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汉武帝的儿子刘据当了皇帝汉朝会怎样

“作儿子的擅自动用父亲的军队,其罪应受鞭笞。
天子的儿子误杀了人,又有什么罪呢!我梦见一位白发老翁,教我上此奏章。
”公元前90年,汉武帝刘彻看着给高祖守陵的小郎官田千秋送上来的奏折,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禁不住老泪纵横,想起被自己冤死的儿子刘据。
两年前的七月,汉武帝听信江充、苏文等人的谗言,掀起了“蛊惑惨案”,太子刘据不幸牵扯其中,为求自保,刘据起兵自卫时因兵败逃走,先是隐藏在潼关一户农民家庭,后被当地一个富商朋友出卖,面对围捕他的士兵,刘据因不愿受辱而自杀,死时年仅37岁。
刘据是汉武帝刘彻的皇长子,母亲是卫子夫。
刘彻登基成为汉武帝之后,一直没有自己的儿子,心里非常着急。
皇帝子嗣关系国家社稷,就在刘彻及太皇太后为皇室没有龙子龙孙而万般着急时,已经生了三个女儿的卫子夫非常幸运的诞下一个男孩。
刘彻而立之年喜得龙子,心情异常高兴,亲自取名为“据”,意思是让儿子永远成为有作为的人,成为大汉江山社稷的扛鼎之人。
刘据七岁时便被汉武帝封为太子,并大赦天下,赏赠百官及全国老人,一时间整个大汉朝廷因为刘据成为皇太子而全国欢庆。
母因子贵,卫子夫也因生了龙子被刘彻册封为皇后。
为了让儿子刘据将来能成为更有作为的好皇帝,刘彻在刘据少年时就着力对其进行全面的培养。
给他请了当时最好的老师石庆作为太子太傅,此人是石奋的小儿子,石奋是汉景帝刘启为刘彻选择的老师,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父子三人均是当时大儒。
刘彻选择石庆作为刘据的老师,他的用心非常明显,就是想让石庆把刘据培养成像他自己这样的皇帝。
继石庆之后,先后有严青翟、石庆之子石德任太子少傅,赵周、周勃之孙周建德、卜式任太子太傅。
这些人都是当世一等一的学问大家,刘据先后从这些老师那里学到了良好的文化思想知识。
他聪明过人,悟性很高,对于先秦以来的文化思想有了深刻体会,逐步在政治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主张。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据逐渐有了自己一帮朋友,这些人既有当世大儒,也有江湖游侠,当然这些人里面也有一些对时政有不同看法的人。
在汉武帝看来,儿子刘据多与这些贤能之士交往,积极吸收百家思想,集思广益,博采众家之长,对于他的成长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为鼓励儿子多多学习,汉武帝还划拨转款,在城南杜门外五里之地专门为刘据修建了一个博望苑,让他在这里和朋友们切磋学问。
这对于喜欢专权的汉武帝刘彻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但为了刘据,他还是毫不顾忌这么做,也能看出他对刘据的喜欢程度有多深厚。
不仅如此,汉武帝更是放手让刘据参与朝政,每次他要出去巡视考察,都会让刘据坐镇长安,大胆管理。
刘据知道父亲经常任用酷吏,执政刚猛,难免会有一些冤案错案,遇到这种情况,他就会亲自过问,给与被冤枉的官员和百姓平反昭雪。
这些宽慰臣民的举措深得人心,让很多人看到了大汉王朝的未来充满希望。
刘据性格仁厚、宽政为民的执政作风让母亲卫子夫深感不安,告诫儿子一定要多听父王的话,多顺着父王的做法走。
刘彻知道这些事情后,不但不加责怪,反而称赞刘据做的非常对。
卫子夫年老色衰,虽贵为皇后,但却很少能见到刘彻。
而汉武帝刘彻现在也不止刘据一个儿子,武帝所宠幸的王夫人生了皇子齐怀王刘闳,李姬生了燕刺王刘旦、广陵厉王刘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刘髆,这几个儿子也都慢慢长大,有人为此揣测刘彻心思,以为刘彻有易储之心,卫子夫和儿子刘据更是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刘彻知道这些事情以后,就专门找到卫青说:“我朝有很多事都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周围的外族对我国的侵扰不断,朕如不变更制度,后代就将失去准则依据;
如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们受些劳苦。
但倘若后代也像朕这样去做,就等于重蹈了秦朝灭亡的覆辙。
太子性格稳重好静,肯定能安定天下,不会让朕忧虑。
要找一个能够以文治国的君主,还能有谁比太子更强呢!听说皇后和太子有不安的感觉,难道真是如此吗?
你可以把朕的意思转告他们。
”卫青赶紧把刘彻的话告诉姐姐卫子夫,卫子夫和刘据深感内疚,专门跑到刘彻哪里去谢罪。
刘据对于父亲长年用兵北方匈奴的战事也有自己的看法,也多次和父亲当面进行沟通,他认为朝廷长年对北方用兵,让朝廷的压力太大,让全国的老百姓压力很大,应该采取休战养民的政策。
刘彻听完心里很是宽慰,觉得儿子能为民请命,确实不失为一个帝王的应有品德。
但为了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刘彻对儿子刘据说:“就让我去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恶事吧!我不能把一个危机四伏的大汉王朝就给你,我要交给你一个国家安全,百姓安乐的大汉,你就踏踏实实做一个收成皇帝好了。
”公元前92年5月,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因江充、苏文等人太子刘据有过节,所以一直想找机会离间汉武帝刘彻和太子刘据的关系,借口武帝得病是因为有人在用“蛊惑”之术诅咒武帝,并将矛头指向太子刘据,汉武帝当时甚为震怒,于是发动了汉代历史上最血腥的“蛊惑惨案”。
汉武帝身在甘泉宫,而刘据在长安,当时无法接触到父亲,也不了解父亲的身体状况到底怎么样?
