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如果法国灭后德军停止战争那他们能保住已占的地方吗

法国战役之后呢,德国手里面把控着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等,这个时候德国人其实已经赚翻了,德国非常迫切的希望停战,他三番五次给英国抛出橄榄枝,希望停战,但是英国都没同意。
德国停战与否,自己说了不算德国人一步一步试探英法底线,直到进攻波兰,英法不惯着他了,对德国宣战了。
宣战的法律效应是非常强的,德国和英法必打无疑了。
而法国投降之后呢,还有个英国没投降呢,英国不投降,他就要继续打下去。
德国人要是想停战,他必须迈过的就是英国这一关。
英国一直都是拒绝和德国对话的,希特勒想稳固手头拥有的一切,他必须停战,但是,英国不让他停战。
当时德国提出的条件也就是让英国承认自己吞下的一切,拿回自己的殖民地,和英国结盟。
其实呢,德国这条件也不过分。
作为英国这个角度呢,只要德国存在,他就不会和德国停火。
英国要做的,就是遏制欧洲发展,不想让欧洲有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出现,他要控制欧洲啊,你德国如日中天,难不成英国当老二不是?
既然英国铁了心要遏制德国了,那就只有和德国人打到底了。
本来呢,欧洲其实已经定了,德国那一圈都被德国平定了,唯独这英国人和他打个死去活来。
德国和英国,德国不可能单方面停战,就算德国单方面停战了,他还是和英国对立的。
英国人铁了心要和德国人打到底的。
英国是有资本和德国人打到底的,他跨着一个英吉利海峡,德国一点办法没有,他可以仗着他的英国皇家海军隔三差五恶心一下德国,让德国不安生。
德国人玩了个海狮计划,结果没打明白。
而最关键的还有个苏联,这苏联在德国横行欧洲的时候,一点都没闲着,又是扩张又是结盟的,给德国人又恶心一顿,而且呢,这苏联是敌是友还分不清。
德国属于,开战之后,陷入战争泥潭了,最后死在了里面。
他早想停战全身而退,但是自己做不了主。

参考:
这个还真不好说!德国在二战的失败,主要是被美苏两国击败,这两个国家是否参战是整个战争的关键。
其中苏联肯定是参战的,即便是德国不去招惹苏联,苏联也会过来打德国,苏联也早就制定了入侵德国的计划,这个德国心知肚明,所以苏联是肯定会参战的。
而至于美国会不会参战?
这个就很不好说了。
一方面要看日本这根导火索会不会按时点燃,另一方面也要看英国的态度,万一在苏联入侵德国后,英国突然与德国媾和了,那么美国想参战也没有口实了。
苏联在建立之后,仅用了两个五年计划就从一个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让英法大为震惊,到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实力早就超过了英法,在欧洲只有德国能与之匹敌。
对于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英法是充满的敌视和恐惧,为此在一战后,英国开始放纵德国复兴,目的就是让德国顶住苏联向西扩张,甚至希望德国攻打苏联。
而德国则利用英法和苏联的敌视,在双方之间左右逢源,为自己重新崛起赢得时间。
(德国地处欧洲中部,是英法和苏联都争相拉拢的对象)1922年4月16日,在德国外长施特雷泽曼的主导下,德国和苏联签订了《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
苏德两国互相放弃一战赔款并建立外交关系,德国也成为首个与苏联建交的西方大国。
苏德建交极大地震惊了世界,谁也想不到,两个制度完全不同的国家竟然握手言和了,这给了英法很大压力。
为了防止德国倒向苏联,英法更加的拉拢德国。
1924年美国提出“道威斯计划”,旨在帮助德国恢复经济,避免德国发生革命。
次年,一战战胜国与德国签订《洛迦诺公约》,德国正式恢复正常国家身份并加入国联,成为国联常任理事国,这标志着德国重新跻身列强行列。
最初的时候,英法对于德国是扶植和纵容。
但是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英法和德的力量对比发生了转变,英法已经控制不住德国了,对德国的态度渐渐变成了绥靖和妥协,不敢招惹德国。
希特勒看透了英法的胆怯,于是趁机步步紧逼,相继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并占领了斯洛伐克,欧洲中部基本上都被德国控制。
而面对德国的扩张,英法连大气不敢喘一口,只是口头抗议,让德国更加肆无忌惮。
其实英法也不是不敢与德国开战,只是不想走到那一步,毕竟一战给英法带来的伤害太大了,法国直接打光一代年轻人,让二战前的法国政府极度排斥战争。
而在苏联这方面,斯大林对于英法德三国的小算盘更是了如指掌,他知道德国在扩张,他也知道英法担心德国扩张,但却希望德国进攻苏联。
对此斯大林需要将其中一方变成自己的盟友,免得德国和英法抱团,那苏联就跪了。
最初的时候苏联是想和英法结盟,但鉴于英法两国没有结盟的诚意,斯大林只得刀口舔血,寻求和德国合作。
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约定共同瓜分东欧。
德国同意苏占领波罗的海三国和摩尔多瓦,并将波兰的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以东地区让给苏联,此时的苏联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德国盟友。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七天之后,德国便闪击波兰。
英法在得知消息后,严令德国退兵,但所有的警告都只限于口头上,没有任何行动。
而眼瞅着英法没有动作,苏联也随后出兵波兰,与德国瓜分了波兰。
