基础上是沙俄,虽说沙俄的末期已经成为一个二流国家,且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输给了日本。
但沙俄总的来说还是一个强国,而且日俄战争的失败并没有胖沙俄伤筋动骨,整体国力影响不大。
且随着一战的爆发,沙俄也渐渐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得国家。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联继承了沙俄的遗产,直接从沙俄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这便是先决条件,有一个基础不至于从头摸索,自然快捷许多,而且苏联还拥有大量的资源为自己发展保驾护航!第二点、有一个好的制度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相对于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公有制在苏联发展建设过程中呈现了巨大的优势。
共产主义相对于私有制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将所有的力量相对地集中起来,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劲往一处使。
因此,苏联人民能够集中死机卯足劲,进行建设和发展工业。
这点在资本控制之下是没有可能实现的,毕竟人都是有私心的,谁有可能真正为了集体卯足了力气?
第三点、遇上好时机有好的底子和好的制度显然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还要遇上一个好的时机,没有好的时机,哪怕你自身的硬件再好,到最后都有可能失败。
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因为体制的不同遭到了西方国家的封锁阻挠,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发展还是受到很多的制约,最终也未能取到比较大的成效。
这一切在1928年发生了变化,美国华尔街爆发了一场全球经济危机。
波及范围覆盖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西方国家无一例外的走到了经济崩溃的边缘。
西方国家的顶尖人才为了解决生活问题,纷纷跑到了苏联发展。
而苏联自然是照单全收,正是在西方国家人才不断加入的情况下,苏联的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这也是苏联能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当然了,最重要的是遇上了一个好的时机!正是基于这三点,苏联得以快速崛起,并在二战爆发之前,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跻身一跃成为工业强国,并在二战后发展成为抖一抖便可让整个世界为之一振的世界霸主!
参考:
比大清还落后吗,怎么还能侵占大清160多万国土呢?
苏联时期乌克兰饿死多少人你查过吗
参考:
显然这题是不那么熟悉俄罗斯历史的观点,沙俄罗曼诺夫王朝不是亡于落后,恰恰是亡于急进的工业化浪潮,沙俄与大清都是差不多同时灭亡,历史就是这么巧呀,当时两大超级大国都有共同成功点,就是马背上的英雄,大航海时代和英国的工业革命,是成就了海运贸易发达,欧洲沿海城市群国家利用了海运的机动性,串联了世界贸易而大发其财,开始强盛起来了,俄罗斯人重拾了蒙古人的惜日的荣光,充分利用了马匹的快速运输能力,利用了欧洲各国将精力放在争夺海权上,在欧亚大陆疯狂地扩张陆地版

参考: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你说沙俄时期的俄罗斯落后,你问过现在俄罗斯同意了吗?
你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沙俄经济增长速度全球第二吗?
你知道假设不爆发一战,沙俄最迟会在1950年全面超过德意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吗?
你知道不知道根据现在俄罗斯官方说法,十月革命前夕的沙俄不但一点儿也不落后,而且是非常有前途,非常有发展的新兴工业国家,赶英超美指日可待那种。
真的,你别以为我在开玩笑。
2017年十月革命一百周年的时候,俄罗斯官方媒体高度评价了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统治的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官方媒体认为尼古拉二世执政20年,俄罗斯人口增加了6000万;
尼古拉二世时期还实行了农业改革,在1908年推出小学义务教育,大幅增加教育预算,俄国受教育水平有很大提高。
沙皇治下的俄国经济实现了惊人的可持续性增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1911—1912年,俄国却正相反,呈上升趋势。
尼古拉二世代表的是各个社会团体和各阶层民众的利益。
当然,俄罗斯官方这么评价尼古拉二世统治的沙俄,确实有点美化沙俄了,但是,从沙俄时代各项经济数据看,至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沙俄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农业上,都处于上升阶段。
从俄罗斯经济档案《统计年鉴》里,1906—1910年,无论是粮食、酒精、咖啡、糖、茶、烟草、棉花的消费量基本上都是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沙俄时代1906—1910年,全面上涨的农产品消费量)而且根据俄罗斯以及英国经济学家统计,1900-1913年,俄国工业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超过了德英法,1913年俄国工业总量已经非常接近法国了;
如果没有爆发一战,俄国工业产值在1918年全面超过法国,1928年全面超过英国问题不大。
事实上,仅仅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那么按照沙俄1900—1913年的工业增长速度,差不多到1950年,俄国工业总产值妥妥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国是没有问题的。
沙俄1913年的钢产量是1880年的11倍,能源消耗,1913年是1880年的9.3倍。
城市人口,1913年是1880年的4倍。
经济增速世界第二。
事实上一战前俄国经济增速把德国都吓到了,德国总参谋部认为如果不能在1920年以前发动战争,那么俄国会在工业和经济上全面超过德国,德国将在1917年失去对沙俄的全面优势。
综上所述,沙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是全球经济增速第二的国家,仅次于美国,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沙俄至少在1950年以前在工业上超过德法英问题不大;
沙俄真的一点儿也不落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