于是,他的老师石庆就以公子扶苏的事情提醒他,刘据听完老师之言,顿时明白这可能是一次“沙丘政变”,江允就是秦帝国时的赵高,大汉王朝有可能面临着灭顶之灾,他不能做俯首就擒的扶苏,他要做大汉王朝的捍卫者,要立刻消灭江允等奸邪之人,于是立刻起兵自卫,并将自己的计划告知母亲卫子夫。
母子一起守护汉室,却不想斗争到最后,还是兵败逃走。
在离潼关不远的一户山村农户家庭,刘据和儿子刘进、二个孙子等几个落脚隐藏,农家的日子太苦。
刘据又去附近现场找一个富豪朋友,喜欢得到接济,不想这个朋友人品不端,将他的行踪告知当地官府,遭围捕而自杀。
刘据能面对复杂情况,面对奸邪之人的诬陷,能亲自谋划,亲自带兵自卫,让很多人看到了他的血性、强悍和充满正义的性格。
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后来虽然死了,但让后人感觉到他比优柔寡断、性格懦弱的扶苏要干脆利落很多。
从这些事情里面,我们不难看出刘据在性格、能力以及刘彻对他的态度上,已经具备了一个帝王应有的素质和能力。
刘据7岁时被汉武帝册立为皇太子,在太子之位上呆了整整37年,期间也参与了朝廷很多重大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将近30年的从政经历,让刘据具备了一个帝王更应有的品行、能力。
如果没有“蛊惑惨案”,刘据以年富力强的身体继承皇位,一定会把汉武帝留下的千疮百孔江山社稷,修复的更加稳固繁荣。
只可惜,历史却与他擦肩而过,没有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

参考:
刘据是太子、嫡长子,他的舅舅是卫青,表哥是霍去病。
但,蒙冤时,无人敢为他喊冤。
一位守墓人试探性给汉武帝写含冤信,被当即拜为大鸿胪。
但刘据已死,汉朝气数将尽。
刘据,曾是汉武帝最看重的儿子。
他是嫡长子,母亲是皇后,舅舅是卫青,表哥是霍去病。
可惜,汉武帝活得太长了。
巫蛊之祸后,太子一脉尽毁,西汉也自此走向衰败。
他去世时,人人自危,几个为太子说情的人,都被汉武帝抄斩。
然而,刘据死后,汉武帝怎么想怎么不对。
此时,一个名叫田千秋的守墓人,说了一句这样的话: “儿子调动父亲的军队,最多打几鞭子;
天子的儿子杀了人,又算得了什么?
” 汉武帝幡然醒悟,当即封他为大鸿胪,并彻查江充等人。
事情水落石出,但人死不能复生,大家都说,汉武帝是最狠的皇帝,只有他能自绝三族。
若是刘据能登基,西汉必然走向辉煌,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第一,若是刘据登基,绝不可能出现外戚干政。
刘据是汉武帝和卫子夫的第一个孩子。
他出生于公元前128年,当时,汉武帝欣喜若狂,不久就把他的生母卫子夫册封为皇后。
自此,刘据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嫡长子。
公元122年,刘据被汉武帝册封为太子,是大家公认的下一任帝王。
那个时候,皇权争夺还不残酷,在汉武帝之前,继位的基本上都是嫡长子。
比如,汉惠帝刘盈是刘邦的嫡长子,汉文帝是在诸吕之乱后被推举上位的,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的嫡长子。
刘据,是名正言顺的太子,而且,他的母族卫家非常争气。
他的舅舅卫青,被封大司马、大将军,还迎娶了汉武帝的亲姐姐平阳公主;
他的表哥霍去病,年纪轻轻被封冠军侯,杀得匈奴有来无回。
母族的无上军功,母亲的冲冠六宫,父亲的雄才伟略。
可以说,小小的刘据,接受的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也逐渐成为最合格的君主。
汉武帝每次出巡,朝政都是由刘据打理,他从未出过错,打理得井井有条。
只可惜,巫蛊之祸,皇后卫子夫被逼自尽,太子刘据被杀,卫氏一族几乎遭遇了灭族之灾。
而登上皇位的,是8岁的刘弗陵。
这是无奈的选择,而为了谜面主少而母强,汉武帝狠心处死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去母留子”。
《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後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
夫人脱簪珥叩头。
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女不得活!”夫人死云阳宫。
只是,汉武帝的做法,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他虽然杜绝了钩弋夫人的干政,却无形中助长了霍家的干政。
8岁的刘弗陵,从未学过帝王权术,也根本镇不住权臣霍光。
若是刘据登基,外戚干政的局面,决不可能出现。
毕竟,他血统纯正,地位显赫,自小被当作储君培养,处理朝政也游刃有余。
若是他还活着,汉武帝去世时,他就40多岁了。
多年代理朝政,又有卫家势力扶持,他绝对是一个独当一面的皇帝,不可能容许外戚干政。
而没有外戚干政,西汉也绝不可能这么快就走向衰败。
其二,刘据有为君仁德,有治国之才。
刘据是最好的君王,若是他登基,西汉必然走向辉煌。
要知道,刘据7岁被册立为太子,此后,就被汉武帝倾力培养。
他的老师,是赫赫有名的石庆。
石家从祖上开始,就一直侍奉着西汉皇帝。
石庆的祖先石奋,15岁侍奉汉高祖,历代家教严明,可为帝师。
在石庆之后,刘据的老师还有严青翟、石德、赵周、周勃之孙周建德等人。
此外,与董仲舒齐名的学者瑕丘江公,也曾经当过刘据的老师。
在名师教导下,刘据掌握了军事才能,更坚固儒家治国理念。
他和父亲汉武帝的政见不同,汉武帝尚武,而刘据在肯定作战的同时,还希望能做到休养生息。
在汉武帝后期,刘据时常劝告父亲不要打仗,多关心一些民间疾苦。
而每一次刘据进言时,汉武帝都会笑着说:“我来开疆拓土担当重任,把安逸的事情都留给你,不也挺好?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太子每谏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除了关心百姓,性格宽厚,刘据也有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的一面。