(苏德瓜分波兰后,苏联和德国正式接壤)打下波兰之后,苏联和英法都在等待着德国的下一步行动,苏联希望德国挥师攻打英法,英法希望德国东进消灭苏联。
最后的结果是苏联人期盼的局面,德国掉过头来揍了英法。
根据希特勒的想法,最好是能够一波就把英法给烩了,但碍于海军跟不上节奏,德国发动了不列颠空战,试
之后德国又想与英国讲和,也被丘吉尔给拒绝了。
在丘吉尔眼中,德国扩张严重破坏了英国的大陆制衡原则,这是不可接受的。
除非德国撤出西欧,否则英国是不会和德国讲和。
反正有英吉利海鲜做屏障,英国不怕德国。
不过虽然英国不怕德国,但以英国人自己的实力也打不过德国,假如苏德不开战,英国扭转不了被动的局势,如果德国此时停止扩张,是能够保住已经得到的土地的。
但是,苏德战争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其实苏德两国都想打仗,即便是德国不去招惹苏联,苏联也会去攻打德国,斯大林的野心不比希特勒小。
在德国进攻苏联之前,苏联就制定了一个“大雷雨计划”,目标直至德国,至少也要拿下整个波兰。
为此苏联在西部地区修建了大量的机场,并在西部地区不断增加兵力。
至苏德开战之前,苏联已经在西部部署了约270多万人,飞机1.2万架,大炮3.75万门,坦克2.2万辆。
这些军事部署都处于战备状态,根本不是纯防御。
只不过让斯大林没想到的是,希特勒竟然在没有搞定英国之前就敢与苏联开战,这让他从一个入侵者变成了受害者。
所以说,即便是德国在拿下西欧后即便是立即熄战,苏德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
届时面对苏联的进攻,英国的态度,或者是丘吉尔的态度会不会发生转变就很难说了。
(德国和苏联都是丘吉尔的敌人,也都是丘吉尔的盟友,丘吉尔不希望看到有任何一方独霸欧洲大陆)假如是苏联占上风,那么英国很有可能转而支持德国。
对于英国人而言,它的敌人和朋友都不是永恒的。
而英国的态度决定了美国的态度,英国如果与德国结盟,美国也就插不上手了。

参考:
如果法国被德国灭了以后,希特勒就此不发动新的侵略战争、然后开始巩固自己的胜利果实。
那么希特勒能不能保住自己已经到手的胜利果实呢?
我的回答是坚定的:即使希特勒就此不打了的话也没用,苏联、英国还是要继续打下去的,没办法——欧洲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太平和谐之地。
其实一直到今天来说:欧洲大陆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最近这场战争大家也看到了,说白了还是历史的重演而已——欧洲国家的内耗,俄罗斯VS欧盟。
欧洲历史上一直处于极度的动荡之中,不是今天这个打那个、就是明天那个打这个。
不过打来打去,有几个国家一直是欧洲战场的主力:苏联(沙俄)、法国、英国、德国。
说来说去也就这四个国家而已。
当年法国的拿破仑想统一整个欧洲结果失败了。
经过了若干年以后,统一欧洲的历史接力棒交到了希特勒这个战争狂人的手里了,不过最终的结局也是差不多——希特勒不得不以自杀的方式宣布:自己的狂妄想法是幼稚的。
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打完了。
这一战的结果是:英法惨胜、德国人完败、沙俄内部换了领导,最终变成了苏联。
后来的欧洲局势是这样的:巴黎和会上面,德国人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极限制裁,例如:退还以前侵占的领土、军事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出口商品都要加征关税、甚至德国还要对外赔款共需2260亿马克等等。
沙俄就没啥好说的了,内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联成立了、沙皇拜拜再见了。
德国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制裁和限制以后,内部经济困难、失业率暴增,外加上后来的经济大萧条,一度德国甚至有彻底崩溃的危险。
有时候危机也就伴随着转机,随之而来经济大萧条让美英法三国也是无暇他顾了起来。
由于他们内部有大量的商品无法在本国内消化。
于是乎,正在进行战后重建的德国成为了他们的贸易伙伴。
往后的故事发展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德国用国家信用做抵押,开始在华尔街进行大量的贷款活动。
德国方面为了避免引起美国的警觉,然后用这些钱来继续购买美国的军工产品了。
这样一来,美国人发现仿佛自己的产能过剩有了出路了,德国人不就是大客户吗?
英国人一看,美国人这么干还能发财,于是乎,英国人也纷纷开始与德国人做起了生意。
很多人说,德国人之所以能从一战的废墟上快速发展,用了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又发动了二战,美英两国是功不可没。
我认为,这么说还是很有道理的,要是没有美英两国的贸易支持、军事支持,德国人也许根本没有能力发动二战。
此时德国的绝大部分人对凡尔赛的合约中对自己国家的空前制裁是极度愤恨的。
当时整个德国都处在一种莫名的愤怒之中,他们是严重的不满世界对他们的制裁以及现状的。
希特勒能在德国上台与这种氛围有着极大的关系。
希特勒后来无数次提出的:日耳曼民族的优先和优越,也是基于这个大环境的。
现在的德国可谓是万事俱备了:一是,经济和军事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二是,有了希特勒这个战争狂人的带领。
于是乎,一场事关整
介绍完了二战前欧洲的整个局势之后,我们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希特勒打下法国以后,当时已经找英国人和谈了,为什么英国拒绝和谈呢?
二是,希特勒如果在占领法国以后就此罢手又会发生什么呢?
