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政府会拒绝接受工业化把科学技术视为雕虫小技

主观原因:顽固派与洋务派之间的党争直接影响到工业化的进程,围绕着财权与政权的权力斗争漩涡里无法自拔,顽固派以满族旧贵族为保守势力为领导力量,洋务派以汉族新贵族为中兴势力为地方力量,领导力量之势力范围过于强大,使得整个改革进程无法从上到下进行工作客观原因:保守势力安于现状,不想改变旧有秩序,陆权意识高于海权意识,消极防守工作高于积极作战工作,整个洋务运动期间保守势力掌握着主动权或话语权,中兴势力只能充当“工具人”之角色现实原因:睁眼看世界绝大部分是汉人群体,满族统治者还不以为然,政府还继续保持着内耗型经济运转模式,对于重工业特别是对军工业随时随地进行高压政策对待,而大量扶持纺织业与手工业(财政需要)
参考:
这个问题并非清政府独有,在中国传统的行业排名是所谓的“士、农、工、商”,由此可见工、商均为下等,没有社会地位,所以当时的人首先考虑的是成为“士”,即考取功名,所以才会出现《儒林外传》上所描述的种种事宜,其次就是成为地主,买买买土地,成为社会的第二等。
而忽略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
这一点在明朝是最显著的。
明朝的法律,对工坊所有者和商人的穿、用有严格限制,也就是说即使你再有钱,依然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而同时,工坊从业者和商人,在当年采取的是师徒传承制,由于其社会地位难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也导致中国工业技术的发展缓慢。
以至于北大成立之初,竟无人报名就读。
由此可见一斑。

标签