汉武帝时期,不少大臣仗着帝王宠爱,对百姓严刑峻罚。
太子刘据得知后,不顾大臣颜面,直接平反。
刘据说:“秉公执法,不可姑息,也决不可过度。
”《资治通鉴》亦有:“太子宽厚,多所平反。
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
”这种做法,触犯了执法大臣的利益,也为刘据后来的结局埋下了祸患。
壮年时期的汉武帝,头脑清醒,清楚地知道自己用法严苛、征伐劳民。
因此,他对于儿子的谏言,非常认可。
只可惜,晚年的汉武帝,开始疑神疑鬼,甚至怀疑太子谋反,直接逼死了刘据。
其三,刘据深得民心,经常带行帝王之职。
汉武帝晚年经常外出游历,他一出门,就把朝中的事情全部交给刘据,而后宫的事情,则全部交给皇后。
在父亲外出期间,刘据可以直接行使君王的权力。
汉武帝回宫后,他事无巨细向父亲汇报,而对于他的做法,汉武帝基本上没有不同意的。
有些时候,刘据做的事,汉武帝甚至连问都不问。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
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
”由此可见,刘据的能力非常不错,甚至能够代行皇帝的职责。
此外,为了让儿子更好地了解百姓疾苦,汉武帝还破例修了博望苑,允许太子在这里交往宾客,根据自己的喜好行事。
在父亲的培养下,刘据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储君。
只是,刘据想不到,一向信任自己的父亲,有一天会因为小人构陷,对自己狠下杀手。
穷途末路之际,刘据不愿被佞臣捉拿受辱,选择了自尽。
儿子的死讯传来,汉武帝猛然醒悟,悔不当初,开始彻查事情始末,并把诬陷太子的李广利与刘屈氂灭族、苏文烧死。
汉武帝甚至在儿子自尽的地方,修建了“思子宫”。
在汉朝,宫是给活人住的,庙才是纪念死人的。
或许,汉武帝修建“思子宫”,不止是为了表达对儿子的思念,更反映了他不愿意接受儿子去世的事实。
否则,这里应该被称为“思子庙”。
几年后,汉武帝又颁布罪己诏《轮台诏》。
在诏书中,他反思当年派遣李广利远征匈奴的过错,并提出要开始休养生息、安定生产。
《轮台诏》:“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
”而这,曾是刘据最推崇的治国之道。
如果刘据未死,他或许不是四处征战的皇帝,但一定是懂得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守成之君。
若是刘据未死,汉武帝穷兵黩武后的损伤,都能被挽回。
这是最适合的接班人,有为君之能,有为君的底气,更有当皇帝的家族势力。
只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如果。
刘据身死,卫家一族败落,皇权重新受到外戚干涉,西汉不可避免走向下坡路。
虽然,皇位最后回到了刘据的孙子刘病已手中,但他对外戚干政也无可奈何,甚至连发妻许平君的性命都保不住。
若是刘据未死,成为帝王,西汉绝不可能在此时走上下坡路。
你怎么看?

参考:
历史上有三位太子非常有名,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唐高祖的太子李建成,还有明太祖的太子朱标。

如果三
当然还有很多人说秦始皇的扶苏和隋文帝的杨勇。
这两
他的母亲是卫子夫,他在七岁的时候就被汉武帝立为太子,并且汉武帝为了培养他,动用了天下名师和名士来培养他。
比如石庆、周建德、卜式等等。
并且在太子成年之后,一大波的人汇集在太子身边,比如一些文人、游侠等。
汉武帝为了让刘据多多学习,还在城南杜门外五里之地专门为刘据修建了一个博望苑,重点培养他。
而刘据做了30年的太子,帮助汉武帝稳定后方,治理了很多朝政事情。
汉武帝经常回去求仙问道,刘据则会监国。
刘据性格仁厚、宽政为民,还会帮助一些被冤假错案投入监狱的人,所以在官员和百姓方面是非常得民心的。
并且他还懂得治理国家,汉武帝也放手给他干。
可惜,被江充等人诬陷,刘据无奈造反,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成为了汉武帝一生最大的污点!刘据之死也成为了汉武帝一生最大的遗憾!那么刘据如果成为汉武帝的继承人,汉朝将会如何?
我们来看一看汉武帝之后的两代君王。
汉昭帝和汉宣帝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的继承人,汉宣帝刘询是刘据的孙子,是权臣霍光扶起来的皇帝。
可以说这两个皇帝在历史上还算是比较有为的,历史学家给予了他们正面的评价,并且还有昭宣中兴的美誉。
不过两

那么刘据当皇帝后,他会做些什么呢?
假如刘据继位假如刘据继位,我觉得汉朝应该这样走向:一:昭宣之治的花会在刘据手中绽放!汉武帝晚年已经罪己诏改变国策了,刘据可以在这个做法上继续休养生息,并且会多做一些宽仁的政策,会让汉朝稳定度过,重新发展成一个顶峰。
很有可能就像开元盛世一样!二:大权独揽,没有权臣!刘据是一个实力派,没有臣子敢在刘据手里造次。
并且霍光的幸运在于汉昭帝刘弗陵年幼和汉武帝刘彻的信任。
当然霍光也会成为一代名臣,他的存在是为刘据治理天下更有力量。
三:盛极必衰,刘据之后会有外戚干政。
刘据的外戚卫氏非常强大,卫子夫还有卫青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并且卫家的势力非常庞大,不亚于霍光的势力,他们和朝中很多大臣都有联姻。
所以后面还是会出现外戚干政!综上所述:汉朝的百姓们会在刘据的统治下过得很好,至少比在汉武帝的统治下过得更好!参考文献:《史记》《汉书》
参考:
如果没有江充、苏文等人造成的巫蛊之祸,那么戾太子刘据当皇帝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只可惜刘据于年富力强之时却蒙受冤屈自杀身死,如果他不死并且当上皇帝的话,肯定不会有后来的霍光专政,那么他能把国家治理成什么样呢?