其实希特勒占领了法国以后就明确地告诉过英国人:和平共处好不好;
英国人的回答是——不行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再也按耐不住自己的“雄心壮志”了。
德国人集中了55个师、上千辆坦克、上千架飞机闪电突袭波兰,拉开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尽管当时波兰号称有百万大军,国际上又有英、法的支持,可是只坚持了一个月零五天就宣布投降:10月6日,波兰军队全军覆没,德波战争结束。
其实早在1936年3月的时候,希特勒就已经开始行动了。
德国先是出兵占领了莱茵非军事区,同时宣布撕毁了《凡尔赛和约》。
此时的法国是按兵不动,英国也不愿采取任何实质性的制裁措施。
这样一来,希特勒算是看清了英法的套路——不愿意打仗。
1936年7月,希特勒又借口意识形态的问题,出兵干涉了西班牙内战。
英法对此还是采取所谓的“不干涉政策”1938年3月开始,希特勒又攻占了捷克和匈牙利。
此时的英法与德国还达成了密约——德国人答应英法下一步会去进攻苏联。
可是当希特勒占领了波兰以后,英法两国发现自己已经无路可退了被德国人给彻底忽悠了。
于是只有选择对德宣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
1940年开始,德国人把闪电战发挥到了极致,4月9日攻击丹麦和挪威;
5月10日迅速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
法国人在战前修建了一条著名的防线:马奇诺防线,这条防线就是专门用来对付德国人入侵的。
可是后来的故事发展超出了法国人、英国人的预期。
当时德国人进攻法国一共有三条路线:一是,直接猛攻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
二是,绕道比利时、荷兰甚至卢森堡,然后迂回包抄法国;
可是聪明的德国人采取了第三种方案——曼斯坦因的方案,也是法国人在战前无法想象的方案——直接越过阿登山区来进攻法国。
当德国人的装甲部队越过阿登山区,再进入法国后,就像突然插入法国的一柄利刃。
于是乎,法国人溃不成军,之前准备好的策略,完全用不上了,法国就此沦陷。
1940年5月27日已经越过马奇诺防线的德国人,把40万英法联军逼退到了敦刻尔克地区。
此时,西面的英吉利海峡成为联军绝处逢生的唯一希望。
往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了。
不过这里有个巨大的疑问:希特勒并没有对被围困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进行猛攻,从而让他们从容地撤退了。
此时西欧战局的状态一句话可以说明:除了英国以外,德国人已经横扫了整个西欧了。
那么此时的希特勒在干什么呢?
其实当时希特勒正在干一件大事情——与英国人谈判,希望结束德国在西欧的战事。
不过英国人最终并没有理睬德国,而是坚定地选择把战争继续打下去。
根据后来解密的资料来看的话:希特勒之所以不彻底地击毁在敦刻尔克的英军,其实也有为了今后与英国人和谈的打算的。
那么英国人为什么拒绝希特勒抛来的橄榄枝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1、希特勒最强大的是陆军、是闪电战;
英国人最厉害的是海军以及空军。
当时德国要想攻占英国本土必须要横渡英吉利海峡,不好意思了,德国人在当时根本就没有这个实力。
这一点英国人心里是一清二楚的。
2、英国从历史上以来就不喜欢看到欧洲的统一,英国人自己是一个标准的岛国,反正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存在。
欧洲大陆乱七八糟最符合英国人的利益,万一欧洲给统一了,英国人也就会“困死”在那几个破岛上了。
3、当时美国已经开始大量地援助英国了,所以此时的英国是要物资有物资、要武器有武器,根本没有必要认怂。
此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由于英国人拒绝了德国的和谈建议。
希特勒随后发起了著名的《海狮计划》,一场英伦大空战随即爆发了。
不过这场德英之战,最后希特勒应该算是彻底地陷入了持久战了。
一直到二战打完、希特勒自杀的时候,德国人也没能登上英伦三岛。
假如希特勒在占领法国以后就此罢手,到底能不能保住自己到手的胜利果实呢?
我还是要再次重复一下自己的观点:即使希特勒在占领法国以后就此罢手的话,这胜利果实也不可能保持住的。
其实从希特勒进攻并占领波兰的那一刻开始,往后也就停不下来的。
即使希特勒想停,苏联和英国也不会让希特勒停手的。
希特勒攻占了法国以后,当时欧洲大陆上还有两个强大的国家没有搞定——苏联和英国。
前面分析过了,英国人此时并没有与德国妥协的打算。
英国人的打算很简单:既然希特勒攻不上英伦三岛,那么这仗就完全可以继续打下去。
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苏联人在二战前期干了什么呢?
德国人在一路横扫欧洲的时候,苏联人一刻也没有闲着。
首先波兰是苏联与德国人一起瓜分的,随后苏联人很快向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国家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夺取了大片的土地,并且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
如果说此时的苏联攻占这些国家是经过德国默许的话,那么后来苏联攻占罗马尼亚就属于是另有打算了。
当时看罗马尼亚是德国战争所需石油的主要来源地之一,苏联居然攻占了罗马尼亚。
这在希特勒的眼中:苏联人显然是要断自己的后路了。
说白了就是:德国人在和英法战斗的时候,苏联人也已经开始跃跃欲试了。
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前,苏联其实也在计划着入侵德国。
当时苏联在德国的边境线布置了大量军队,人数达到了260多万,飞机和坦克更是多得数不清。
1940年苏德两国虽然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可是双方心里都清楚——那跟一张废纸差不多,甚至连废纸都不如。
当时苏德双方只不过是各取所需而已,说翻脸也就立刻会翻脸的。
试想一下,德国人如果占领法国以后就此罢手会面临什么局面呢?
首先英国人这边还在继续战斗,每天、每周还有大量的英国飞机轰炸柏林。
英国人在不断得到美国人的援助以后,保不准哪一天又从英伦三岛杀回来了。
其次,苏联方面本来就在积极的扩军备战之中。
苏德双方都知道一个结果:要么是德国人先进攻苏联、要么就是苏联突然发起对德国的进攻。
最后我想说的是:苏联、英国当时都不希望看到欧洲大陆变成了德国人一家独大的局面。
其实不管德国人还打不打,苏联和英国那是一定会继续打下去的。

参考:
不可能。
就算苏联不打德国,也不可能。
因为首先,法西斯是在国际共运背景下,由资本家扶持,专门对付共产主义的打手。
从本质上讲,法西斯属于资本主义在紧急情况下的“变体”。
而正因为是“变体”,所以法西斯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必须要极端反苏。
如果它不打苏联,在资本家眼里,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就该取缔了。
毕竟,能正常剥削劳动者,哪个资本家愿意整天在打了鸡血的非正常“变体”生活中,与法西斯分子共享剥削红利?
当然,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不仅反苏,而且还宣扬复仇主义,并把矛盾对准英法,鼓励德国老百姓从英法手上夺回被《凡尔赛条约》剥夺的一切。
而也正是因此,希特勒与斯大林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并没有影响他的执政地位。
相反,他通过对法国的战争胜利,还收获了巨大的政治威望。
但是,反苏也好,宣扬复仇主义,把矛头对准英法也罢。
在德国财团和德国人眼里,意义是一样的。
那就是希特勒必须带领德国攻城略地,为德国掠取资源。
否则,财团凭什么扶持他?
德国人又凭什么继续支持他?
要知道,德国的复仇主义和民粹主义,是希特勒挑起来的。
如果他占领西欧之后停下来发展,在德国内部,一定会有比他更激进的人,或者党派站出来,用希特勒打败竞争对手的方式打败他。
只要民粹一起来,任何理智都是自杀行为,希特勒作为干这行的老祖宗,比谁都明白后退就是万丈悬崖。
况且,巩固既有地盘,发展经济。
资本家又不是不懂怎么操作,轮得到他希特勒来搞?
希特勒真的懂怎么搞经济吗?
说到搞问题,就要扯出第二点了。
第二,希特勒所谓的经济奇迹,其实就是对资本家和底层工人互开空头支票。
对待工人,希特勒解散了工会,强制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
实际上,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工人比之前更辛苦。
对待资本家,希特勒空手套白狼,要求资本家必须购买梅福券,并且通过强制手段冻结物价限制交易等等来讨好底层。
他这么搞,在短时间内当然可以帮助德国渡过经济危机,但从长远看,吹过的牛,开过的空头支票,他都得兑现才行。
但他偏偏又没能力兑现。
1939年,德国财政收入177亿马克。
其中军工支出就高达100亿马克。
相当于是政府举债,政府补贴,让军工产业吸收,然后由国家财政兜底。
这么大的投入,全砸到军工了。
如果不对外打仗,消耗掉,别说是本金还不上,就连还利息也是个大问题。
所以,希特勒的经济奇迹,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让他来搞经济,就是剜肉补疮,表面看起来好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解决,只是暂时安抚了民心而已。
如果不掀桌子,发动战争劫掠财富,德国迟早也是完。
德国社会当年的畸形状况,教员曾总结:只要迫使希特勒转入了战略防御,法西斯的命运就算完结了。
因为像希特勒这样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旦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斯大林格勒一战将停止法西斯的进攻,这一战是带着决定性的。
这种决定性,是关系于整个世界战争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第三,由于法西斯是资本主义的“变体”,所以当法西斯反噬“本体”时,在资本的眼里,法西斯就必须被消灭。
无论它是否反共。
而也正是因此,英国才与纳粹德国决裂。
用丘吉尔的话说,苏联是恶魔,但法西斯比恶魔还可怕。
”如果希特勒入侵了地狱,我甚至愿意为魔鬼在下院说几句好话。
”所以,希特勒没有与英国媾和的可能性。
除非希特勒解散纳粹党,把德国恢复成正常的资本主义状态。
否则,英国没有任何与德国和解的可能性。
相比于英国,美国的情况特殊。
当年希特勒上台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也为了打击英镑金融霸权。
美国资本家曾大力扶持希特勒。
比如美国三大财团,洛克菲勒、杜邦和摩根在希特勒搞经济改革,急需要钱时,就主动借过钱给他。
(希特勒搞经济改革,资金主要来自财团的资助。
对犹太人的掠夺,只占希特勒当时财政投入的小部分)但美国扶持希特勒,归根到底,目的还是用美元替代英镑的金融霸权地位。
当法国投降,英国被轰炸,急需美国的全方位帮助,并主动奉上殖民地后,美国的目的达到了。
没有继续扶持希特勒的必要了。
于是美国和德国也翻脸了。
在英美都不愿意和解的情况下,希特勒面临一个难题——他要怎么对抗英美呢?
只靠老欧洲,资源明显不够用。
特别是石油资源。
不拿下苏联,夺取苏联的资源,德国根本无法长期对抗英美。
所以,希特勒在拿不下英国的情况下,他就只能尽快拿下苏联。
并以苏联为靠背,与英美对抗。
他后来挑起苏德战争,并不单单是仇视苏联和斯拉夫人。
他更大的目标,还在于踩在苏联尸体上,对付英美。
巩固他已经攫取的利益。

参考:
二战中法国固若金汤的马切诺防线,废物工事没挡住德军的进攻,战争和游戏一样打得很顺,随着战争惯性根本停不下来的,停止战争的条件要具备\"险胜,失败,后勤粮道被劫,四面楚歌等…是会停止战争的,战争和赌钱一样赢钱了谁愿意停呢?