这个还要从刘据的为人处事上来分析。
刘据是汉武帝的长子,为宠妃卫子夫所生,出生于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春天,此时汉武帝已经29岁,他的出生让汉武帝非常欣喜,元狩元年(前122年)夏四月丁卯日,汉武帝将时年7岁的长子刘据立为皇太子 ,让德高望重的长者为太子太傅,太子刘据喜欢读《春秋》,对公羊和谷梁学都有研习,他的老师包括石庆、瑕丘江公,严青翟 、石德(石庆之子)、赵周、周建德 (周勃之孙)、卜式,这些人都做过太子太傅。
汉武帝还专门为刘据兴建了一座宫苑,名为博望苑,以作为其交往宾客之用,并允许刘据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喜好行事。
可见汉武帝和刘居两人的父子关系本来是非常好的。
刘据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结交人不问出身,因此对三教九流都有接触,汉武帝对刘据的性格和为人处事之道还是很认可的,他曾对刘据的舅舅大司马大将军卫青说:“我朝有很多事都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周围的外族对我国的侵扰不断,如不变更制度,后来者就将失去准则依据,如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们受些劳苦。
但倘若后代也像朕这样去做,就等于重蹈了秦朝灭亡的覆辙。
太子性格稳重好静,肯定能安定天下,不会让朕忧虑。
要找一个能够以文治国的君主,还能有谁比太子更强呢?
”这说明汉武帝也看出了刘据是一个能以文治国的领导者。
汉武帝经常对匈奴等地用兵,作为太子的刘据就经常劝阻他尽量少对外用兵,汉武帝见他这样心里很高兴,就笑着说:\"由我来担当艰苦重任,而将安逸的事情留给你,不也挺好吗?\" 所以无论是以刘据的
其实刘据虽然没有做过帝王,但是他实际上曾经代替汉武帝处理过国政,比如汉武帝晚年常年外出游幸天下,便将国事交付给刘据,宫中事务交付给皇后卫子夫,刘据的表现也让汉武帝十分满意,即便从他在巫蛊之祸中与江充、苏文等人的斗争上分析,也能看出他是一个很有办法的人,虽然他失败了,但是他能做的该做的都已经做了,他毕竟还只是太子,能利用的只是太子的名分,而江充、苏文,乃至丞相刘屈氂等,代表的却是汉武帝的权力。
因此,综合多方面来看,如果刘据继位为皇帝,那么它将会像汉文帝、汉宣帝、汉明帝、唐高宗、唐宣宗、宋仁宗、明仁宗、清高宗等皇帝相似,成为历史上的英明仁慈的君主,西汉最强盛时期的昭宣盛世,将会在刘据的治理下以另外一种姿态出现。

参考:
先说接替汉武帝班子的,是汉昭帝刘弗陵,当了十三年皇帝,但二十一岁就驾崩了。
也就是说,正当青年时去世,大部分时间是辅臣说了算。
期间发生了很多事,因为汉武帝给他留了三位辅臣: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
这三位辅臣并不和,明争暗斗,结果想暗杀霍光的上官桀、桑弘羊、长公主、燕王刘旦反而被杀。
汉昭帝一朝,霍光权倾朝野,基本上霍光的权力和皇帝差不太多了。
但霍光是一个忠臣,因此在他的辅佐下,“百姓充实,四夷宾服”,史称“昭宣之治”。
如果刘据当了皇帝,就没有刘弗陵什么事了,自然更不会霍光辅政了。
因为刘据是个成年皇帝。
继位就可亲政,没有大将军辅政的必要。
再分析刘据这
所以刘据是一位饱学之士;
第二,刘据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常劝武帝减少战争。
所以刘据如果当了皇帝,必和文帝、景帝一样是一位仁慈之主;
第三,刘据面对江充的诬陷,在无法见到汉武帝自辩其冤的情况下,没有象扶苏一样自杀身亡,而是愤而诛贼,虽然最后被汉武帝一时气愤,遭众贼诬陷失败,但也不失有智有勇,并非坐以待毙的柔弱之辈。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刘据继位,汉朝应提前开始昭宣之治,或好于昭宣之治。
开创另一个文景之治的盛世。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
因此我们不妨发挥想象力,畅想一下历史。
虽说是假设,但多少得有些依据。
根据历史记载,在施政方面,汉武帝用法严厉,任用的多是严苛残酷的酷吏;
而太子性格宽厚,却也有固执己见的一面,经常将一些他认为处罚过重的事进行平反刘据这样做虽然得百姓之心,但那些执法大臣皆不高兴。
因此,群臣中,为人宽厚的皆依附太子,而用法严苛的则俱诋毁太子。
由于奸邪的臣子大多结党,所以在武帝身边赞赏太子的人少,故意诋毁的人反而多。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 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武帝严苛,刘据仁和,因此,在严苛的政治环境下,换一位仁和的君主,毫无疑问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些矛盾。
而且,经过精心培养,刘据在守成方面,应该是可以胜任的。
然后,经过励精
然而,历史只是对往昔的一种记载,而不容人们假设,或兴或衰,自有定律。
历史于我等凡人,只可作为茶余饭后之谈。
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
”太子冢比茂陵犹高,可见武帝晚年之悔。

参考:
刘据的谥号是“戾太子”,这个谥号是他的孙子汉宣帝与众臣评的,“戾”这个字表示刘据是受了极大的委屈,表示刘据的死就是一件冤案,当然这件冤案汉武帝也是认同的。
那么刘据是怎么样一