希特勒拿下法国不战(假设题)能保住,存在香奈尔都不会存在法兰西。
(英)丘吉尔也只能望洋兴叹!当今的美国手牵\"大小七条狗\",惹事生非。

参考:
理论上讲,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当时的世界形势是:英国只求自保,根本不敢主动进攻。
而美国龟缩于美洲一隅,奉行的是国家孤立主义,没有打算主动出击。
苏联和德国之间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所以苏联也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只要苏美两国不出手打击德国,当时的世界上就没有任何国家敢对德国出手。
即便是苏联或者美国单一一个国家主动到欧洲去进攻德国,也毫无胜算。
德国最后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把战线拉的太长,国内的物资消耗太大,他主动进攻苏联,造成了从兵员到军备的大量消耗,最后国力被耗空了。
倘若德国不主动进攻苏联,在斯大林格勒陷于胶着状态,美国是根本就不敢出手,单独打击德国的。
正因为美国看到德国在苏联陷入了僵持状态,也看到了德军后继发乏力,对德军的底牌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知道德国在苏美两大势力夹击之下根本无法抵抗,所以才敢全面参战发动了诺曼底登陆战役。
倘若德国不进攻苏联,而是整合欧洲,养精蓄锐,苏美就很难团结起来进攻德国。
那么德国的元气也不会伤,足以应付世界上任何强国对西欧本土的攻击。

参考:
答案是不能。
二战如果是他希特勒想和就和,想打就打的话,那就不叫世界大战了,也就不配叫反法西斯战争了。
德国在敦刻尔克事件以后,饮马大西洋,纵观整个西欧再无对手。
此时此刻的希特勒,其实是想跟英国和谈的。
因为希特勒自己心里清楚,他武装占领英国的希望已经不大了。
何况就算占领英国本土,英国依旧可以凭借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印度等广大的殖民地和德国继续斗争。
就像那句著名的话一样:“在最后一个印度人战死之前,大英帝国决不投降!”但是,英国的态度是只打不谈对于与纳粹的战争,丘吉尔的态度是明确的:“我们将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让步,全国人民已立誓要负起这一任务:在欧洲扫清纳粹的毒害,把世界从新的黑暗时代中拯救出来。
……我们想夺取的是希特 勒和希特勒主义的生命和灵魂。
仅此而已,别无其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从丘吉尔一上台,就带领整个英国下定决心——与希特勒的战争是决定性的,是绝对不可妥协,一定要坚持到底的。
希特勒惊讶的发现,丘吉尔,或者说全体英国人对他的仇恨甚至超过了对共产主义的仇恨。
丘吉尔作为反共的代表,居然为了反纳粹而率先和苏联结盟!在希特勒进攻苏联以后,丘吉尔立刻发表全国演讲,号召英国全力援助苏联。
出身大贵族的丘吉尔在过去二十五年中一直是反共的代表人物,但是为了反纳粹,他真的做到了和苏联统一战线。
用丘吉尔自己的话说:如果希特勒进攻地狱,我也会在下议院里为魔鬼说几句好话的!英国之所以不妥协,是因为纳粹侵犯了英国的根本利益虽然纳粹的邪恶体现在其种族灭绝的政策上,但是英国也并没有比纳粹好很多。
英国对殖民地的广大人民同样以压榨和歧视,只不过没搞种族灭绝而已。
从意识形态上,德国与英国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但德国的出现,侵犯了英国长久以来的欧陆政策。
英国的政策是,绝不允许欧洲大陆出现一个统一的强权。
连个欧洲大陆的第二名制裁第一名。
几百年来,英国就是靠这种政策游刃有余的,它作为一个岛国超然于欧洲大陆之外,向欧洲各国施加影响。
但纳粹彻底破坏了英国的政策。
纳粹以迅雷之势击败并占领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丹麦、荷兰、比利时、挪威等一系列国家。
奥地利、罗马尼亚、意大利、西班牙是他的附庸,整个欧洲都匍匐在纳粹的脚下。
尤其是法国的快速灭亡让英国大惊失色,英国在欧洲大陆上不再有能够制衡德国的力量,这让英国空前恐惧。
虽然靠着海军优势,英国还能保证德国无法登陆英伦三岛。
可是谁也不能保证英国的海军优势能永远持续下去。
如果希特勒真的统一欧洲,英国的沦陷是早晚的事。
所以,丘吉尔并非战争狂人,也不是不知道战争对人民的伤害。
但是在纳粹的威胁下,丘吉尔没有被吓怕。
他决心与纳粹斗争到底,希特勒想讲和?
门都没有!而苏联方面,也很难和德国保持长久的和平。
伟人曾经对纳粹政权的性质有定义——纳粹的生命,是建立在进攻上的。
因为希特勒实行的是一种纯粹的军国主义体制。
他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军队之中,以调动国内经济。
可是这种投入是要回报的,而侵略和掠夺是德国军队赚取回报的唯一方法。
在1941年,整个西欧大陆已经没有德国的对手了。
英国打不下来,希特勒又能向哪里侵略呢?
傻子也知道,他只有向苏联扩张。
斯大林并不是意识不到希特勒将进攻苏联,只是没想到希特勒会在解决英国前进攻苏联。
客观来讲,即使德国不进攻苏联,苏联也不会放过德国的。
苏联和德国一样都是有扩张性的政权,而德国占领了整个欧洲,苏联又该向哪里扩张呢?
所以,欧洲两大强权之间必有一战,区别只在于谁动手,什么时候动手而已。
希特勒对这一点看的也很明白,所以他早早制定了入侵苏联的计划。
想赶在苏联动手之前先发制人。
在德国进攻苏联时,苏军的前沿部队可是在进攻的位置上的。
如果希特勒真的想稳固地盘,苏联难道真的就没有举动?
前面已经说了,英国是不可能跟德国谈判的。
就算希特勒想和,战争也没有那么容易结束。
而一旦西线爆发激烈的战斗,苏联会不会趁火打劫呢?
别忘了,德国在欧洲征服的广大殖民地并没有对希特勒如何忠心,如果苏联出兵,纳粹的统治有多么稳固也很难说。
所以,纳粹政权的进攻性是刻在基因里的,没有妥协的可能。
希特勒真的想在占领法国以后就此罢手是不可能的,无论是英国还是苏联,都不会饶过他。

参考:
这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假如欧战在1940年5月之后结束,英国同意德国的要求并与德国和谈,那么历史将又会是另外一种走向,如果真是这样欧战结束于1940年,那么希特勒将是德意志民族的英雄、其功绩堪比俾斯麦。
而德国要求与英国和谈的条件也很简单,那就是承认德国现有的利益,并允许德国开展海外殖民。
如果德国会保留住侵占的西欧各国吗?