刘据稍为年长一点,汉武帝就为刘据挑选一些有名望的老师,教其学习儒家经典,刘据从小学习的都是儒家学说及治国之道,汉武帝也的确是把刘据作为未来帝国的接班人来培养。
刘据20岁成年后,迁往太子宫,并且汉武帝允许刘据按自已的喜好结交宾客,刘据门下的宾客既有平民百姓,又有达官贵人,还有游侠异见者,可见刘据用人不拘一格。
刘据从小熟读儒家经典,长大后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而汉武帝用法严厉,晚年多用酷吏,父子两人的政见逐渐不同,汉武帝喜欢征征伐四方,刘据经常劝阻,但汉武帝对刘据还是相当信任。
刘据死于巫蛊之祸,死时年仅37岁,但却当了30年的太子。
如果刘据不死而当上皇帝,那么西汉的昭宣之治想必一定会提前到来。
刘据当了皇帝,肯定实行仁政。
一、军事上。
四方休战,维持汉武帝时期的疆域规模,变攻势为守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让大量士兵解甲归田。
二、经济上。
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汉武帝时期被大肆透支的国力。
派遣使者及商队出使西域,积极进行贸易,打通丝绸之路。
三、政治上。
任用贤能忠厚之臣,废除酷刑,打击汉武帝时期的酷吏政治,为巫蛊之祸中冤死的人平反。
设置选拔人才的官方制度,形成固定制度,以此为大汉帝国选拔人才。
经过刘据十几年的治理,开启了大汉帝国的又一个开平盛世,使汉朝国力空前强大,疆域辽阔,四海臣服。
但任何事都有正反两面,人一旦习惯了安逸,就再难艰苦奋斗,刘据当皇帝后为大汉开启了一个太平盛世,使汉朝的国力达到顶点,但经过两代人的发展之后,物极必反,到刘据的孙子们当皇帝后,汉朝肯定要开始走下坡路,而且一旦当皇帝不再英明,那么其它政治势力必然崛起。
刘据的母亲的是卫子夫,卫子夫的弟弟是卫青,卫青的外甥是霍去病,如果刘据不死当了皇帝,那么卫青的儿子们也不会死,包括他们的亲戚公孙贺父子也不会死,刘据当政,必然会任用这些外戚,当前面一两代英明的皇帝去世后,外戚的势力也越来越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直接导致外戚干政,西汉最终的结局如同历史上的王莽专权后再篡汉一样,历史又回到了原点。

参考:
刘据,武帝刘彻嫡长子,母为卫皇后。
公元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刘据因被江充、章赣等人的陷害,被武帝皇帝谋反,最终刘据兵败自杀。
公元前90年,武帝在得知真相后,对自己逼死刘据一事十分悔恨,但无奈已无可挽回,所以只得为其子建“思子宫”以寄哀思。
而随着刘据这位皇太子在未当皇帝前就自杀身亡。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想着这么一件事情,如果汉朝是刘据当政,那么它还会不会再次进入“孝宣之治”这样的鼎盛时期呢?
汉朝日后的走向又到底会如何呢?
这里只能说不知道,没有发生的事情谁也不知道日后到底会如何。
当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前期是如何的圣明,可谓是实打实的明君,可是后期呢?
不也是一个实打实的昏君吗?
可以说我们根本无法从刘据当太子时的表现来衡量他日后当皇帝时的表现会如何。
试想下,难道谁能保证刘据此时那仁义宽厚不是装的呢?
想想看,当年的杨广当太子时的表现有多好,天下臣民那个不说杨广仁义宽厚,可是后来呢?
当上皇帝后的表现完全就不是那样的。
试想下如果杨广在未当上皇帝前就死了,恐怕杨广现在的名声还是仁义宽厚吧!所以说谁也不知道刘据当上皇帝后,汉朝到底会如何,或许会更强大,或许会提前灭亡。
毕竟众所周知,武帝之后的汉朝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在当时因武帝的穷兵黩武,再加上自然灾害不断,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汉朝已经显露出一些亡国之象。
所以武帝之后的皇帝他的表现几乎可以影响汉朝的兴亡,如果武帝之后的皇帝是昏庸无能的,那么汉必亡,反之则能再造辉煌。
当然刘据到底会让汉朝走向何方,我们无从得知。
不过如果刘据登基坐皇帝,汉朝绝对会发生的变故倒是可以说上一二。
其一、刘据登基,原汉昭帝刘弗陵就不会登基。
而昭帝没有登基,就不会有后来的霍光专权,也很有可能不会有后来的“盐铁会议”。
其二、而没有刘弗陵的登基,汉朝的皇室就不会绝嗣,毕竟刘据可是有孩子的。
而没有绝嗣废帝刘贺也就做不了皇帝。
其三、同时有了刘据,废帝之后的汉宣帝刘询也就不一定能登基为帝。
毕竟刘询只是刘据的孙子,而非儿子,虽然刘询的父亲刘进是长子,但并非嫡长子,所以刘据能当皇帝,刘询能登基为帝的机会几乎等于0。
而没有刘询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孝宣之治”啦。

总之就是刘据能登基,汉朝的皇帝传承将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而至于汉朝到底会走向何方,这真的就不得而知了。

参考:
汉武帝刘彻当了十多年皇帝,私下里的流言蜚语从不能生孩子变为不能生男儿,连他母舅田蚡也以为外甥的皇位要传给旁系了,向淮南王刘安大送秋波,在刘彻二十九岁那年,卫子夫为他生下第一个儿子,武帝大喜若狂,祭告天地祖先,取名刘据,“据,杖持也”。
满朝庆贺,枚皋,东方朔等文臣不吝溢美之词,连上贺表,刘据七岁时便被立为太子。
当了近四十年太子后,刘据死于巫蛊之祸。
武帝的皇位由幼子刘弗陵继承,霍光辅政,经过系列艰桑磨难,至汉宣帝时政治才算走上传统轨道。
有人便提出疑问,假如刘据不死顺利接位,汉朝会怎么样?