我认为德国不一定能占完,起码开战前有多少国家结束战争后也是有多少个国家,只不过各地赔款肯定少不了。
大国的博弈在于政治上的平衡与妥协,如果英国真的要与德国和谈,那么英国是绝对不允许德国侵占完全西欧各个国家,作为欧洲搅屎棍的英国,其几百年来的政治原则就是不允许欧洲大陆出现统一强大的国家,这样英国才能拥有生存的地位和机会。
所以希特勒想要一统西欧是英国是绝对不同意的,所以想要英国和谈起码的条件就是德国必须将保证不侵占西欧各国的全部领土,最多只能容忍各地赔款。
作为妥协,德国也会同意部分要求。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哪怕是德国在1940年前军事实力如日中天,但是解决战争的唯一办法只有两个,第一就是完全打败对方,第二就是政治上的妥协。
所以如果在1940年英国同意和德国和谈的话,那么德国也会答应英国的条件,毕竟在那时,德国在政治上并不占优势,它的信誉在欧洲已经完全丧失,只有通过与英国和谈并云得到英国的允许德国才能重建国家信誉。
而如果和谈后之后的历史发展走向,德国很有可能是和苏联开战,不过真要是那样的话德国就不一定是法西斯国家、苏联也不一定是反法西斯国家了。

参考:
二战刚刚爆发的时候德军的闪电战可谓是势如破竹:波兰只抵抗了28天,法国只抵抗了39天,希腊抵抗了24天,挪威抵抗了2个月,荷兰只抵抗了5天,卢森堡只抵抗了1天,丹麦甚至只在象征性抵抗6小时后就宣告投降......丹麦、挪威、希腊、荷兰等小国姑且不提,即使是在战前号称欧洲陆军第一强国的法国也德国在短时间内拿下了,而英国也只能守着英吉利海峡勉强自保。
尽管德国在陆地上的战争中所向无敌,可德国海军的实力远远不及英国这个老牌海上霸主。
1940年至1941年德国试
1942年2月以后希特勒只好暂时先搁置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没能成功拿下英国就为德国日后的战败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战争期间英国收留了法国、波兰、荷兰、挪威、希腊、南斯拉夫等国的流亡政府,为各国的地下抵抗组织提供着各种支持。
这时英国实际上已成为各路反德势力的聚集地,而且英国还极力设法把加拿大、印度等英联邦属地以及美国、苏联拉入到对德战争中。
德国为切断英国可能获得的外部支持又做出了一个足以使自己万劫不复的举动:1941年6月22日德国伙同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等仆从国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入侵。
德国的本意是想再次以闪电战的形式击溃苏联,从而彻底断绝英国可能获得的外部支持。
然而在东欧、西欧、北欧、南欧一路所向无敌的希特勒最终在苏联遭遇了他人生的滑铁卢。
德军在侵苏战争的早期仍延续着以往所向无敌的攻势:在开战后的18天之内德军就突进苏联境内600公里。
仅仅在第一天的战斗中苏联红军就损失了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
开战后一个月左右苏联已损失数千架飞机、两万多辆坦克,同时有三百多万苏联军人被俘,有一百多个师被德军打残或歼灭!与此同时德军夺取了苏联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深入苏联境内达1000多公里,在被德军占领的领土上生活着当时苏联40%的人口。
苏联还损失了全国63%煤、58%钢的生产能力和41%的铁路线,60%的铝产地和80%的铜锰产地被德军占领,多达31850家工矿企业遭到破坏。
到了1941年9月30日德军已集中起74个半师约193万人在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支援下发起针对苏联首都莫斯科的会战。
这时德军的先头部队甚至已能望到克里姆林宫的塔尖。
尽管德军在苏德战争初期曾一度如入无人之境,然而越到后期德军就越感觉到苏军士兵就像打不完似的。
德国刚打垮了苏联一个师还没来得及喘息就又得和十个师的苏军作战。
苏联的人力资源是德国所无法企及的。
二战爆发时德国连同被其占领的奥地利、苏台德、阿尔萨斯、洛林等地的所有德语人口约为八千万。
同一时期苏联的人口约为1.7亿,这比德国多出一倍还不止。
当时的苏联已建立了完整的执政体系:在苏联的各个城市到各个乡镇、村乃至于各个生产单位都有党委,所有只要苏共中央党委一声令下就能使各地的党委从最高层到最基层都会完全地动员起来。
在巨大的战争威胁之下苏联党和政府把征兵年龄扩大到17岁至55岁,一时间全苏联30%左右的男性都投入到战争之中,另外有80万苏联妇女参加了卫国战争。
开战一星期内苏联就动员了530万人入伍,到了1942年5月苏联已动员了1800万人参战。
苏联的人力资源和辽阔战略纵深成为了德军的恶梦:当德军越过斯摩棱斯克-戈梅利-基辅一线后步兵和辅助单位开始因补给不继、交通状况不良而掉队。
一开始装甲部队还能自行向东突破,可随后也需要停下来休整和维修。
漫长的战线加大了德军后勤补给的难度。
不适应苏联气候环境的德军士兵开始出现大量非战斗减员。
自从在莫斯科城下受挫以来战局开始转向对德军不利。
1941年继苏联之后又一个大国参与到了对德战争中。
1941年12月7日清晨德国的盟友日本偷袭了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的基地珍珠港。
1941年12月8日美国参议院以82票对0票、众议院以388票对1票分别通过了罗斯福对日宣战的要求。
1941年12月11日美国又对日本的轴心国盟友德国和意大利宣战。
美国参战后德国不得不同时面对全世界工业生产能力最强大的美国、国土纵深最辽阔的苏联以及拥有广袤殖民地的英国三个大国的同时打击。
这就注定了德国在这场战争中必然会失败的命运。
回顾二战中德国最高光的时刻就是拿下法国的那个时候,而德国在二战中的命运转折则是从进攻苏联开始的。
德国在拿下法国之后实际上已控制了除英国、苏联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南斯拉夫、希腊等国均已被占领,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等国成为了受德国控制的仆从国。
尽管当时瑞士、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在名义上保持中立,可这几个实力有限的国家根本不足以左右战局,所以只能在法西斯轴心国和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左右摇摆。
这时放眼整个欧洲还能与德国抗衡的就只剩下英、苏两国。
当然在欧洲以外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正时刻
这时全世界还能遏制德国的也就只剩下美、苏、英三国而已。
当然我们知道后来德国实际上是与美、苏、英这三个大国同时交战。
可如果我们假设希特勒在拿下法国之后就停止战争而专心发展经营本土和占领区的经济会不会就能避免后来败亡的命运呢?