今日
刘据的出现有力地巩固了汉武帝的权位,刘彻对这个儿子也寄予厚望,立他为太子时,大赦天下,封全国家长爵位一级,还延请德高望重的万石君石奋的儿子石庆为太子太傅,并命通请经学的大儒辅导,在不遗余力的栽培下,刘据博闻强记,性格温厚,喜欢结交善用三教九流之士,有信陵之风,武帝对这位儿子也高度信任“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
而太子刘据则为政宽厚,屡屡平反冤案,深得民心。
这样的人继承武帝是符合理想的。
武帝也曾对卫青说出他的打算,认为王朝初期,许多大事需要他排除万难去做,哪怕承担骂名,“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
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为此者不得不劳民”。
这样为了使后世不必多用武力,为文治打好基础,“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而接班人就是刘据,刘据符合武帝心目中延续政治理想的接班人。
(今日
欲行文事,必先有武备,刘彻做好“武”,需要刘据来做好“文”才算圆满,如后来不得已由于昭帝年幼,而采用的霍光辅政的方法,导致险象环生,时时有覆船之危。
如刘据接位,年长之君,把控朝政更加有力,有人认为铲除卫氏势力说明刘彻不想刘据接位,如果前提成立,那么恰恰相反,消除刘据外戚势力,非常有可能是为接位铺路。
行武事之君以仁厚之君接位,历史上的实践效果都不错,若刘据继承武帝,汉宣中兴的局面会提前到来。
读史鉴今,修心明性,

参考:
公元前91年,汉武帝派出的官兵,在泉鸠的一处农舍将太子刘据包围,绝望中的刘据哭喊道:“父皇,为何您宁愿相信外人也不相信自己的儿子呢?
”说完,便悲愤地用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38岁的生命。
刘据的两个儿子(名不详)在与官兵博斗中丧生,而刘据最有名的长子,皇长孙刘进与母亲史良娣在刘据兵败后,都在长安遇害。
刘据一脉全部被杀,只留下刚出生5个月的孙子刘病已,也就是汉武帝的曾孙、后来的汉宣帝,因为年纪太小幸名于难。
在听到儿子自杀的噩耗后,皇后卫子夫悲痛欲绝,她在竹简上留下了最后的遗言:我侍奉陛下四十九年之久,如今才知陛下竟是薄情寡义至此!然后步上儿子的后尘,用一条白绫结束自己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
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汉武帝,一生最大的败笔便是晚年爆发的“巫蛊之祸”,听信奸臣谗言,逼死了太子刘据,最终导致数十万人无辜丧命。
汉武帝为何如此昏聩?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汉武帝,几乎所有活得久的帝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怕死,怕被人篡权,不过是有的人表现明显,有的人表现不明显。
而汉武帝恰恰就是比较典型的,老了怕死,怕被篡权,每天担惊受怕,导致他的身体越来越差。
为了养病,他就带上自己的宠臣江充等人前往长安城外的别宫甘泉宫养病,住了一段时间后,病情并没有好转。
他甚至得了“被害妄想症”,天天觉得有刁民“想害朕”,经常做噩梦,有一天他在寝殿里小憩,就梦到有好几个木头人持棍棒想要袭击他。
醒来后,汉武帝吓出了一身冷汗!前阵子就有人举报,说他与卫子夫所生的女儿阳石公主,和卫子夫姐姐卫君孺的儿子公孙敬声,两人不仅私通,还在汉武帝前往甘泉宫的御道上埋藏木偶人,要诅咒皇帝,受此牵连的还有卫子夫所生的另一个女儿诸邑公主以及卫青的长子卫伉。
尽管汉武帝大义灭亲,将公孙一家灭族,处死了阳石公主、诸邑公主以及卫伉,但他还是觉得宫里一定是还有人在诅咒自己,还有木偶人没有被找出来,否则自己不会做这样的噩梦。
宠臣江充便对汉武帝说:“宫里所有人的住所都翻过了,只有东宫太子的寝殿,微臣不敢翻!”汉武帝说:“给我翻,不管他是不是太子,挖地三尺也要给我翻出来!”江充窃喜,又问道:“如果找到了木偶人,怎么办?
”汉武帝道:“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很快,江充就带着几百个士兵浩浩荡荡地冲进东宫太子的寝殿,并“如他所料”地找到了木偶人。
刘据知道自己被江充栽赃了,可是此时的汉武帝远在甘泉宫,他无法去找汉武帝辩解,他派去的使者也被江充的人刻意阻挠,无法见到汉武帝。
刘据慌了,一下没了主意,便去找自己的老师太子太傅石德,结果石德给他出了个昏招:“陛下现在在甘泉宫养病,您和皇后派的使者都没能见到陛下,陛下是不是还活着都未曾可知。
前朝公子扶功被奸臣所杀的事,难道您忘记了吗?
不如先假传圣旨,把江充等人拿下,保命后再去跟陛下解释。
”尽管刘据知道,这么做等同于造反,但他又想不出其他办法,只能按照老师说的做,杀了江充。
一场厮杀迫在眉睫。
太子手上没有兵,只好去找自己的母后卫子夫。
事已至此,卫子夫只能站在儿子这边,将自己的皇后授印借给了他,让他征调长乐宫5000名卫士。
一时之间,长安城内一片混乱,江充的副手苏文趁机逃出长安前往甘泉宫,告诉汉武帝:太子反了!汉武帝大怒,派丞相刘屈氂出兵镇压!在看到刘屈氂的军队后,刘据已经知道汉武帝还活着,但是火已经点了,一时也灭不了,只能硬着头皮抵抗。
长安城的人都知道太子造反,除了他从监狱里放出来的囚徒之外,没人敢站在太子这边,太子的结局可想而知。
一个堂堂的太子被自己的父亲逼反,最终又被逼死,不得不说是作为帝王的悲哀。
尽管等汉武帝后来冷静之后,知道自己冤枉了太子,重新调查了巫蛊案,为太子刘据洗刷了冤屈,夷了江充的三族,烧死了苏文,处置了当年对太子兵刃相加的那些人,但是太子已经无法复活了。
汉武帝对于太子的死十分的懊悔,还建了“思子宫”和“归来望思台”来缅怀太子。
但更令他后悔的是,在自己即将归西要将江山托付给自己的子孙时,发现无人可托。
虽然自己活了69岁,在位54年,一生阅女无数,却也只生了6个儿子。
长子刘据,被自己逼死了;
老二齐哀王刘闳早夭;
老三燕王刘旦是个奇葩,在老大老二死之后,理所当然将自己视为“嫡长子”上窜下跳要夺嫡,不得汉武帝喜欢;
老四广陵王刘胥,身材高大,力能扛鼎,但行为没有法度,汉武帝也不喜欢;
老五昌邑王刘髆,死得早。
最后只剩下一个年仅8岁的老六刘弗陵,一个小毛孩能做啥?
但别说,这8岁的小毛孩成了汉武帝最好的选择,为了怕“子少母壮”外戚干政,他忍痛赐死了刘弗陵的生母、自己晚年最宠爱的钩弋夫人,将大汉江山交到这个8岁的小毛孩和四位辅政大臣霍光、上官桀、金日磾、桑弘羊手上。
临死前,汉武帝心里一定在想:要是太子刘据没死该多好啊?
后人何尝不是也有这种假设:如果刘据没有被汉武帝逼死,最后继承了汉武帝的衣钵,西汉会不会没那么快走向衰败并灭亡?
毕竟作为嫡长子,汉武帝花费在他身上的时间最多,从小就对他严格要求,七岁那年被正式封为太子后,都是全部按照接班人的标准来进行培养,汉武帝为他选的老师都是汉朝最优秀的老师。
在刘据成年后,汉武帝还专门修改了一座院子,称为“博望苑”,作为刘据交往宾客之用。
汉武帝本身并不喜欢臣子结交宾客,却为刘据破了例,目的就是让他可以与当时主流政见不同的人多多交流。
相较于年幼继位的汉昭帝刘弗陵,刘据受到的治国能力锻炼也是最多的。
汉武帝晚年常年外出游幸天下,每次出宫就会把朝廷事宜都交给刘据。
有需要裁决的,汉武帝回宫后,刘据向他报告,他也没有不同意的,有时候甚至也不过问。
而且太子刘据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
汉武帝用法严厉,太子经常会将一些他认为处罚过重的事进行平反,所以深得百姓之心。
有这样的人来当皇帝,想必是百姓之福,更能得到百姓的拥戴,国家定能繁荣昌盛,大汉天下也能存活得更久?
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我看来,并非如此!1、一个王朝的灭亡,就像一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你会发现,没有一个王朝活过了300年,每一个开国皇帝都希望自己的朝代可以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这跟我们常说的“富不过三代”一个道理,第一代皇帝创业,第二三代皇帝休养生息,中间遇到几个厉害的皇帝,将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后,王朝就开始走向衰弱,不仅国家衰弱,连同子嗣都一代不如一代。
西汉王朝在经历了开国皇帝刘邦、吕后时代、文景之治后,将一个强盛安定的国家交到了汉武帝的手上,让汉武帝有了挥霍的资本,他北伐匈奴、经营西域、通西南夷、东定朝鲜,建立了空前辽阔的疆域。
却也在晚年穷兵黩武,造成“巫蛊之祸”。
汉武帝也知道自己治国过于严厉,又常年发动战争,在他之后必须有一个“仁君”来让国家休养生息。
他就曾对卫青说过:“我朝有很多事情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周围外族对我国的侵扰不断。
我如果不变更制度,后代将失去准则依据。
如果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
所以当下,只能让百姓受些苦,但是后代如果也像我这么做,就等于重蹈了秦朝灭亡的覆辙。
太子性格稳重,肯定能安定天下。
”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明知道太子刘据和自己的治国理念不同,仍然对他寄予厚望;
在太子劝阻他征伐四方时,他仍然能笑着说:“我来担当艰苦重任,而将安逸的事留给你,不也挺好吗?
”也就是说,汉武帝很清楚,在他之后的君王,必须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朝才不会像秦朝那样迅速走向灭亡。
但是“休养生息”只有刘据能做吗?
显然不是。
汉武帝死前立8岁的刘弗陵为太子,并托孤四大辅政大臣,目的也正是如此,他相信霍光等人是能够带着新君走向繁荣富强。
事实证明,汉武帝没有托付错了人,尽管在之后的几十年,霍氏专权,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不是霍光,皇帝的宝座不会在经过了汉昭帝、汉废帝后又回到了刘据一脉,更不会有“昭宣中兴”,让西汉的武力达到最强盛、经济达到最繁荣。
从汉昭帝即位到汉宣帝驾崩,汉朝又走过了40个年头。
我们试想一下,假如刘据没有被汉武帝逼死,他会在公元前87年继位,那时他已经42岁了,他能够再活40年吗?