表面上看希特勒统治下的纳粹德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希特勒上台的193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约为737亿帝国马克,但1934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已高达1264亿帝国马克。
之后德国经济几乎每年都以100%的速度高速增长。
希特勒上台4年后德国的失业率从高于30%下降到几乎为0。
希特勒上台后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德国的失业人口就从六百万锐减到两百万。
与此同时德国完成了全国高速公路网的建设,重整了重工业基础体系,还装备了一支现代化军队。
到了1939年德国的人均工业产量增加了108%,人均消费品产量增加了39%,工人的实际周平均工资增加了24%。
在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以前德国总的经济形势看起来似乎是良好的。
与波兰、法国等国的战争如闪电般迅速结束并没使德国经济造成太大的波折。
在国内经济欣欣向荣的状态下德国已将大半个欧洲都纳入到了自己的控制下。
如果德国能在这时见好就收看起来似乎就可以避免后来败亡的命运,可实际上这时的德国要想见好就好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事实上希特勒从上台之日起就在谋划着战争,所以他的一切政策其实都是优先为战争服务的。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1933-1936年秋帝国经济部是最高中央调节机关。
这个机构下设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各工业部门、农业、对外贸易、物价等等各方面工作。
如果希特勒不准备发动侵略战争,那么他根本就不会大量发展军工企业。
如果没这些企业接纳失业人口也就不会有纳粹所谓的“经济奇迹”。
纳粹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大资本家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垄断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得以大大加强,因此对致力于发动战争的纳粹政府而言是能实现战略物资集中调配的最佳模式,然而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竞争环境的缺乏使资源无法实现高效配置,也无法激励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希特勒执政前六年所谓的“成功” 其实得益于透支后期的财富和潜能。
这种完全为战争服务的发展模式一旦停下来就意味着链条的断裂,那么届时希特勒和庞大的德意志第三帝国都会瞬间垮塌。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只有两个:要么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
要么通过对外扩张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希特勒其实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后一种解决办法。
1939年德国的财政收入约为177亿马克,而德国在这一年的军工支出就高达100亿马克。
这相当于是政府举债、政府补贴让军工产业吸收,然后再由国家财政进行兜底。
这么大的投入全都砸到军工上了。
如果不对外打仗就消耗掉,那么别说是本金还不上,可能连还利息也是个大问题。
由此可见希特勒所谓的经济奇迹就是一种靠透支后期财富和潜能的不可能持续的“经济奇迹”。
如果希特勒在拿下法国后选择停下来巩固既有地盘发展经济休养生息是不现实的。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纳粹德国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发展路径就两条:要么通过外部扩张获得资源、市场,要么索性彻底改变自己原有的发展模式。
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当然不愿选择后者,因为那将意味着他们自己必须放弃到手的权力。
纳粹党本身就是利用德国的经济危机煽动民粹主义和复仇主义才得
希特勒曾向德国人许诺将解决困扰德国的经济问题并挣脱凡尔赛体系的束缚。
如果希特勒在拿下法国后就停战意味着德国经济的发展就难以再从外部获得资金和市场。
一旦德国经济因此出现波动很可能会使纳粹德国像当年的魏玛共和国一样出现政局动荡。
希特勒自己就是通过鼓吹民粹主义上台的,可如果德国一旦出现比他更激进的民粹主义者恐怕他的地位就难以保证了。
如果希特勒在拿下法国后就停战,那么德国内部说不定就会冒出比他更激进的人。
这些更为激进的民粹主义者会继续鼓吹通过对美、英、苏等国的战争来缓解国内问题。
最终这些人很可能用希特勒当年打败竞争对手的方式打败他。
既然希特勒自己就是靠发动街头政治运动起家的,所以他对这种风险实在是再清楚不过。
况且即使希特勒真有心在拿下法国后停战,可停战与否并不是德国能单方面所决定得了的。
德国的对手们可不会顺着德国的意愿去行动。
法国战役结束后德国事实上确实也有休整的必要,所以德国也不是没尝试和英国谈判。
当时德国提出的条件主要有
德国提出这几个条件就是为了避免自己在停战以后出现在资源和市场上受制于人这种现象。
当时德国曾提出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前提下德国不会对英国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有任何企
话说回来你德国是这么说不假,可人家英国方面又会怎么想呢?
当年慕尼黑会议上希特勒不也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在拿下苏台德地区后将不会再有任何领土诉求吗?