以当时人均寿命水平,相信是非常难的。
即使他能活到82岁,就能再缔造一个“昭宣中兴”出来吗?
答案是:很难!所有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到老了都会老糊涂。
历史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凡是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到后期都会走向昏聩,汉武帝如此,唐玄宗如此,乾隆也是如此。
汉昭帝、汉宣帝之所以能够缔造出“昭宣中兴”恰恰是他们的英年早逝。
2、作为一名帝国继承人,刘据缺少帝王应有的政治素养上面我们分析过刘据最大的优点:为人宽厚,但是“为人宽厚”并不是一个帝王必备的要素,相反,还可能是成为一名优秀帝王最大的阻碍。
汉惠帝刘盈正是如此,因为太过善良,为人太过宽厚,一直不得刘邦喜爱,继位后,其实是吕后在掌权。
如果刘据没死,皇后卫子夫也不会死,卫氏一族也不会灭门,那汉武帝担心的外戚干政之事就可能再次发生。
同时,通过上面我们讲刘据被逼死的过程,我们会发现,太子刘据之所以会死,完全是因为他缺少帝王应有的政治素养,在关键时候没了主意,让自己的老师帮自己拿主意,才导致的悲剧。
刘据缺少政治素养不是只在这一件事上,随便再给大家举几件。
就说汉武帝每次游山玩水时,汉武帝让他监国,他就由着性子与父亲唱反调,专门平反汉武帝早已定死的“冤案”,史书上这么写的: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
太子宽厚,多所平反。
虽然汉武帝没说什么,但是那些被汉武帝重用的酷吏不爽则是明显的,江充就是其中之一,史书中有明确记载:“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
”意思是说那些酷吏都去诋毁太子。
有很多大臣去汉武帝跟前说太子的坏话,一开始都没有击中到汉武帝的要害,直到“巫蛊案”。
这过程中,卫子夫也常常劝刘据,不要老是跟他老爹对着干,不仅会影响自己在老爹那的印象,还容易被小人诬陷,他却认为:身正不怕影子斜,我爹那么聪明,肯定是不会被这些小人迷惑的。
但他不知道的是,官场上就怕的就是人言,一
没有心机对普通人来讲是一个美德,但对一个未来的帝王来讲,却很容易被小人祸害。
有一次,汉武帝生病在甘泉宫养病,刘据要去看望武帝,因为刘据鼻子比较大,江充就对他说:“陛下说讨厌太子的大鼻子,如果你要进去,就用纸盖一下鼻子。
”他还真的这么做了,等他走后,江充就对汉武帝说:“太子觉得陛下身上有臭味,所以才用纸盖住鼻子。
”当然,更能表现他政治素养低下的,就是巫蛊案,38岁的人了,居然拿不定主意,还让自己的老师出昏招。
一个伟大的皇帝,最重要的是要有“帝王之术”,懂得分析形势,懂得运筹帷幄,懂得卧薪尝胆,懂得不动声色......而这些,都是刘据所缺乏的。
3、西汉王朝的衰败,源于武、宣帝,衰于元、成帝,败于哀帝虽然汉武帝是大家公认的千古一帝,但他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封杀了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氛围;
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浪费了国力财力,将文景之治时期汉朝积累的国库消耗殆尽;
晚年好迷信,渴求长生不老不仅耗费了大量财力,也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种种这些,都为西汉由盛转衰埋下了种子。
在汉宣帝刘恂统汉时期,汉朝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与汉昭帝缔造了“昭宣中兴”,却在明知太子刘奭(即汉元帝)不称职的情况下,没有果断撤换,导致他继位后,宠信宦官,朝政混乱不堪,也让西汉由此走向衰弱。
而汉元帝和汉宣帝一样,明知他的儿子刘骜(即汉成帝)品德不良,但考虑到他是汉宣帝最宠爱的皇孙,就没有废黜。
汉成帝刘骜在位期间,生活荒淫,宠幸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把朝政全部交给自己的舅舅,加剧了西汉进一步衰败。
假如刘据当了皇帝,他能管得了他的孙子汉宣帝选拔太子吗?
肯定是管不了的。
汉宣帝之后,西汉的五个皇帝之所以一代不如一代,本身就是历史规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使是刘据当了皇帝,又能改变什么呢?

参考:
基本可以说,不会有太多变化吧。
刘据的施政风格和父亲汉武帝的确是两个路数,汉武帝说还好听点是“开拓型”和 “大有为型”的,说不好听点就是穷兵黩武和极其爱折腾,不把国家搞到财政破产就不罢休那种;
而太子刘据呢,从小就受到身边的儒臣影响,是“守文型”的,信奉对外不生事对内少折腾的正统儒家王道价值观,如果他上台,肯定会是对外休战,对内与民休息。
但是,既然两人施政风格如此迥异,那为什么说,刘据如果不自杀当上皇帝,汉朝不会有什么变化呢?
有两点原因吧。
第一,刘据是在征和二年(前91年)兵败自杀的,两年后,即征和四年,汉武帝看到“海内虚耗”,汉帝国有濒临崩溃的迹象,就有点幡然悔悟的样子,发布了著名的罪己诏——《轮台诏》,事实上已经全面停止了对外征伐。
可以说,汉武帝此时的政策转向和儿子刘据的政治主张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都是对外休战,对内与民休息,第二,汉武帝去世后,汉帝国迎来了一次“昭宣中兴”。
昭宣中兴的前提就是抛弃汉武帝之前穷折腾的政治思路,积攒元气,如果是刘据当皇帝,他的执政思路也就在这一框架之类吧,也就是把“昭宣中兴”换个年号而已吧。
更有趣的是,汉宣帝刘询就是刘据的孙子,无论刘据当没当皇帝,不仅施政方针不会有大的改变,汉帝国的血统继承其实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