可结果不照样还是入侵了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
因此德国在这时提出议和在英国方面看来很可能只不过又是希特勒的一次缓兵之计。
长期以来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外交政策就是均势制衡。
英国绝不容许与自己近在咫尺的欧洲大陆出现某个国家独大的局面,因此当欧洲大陆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独霸趋势时英国都会联合其他欧洲国家进行干预。
英国曾先后组织过七次反法同盟打败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也曾联合法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撒丁王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遏制了沙俄的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又与法、俄组成协约国共同打击德国。
等到一战结束后英国为了避免作为战胜方的法国一家独大又在巴黎和会上反对过分宰割德国。
总之英国一贯的外交政策就是避免欧洲大陆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当德国在二战中占领法国后实际上已处于独霸欧陆的地位。
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英国必然会视德国为眼中钉肉中刺。
既然英国方面把德国视为心腹之患,那么德国要想单方面停战就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德国单方面停战,可万一英国不停战呢?
那么难道德国会被动等着英国打自己吗?
退一步讲即使英国方面也停战,可英国对德国的芥蒂是不会轻易消除的,那么双方之间就算不爆发热战也可能爆发冷战:两边可能会为避免战争来临时准备不足而进行军备竞赛,也可能会出现为了削弱对手而进行的经济战。
英国即使不用战争手段打击德国,但也会用政治经济手段遏制德国。
尽管法国战役结束后德国已几乎拿下了除英、苏之外几乎整个欧洲,可英国仍能凭借自己的海权优势把德国与外部世界封锁隔离开来。
即使德国在拿下法国后转而巩固消化吸收已占领的地盘,可德国所能动用的也仅仅只是占领区的资源。
殖民地遍及全球的英国仍能切断德国与外部市场的联系。
况且眼红的德国可还不只是英国而已。
事实上当德国横行欧陆时苏联也一点没闲着。
当德军以闪电战的形式拿下波兰西部地区时苏联红军也趁机开进了波兰东部地区。
当德军在西欧横冲直撞时苏联也在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罗马尼亚等地开辟了东方战线。
在这种态势下德国和苏联都高度警惕着对方的一举一动。
德国方面制定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苏联方面则制定了旨在对德国进行先发制人打击的大雷雨计划。
德国在拿下法国以后所面临的局面是:英国始终把德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而苏联对德国的态度尚不明确。
事实上英国和苏联都不希望看到德国一家独大到足以威胁自己的地步。
隔着大西洋的美国其实也和英国、苏联一样对德国的强大保持高度的警惕。
尽管这时美国官方的态度仍是保持中立,但实际上对德国的防备意识却是相当强烈的。
德国要在被英、苏、美同时戒备警惕的状态下单方面停战显然是不现实的。

参考:
即使德国在法国灭亡后停止侵略,德国也无法保全已经占领的土地。
德国之所以发动二战,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
德国的战车一旦停止,德国国内的工业生产就会陷入停滞,大批德国工人将因此失业,德国很快又会衰落下来。
德国为什么走上法西斯道路希特勒上台的时候,德国正处于经济危机的困境下。
希特勒想要改变德国的经济危机,主要有两种手段,第一种手段是向美国一样实行新政,第二种手段就是通过战争刺激经济(法西斯道路),希特勒选择了第二种手段。
受到《凡尔赛条约》的制约,德国只能拥有10万人的军队,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出口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因此希特勒在上台之后,就撕毁了《凡尔赛条约》,大规模的扩张德国军队。
希特勒扩张德国军队,一方面将很多失业人口招到了军队,缓解了德国的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德国军队在扩张的同时,对武器的需求量也增加,客观促进了德国工业的发展。
德国战车无法停止法西斯道路的好处是能够快速解决经济危机,还能够通过侵略战争,扩大德国的地盘,掠夺更多的财富。
然而法西斯道路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这一缺陷就是德国的战车一旦开动起来,就再也无法停止。
如果希特勒停止战争侵略,那么德国的年轻劳动力就要重新回到市场上,德国势必会再次陷入经济危机中。
同时德国停止侵略战争,德国的工业生产速度也会随之停滞,一旦德国的工业生产速度减缓,德国的就会出现大量工人失业。
到时候不需要其他国家进攻德国,德国自己就会崩溃掉。
英美苏不会放过德国欧洲大陆从中世纪时期开始,就没有出现过统一的大帝国,德国占领了西欧的大部分国家,势必会威胁到英美苏三国的利益。
英美两国为了欧洲的实力均衡,肯定会想办法帮助法国复国,让法国和德国重新回归战略平衡。
苏联对于德国的崛起也十分恐惧,在德国进攻苏联之前,苏联已经制定了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
即使德国想要解甲归田,英美苏三国也不会允许德国退出战争,更何况德国还有两个四处煽风点火的盟友。
只要德国一天不退回已经占领的土地,英美苏三国就不会允许德国一直强大下去。
总结从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那天起,德国就已经没有了回头路。
德国要么击败英国和苏联,成为整个欧洲的统治者,要么就被英美苏三国击败,再次沦为战败国身份。
德国的法西斯模式不允许德国停止战争,英美苏三国也不会给德国停止战争的机会,因此德国除了一条路走到黑之外,根本没有任何妥协的办法。

参考:
其实当时德国不需要停战,只要启动全面战争计划,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德国就有很大概率拿下英国和苏联。
要知道,到莫斯科战役末期,德国还是和平时期的经济政策,老百姓该休假休假该过节过节。
提早转入战时经济,德国就会有庞大的四发战略轰炸机,不登陆也能把伦敦从地
多一根稻草,大概率能拿下莫斯科(至少莫斯科城下德军不会如此冻死伤如此多,再多两个装甲师,俄国当时也是精疲力尽了的)苏联退到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在德国的持续打击下,工业能力基本无法恢复,就算不死,对战争形势的影响也可以忽略不计了。
然后世界进入美德冷战时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